① 什么是经济学思维方式
易学思维的方式很多,不知道你说的这个经济学指的到底是哪方面的。
② 经济学和逻辑学有什么交叉学科么或者说可以选修其中的一门
如果是选专业的话,建议你在网上或者学校官方网站查询该专业的课程设置或者找人咨询,专业的选择太重要了。
如果从学科的角度说,逻辑学其实是一门母科学,和哲学一样,逻辑学也是哲学的一个分支。
逻辑性渗透于所有学科,无论是社会学科还是自然科学。逻辑学本身也是发展的。
简单的划分,逻辑学分为数理逻辑和形式逻辑。
③ 经济学是不是一个严密的完整的逻辑体系
不是,经济学不是一门科学,而是一种方法。经济学主要解决生产内什么,如何生产,为容谁生产的问题。经济预测是依据已经发生的经济现象,以有人们对经济活动的认知,对其趋势进行预测,虽然有一定的依据,但与算命差不了太远。
④ 政治经济学的逻辑架构是什么
说得明白点,就是从政治角度出发,凡是有利于本国家的任何对内或对外政策都要无条件执行的,比如经济危机时代国内的刺激经济印钞票救市,和限制国外商品进口增加关税,以达到繁荣本国经济的效果。还有一种政治经济学发生在战争年代,也就是战争经济学,侵略殖民掠夺,强行与他国交易等等,也应该列为政治经济学范畴,以上都是排除在市场经济学以外的经济行为!
⑤ 微观经济学的逻辑结构是什么越多越好!
呵呵,越多越好啊,这个要求就很有微观经济学的味道啊。
微观经济学是一个严格的演绎逻辑体系。演绎逻辑的好处是只要给定前提假设,其结论的正确性就一定得到保证。它从反映人类偏好preferance的最简单的5条公理出发,描述出人类偏好的效用函数,即无差异曲线,从而决定了人类经济行为中至关重要的主观交换比率,即边际效用替代率。在既定预算约束的前提下,客观交换比率将由相对价格来决定。于是当边际替代率等于相对价格相等的时候,交换就得以发生。
这条线在微观经济学里至关重要。理解它就理解了经济学微观基础是如何建立起来的。每一条公理都各司其职,使得理性人这一完美性假定能够站立起来。微观经济学因而以其严谨的逻辑著称,颇有美感。
与消费者行为理论对应的是厂商理论,其理论逻辑如出一辙。对厂商行为的假定推导出厂商生产最大化、成本最小化、利润最大化的要素价格曲线,即要素需求曲线。其中关键一环在于劳动力价格要等于劳动的边际产出,资本价格要等于资本边际产出。因此,工资和利息就被决定了。
如何达到市场一般均衡?自然是所有市场都达到均衡的一种情况。这种情况成为帕累托最优,市场一般均衡。其实这里是微观到宏观的通路。宏观经济学就从瓦尔拉斯一般均衡开始,一直走到经济增长理论和周期波动理论。
微观经济学自然还有很多分支,但是这无非是对其自身的某些问题进一步深入研究,比如垄断,交易经济,等等。
对于你,只要把我刚才写的加一些例子就是很好的文章了。
⑥ 西方经济学的西方经济学的发展逻辑
在西方经济学中,经济学家给经济学下了各种各样的定义,但对经济的定义却比较模糊。他们认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自然是经济,经济这个最基本的概念是一个清晰自明的实体,对经济无须下定义,故至今为止在西方经济学中经济一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由此导致其对经济学的定义根本上也处于混乱状态。
然而从发展逻辑上看,迄今为止的西方经济学的发展是沿着物象拟制的工艺学路径进行的,从技术拟制到社会拟制,不断以研究对象构筑-毁灭的发展线索为依托,展示着改造与反改造的力量角斗,掀起一场又一场“革命”。
从中演化出三个阶段:所谓的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新制度主义。这是资产阶级本体论意义上的理论发展之路。其“虚假之处”在于本体论工作预设,在于逻辑推理所依据的本体的虚假性。在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各个分支中,新制度经济学可算是“此物最相思”。这样,才有社会物理学——数学物理学——现象学的社会物理学的体系更迭性,以及知识的不断翻新,而其中的话语是高度一致的物象学科的工作语言。这种资产阶级理论为社会主观批判实践提供了“漫画”,创立工作范型,巧设了批判模本,而要求研究对象规定的真正意义的怯魅。
关于西方经济学的资产阶级工作意义的批判性反思,形成了以下工作内容 : 古典主义及其批判(同盟者和反叛者)
所谓斯密问题
被历史难倒的李嘉图
向康德主义的进军 新古典主义及其批判(康德主义路线之一:立的基础)
研究对象的改造
理性主义狡辩
理论繁荣之路 新制度主义 及其批判(康德主义路线之二:破的基础)
真实的科斯
虚假的科斯
废墟中的景观 因此,西方经济学的问题在于:把经济学的基础看作是一般意义的生产发展,而不是生产关系的客观发展。 ]实际上,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中存在着大量没有明确标明的种种隐含假设,而这些假设几乎全都是远离现实的。 这就构成了批判的依据。正是出于对范畴批判和范畴生产工作统一性的坚持,其对物象逻辑形成了内部批判。一句话,马克思意义的对资产阶级经济学的批判工作内在于社会客观批判体系的建构。从中显示出,社会逻辑不可能是技术逻辑的简单的形式对置,而在于寻求“财富在这种还是那种财产形式下能更好地发展的问题”,即寻求历史财产关系的客观批判。
以假设为出发点的西方经济学只是人类经济学发展长河中的一个片段,它目前进行了自我批判发展阶段。这表明在全球化时代,中国经济学应是西方经济学合乎逻辑的发展与批判,并且是对后者的相容和超越。
⑦ 互联网经济学的逻辑起点是什么,它怎样推演互联网经济学
什么是网络经济学
网络经济学指以与因特网密切相关的网络经济为研究对象的新学科。网络经济学认为,网络是成长迅速的智慧财产世界,使用者可以无限地复制与下载这些智慧财产,网络世界的资源会持续超越人类对这些资源的需求量。网络经济学将目光集中于因特网上面,分析因特网的使用及与此相关的市场动向,研究与之相关的经济政策。1998年10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麦克奈特及贝利两人合编《网络经济学》一书,开创了网络经济学的先端。
网络经济学的学科定位
在国外,大多数西方经济学者是把网络经济学作为西方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产业组织理论来研究的t ,而且偏重微观经济方面的研究。这些研究基本上是遵循西方经济学的思维范式和研究框架,所有分析并没有脱离西方经济学的研究范式,网络产业经济学研究尤为典型。
在国内,众多学者基于不同的学科背景和理论基础纷纷对网络经济学进行了探索,阐发不同的观点,得出具有差异性的结论。
我国著名的信息经济、知识经济权威专家乌家培教授则认为, 网络经济或网络经济学就其内容而言,实际上是互联网经济(Intemet Economy)或互联网经济学(Intemet Economics),这也是一种特定的信息网络经济或信息网络经济学。口]同时指出, 网络经济可以从经济的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进行定位。随着企业网络研究的兴起,有经济学者认为,网络经济学是企业经济学的一种延伸;也是交易费用理论的一种延伸和拓展。如“目前,交易费用理论还进一步扩展到多企业之间关系的研究,从而形成了一个前沿性的研究领域— —‘网络经济学”’(杨瑞龙,2008)。有学者认为网络经济学是新产业组织学的理论;还有学者认为,网络经济学就是网络产业经济学;计算机方面研究网络经济的一些专家则认为网络经济学就是电子商务经济学。除上述观点之外,对网络经济的研究还有着另一种研究视角,即基于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从经济形态和社会结构变迁的研究视角,大尺度、大跨度、前瞻性地看待网络经济的兴起和网络社会的崛起。
网络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兴起,它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色何在?面对当代的新经济现象,是否需要一门新的学科体系的构建?从理论发展角度看,网络经济作为新兴经济形态,出现了不同于以往经济形态的诸多特点和规律,这些新现象、新规律的出现要求从网络经济理论方面做出合理的解释。而网络经济学的构建也并非与传统经济学绝缘,恰恰相反,它是根据经济发展的实践与变化,从基本假设和分析前提方面对传统经济学进行修正和拓展,并对其重新分析和论证,从本质上与传统经济学存在一定的内在逻辑。从经济发展的实践层面看,网络经济的发展还不成熟,这必然会带来诸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也需要用网络经济学理论来解释和回答。目前,网络经济并没有渗透到整个社会经济中,而仅仅存在于带有网络经济特征的部分产业中,如信息产业、传统的自然垄断网络产业以及互联网产业等,网络经济活动带有不成熟性,是未完成形态。在这种背景下,网络经济在具体运行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同样也呼唤着网络经济学的理论解释和政策性指导。鉴于理论与实践的双重需要,构建网络经济学的任务也势在必行。
在他人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深入研究认为,网络经济既非企业所能承载的复杂系统,也非产业所能阐明的经济形态,它是一种新的生产方式,代表着新的经济形态,是架构从当代经济走向未来经济的桥梁。而以网络经济为研究对象的网络经济学是承载了各种复杂经济现象与复杂系统的复杂性科学。网络经济学作为当代市场经济的新形态,有着自己独特的规律和内容。……
社会经济变迁到网络经济形态,“网络”的出现至少说明了以下几个问题:一是社会经济活动的宏观背景发生了变化,“网络化”已经成为经济活动必须面对和依赖的外部环境;二是网络已经成为经济活动的一种方式和经济关系的链接方式,即“网络”已经成为全球化背景下的新质生产方式;三是说明了在网络经济形态中出现了新的规律和内容,使之成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四是说明了对当代经济的研究视角发生了改变。……
以上供参考。
⑧ 经济学是什么啊
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在各个发展阶段上的各种经济活动和各种相应的经济关系及其运行、发展的规律的学科。经济学核心思想是物质稀缺性和有效利用资源,可分为两大主要分支,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经济学起源希腊色诺芬、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早期经济学,经过亚当·斯密、马克思、凯恩斯等经济学家的发展,经济学衍生出了演化证券学、行为经济学等交叉边缘学科。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经济学研究和应用受到国家和民众的关注越来越高,理论体系和应用不断完善和发展。
(8)经济学逻辑扩展阅读:
一般情况下,经济学理论建基在理性的“极大化”这假设之上,每个人都会在局限下选取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在经济学理论中的假设真假并不重要,只要假设推论出来的可被验证含意,能够解释及推测现实世界,我们就接受这个理论。但是奥地利经济学的理论是建立在人是有目的的行动的行动公理基础之上。其学派旗帜鲜明的反对把理性状态和极大化作为经济学的逻辑前提。
凡是有解释能力的理论,都一定有被事实推翻的可能性,但未被事实推翻。 我们永远不能证明一个理论,因为下一次的事件总会有机会推翻该理论。
⑨ 经济学逻辑性强吗
经济学是研究价值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规律的理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自然科学、其他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同一的客观规律。
经济是价值的创造、转化与实现;人类经济活动就是创造、转化、实现价值,满足人类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动。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规律即研究价值的创造、转化、实现的规律--经济发展规律的理论,分为政治经济学与科学经济学两大类型。政治经济学根据所代表的阶级的利益为了突出某个阶级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自发从某个侧面研究价值规律或经济规律,科学经济学用科学方法自觉从整体上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价值规律或经济规律。新常态经济学就是科学经济学。经济学的核心是经济规律。在新常态经济学看来,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只是经济规律的展开和具体表现,经济学的对象应该是资源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后面的经济规律与经济本质,而不是停留在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层面。停留在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层面的,是政治经济学而不是科学的经济学。要研究经济发展的规律就必须从整体上统一研究经济现象,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是统一的经济体中对称的两个方面,所以在新常态经济学范式框架中,有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分,没有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之别;而政治经济学总是把经济学分为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
时代奠基人:亚当·斯密、卡尔·马克思、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朱明。
⑩ 宏观经济学的逻辑体系
宏观经济学是从整体上考察国民经济运行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它研究经济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动。它是用总量分析研究整个国民经济活动已解决资源充分利用的问题,最终是为了实现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持续增长,国际收支平衡这四大目标。 整个宏观经济学主要包括四大理论:国民收入核算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宏观经济政策理论和国民收入变动理论,其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就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或就业理论。下面对这四种理论简要分析。 一、国民收入核算理论 国民收入的核心就是GDP,即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核算理论就是紧紧围绕着GDP来分析的,主要是GDP的定义,GDP的核算方法(即支出法和收入法),国民收入的恒等式(即储蓄—投资)。名义GDP和实际GDP这四个方面。 二、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是整个宏观经济学的核心,它主要包括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总需求—总供给模型。这三个方面是层层递进,逐步深入的。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只涉及产品市场,讨论的是储蓄和消费与国民收入之间的关系,并由此引出均衡国民收入。中间又引出了一个乘数原理。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就是在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基础之上加上了货币市场,最终推导出了IS-LM模型,这个模型给出了在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共同作用下的均衡国民收入的求法。而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则是引进了供给方面,讨论的是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关系。把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结合起来,可以说明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和劳动市场的总需求和总供给如何决定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即三个市场同时均衡的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 三、宏观经济政策理论 1宏观经济政策分析包括:需求管理政策、供给管理政策、国际经济政策。最主要的还是需求管理政策,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重点是分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效果以及两个政策的配合使用。 2宏观经济政策实践,主要是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及收入政策实现宏观经济四大目标。 四、国民收入变动理论 国民收入变动理论是讲述致使国民收入变动的因素,包括通胀与失业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和经济周期理论。前者两个问题是宏观经济中经常出现的现象,在通胀方面,主要有三种情况;需求拉动通货膨胀,成本推动通货膨胀,结构型通货膨胀。失业方面有奥肯定律,而且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也有菲利普斯曲线说明两者之间的关系。后者的经济增长理论最著名的是新古典增长模型,而经济周期主要包括繁荣、危机、萧条、复苏四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