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一上政治经济学考试重点
为以历史的生产关系或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
研究一个社会生产、资本、流通、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的学科。第一个使用“政治经济学”这个词语的人是法国的安托万·德·蒙克莱田,他于1615年出版了《献给国王和王后的政治经济学》一书。
以历史的生产关系或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即是对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生产和再生产中人和人的关系作为自己研究对象的学科。政治经济学作为经济学范式是与一般经济学、人类经济学相对而言的特殊经济学。
(1)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扩展阅读:
政治经济学的相关内容:
1、包括在马克思的重要著作资本论中,马克思研究了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和英国历年的经济统计资料,对经济学理论进行了分析和批判。
2、马克思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认为劳动的付出没有得到同样的回报,剩余价值被没有付出劳动的“资本”所剥削。
3、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和产品的社会化必然会导致产生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解决的办法只有实行计划经济。
2. 大一政治经济学复习要点
为以历史的生产关系或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
研究一个社会生产、资本、流通、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的学科。第一个使用“政治经济学”这个词语的人是法国的安托万·德·蒙克莱田,他于1615年出版了《献给国王和王后的政治经济学》一书。
以历史的生产关系或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即是对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生产和再生产中人和人的关系作为自己研究对象的学科。政治经济学作为经济学范式是与一般经济学、人类经济学相对而言的特殊经济学。
(2)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扩展阅读:
政治经济学的相关内容:
1、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生产逐渐由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劳资矛盾逐渐凸显。1825年经济危机的爆发,使现存经济秩序的内在矛盾日益显露出来。
2、面临这种形势,资产者们更加需要的是对现存经济秩序的辩护。适应这种需要,产生了以萨伊等为代表的政治经济学。
3、19世纪上半叶,在生产方式形成时期,产生了以西斯蒙第为代表的经济学,它抨击了资本主义制度,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矛盾,但是它们不了解产生的原因,只是站在维护小私有制的立场来反对私有制。
3. 《政治经济学》学到了哪些政治理论或知识点
政治经济学;简答题;1.关于货币的本质和职能;本质:一般等价物,体现一定的社会关系;职能:指货币作为商品的一般等价物发挥作用时固有的;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价值尺度: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尺度(外在尺;商品价格变化的两大因素:商品价值、货币币值流通手;货币流通又反过来实现和促进商品流通;其他职能:储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储藏手段:;金属货币时
政治经济学
简答题
1.关于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本质:一般等价物,体现一定的社会关系。
职能:指货币作为商品的一般等价物发挥作用时固有的功能。
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
价值尺度: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尺度(外在尺度)。(可以是观念上的)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影响
商品价格变化的两大因素:商品价值、货币币值 流通手段: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的职能。必须是现实的货币。商品流通是货币流通的基础,决定着商品流通。
货币流通又反过来实现和促进商品流通。货币流通规律,是决定市场货币需要量的规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流通领域中所需的货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其他职能:储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储藏手段:货币作为价值和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退出流通被贮藏起来时执行的职能。执行职能时,必须是足值的金属货币。实行
金属货币时,货币储藏具有自发调节货币流通量的作用。 支付手段:货币作为独立的价值形式,进行价值单方面转移的职能。起因于赊账的商品交易。 世界货币:当货币在国际市场上发挥作用时执行的职能。必须是足值的贵金属货币。
2.价值规律
1.价值规律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必须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交换,即实行等价交换。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中生产者相互之间实现经济关系的形式。
2.价值规律表现形式和作用机制:
⑴受供求等因素的影响,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
⑵商品价格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这并不违反价值规律。因为:
①从较长时期来看,价格的上涨部分和下跌部分可以相互抵消,价格总额与价值总额是相等的。
②商品的价格无论怎样波动,都是以各自的价值为基础而变动的。
⑶价值规律是通过供求机制、竞争机制等的作用实现价格与价值趋于一致的。
3.价值规律的作用:
⑴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按比例地分配。
⑵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⑶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3.货币流通量的问题
货币流通规律::决定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叫做货币流通规律。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三因素:一是待售商品的总量,二是商品的价格水平,三是货币的流通速度。
相互关系:商品数量和单位商品价格的乘积就是商品的价格总额。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待售商品总量与商品价格水平的乘积,就是商品价格总额。
公式:
①贵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的货币流通规律
②贵金属货币执行支付手段时的货币流通规律
4.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力的使用价值
劳动力成为商品:
劳动力:是人的劳动能力,它存在于人的身体之中,是人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劳动力成为商品。 前提条件:1.劳动力必须有人身自由能自由支配自己的劳动力。
2.劳动力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没有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不得不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维持生活。
这两个条件,是在封建社会末期农奴制度瓦解,手工业者分化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资本主义在此基础上逐步产生。 劳动力的使用价值:
价值: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劳动力商品价值量的构成:包括三部分
劳动力的价值确定是一个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
使用价值:就是劳动力创造商品、创造价值的能力。
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他能够创造出超过自身价值的价值。
5.资本积累(含义、实质、决定因素)
含义:剩余价值资本化。它一方面是公认的劳动成果,另一方面又成为扩大剥削的手段。是资本主义
实质:资本家通过对工人无酬劳动的占有,再去占有更多的无酬劳动。
条件:A.从单个资本需要考虑,要资本积累就不能将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而必须有将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化为资本。
B.从社会总资产角度考虑a.年总产品补偿当年已消费掉资本物质组成部分之外还有剩余b.如果不是从内涵和外延两方面来加强对工人的,要实现资本积累,还需追加劳动力。
因素:A.资本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正比):在可变资本一定的前提下,剥削程度较高,积累就越多。
B.社会劳动生产率的高低(正比):升辉劳动生产率与相对剩余价值成正比变化,增加资产积累。
C.所用资本的量与所消费资本差额的扩大(正比)。
D.预付资本总量(正比)。
6.产业资本、资产循环(形态、职能、阶段、作用)
产业资本:
含义:投在工业、农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矿业等生产性部门(产业部门)的资本。
资本循环:
含义:产业资本在现实运动中,总是由流通过程进入生产过程,再由生产过程进入流通过程,从资本的货币形式出发,依次经过购买阶段、生产阶段、销售阶段,相应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最后又回到货币形式的运动过程。 形态: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和商品资本循环。
①货币资本的循环:
公式:G—W?P?W′—G′
特点:明显地表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动机和目的,是产业资本循环的一般形式。
片面性:价值增殖好象是货币本身具有的魅力
②生产资本的循环:
公式:P?W′—G′·G—W?P
特点: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片面性:似乎资本主义生产目的是为了生产而生产。
③商品资本的循环:
公式:W′—G′·G—W?P?W′
特点:揭示了生产和消费的内在联系。
片面性:似乎资本主义生产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
职能: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阶段:
购买阶段: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产业资本采取货币形式.
生产阶段:生产出包含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商品.决定性阶段.采取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形式.
售卖阶段:卖出商品,收回预付的货币资本并实现价值增值.采取商品形式.
7.△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简单再生产:
(1) 社会再生产按规模是否发生变化来划分,可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简单再生产,是指生产规模不变的再生产,扩大再生产是指生产规模扩大的再生产。
(2)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是指资本家把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投入生产过程的资本数 量不变,再生产只在原有的规模上重复进行。
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1)Ⅰ( v +m)=Ⅱc (基本条件) 说明了两大部类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
(2)Ⅰ( c +v +m)=Ⅰc+Ⅱc 说明了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生产资料的实现,即社会所生产的全部生产资料必须等于社会所需要的生产资料的总量和结构。
(3)Ⅱ(c +v +m)=Ⅰ(v +m)+ Ⅱ(v + m) 说明了简单再生产条件下消费资料的实现,即社会所生产的全部消费资料必须等于社会所需要的消费资料的总量和结构。
扩大再生产:
(1) 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是扩大再生产。社会资本的扩大再生产,必须有资本积累作为追加的资本投入生产,追加的资本包括追加的不变资本和追加的可变资本。
(2) 扩大再生产按其实现方式分为外延扩大再生产和内涵扩大再生产。外延扩大再生产是在生产技术、劳动效率和生产要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质量不变的情况下,依靠增加生产要素数量以及扩大生产场所来扩大生产规模。内涵扩大再生产则是依靠生产技术进步、提高劳动效率以及改善生产要素质量来扩大生产规模。
4. 高中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经济生活》知识要点总结
第一单元 生活与消费,包括三课:第一课 神奇的货币;第二课 多变的价格;第三课 多彩的消费,以及综合探究——正确对待金钱。
第一框“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的知识要点:
1.商品的定义及基本属性(提示:商品的定义主要强调它的交换特征;对商品的基本属性只要做一般性了解即可);
2.货币产生的原因及其本质;
3.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提示:为什么货币具有价值尺度职能只需要作一般了解即可);
4.纸币产生的原因、纸币的定义、纸币的优点(延伸:货币的历史: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信用货币,其中前两者是商品货币;纸币一样具有价值尺度、储藏手段等职能);
5.纸币的发行规律及通货膨胀、通货紧缩
第二框“信用工具和外汇”的知识要点:
1.信用卡的含义及在使用上的特点和优点(提示:教材中指的是广义的信用卡);
2.支票的含义、类型及在使用上的特点
3.什么是外汇、汇率(提示:外汇定义中的支付手段是广义的;汇率就是货币买卖的价格;必须学会识别汇率升值与贬值;与其他物品一样,货币买卖的价格——汇率也由供求关系决定,主要是受购买力平价的影响);
4.为什么要保持人民币的币值稳定。
第二课 多变的价格,包括两框:影响价格的因素;价格变动的影响
第一框“影响价格的因素”的知识要点:
1.影响价格变动与差异的因素:直接与间接因素(提示:变动是时间维度,差异是空间维度;要知道间接因素是如何通过直接因素起作用);
2.供求关系对价格的影响,包括:需求扩大对价格的影响;需求缩小对价格的影响;供给扩大对价格的影响;供给缩小对价格的影响;
3.价格与价值的关系;
4.商品价值量的决定;
5.企业为什么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及社会劳动生产率对商品价值量的影响。
6.价值规律的内容及表现形式。(提示:第一目是重点)
第二框“价格变动的影响”的知识要点:
1.价格变动对生活的影响:商品价格变动与商品购买量之间的一般规律(提示:需求法则是针对同一时间而言的,必须假定所有其他因素保持不变);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不同;替代商品与互补商品价格变动对商品需求量的影响
2.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调节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第三课 多彩的消费
第一框“消费及其类型”的知识要点有:
1.收入水平对消费的影响:当前收入水平,未来收入水平及居民收入差距对消费的影响
2.物价水平对消费水平的影响(提示:源于名义收入与实际收入);
3.钱货两清的消费、贷款消费、租赁消费的含义、区别及各自的适用范围
4.消费结构变化的一般规律;
5.什么是恩格尔系数及恩格尔系数大小变化的含义。
第二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的知识要点:
1.从众心理、求异心理、攀比心理及求实心理所引发的消费现象的表现及对它们的评价(提示:如何区分从众与攀比);
2.若干值得倡导的消费原则:量入为出,适度消费(提示:它与提倡贷款消费矛盾吗?);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提示:与鼓励消费矛盾吗?)。
第二单元 生产、劳动与经营,包括:第四课 生产与经济制度;第五课 企业和劳动者;第六课 投资的选择;以及综合探究——做好就业与自主创业的准备。
第四课 生产与经济制度,包括两框:发展生产、满足消费;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第一框“发展生产、满足消费”的知识要点有:
1.生产对消费的决定性作用: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消费是生产的目的;消费对生产的导向作用;消费对劳动力再生产的作用;
3.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原因及意义(提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准确表述);
4.如何大力发展生产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科技、培养人才;改革落后的生产关系。
第二框“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知识要点有:
1.公有制经济的地位;
2.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的含义、作用;
3.混合所有制经济;
4.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及准确理解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5.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的含义、作用;
6.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
7.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因。
第五课“企业和劳动者”包括两框:公司的经营;新时代的劳动者
第一框“公司的经营”的知识要点有:
1.公司的特点;
2.有限责任公司及股份有限公司的异同
3.公司的组织机构;
4.国有企业为什么要以公司制为方向;
5.公司经营成功的主要因素: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依靠技术进步和科学管理,形成竞争优势;诚信经营;
6.企业兼并与破产。
第二框“新时代的劳动者” 的知识要点有:
1.劳动的意义;
2.就业的作用;
3.我国的就业问题;
4.如何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国家该怎么做;劳动者自己该怎么做;
5.正确的择业就业观:自主择业、竞争就业、职业平等、多种方式就业;
6.劳动者享有的主要权利;
7.如何维护劳动者的权益:包括国家如何维护劳动者权益;劳动者本人合法维护自己的权益。
第六课“投资的选择”包括两框: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股票、债券和保险。
第一框“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的知识要点有:
1.储蓄存款的含义;
2.我国主要的储蓄机构(延伸:究竟什么是商业银行;我国的信用社);
3.利息的含义及计算;
4.活期储蓄、定期储蓄的区别;
5.商业银行的含义及其主要业务。
第二框“股票、债券和保险” 的知识要点有:
1.股票的含义、特点及股东的主要权利;
2.股票投资收入的来源及特点;
3.国债、金融债券及企业债券的特点(延伸:从流动性、收益性、安全性总结储蓄、股票及债券的特征);
4.保险的含义及保险业务的种类(提示:严格说来保险不是投资)。
5.订立保险合同的原则。
第三单元 收入与分配,包括: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第八课:国家收入的分配;第九课:征税和纳税;以及综合探究——讲求效率,维护公平。
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包括两个框题:“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以及“兼顾效率与公平”。
第一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知识要点有:
1.按劳分配的内容、必然性;
2.按劳分配的作用、意义;
3.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延伸:按个体劳动成果分配也是按要素分配。提示:不要对按要素分配作进一步的分类,如劳动收入与非劳动收入);
4.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
第二框“兼顾效率与公平” 的知识要点有:
1.效率的含义、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的影响;
2.公平的含义及社会主义为什么要重视收入公平分配;
3.公平与效率的辩证关系;
4.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含义及为什么要效率优先;
5.如何兼顾效率与公平
第八课“国家收入的分配” 包括两个框“财政收入和支出”及“财政的巨大作用”。
第一框“财政收入和支出”的知识要点有:
1.财政收入的种类
2.影响财政收入高低的因素;
3.财政支出的种类;
4.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的对比关系
第二框“财政的巨大作用” 的知识要点有:
1.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表现:促进资源合理配置;促进经济平稳运行;促进经济发展;
2.人民生活有保障的表现:财政是国家政权的物质保证;财政是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物质保证;财政具有促进收入公平分配的再分配作用;
3、财政政策如何正确运用:经济不景气时如何运用;经济过热时又如何运用。
第九课“征税和纳税”,包括两框:“税收及其种类”及“依法纳税”。
第一框“税收及其种类”的知识要点有:
1.税收的含义及特征;
2.增值税的内容、优点(提示:不要求掌握计算);
3.个人所得税的含义、特点、作用。(800到1600元)
第二框“依法纳税” 的知识要点有:
1.纳税人和负税人的区别;
2.偷税、欠税、骗税、抗税的表现及其处罚。
第四单元“面对市场经济”包括:第十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十一课: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第十二课: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以及综合探究——经济全球化与中国。
第十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包括两个框“市场配置资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一框“市场配置资源”的知识要点有:
1.为什么要合理配置资源(延伸:经济学的定义——研究资源的有效配置);
2.市场是如何配置资源的(提示:强调价格、供求两个机制);
3.市场调节的两大优点(提示:不要忽视它,不能把它与2混淆);
4.如何规范市场秩序:市场规则、社会信用制度。
5.市场调节的局限性(提示:究竟什么是公共物品。)。
第二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的知识要点有: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和基本特征;
2.我国宏观调控的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3.我国宏观调控的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提示:多挖掘经济手段中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第十一课“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包括两个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促进小康社会经济发展”。
第一框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的知识要点有:
1.总体小康的微观和宏观表现;
2.总体小康水平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
3.为什么要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4.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第二框题“促进小康社会经济发展” 的知识要点有:
1.为什么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延伸:国内生产总值的准确计算;没有发展的增长是什么意思:经济增长是指产量或生产能力的扩大;经济发展是指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发生的结构性、体制性变化);
2.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科学发展观的主旨;
4.如何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优化产业结构、统筹城乡、统筹区域发展。
第十二课“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包括两个框题:“面对经济全球化”和“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
第一框“面对经济全球化”的知识要点有:
1.经济全球化的含义;
2.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提示:比较优势要学会计算);
3.经济全球化的载体:跨国公司;
4.经济全球化的利弊影响;
5.经济全球化的实质;
6.发展中国家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态度。
第二框“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 的知识要点有:
1.世界贸易组织的作用;
2.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
3.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给我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4.对外开放是长期基本国策;
5.对外开放在当前的基本格局: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
6.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必要性及战略措施;
7.“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战略的内容;
8.对外开放必须坚持的原则: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5. 政治经济学政治理论有哪些及知识点概括
政治经济学主要是研究和阐述商品经济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主要经济规律,揭示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探讨解决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矛盾的途径.学习政治经济学,主要是了解经济方面最基本的知识,并认识社会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的规律.在此基础上,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观察和分析问题,即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来分析和研究社会生产方式发展的历史和趋势;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本质;认识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认识个分析市场经济社会中出现的经济现象的本质和规律.从而,为学习其它理论奠定基础.
政治经济学理论博大精深,内容多、概念多、规律多,较之其它课程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只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就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习政治经济学应当采用的一个首要的基本的方法,就是要每一章、每一节,每一个问题的内容归纳、概括、总结,理清知识体系的脉络,然后将其每一章、每一节,每一个问题的内容提炼出来,加以理解和记忆.如,导言的主要内容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生产关系;对生产关系的研究是从物质资料生产开始;要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就离不开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统一构成一定社会的生产方式,在此基础上得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即经济规律.学习本章应掌握各个范畴之间的辨证关系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二者之间关系;社会生产过程(生产关系)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环节的相互关系;经济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与生产力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学习本章必须把各类原理加以区分: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和研究的任务加以区分;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的类型的特点加以区分.通过对内容的归纳,即掌握了知识体系脉络,又对政治经济学研究方法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掌握基本理论和知识就比较容易了.
学习这门课应当采取的第二个方法,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用所学的知识联系和研究实际问题.经济知识本来就原于经济实践,是在实践中总结归纳出来的,用学习的理论知识去联系实际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如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形式及价值规律作用问题,只要看一下市场上商品供过于求时怎样使价格下降,供不应求时怎样使价格上升;或者反过来,价格上升时怎样使供给增加,价格下降时又怎样使商品的供求关系减少,就容易理解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形式,是受商品的供求关系的影响,价格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这一原理了.
6. 大学政治经济学考试重点
考试大纲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2、物质资料生产和社会生产方式
3、商品和价值
4、货版币与信用
5、资本和权资本运动
6、信用制度与虚拟资本
7、社会再生产
8、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9、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
10、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11、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经济关系
12、当代西方资本主义
1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
1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与消费
1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源配置方式
16、社会主义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和现代企业制度
17、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中的宏观调控
18、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经济关系
19、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20、当前热点经济问题
考试题型
1 解释下列经济范畴
2简答题
3论述题
参考书目
政治经济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逄锦聚、洪银兴、林岗、刘伟 第4版
政治经济学教程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宋涛 第8版
7. 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的重点有哪些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包括导言和基础理论部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部分.
导言和基础理论部分的内容主要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劳动价值论.
资本主义部分的内容主要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经济规律的基础知识,特别是一些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借鉴意义的经济理论知识.
社会主义部分主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关理论知识.
8. 政治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和重点内容有那些
解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深入剖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动规律,即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及其必然灭亡的历史规律。对这个问题的分析要先讲清生产关系的含义,包括狭义和广义内容。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以及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的结合方式是生产关系的基础,也是体现生产关系性质的首要标志。在分析此难点时,一定要向学生强调马克思对生产关系的研究,并不局限于对生产关系的本质及其规律的表述,还重视对经济体系和经济运行机制的研究,他在研究和揭示生产关系的本质时,也对一定的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进行了分析和阐述。而且,正是在对那些比较具体的经济运行过程的分析研究中,马克思准确地揭示了经济运行的发展规律。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是揭示经济规律:
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它体现经济过程的必然趋势
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一样, 具有客观性。第一, 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基础上产生和发生作用的, 并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所谓客观经济条件, 主要是指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关系状况。第二, 任何经济规律都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人们既不能消灭、 废除和改造经济规律, 也不能创造或制定经济规律。但是, 人们可以在认识经济规律的基础上, 利用经济规律为社会谋福利, 即在承认经济规律客观性的前提下,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经济规律又有不同于自然规律的特点:第一, 绝大多数经济规律只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阶段发生作用, 而自然规律大多是长久不变的。第二, 经济规律发生作用, 离不开人们的社会经济活动, 而自然规律则可以离开人们的活动而独立存在和发生作用。第三, 在阶级社会, 生产关系表现为阶级之间的利益关系, 因而人们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都有阶级背景, 总会直接和一定阶级、 社会集团的利益相联系。
依据经济规律作用的经济条件的不同, 经济规律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在一切社会形态中都起作用的规律, 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对立统一的规律。二是在几个社会形态中起作用的规律, 如商品经济的一些规律。三是只在某一个社会形态中起作用的规律, 如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