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学法 > 农村经济学论文

农村经济学论文

发布时间:2020-11-25 03:16:22

Ⅰ 求写一篇关于农业发展的经济学方面的论文

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农业大国,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老百姓都以农业为生,农业是他们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离开农业,他们的生产生活就会陷入困境,这是我国传统社会最大的国情。在传统社会中,土地问题又是农业中的最大问题。土地所有权问题则是农业发展变化中的核心所在,也是农业、农村、农民经济生活中的关键所在。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传统社会经历了一次经济体制变革时期,由西周时期的领主制经济体制向地主制经济体制过渡,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与变动,到秦汉时期,地主制经济体制得到确立。废井田“民得买卖”,开创了经济运行的新纪元。地主制经济体制是以地主经济为核心,包括国有经济、自耕农经济、佃农经济、手工业经济、商业经济在内的多种经济成分构成。其中小农经济(包括自耕农经济和佃农经济)是地主制经济的基础。当地主经济无限扩张时,地主制经济体制下的多种经济成分之间的平衡关系就会被打破,自耕农经济会受到极大打击而衰败下去,广大自耕农便沦落为佃农,或地主的依附农,或雇佣工人。佃农经济因受自耕农破产挤压,原来的佃农中有相当部分受到排挤,而沦落为流民,主佃之间的依附关系,随着小农经济破坏而得到强化,整个农民阶层社会地位在下降。与此同时,手工业者也因小农经济破产,产品找不到出路而倒闭。这时地主制经济体制就会发生倒退,甚至是逆转。不甘心破产、没落的小农和手工业者就会为争取曾经有过的经济利益进行抗争,一场以农民和手工业者为主体的声势浩大的农民战争爆发了。在农民战争洗涤下,地主制经济体制又回到正常轨道上,各种经济成分之间的利益暂时得到平衡,劳动生产者的积极性又会得到巨大的发挥,社会经济又会在新一轮经济关系中得到恢复和发展,并走向繁荣昌盛。

经过一场巨大的农民战争洗礼,新王朝建立以后,为了安定社会秩序,为了恢复和发展生产,采取一系列措施。如鼓励垦荒,并给垦荒者以土地所有权,在规定时间内免于升科纳粮、免除徭役负担,没有耕牛、籽种者给予资助,大力兴修水利,或资助农户凿井溉田,鼓励农民发展家庭副业,在受灾年份可以免除部分田赋,或给予赈济,或对地主兼并土地行为进行抑制,等等。这时,小农经济在较为宽松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得到恢复和发展。整个社会经济在小农经济发展拉动下,也由衰败走向恢复,并走向繁荣和昌盛。这一切都受到地主制经济影响和约束。

在地主制经济体制制约下,土地可以买卖,并不固定在某个人手中。由于土地所有制不同,所以中国社会经济运行与西欧领主制经济体制运行有巨大不同,西欧在领主制经济体制约束下,庄园内部实行分工制,生产各种各样产品以满足庄园内部生产生产需求,与市场联系不密切;中国在地主制经济体制制约下,由于各个经济单位规模小,产品又单一,对市场有强烈依赖性,带有明显的中国特色。

在地主制经济体制制约下,每家每户都是一个独立经济单位,由于他们经营土地面积规模都不大,南方地区,耕地多的农户,所占有的土地不过数十亩,占地少的家庭,所耕种的土地不过三五亩,少的甚至几分地而己。北方自耕农虽然耕地面积大些,多者上百亩,少者十几亩或几亩,但单位面积产量比南方要低。从家庭人口结构看,不论南方或北方,家庭成员也不多,一般为四五口之家,数世同堂大家庭虽有,但为数不多。地主占地有的很大,多者以万计,但绝大部分土地是划分为小块,出租给农民,以收取地租为生。土地收获物以粮食为主,很单一,无法完全满足生产生活需求,各个经济单位之间必须进行交换,才能实现自身经济再生产。这成千成万经济单位存在,以及多种经济成份并存情况下,为市场经济发展堤供了极为广阔的空间。

不过,市场经济的发展还取决于当时社会的购买力。我国传统社会以农业经济为主体,市场经济繁荣与萧条,取决于当时农业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活跃,农民生活富裕程度来衡量。有人认为个别地区市场发展是靠当地官僚集中、消费水平高来拉动。但从全国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看,这仅仅是很特殊的事例,不能把它扩大化。手工业工人、商人、官僚数量也不大,据研究,到明清时期,城镇人口还占不到百分之十,也就是说最多也不过十分之一而己。尽管这些人与市场关系很密切,对市场经济依赖性很强,消费也较高,但必竟人少,对整个社会经济来说,购买力还是有限,对市场经济整体而言,起不到拉动作用。所以农村经济发展,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至为关键所在。舍此,而去寻找其他什么原因,都是拾芝麻丢西瓜,抓小而不抓大。

中国封建社会以农业为主体,是农民赖以生存最基本条件。明清两代农业经济发展与衰落,农村经济繁荣与衰败,农民需要增加与缩减的发展变化历史过程,生动地描绘了“三农”与市场之间水与鱼关系。水丰则鱼多,水枯则鱼亡。农民口袋钱多,市场则购销两旺。当地主制经济体制正常轨道运行时,自耕农经济大量存在,农民生产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农业得到发展,商品量增加,农民钱袋子也随生产发展而逐渐饱满起来,农民钱多了,市场出现购消两旺,商人发财。到王朝后期,市场逐渐走向萎缩,商号倒闭,其原因是政府重农政策不能坚持到底,在地主经济迅速上升情况下,重农政策转化为弃农政策,把农民当作羔羊任意宰割,自耕农承受不了苛重赋役剥削,而抛弃土地,佃农经受不了地主沉重地租掠夺,而离开土地,农业生产遭到破坏,这时农民钱袋子又变得空敞,市场失去拉动力,而变得疲软。商品卖不出去,市场就不景气。这时就会出现商家破产,商人失业,手工业倒闭,社会经济萧条。这是最明白不过的道理。从前,有很多人谈论中国商业不发达时,总喜欢把问题简单地归结为王朝“重农抑商”政策的结果,这可能是一种误解。除汉武帝采用告缗钱办法,抑制商人发展以外,其后历代王朝都没有对商人采取过打击或剥夺政策。虽然在政治上有限制商人参加科举规定,但并不影响商人当官,历代买官商人所在有之。况且,汉武帝时所采取的告缗钱政策,主要还是针对逃税不法商贾,是针对人,并不是针对要不要商业制度,守法商贾准予照常营业,同时小商小贩并没有受到打击,盐铁买卖也照常进行。当时政府行为并不是取缔市场,禁止买卖,这一点还是很明确的。不能因为惩治不法商人,而笼统地把它夸大为“抑商”。

Ⅱ 求一专科农村经济管理毕业论文3000字左右

摘 要
本文写《丽水政府促进香菇发展的思考》的目的,是通过自己对丽水市香菇发展的状况及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科学利用森林资源不深, 资源耗费大,发展后劲不足;无序生产、品种单一,缺少市场竞争力;市场组织化程度低,龙头企业少,抵风险能力低;销售技术服务滞后,品牌意识浅薄,容易受制于别人等有一个更深的认识,从政府管理的角度积极提出措施寻找出一种适合丽水市香菇发展之路的新途径和措施:加大香菇产业结构调整,由“香菇王国”向“食用菌王国”转变;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香菇生产与生态保护利益共赢;加强香菇一体化市场建设,产业化经营,增加香菇的附加值;增强“贯标”意识,打响品牌战略,提高市场竞争力等。切实使丽水的人民群众致富,香菇产业发展走向市场,健康有序的持续发展,并且真正使香菇生产成为我市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特色产业。
关键词:香菇发展,品牌意识,政府管理,持续发展

目 录

引言…………………………………………………………………………………………………1
1 加入WTO后丽水市香菇发展面临的机遇大于挑战……………………………………2
1.1 我市丰富的森林资源,为香菇发展提供了资源保证……………………………………2
1.2 有利发展我市农村劳动力的资源优势………………………………………………………3
1.3 香菇行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3
1.4 有利于扩大香菇出口,提高香姑质量………………………………………………………3
2 丽水市香菇发展存在的制约因素……………………………………………………………5
2.1 科学利用森林资源不深, 资源耗费大,发展后劲不足…………………………………5
2.2 无序生产、品种单一,缺少市场竞争力……………………………………………………5
2.3 市场组织化程度低,龙头企业少,抵风险能力低……………………………………………6
2.4 销售技术服务滞后,品牌意识浅薄,容易受制于别人……………………………………6
3 加快香菇发展之路的问题对策和措施…………………………………………………………7
3.1 加大香菇产业结构调整,由“香菇王国”向“食用菌王国”转变……………………7
3.2 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香菇生产与生态保护利益共赢…………………………8
3.3 加强香菇一体化市场建设,产业化经营,增加香菇的附加值…………………………8
3.4 增强“贯标”意识,打响品牌战略,提高市场竞争力………………………………… 9

引 言

丽水市是世界人工香菇栽培的发源地,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1986年国家星火项目“袋料香菇露地栽培技术”在丽水市实施推广以来,丽水市的香菇生产有了迅速的发展。近几年来,香菇的栽培量都在4-5亿袋,约占全国香菇栽培30-40%左右,每年的香菇总产量都几乎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与蔬菜、水果等齐名,以袋料香菇为主的食用菌产业已发展我市农村经济一大传统产业、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为丽水市农村广大农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做出了巨大贡献。
进一步加强生态示范区建设,切实推进生态农业、林业、工业、旅游业和生态城市五大生态工程建设,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这是丽水市的重要工作。由于袋料香菇的开发和利用,必须消耗大量的森林资源。为此,支柱产业的香菇发展与生态兴市的战略目标关系优为突出。因此,正确的认识和研究香菇生产、合理科学的运用森林资源,不仅是一个经济和社会课题,同时,也成为我市“生态立市、绿色兴市”这项工作的重要生态课题。
因此,本人认为,正确的认识、对待丽水市香菇发展之路的走向问题,我们政府的各级领导和广大科研农业技术工作人员都必须认识思考的问题。下面,我就本人对香菇发展之路谈谈丽水市香菇发展的几点思考。

Ⅲ 农业经济毕业论文

我先前也是对论文的写作非常非常头大,还好后来找品学论文网的老师帮忙才搞定内。论文里面的核心部分,容分析和数据处理是最难的,包括我身边的一些同学写到一半写不下去了,我都介绍的品学论文网给他们,非常专业,有的甚至把整篇都找帮忙的

Ⅳ 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研究论文,3000字左右

论文要自己写
去图书馆查查资料吧,咱一辈子不就写一篇论文吗?不要抄袭,多举例!

Ⅳ 农村经济或农业发展方面的论文题目

学术堂整理了十五个农业发展方面的论文题目供大家参考:

1、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几个重要问题

2、现代农业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对"三农"工作新形势的综合判断

3、德国农业和农村发展政策特点及其启示

4、农村劳动力流动、农业发展和中国土地流转

5、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探讨

6、国外公共财政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主要途径及启示

7、生态农村--中国生态农业发展的新思维

8、"十五"期间农业、农村发展思路和政策建议

9、苏南地区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模式探索

10、中国有机农业发展对农村劳动力利用和农户收入的影响

11、试论农业女性化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影响

12、生物质能与农村能源及农业发展的关系

13、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研究述评

14、可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定义与内涵

15、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 : SARD的理论与实践

Ⅵ 农业经济学论文题目有哪些

为了点明论文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目的,对总标题加以补充、解说,有的论文还可以加副标题。非凡是一些商榷性的论文,一般都有一个副标题,如在总标题下方,添上“与××商榷”之类的副标题。
另外,为了强调论文所研究的某个侧重面,也可以加副标题。如《如何看待现阶段劳动报酬的差别——也谈按劳分配中的资产阶级权利》、《开发蛋白质资源,提高蛋白质利用效率——探讨解决吃饭问题的一种发展战略》等。
设置分标题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清楚地显示文章的层次。有的用文字,一般都把本层次的中心内容昭然其上;也有的用数码,仅标明“一、二、三”等的顺序,起承上启下的作用。需要注重的是:无论采用哪种形式,都要紧扣所属层次的内容,以及上文与下文的联系紧密性。
目录
一般说来,篇幅较长的毕业论文,都没有分标题。设置分标题的论文,因其内容的层次较多,整个理论体系较庞大、复杂,故通常设目录。
设置目录的目的主要是:
1.使读者能够在阅读该论文之前对全文的内容、结构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以便读者决定是读还是不读,是精读还是略读等。
2.为读者选读论文中的某个分论点时提供方便。长篇论文,除中心论点外,还有许多分论点。当读者需要进一步了解某个分论点时,就可以依靠目录而节省时间。
目录一般放置在论文正文的前面,因而是论文的导读图。要使目录真正起到导读图的作用,必须注重:
1.准确。目录必须与全文的纲目相一致。也就是说,本文的标题、分标题与目录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
2.清楚无误。目录应逐一标注该行目录在正文中的页码。标注页码必须清楚无误。
3.完整。目录既然是论文的导读图,因而必然要求具有完整性。也就是要求文章的各项内容,都应在目录中反映出来,不得遗漏。
目录有两种基本类型:
1.用文字表示的目录。
2.用数码表示的目录。这种目录较少见。但长篇大论,便于读者阅读,也有采用这种方式的。
内容提要
内容提要是全文内容的缩影。在这里,作者以极经济的笔墨,勾画出全文的整体面目;提出主要论点、揭示论文的研究成果、简要叙述全文的框架结构。
内容提要是正文的附属部分,一般放置在论文的篇首。

Ⅶ 帮我写篇论文4000字的以农村经济发展为主的

4000字论文还有这么多要求才100分个人认为是没有人愿意给你写的我不是在骂你之类的,只是告诉你事实所以别骂我

Ⅷ 求一篇农业经济管理论文

目录
[摘要] 2
[关键词] 2
一、关于农业现代化基本含义的界定 2
1.1、关于农业现代化的基本涵义 2
1.1.1、过程论 2
1.1.2、技术论 3
1.1.3、生产方式论 3
1.1.4、综合论 3
二、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历程 3
三、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障碍因素分析 4
3.1、农村体制性障碍仍未完全打破,不利于农业现代化的顺利进行 5
3.1.1、城乡二元结构的阻碍,是制约农业现代化的制度性因素 5
3.1.2、农村土地产权关系的制约,是制约农业现代化的体制性因素 5
3.2、农业生产力水平仍然十分低下,阻碍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5
3.2.1、生产手段落后 5
3.2.2、劳动对象破坏严重 6
3.2.3、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 6
3.2.4、农业科技基础薄弱 6
3.3、农业市场化程度低、经济结构不合理与农业现代化要求偏差较大 7
3.3.1、农业市场化程度低 7
3.3.2、农业生产规模化程度低 7
3.3.3、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 7
四、关于我国实施农业现代化的战略对策 8
4.1、我国实施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原理 8
4.2、我国实施农业现代化的相应对策 8
结束语 9
【参 考 文 献 】 10
Abstract 11

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障碍分析及对策
[摘要] 农业现代化问题是实现中国全面小康目标和本世纪中叶四个现代化的最迫切、最困难的问题。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农业现代化进程仍受到复杂而多变因素的制约而发展缓慢。因而,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农业发展体制、农业科技推广、农业组织系统、农业投入机制、农业发展政策等方面创新,以实现农业经济结构的优化,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从而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
[关键词] 农业现代化 障碍因素 对策
农业现代化是任何一个向现代化迈进的国家必须解决的问题。然而,从20世纪50年代的农业合作化,到80年代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间经历了人民公社化的严重挫折,付出了很大的代价,经过艰苦的探索一步步走到现在这样一个新的格局,其经历、蕴涵的多方面的经验教训,极为丰富,有助于我们明得失、辨是非,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出一条适合中国农村特点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村现代化之路。今天,围绕这个问题对中国农业现代化进行经济学思考,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关于农业现代化基本含义的界定
1.1、关于农业现代化的基本涵义
对于农业现代化概念的界定,虽然过去已有不少,但研究者们还是从新时期的视角对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作出了种种不同的界定。
1.1.1、过程论
有人认为,农业现代化是一个世界性的大趋势,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就是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也有人认为,农业现代化是传统农业过渡到现代产业的多层面演进过程。有人描述,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也可能没有终点,因而也就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目标。
1.1.2、技术论
有人指出,所谓农业现代化.简单地说,就是农业科学化、机械化和社会化。有人阐释为,现代农业是采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生产手段和装备进行生产,运用现代科学的理念及方法进行经营和管理的农业是生产率和社会化程度较高的农业。
1.1.3、生产方式论
有人认定,农业现代化是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综合体现。也有同志认为,农业现代化即指发达的现代农业或现代农业的更高层次。从宏观要义上讲,农业现代化就是现代化的农业生产力与现代化的农业生产关系的总和。
1.1.4、综合论
有人指出,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要实现六个方面的现代化:农民生活消费现代化,农业经济结构现代化,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化,农业科学技术现代化,农业经营管理现代化,农业资源环境现代化。有人认定,拓展后的农业现代化内涵,包含业产业现代化、农业环境现代化和农业主体现代化三大块仁。也有人认为,农业现代化主要是把农业作为一个地域的产业部门整体的并体现高效益的现代化;是一种具有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综合意义的现代化。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提出,农业现代化不仅仅是一个现代生产要索引人或技术进步的过程,同时更重要的是,它是一个要素优化配置的过程或制度创新的过程。
二、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历程
中国50年来农业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四个历史阶段:
第一阶段(1949年一1958年)为农业蓬勃发展的阶段。
1949年一1952年,全国实行土地改革,在农村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耕者有其田,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得到迅速恢复。粮食增长了44.8%,棉花增长1.39倍,农民收人增长30%,农民生活明显改善。川为了适应社会主义改造和大规模经济建设需要,1953年一1957年的农业政策主要是引导农民走合作化道路,由于操之过急,把本来计划用12年完成的农业合作化,在1956年就突击完成了。其结果虽然实现了生产资料的集体所有制,但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影响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不过,总的说来,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粮食年递增3.5%,棉花年递增4.7%,肉类年递增3.3%,农民收人年递增5.4%,农民生活进一步改善。
第二阶段(1958年一1966年)为曲折发展阶段。
(1959年一1961年)为农业衰败倒退的阶段。经过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设,我们的政治、经济建设都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人民得到了实惠。但由于轻率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大办人民公社,实行所谓的供给制吃“大锅饭”,一平二调,这些都严重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从1962年农业开始恢复发展,到1966年,多数地区农业已恢复到1957年水平。
第三阶段(1967年一1977年)为农业长期停滞徘徊阶段。
1966年下半年,“文革”动乱逐渐波及农村,1967年开始夺取,县级政权乱了,以后是公社夺权,基层也乱了。“左”的政治、经济政策对农村有很大影响,特别是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思想指导下,割资本主义尾巴,没收自留地,批“三自一包”,限制家庭副业,关闭集市贸易,搞以粮为纲,使20世纪60年代初期经过调整后略有发展的农村商品生产又退向自给自足的自主经济。所有这些都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打击了亿万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业生产长期徘徊停滞。
第四阶段(1978年至今)农业快速发展阶段。
真正的农业快速发展是从80年代初农村普遍实行了“联户承包责任制”开始的。1983年1月中共中央发布的《当前农村经济改革若干问题》文件中确立了“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经营方式,虽然土地所有权仍然归集体所有,但土地使用权与土地所有权发生分离,农民以户为单位对他所承包的土地拥有了一定时期内(尽管只有巧年)的自主经营权,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生产力,实现了长久以来中国人梦寐以求的温饱愿望,农村经济也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
三、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障碍因素分析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又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尽管改革开放20多年来,农村和农业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农民收人稳步增长,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由于受各种条件的制约,无论在发展规模、发展速度、劳动生产率,还是在经济效益、贡献率等方面,都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农业现代化的道路艰巨而漫长。那么,是什么因素阻碍了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层面的因素。
3.1、农村体制性障碍仍未完全打破,不利于农业现代化的顺利进行
3.1.1、城乡二元结构的阻碍,是制约农业现代化的制度性因素
我国20世纪50年代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是政府主导追赶型工业化的结果,它造成了城市的现代工业与农村中的传统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差距拉大,城乡居民收人拉大;加之我国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是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的,国家通过工农业价格“剪刀差”的原始积累方式和行政手段,强制性地从农业中转移了大量的经济剩余,导致了农业比较利益的大量外流和不合理丧失,农业投人严重不足,物质技术基础薄弱,农业缺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自我循环、自我扩张能力,农业长期处于贫血状态,农业生产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缓慢。
3.1.2、农村土地产权关系的制约,是制约农业现代化的体制性因素
我国现行土地产权残缺不全,阻碍了农业现代化进程。这表现在:一是集体公有的土地所有权主体和集体产权的法人代表不明确,加大了政府、社区、农户之间的摩擦成本;二是双层经营的家庭承包经营体制只承认农户对土地拥有使用的权利,其所有权却游离于主体之外,农户十分担心家庭经营形式所依赖的制度环境的变化,担心承包权有丧失的危险;三是土地产权缺乏制度保障,集体所有权和农户使用权的内容、界限、法律形式等都不明确,保护所有权主体和经营权主体正当权益的法律手段没有建立起来,加之决策者的随意性,导致农业经营行为的短期化,以及短期化行为缺乏制度因素的约束,从而形成了对土地制度创新的侵蚀。正是由于产权关系的模糊,缺乏经济利益机制的制约,使土地资源难以在更大范围内流转和合理配置,适度规模经营和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无法实现,农业生产在低水平上徘徊。
3.2、农业生产力水平仍然十分低下,阻碍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3.2.1、生产手段落后
农业生产手段是影响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据1999年国际统计年鉴引自国际粮农组织数据,1996年平均每千亩耕地上拖拉机使用台数:世界平均为19.1,亚洲平均为]13.9,我国为5.4,印度为8.6,埃及为31.9,巴西为15.1;1996年平均每千亩耕地上收割机使用台数:世界平均为3.1,亚洲平均为3.8,中国为0.9,印尼为18.0,巴西为1.0,美国在194。年就已经实现了机械化。由此可见,我国农业生产手段不仅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而且离亚洲平均植还有相当的距离。
3.2.2、劳动对象破坏严重
对土壤、植被、森林、水源等资源的使用、开发效率较低,生态破坏严重,造成农业发展缺乏可持续性。最突出的问题是我国土地荒漠化面积仍在扩大,约占国土面积的15-9%。水土流失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13.5%。水资源短缺、水的利用效率不高。华北的几个沙漠地带和西部的三江源地区的荒漠化趋势尤其明显,我国农业用水占全国总用水量的近70%,由于目前近一半的灌溉水量在输水过程中因渗漏而损失,再加上技术落后,全国灌溉水的平均利用率比先进国家低25%一30%.这些状况决定了我国农业生态系统的脆弱性。
3.2.3、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
一是农民的利学文化知识比较匾乏。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文盲人口为8507万人,其中绝大部分在农村;农村基层干部大多未受过系统的基础教育和专门的技术训练,只有小学或初中文化程度。这导致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中大量的非理性行为。二是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有待提高。宗族、地域观念、封建迷信、陈规陋习在农村中大量存在,小农意识根深蒂固,严重阻碍了农业科技的推广和新型农业组织方式的建立,严重影响了现代农村经济发展观念的传播与植人。
3.2.4、农业科技基础薄弱
第一,科技兴农战略意识不强,习惯于传统耕作技术和经验性管理,科技投人也严重不足。农业科研投资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世界平均为1%,一些发达国家已超过5%,而我国仅占0.2%左右。第二,科技体制不完善,科研机构和学科设置不合理。第三,农村科技基础非常薄弱,农技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差。目前,我国农业科技人员仅占农业人口的1%o,林业科技人员占林业职工的13.6%,而农林业发达国家的上述指标平均分别为5%和30%,并且科技人员队伍不稳,人才流失,后继无人,严重影响了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以上几方面导致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转化成果普及率低、资源利用率低、科技贡献率低。
3.3、农业市场化程度低、经济结构不合理与农业现代化要求偏差较大
3.3.1、农业市场化程度低
这主要表现在:一是市场发育不成熟。由于农业和农村生产力水平较低,生产比较分散,许多地方自给性生产仍占较大比重,农村市场经济的生长发育还不成熟。二是市场发育的不平衡性。相对而言,农产品市场化起步早,进展较大,而农业要素市场则严重滞后。三是由于农业既是基础产业,又是高风险弱质性产业,因而国家往往对农业采取保护政策。我国对农业的保护又是消极保护,不能增强农业自身的造血功能,这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我国农业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3.3.2、农业生产规模化程度低
由于我国农村人地矛盾突出,家庭经营不得不采用平均分配的原则。随着市场经济和商品农业的发展,小规模家庭经营弊端日益凸现:一是小规模家庭经营使土地资源零碎化,不能有效地发挥规模化效益,农民在土地上投入越多亏损越大,成本与效益、投人与产茁形成强烈反差;二是小规模家庭经营使农业生产分散化。在经济增长方式上,农民普遍采用粗放式经营,广种薄收,不可能带来好的经济效益,同时,分散化又使农户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下;三是小规模家庭经营使农户在选择生产方式时,农民往往偏重于劳动投人型,而排斥技术投人型,容易发生“不经济”和“非理性”经营行为,尤其是农户小规模的经营方式长期固化,使农业生产规模无法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不断调整和扩张,阻止了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速度,延缓了农业综合能力的提高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3.3.3、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
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单一结构,即农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业结构以粮食为主;在畜牧业内部结构中,片面强调养猪业;在林业内部结构中,片面强调用材业;在渔业内部结构中片面强调近海捕捞。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市场需求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业产业结构的弊端日益暴露出来,主要表现在:一是低质农产品普遍供大于求,优质农产品供不应求,不得不借助于进口,出现了同一种粮食过剩与短缺并存的奇特现象;二是区域结构趋同现象十分严重,无论是粮食主产区还是主销区,都强调粮食自给,区域优势无从形成和发挥;三是农业产业结构低层次化,70%多的农村劳动力集中在农业,农产品加工、销售和社会化服务严重滞后,农业科技发展缓慢,转化率低,农产品大多处于初级产品阶段,农业比较利益低,农民增收受到很大的限制。从农产品结构看,出现了“四多四少”现象,即大路产品多,优质产品少;低档产品多,高档产品少;普通产品多,专用产品少;初级产品多,深加工产品少。随着农产品总量问题的解决,人民生活水平从满足温饱向小康型发展,必然引起农产品从“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转变,尤其是市场对优质、营养、安全的绿色农产品十分青睐,市场需求格局的变化要求农产品的生产必须适应市场多样化、优质化的需求。
四、关于我国实施农业现代化的战略对策
4.1、我国实施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原理
对于我国实施农业现代化基本原则的确定,专家们的看法日趋理性。有人认为,我国实施农业现代化必须坚持三大原则;一是把握好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方向。二是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教兴国战略。三是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有人还强调了我国实施农业现代化的慎重原则。即应多宣传农业现代化的长期性和复杂性,不要急于在较大地区以行政命令限期达到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某几项指标;农业现代化具有相关性,不可能在局部地区孤军深入、孤立地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或基本上实现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要有选择性,防止一刀切;农业现代化要有经济性,防止为了急于完成上级指标,只有官员政绩效应,不能给农民带来经济实惠,反而出现加大农民经济负担的问题。
4.2、我国实施农业现代化的相应对策
关于我国实施农业现代化的具体对策问题,广大专家和学者虽然列举了多种措施,但都体现了务实的品格。有人认为,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制度创新:第一,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实行产业化经营。第二,深化投人体制改革,建立以政府各级财政为主导、农村集体和农户投人为基础、社会各方面投资为辅的农业投人机制。第三,加大以粮棉为重点的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的力度,真正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渠道、多成份、多形式、少环节、开放型的农产品流通新格局。第四,改善政府对农业的宏观调控,建立健全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有人坚持,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应该实施技术先的举措:在农业发展新阶段的战略转型中,要结合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逐步推广农业机械化,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发展高新技术农业,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并相应地推进农村经济制度与农业技术政策创新,这既是顺利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关键,也是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也有人提出,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必须全面推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关于当前中国农业现代化的研究态势,从总体上趋于大同小异,求同存异。他们既主张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国际化宏观定位,又强调中国农业现代化的中国特色的个性保留;既坚持中国农业现代化应服从自然与经济二位一体的普遍规律,又试图探求新的路径从而推进中国农业现代化跨跃式的实现;同时对中国农业现代化还走向了细化研究和量化评估,从而使中国农业的大十字性与多学科性得以充分体现。当然,笔者以为,农业现代化本身是一个相对的范畴,即相对传统农业而言的,它有狭义与广义之分,前者仅指“大十字”农业的现代化;而后者则指“三农”的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域具有不同的内容与特征,对于当前的中国农业来说,主要是市场化、社会化与国际化。中国农业现代化的目标是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快速发展,以及在全局上使“三农”通过实现小康社会而步人现代化;其标准应该是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而不能一味地追求定量分析,因为其中所涉及到的观念与素质等向题是无法通过定童分析得出结论。中国农业现代化面临的现实问题更多地表现为多样性与地区的差异性,因而在探索其实现模式时,美国、日本、法国、以色列的农业现代化模式都有借鉴的必要,而且更应将重点转移到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的研究,真正体现一种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的原则。所以,在中国农业现代化的现实对策方面,要以制度为保障,以科技为动力,既要注重农业“内部”的现代化,又要注重农业“外部”的现代化,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农业现代化通过地区性的农业现代化逐步得以实现。

【参 考 文 献 】
[1]姜春云.中国农业实践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 刘晓越.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研究与实证分析〔1)-统计研究,2004, (2)
[3] 刘斌,等.中国三农问题报告〔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
[4] 王国敏.中国农业风险保障体系建设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
[5] 工国敏.农业产业化与农业宏观政策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
[6] 西奥多•、舒尔茨_报酬递增的源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7] 王国敏.我国“三农”问题的特征分析及政策选择〔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 (4)
[8] 万宝瑞,中国农业经济管理与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
社 ,2002.3.
[9] 陈平.当代中国典型农业合作社史选编仁M3.北京:中国农业出版
社 ,20 02 .559.

Abstract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problem is China's overall well-off society and modernization by the middle of this century most urgent and difficult problem. China's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has undergone four development stages, has achieved remarkable achievement. But still,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by complex and changeable factors and development is slow. Therefore, must be under the guidance of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agricultural system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griculture, agricultural investment organization system, mechanism,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policy, etc,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innovation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 structure optimization, agricultural growth and change the way of improving the agricultural comprehensive competitiveness, and explore suitable for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development road.

Ⅸ 跪求关于农村经济多样化发展的论文,要求4000字

农村经济发展现状的题材可以吗?囊括了目前农村的所有经济形式。

Ⅹ 需要一篇以怎样发展农村经济为主题的论文 要求三千字左右 希望大侠们帮帮忙啊 跪谢

我认为,论文还是要自己写,写什么内容,可以参考别人的意见。 我给你的个人想专法属,就是围绕如何建设服务型的新农村,来发展农村经济。 我国现在要通过城市化,来助推经济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进城打工,城市不多扩大,空间却仍显狭小,五六十年代,是我国的出生高峰期,十几二十年后,那个年代出生的人口,就将进入了老龄化阶段,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愈趋凸显,城市老龄化人口的衣食住行,环境、服务等,都将为城市带来很大负担。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可否考虑以就近城市为依托,通过建设服务型新农村,吸引城市老年人口前往农村居住?农村的新鲜空气,新鲜蔬菜,新鲜瓜果,广阔田野,都将成为老年人颐养天年的好去处。而他们离开城市,为进城打工者提供空间,减少城市生活压力,他们来到农村,又为农村留守者提供就业机会,是不是一举多得呢? 围绕着这个题目,你可以写一篇超过三千字的论文。关键是找出数据支持你的论点。

阅读全文

与农村经济学论文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