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提供一些著名经济学家的文章
乙说:我们应该高兴啊,我们仅仅吃了两坨屎就为咱们国家贡献了200W的GDP!
希望采纳
Ⅱ 求《魔鬼经济学2》读后感
《魔鬼经济学2》读后感(一):表面一件小事,引发诱因,造成一些列行为模式改变。
本书主题思想:表面一件小事,引发诱因,造成一些列行为模式改变。
颠覆传统的思想:
1、交通问题:马车和汽车的作用异曲同工,都是当时经济大发展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都造成社会问题,都有环境污染,汽车是马车替代品,什么又是汽车替代品,过度担忧环境污染是没有必要的,总有新的方案会代替旧的方案。
2、外部效应:实施一种行为,其他人被迫为此行为付出代价,叫外部效应,分正负两方面。为了维护自己利益做出的保护措施,伤害了其他人的利益,就是自我利益的经典案例,比如防盗装了CLUB锁。
3、因人而异的效果:没名气的人,以低成本解决一件棘手难题,不被认可;名人用高成本,费时未必能解决难题的过程,已获得众人拥护。
在选取样本事,尽可能剥离复杂因素和变量。
4、决定薪酬的原因:除了供求关系,还有工作难度、工作不适程度、适合做这份工作的人数等。
5、价格歧视:实施价格歧视时,要做到无转卖可能性、可实施的对象清晰可辨。
6、样本选取:将现实固有的复杂因素剥离,尽可能公平评估试验
7、学会思考不同事情的共性:街头妓女和圣诞老人都是利用特地时间的需求猛增带来短期机遇赚外快。
陪同女郎和企业家的共性:找到合适销售渠道,去掉中间商使成本最低、独特的人格魅力能发现对方优点、质量控制(坚持理念和逆向思维),根据供求市场灵活掌握价格歧视。
《魔鬼经济学2》读后感(二):人之初,本“利己”
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学著作,一套四本80万字,只有引用了一小部分浅显的经济学词汇;虽然大量引用数据,但一个复杂的数学公式也没有。作者的写作手法,是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提炼出被我们忽略甚至完全误解的“经济学原理”,内容通俗、文笔易懂,所以读起来很流畅、很轻松。
第一册是我认为写得最好的一本,副标题为“揭示隐藏在表象之下的真实世界”,作者通过几个颠覆性的话题引来热议,比如“教师和相扑选手为何要作弊?”、“毒贩为何还跟母亲住一起”等,每个话题都写得比较深入,数据详实。其中最具争议的话题莫过于“90年代开始美国犯罪率下降,源于70年代的堕胎合法化”。
第二册是“拥有清晰思维的艺术”,全书仍然注重用数据说话,告诉大家:酒后走回家比酒后驾车回家更危险、医生洗手的概率远低于“规定”、妓女减少主要是因为婚前性行为增加、儿童安全座椅并没那么“安全”、死于恐怖袭击的概率是自杀的五百多倍......至于书标题所描述的“清晰思维”,我个人理解是“经济利己主义”,绝大部分的“利他”从本质上都能找到“利己”的根源。
第三册“用反常思维解决问题”,我个人提炼作者所指的“反常思维”就是指“诱因思维”,或者说是“动机导向思维”。英国统治印度时期,为了减少眼镜蛇颁布蛇皮换钱的法令,结果反而催生了一大批养蛇人;很多城市限号以后,汽车保有量反而猛增;在写有保护提示的标志牌前,石化木反而被偷的更多。如何正确利用诱因呢,我想有以下几点:找到人们真正关心什么,而非口头;给对方你能承受的更多价值诱因;注意人们对不同诱因的反应;最重要的一点,永远、永远不要臆测人们会因为“这样做正确”而去做某事。
第四册“用有色眼镜看世界”,与其说是一本书,不如说是一本博客文集,集成了作者在成名后开的博客的各种内容,这是全套书最厚的一本,却也是最没有营养的一本。不仅缺少主题、杂乱无章,内容也缺少深度。
整套书看完,可能不得不承认,书里的许多内容确实都很“新鲜”,但其许多观点我个人并不认同,比如90年代美国犯罪率下降的原因,我个人觉得监控摄像头的普及的影响可能要更大些吧。但我确实要承认,作为一套老百姓看得懂的“经济学”著作,它能帮助大众培养经济学“大脑”,用经济学的视角更清晰的看待世界,用反常思维分析解决问题,值得为之点个赞。
在中国,其实也有很多学者在做类似的“经济学”大众化推广,我个人最推崇的还是北大的薛兆丰教授,他的许多文章,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都胜于本套书的作者列维特。综上,我给这套书打7.8分罢。
《魔鬼经济学2》读后感(三):经济学是你身体里的魔鬼
文/王福重(经济学家)
这是一本“耸人听闻”的书。
在学界,早就有“经济学帝国主义”的说法,意思是经济学跨过自己的范围,蚕食其他学科的固有领地,比如政治学、法学和历史学,而且已经有几位,凭此拿到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大有天下学问,莫不是经济学的架势。
《魔鬼经济学2》,是经济学攻城略地的最新和最有力的证据。
“super”,即超爆,意思是说本书所研究的问题,至少表面看,跟经济学沾不上边。但是,说实话,经济学并非只研究市场、赚钱这等雕虫小技,在更本质的意义上,它关注的是人类的行为,一切行为。包括本书选取的街头妓女、恐怖分子、冷漠的案发现场看客等。
照“狡猾的”作者的本意,“超爆”不是关键词,“魔鬼”才是。中国人用“神出鬼没”来形容神奇的人和事。看了本书,如果你认为经济学就是这样神乎其技,作者的目的就算达到了。
魔鬼经济学的第一层意思是,言人之不敢言。别人避之犹嫌不及的,我也敢蹚浑水。比如观察街头妓女,分析她们的卖淫方式、定价方法,就必须有“魔鬼”的胆量。魔鬼的第二层意思是,事情的背后都有经济学这个“魔鬼”在作祟。第三层意思是“鬼点子”。比如气候变暖,似乎已成定局,令全世界头疼,但是,在作者看来,它也有简单至极而且“经济”的解决方法。
在第1章里,“遏制气候变暖:火山爆发?用烟囱桶破天?还是架一根18英里长的管子?”讨论的是外部性问题。当下最时髦的话题,是全球变暖。显然,作者对是否真的变暖,二氧化碳是否真的是一种“有毒物质”,以及变暖的前景是否真如媒体和一些科学家渲染得那样可怕,持相当冷静和怀疑的态度。实际上,变暖并非言之凿凿,最近几年,全球气候是变冷的。世界末日,不过是唯恐天下不乱的鼓噪。
假如全球变暖是真的威胁,这种外部性的解决需要的是全球的协同合作,但是中国和印度等新兴的碳排放大国,似乎占有道德上的优势,这种协同是不可能的。哥本哈根大会的无果而终,就是不合作的结果。
改变生产和生活方式,少用化石燃料,比如开新能源汽车,过低碳生活,正在成为一种新道德和新光荣。本书作者说这是美国前总统戈尔(获得过诺贝尔和平奖)的方法。
这种改变,即使能成功,也是杯水车薪。二氧化碳的半衰期是100年,现存的二氧化碳将存在几个世纪。更重要的是,戈尔的思路有逻辑缺陷,因为人类并非不知道如何避免破坏环境,而是不想这么做,因为成本太高(经济原因)。再说,也缺乏激励,没有激励,仅仅是教育,自利的人们怎么会真的采取行动?
但是,如果全球温度真的上升,办法并不是没有,而且解决问题的方法,其实是得来全不费工夫的。令人咋舌的“布迪科的毯子”计划,也就是“皮纳图博火山”(火山爆发能让地球变冷)办法,仅仅需要2.5亿美元!科学的实验证明,这是完全可行的。
如果这个法子不行,还有两个替代的办法:“上天的烟囱”,以及“雾气腾腾的镜子”。这些简单的办法,听起来如天方夜谭,这也是作者所说的“魔鬼”。
第2章 “恐怖分子的银行账户有什么特点?”围绕恐怖袭击事件展开,说的是信息经济学,也就是信息不对称下,人们应该如何行为。人的行为,哪怕是荒诞、极端的行为,都严格遵循经济学的利益最大化原则,从这个原则出发,可以发现事情的本质,包括寻找谁是自杀炸弹。
诚如作者所言,先天的东西,不是恐怖分子之所以成为恐怖分子的东西。恐怖分子并非如人们想象的那样,出生于贫困家庭,没有受到良好教育,相反,恐怖分子一般出生在比较富裕的家庭,受到相对良好的教育。在这个意义上,恐怖分子不是为生活所迫,而是相当“有理想的”,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最大利益。
恐怖活动的代价,首先是造成人心惶惶,担心会遭到再次袭击。不过,统计数据表明,人遭到再次袭击的可能性,仅仅是自杀或者他杀的1/575,或者说更大的危害是经济上的。比如,“9•11”恐怖事件后,美国除了两场耗资数千亿美元的战争外,还加强了安保措施。以机场安检为例,假如每人需增加1分钟的安检,美国航空流量每年有5.6亿人次之巨,就是一笔不小的经济代价。
医患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依靠传统手段收集病人信息异常困难。所以,医生的可用时间,60%用于收集信息,纯粹诊病时间不过15%。所以,开发能够收集病人信息的系统,是“9•11” 恐怖事件后的一大发明。这个发明,除了疾病诊断,还可以预防恐怖主义。
与医生了解病人类似,患者也想了解医生的水平。根据治疗效果或者其他看似更实在的标准,往往是很不靠谱的,但是有些基本信息却更加要紧,更加可靠。比如,是否毕业于一流医学院,是否在出色的医院实习等。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招聘单位总是对一流大学毕业生青睐有加,因为文凭可以有效地识别求职者的水平。
但是,作者的出色工作不在于此,而在于他们认为,决定患者在急诊室以及今后一段时期是否存活的因素之一是其收入水平(贫穷患者比富裕患者的死亡率要高很多)。而统计也表明,购买了养老金的群体,活得更长;遗产税的征收时点和存废,也影响寿命的长短。
一个很有趣的疑惑是:为什么化疗效果实际上很小,医生还是不遗余力地推荐?原来,医生可以因此赚更多的钱,也会得到政府更多的研究资助。
对于反恐,最重要的恐怕是,迅速找到恐怖分子的所在。有多种办法,而且已经付诸实践。比如,搜集人力情报、监听电子通信、追踪跨国资金走向——也就是为恐怖活动融资的行为。遗憾的是,所有这些都几乎毫无斩获。
这个发现似乎让事情柳暗花明:潜在的恐怖分子不购买人身险。因为保险公司不会为自杀者支付保险金,这个特征正好可以用于识别恐怖分子。令人兴奋的是,实际上,根据这个提示,在一长串可疑名单中确定恐怖分子,变得相对容易,这个工作已经卓有成效!
第3章“难以置信:犯罪率升高是因为电视看多了?”说的是经济学的新分支:行为经济学。行为经济学近几年颇为流行,大有撼动传统经济学的架势,特别是,有数位经济学家(也许不是)还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行为经济学找到的突破口,是经济学的基石:经济人假设(每个人都是利己而非利他的)。
《纽约时报》的一篇报道说,一个妇女受到连续袭击,而38个邻居眼睁睁看着她被杀,却无动于衷。
人们不是有利他主义的倾向吗?比如我们熟悉的好人好事,母亲为儿子捐肾,比如“最后通牒”模型中,当事人给予对方的善意。但是,当此危难时刻,人们的冷漠毫无利他的影子,到底哪个才是人性的真实写照?
本书作者之一的史蒂文•列维特,是芝加哥大学的经济学教授,曾荣获约翰•贝茨•克拉克奖,这个奖被认为是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某种前奏。
史蒂文把“最后通牒”试验进行变种,以便更接近现实世界,发现其结果与之前大相径庭,人们表现出的不再是利他,而依然是“利己主义”的倾向。
道理在于:由于存在“选择性偏差”,以及在“认真观察环境”下,参与实验的人会“主动”地配合实验者,因此那些“标准的实验室实验”结论是很不靠谱的,所谓的利他行为是一种纯粹的乐观想象。
而各种捐献的目的也并不那么单纯,背后或多或少都藏着利己的动机,或者说是伪装之下的利他主义。自愿捐肾的人,并没有想象的那样多,很多病人在等待中离世了。以至于诺贝尔奖得主贝克尔都支持成立一个受到良好监管的人体器官市场。很明显,这样的市场可以拯救很多人,但是存在政治和道德上的巨大风险。
后来的调查证实,《纽约时报》的报道过于夸大其词,当时有人阻吓罪犯,也有人报警,是一个很普通的案件。
但是,更重要的是,即使有人做壁上观,也不是不可理喻的。人就是有利己和利人的两面性。危险的是夸大利他,而贬损利己(关于利己的好处,传统经济学已经说得太多)。
传统的“经济人”假设,更普遍,更有说服力。行为经济学的科学性,却很值得怀疑。
值得一提的是,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将人做了严格区分,而墨子却非同凡响地说“义者,利也”,终结了这个无意义的争论,即所有的人都是“小人”。杨朱的“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更是大胆道出了人性自利的本质。
第4章“疫苗、安全带和飓风:不一样的事情,一样的逻辑”,说的是市场而非政府才是找到解决问题办法的部门。最好的办法是那些成本低廉且简单的办法,不过它们经常受到指责和怀疑。
匪夷所思的是,出于好意实施的法律,总会产生有违初衷的结果。比如,中国的《劳动合同法》,最终造成了更多非熟练工人的失业,这叫“非预期后果法则”。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治病的医生,为救死扶伤开展的解剖实验,导致了成千上万的人丢命。
历史并非简单重合:最困难的问题,往往是用极其简单的方法解决的。例如,1950年后的50年,世界人口几乎翻了一番,原因居然是硝酸铵化肥的发明和使用。硝酸铵让人类可以依靠动物和水果作为食物。作为能源和动力,跟成本高昂的鲸油相比,石油是一种便宜、便捷得多的能源和动力。
脊髓灰质炎是可怕的疾病,夺取了无数人的生命和健康,包括伟大的罗斯福总统(39岁时罹患此病)。在众多的抵抗方法中,疫苗是最出色的。固然,研发疫苗十分困难,但是从治疗方式和所需费用来说,疫苗是极其简单和低廉的。
心脏病人死亡率的下降,居然不是看似高超的搭桥手术以及昂贵药物,而是便宜得不能再便宜的阿司匹林的功劳。
说到交通事故死亡率的下降,必须感谢美国越战时期的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是这个古板的统计学家首先提出配置安全带的。安全带极大地降低了汽车事故的死亡率,拯救了几十万人的生命。这个办法通过改变人类的行为方式来避免生命的悲剧。这个过程当然不是一帆风顺的,时至今日,还有多少中国司机和乘客对安全带抱着抵触的态度!
飓风是美国人的噩梦之一。为了减轻飓风的破坏力,各种办法想尽,但效果不佳。但有人想出一个:在海中投放大量带裙摆的轮胎!这个人,是微软的前首席技术官、当代最伟大的科学家霍金的学生梅尔沃德。最妙的是,它简单,花费也出奇的少。
一个著名的案例是:第一批去澳洲的人,是坐船去非洲的奴隶。开始的时候,资本家是按上船人数给人贩子钱。结果发现,上了船,能到澳洲的奴隶,所剩无几。在进行了各种技术改进(例如增加水供应、保安措施、医疗人员等)无明显效果后,一个极简单的想法彻底扭转了局面:按照下船人数给钱。这是从人的自利性出发的举措,自然奏效。
相信市场,相信人们从经济成本–收益比较出发做出的选择更有力,是本章的重点。
在第5章里,“街头妓女与百货商店圣诞老人有何相似之处?”在卫道士看来,题目很有些轻佻。但是,要说的主题却是严肃的劳动力市场如何运行,而即使是看似不耻的卖淫行为也得遵循经济学原理。
女人难找工作,收入比男人低,但不能因此就说社会歧视女性。男女在性别上存在差异,在经济上也存在差异,是有其合理之处的。女人更顾家,于是有限的精力被分散了,降低了工作效率,减少了工作时间;女人的生理特点也不容忽视。所以,在某些劳动力市场上,包括WNBA教练,鲜有女性。但卖淫这个特殊场合,却完全相反,女性一统天下。
男人们好像越来越花心。这不是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男人还是那些男人,不同的是,过去卖淫市场小,价格高,光顾的男人就少,没法不忠诚。但是,卖淫市场迅速发展(部分是因为女性收入低),卖淫者间竞争加剧,促使价格下降,男人可以获得更低价的性服务,性道德因此败坏。
购买卖淫服务,满足了生理欲望,更有经济上的好处:不必承担怀孕的成本、承诺结婚的成本等。
卖方肯定想要高价。如果能降低竞争,街头妓女的服务价格就可以提高,但是妓女没有权力攻击同业竞争者,控告别人,或者争取立法,对外来者征收“关税”。但是,她们有别的办法。
街头妓女可以实行“价格歧视”,看人下菜碟,比如黑人低价,白人多要。可以单干,也可以找人看场子,这就形成经济学上的“委托代理关系”。代理人可以专门跟警察打交道,搞定警察,驱赶竞争者,双方是互利关系,而且考核代理人是否尽心是相当容易的。代理人的出现,促成了稳定的“市场环境”,增加了妓女的收入。
中国的国有企业,经常发生代理人违背委托人的行为,比如企业投资亏损巨大,而总经理却享受高得离谱的年薪,就是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
这一章的名字中有“圣诞老人”,可是压根儿就没说圣诞老人的事。因为圣诞老人的行为模式跟街头妓女是完全一样的,虽然写起来更体面,但是本书作者却不屑于这种体面,他们更热衷于描写魔鬼。
不要以为说妓女的行为就是噱头,作者的真正用意在于,经济学不是好人的学问,也不是坏人的学问,而是关乎一切人的学问。无论是体面的工作、严肃的行为,还是难以启齿的活动,在经济学家看来,都没什么区别,经济学都可以检验、审视它们,廓清背后的决定因素。
结语 “猴子也是人”陈述的一个观点是:无论是食色性也,还是喜欢搭便车、推卸责任,抑或成为恐怖分子,猴子与人毫无二致。经济学这个魔鬼,也附在猴子的身体里。在这个意义上,经济学不但研究人,也研究动物,“帝国主义”又向外扩张了。
这本书,在形式上,也许有些耸人听闻,甚至哗众取宠,但是如果认真读下来,就会发现作者的写作态度严谨而科学。他们总是依据第一手素材,不厌其烦地利用原始数据,以及可靠当事人,特别是始作俑者的陈述,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小心地运用逻辑推演自己的结论。特别注重运用统计方法,而非传统道德或者政治来分析问题,是本书的一大特点。我们能从书中大量的统计数据和资料、亲身实验、与街头妓女的亲密接触等,洞见作者的辛苦和认真。
经济学和经济学家的作用,比普通人想象的要大得多,在纷繁复杂的现象背后,都有一个经济学的“魔鬼”潜伏着呢。
《魔鬼经济学2》读后感(四):少一些想当然,多一些思考
在写这篇读后感前,我刻意没有去读或者听其他人对于本书的看法,怕影响自己的思维。当然,别人可能比我理解的更深更透彻,但,在这里,只想写下属于自己的一些感悟。
虽然说这本书的名字中有“经济学”两个字,但作为一名对经济学理论一窍不通的理工科生来说读起来也并不困难。因为作者是通过一个个真实生动的事例,经过深度剖析,传达一些信息,一些概念,一些逻辑。这里的“经济学”更多指的是用经济分析的方式描述人类行为决策和各类社会现象。作者希望通过经济分析的方法客观阐释世界的本来面貌,帮助读者更加了解世界。
简单的说说这本书带给我两点收获:
第一,一个关键词“想不到”。想不到酒后步行比酒后驾车还要危险,想不到火山爆发可以降低全球温度,想不到《劳动法》也会损害劳动者,想不到化疗对于多数肿瘤患者的作用微乎其微,书中还有很多例子……
这探讨的其实是思维方式问题,我们掌握的很多所谓的“常识”往往是一种思维惰性,也许是学校教育的,也许是社会舆论的宣传的,也许是自己的经验总结的,当我们接收到一个信息时,尤其是所谓的“权威”发布时,很少去深入思考和辨别一件事情的真伪。这本书给我们提个了醒,当接收信息时,多加思考和辨别,少一些“想当然”。
第二,丰富了知识储备。也许我们对一件事情有好奇心,有探索精神,但我们未必能有去深入研究的条件。本书作者做了大量工作,以翔实的数据和统计分析,向我们呈现了一个尽量真实的世界。比如儿童安全座椅的安全性问题,如何判断医生水平的高低,人是否存在“利他主义”倾向等问题。
《魔鬼经济学2》读后感(五):“成本-收益”的正确算法
首先申明:在本篇书评里,“经济学家”是褒义词。
先抛结论:绝大部分人都是经济人,同时也是坡脚的经济学家。
经济人,简言之,就是人趋利避害的本性,总会对事情的“成本-收益”进行评估,而去决定做或不做。一些很奇怪的宏观现象,往细处分析、思考,归咎到个体层面的本性,其实也就很自然了。比如,那些为保障残疾人劳动权益的法规出台,导致残疾人就业率大大降低(雇了残疾人不能委屈他、辞退他,还不如不招!)。
经济学家当然也是经济人,让他们脱颖而出的,是他们能对“成本-收益”进行更准确地评估。比如这几种思维,考虑外部效应、对未来和现在收益的评估、更纯粹的数字导向。
外部效应,即某人实施某种行为,其他人要被迫付出代价。比如,在公共场合吸烟、随意污染环境,很多时候,外部效应是不易引人注意的,就是这种行为的成本是被低估的。所以,你身边那种损人损己额行为还少吗,很简单的例子,“羊来了”。
未来和现在收益的评估,人们一般不愿为了应对未来的问题、获取未来可能的收益而花费现在大量的精力,就是未来收益往往是被低估的。比如,投一个五年后才能盈利的项目,你愿意吗?那么多企业家拼了命的投资、布局,是为了什么?
更纯粹的数字导向,从统计上说,坐飞机比坐汽车安全,安全座椅并不比安全带安全。这些事实,你信吗?因为对信息的了解不足、也不愿意花多精力思考数字问题,人们往往会被媒体误导,会遵从自己所谓的“常识”去做出错误的判断。
经济学家,是更愿意思考、更遵从理性支配的人。从这点看,“成本-收益”的公式不变,经济人要做的无非是把外部影响纳入成本计算、把未来预期纳入收益计算、整个公式更加量化。拥有清晰地思维艺术,成为自己的经济学家
Ⅲ 古代青楼女子接客前,都要叩拜一人,她们跪拜的是谁
古代的青楼女子叩拜的这个人叫做管仲,他虽然是已经逝世已久的一个人,但是对于青楼的女子来说非常的有意义,因为是管仲下令让妓院也就是青楼成为合法的,让这些青楼女子的工作成为合法的一个职业。
Ⅳ 有没有特别搞笑的笑话
采纳我的回答吧O(∩_∩)O~
1、小逗号八点钟才起床,脸也顾不得洗,背着书包就往跑。
他上气不接下气地跑进教室,喊了声“报告”,就坐在自己座位上,听地理老师讲课。
“小逗号,你站起来回答我的问题,”老师用教鞭指着地图,“什么叫赤道?”
小逗号红着脸答道:“八点钟上课,八点过了才进教室,就叫迟到!”
2、经济学教授在上课时说道:“同学们,外劳对我们的影响很大,你们谁能知道一国的外劳赚走最多钱?是泰劳、越劳、菲劳,还是……”
小逗号抢先回答:“麦当劳!”
3、化学教授在课堂上给学生们讲解了一个有机阿化学反应过程。
他说:请注意,同学们!在这个反应开始的时候一共有25个碳原子,可现在呢?只有24个了……他顿了片刻,等待着学生们的反应,可是教室里一片寂静。
教授只好指着前排的小逗号说:还有一个碳原子究竟到哪儿去了?你知道吗?
小逗号喃喃地说:从上课到现在,没有人离开过教室啊!
4、老师问一名学生:你的试卷是抄了别人的吧?
:是的。是抄了些,但不全是。
老师:哪些地方不是抄的呢?
小逗号:名字不是。
5、有一个小学老师有很浓重的地方口音,一天上课,他对学生提问:50+9=?
小逗号心里直嘀咕:“武术+酒=?武术+酒=?”
突然恍然大悟,答曰:醉拳~
6、老师:我要你们写一篇作文,要写人,重点要写突出的地方。
小逗号:老师,我想好了。我就写我奶奶。
老师:那你奶奶有什么突出的方面吗?
小逗号:我奶奶腰椎间盘突出。
7、一日语文课上,让小逗号用“长城”造句。小逗号答:“长城很长。”老师不悦:“不行,再造一个!”小逗号更不开心,把头一扭:“凭什么,我又不是秦始皇!”
8、老师:“我要你们写一篇关于牛奶的作文,并且要求写满两页纸,小逗号,你的作文为什么才写这么几行呢?”
小逗号:“老师,我的文章是关于浓缩牛奶的,所以就短。” 1、男人九怕:一怕情人怀孕,二怕二奶转正,三怕小姐有病,四怕媳妇拼命,五怕情人被撬,六怕老婆被泡,七怕财产被盗,八怕群众上告,九怕干完还要。2、天是蓝的,海是深的,男人的话没一句是真的;爱是永恒的,血是鲜红的,男人不打是不行的;男人如果是有钱的,和谁都是有缘的;男人靠得住,猪都会爬树!!3、听着!我要追你!我就认定你了!我一直以来要找的就是你了!这次机会我绝对会好好把握的!我一定要追到你为止!死苍蝇!我拍死你!!4、想你的头想你的嘴想你想得流口水爱你的皮爱你的背爱你的脖子和大腿爱你的肝爱你的肺爱你的身体和香味我永远爱你哦。。。北京烤鸭5、我轻轻地把你吻倒在床上轻轻地拉开你的裤子轻轻地脱掉你的内裤轻轻地吻你的脸庞然后轻轻地对你说:宝贝换个姿势。。。…………………………该换尿布了。
、高中时,老师语重心长的教育我们。最后总结了一句:你们都懂点事吧,一个个都老大不小了。哥听的烦了,就接了一句:岂止老大不小了,老二都不小了。
9、生物课上老师提问:“父母都不患这种遗传病,孩子却患病,那么最有可能发生了什么?(标准答案是“基因突变”)”,后排阴暗角落里响起低沉却清晰的男声:“外遇”。
10、回发现舍友在洗被单,感到很奇怪。
我问他:怎么今天这么勤快啊?
舍友答道:我女友晚上要过来,被单太脏了,再不洗女友盖了要怀孕的。
11、大一某美女老师......几天婚假后重新开课,美女老师嗓子沙哑,前排一童鞋关切地问,老师怎么嗓子哑了......后排阴暗角落传来一句:喊哑的......
别忘采纳^_^
Ⅳ 谁能给介绍一本经济学方面书籍,业余的有趣味性的.在线等,急!
<货币战争>很不错的,算是业余朋友可看的很好的书籍.
----
谁是真正的世界首富?谁拥有美联储?谁在[妖魔化]黄金?
破译世界财富密码,揭秘国际金融骗局;不为人知的历史真相,网络超百万人气点击。
星云棋盘,波云诡谲的政治风波与经济危机中,谁在翻云覆雨?
以史为鉴,逐步与国际接轨的中国金融市场,应该怎样迎敌?
为什么你不知道美联储是私有的中央银行?
为什么华尔街风险资本会选中希特勒作为“投资”对象?
为什么美国总统遇刺的比例高于美军诺曼底登陆一线部队的伤亡率?
....
当年最受推崇的,看了可以出去去吹吹牛B的`
希望你能喜欢,很吸引人的~!
Ⅵ !英美文学中的妓女形象有哪些
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 (美)M·斯科特·派克
追风筝的人
作者: (美)卡勒德·胡赛尼(Khaled Hosseini)
Ⅶ 经济学上货币流通问题,流通才有利润,下面故事什么地方有问题
只要流通就应该要产生利润……
Ⅷ 经济学为什么研究价值理论
新古典没有价值理论,只有相对价格理论。在新古典的理论中不认为存在“价值”这个东西,只有满足人的物欲的优先次序问研究,即如果研究如优配置资源。边际效用论,实际上是指物对人满足的次序关系。如:效用在新古典经济学中被定义为:人对物有用性的满足,当人们最不迫切的欲望每满足一次时边际效用递减。因此只有效用论或者边际效用论的说法,所谓效用价值论,边际效用价值论,那是媒体宣传的产物。边际效用论实际上代表的是物对人关系的关系,研究的是如何最优配置资源,逻辑上没有一点问题,要最优配置资源就得按边际效用理论的原则来配置。但问题是边际效用理论中那些变量,是市场经济(资本主义)追求的变量么?一个典型的例子,在资本主义中找钱的目的就是为了找的钱,而不是按偏好选择实物。另外最致命的正是“剑桥资本争论”的内容,它对新古典理论是致命的,那就是异质物加总的驳论。1953年,罗宾逊提出了在总量生产函数中那些异质的资本品如何加总的问题。1960年,斯拉法在著名的《用商品生产商品》一书中采用两个部门(多部门)模型证明,新古典生产函数只能用在单一产品模型中,一旦用于两个部门(多部门)模型,由生产函数所推论出来的新古典理论的所有基本定理就都不成立了,“剑桥资本争论”的内容对新古典理论来说是致命的,到不是说它逻辑不正确,而是它逻辑的实用性,特别是联系到多个产品部门时出现严重的逻辑驳论,它到底是不是用来解释市场经济(资本主义)的,是不是资本主义追求的变量。异质物加总的驳论举一个例子,更方便好懂,如:1930年凯恩斯在《货币论》中异质所谓GDP的含义,1930年,凯恩斯在《货币论》一书中针对这种国民收入的统计含义提出疑问,GDP统计中的各种产品是异质的,怎么可以加总在一起表示实物产出呢?实际上,这种加总和指数问题在理论上是有确定的结论的,即只能是单一产品或稳定状态增长(即所有的产品按同样的比例增长)。比如说有苹果和梨两种产品,如果它们的增长率都是10%,可以确定的说产出的增长率是10%;但如果苹果的增长率是15%和梨的增长率是5%,我们是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指数的。这一问题实际上很容易理解,比如对于我们现实生活的异质品世界来讲,说GDP增长5%,还不如说卡车载重量从5吨增加到10吨更为清楚。也就是说新古典的理论,一涉到到货币所计量的原子——即价值的概念就出错,新古典的压根就没有自身的货币理论。20世纪80年代,随着英国剑桥学派一些重要的经济学家罗宾逊、斯拉伐和卡尔多等人相继去世,有关剑桥资本理论的争论似乎也中止了,就整个经济学界而言,这些经济学家以及他们的著作似乎从来就没有存在过。比如,从80年代晚期以来蓬勃发展的经济增长理论仍然广泛地应用总量生产函数和边际生产力论,而对其中包含的逻辑悖论根本未予考虑。一旦他们去世了,再进行这种研究由于对市场经济意识形态不利,就可能就没有人给钱了或不能使文章发表,你如果不能在大学里得到职位是不可能进行这种研究的。古典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商品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的定义是指卖出的劳动产品)也就是说真正的劳动价值论,并不是通常被人们歪曲的所谓“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并且“劳动创造价值”、“劳动的价值”等用语在劳动价值论范围内都是有逻辑错误的。(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严厉批判过“劳动的价值”的用语)劳动价值论是冲着解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去的,货币(商品)所计量的原子就是价值。与就是说与普通人潜意识默认的价值定义“有用性”是冲突的,正如阳光、空气有用性,但阳光、空气没有价值,也就是其中不包含金钱所计量的原子——价值(交换价值)。当然这与每个人根于社会关系形成的语言习惯中价值的俗约定义相冲突。在马克思看来物质的“有用性”(使用价值)是物质在那种形态下的客观存在,不可创造,自然力(人类劳动也是自然力的一部份),只是改变形态引起属性转化,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创造。因此劳动仅是价值(交换价值)的唯一源泉,它并不是财富(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如:《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第二节引用彼得罗.维里的政治经济学研究,说明使用价值(物质财富)并且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创造。【“宇宙的一切现象,不论是由人手创造的,还是由物理学的一般规律引起的,都不是真正的新创造,而只是物质的形态变化。结合和分离是人的智慧在分析再生产的观念时一再发现的唯一要素;价值和财富的再生产,如土地、空气和水在田地上变成谷物,或者昆虫的分泌物经过人的手变成丝绸,或者一些金属片被装配成钟表,也是这样。”(彼得罗·维里《政治经济学研究》1771年初版,载于库斯托第编《意大利政治经济学名家文集》现代部分,第15卷第21、22页)】不仅如此,他在这种改变形态的劳动中还要56经常依靠自然力的帮助。如果价值是一种人类劳动,那么它代表的就是人支配人行为(劳动)的权力,与具体财富无关。如:产值3000万,是代表多少架飞机,还是多少条裤子或者多少个妓女的屁股?这根本说不清楚,这也物质的属性(使用价值)全是异质的。但作为相同的地方,它们都包含了相同的人对人劳动(行为)支配的社会性的时间关系。也就是说价值量多少不涉及具体财富,只涉及人支配人劳动的时间的多少。正如所谓的GDP(生产总值),在劳动价值论者看来,它压根就是一个逻辑错误,因为异质物是不可加总在一起的,加总在一起的只是一个价值量的概念,而价值只能是人支配人劳动(行为)的社会关系,它(所谓的GDP)真正的名称应该叫做“生产了资本的雇佣劳动总时间之和”。也就是说价值不是物质的有用性(使用价值),或者说某种要素与“使用价值”的转化率。马克思认为,商品(货币)拜物教的谜,就是把人支配人劳动的社会关系,说成是物质的属性或者说属性的转化率。而资本主义追求的就是金钱,而金钱的多少不涉及具体财富的多少,正如所谓的GDP增长实际上与具体财富无关,只涉及人对人支配的劳动时间的增加。也就是说劳动价值论毫不留情的揭露出市场经济的金钱游戏。作为与“使用价值”转化关系的劳动,存在复杂与简单,异质性与同质性的区别,这样的劳动是不可计量的;但作用人支配人劳动的社会关系,只要交换成功,它们实际上存在无差别的人支配人的社会属性。在这里很多人认为价值总量认为与生产效率有关,实际上是无关的。如果说价值是物质使用价值的转化率,那么大自然中的自然力对物质的有用性的转化更复杂,为什么不包含金钱货币(商品)关系?另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现实资本主义中存在压缩产能,如果价值是某种要素与使用价值转化的相对关系,或者某种要素与人最大化对与满足转化的相对关系,那么现实中这样的情况显然是与使用价值转化率无关的。并且不是每个人的欲望都能得到满足,市场只满足有效需求,“有效需求”的真实含义是“可供交换支配的雇佣劳动时间”,消费实际上是劳动与劳动相互交换的过程。价值既然是一种劳动,那么剩余价值实际上就是剩余劳动支配形式的权力,而利润是剩余价值在社会范围内的转化,实现形式。在马克思看来行业或者社会整体利润与效率(技术)是无关的,马克思通过平均利润率为重心的资本积累式竞争,把利润与效率的关系完全排证,证明它代表的是社会关系。在流行经济学中市场经济竞争是以技术为主的竞争,而是马克思经济学中,市场经济的竞争,实际上是以积累为主的形式。对于积累式竞争举一个例子,如:房价上涨,其它行业也会涨价对抗,当不能涨价对抗时,就会出售一定此领域的资产或者压缩产量或者产能,而够买较高利润率的资产,这样就会导致以平均利润率为重心的社会支配秩序的均衡。对于资本家来说,如果积累率低于平均利润率,那么资本家随时都有可能失掉资本家或原有资本的地位。正如20年前几十万元都可以成为一个小小的雇佣,而现在购买一套商品房也不够,这正是积累式竞争的表现。实际上积累式竞争,反映出来的就是资本家不断的竞争,压低劳动力价格的过程,只要资本的剥削率不够高,那么资本家随时都有可能失掉资本家地位的风险。正如不同物质生产效率的行业,可以有一样的利润率,或者物质生产效率提高较低的行业也可能比物质生产效率更高的行业有更高的利润率一样。显然利润对于行业来说与效率是物质的,效率只是行业内部的企业分配利润率的竞争,但资本主义的竞争,显然不是技术为主的竞争,而是积累主为的竞争。也就是说利润与效率是无关的,它压根不是什么剩余财富,而是剩余的劳动时间支配形式的权力,利润增加,就意味着消费者(劳动者)用的劳动时间去交换,“有效需求”实际上真正的含义是可供交换的劳动时间,当劳动者(消费者)交换遇到生理极限,经济危机就开始了。也就是说马克思认为追求利润及积累式竞争,会造成个人自由的奴役,试想每个人都没有的自由时间,而为了消费、住房、医疗,不能不用的劳动时间去交换,一份工作不够就两份工作,个人不断的出卖自身的劳动时间,那么个人的自由何在?因此解决这社会问题的唯一法,就是根除为利润为生产的社会制度,让社会为使用,而不是为利润,不是为价值(交换价值)这种形式钱的游戏而生产。要让劳动者(消费者)最大化的按需分配自身的劳动时间。正如马克思所说:“市场经济(资本主义)追求的不是以使用价值为目的财富,而是以价值(交换价值)为目的的权力。”“由于企业追求的是剩余价值,而不是使用价值,因此企业造就了阶级斗争。”
Ⅸ 超爆魔鬼经济学怎么样
文/落潇 经济学,人群中十个人有九个人都会说,知道,喜欢。那么《超爆魔鬼经济学》中的观点,估计知之甚少。如果不信,可以依照书中的题目,测试一下你的“魔鬼指数”,相信结论就是:我们的思维总是那么的传统,即使90后的朋友已在穿着上标新立异。 在书中,你将会发现,史蒂文带来的观点是那么的匪夷所思,是那么的不近人情,是那么无情的敲打人的直觉。就拿我们高考的必考题,二氧化碳是地球温室效应的罪魁。但史蒂文却从另一个角度,用确凿的证据和实验得出了相反的结论:如果将二氧化碳翻倍,会给农业生产带来很大效益。再比如我们常常所说的: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绝对的真理,绝对的正确,绝对的让人意识到:这哥们儿够酷。其实不然,史蒂文通过统计各种真实的数据却道出一个惊人的结论:酒后步行比酒后开车更危险。更为让人吃惊的是,电视、网络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的丰功伟绩,却带来了难以置信的犯罪率的升高,原因就是全球化不仅带来了机遇,也带来的渣滓---暴力的传播,而印度女性地位的提高归功于印度电视的普及,而美国罪犯的增加也得力于网络的优势。 当牛顿从树上落下的一个苹果,发现了万有引力,从此牛顿从幕后走到人前,因为我们知道日常的小事都能用物理来解释。恰恰是我们思维的正统,使得我们开始认为物理能够解决几乎所有的东西,从而放弃了自己思想的独立性,当《超爆魔鬼经济学》带来了这么多炫目的不可思议的问题时,我能感到的唯有吃惊。更有甚者,在书的最后,还提到了作者对妓女的探讨。读过之后,我瞠目结舌,一句粗气都不敢喘,怎么也想不通为什么妓女和百货商店圣诞老人何其相似,也想不通皮条客和房地站经纪人的身份又是如出一辙,更别说让别人也来看看此书,这也许恰恰说明我们真的太传统。 看过此书,我不再认为二氧化碳的传统论调,也更加相信全球化带给我们的不仅是经济互利互通有无,自己的心中增加了很多不可思议的另类想法。当然这本书的观点,我们的看法不尽相同,但正如专家梁小民在推荐所说:这是一本引导思维的书。平铺直叙我们不难排斥,但匪夷所思正是我们读者的软肋,作者的手法极其巧妙,另类的观点渲染着整本书的色彩,勾引了读者的猎奇心。
Ⅹ 试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建立人体器官市场的利与弊
利:任何市场只要有需求 就会有供给,是无法抑制的 建立人体器官市场可以加强管理 减少犯罪率
弊:如果合法化 就和以前有要求妓女合法化一样 对社会造成不良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