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中心是什么A,收入与增长分析。 B,收入与就业分析 C,失业与通货膨胀分析 D,通货膨胀与增
选B:收入与就业分析。
宏观经济学:
①研究的对象:整个国民经济。
②解决的问题:资源利用。
③中心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④研究方法:总量分析。
基本内容: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就业理论、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增长理论、财政与货币政策理论等。
1、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消费、投资等各种变量的关系
2、就业理论:失业分为摩擦性失业、季节性失业、周期性失业
3、通货膨胀理论:根据短期和长期菲利普斯曲线,通胀与失业短期有相互替代关系,可以以增加失业率来换取通货膨胀率的降低,两者长期无任何关系
4、经济周期理论:是指经济增长过程中反复出现并具有规律性的扩张与衰退相互交替的经济现象
5、经济增长理论:与经济发展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经济增长是一个量的概念,经济发展是一个质的概念。经济增长原因有a劳动力在数量上的增加和质量上的提高;b资本(包括土地)在数量上的增加;c劳动力从农业和小本经营中重新配置到更有效的用途上去,即资源配置的改善;d规模的节约;e知识进展以及它在生产上的应用。
6、财政与货币政策理论:财政政策是政府为促进就业水平的提高,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长而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借贷水平所进行的选择,或对政府收入和支出水平所做出的决策。货币政策主要是中央银行为影响经济活动所采取的措施,尤指控制货币供给以及调控利率的各项措施。两者的效果的即时性和持久性不同。
㈡ 为什么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整个宏观经济学主要包括四大方面:国民收入核算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宏观经济政策理论和国民收入变动理论,其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就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或就业理论。
一、国民收入核算国民收入的核心就是GDP,即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核算理论就是紧紧围绕着CDP来分析的。国民收入核算主要包括GDP的核算方法(即支出法和收入法)、国民收入的恒等式(即储蓄一投资)、 名义GDP和实际GDP这四个方面。
二、国民收入决定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是整个宏观经济学的核心,它主要包括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这三个方面的一般均衡以及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三、宏观经济政策宏现经济政策分析包括:需求管理政策、供给管理政策、国际经济政策。最主要的是需求管理政策,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重点分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效果以及两个政策的配合使用。宏观经济政策实践,主要是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及收入政策实现宏观调控的目标。
四、国民收入变动国民收入变动的因素,包括通胀与失业、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
通胀与失业是宏观经济中经常出现的现象。在通胀方面,主要有三种情况:由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由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结构型通货膨胀。根据奥肯定律,只有保持高速的经济增长,才能有效解决失业问题。关于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可以用菲利普新曲线说明。经济增长理论中最著名的是新古典增长模型。而经济周期主要包括繁荣、危机、萧条、复苏四个阶段。
供参考。
㈢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解决方法、中心理论和研究方法分别是什么
微观经济学
以单个经济单位(单个生产者、单个消费者、单个市场经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解决方法:研究的基本问题是资源配置的决定;中心理论:通过供求来决定相对价格的理论。研究方法:个量分析。
宏观经济学
研究对象则是整个经济;解决方法:把资源配置作为既定的前提,研究社会范围内的资源利用问题,以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研究方法则是总量分析;中心理论则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3)宏观经济学中心理论扩展阅读
1、宏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来源于法国魁奈的《经济表》和英国马尔萨斯的“马尔萨斯人口论”。1933年,挪威经济学家弗瑞希提出《宏观经济学》的概念。宏观经济学在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936年出版后迅速发展起来。凯恩斯把国民收入和就业人数联系作为中心进行了综合分析。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7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是早期宏观经济学阶段,或称古典宏观经济学阶段。第二阶段: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30年代,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奠基阶段。第三阶段: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建立阶段。第四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后,是宏观经济学进一步发展和演变的阶段。
2、微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的历史渊源可追溯到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20世纪30年代以后,英国的罗宾逊和美国的张伯伦在马歇尔的均衡价格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厂商均衡理论。
标志着微观经济学体系的最终确立它的体系主要包括:均衡价格理论,消费经济学,生产力经济学,厂商均衡理论和福利经济学等。
微观经济学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7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是早期微观经济学阶段,或者说是微观经济学的萌芽阶段。第二阶段: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叶,是新古典经济学阶段,也是微观经济学的奠定阶段。
第三阶段: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是微观经济学的完成阶段。第四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今,是微观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扩充和演变阶段。
㈣ 宏观经济学的核心是什么
宏观经济学是以国民经济总过程的活动为研究对象,着重考察和说明国民收入、就业水平、价格水平等经济总量是如何决定的、如何波动的,故又被称为总量分析或总量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之间的联系:
首先,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是互为补充的
其次,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再次,宏观经济学并不是微观经济学的简单加总或重复
最后,两者共同构成了西方经济学的整体。
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1)研究对象不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如家庭、厂商等。正如美国经济学家J·亨德逊(J·Henderson)所说“居民户和厂商这种单个单位的最优化行为奠定了微观经济学的基础”。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则是整个经济,研究整个经济的运行方式与规律,从总量上分析经济问题。正如萨缪尔逊所说,宏观经济学是“根据产量、收入、价格水平和失业来分析整个经济行为。”美国经济学家E·夏皮罗(E·Shapiro)则强调了“宏观经济学考察国民经济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
(2)解决的问题不同。微观经济学要解决的是资源配置问题,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以实现个体效益的最大化。宏观经济学则把资源配置作为既定的前提,研究社会范围内的资源利用问题,以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3)研究方法不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即研究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则是总量分析,即对能够反映整个经济运行情况的经济变量的决定、变动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这些总量包括两类,一类是个量的总和,另一类是平均量。因此,宏观经济学又称为“总量经济学”。
(4)基本假设不同。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市场出清、完全理性、充分信息,认为“看不见的手”能自由调节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宏观经济学则假定市场机制是不完善的,政府有能力调节经济,通过“看得见的手”纠正市场机制的缺陷。
(5)中心理论和基本内容当然也不同。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还包括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市场理论、产权理论、福利经济学、管理理论等。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则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还包括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经济理论等。
㈤ 宏观经济学的核心内容和理论体系是什么
这个说的比较清楚
宏观经济学是以国民经济总过程的活动为研究对象,着重考察和说明国民收入、就业水平、价格水平等经济总量是如何决定的、如何波动的,故又被称为总量分析或总量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一词,最早是挪威经济学家弗里希在1933年提出来的。经济学中对宏观经济现象的研究与考察,可以上溯到古典学派。法国重农学派创始人魁奈的《经济表》,就是经济学文献对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的初次分析。
然而,在古典经济学家和后来的许多庸俗经济学家的著作中,对宏观经济现象和微观经济现象的分析都并存在一起,并未分清。特别是自所谓“边际主义革命”以来,经济学家大多抹煞经济危机的可能性,无视国民经济总过程中的矛盾与冲突,只注重于微观经济分析,以致宏观经济问题的分析在一般经济学著作中几乎被淹没了。
但随着传统庸俗经济学在 二十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的袭击下破产,随着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出版,宏观经济分析才在凯恩斯的收入和就业理论的基础上,逐渐发展成为当代经济学中的一个独立的理论体系。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一个中心问题是:国民收入的水平是如何决定的?宏观经济学认为,国民收入的水平,反映着整个社会生产与就业的水平。
宏观经济学在解释经济周期时,很强调投资的变动的关键作用,认为投资的变动往往比消费的变动来得大,指出投资在相当程度上既是收入变动的原因,也是它的结果。它在“解释”投资的变动与国民收入的变动之间的关系时,提出了“加速数”和“乘数”相互作用的学说。
“加速原理”与“乘数论”所要说明的问题各不相同。“乘数论”是要说明投资的轻微变动何以会导致收入发生巨大的变动,而“加速原理”则要说明收入的轻微变动何以也会导致投资发生巨大变动。但二者所说明的经济运动又是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的。
宏观经济学正是利用所谓“加速数”和“乘数”的相互作用,来“解释”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据说,在经济危机的条件下,生产和销售量下降,加速原理的作用会使得投资急剧下降,而乘数的作用又使得生产和销售进一步急剧降减,后者再通过加速原理的作用会使得投资成为负数(或负投资)。
加速数和乘数的相互作用,加剧了生产萎缩的累积过程。一旦企业的资本设备逐渐被调整到与最低限度的收入相适应的水平,加速原理的作用会使负投资停止下来,投资状况的稍许改善也会导致收入重新增长,于是一次新的周期便重新开始。收入的重新增长,又通过加速数的作用,导致新的“引致投资”;后者又通过乘数的作用,促使收入进一步急剧增长,这便开展了经济扩张的累积过程。这个累积过程会把国民经济推到“充分就业”的最高限,并从那里弹回来而转入衰退。
宏观经济学讨论的价格问题,是一般价格水平,而不是个别产品的价格问题。按照前面讲的“国民收入决定”论,一般价格水平主要取决于总需求水平。然而,总需求水平的变动一方面影响着货币的供求,另一方面也受货币供求变动的巨大影响。所以,货币分析在宏观经济学中具有重要 的地位。
宏观经济学重视对货币供求的分析,不仅在于可通过对货币供给、利息率的调节去影响总需求,而且在于货币供给的变动与总的物价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关于货币供给量与物价水平之间的关系,宠观经济学著作大多承袭传统的“货币数量说”,只是略加修缀。
许多宏观经济学著作者认为传统“货币数量说”过于粗糙,他们把货币数量说的基本观点跟“收入决定”论的基本观点联系起来,认为在经济达到“充分就业”的水平以前,货币供给的增加,其主要影响将表现在扩大“有效需求[u/rl]”、增加生产(或收入)上对价格水平的影响很小;只有当经济达到“充分就业”水平之后,这时闲置设备已全部使用,若再增加货币供给,已不能再促使产量增加,而只会产生过度需求,形成通货膨胀缺口,导致物价水平不断上升,酿成真正的“通货膨胀”。
这种分析,就是所谓货币分析与收入分析相结合的一个重要表现。这种分析表明,不仅政府开支和税收的变动,而且货币供给量的变动,都会对总需求水平(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产生影响。这就为政府主要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国民经济的活动进行干预,提供了理论依据。
宏观经济学认为政府应该,而且也能够通过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手段,对总需求进行调节, 平抑周期性经济波动,既克服经济衰退,又避免通货膨胀,以实现“充分就业均衡”或“没有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运用,是相互配合、支持的;但在经济萧条、通货膨胀等不同时期或条件下,二者将采取扩张性或紧缩性的不同对策。
在萧条时期,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财政政策方面,主要措施是减税和扩大政府的开支。减税可以使公司和个人的纳税后收入增加,从而刺激企业扩大投资和个人增加消费;而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扩张将导致总需求增长,以克服经济萧条。
扩大政府开支,主要是扩大政府的购买或订货,增加公共工程经费和扩大“转移性支付”,目的是通过扩大公私消费,以刺激投资。这种扩张性财政政策势必导致财政赤字。根据凯恩斯的“有效需求学说”,资本主义经济的常态是一种“小于充分就业均衡”。因而扩张性的赤字预算,也就成了战后西方国家政府的常备政策工具。
在货币政策方面,主要措施是扩大货币供给量和降低利息率。这些措施包括:在公开市场上购进政府债券,把更多的准备金注入商业银行。商业银行 的准备金增加后,就可扩大对企业和个人的贷款,从而扩大货币供给量,降低贴现率,刺激投资,从而增加总需求。
通货膨胀时期,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不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依然运用上面所介绍的那些政策工具,只是朝着和上述相反的方向,即按着紧缩性方式而不是按扩张性方式来加以运用。
现在西方经济学界开始企图用供给分析来补充需求分析的不足,在宏观经济分析中探讨微观经济基础,出现了一种供给分析与需求分析相综合、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相结合的新动向。
宏观经济学建议采用适当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汇率政策,以及建立独立的中央银行等手段,以控制和解决通货膨胀问题。
宏观经济学首先关注一国的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指的是一国生产潜力的增长。一国生产潜力的增长是决定其实际工资和生活水平增长率的关键因素。
㈥ 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什么
宏观经济学的核心内容是国民民收入决定理论
事前决定公式也就是决定国民收入的
国民收入事后统计的公式:边际成本=边际收益
这两个看似矛盾的东西就是宏观经济学(凯恩斯)的精华了
㈦ 试述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概念、核心理论、基本理论和彼此辩证关系等基本理论
1.概念: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如家庭、厂商等。正如美国经济学家J·亨德逊(J·Henderson)所说“居民户和厂商这种单个单位的最优化行为奠定了微观经济学的基础”。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则是整个经济,研究整个经济的运行方式与规律,从总量上分析经济问题。正如萨缪尔逊所说,宏观经济学是“根据产量、收入、价格水平和失业来分析整个经济行为。”美国经济学家E·夏皮罗(E·Shapiro)则强调了“宏观经济学考察国民经济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
2.核心理论:
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价格理论
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理
3.基本理论:
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市场理论、产权理论、福利经济学、管理理论等。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经济理论等。
4.辩证关系:
第一,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是互为补充的。
第二,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第三,宏观经济学并不是微观经济学的简单加总或重复。
第四,两者共同构成了西方经济学的整体。
㈧ 凯恩斯主义核心理论是什么
凯恩斯主义的核心理论,是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总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凯恩斯的经济理论认为,宏观的经济趋向会制约个人的特定行为。对商品总需求的减少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由此出发,他认为维持整体经济活动数据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观上平衡供给和需求。凯恩斯经济理论的主要结论是经济中不存在生产和就业向完全就业方向发展的自动机制。凯恩斯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马克思的《资本论》和斯密的《国富论》被认为是欧洲资本主义世界三大经典经济学理论。《通论》一书不仅在历史上对西方经济学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产生过巨大影响,而且它的理论和政策观点今天仍在发生作用。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1883年一1946年)生于英国剑桥。他于1936年发表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创立了现代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实现了西方经济学演进中的第三次革命,这在西方经济学史上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
㈨ 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A经济增长理论 B国民收入理论 C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D通货膨胀理论
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国民收入,所以又被称为收入理论,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价格,又被称为价格理论。所以其它3项是错的。
凯恩斯是当代宏观经济学之父,他1936年发表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创立了现代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实现了西方经济学演进中的第三次革命,这在西方经济学史上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另外,在书中他创造性地提出了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所以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是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而该理论的主要中心内容是有效需求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