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西方经济学原理的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第三节 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习题
第二章 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理论
第一节 需求曲线
第二节 供给曲线
第三节 均衡价格理论
第四节 弹性理论
第五节 蛛网模型
习题
第三章 消费者行为理论
第一节预算线
第二节 基数效用与边际效用分析
第三节 序数效用与无差异曲线分析
第四节 消费者均衡点的变动
第五节 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
习题
第四章 生产理论
第一节 生产与生产函数
第二节 短期生产函数
第三节 长期生产函数
第四节 规模报酬原理
习题
第五章 成本理论与利润最大化
第一节 成本的概念
第二节 短期成本函数
第三节 长期成本函数
第四节 利润最大化原则
习题
第六章 完全竞争、完全垄断和垄断竞争市场的厂商行为
第一节 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
第二节 完全垄断的市场结构
第三节 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
习题
第七章 寡头垄断与博弈论
第一节 非合作寡头的产量与价格决定
……
第八章 要素价格与收入分配
第九章 一般均衡原理
第十章 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
第十一章 国民收入核算
第十二章 简单的凯恩斯模型
第十三章 IS-LM模型
第十四章 总供给一总需求模型
第十五章 通货膨胀与失业
第十六章 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
第十七章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第十八章 国际经济学简介
主要参考文献
部分参考答案
B. 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经济学原理三者有什么区别
政治经济学是从生产关系方面研究各个阶级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经济学。作为政治家或立法家的一门科学的政治中的经济学,提出两个不同的目标:第一,给人民提供充足的收入或生计,或者更确切地说,使人民能给自己提供这样的收入或生计;第二,给国家或社会提供充分的收入,使公务得以进行。总之,其目的在于富国裕民。
西方经济学即被运用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学,即目前所称的“主流经济学”。因特别注重对市场机制的研究,而又有市场经济学之称,以价格理论为中心理论,以收入理论为中心理论;
《经济学原理》的核心是均衡价格论。论述价格的需求一方,认为商品的市场价格决定于供需双方的力量均衡,犹如剪刀之两刃,是同时起作用的,从而建立起均衡价格论。
C. 经济学原理(西方)作业
经济学是研究价值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规律的理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同一的客观规律。
经济是价值的创造、转化与实现;人类经济活动就是创造、转化、实现价值,满足人类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动。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规律即研究价值的创造、转化、实现的规律——经济发展规律的理论,分为政治经济学与科学经济学两大类型。政治经济学根据所代表的阶级的利益为了突出某个阶级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自发从某个侧面研究价值规律或经济规律,科学经济学用科学方法自觉从整体上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价值规律或经济规律。新常态经济学就是科学经济学。
经济学的核心是经济规律。在新常态经济学看来,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只是经济规律的展开和具体表现,经济学的对象应该是资源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后面的经济规律与经济本质,而不是停留在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层面。停留在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层面的,是政治经济学而不是科学的经济学。要研究经济发展的规律就必须从整体上统一研究经济现象,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是统一的经济体中对称的两个方面,所以在新常态经济学范式框架中,有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分,没有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之别;而政治经济学总是把经济学分为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
经济学十大原理:
原理一
人们面临交易关系原句可理解为“人们面临权衡取舍”。当人们组成社会时,他们面临各种不同的权衡取舍。典型的是在“大炮与黄油”之间的选择,当一个社会的支出更多的运用在保卫海岸线上免受外国入侵的时候(大炮),用于提高国内生活水平的消费品(黄油)就少了。在现代社会里,同样重要的是清洁的环境和高收入水平之间的权衡取舍。认识到人们面临权衡取舍本身并没有告诉我们,人们将会或应该做出什么决策。然而,认识到生活中的权衡取舍是重要的,因为人们只有了解了他们面临的选择,才能做出良好的决策。
原理二
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
一种东西的机会成本(opportunitycost)是为了得到这种东西所放弃的东西。当做出任何一项决策,例如,是否上大学时,决策者应该认识到伴随着每一种可能的选择而来的机会成本。实际上,决策者通常是知道这一点的。那些到了上大学的年龄的运动员如果退学,转而从事职业运动就能赚几百万美元,他们深深认识到,他们上大学的机会成本极高。他们往往如此决定:不值得花费这种成本来获得上大学的利益,这一点也不奇怪。
原理三
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边际量”是指某个经济变量在一定的影响因素下发生的变动量。经济学家用边际变动(marginal change)这个术语来描述对现有行动计划的微小增量调整,边际变动是围绕你所做的事的边缘的调整。个人和企业通过考虑边际量,将会做出更好的决策。而且,只有一种行动的边际利益大于边际成本,一个理性决策者才会采取这项行动。
原理四
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由于人们通过比较成本与利益做出决策,所以,当成本或利益变动时,人们的行为也会改变。这就是说,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然而,政策有时也会有事先并不明显的影响。在分析任何一种政策时,我们不仅应该考虑直接影响,而且还应该考虑通过激励发生的间接影响。如果政策改变了激励,那就会使人们改变自己的行为。
原理五
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更好
也许你在新闻中听到过,在世界经济中日本人是美国人的竞争对手。实际上,两国之间的贸易可以使两个国家的状况都变得更好。从某种意义上说,经济中每个家庭都与所有其他家庭竞争。尽管有这种竞争,但把你的家庭与所有其他家庭隔绝开来并不会使大家过得更好。通过与其他人交易,人们可以按较低的成本获得各种各样的物品与劳务。
原理六
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
2014年之前大部分曾经是中央计划经济的国家已经放弃了这种制度,并努力发展市场经济。在一个市场经济(marketeconomy)中,中央计划者的决策被千百万企业和家庭的决策所取代。这些企业和家庭在市场上相互交易,价格和个人利益引导着他们的决策。
原理七
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为什么我们需要政府呢?一种回答是,看不见的手需要政府来保护它。只有产权得到保障,市场才能运行。但是,还有另一种回答。政府干预经济的原因有两类:促进效率和促进平等。尽管看不见的手通常会使市场有效地配置资源,但情况并不总是这样。经济学家用市场失灵(market failure)这个术语来指市场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我们说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并不意味着它总能这样。学习经济学的目的之一就是帮助你判断什么时候一项政府政策适用于促进效率与公正。
原理八
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
世界各国生活水平的差别是惊人的。随着时间推移,生活水平的变化也很大。用什么来解释各国和不同时期中生活水平的巨大差别呢?答案是几乎所有生活水平的变动都可以归因于各国生产率(proctivity)的差别。生产率与生活水平之间的关系对公共政策也有深远的含义。在考虑任何一项政策如何影响生活水平时,关键问题是这项政策如何影响我们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
原理九
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
什么引起了通货膨胀?在大多数严重或持续的通货膨胀情况下,罪魁祸首总是相同的———货币量的增长。当一个政府创造了大量本国货币时,货币的价值下降了。
原理十
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短期权衡取舍
当政府增加经济中的货币量时,一个结果是通货膨胀,另一个结果是至少在短期内降低失业水平。说明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短期权衡取舍的曲线被称为菲利普斯曲线(Phillipscurve),这个名称是为了纪念第一个研究了这种关系的经济学家而命名的。a) 货币量增加,提升支出水平,从而刺激物品与劳务需求b) 长期的高需求引起高物价,继而引起企业更多的生产,更多的雇佣c) 更多的雇佣则意味着更少的失业经济学家仍对菲利普斯曲线有所争议,但大多数经济学家2014年之前接受了这样一种思想: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存在短期权衡取舍。这就简单地意味着,在一两年的时期中,许多经济政策在相反的方向推动通货膨胀与失业。无论通货膨胀和失业从高水平开始(正如20世纪80年代初的情况),从低水平开始(正如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情况),或者从这两者之间某个地方开始,决策者都面临这种权衡取舍。
D. 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和高鸿业的的《西方经济学》有什么区别
曼昆的《经济学》是我读过的西方经济学类最通俗易懂的。他在面对滞涨的时候吸各家所长发展了凯恩斯主义,属于新古典凯恩斯主义,思想相当的了不起,书中案例也是深入浅出。个人感觉很适合初学者,即便你根本不懂微积分。
高鸿业的,我本身很尊敬这位经济学家,但那本书实在是为了考研才看得,是因为是指定教材…个人感觉比较枯燥,需要一点数学底子。
个人更喜欢斯蒂格利茨的西方经济学~
E. 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和高鸿业的西方经济学有何不同
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有大量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语言比较通俗易懂。包括了经济学的基本内容或者典型的内容。
相比而言,高鸿业的《西方经济学》内容庞杂得多,许多现在不怎么用的内容也也可以在里面找到,有小网络的味道。比如关于基数效用理论的详细讨论。关于这些内容有没有用不好说,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有些内容现在很少在主流经济学教材进行讨论了,但知道也无妨,可以扩展思维。
还有就是高鸿业的书语言高度精炼概括,难听点说是干巴巴的。几乎没有例子。最后一章也是抄袭曼昆的《经济学原理》。不过人家既然是编著,这样做可能不算抄袭吧。?
如果考试要考高鸿业的,没办法,只能老老实实地看了,毕竟两本书差别很是蛮大的,内容上,体系安排上。相比而言,高的书比较传统。
F. 西方经济学和经济学原理有什么区别吗
西方经济学和经济学原理区别:
所谓西方经济学广义上指的是区别于中国的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其他各学派经济学的总称。这是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引进西方主流经济学思想,但是又强掉由于社会制度不同,中国不能完全照搬其理论的条件下自己创造的一个名词。通俗地说,现代的西方经济学就是有马克思的所谓庸俗经济学发展而来的,他们之间的本质不同是前者是以边际效用价值论为基础的,而后着是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
事实上,西方经济学在其他国家就称为经济学(Economics)。经济学这个名称是由Marshall首先使用的,开始于其著名的Priciples of Economics,实际上,这本书的第一版的书名还是称为Political Economy,在之后的改版中才改为Economics(抱歉,第几版忘记了),但在这本书中,还是Political Economy和Economics互用的(当然,你要看原版)。在此之前,经济学(Economics)正式的名称是政治经济学(Political Economy),所以,在古典经济学著作中,书名均冠以政治经济学Political Economy,而不是经济学Economics。为了使学生有效地掌握经济学理论,通常将经济学理论分为三个层次,即初级、中级和高级,而我们通常说的“经济学原理”就是指初级课程,在西方一般就是入门课程,主要是为本科一年级的学生提供的,其特点是用事例和图形来说明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基本上不出现或极少出现数学公式和推倒,比较著名的教材有Samulson和Mankiw的,前者是新古典综合派的代表,其教材是Marshall之后的第二代教材的代表;后者是New Keynesian学派的代表,其教材广泛应用于美国的著名高校,可以视为是第三代教材。顺便提一下,现在西方一些高校,尤其是美国一些高校也有政治经济学这个专业,但正式的英文名称是Political Economics,通常这个专业都放在公共管理学院中,它的研究对象和Politial Economy有着本质的区别。
这个学科也是近十年才兴起的,实际上它的前身可以追溯到公共选择学派,从这上面可以看出,实际上Political Economics就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运用于分析政治市场的运作,而不是研究经济现象,这个学科在中国被称为“新政治经济学”。最后,说明一下宏观和微观的关系。在Marshall的Principles of Economics中,讲的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微观”,“宏观”的内容不存在,这主要是因为当时的经济学家秉承Adam Smith的“看不见的手”的观点,认为市场能够靠自己的力量达到均衡,同时,当时的市场化还处在比较浅层次的阶段,市场本身的缺陷并不十分明显。但随这二十世纪初大萧条的来临,市场万能论被打破了,不久,Keynes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出版了,这意味着现代意义上的宏观经济学理论正式诞生了,他强调的是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关注的是经济总量。但同时也给经济学学科出了一道难题,即个体行为和总体行为如何统一在一个理论框架下。
在这方面,开始阶段Samulson最为著名,他将二者融合在一起,写了一本Principles of Economics,开创了新古典综合学派,从这个时候开始,经济学才区分出微观和宏观。但在这本教材中,微观和宏观的区别还是十分明显的,后来的经济学家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要为宏观理论寻找微观基础,因为只有这样,宏观理论的基础才会扎实,同时也回应了其他学科对于经济学自称为“科学(Science)”的诟病,Mankiw在这方面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他的许多基本观点都融合在他的那本Priciples of Economics中。
G. 曼昆的经济学原理与高鸿业的西方经济学内容是不是差不多
世界上主流的本科入门级经济学教材从内容方面上讲大同小异
但是,不同的教材重点不一样,表达不一样,对数学的要求也不一样
还有一些经济学教材文字比较晦涩难懂
目前国内主流的经济学教材,无论是萨缪尔森,曼昆,平狄克还是高鸿业
对数学的无要求不一样,但是内容差不很多,逻辑也基本上是一致的
但是整体来看,高鸿业的西方经济学教材不是最深入的,也不是数学要求最高的
但是一定是最难懂,最不适合初学者的
H. 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对考研有帮助吗复试要考西方经济学
没问题,考研毕竟是国内的考试,高鸿业的书各高校用的也比较普遍,内容上也很详细。但既然专业书目规定了曼昆的书,那建议你时间紧迫的情况下,看看曼昆和高鸿业的书在哪些章节上内容有差异或者缺少的内容,重点看一下就可以了。一般而言,读好一本教材就可以了,高鸿业的书没问题,很普遍。
I.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所著的《经济学原理》为何被认为是西方政治经济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里程碑
阿尔弗雷德·来马歇尔所著的自《经济学原理》为其重要代表作,该书兼收并蓄,把供求论、边际效用论、边际生产力论、生产费用论等融合在一起,构成一个折衷主义的完整的经济学体系。因此,该书一经出版就被认为是西方政治经济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里程碑,而他本人也获得了“新古典经济学”创始人的盛名。
J. 西方经济学原理有哪些
西方经济学是15世纪西方经济学产生,18世纪西方经济学建产以来,特别是19世纪70年代以后一直到目 西方经济学
前为止认为是能够说明当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运行和国家调节的重要理论、概念、政策主张和分析方法进行了综合和系统化形成的。 1、绝对优势(Absolute advantage) 如果一个国家用一单位资源生产的某种产品比另一个国家多,那么,这个国家在这种产品的生产上与另一国相比就具有绝对优势。 2、逆向选择(Adverse choice) 在此状况下,保险公司发现它们的客户中有太大的一部分来自高风险群体。 3、选择成本(Alternative cost) 如果以最好的另一种方式使用的某种资源,它所能生产的价值就是选择成本,也可以称之为机会成本。 4、需求的弧弹性( Arc elasticity of demand) 如果P1和Q1分别是价格和需求量的初始值,P2 和Q2 为第二组值,那么,弧弹性就等于 -(Q1-Q2)(P1+P2)/(P1-P2)(Q1+Q2) 5、非对称的信息(Asymmetric information) 在某些市场中,每个参与者拥有的信息并不相同。例如,在旧车市场上,有关旧车质量的信息,卖者通常要比潜在的买者知道得多。 6、平均成本(Average cost) 平均成本是总成本除以产量。也称为平均总成本。 7、平均固定成本( Average fixed cost) 平均固定成本是总固定成本除以产量。 8、平均产品(Average proct) 平均产品是总产量除以投入品的数量。 9、平均可变成本(Average variable cost) 平均可变成本是总可变成本除以产量。 10、投资的β(Beta) β度量的是与投资相联的不可分散的风险。对于一种股票而言,它表示所有现行股票的收益发生变化时,一种股票的收益会如何敏感地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