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学法 > 经济学热点问题

经济学热点问题

发布时间:2020-11-25 07:03:16

Ⅰ 与经济学有关的热点问题

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学性质。首先,要理解高质量发展概念的动态性。其基本的经济学意义可以表述为:高质量发展是能够更好地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真实需要的经济发展方式、结构和动力状态。系统性地创造发展优势,走符合实际和具有特色的道路,以各种有效和可持续方式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多方面需要,这是高质量发展的本质性特征。其次,要理解高质量发展对创新性的要求。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不仅是一个社会行为方向的巨大转变,而且要有思维方式的适应性改变和引领性革新。因此,新发展观,即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成为对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也是对是否实现了高质量发展的评价准则。

2.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学界普遍认为,高质量发展包括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城乡发展、生态环境、人民生活的高质量五个方面。高质量的经济发展应在结构和动力上更加合理完善,同时其经济体制和分配制度也将更加健全,区域发展更加协调;高质量的对外开放不仅要求我们继续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扩大与各国的双向投资与贸易往来,共建更加开放的世界经济体,还要求我们通过共同打造互联互通的人文环境与物理条件扩大全球的有效需求,为全球经济的复苏做出贡献;高质量的城乡发展应以城市建设为依托,带动农村发展,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从而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做到城乡经济发展建设、城乡总体规划建设和土地利用建设的融合,建立打造城乡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城乡空间布局合理化;高质量的生态环境要求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以保障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同时尽量消减对自然环境破坏和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负反馈效应。此外,要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绿色产业发展,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人民生活的高质量是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精神文化生活、社会保障、社会安全和生活劳动环境的协调发展。

Ⅱ 当前社会有什么热点经济问题

您好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您,最近,受国际金融危机快速扩散和蔓延的影响,经济增长快速下滑,已经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能否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是对我们驾驭复杂局面能力的重大考验,也是对党的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 我国目前把扩大内需作为保持经济增长的根本途径。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国内市场广阔需求潜力巨大。而我国新农村的建设和城镇化的推进无容置疑的将是我国经济保持快速稳定上涨的重要保证。 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真正把经济增长的基本立足点放在扩大内需上,利用这次国际经济结构调整的时机,加快形成主要依靠内需,特别是是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 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作为保证长的强大动力。 把改善民生作为保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发展的成果要由全体人民共同分享。 我国目前经济工作的基调是 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经济结构的四个着力点是 调整分配结构、优化产业结构、改善城乡结构、调整地区结构。 同时,我国目前正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型向主要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并且重在消费。 以上是我对经济形势的宏观分析,同时为您提供国务院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加快生态环境建设;加快自主创新和调整结构;加快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各项工作;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在全国实行增值税改革,鼓励企业技术改造,减轻企业负担1200亿元;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力度。 再者就是向你提供本人总结的全国各地专家对于刺激消费,经济增长的十项建议,也许您能在论文中用的到 第一,要把投资拉动与改善民生紧密结合起来;第二,积极财政政策应以刺激消费需求为重点;第三,把扩大消费与完善收入分配政策结合起来,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提高老百姓的消费能力。第四,把救助股市与尽快恢复资本市场的投融资功能提升到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的战略高度,实现一举两得。第五,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缓解人民群众的消费顾虑。第六,加快完善09年新实行的《劳动合同法》,使其更加符合当前中国国情,以稳定就业。第七,优先启动扩张性就业政策。第八,有重点有步骤的提高农产品价格。第九,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进一步降低房价、降低房地产成交成本,刺激房地产市场尽快复苏。第十,政府机关要进一步“精兵简政”,大幅度压缩行政费用开支。 打这些字累的我够呛,至于房地产发展问题。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力度一定不容忽视,再者才是鼓励普通商品房住房消费,并加大信贷力度。取消房地产税和加强房地产市场监管。再帮你粘贴点我以前总结的房地产文章 随着全国两会的闭幕,一段时间以来有关当前中国房地产市场上的炒作和泡沫问题、以及应当采取何种政策进行调控的激烈争论似乎已经偃旗息鼓。看起来,大多数国人已经达成了共识。我用以下几句话对这种共识作一简单概括: 1)中国目前的商品房价格存在不合理的虚高,有些地方已经达到了十分严重的程度; 2)造成这种虚高的原因在于急功近利的地方政府(及可能存在其中的贪腐官吏)与贪得无厌的开发商之间的共谋; 3)由于住房系公民生活的必需品,因而它具有不同于普通商品的社会公共属性,亦即一定的社会保障功能,因此如不对房地产市场施以有效调控,必将损害社会公正,乃至危及社会的稳定和谐; 4)正确的调控路径业已明确,那就是要在指导思想上将房地产分为纯粹市场化的商品与政府必须承担责任的保障品两个不同部分; 5)对纯粹市场化的商品房市场那部分,政府不直接介入,但应当通过调整税收和银行贷款利率等财政、货币手段提高交易门槛,抑制投机,挤压价格泡沫; 6)对单纯依靠市场力量难以解决的另一部分社会居住需求,政府应该通过加大提供保障性住房——其中包括有限产权的经济适用房及无产权的公共租赁房(廉租房)——供应予以解决。 我相信,上述6个句式大致勾勒出了时下许多人心目中中国房地产市场存在的问题、其内在逻辑及他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很明显,这其中既有单纯的经济问题,又夹杂着大量的政治和社会因素。因此,以此为对象展开的深入研究,足以构成一门具有当代中国特色的复杂的房地产政治经济学。 应该看到,上面罗列的这些陈述中几乎任何一条都含有相当的真理成分,而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亦复如此。只是在我这样天生怀疑精神比较多的头脑里,它们又都包含了同样多的似是而非之处。在本文中,我并不想对它们进行逐条剖析,而是想要着重指出我认为讨论这一问题之前必须首先搞清楚的几个重要的政治经济学常识,为读者自己进一步思考提供一些出发的依据。 第一,地方政府为什么会与房地产开放商达成这种旨在推动房价上涨的共谋关系,而不是置自己于中立的市场监管者——例如面对家电市场时的那种角色?是因为房地产开发商比家电生产经营商更加渴望利润和不择手段? 我的回答是:这基本上是上世纪90年代分税制改革造成的后遗症——中央与地方财权与事权不匹配(中央与地方的收入支出比大致呈七三开和三七开)迫使地方财政不得不高度依赖“土地财政”,而想要土地卖得出高价,则首要前提就是房子卖得出高价。与此相关地,是商人就想赚钱,这是天经地义。房地产开发商也一样,既不特别乐善好施,也不特别贪得无厌。假如他们的确在过去一年多里赚得了媒体报料的那6万亿暴利,那也只能说明中国的房地产市场说到底是一个存在着很多制度性缺陷的不完善市场。事实上,暴利从来就不是贪欲和黑心造就的。更进一步说,“急功近利”的地方政府以及那些可恨的贪官未必不希望家电涨价,那样就能获得更多税收。但是,家电已是一个不存在行政垄断的充分竞争的开放市场,地方政府即便想要与家电商共谋推动家电涨价,它们也没有能力做到。这就是市场的力量。 第二,住房是公共品吗?在这里,更准确的问题其实应当是:什么叫公共品? 我的回答是:公共品是指一个社会中企业或个人无法出于牟利动机而产生出来的、必须由政府提供的那一类产品或服务,如国防、治安、道路桥梁之类公共设施……一个再明显不过的事实是,住房不属于这类产品。生活必须品与公共产品是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概念。 另一个必须澄清的问题是生活必须品与社会保障之间的关系。在文明社会中,任何公民都有维持基本生活的天然权利。所谓社会保障,就是确保公民能够享有这种权利。住房的确是生活必须品之一,然而,假如一种商品是生活必须品,它就必须由政府来干预、甚至直接操持的话,那么,没有什么比由政府自己来开粮店和餐馆更重要和紧迫的事,世界上还有比“吃”更加“必须”的事吗?还有,有哪个人能够不穿衣服吗?那么政府是不是也要开许多国有服装厂呢?按照这种逻辑推导下去,我们就应该回到改革开放前,一切都应该由国家包办。再穷的人都应该有个地方住,这是不错的;可是我很不明白,为什么给穷人住的房子必须由政府自己来造、来卖、来出租? 最后我想简单讨论一下,按照目前看似已经达成的上述共识来对房地产市场进行政府干预,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 在所谓“纯市场化的商品房”那个部分,我不知道税收和货币政策的调整未来能不能收到政府预期和承诺的实际效果。我只知道,从2005年以来,针对楼市的每一轮调控几乎都是从抬高交易门槛、增加交易成本入手的,但事后来看,它们几乎无一不是以失败告终的。所有提高的税收支出和贷款利息,最后都变成了进一步疯涨的房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再看看周围那些不断刷新记录的一个紧接一个的“地王”,我们凭什么去指望,这些“地王”上盖起来的房子会跌价? 我本人相当同意本文开头所列出的那一条:中国的高房价主要是由地方政府推动的。但这只是一种静态分析,它不能很好地解释为什么2008年春季以来房价的突然急剧上涨。在此之前,地方政府的推动力一样存在。其实,只要稍作进一步的细致比较,我们就会发现,本轮中国房价的迅速窜升在时间上是与全球金融危机以后中国政府采取的一系列经济刺激政策高度吻合的。简言之,超常规的货币供应及由此带来的的泛滥的流动性是这一年来楼市景气的直接动因。它也同样明显体现在资本市场和大宗原材料市场的价格上扬上,并且具有显著的世界性。如此看来,只要刺激政策没有退出,我们又如何能期盼房价回调?而依我看,不仅房价短期内回调是不可能的,大范围的通货膨胀也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只是暂时还难以预测其强度。 而在不完全市场化的所谓“保障性住房”那个部分,且不说这些政府工程能不能比较好地避免有识之士早就担心的暗箱操作、以权谋私、贪污腐败之类的众多潜在问题,即便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差强人意地做到了一定程度上的透明公正,确实解决了一部分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但在我看来,这种解决方式至少造成了两个严重的后果。其一,今后社会上依赖政府的人将越来越多,而拥有自己“恒产”的独立自主的中产阶级始终得不到明显的壮大。对于人们长期来一直希冀的“公民社会”的理想,这种状况将是极其令人失望的;第二,更现实和紧迫的是,由于保障性住房含有一定的福利成分,又是地方政府主导的,它的供应对象势必仅限于该地方的城市户籍人口(最多是象征性地泽被极少数幸运的居住证持有者)。这种客观上增添户籍“含金量”的政策,毫无疑问将成为下一步改革户籍制度、破除城乡二元壁垒的新的重大障碍。 在所有带有“保障”意味的房产新政中,我最为反对的便是那些国有大企业利用自有的非住宅用地筹建面向本单位职工的所谓“系统安置房”。这种完全与市场化改革方向背道而驰的做法,在某些城市匪夷所思地得到了当地政府的支持和鼓励。在我看来,这是对市场效率与社会公正的双重侵犯——如果一个人有机会获得价格远低于市场上同类商品房的住房,仅仅因为他是一家钢铁业央企或铁路分局的员工,那么,对那些没有那么多自有土地的中小国企、私营企业、外资企业的雇员来说,这是公平的吗?问题的根源在于:那家钢铁业央企和铁路分局用来给自家员工盖廉价住宅的土地不是自己从土地市场上批租来的,而是国家无偿划拨的!这种做法与评论者们多年来一直不遗余力抨击的央企内部人凭借国家赋予的行政垄断权力自肥有什么两样?至于这种非住宅用地上上盖起来的住宅,将来在产权登记、市场交易等各方面必然显现出来的诸多后遗症及其潜在的严重的腐败机会,那就更不用说了。 假如这种变相侵蚀国有资产的做法都可以借着解决民生问题的东风而得到鼓励的话,那么,我们不如干脆直接恢复以前住房全部由国家分配的制度,那样也许还更合情合理一些。 对于已经陷入一团乱麻的中国房地产市场,我没有、也不想开什么药方。但作为一个关心国家改革开放前途的人,我更想梳理出一些线索,它们能够把我们带到一个最根本的问题面前:我们究竟是要搞市场经济还是打算回归计划经济?

Ⅲ 经济学家如何看待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热点问题

■宏观调控的主旋律仍是结构调整

问:当前中国宏观调控的主旋律究竟是什么?

答:从今年上半年来看,中国宏观经济大体上是平稳的。第一,经济增长率比较高;第二,物价基本上是稳定的,消费品价格虽然有升有降,但是幅度都不大。从另一方面看,有两个现象值得注意:一是投资仍然比较多,也就是报纸上所说的有投资偏热的现象。二是货币信贷量比较大。正因为投资比较旺,而且信贷量比较大,所以国务院最近准备清理在建的项目,银行也正在采取措施,加强控制。

那么,当前中国宏观调控的主旋律究竟是什么?是防止通货膨胀呢?还是如某些经济学家所说的要防止通货紧缩?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既不能说是防止通货膨胀,也不能说是防止通货紧缩,宏观调控的主旋律仍然是结构调整。防止信贷的增长,同样是为了使结构协调,防止发生严重的结构失调现象。

■大型国有企业改革的难点是社会职能、社会负担的剥离问题

问:大型国有企业特别是特大型国有企业的改革,究竟难在哪里?

答:大型国有企业、特大型国有企业改革,主要的难点是社会职能、社会负担的剥离问题。这个问题不容易解决。企业要上市,必须在社会负担剥离之后。改革思路大概是这样的:对于社会负担,要分门别类,区别对待。第一,义务教育、公检法,要划归地方,如果是国有的,中央直属的企业,那就由中央财政给补贴。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把义务教育的包袱卸掉。公检法本来就应该归地方职能部门管。第二,义务教育和公检法之外,如医疗、社区、国有企业中的集体企业,这些怎么办?这个问题只有在根据企业自身的财力情况和财政所允许的程度来逐步解决。第三,离退休人员。离退休人员大体上可以采取这样的方针:中央大企业中的离休人员,人数少,可以转由财政负担。至于退休人员,则主要由社会保障基金来解决。财政仍然要承担一部分。退休人员的费用让财政承担一部分是有理由的。理由在于:中国的国有企业当初工资和社会保障是分别计算的。工资部分,每个月40元钱、60元钱的工资,发给职工本人了,而社会保障这笔钱保留在本企业中,但本企业中没有单列账户。这么多年来,这笔钱一直存在企业中,就滚下来了。很多国有企业今天的资产中,有一部分是国家投资盈余的利润,有一部分就很可能是多年来没有单列账户的社会保障资金的转化。报纸上说某个企业自建立以来累计利润多少亿元,其中很可能把职工的社会保障基金计算进去了。这是一笔糊涂账。此外,改革后国有企业如果要上市,也可以一分为二,一部分适合上市的上市,另一部分,社会职能方面,暂时不动,另组一个公司把它们管起来。

■人民币的升值可能是不可避免的

问:如何看待人民币升值的问题?

答:现在对外贸易顺差还是比较大,外汇储备增加比较多,而国际贸易的摩擦也正在加剧。我们不会屈从于任何外来压力,但应该看到在市场规律的作用下,人民币的升值可能是不可避免的。大幅度的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肯定是有害的。因为这个不仅对出口不利,而且由于国内资产价格的上升,那种非正常流入的资金会增加,这是需要避免的。小幅升值,慢步升值,这是有利有弊。小步慢升的不利方面是出口仍会受到影响。有利的方面何在?这对企业是一个重要的鞭策和压力,就是说,企业不能再单纯依靠汇率在国际市场上取得优势,一定要着重内部的管理,着重品牌,着重营销渠道,着重企业成本的降低。这对企业来说,也是一个机遇。还有,如果人民币小步慢升的话,那就鼓励企业更多地进口先进设备、新型的原材料,这也可以加快企业的技术创新的步伐。我们一方面要减少不利的影响,一方面要利用对企业有利的一面,加快企业改革,加快技术创新。

■下半年金融改革可能要加快

问:如何看待下半年的金融改革?

答:下半年金融改革可能要加快,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商业银行的改革,一是农村金融的改革。在商业银行改革方面,中国建设银行上市以后,中国银行上市,它们上市以后反应都比较好,接着而来的将是工商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等。所以说,商业银行上市是加快商业银行体制改革的重要途径,看来下半年这个过程还将继续进行。农村金融方面,重点在于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农村信用社或者实行联合,就是说建立信用社的联社,或者改组为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下半年一个重大的和农村金融改革有关的措施将是邮政储蓄银行的建立。过去,邮政储蓄得到的存款是向中央银行存的,不能贷款,这样反而变成农村资金的吸血管,把农村资金吸走了。邮政储蓄银行成立以后,不仅吸收存款,还能贷款,这对农村有利。农村金融如果活了,可以促进农民收入增加。

■资本市场仍将平稳发展,可能会出现“慢牛”趋势

问:您对当前的资本市场有何评价?

答:“快牛”不如“慢牛”,“大牛”不如“小牛”。如果是“慢牛”,股市可能逐渐稳定;如果是“快牛”,可能又会大起大落。如果是“大牛”,接着会有“大熊”。所以,股权分置改革一年来取得的成绩,应予肯定。

中国股份制是在转轨中建立的。全世界股市中没有这样的先例。一开始,我国最早上市的几家,不是国有企业,所以股票是全流通的。国有企业一上市,问题就出来了。当时有些人不理解股份制,说国有股出让了,中国怎么坚持社会主义?当时的反对声音比较大,在这种情况下,不得不采取双轨制,就是一部分流通,一部分不流通,增量股份化,存量不流通。也就是新增加的股份,可以流通,原来的存量不流通。这种双轨制实行了十年以上,而双轨制对中国经济带来了不利影响。国有股不流通,所以董事会、股东会不起作用。国有股一股独大,机制不活。董事会一种面孔、一个声音,导致了制度不健全。

进入了21世纪以后,要及早解决中国股份制中的双轨制问题,于是就提出了股权分置改革。有人说,股份制搞成这种样子,不伦不类,还不如当初不搞呢。这些人不了解情况。因为中国是在转轨之中,股份制必须先迈出第一步,双轨制就是迈出的第一步。有了第一步才有第二步。当时的历史条件就是这样。如果当时不搞双轨制,中国的股份制不知何年何月才有。到了今天,双轨制要改革。股权分置改革就是要把非流通股改成流通股。这出现了难题。因为当初国有股上市的时候是发了招股说明书的,招股说明书上说国有股暂不上市。国有股暂不上市,所以溢价才能那么高。今天,非流通的国有股要上市了,这就等于违背了当初的承诺。从合同方的要求来讲,这是违背了当初签订的合同,这个合同就是招股说明书。怎么办呢?违背合同就应该用调解的方式解决,调解就是通过协商解决,所以必须跟流通股的持有者协商,要让他得到好处,比如十股送三股等等,因为你是违背了当初的合同。这个问题在理论界一直在争。我认为证监会的做法是对的。既然非流通股要上市,就必须给予补偿。所以从去年第一批股改公司以后,到现在,75%已经改完了。估计到2006年的年底基本完成。中国的股市经过股改以后,大局已定,前景是看好的。前景看好不等于没有波动,有波动的原因很多,不仅在公司本身,而且有国际上的影响。小波动甚至大幅度波动也是难免的,整个趋势是看好的。下半年可能维持这样一种“慢牛”的状态,我们也希望能出现“小牛”、“慢牛”。

■自主创新,要宽容失败

问:怎样看待自主创新的问题?

答:自主创新是必要的。今后的对外贸易要依靠的是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创新、自主品牌。自主品牌是我们打开国际市场的敲门砖。自主品牌也是我们国内市场的防波堤。自主品牌靠什么来支撑?靠的是不断自主创新。所以下半年自主创新会抓的更紧。

自主创新是一项长期工作,但开局一定要开好。有几个关键问题要认清,一是自主创新的主体是谁?自主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国家是自主创新的支持者、服务者,但主体是企业。在自主创新过程中,我们一要允许失败,要宽容失败。不允许失败,只会出现小的成果。另一个重要问题是创意,没有创意就没有创新,创意是创新的基础。有创意才有创新。

■房地产业,不能笼统地讲过热,这次宏观调控不是打压房地产业,而是结构调整

问:中国房地产是否依然存在“过热”?

答:中国房地产业的问题不能够笼统来讲过热。应该讲局部地区过热,或少数城市过热。就全国来说,远不是过热。最近从江西调查回来,江西有一个县商品房800元钱一平方米,比较好的房子1000元钱一平方米,这叫过热吗?所以中国的房地产市场重在结构的调整。要调整房地产的结构,有特殊的措施,有一般的措施。一般的措施从土地供求方面来解决。特殊的措施,尽管最近有不同的意见,但是应该看到,比方说,整个建筑面积的70%在90平方米以下。我在有的地方听到,我们这里的老百姓要么不买房,要买就买100平方米以上的。有人说90平方米可以买啊,买两套打通了就可以了。这就说明90平方米的房不适合全国的情况。这些观点反应了大家的观点,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现在要盖大量的廉价出租房。廉价出租房是供应低收入者的。他们买不起房,或者进城找工作的农民工买不起房,这时候廉价出租房满足他们的需要。廉价出租房要小,比如说,一间房带一个厕所、一个厨房就行了。40平方米就够了,这样他就可以住了,如果是夫妇带孩子,60平方米也就够了。我在下面调查听到的反映比较多的意见是:位置好的让那些中低收入者住,因为他们没有小汽车,如果住得远,每天上下班就难了。有钱的可以买豪宅,稍远一点也不要紧,有小汽车嘛。总之,我听到的这些意见,是可以供政府和房地产商参考的。

这次宏观调控不是打压房地产业,而是重在结构调整。不会有哪个地区的政府认为打压房地产业对自己有好处。房地产业有三个效应:一是投入产生效应,就是说,房地产业发展了,就带动很多行业的发展,比如说钢铁、建材、玻璃、家具等等都带动了。二是区位效应,这个小区建在什么地方,这一带肯定就繁荣起来了,作为一个新的居民中心,它的周围肯定有商店、学校、医院、各种娱乐场所。三是诱发效应,就是说,没有房地产业就不会有其他的发展,有了房地产业就会有其他。这些都反映了房地产业的作用不可忽视。所以,我认为房地产业的宏观调控,主要在调整结构,而不是打压房地产业。

Ⅳ 分析分析 经济热点话题或经济现象

W国民经济行业排列的有序化与
经济矢量

王见定

【摘要】 首次引进“自然资源指数”概念,以此指数为依据,将国民经济各行业有序地排列起来,排列的结果揭示了行业之间的内在联系,将为政府的各种预测、决策提供强有力的可行工具。(内容简介:经济学新理论)

联合国在1990年对国民经济各行业作过分类,苏联、美国、中国也作过类似分类。尽管各国国情不同,但分类大致相同。
经过多年的仔细考查,我们发现,行业的分类都在不同程度上依赖着一种东西,这种东西影响着各行业的发展。这种东西就是自然资源。为了应用方便,我们引进“自然资源指数”,记为N(A),0<1.其中A是行业名称,N是英文自然资源的首字母,行业依赖自然资源越强,N(A)越接近“1”;行业依赖自然资源越弱,N(A)越接近“0”。
跟据这种原则,我们把国民经济的各行业粗略地进行量化如下:
1-0.9:粮食作物种植业,蔬菜瓜类种植业,果树种植业,特种作物种植业,采种、育苗、植树造林、森林保护、天然林场经 营管理、牲畜饲养、水产养殖、水产捕捞业
0.9-0.8:金属矿业、非金属矿业、木材采运业
0.8-0.7:电力、煤气、自来水生产和供应
0.7-0.6:食品、饮料、烟草、纺织、缝纫、皮革、木材加工、家具、造纸、化学工业、治金工业
0.6-0.5:金属制品、非金属制品、机械、电气、电子、仪器仪表、交通运输设备
0.5-0.4:建筑业.地质堪探
0.4-0.3:商业、仓储业、交通运输业、邮电通信
0.3-0.2:住宅、公用、服务
0.2-0.1:科研、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社会福利
0.1-0: 金融业、国家机关、社会团体
以上分类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变化,在某阶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注释:
关于自然资源指数计算的说明
自然资源的投入
计算公式:N(A)= ——————(以货币单位进行计量)
总投入
(1)自然资源是指土地、森林、矿产、能源等被人类利用进行生产从而为人类提供生存条件的天然物质的统称。
(2)由于一些行业直接利用自然资源,如各种种植、养植业、故计算比较简便。对于大多数行业都是间接利用自然资源 ,如烟草、造纸、治金工业,当然电子、计算机等行业就更是间接利用自然资源。这时分母的总投入很容易计算,但分子自然资源投入 的计算则要从本行业的物质投入中逐次减去人力资源的投入。
(3)为了扣除物价变动因素,一般价格固定在某一年份,并采取平均价格。

参考文献

{1}Samueclson and Nordhaus:“Economics”,12th,Ed,McGraw-Hillco.NewYorK,1985.
{2}Parkins:“Modem.Macroeconomics”,Prentice Hall,Canada,1980.
{3}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译本,三联书店,1957.
{4}克莱因:《凯恩斯的革命》中译本,商务印书店,1980.
{5}罗宾逊、伊特韦尔:《现代经济学导论》中译本,商务印书店,1982.
{6}高鸿业、吴易乙:《现代西方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90.
{7}王见定:《国民经济行业排列的有序化与经济矢量》,第15届国际统计大会论文集,土耳其,1997.
{8}王见定:《社会统计学与数理统计学的统一》,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第157—159页。
{9}王见定、李颖伯:《经济矢量的合成和资源的有效配置》,国际社会和经济发展大会论文集,1998.
满意请采纳。

Ⅳ 中国城市经济发展的热点问题有哪些(急急急)

外来人员增加快 城市话进程加速
环境污染问题 绿化
能源等资源短缺问题
教育产业化等
城市信息化与城市经济发展

标 题: 城市信息化与城市经济发展
城市信息化与城市经济发展
北京大学 金江军

城市信息化是指城市根据自身的客观条件和地域特点,因地制宜发展信息产业,利用信息
技术及相关活动改造和发展社会、经济、生活等一切领域,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
,通过信息化来提高和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环境质量,加速城市实现
现代化的进程。城市信息化的主要目标是将信息化建设同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真正融
合在一起,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各项工作中,取得实实在在的效益,使之成为本市经济起飞
和社会进步的推进器。同时,加快城市信息化建设是促进城市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环节。
城市信息化建设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信息化办公室的杨
学山认为:“一切有利于加快省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提高本市人民生活水平的信息技术应
用都是城市信息化建设的内容。不能将信息化建设理解为独立于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整体规划之外的建设任务, 不能认为信息化建设是独立于一个个企业、乡村的具体的经济
活动和社会活动的新事物,更不能将信息化建设等同于信息网络建设、信息设备制造业发
展。”
进入21世纪,信息化已经成为推动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何把城市经济
发展与信息化结合起来,以信息化带动城市的传统特色经济,以工业化和传统经济来促进
和支撑信息化,使城市经济发展与信息化互为依托、整体推进,是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一
个问题。
信息化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信息产业的发展,特别是软件产业的发展;另一方
面是信息技术的应用。一个城市信息产业发展的水平会促进本地信息化水平的提高,而信
息化水平的提高会为本地的信息产业创造巨大的市场空间,促进本地信息产业的发展,并
且提升传统产业的技术含量,促进工业化。
城市信息化可以推动城市经济发展。城市经济的发展过去通常取决于当地资源、规模
效应和营运成本等要素,但这种传统经济模式越来越显示其不能适用社会信息化发展的需
要。一个城市的信息化水平,涉及到它的生产力水平、科技水平、公众的人文素质与生活
质量,体现了一个城市的综合实力。例如,浙江省作为一个自然资源相对贫乏的城市,近
年来大力发展“零资源经济”,建起了全国最大的木材市场、五金市场和皮货市场等,这
实际上反映出了浙江各县市利用国内相对领先的信息能力,调配和使用外部的信息资源、
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水平。运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城市内部传统制造业的水平,对经
济落后地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发达国家经验表明,虽然开展信息化将增加30%的投资
,但可以提高产品档次和质量、改善生产环境、降低能源和原材料消耗,从而增加85%的
经济效益。
信息作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信息化以新的价
值观、社会观、经济观冲击着传统的思想观念,带来了社会的深刻变化。首先在城市经济
与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上,不再是单纯的、短期的经济利益驱动,而表现为全面的、长期
的、持续的知识利益驱动。其次,信息化是城市与全球沟通的桥梁,是贸易、投资、资本
和人才流动、技术转移以及社会、经济、文化等一切领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将给社会文
化、生产和生活模式、社会发展方式等社会构架带来全面变化。再次,信息化将极大地促
进城市对信息的产生、交流、释放和传递的有序化、高效化,带动了城市经济制度的规范
和完善,提高城市经济和社会活动的综合竞争能力,这对于消除城市内的城市间的发展不
平衡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信息化对于城市特色产业技术水平提高和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意义。信息化强化了城市内部
和城市之间的科技、市场、动态经济信息等的传播和交流,使经济发展模式发生了深刻变
化。这与以往任何一次技术革命的最大不同在于它的生产要素不再仅仅是资本、规模、劳
动力、自然资源和原材料,而是知识。城市经济的增长方式将逐步依赖于知识密集型的新
兴产业的发展,而不是传统的生产要素。知识密集型的第三产业不再是社会经济的辅助性
因素,而是带动城市特色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因此,它改变了城市传统经济中对资本注
入的依赖,可以缓解资金紧缺的矛盾;同时,它确立了人才和知识在城市的新经济结构中
的地位,可以促使大批高素质人才向新经济结构的城市汇聚,迅速改变城市的人才和生产
者结构,知识型劳动者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信息化对工业化的渗透可以为夕
阳产业注入新的活力从而跃升为朝阳产业,并且推动城市传统特色经济不断升级换代。
信息化与城市经济的紧密结合增加了城市与外界的交流,把城市特色经济融入全球性经济
构架之中,促进城市经济的社会的发展。信息化加强了城市内的协调作用,通过各种专业
网络平台将众多的中小企业联成网络、整合市场,一方面发挥了整合后的规模经济效益,
另一方面又拥有小企业机动灵活的运行机制,从而使城市特色经济劣势在信息化的作用下
转化成为竞争优势。这样既提升和加强了传统特色经济产业,又将城市特色经济与整体经
济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城市的特色经济在信息化过程中能够生存并得到快速发展。
制造有形产品的整个环节包括研发、生产、营销、售后服务等。从规模经济的角度看,当
企业扩大到一定规模后,企业将进入规模不经济的状态。而软件产品属于无形产品,其研
发成果就是开发出一套产品,生产过程实际上是简单的复制过程。软件企业的规模是指营
销规模,而营销成本和售后服务的边际成本是递减的。信息化能为软件企业提供发展的机
会,并把市场空间拓展到周边城市,从而达到共推进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
信息产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龙头,对城市经济的促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这不但表现
在信息产业本身,还表现在信息产业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从而推动整个城市经济的发
展。
信息化加快了城市内知识积累的速度,增强了报酬递增的强度。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
经济增长的根本,而生产力水平提高的根本是知识的积累。因此,城市经济增长的速度是
和城市内知识积累的速度成正比的。
信息化会促进政府、企业等的体制改革,减少交易成本,为经济发展营造出一个创新
的空间。在企业层面上,信息技术的采用使得企业内部管理发生质的变化,一方面表现为
信息化可以消除时间和空间障碍,实现实时监控、集中管理;另一方面表现为把不同职能
间的自我约束转化为由信息技术进行强制约束,这种集“集权+分权+自律”的管理体制为
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环境。在政府层面上,信息化对加速政府职能转变、提高
行业监管力度等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城市信息化建设对城市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只有认真分析本地
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本地区经济发展条件的信息化规划,才能在信息化浪潮中抓住机
遇,不断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

Ⅵ 怎样看待当前经济生活中几个热点问题

经济转型开启“提质”下半场
2016年我国经济增速缓中趋稳,新增长动力形成取得积极变化,PPI同比由负转正,企业效益由降转升,城镇新增就业岗位超过预期目标。这些亮点表明,我国经济供求失衡的态势正在缓解,经济质量和效益逐步改善,L形增长正在从原来的“竖”过渡到“横”,经济转型从上半场“降速”阶段逐步转向下半场“提质”阶段。
2017年经济增长仍面临一定下行压力,总体上可能呈现内需增速小幅回调、外需增长由负转正的特点,如果能够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2017年有条件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当然,2017年经济运行也面临着外部环境、流动性、部分区域经济转型等多重不确定性因素的冲击,需要高度关注并妥善应对。
从中长期看,经济增长能否持续稳定在中高速平台上,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四个基本方面的改善程度。一是制造业和民间投资能否逐步回稳。二是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资产质量能否逐步改善。三是企业补库存意愿和PPI能否保持温和回升。四是改革能否更好落地见效。
世界经济格局朝着有利于发展中国家方向转变的大趋势没有变,国际经济秩序朝着有利于发展中国家方向转变的大趋势没有变。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们一方面要稳住阵脚,把国内经济改革和发展搞好;另一方面,要加快构建互利共赢的国际经济合作体系,为自身发展创造良好外部环境和战略机遇。
既补硬短板也补软短板
2016年全面启动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调整经济结构和改善市场预期发挥了积极作用。2017年,针对经济运行内外部环境的新变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切实推进、深化。
去产能方面,要突出处置“僵尸企业”和更重视采取市场、法律手段有效淘汰低效率产能。要按照中央的部署,抓住处置“僵尸企业”这个牛鼻子,更加注重严格执行环保、质量、安全、能耗等标准,更加强调完善市场机制来淘汰低效率产能,创造条件推动企业兼并重组,妥善处置企业债务,做好人员安置工作。
去库存方面,关键要坚守“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让住房回归人民群众普遍得以享用的消费品本质属性。这需要因地制宜、综合施策,加快构建长效机制。
去杠杆方面,关键要在控制总杠杆率的前提下,积极稳妥降低企业杠杆率。优化企业债务结构、开展市场化债转股,以及积极发展股权融资是容易见效的重要手段。引导企业转向创新驱动,转变过去的规模扩张型发展模式,也是有效降低杠杆率的重要渠道。
降成本方面,今年要在减税、降费、降低要素成本上继续加大工作力度。要降低各类交易成本特别是制度性交易成本,减少审批环节,降低各类中介评估费用,降低物流成本,提高劳动力市场灵活性。但是也必须看到,减税面临政府支出规模刚性约束、财政收支平衡压力巨大的挑战,减税空间并不是太大。
补短板方面,既补“硬短板”也补“软短板”,既补发展短板也补制度短板。所谓补软短板、制度短板,主要就是优化市场环境、加强政府服务,去政府越位与补政府缺位并举。同时要更有力、更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各项工作。
提振国货信心 提高企业创新力
近年来,我国实体经济发展遇到了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供给与需求结构失衡、实体经济与金融失衡等。振兴实体经济,首先要重建消费者对国货的信心,打通从需求到企业的中间环节。我国企业有很强的生产能力,问题关键是消费需求不能传导到国内企业的生产上,关键短板是中间的“市场”,是国内消费者对中国制造的信心不足。创造消费者“放心买”的制度环境,是振兴实体经济的重点。
其次是如何实施好《中国制造2025》,着力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特别是目前我们面临后发国家低成本和发达国家再制造化的双重挤压,我国制造业迫切需要在更高水平上再次振兴。这就需要我们研究如何落实好《中国制造2025》战略,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顺利实现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尽快打造一批有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性产业集群,打造一大批被国内外市场接受与认同的知名品牌。
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在更重要位置
2017年,防控金融风险的压力进一步加大。一是随着美联储加息节奏加快,国际金融环境将更加复杂多变,外部风险冲击不容小觑。二是由于内生增长动力不足,“稳增长”仍会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信贷扩张,杠杆率仍有进一步上升风险。三是在清理僵尸企业和“去杠杆”实质性推进过程中,已经累积的风险有可能持续暴露。四是在“去杠杆”和“处置一批风险点”过程中,如果金融监管能力和监管协调有效性不能及时改进,对风险传导链条把握不准,处置力度、节奏和时机把握不当,也有可能诱发金融风险,特别是流动性风险。
因此,要“把防范金融风险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要加强调查研究,密切监测本领域风险运行态势,做好风险预案,完善地方金融监管和风险处置机制。
建立房地产基础性制度和长效机制
要高度重视防范和化解房地产风险。既要遏制房地产泡沫膨胀,又要防止捅破泡沫,引发风险;要认真研究防范房地产泡沫风险的相关调控政策,特别是研究金融政策和土地政策。当前房地产市场分化格局将更为凸显,同时我国城乡居民的住房条件已得到较大改善,住房需求将实现“从无到有”向“从有到好”转变。房地产市场的阶段性变化,要求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新阶段房地产市场发展规律,并以此作为房地产市场调控和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
要高度重视防范和化解房地产风险,紧紧抓住“国情”和“市场规律”这两个关键点,建立房地产基础性制度和长效机制,为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
保护企业家精神 促进民间投资
当前形势下要切实保护企业家精神,支持企业家专心创新创业,是当前改革发展必须高度重视的重大问题。影响企业家预期的有市场需求变化和行业发展变革等客观经济性因素,必须高度重视产权保护问题。据有关问卷及座谈调研,近几年,民营企业家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就是产权保护。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产权的意见,这足以说明中央对这一问题的重视。这是一份很好的文件,不回避问题,切中要害,关键在于要认真贯彻执行,切实落到实处。
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都需要有企业家精神。国有企业同样要参与市场竞争,同样要依靠创新发展,同样要面对各类市场风险。在新一轮国企改革中,要通过制度设计有效调动国企管理者的积极性,完善公司治理,真正落实企业自主经营的权力,既要完善追责机制,也要建立免责机制,包容商业经营和创新创业中难以避免的风险。

Ⅶ 如何看四个经济热点问题

作者:李德水

来源:《时事报告大学生版》2011—2012学年度第1期总第67期

“十二五”开局之年转眼已过半。上半年中国经济仍保持着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世界非常羡慕。同时,我国也面临一些突出问题,中国经济“半年报”出炉后,社会上存在着“硬着陆说”、“滞胀说”、“宏观调控超调说”、“房地产调控胶着说”等一系列言论。面对这些争议甚至担忧,该如何看待当前的一些热点问题呢?

一、看通胀:形势会更趋严重吗

在互联网上,有人编了这样一个段子以表示对物价上涨的抱怨与无奈——2010市场宣言:豆你玩、蒜你狠、姜你军、不蛋定、药你死、苹什么、糖高宗、油他去。铜心协力,铝创新高,金金有味,锌锌向荣,锂直气壮,锡已为常,钨所不能,钼空一切,钛厉害了,碳为观止,钾戏真做,煤完没了,市场他爸叫锂钢!的确,物价上涨现在几乎是老百姓天天念叨的事情,从肉蛋奶到米面油,几乎所有跟我们生活紧密相关的东西都在涨价。

今年以来,大家对物价上涨的感受比较强烈。1至6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各月同比涨幅分别为4.9%、4.9%、5.4%、5.3%、5.5%和6.4%。价格总水平一直在高位运行,并表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物价上涨关系千家万户,特别是对中低收入居民的生活影响较大。所以,国家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并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这是完全必要的。

总体来看,当前我国不具备发生恶性或者严重通货膨胀的基本条件。第一,我国粮食总产量已经连续7年保持增长,在历史上从未有过。今年夏粮又实现了增长,秋粮播种面积增加了,而且长势很好。如不再出现大的灾害,今年粮食生产很可能又是一个丰收年。粮食是最基本的商品,对物价影响最大,在农业生产方面中央和各级政府—直高度重视,出台大量的政策,保证粮食和其他农副产品的供给,并在加强市场流通环节的管理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农产品供应充足是我们生活的重要保障,也是居民消费价格稳定的基础。第二,工业品几乎没有哪一种是短缺的,工业品产能过剩、供大于求的基本格局没有发生改变。第三,中国经济运行是平稳的,2010年中国经济增长率四个季度分别11.9%、10.3%、9.6%和9.8%,今年一、二季度分别为9.7%和9.5%,涨幅呈现平稳回落之势,说明经济并未出现过热。这种形势下怎么会发生严重的通货膨胀呢?所以,我们对通胀问题要有一个客观的估计。

那么,是什么造成目前居民消费价格(CPl)涨幅偏高的呢?主要原因有:

一是输入性的。美国为了应对这场金融危机,先后出台了两次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第一次是从危机爆发到2010年6月为止,它发行了多少货币呢?美联储原来公布的数字是1.8万亿美元,在2010年12月1日颁布新的《金融监管法案》时,美联储不得不披露实际情况,这一数字变成了3.3万亿美元。从去年11月4日开始,美联储推出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又印发了6000亿美元用于购买美国的国债。美国大量地印钞票,使得国际资本市场上流动性严重泛滥,大量的美元流向新兴经济体,谋取高额回报,中国则是首选之地。中美两国利差就有几个百分点,加上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去年人民币对美元实际升值3.5%),只要把美元换成人民币存行,什么也不干就可以大赚一笔,回报率有六七个百分点。何乐而不为?所以国际资本通过各种合法、非法的渠道流入我国,中国人民银行为了收购外汇,地增发了不少货币,货币供应量增长较快。同时,由于美元贬值和人为炒作使美元计价的国际市场的大宗商品价格猛涨,我们采购大量的商品,比如说铁矿石、大豆等,使企业的生产成本增加。

二是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2009年和2010年这两年我国新增贷款总额达15.7万亿元。这为抵制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应当予以充分肯定。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流动性过剩的滞后效应,对今年物价的上涨有一定的影响。

三是翘尾因素。2008年我国CPI上涨5.9%,2009年为-0.7%,2010年上半年价格总水平还比较低,到5月份涨幅才突破3%。2010年下半年,CPI上涨加快。今年上半年与去年上半年同比,由于去年同期的基数较低,而下半年涨幅较高的累积效应,也就是翘尾因素会直接影响今年上半年的涨幅。例如,今年上:半年和去年同比CPI上涨5.4%中翘尾因素就占了3.3个百分点,上半年新涨价因素只有2.1个百分点;6月份与去年同期相比CP止涨6.4%中,翘尾因素占了3.7个百分点,新涨价因素只有2.7个百分点。这两组数字中的新涨价因素的涨幅都没有超过3%。

再从结构上看,上半年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1.8%,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3.5个百分点,占CP同比涨幅的64.8%。在食品价格中,肉禽及其制品上涨19.7%,水产品上涨11.4%,蛋上涨17.7%,粮食上涨13.9%,鲜果上涨25.8%。这无疑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3.2%,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现金收入同

比增长20.4%,这说明今年上半年农村居民收入增幅超过了城镇居民收入增幅。农村居民增幅达到20%在历史上也是很少见的,其中农民家庭经营现金收入增长21.0%,可见农民还是得到一些实惠的。当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也增加了农民的生产成本。

今年6月翘尾因素达到全年的高峰,从7月份开始翘尾因素将逐月递减。如果我们坚定不移地按照中央的部署,强化政府职责,加强市场保障,降低流通成本,整治市场价格秩序,预计全年CPI涨幅控制在5%左右是完全有可能的。

二、议外汇:能分给老百姓—点吗

最近几年,我国外汇储备增加的速度较快,总额已经超过了日本、俄罗斯、香港、韩国、印度的总和,并成了拥有美国三分之一外债的第一大债权人。截至2011年6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31975亿美元,同比增长30.3%。有人提出了一个大胆建议:将国家外汇储备一部分拿出来,给每个老百姓发1万块钱,五口之家将分到5万元,这样可以“藏富于民”。

改革开放初的1978年我国外汇储备只有1.67亿美元,1980年为-13亿美元,1996年突破1000亿美元,2001年突破2000亿美元,2006年突破10000亿美元,2010年底28473亿美元。今年上半年外汇储备就增加了3501亿美元。截至今年6月末已高达31975亿美元,同比增长30.3%。目前,全世界的国家外汇储备约9万亿美元,我国占了三分之一多。

有比较充足的外汇储备是好事,不仅可以为进口我国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必需的国外商品和服务提供有力的保障,并为我国企业“走出去”提供支撑,还可以增强由于国际金融市场风云变化对我国;中击的抗御能力。国际上一般认为,外汇储备能够保证6个月进口所需的外汇和短期债务的偿还就够了,这样算下来我们大概只需要7800亿美元。外汇储备太多了也会带来诸多的问题。—一是国家外汇储备都是央行用相应的基础货币去收购的。目前,我国外汇占款已高达24.6万亿元人民币。这些基础货币在流通中还会产生乘数效应,加大货币供应量以获取投资回报或利息,实现增值。而在国外投资是有风险的,投资什么、怎么投资是十分复杂的问题。

有的人说,既然外汇储备那么多,能否分给老百姓一点。其实,这是一个误解,对外汇储备性质不了解。外汇储备又称为外汇存底,指一国政府所持有的国际储备资产中的外汇部分,是一个国家货币当局持有并可以随时兑换外国货币的资产。外汇储备是央行的资产,也是央行的负债。因为每一元外汇都要用相应人作支撑的。打一个不太恰当但较为形象的比方,就像在赌场里面,每个人进赌场玩游戏,直接用现金是不行的,必须先拿现金到柜台上去换相等价值的筹码,然后用筹码去玩游戏。不玩的时候如果你手上还有一大把筹码,可以到柜台换取相应的现金离去。如果是输光了就只能空手走人。所以柜台上的那些钱,并非是老板完全所有的,只有在最后收场的时候,剩下来的现金再扣除各种成本才算是老板的盈余。同样的道理,外汇到了中国,因为事关国家主权外币不能直接流通,必须换成人民币再使用。这兑换的人民币就相当于赌场里的筹码,人家赚了钱就要用人民币换成美元离场的。也就是说,我们现在拥有的近3.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不是国家净赚的外汇资产,它的背后是和24.6万亿元人民币外汇占款紧紧连在一起的。谁要用外汇就得拿人民币来换,不管你是国家的哪个部门或者个人,一概不能例外。例如,依据《公司法》设立的国有独资公司——中国投资公司所需的注册资本金2000亿美元,从哪儿来的呢?并不是中国人民银行无偿划拨的,而是由财政部发行债券筹集相应的人民币,交给中国人民银行换取的。所以外汇储备不可能分给大家。

三、谈住房:该走什么路子

《蜗居》,一部电视连续剧,播出后在广大观众中引起了热议。为什么虚构的故事和情节能产生这么大的现实反响?观众表示主要是由于它折射出都市“房奴”的辛酸苦辣,道出了无房族的困惑与无奈。近年来,房价过高的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普遍关注。央行公布的一份针对全国储户的调查显示,超过70:6的居民认为房价“过高,难以接受”。

为促进我国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必须解决几个认识上的问题。

第一,“住有所居”还是“居者有其屋”?党的十七大提出“住有所居”,意即要让每个人都能有房子住,不能露宿街头,而不是“居者有其屋”,并非强调每个人都要拥有自己所有权的住房。美国1974年制定的《住宅与社区发展法案》,提出在社区多盖房子卖给低收入的人,当时美国拥有所有权住房的居民只占63.3%。从2001年以后大力发展房地产业,直至金融危机爆发之前,这一比率才提高到68%。美国提高这4.7个百分点付出了极其沉重的代价。尽管美国产生这场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原因非常复杂,但毕竟是从次级房贷泡沫破灭引发的。我国当前人均GDP只有美国的约十四分之一,要实现“居者有其屋”、人人都要拥有所有权的住房实在是为时尚早。

第二,解决住房问题是一条腿走路还是两条腿走路好?1998年的住房制度改革有着历史性的重大意义,推动了房地产业的迅猛发展,也对拉动中国经济的增长作出了相应的贡献。更重要的是,极大地改善了我国城镇居民的居住条件。1998年我国城镇人均住房面积只有15平方米,到现在已经达到33平方米。我国城镇居民拥有自主产权住房的比例已经高达85%,高于美国、西欧、新加坡及香港特别行政区。房地产有两种属性,一种是市场化的,一种是公益性的。因为对一些中低收入群体、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以及流动性的人口,他们凭住房公积金这点钱还买不起商品房,有的也不需要固定在某一地买住房。所以,在大力推进住房市场化的同时,作为政府的行政职能,建设廉租房、公租房、棚户区改造等公益性住房是不可或缺的,所以还是要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近几年,国家加大了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力度,就是从这样一个现实情况出发的。今年国务院制定了开工建设1000万套保障性住房的计划,有着重大的意义。

第三,房价只会上升不会下降吗?房价只能涨不能跌的这种神话在前几年的媒体宣传中误导了市场。有人讲,到2020年以前中国的房价只会涨不会降。其理由是我国居民对住房需求的潜力很大,而可用干房地产建设的土地减少是刚性的。但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告诉我们,某种商品的价格远远高过它的实际价值就会形成泡沫,而泡沫总是会破灭的,吹得越大破灭时损失就越惨重。英国《金融时报》有篇文章指出:“在这场金融危机中,令银行遭受重创的是一场押注于美国住宅与地产价格只涨不落的豪赌,监管机构、银行家和国会都曾自欺欺人地认为,地产价格只会越来越高。每个人都有权居有其所,即使他们信用很差或毫无信用——这就是‘美国梦’的版本之一。”

房地产市场一定要平稳健康发展,既不能大起大落,更不能放任不管。导致美国发生金融危机的原因很多,而突破口则是次级房贷危机。日本经济在上世纪90年代初也出现了房批产泡沫的破灭,直到现在日本经济始终低迷,“失去了20年”。中国绝不允许在这个问题上重蹈日本和美国的覆辙,我们绝不允许犯这样的错误。这就是大局,是全国人民的共同利益。房地产市场的利益主体很多,但都要以大局为重,绝不能只强调一己之利而不顾大局,否则,改革开放的成果,实助长期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目标就会受到冲击。所以,国家一再强调,要坚持不懈搞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和保障性住房建设,坚持调控决心不动摇、方向不改变、力度不放松,坚决遏制住房价格过快上涨,确保落实保障性住房建设计划,确保建设质量,确保分配公平。

四、估增速:是否会在2013年遭遇“硬着陆”

从53.4%到50.9%——中国宏观经济重要先行指标制造业指数,从今年3月至6月持续回落;从35.8%到17.9%——代表中国经济外需情况的出口增速,连续四个月下滑;从14.8%到13.3%——规模以上工业增速这一月度经济走势的标志性指标,3月至5月逐月走低……一系列统计数据显示出中国经济增速近来有所回落。与此同时,物价指教居高不下,不但出现了中国经济“滞胀”说,甚至有人断言将出现“硬着陆”。

4月16日,美国纽约大学教授鲁比尼发表文章说看空中国经济。这位以预测出美国住房市场崩盘及随后的国际金融危机而闻名的学者,访问过中国两次后得出的结论说,中国可能会在2013年以后遭遇一场硬着陆,会以一场金融危机或长期的低增长来谢幕。6月12日,这位“末日博士”又在新加坡召开的一个国际研讨会上说了同样的话。鲁比尼教授是一位治学严谨的学者,在今年4月和6月的这两次讲话中,他都在判断性的句子中前面用了“可能”,后面用了“以后”。在4月份《华尔街日报》报道鲁比尼讲话的消息时就有人指出,“可能”不等于“一定”,2013年以后更不等于就是2013年。鲁比尼教授还提出了明确的建议:“如果要避免这一命运的话,中国需要降低储蓄率,减少固定资产投资,削减净出口占GDP的比例,并刺激消费所占的比重。”

近一段时间以来,国际上一些人对鲁比尼教授的讲话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甚至借题发挥、过分炒作,从各个方面试图唱衰中国经济。国内有的媒体,也没有能够全面准确地报道鲁比尼的讲话,而是简单地表述为“中国经济将在2013年遭遇硬着陆”,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思想的混乱。为引人注目,采取这样省略的报道是极不严肃的,也违背了鲁比尼教授的原意。

如何正确认识这个问题呢?一是要把鲁比尼教授的讲话当作一个有益的忠告,也就是说,一定要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不要过度沉迷于投资拉动,要着力扩大内需,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增加居民消费,确保我国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二是坚持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不能简单地套用西方经济学理论和经济规律来判断中国经济。新中国成立以来,西方经济学家认为中国经济即将崩溃的预测不知有过多少次了。但历史证明,他们的预言却总是落空。我国经济发展确实经历过许多的困难和风险,但我们总能渡过难关,化险为夷,不断开创新局面而胜利前进。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处在历史的最好时期之一,基础设施焕然一新,经济发展充满朝气,国家财政实力雄厚。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正确领导下,全国人民团结一心,任何力量都阻挡不了中国人民胜利前进的步伐。

(作者为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统计局原局长)

Ⅷ 最近都有些什么经济热点问题呢

http://www.ftchinese.com
想知道最近的经济热点问题可以去这里看看,我也是从这里了解一回些最近的财经时事消息答的!

Ⅸ 现在世界经济中的热点问题是什么

世界上增长最快的奢侈品市场,同时又是世界经济热点中的热点。世界上最有影响的奢侈品展览今年夏天将由英国Shorex 公司和上海市国际展览有限公司在上海联合举办。英国伦敦专业财富管理公司Shorex 在过去的几年里,成功地举办过十六项国际性的重大活动。涉及城市包括伦敦,巴黎,摩洛哥,日内瓦,莫斯科,多伦多等等,而上海市国际展览有限公司是国内最有实力的展览公司之一,将保证这一高品质的展览在上海成功举办。

日前,“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第十六次会议在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召开。来自全国50多所高校的150多位专家学者,以“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研讨了一些经济热点问题。
充分肯定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正面效应。与会者认为,目前我
国经济已经出现国际化大生产、国际化大市场、国际化消费与国际化投资的明
显趋势。加入世贸组织,有助于提高我国企业和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对于我国
加入世贸组织后面临的问题,有学者强调,我国不仅要重视技术性规则的建立
和推广,而且要把制度性规则的建立和完善作为一项长期战略任务。为此,要
做好积极开放、学习规则、诚信对外、防范危害等方面的工作。有学者认为,
我国利用外资的政策应从政策优惠转变为优化竞争环境,从超国民待遇和次国
民待遇并存转变为普遍实行国民待遇,从侧重引进资金转变为引进技术与引进
资金并重。还有学者提出,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加入国际分工体系的思路
应是充分发挥劳动力要素优势。
经济结构调整是“十五”时期的主线。有学者认为,衡量产业结构调整绩
效的指标不仅要有产业结构高度化,还应包括三大产业比例、劳动力结构、传
统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比例以及传统产业内部的技术变化等指标。有学者指出,
我国产业结构20多年来经历了“修复—调整—趋向合理化”的过程。在这一过
程中,产业结构政策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注“三农”问题。许多学者认为,从根本上讲,农业振兴要靠工业化,
农民致富要靠城镇化。有学者指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着重推进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城镇化不仅仅是强调人口
转移,还必须突出完善城镇功能意义上的城镇化。
诚信制度的建立是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关键。有学者认为,市场经
济秩序包括市场自身秩序和制度秩序;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包括基本制度建设、
政府管制和社会组织自发管理三个层次。对于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具体
措施,有学者认为应该从完善市场规则入手,发挥市场自身的作用;有学者认
为关键要依靠政府的力量;还有学者提出应该利用行业协会来规范市场经济秩
序。
2005年6月3日-4日在上海浦东国际会议中心举办的“2005上海国际品味生活展”为上海带来了世界上最高质量的私人用品和先进的金融理财产品。同时,它也是一个汇聚了各个行业成功人士的商业盛会,各行业的精英可以充分利用这两天的会期,在体味高质量生活方式的同时,了解和分享世界一流的财富管理公司的经验与成果,发现和利用这些著名品牌带来的新的商机。

邀请指定嘉宾,限定参观人数是本次展会的又一大特点。区别于以往的各类展会,本次为期两天的品味生活展的嘉宾观众是由主办方耗时数月,精心甄选出来的两千名各个行业的精英,以保证每位嘉宾的参观体验质量,使嘉宾和展商能有充分的交流。每位被邀请的嘉宾都将得到一份写有本人姓名和编号的请柬。届时,展会将以多种鉴赏会的形式带给嘉宾们尊贵,独特的体验。

Ⅹ 近期的经济学热点问题是

近期,国内经济学的热点:
1,通胀,物价一直控制不下;
2,经济增长“拐点”,高增长必须转向有质量的增长;
3,人民币汇率;
4,国外债务安全......
这都是政府目前面对最大的几个挑战。

阅读全文

与经济学热点问题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