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请问大家有自考3349《政府经济管理概论》的历年试题吗
自考3349《政府经济管理概论》的历年试题,不知道哦..不过你可以去文库或是网页上搜一下,上学吧在线考试 说不定有你需要的东西? 应该会有的吧。。
㈡ 谁有宏观经济学往年的试卷
实在不知道哦啊有多少人。不过试题倒是可以帮帮你。一、填空题:1、“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是人类社会所必须解、决的基本问题,这三个问题被称为资源配置问题。2、在图形上,需求量的变动表现为需求量在一条需求曲线上随着价格的变动而移动,需求的变动表现为需求曲线的平行移动。3、两种互补商品之间价格与需求量成反方向变动;两种替代商品之间价格与需求量成正方向变动。4、如果交叉弹性为负值,则两种商品为互补关系。5、当边际效用为正值时,总效用增加,当边际效用为零时,总效用最大,当边际效用为负时,总效用为减少。6、无差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其斜率为负值。7、生产要素分为劳动、资本、土地和企业家才能。8、利润最大化条件是MR=MC。9、在完全垄断市场上,边际收益小于平均收益。10、衡量社会收入分配平等程度的曲线称为洛伦兹曲线,根据这种曲线所计算出的反映社会收入分配平等程度的指标是基尼系数。11、社会资源配置要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需要三个条件:交换的最优条件、生产的最优条件和交换与生产的最优条件。12、公共物品的主要特征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13、从支出角度看,GDP=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净出口。14、衡量一个经济中失业状况的最基本指标是失业率,它是失业人数占劳动力总数的百分比。15、通货膨胀按其原因可分为需求拉上、成本推进、混合推动和结构性通货膨胀。16、经济周期大体上经历四个阶段: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17、在经济萧条时期应该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在经济繁荣时期应该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18、中央银行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是:调整法定准备金率、调整中央银行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二、选择题:1、下列对资源稀缺性描述错误的是(C)A.是人类社会永远存在的问题B.是经济学研究的必要条件C.它强调的是资源绝对数量的缺乏D.是相对于无限欲望的资源的有限性2、以下哪个问题不属于微观经济学考察的问题(B)A.单个厂商的产出水平B.失业率的上升或下降C.单个商品需求量的确定D.居民户如何将有限的收入分配到各种商品的消费上3、下列哪一个是规范经济学的命题(B)A.本世纪80年代的高额预算赤字造成了贸易逆差B.应该降低利率以刺激投资C.萧条时期,产出下降而失业上升D.在混合经济中,一个角色是市场,一个角色是政府4、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普通商品的价格越高,则(D)A.需求量越大B.需求量不变C.供给量越小D.供给量越大5、当汽油的价格上升时,对小汽车的需求量将(A)A.减少B.保持不变C.增加D.先增加,后减少6、影响商品供给量增加的是由于(A)A.生产技术水平提高B.生产技术水平下降C.生产成本提高D.商品本身价格下降7、某商品的价格从6美元上升至8美元,需求量从80减少到60,需求(C)A.缺乏弹性B.富有弹性C.单位弹性D.不能确定8、某商品缺乏弹性,若其价格上升5%,则供给量可能(D)A.增加50%B.增加25%C.增加5%D.增加1%9、若某商品的需求收入弹性为0.5,则该商品为(C)A.吉芬商品B.低档品C.正常商品D.奢侈品10、某消费者逐渐增加商品的消费量,直至达到了总效用的最大化,在这个过程中,该商品的(D)A.总效用和边际效用不断增加B.总效用和边际效用不断减少C.总效用不断下降,边际效用不断增加D.总效用不断增加,边际效用不断减少11、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的不同点表示(B)A.效用水平不同,但所消费的两种商品组合比例相同B.效用水平相同,但所消费的两种商品组合比例不同C.效用水平不同,但所消费的两种商品组合比例也不相同D.效用水平相同,但所消费的两种商品组合比例也相同12、经济学中短期与长期的划分取决于(D)A.时间长短B.可否调整产量C.可否调整产品价格D.可否调整生产规模13、其他投入不变,连续等量增加某种生产要素投入量时(C)A.总产量一直增加B.平均产量一直增加C.总产量先增后减D.平均产量先减后增1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A.只要总产量减少,边际产量一定为负B.只要边际产量减少,总产量一定减少C.边际产量曲线与平均产量曲线相交,且必定交于边际产量曲线的最高点D.只要边际产量减少,平均产量也一定减少15、由企业购买或租用所需生产要素所发生的成本是指(A)A.显性成本B.隐性成本C.变动成本D.固定成本16、超额利润是指超过(D)利润的那部分利润。A.会计B.经济C.垄断D.正常17、经济效率最高的市场是(A)A.完全竞争B.完全垄断C.垄断竞争D.寡头垄断18、完全竞争条件下,单个厂商的需求曲线(C)A.向右下方倾斜B.向右上方倾斜C.于横轴平行D.与纵轴平行19、下面哪一个不是垄断竞争的特征(A)A.厂商数目很少B.进出该行业容易C.存在产品差别D.厂商是价格的影响者20、生产要素的需求是一种(C)的需求。A.固定的需求B.递增的需求C.派生的需求D.独立的需求21、某一经济活动存在负的外部经济是指该活动的(B)A.私人成本大于社会成本B.私人成本小于社会成本C.私人成本等于社会成本D.私人利益小于社会利益22、“搭便车”现象,源于公共物品的(B)A.非竞争性B.非排他性C.排他性D.竞争性23、科斯定理可以用来解决市场失灵中的哪一方面的问题?(B)A.垄断B.外部性C.公共物品D.准公共物品24、国家给公务员发放工资属于(A)A.政府支出B.转移支付C.投资D.消费25、按收入法核算的国民收入,下面哪项不包括在内(A)A.投资B.折旧C.工资D.利息26、下列不计入总支出的是(C)A.政府支出B.厂商的投资需求C.税收D.政府购买27、下列不属于产生货币需求的动机是(B)A.交易动B.储藏动机C.投机动机D.预防动机28、假定一国的MPS=0.4,投资增加12亿美元时,该国最终增加的国民收入是(A)A.30亿美元B.20亿美元C.12亿美元D.25亿美元29、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曲线(A)A.与横轴平行B.与纵轴垂直C.向右上方倾D.向右下方倾斜30、在货币“灵活性陷阱”情况下,政府增加货币供给则(C)A.利率上升B.利率下降C.利率不变D.无法确定31、充分就业的含义是(B)A.人人都有工作,没有失业者B.消灭了周期性失业时的就业状态C.消灭了失业时的就业状态D.消灭了隐蔽性失业的就业状态32、引起摩擦性失业的原因(C)A.工资能升不能降的刚性B.总需求不足C.经济中劳动力的正常流动D.经济的周期波动33、以下四种情况,可成为通货膨胀的是(B)A.物价总水平持续上升一周后下降B.物价总水平上升且持续了一年C.一种或几种物品的价格持续上升了一年D.物价总水平高且稳定不变34、在通货膨胀不能完全预期的情况下,通胀将有利于(A)A.债务人B.债权人C.工人D.公众36、经济增长是指(A)A.一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在一定时期内的持续增长B.技术进步C.制度与意识的相应调整D.经济快速发展37、中周期的每一个周期为(C)A.3-5年B.8-9年C.9-10年D.10-11年38、当经济中存在失业时,应该采取的财政政策工具是(A)A.增加财政支出B.提高个人所得税C.提高公司所得税D.减少转移支付39、假定银行法定准备金率为5%时,银行得到一笔300美元的存款,则货币通过银行体系存贷,这笔存款最终增加量将达到(A)A.6000B.1500C.3000D.100040、中央银行购买债券会导致(C)A.商业银行准备金减少B.货币供给不变C.货币供给增加D.货币供给减少三、判断题:1、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2、需求和供给同时增加,均衡价格一定上升。×)(3、如果消费者从每一种商品中得到的总效用与它们的价格比分别相等,他将获得最大效用。×)(4、无差异曲线离远点越近,表示消费者得到的效用越大。×)(5、在无差异曲线与消费预算线的交点上,消费者均衡达成。×)(6、只有当边际产量为负时,总产量才下降。√)(7、当其他生产要素不变时,一种生产要素投入越多,则产量越高。(×)8、无论哪个行业,企业的规模并不是越大越好。(√)9、产品有差别就不会有完全竞争。(√)10、企业家的创新是超额利润的来源之一。(√)11、甲、乙两国的基尼系数分别为0.2和0.1,那么甲国的收入分配要比乙国平等。(×)12、垄断造成资源浪费和社会福利损失。(√)13、国内生产总值是个国民概念而国民生产总值是地域概念。(×)14、居民购买住宅支出是消费品支出。(×)15、政府的需求就是政府购买。√)(16、无论什么人,只要没有工作就是失业。(×)17、周期性失业时总需求不足所引起的失业。√)(18、如果通胀率相当稳定,而且人们可以完全预期,那么通胀对经济的影响就很小。√)(19、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是一回事。(×)20、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属于需求管理政策。(×)四、名词解释:1、需求规律答:需求规律是指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商品需求量与商品自身价格之间反向变动关系,即在相关商品价格、消费者收入和2消费者偏好等其他因素不发生变动的情况下,商品自身价格升高,需求量减少;商品自身价格降低,需求量增加。2、恩格尔定理答:随着收入的增加,用在食物中的支出,在全部货币支出中所占的比率会越来越小,即恩格尔系数是递减的。恩格尔系数可以反映一国或一个家庭的富裕程度与生活水平,一般来说,恩格尔系数越高,富裕程度和生活水平越低,恩格尔系数越低,富裕程度和生活水平越高。3、经济利润答:经济利润也叫超额利润,是总收益与总成本的差额,又等于会计利润减正常利润。在西方经济学中,厂商所追求的最大利润,指的就是经济利润。4、机会成本答:机会成本是指厂商把既定资源用于生产某种商品时,所放弃的使用同量资源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5、洛伦兹曲线答:洛伦兹曲线是美国经济学家提出的用来衡量社会收入分配平等程度的曲线。洛伦兹曲线与绝对平等线越接近,社会收入分配越平等;洛伦兹曲线与绝对不平等线越接近,社会收入分配越不平等。6、外部经济答:对于一个经济单位来说,来自外部经济单位经济活动的影响称为外部经济效果,外部经济效果分为外部经济正效应和外部经济负效应。外部经济正效应指一个经济单位的生产或消费行为使其他社会经济单位无需付出代价而得到好处;外部经济负效应指一个经济单位的生产或消费行为使其他社会经济单位蒙受损失而未给予补偿。7、菲利普斯曲线答:菲利普斯曲线是用以说明失业率和工资变动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由于经济学家常把物价上涨率同货币工资变动率联系在一起,所以这条曲线又被用来表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交替关系,即失业率低则通货膨胀率高,失业率高则通货膨胀率低。8、货币政策答:通过货币供应量以及通过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以达到一定经济目标的行为就是货币政策。五、简答题:1、影响商品需求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答: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消费者在每一可能的价格水平下,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或劳务的数量。影响需求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商品自身的价格。商品自身价格对需求量的影响是反方向的,当价格升高,需求量减少,当价格降低,需求量增加。(2)相关商品的价格。当两种商品为替代关系时,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和另一种商品的价格成同方向变动,当两种商品为互补关系时,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和另一种商品的价格成反方向变化。(3)消费者收入和社会分配的平等程度。消费者收入对商品需求量的影响是同方向的。此外,社会收入分配的平等程度,对需求量也有一定的影响。(4)消费者偏好。当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偏好程度增加时,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就增加,而对某种商品的偏好程度减弱时,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就减少。2、怎样理解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答: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普遍存在于一切物品的消费中。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内容是:在一定时间内,在其它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个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递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存在的原因有两个方面:第一是生理或心理原因,随着相同消费品的连续增加,人们从每一单位消费品中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以及对重复刺激的反应程度不断递减;第二是商品本身用途的多样性原因,消费者总是把第一单位的消费品用在最重要的用途上,把第二单位的消费品用在次重要的用途上,这样,消费品的边际效用就随着消费品的用途重要性的递减而递减。3、简要回答什么是完全竞争市场。答:(1)完全竞争市场是指充分自由的、不受任何因素阻碍和干扰3的市场竞争环境。(2)完全竞争市场是理想的市场类型,但是在现实中,它只是一种理论假设,只是分析市场运行的一种有用的模式。(3)完全竞争市场存在的前提条件是:1.市场上有大量的卖者和买者。这是完全竞争市场的首要条件,它决定了每个买者和卖者都只能接受现行的市场价格,对市场价格没有任何控制的力量。2.在同一行业中,厂商生产出来的同种商品在性质和质量上都完全没有差别。这里的无差别不仅指商品的质量完全一样,还包括在销售条件、商标、包装等方面是完全相同的。3.厂商进入或退出一个行业是完全自由的。这表明,厂商总是能够及时的向获利的行业转移,并及时的退出亏损行业。4.市场中所有的买者与卖者都掌握与自己的经济决策有关的全部经济信息。这样,每一个消费者和生产者都可以根据自己所掌握的完全信息,作出自己的最佳购买决策和最佳生产决策。4、什么是公共物品?公共物品为什么会引起市场失灵?答:公共物品是政府向社会成员提供的各种产品和劳务的总称,它是由社会成员消费,是私人不愿意生产或无法生产的产品或劳务。公共物品的主要特征有:第一,非排他性。公共物品是全民享用的,一个人对公共物品的使用并不影响和排斥其他社会成员对该物品的使用。第二,非竞争性。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由于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特征,造成了公共物品的市场失灵。一方面,由于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必然形成消费者不肯付费就要消费的问题,所以私人企业绝不肯生产这种物品;另一方面,由于公共物品的非竞争性,增加一个消费者不会增加费用,因此,不应当排斥任何需要此物品的消费者,否则社会福利就要下降。这就决定了生产公共物品的任务应由政府来承担。5、简述货币需求的三种动机及产生的原因。答:货币需求就是人们在不同条件下出于各种考虑对持有货币的需要。人们之所以需要货币是出于以下三个不同的动机:第一,交易的需要。人们为了支付日常生活的购买需要,必须在手中保持一定数量的货币,这种为满足日常交易需要而产生的对货币的需求成为货币的交易需求。货币的交易需求与人们的收入成同方向变化,人们的收入越多,支出也越多,需要的货币量也越多。第二,谨慎动机或预防动机。人们为了应付意外事情的发生,需要保持一定数量的货币。货币的预防需求数量也与收入水平密切相关,收入水平越高,用于预防需要的货币量越多,反之越少。第三,投机需求。为了抓住有利的赚钱机会,而持有货币的需求称为货币的投机需求。它主要取决于利息率的高低,与利息率成反方向变动。利率越高,人们持有货币所牺牲的利息越多,人们越不愿意多持有货币,也就是说对货币投机的需求就越少;反之亦然。当利率极低,需求趋向无限,这一利率水平被称为“灵活性陷阱”或“凯恩斯陷阱”。
㈢ 经济学考试试卷,高手帮帮忙.
***************************!@#$%^&*()_+|/*-!!!!!!!!!!!!!!!!!!!!!!!!!!!!!!!!!!!!!!!!!!!!!!!!!!!!!!!!
㈣ 哪儿有宏观经济学试卷
一、用一两句话回答下列问题(每题2分,共24分)
1、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工具之一的价格杠杆,包括哪些内容?
答: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工具之一的价格杠杆包括:一般商品和劳务价格、工资、利率、汇率、税率和租金等。
2、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的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分别是什么?
答: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的基本目标:一是效率、增长、稳定相结合;二是经济福利(社会福利),即提高国民的生活水平;三是分配公正,即追求人们在分配关系中的权利和机会的平等和社会成员收入上的差距适当。。
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的具体目标: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平衡,即经济增长、稳定物价、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
3、为什么在经济短缺条件下实行一定程度的“非均等化分配”政策更有利于经济增长;在过剩经济条件下实行适度“均等化分配”政策更有利于经济增长?
答:在经济短缺条件下,总供给小于总需求,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是增加总供给。实行非均等化分配政策能使社会财富一定程度上在少数人手中聚集,增加投资,增加总供给,有利于实现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平衡。
在过剩经济条件下,总供给大于总需求,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是增加总需求。实行适度均等化分配政策有利于增加多数人(穷人)的财富(可支配收入),拉动消费需求,因为穷人边际消费倾向较高,增加穷人的收入对拉动需求的作用较大,有利于实现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平衡。
4、政府的三重身份和三重职能是什么?
答:政府的三重身份体现在是社会公共管理者、国有资产所有者和宏观经济调控者三个方面。
政府的三重职能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提供公共服务和开展社会管理;
(2)进行市场监管,形成统一、开放、竞争和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3)实施宏观经济调控,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保持经济持续、协调发展。
5、衡量人们经济福利和收入分配公正的主要指标分别是什么?
答:衡量经济福利的主要指标:一是“恩格尔系数”,二是人均GDP;衡量社会收入分配公平(平等程度)的指标是基尼系数。
6、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是否稳定的主要指标是什么?
答: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稳定的主要指标有四个:稳定的物价、较高的经济增长率、较低的失业率、人们收入稳定的增长。
7、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区别是什么?
答:经济增长是一个国家的经济规模在数量上的扩大,通常用GDP、人均GDP和GDP增长率来表示;经济发展不仅包括经济量的增加,还包括经济质量的提高。经济质量的提高表现在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合理化、就业状况改善、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状况改善、人均受教育程度提高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
8、宏观经济政策有哪些?
答:宏观经济政策有五个: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收入分配政策和对外经济政策。
9、什么是社会总需求,社会总需求由哪几部分组成?
答:社会总需求是经济生活中对物品与劳务需求总和。社会总需求包括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净出口需求。
10、如何理解公平与平等?
答:公平和平等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公平属于规范概念,必须借助价值观念才能给出明确的判断;而平等则是一个实证概念,可以进行数量定义和计量。
11、什么是基础货币和基准利率?
答:基础货币:从中央银行出来的钱,由于它有“源头”的特别意义,被命名为“基础货币”,指流通中的现金加银行支付准备金之和。
基准利率主要是反映一定时期内整体的利率水平,一般包括债券市场现券交易利率、债券市场回购利率、再贴现利率和同业拆借市场利率等。
12、什么是货币供应量,按照流动性的不同货币供应量划分为哪些层次?
答:货币供应量是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之积。
货币供应量按照流动性划分为M0、M1和M2三个层次:
M0=流通中的现金;
M1=M0+单位活期存款;
M2=M1+储蓄存款+企业定期存款。
二、判断对错,并说明理由(每题8分,共24分)
1、政府也是市场经济的经济主体。
答:此观点是正确的。
政府作为市场的买方或卖方参与市场活动时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在政府采购市场经济中,政府是买方主体;在政府办企业市场经济中,政府是卖方主体。但政府不应成为市场经济的主要主体。
2、一次(初次)分配先讲效率,二次(再次)分配再讲公平。
答:此观点是错误的。
这是一个似是而非的说法,并不科学,不符合科学改革观和发展观,在实践中留下大量的后遗症。事实上,一次分配在大的部分上既已丢失公平,靠二次分配来微调和补救犹如杯水车薪、扬汤止沸,导致社会大范围不公的局面日益严重。
3、由于消费需求在总需求中所占比重较大,所以,当市场疲软和经济不景气时,西方各国通常把拉动消费需求作为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重点。
答:此观点是错误的。
虽然消费需求在总需求中所占比重较大,但西方各国消费需求已达到标准消费需求水平,消费需求的波动性较小,人们的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是稳定的,消费需求难以拉动,因此,不会把拉动消费需求作为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重点。
三、问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试述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调控的必然性。
答: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调控的必然性表现在必要性和可能性两个方面:
(1)宏观经济调控的必要性:
①社会化大生产和分工协作关系发展的要求。
②弥补市场失灵,有效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的要求。
(2)宏观经济调控的可能性:
①政府是社会根本利益或长远利益的代表机构,能够从社会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对国民经济运行进行调控。
②政府掌握着宏观经济调控的所有工具,即经济杠杆。
2、货币政策的操作工具、操作目标、中间目标和最终目标分别是什么?
答:货币政策的操作工具是: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和存贷款利率。
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是:基础货币和基准利率。
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是:货币供应量M1。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平衡,即经济增长、稳定物价、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
3、简述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的区别。
答:投资需求是一定时期内全社会形成的固定资产投资和存货增加额之和;消费需求是指城乡居民个人、政府和集体在一定时期内对货物和服务的消费总和。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区别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①消费需求作为最终需求,其规模变动不仅直接制约消费品的生产扩张,而且长期里也制约着投资需求的增长;而投资需求是中间需求,是为了最终满足消费需求的派生需求;
②消费需求为当期需求,拉动消费需求可以拉动当期总需求;而投资需求有“名为当期需求,实为下期供给”的两重性,短期是拉动需求,长期是增加供给;
③在贡献率方面:每一单位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投资需求和净出口;但投资需求增长最快,从总体上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大;
④消费需求相对分散,拉动困难;而投资需求相对集中,规模大,拉动容易;
⑤消费需求波动性较小;而投资需求的因素较为复杂,投资需求在总需求中波动最大,成为经济不稳定的重要因素。
四、案例题(22分)
资料之一:1988年8、9月份全国各地发生的挤兑、提款、抢购风潮,标志着通货膨胀预期在我国的形成。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从1987年的7.3%上涨到1988年的18.8%,1989年为18%。由于中央政府在经济整顿中对通货膨胀进行了治理,1990年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了3.1%,1991年只上涨了3.4%。但是,由于行政推动经济急速增长,出现了“经济过热”,于是,1992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达到6.4%,1993年再次快速攀升至14.7%,1994年达到改革以来的最高点――24.1%。这时,中央决定把反通胀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致使1995年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下降为17.1%,1996年继续下降至8.3%,1997年只有2.8%,实现了经济“软着陆”,即“低通胀、高增长”。
资料之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各类商品的供给逐步地在于需求,加上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等多种制约因素,1998年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下降至负数,为-0.8%,1999年为-0.14%,2000年虽然转为正数,但也只有0.4%,2001年不到2%。这样,从1997年10月份,全国零售物价指数首次出现负增长(-0.4%),以后持续6个月保持这一趋势。从1997年下半年开始到1999年7月,我国物价已经连续22个月下降,物价不振,商品积压严重。而且,到2002年末,这种现象还没有完全消失,这在建国历史中也是没有出现过的。按照经济学的解释,这是轻微的通货膨胀。
请分析:1、什么是通货膨胀、经济过热和“软着陆”,在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实现经济的“软着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具体内容如何运用?
答:通货膨胀是指有效需求过旺(即求过于供)导致物价总水平的全面地、持续地、剧烈地上涨。
经济过热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主要经济指标大大高于经济运行正常值。经济过热是指经济不可持续的经济增长。
经济“软着陆”是指经济过快增长,超过潜在增幅,然后慢慢下降到一定幅度,通过客观调控回到合理区间。
财政政策包括财政收入政策、财政支出政策、国债发行和财政补贴政策。
货币政策包括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和存贷款利率。
在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应该采取紧缩的财政政策实现经济的“软着陆”。财政政策具体内容为:增加税收、减少财政支出、少发或不发国债、减少补贴。
在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应该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实现经济的“软着陆”。货币政策具体内容为: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再贴现率、卖出政府债券、提高存贷款利率。
2、什么是通货紧缩,在市场疲软通货紧缩的情况下,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具体内容是如何运用的。
答:通货紧缩是同通货膨胀相对应的概念,是指由社会总需求增速下降、慢于总供给增加所引起的有效需求(即有购买力需求)不足(即供过于求)而导致物价总水平全面、持续地下降。
在市场疲软通货紧缩的情况下,应该采取积极(赤字)财政政策实现经济的复苏。财政政策具体内容为:减少税收、增加财政支出、多发国债、增加补贴。
在市场疲软通货紧缩的情况下,应该采取扩张的货币政策实现经济的复苏。货币政策具体内容为:降低存款准备金率、降低再贴现率、买进政府债券(公开市场业务)、降低存贷款利率。
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