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微观经济学(消费者行为理论)
1.替代效应。工资率的提高同时也提高了消费闲暇的机会成本(闲暇的机会成本就是为获得闲暇而放弃的劳动收入),因为现在如果多从事一个小时的市场工作,则能够比过去从事同样一小时的工作获得更高的工资了,而现在享受闲暇就比过去享受闲暇的代价更大了,这种情况会促使劳动者减少闲暇时间的消费,转而增加市场劳动力供给时间,从而获得更高的收入。相反,在工资率下降的情况下,替代效应则会导致劳动者增加闲暇时间的消费,而减少市场劳动力供给时间。
2收入效应,收入提高会使人拔根多时间用于闲暇。
在工资率出现变化的情况下,劳动者最终是增加劳动力供给时间还是减少劳动力供给时间,要取决于何种效应的力量更大。当工资率上升的时候,如果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那么劳动者的个人劳动力供给时间减少;反之,如果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那么,劳动者的个人劳动力供给时间增加。与工资率上升的情况相对应,当工资率下降的时候,如果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那么劳动者的个人劳动力供给时间增加;反之,如果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那么,劳动者的个人劳动力供给时间减少。
通常的情况是,在工资率比较低的时候,劳动者的总收入水平较低,因而他们的需要层次电相应地比较低,满足物品或服务需要的愿望比较强烈,工资率上升对劳动力供给所产生的替代效应在作用力度上比收入效应要大一些,此时,劳动者愿意提供的工作时间增加,劳动力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斜率为正;但是当工资率上升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随着劳动者总收入水平的提高,他们的需要层次也会随之提高,从而对闲暇的满足看得比较重,这时工资率上升对劳动力供给所产生的收入效应就比替代效应的作用力度更大一些,在这种情况下,随着工资率的上升,劳动者个人将愿意增加闲暇的消费,而不是增加工作时间,这样,劳动力供给曲线就向左上方倾斜,斜率为负。基于这种原因,个人劳动力的供给曲线就成了那种以工资率 时的劳动力供给为转折,向后弯曲的形状。
Ⅱ 微观经济学 消费者理论
消费者理论研究的是消费行为规律,其重点是消费者选择理论。消费者理论包括:效用理论、有用性理论、需求理论、消费者选择理论等一系列理论。
消费者理论是经济学大厦的基石,任何重要的经济学理论背后都有消费者理论的影子。从而,构建符合消费者行为实际情况的消费者理论,是经济学家们共同努力的目标。
(一)效用理论
效用是指消费者消费商品获得的满足,是消费者对商品的主观评价。
效用论用于分析消费者如何在满足人不同需要的商品之间做出选择,例如,消费者如何在棉衣和面包之间做出选择。效用论不用于分析消费者如何在满足相同需要的商品之间的选择,例如消费者如何在面包A和面包B之间的作出选择,因为此时的分析的价值十分有限。满足相同需要的商品之间的选择,采用有用性理论来分析效果要好得多。
效用论分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
基数效用论认为消费者消费商品获得的满足可以用一个数量来表示,例如,吃一个鸡蛋获得的满足为10,看一场电影获得的满足是12,从而,看一场电影比吃一个鸡蛋划算。
序数效用论认为消费者消费商品获得满足无法用一个数量来表示,而只能排序。例如,消费者知道看一场电影获得的效用比吃一个鸡蛋获得效用高,但是效用具体数量则不得而知。
效用论用以分析消费者在满足不同需要的商品之间的选择。例如,消费者如何在鸡蛋和电影之间选择。消费者如何在棉衣和面包之间做出选择。
效用论认为,消费者在满足人不同需要的商品之间做出选择时,消费者追求的是效用最大化。在商品的边际效用之比与商品价格之比相等时,消费者实现了效用最大化。[1]
效用论的代表人物是奥地利经济学家门格尔、法国经济学家瓦尔拉斯和英国经济学家杰文斯,以及奥地利学派的一些其他研究作者。[2-3]
(二)有实用理论
有用性是指商品具有的满足消费者某种需要的能力。商品有用性是商品本身具有的客观的能力,可以采用物理、化学等科学方法准确测量。
有用性用于分析消费者在满足相同需要的商品之间的选择行为。例如,有用性可用于分析消费者在两个面包中选择哪一个更好,分析消费者在两件棉衣中选择那一件更好。有用性不能用于分析消费者在满足人不同需要的商品之间的选择行为,因为满足人不同需要的商品之间有用性不具有可比性。例如,有用性不能用于分析消费者在一个面包和一件棉衣选择那个会更好。
满足相同需要的商品之间,可以比较有用性的高低,满足不同需要的商品之间,有用性不具有可比性。
有用性分基数有用性和序数有用性。
基数有用性是指商品的有用性可用一个数量来表示。例如对于甘蔗而言,如果甘蔗仅用于榨取蔗糖,那么,对甘蔗而言,基数有用性就成立。我们可以用蔗糖含量表示甘蔗的有用性。甘蔗A的蔗糖含量为600克/株,甘蔗B的蔗糖含量为300克/株,甘蔗A的有用性是甘蔗B的2倍。
序数有用性是指商品有用性的高低可以比较出来,但是无法用一个数量来表示商品的有用性。例如,离市中心越近的住房越好,住房A离市中心1000米,住房B离市中心1500米,我们知道住房A比住房B好,住房A的有用性比住房B高,但是我们无法用一个数量代表住房A和住房B的有用性具体是多少。
有用性论认为,消费者购买商品时,追求有用性与价格之比最高,也即人们常说的性能价格比最高。例如,甘蔗A蔗糖含量为600克/株,价格3元/株,甘蔗B蔗糖含量为500克/株,价格2元/株,此时消费者应该购买甘蔗B,因为甘蔗B的有用性与价格之比为250克/元,高于甘蔗A的200克/元。
有用性论的代表有华人经济学家汪林海等。[4]
Ⅲ 经济学对消费者的基本定位是什么
1、消费者的价值心理,即通过产品或服务能够满足其名誉、地位等的心理需求。
2、消版费者的规范心理,即顾客权接受的营销方式要符合其道德行为准则。
3、消费者的习惯心理,即能够迎合顾客的日常行为、消费习惯。
4、消费者的身份心理,即彰显身份或定位的心理。
5、消费者的情感心理,即影响顾客情感取向的心理动机。不论是厂家还是商家,只有针对消费者的心理需求与购买动机,准确定位, “投其所好”,营销模式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Ⅳ 经济学原理 消费者行为问题
如果效用最大则满足公式:MUx/Px=MUy/PY
这个题75/2.5=30 50/2=25 两者明显不相等,所以没有最大化。
增加苹果的版购权买量,减少香蕉的购买量,使得左边式子减少,右边式子增加就可以了。
记得采纳哦
Ⅳ 经济学消费者行为中无差异曲线
无差异曲线的具体形状是与相关的假设相关的,在一般的理论研究中假设无差异曲线是拟凹的,但你说的直线形状也是存在的,此时两种商品就是完全替代品,当然还存在L型的无差异曲线,此时两商品就是完全互补的
Ⅵ 微观经济学一般用什么理论对消费者行为进行分析
消费者行为理论一般指效用理论。
效用理论是领导者进行决策方案选择时采用的一种理论。
决策往往受决策领导者主观意识的影响,领导者在决策时要对所处的环境和未来的发展予以展望,对可能产生的利益和损失作出反应,在决策问题中,把领导人这种对于利益和损失的独特看法、感觉、反应或兴趣,称为效用。效用实际上反映了领导者对于风险的态度。高风险一般伴随着高收益。对待数个方案,不同的领导者采取不同的态度和抉择。
表明:
(1)需求定理表明: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之间成反方向变动。
结论:
(2) 消费者购买各种物品是为了实现效用最大化,或者也可以说是为了消费者剩余最大。当某种物品价格既定时,消费者从这种物品中所得到的效用越大,即消费者对这种物品评价越高,消费者剩余越大。当消费者对某种物品的评价既定时,消费者支付的价格越低,消费者剩余越大。因此,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取决于他以这种价 格所获得的物品能带来的效用大小。消费者为购买一定量某物品所愿意付出的货币价格取决于他从这一定量物品中所获得的效用,效用大,愿付出的价格高;效用小,愿付出的价格低。随着消费者购买的某物品数量的增加,该物品给消费者所带来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而货币的边际效用是不变的。这样,随着物品的增加,消 费者所愿付出的价格也在下降。
因此,需求量与价格必然成反方向变动。
(1)在市场经济中,消费者主权是指企业要根据消费者的需求进行生产。消费者行为理论告诉我们,消费者购买物品是为了效用最大化,而且,物品的效用越大,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越高。
(2) 根据消费者行为理论,企业在决定生产什么时首先要考虑商品能给消费者带来多大效用。效用是一种心理感觉,取决于消费者的偏好。所以,企业要使自己生产出的 产品能卖出去,而且能卖高价,就要分析消费者的心理,能满足消费者的偏好。消费者的偏好首先取决于消费时尚。不同时代有不同消费时尚,一个企业要成功,不仅要了解当前的消费时尚,还要善于发现未来的消费时尚。这样才能从消费时尚中了解到消费者的偏好及变动,并及时开发出能满足这种偏好的产品。同时,消费时 尚也受广告的影响。一种成功的广告会引导着一种新的消费时尚,左右消费者的偏好。从这个社会来看,影响消费者偏好的是消费时尚与广告,但从个人来看,消费 者的偏好要受个人立场和伦理道德观的影响。所以,企业在开发产品时要定位于某一群体消费者,根据特定群体的爱好来开发产品。
(3) 消费者行为理论还告诉我们,一种产品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如果一种产品仅仅是数量增加,它带给消费者的边际效用就在递减,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就低了。因此,企业的产品要多样化,即使是同类产品,只要不相同,就不会引起边际效用递减。边际效用递减原理启示企业要进行创新,生产不同的产品。
供参考。
Ⅶ 关于经济学中的消费者行为有什么论文好写
这类题目一般都是对消费者行为进行研究分析,可选择的方向应该挺多吧,比如电商消费、电子游戏、礼品往来行为、绿色食品、高端手机市场、养生健身、生态旅游等等经济活动或模式中消费者行为研究和模式分析,主要看你对哪方面比较擅长和感兴趣
Ⅷ 微观经济学第五章需求和消费者行为。
请看图,收入效应是指收入不变!
Ⅸ 经济因素对消费者的影响
单纯就经济理论来说,物价高低与消费(量)成反比.但一些商品,比如生活必须品,价格高低对消费影响不大.西方经济学教材上有4种商品的供给需求曲线,可以找找看.
社会供给量通过影响价格和人们的心理预期来造成影响. 我想你如果是完成作业,应该着重从前项的影响入手.后项分析比较复杂,但却是真实存在的.比如一年天灾较多,人们预期农作物产量将下降,导致谷物价格将上升,会促使消费者开始囤积商品,这一点也被运用到期货交易上.
收入水平还要从中剔出可支配收入来考虑.因为消费者消费的2大因素就是消费的欲望和可用消费的收入,也即可支配收入.这一项收入增加,一般会适当提高消费量和消费的层级.这里也可以提一提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作用,如果各种社会保障制度健全,人民将会把更多收入投入消费,而不是作为自我保障的一种储蓄.另外,收入中一部分用作社保的费用,另一消费者不可支配的费用就是税.国家会通过调节各种税种税率来调节消费.如提高个税起征点,可以刺激消费.加征进口商品消费税,可以促使消费者购买更多本国产品.加征环保税,可以控制高排量汽车的消费量.
通胀更多是从心理预期角度考虑的,它造成货币的购买力下降,人们感受到或想到将来临的通胀时,一般会减少非必需品的支出,增加生活必需品的支出.另外通胀使人们的消费观念趋于保守,且将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对其消费行为产生深刻影响,所以上个世纪30年代成长的一代被称为"萧条婴儿",全球性的经济危机造成了大部分人一生投资和消费观念的过度保守.
Ⅹ 经济学案例分析(关于消费者行为)
1.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与实际支付价格之间的差额。通常情况下,消费者剩余大于或者等于0时,消费者可以做出购买决定。在这个案例中,A的消费者剩余实际是20,B是0.C/D因为消费者剩余小于0而放弃购买,B没有购买可以理解为B因为受A的干扰,认为继续拍卖将超出自己的承受范围,于是放弃,80元已经是B的承受底线。
2.可以说,对于卖方而言没有实现利润最大化,对于买方A而言消费者剩余为20,在自己的承受范围之内,是比较划算的。
3.对我们的启示:作为卖方,要合理制定拍卖规则,除了从底往高拍,更可以从高向低拍。例如:起价150,然后140,130,这样就能首先激发A的购买欲望,A首先作出决策,保证利润最大化;还可以采取自由拍卖,也就是买家自由出价,一共出三轮,最后根据出价最高决定买主,这样的方式对买方有一定的逼迫性,如果不是买方之间有协议,那么和容易逼近他们的购买底线,可能保证利润的最大化;如果是自低向高拍卖,可以变化每次竞价的价差,想办法越过80,但这个方法操作性很差,需要拍卖前的资料,只作为参考;
对买方而言,如果有协议或者默契,能统一压低出价,那么卖方的价格体系就会失灵,最终的购买者会有更大的消费者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