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用经济学幸福定律谈幸福
什么“经济学幸福定律”,这是大忽悠
⑵ 请问经济学: 幸福×欲望=效用,这个公式简单说明是什么意思呢敬请高手赐教好吗谢谢
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最早提出快乐=物质/欲望,后来引申出幸福=快乐/欲望虽说是个得过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人提出的,但我个人不是很赞成用公式之类的东西来诠释幸福这种抽象的东西。关于这个公式,我想罗嗦几句其实这是针对现在物欲横流的社会提出的。欲望越少,说明这个人越容易满足,但满足可能不等于幸福,因为ta也许不知道更深层次的快乐就好像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吃饱穿暖对于他们来说已是最大的幸福,因为他们未曾想有过文化、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人在自己对世界有了足够认识之后,就会有很多想要达到的愿望,和想要得到的东西或人这时候就要定下目标,努力达成自己的心愿,虽然往往半途而废使人伤心,消沉或是愤恨,但追求幸福的过程却是快乐和充满成就感的遗憾的是多数人意识不到这点,所以开始不择手段,利欲熏心,总去觊觎本不属于自己的事物,这个时候,欲望就不再是快乐了如果你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不懂得欣赏沿途的风景,那你的幸福只能等于快乐除以欲望
⑶ 从经济学角度来说幸福是什么
这个是经济学抄基础问题,打个比方,你现在肚子饿,那么你吃一个馒头会感觉好受一点,这就相当于你感到了某种程度上的满足,这在经济学里叫做效用,但是等到你吃第十个甚至更多的时候,你不会觉得让你感到某种满足,因为你吃不下了,这个时候效用就是负值,不能给你带来满足,那就是不幸福。
⑷ 幸福经济学的基本内容包括哪几个方面
幸福经济学是以人的幸福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经济发展的动力、标准、目的的经济学;幸福经济学范式,就是以主客体对称的对称经济学和价值经济学为基础理论、以人的利益最大化原则为理论出发点、以价值机制为市场的核心机制、以合作为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以人的幸福最大化为最终目标、以对称思维方式和整体论思维方法为方法论特征、擅长五度空间分析的经济学的基本模式、基本结构与基本功能。对称性、具体性、全面性,是幸福经济学范式的基本特征。幸福经济学范式本质上就是价值经济学范式。从所渗透的思维方式特征来看,幸福经济学范式本质上也就是中国经济学范式。西方经济学范式被对称的、系统的、五度空间理论模式的幸福经济学范式或中国经济学范式所代替,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⑸ 请问经济学: (1)效用÷欲望=幸福 (2)效用÷幸福=欲望 (3)欲望×幸福=效用 这些内
行为经济学是作为实用的经济学,它将行为分析理论与经济运行规律、心理学与经济科学有机结合起来,以发现现今经济学模型中的错误或遗漏,进而修正主流经济学关于人的理性、自利、完全信息、效用最大化及偏好一致基本假设的不足。狭义而言,行为经济学是心理学与经济分析相结合的产物。广义而言,行为经济学把五类要素引入经济分析框架:(1)“认知不协调-C-Dgap”;(2)“身份-社会地位”;(3)“人格-情绪定势”;(4)“个性-偏好演化”;(5)情境理性与局部知识。传统的西方经济学建立在“理性人”假设的基础上。“经纪人既会计算、有创造性并能追求最大利益的人是进行一切经济分析的基础”(卡尔·布鲁内),传统西方经济学由此其对于微观经济主体的理性规律的研究,可见理性人假设是传统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基石。而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传统经济学说在一些理论推演过程中始终陷入“瓶颈”以及在解释及指导现实经济生活时表现得欲振乏力,以理查德·泰勒为首的一批经济学家开始对作为传统理论对理论的立论根本的“理性人”假设提出置疑。他们尝试将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引入到经济学研究中来,提出了将非理性的经济主体作为微观研究的对象,从而开创了对微观经济主体非理性规律进行研究的先河,行为经济学由此诞生。随后大批学者对这一崭新的领域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与信心并积极投身于其研究中。一般认为行为经济学正式创立于1994年,已故著名心理学家阿莫斯·特维尔斯基(AmosTversky),经济学家丹尼尔·卡尼曼(DanielKahneman),里查德·萨勒(RichardH.Thaler),马修·拉宾(MatthewRabin),美籍华人奚恺元教授等是这一学科的开创性代表。以行为经济学家丹尼尔·卡尼曼(DanielKahneman)和维农·史密斯(V.Smith)因在行为经济理论和实验经济学方面的杰出研究而获得2002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为标志,行为经济学有力地展现了其存在价值、学术地位以及广阔的研究前景。综上,行为经济学作为经济学领域一门崭新的学科,通过对传统经济理论的立论假设的根本性革新,开拓出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与方向,真正实现了经济学对于“人”的研究。其研究领域与经济社会的运行和各微观经济主体的真实选择密切相关,注重从实证中搜集研究信息而不再一位拘泥于理论的推导;同时采取崭新的研究手段,将其它社会科学学科的研究成果引如到经济研究中来,实现了多视角对经济主体决策因素的度量。行为经济学理论的发展使得运用经济理论成功指导实践的目标变得真实与可行。虽然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行为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尚不完善,也缺乏完整的结构。很多时下的行为经济学理论模型都只是在传统经典模型的基础上加上一些有关人们行为决策的假设——这虽然可以“令模型的结果在一些强调充满活力和规划的互动的场合中较之那些强调理性的传统模型更加精确”,却也往往令模型更难于被人们理解与接受。(ColinF.Camerer,GeorgeLoewenstein《BehavioralEconomics:Past,Present,Future》)但其所带来的广阔的研究前景和令人耳目一新的研究思路绝对值得我们投入与期待-------【书籍】1.行为经济学的开山之作:不确定状况下的决策:启发性和偏差,卡尼曼著(行为经济学领域诺贝尔经济学家获得者)2行为经济学新进展3.赌客信条入门篇:1.罗伯特.弗兰克的《牛奶可乐经济学》,该书目前已经出到第三部。在起初的一部当中,通过对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进行深入浅出的解释,通俗易懂,适合初学者阅读。2.奚恺元的《别做正常的傻瓜》,在上文中我已经介绍过,奚教授通过一些浅显的事例生动地刻画出了行为经济学的相关概念,如认知偏差、交易效用偏见、损失厌恶等等。3.丹.艾瑞里的《怪诞行为学》,这本书的中译本刚刚出版不久。此书作者由于年少时的不幸遭遇,对于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和常人有所不同,喜欢探索这个世界中存在的一些非理性的现象,并从中寻找原因,并提出一些避免出现不良后果的建议。这本书非常精彩,建议反复阅读。4.《赢者的诅咒》,此书的副标题为经济学中的反常现象,顾名思义,本书就是描述社会中存在的一些违反“常理”的现象,通过行为经济学的视角,用相关理论来进行解释,如互惠、最后通牒、心理帐户等等。提高篇:行为宏观经济学:阿克洛夫、希勒《动物精神》:阿克洛夫是01年诺贝尔奖(因为在信息经济学方面的贡献获奖)得主,曾经在多校教授过多次行为宏观经济学课程。希勒则是在研究非理性金融方面的成就而为许多人所熟悉。他们很早就想编著一部行为宏观经济学的教材,现在终于得以实现。凯恩斯在《通论》当中就曾经高度重视过心理学的作用,第12章“长期预期状态”也被誉为行为经济学的经典。从某种层面上而言,也算是从行为经济学的角度为宏观经济学奠定微观基础。阿克洛夫的《行为宏观经济学讲义》,这份讲义在网上可以下载的到。阿克洛夫的思想可以集中地在这些讲义当中得以体现。行为博弈论:柯林.卡梅洛的《行为博弈》:柯林.卡梅洛可谓是天才的人物,年纪轻轻地就获得博士学位。不过起初在顶级期刊上发表文章并不频繁,在90年代后却加速递增。由他的轨迹可以大致发现行为经济学的发展历程。行为制度经济学:阿兰.斯密德的《制度与行为经济学》,本书个人觉得逻辑不是很严谨,似乎与此人是半路出家有关,原本似乎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不过作为了解也不错。幸福经济学:奚恺元的《撬动幸福》:不用多介绍,了解奚恺元的应该都知道奚恺元是幸福经济学的先驱者之一,在此方面颇有建树。是行为经济学领域中的两个华人领军人物之一。另一个是行为金融领域的黄明。桑塔菲学派:其实桑塔菲学派的研究本身可以归入到行为演化经济学的领域,只不过这个学派的研究有点特殊,故单独列出来。1.鲍尔斯的《微观经济学:行为、制度与演化》:这本书的英文版是05年完成的。鲍尔斯从微观的各个视角,综合地运用了行为经济学的各种理论来进行分析,当然其中不可缺少的就是“行为演化”的思路。2.《走向统一的社会科学》和《人类的趋社会性及其研究》:这两本都是浙大跨学科研究中心本世纪初翻译的一些桑塔菲学派的论文合集,其中可以发现Bowles和Gintis的关于互惠和合作的相关经典文献.如果想更深入地了解,建议阅读英文原版。3.《》:这本书是三位经济学家(Bowles,Gintis,Fehr)和一位演化生物学家(Boyd)的合著,在本书中,通过经济学和生物学的手段,四位大师生动地描绘了人类合作的基础。本书目前没有中文版,只有英文版。实验经济学:1.弗农.史密斯的《经济学中的理性》:史密斯是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主要成就集中在实验经济学方面。他认为经济学要考虑生态理性,同时也要考虑建构理性。他也信仰苏格兰哲学,感觉上他继承了哈耶克的传统,既考虑了市场的扩展秩序—由看不见的手引导的匿名交易,也考虑了人格化交易—即由“社会规范”引导的,诸如中世纪马格里布的交易形式。2.Daniel.Friedman的《经济学实验室》,这本书也是一本不错的书,可以让人眼前一亮,推荐阅读。此外,如果还想继续有所深入学习行为经济学的,建议阅读《》和《》这两卷手册。
⑹ 如何感觉幸福—幸福公式及其经济学解释
197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萨缪尔森提出了幸福公式:“幸福=效用/欲望”(也有提法“幸福=满足/欲望。”)
影响感觉幸福的要素,最基本的要素就是欲望和效用,可以认为幸福是"单位欲望所实现的效用"。幸福与欲望与反比,与效用成正比。从幸福公式来看,提高幸福的感觉度有二个方法:第一是要降低欲望;第二是要提高效用。还有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要适时调整欲望以使效用最大化。就可以增进幸福感觉。
欲望"Desire"或"Appetite",效用"Utility",它是一个经济学词汇,经济学家在研究需求和消费者行为时,将它定义为"效用表示满足。更准确地说,效用是指消费者如何在不同的物品和服务之间进行排序。(注:萨缪尔森〈微观经济学〉第十六版P63)。经济学中的效用可解释为消费者在消费一种物品和服务中主观上的有用性,经济学家常用它来解释理性的消费者如何将他们有限的资源分配在能给他们带来满足的各种商品上。我认为,对于"幸福"这个心理学范畴的概念,其"效用"也可定义为满足,是欲望实现了的满足,可等同于可观测的或可衡量的心理功效的感觉。
在经济学中的"选择和效用"理论用于解释消费行为的过程中,有一个基本假定,即人们倾向于选择在他们看来具有最高价值的那些物品和服务。人们所说的"感觉幸福就是幸福",实际上在不知不觉中运用了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假定,就是人们倾向于选择在他们看来具有最高价值的幸福感觉。在解释幸福时,可以认为人们在最大化他(她)的幸福的效用,也就是说人们总是选择自己物质和精神的效用最大化的组合。
佛教所言,"欲望是一切人类痛苦的根源。"
"感觉幸福就是幸福"这个简单的道理中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很多不具备经济学理论的人,也许他不会这样分析问题,就象一个乞讨者,他一定有自己的幸福,一样可以感觉幸福,这是因为不同的人对幸福的需求和欲望不同,对幸福的感觉也不同。很多平凡的人都是哲人,他们会根据自己的条件选择对幸福的需求和欲望。有的时候幸福是一碗白米饭,一勺南瓜汤;有时候幸福是升大官、发大财;也有时候幸福是精神上的愉悦和对智慧的追求。所以,幸福是什么呢,简单地说,如果我们是一条小狗,幸福就是那个"狗尾巴",当我们不停地追逐他,并不断地靠近他的时候,一定感觉幸福。而这个"狗尾巴"可以比喻成我们每个人心中的理想。
这是个很有意义的公式,效用指一件物品的使用价值,这个使用价值给你带来的快乐,而且是已知的价值,比如,手机的效用,一开始是打电话,发信息,拍照,这是你知道的效用,这时你会感到快乐,感到这些功能使你便捷,所以你以拥有手机享受快乐感到幸福,但是当你慢慢习惯这种效用时,你幸福感就大大降低了,实际上,这个公式是满足于人的好奇心建立起来了。最后,你感觉手机可有可无了,这时,幸福成为一个稳定的系数,但忽然有一天,你的手机可以不开机拨打急救电话,这时你所知道的效用又增加了一项,你的幸福感指数会上升,所以效用是你指能够了解的效用,或者是你愿意了解的效用。
看看欲望,欲望是指人想要得到的预期愿望的心理渴求(我总结的观点),这种渴求愈大,你的幸福感就愈小,因为,一件商品的效用在一定时期内是一定的,比如手机的效用,就那几种,你了解以后,效用便成为定值了,所以最大的因素是欲望,比如,你想仅仅依靠手机去追一个男孩子,那么这种期望值就很高了,如果仅仅是为了跟妈妈联系,一周一次,那么这种欲望很容易达到,这两种态度对幸福的影响是不同的,因为你的期望是找到男朋友,那么手机的任务会很重,你要注意发短信时措辞,你要注意打电话时因为声音透露的信息,这时很困难的,手机在承担这项任务时,变得很重要,一旦男友认知的能力不能确定你传递信息的真实意思,就容易导致误会,继而使你的预期愿望落空,这样,你会埋怨手机不争气或者时他不理解你,但事实上,他的效用有限,你的欲望太高,手机无法承载你的愿望,所以你感到不幸福。
同理,如果你想通过电视看电影,你只希望看到星空卫视和中央六台,这是你的愿望(欲望),但是随着时间发现,你发现中央四台的国际新闻竟然如此大开眼界,而凤凰卫视的节目那么有风格,你的幸福指数会大大上升,因为此时,你的欲望很低,又开发了很多的效用。这是幸福的征兆。
结论:一个人想要幸福,就要时常的降低自己的欲望,尤其降低是对商品的期待和了解。
⑺ 经济学原理:个人幸福的途径是什么国民幸福指数的四层含义是什么
个人欲望最小化。感恩的心,以自己拥有为足,是幸福 的一个途径
美国心理学家卡尼曼与普林斯顿大学的艾伦·克鲁格从2006年起编制国民幸福指数。由四级指标体系构成:社会健康指数、社会福利指数、社会文明指数、生态环境指数。每一级指标体系中都由若干个指标构成,指数的计算采用加权平均法。国民幸福措数的提出对于转变发展的观念有着重要的意义,但它不能完全表征和度量经济发展状况。
⑻ 在西方经济学里,幸福的公式是怎样表达的
幸福=效用/欲望
欲望不变时,拥有的财富效用越高越幸福。
效用不变时,欲望越少越幸福。
⑼ 请问经济学: (1)效用÷欲望=幸福 (2)效用÷幸福=欲望 (3)欲望×幸福=效用 这些内容是什么
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列过一个“幸福方程式”:幸福=效用/欲望。“如果人的欲望是既定的,效用越大就会越幸福。效用是人从消费物品与劳务中获得的满足程度。效用也是一种心理感觉,有欲望而得到满足就是效用。效用要消费物品或劳务才能得到,消费物品与劳务要有收入,从这种观点出发,没钱绝对不幸福,但有钱并不一定幸福。有些经济学家认为,在人的幸福中由金钱带来的幸福仅仅占20%,甚至更少。对低收入者,金钱与幸福的关系更为密切;但对高收入者,金钱与幸福的关系就要淡得多。 其实人的幸福并不是效用或收入的一元函数,而是一个多元函数。决定幸福的不仅仅有金钱,还有其他因素。比如,美满的家庭生活、带来乐趣的工作,受到别人和社会的尊重等等。如果人的效用是既定的,那么,欲望越大,人越不幸福。如果欲望无限大,有多大的效用也不幸福。幸福是人的一种感觉,一个人幸福还是不幸福完全取决于个人的主观感觉。人的感觉往往与用以比较的参照物有关。因此,幸福是相对的,和谁比反映了一个人欲望的大小。要想更幸福,必须增加效用,或降低欲望。从萨缪尔森的幸福方程式来看,控制欲望也是获取幸福的一种途径。人贵自知之明,最大的“知”是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而不是今天想要这个,明天又换成了那个。所以,知足长乐。作为讲师,更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从而倒推出现在应该怎么过,应该接多少课。要想幸福,控制欲望比增加效用要容易,订立终极目标比与别人比较更容易控制欲望,获得幸福。”
⑽ 什么是幸福经济学
快乐经济学(Economics of Happiness) 传统经济学出于衡量的方便而以客观的财富和收入作为主观快乐的近回 似等价物。这种替代答一方面使得经济学获得了极大的理论成功, 另一方面也使它受到了部分学者和民众的批评。近年来, 一个专门以主观快乐和幸福作为研究对象的新兴经济学领域―― 快乐经济学(Economics of Happiness)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它综合运用经济学、 心理学和 社会学 的研究方法,扩展了传统经济学的 效用 和福利概念, 强调了除收入以外给人们带来快乐的其他因素, 进而对政府公共政策制定给出了不同以往的建议主张。 了解这一领域的最新发展及其理论观点对于我国当前建立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