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诸葛亮输给曹魏 历史典故
挥泪斩马谡 蜀后主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诸葛亮为实现统一大业,发动了一场北伐曹魏的战争。他命令赵云、邓芝为疑军,占据箕谷(今陕西汉中市北),亲自率10万大军,突袭魏军据守的祁山(今甘肃),任命参军马谡为前锋,镇守战略要地街亭(今甘肃秦安县东北)临行前,诸葛亮再三嘱咐马谡:“街亭虽小,关系重大。它是通往汉中的咽喉。如果失掉街亭,我军必败。”并具体指示让他“靠山近水安营扎寨,谨慎小心,不得有误”。
马谡到达街亭后,不按诸葛亮的指令依山傍水部署兵力,却骄傲轻敌,自作主张地想将大军部署在远离水源的街亭山上。当时,副将王平提出:“街亭一无水源,二无粮道,若魏军围困街亭,切断水源,断绝粮道,蜀军则不战自溃。请主将遵令履法,依山傍水,巧布精兵。”马谡不但不听劝阻,反而自信地说:“马谡通晓兵法,世人皆知,连丞相有时得请教于我,而你王平生长戎旅,手不能书,知何兵法?”接着又洋洋自得地说:“居高临下,势如破竹,置死地而后生,这是兵家常识,我将大军布于山上,使之绝无反顾,这正是致胜之秘诀。”王平再次谏阻:“如此布兵危险。”马谡见王平不服,便火冒三丈说:“丞相委任我为主将,部队指挥我负全责。如若兵败,我甘愿革职斩首,绝不怨怒于你。”王平再次义正辞严:“我对主将负责,对丞相负责,对后主负责,对蜀国百姓负责。最后恳请你遵循丞相指令,依山傍水布兵。”马谡固执己见,将大军布于山上。
魏明帝曹睿得知蜀将马谡占领街亭,立即派骁勇善战,曾多次与蜀军交锋蜀大军张郃领兵抗击,张郃进军街亭,侦察到马谡舍水上山,心中大喜,立即挥兵切断水源,掐断粮道,将马谡部围困于山上,然后纵火烧山。蜀军饥渴难忍,军心涣散,不战自乱。张命令乘势进攻,蜀军大败。马谡失守街亭,战局骤变,迫使诸葛亮退回汉中。
诸葛亮总结此战失利的教训,痛心地说:“用马谡错矣。”为了严肃军纪,诸葛亮下令将马谡革职入狱,斩首示众。临刑前,马谡上书诸葛亮:‘‘丞相待我亲如子,我待丞相敬如父。这次我违背节度,招致兵败,军令难容,丞相将我斩首,以诫后人,我罪有应得,死而无怨,只是恳望丞相以后能照顾好我一家妻儿老小。这样我死后也就放心了。”诸葛亮看罢,百感交集,老泪纵横,要斩掉曾为自己十分器重赏识的将领,心若刀绞;但若违背军法,免他一死,又将失去众人之心,无法实现统一天下的宏愿。于是,他强忍悲痛,让马谡放心去,自己将收其儿为义子。而后,全军将士无不为之震惊。
马谡被推走了。诸葛亮拭干眼泪,又宣布一道命令:对力主良谋,临危不惧,英勇善战,化险为夷的副将王平加以褒奖,破格擢升为讨寇将军。善于自省的诸葛亮斩马谡,升王平之后,多次以用人不当为由,请求自贬三等,一品丞相为三品右将军,仍尽心竭力辅佐后主刘禅,欲图中原,成就大业。
『贰』 为什么诸葛亮六出祁山也不能打败曹魏呢
祁山在甘肃省礼县东部,原来叫做祁山乡,2014年改为祁山镇。在文化层面上,祁山已成为诸葛丞相北伐的标志、品牌,或与之紧密相连的精神图腾。出祁山即北伐,北伐即出祁山,二者不可分。
诸葛亮从祁山六出的决策,对于贯彻《隆中对》策、北定中原、兴复汉室、巩固霸主地位的正确军事举措和重要战略方针,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虽然六出祁山,但“运筹帷幄”的诸葛亮最终病逝五丈原,未能战胜曹魏。
二、六次北伐失败的关键事件
1.六次北伐为何失败
『叁』 诸葛亮提出三分天下的理论,为什么三足鼎立后,他还北伐呢
先来看看北伐的背景,当时汉昭烈帝刘备病逝于白帝城,同时蜀汉元气大伤,可以说摆在诸葛亮面前的是一个烂摊子,随时都有可能被魏吴“掀翻”。
2.不北伐曹魏,不出数年,蜀汉必亡。
曹魏皇帝对蜀国实行据守要塞,大力恢复魏国实力。诸葛亮就明白了,曹魏一旦实力强大到可以碾压蜀汉,必会来取蜀汉。而且曹魏地处中原最富有之地,人口也是最多,经济的发展,蜀汉和曹魏差距只会越来越大。
所以,这是诸葛亮必须北伐的第二个原因,以空间换取时间,引起中原新的战乱,使北方经济发展减缓,使蜀汉得到生存!
3.南方已定,兵甲很足,缺少的是将领。
通过北伐,选取出新的人才。而且最好是益州人士,这样也可以缓和荆州和益州两方势力的矛盾。
这是诸葛亮北伐的第三个原因。把蜀汉的内部矛盾转移到对曹魏的战争上,同时锻炼,选取将领!
所以,从228年春至234年冬,诸葛亮六出祁山,对曹魏发动五次战争。最后身死五丈原,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肆』 司马懿在诸葛亮病逝后,为啥就不再攻打蜀国了
公元234年,诸葛亮在第六次北伐的时候积劳成疾,病逝在了五丈原。诸葛亮死后,蜀汉就进入了人才真空期,特别是在魏延和杨仪争夺权力失败后,蜀汉的军事实力大大减损,在后来的十几年里面都没能发动对曹魏的大规模进攻。让人奇怪的是,诸葛亮去世之后司马懿不仅没有进攻蜀汉,而且在曹爽等人进攻蜀汉的时候,司马懿采取了保守态度。那么是什么导致了诸葛亮去世后司马懿终身不伐蜀汉呢?
司马懿在诸葛亮去世后没有进攻蜀汉,蜀汉在司马懿去世前也没有主动进攻曹魏,双方的这个默契一直到司马懿去世后才被打破。
『伍』 诸葛亮为啥一直往甘肃跑
诸葛亮当时要往甘肃跑的原因主要有三个。要知道当时诸葛亮其实也是对的,国家的形势进行分析才会出此策略的。他并不是盲目的想要一直往甘肃跑,而是因为甘肃这个地区非常重要,对他的谋划来说也非常重要。
第3个原因是因为甘肃的地形。甘肃的地势非常的高,平均海拔与关中相差1千米左右。所以如果当时蜀国的军队占领这片地区的话,那么可以起到一个防守的作用。如果打下这片地区,同样也可以对曹魏造成一定的压力,同时曹魏军队也很难发起进攻。因为这片地区易守难攻,所以只要占领这片地区,那么军队的军事优势就会发挥出来。
『陆』 历史中诸葛亮一共几次北伐曹魏
史书记载,诸葛亮南征后对曹魏用兵共有七次:
1、建兴六年春
蜀汉建兴六年(228年)春,诸葛亮令赵云等作疑兵,摆出由斜谷(今陕西眉县南)攻郿城(今眉县北)的态势,以吸引魏军;自己则率主力向祁山(今甘肃陇南礼县祁山堡)方向进攻,陇右的天水、南安、安定等郡相继叛魏降蜀,又收服了姜维,一时关中大震。
可是,马谡违背诸葛亮部署,为张郃所败,丢了街亭;赵云等出兵也不利,诸葛亮只得退回汉中。不久,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又叛汉附魏。
2、建兴六年冬
诸葛亮出散关(陕西宝鸡市西南)围陈仓(宝鸡市东),粮尽而退还汉中。魏将王双来追,被魏延所斩。
3、建兴七年
建兴七年(229年),亮进攻武都(今甘肃成县)、阴平(今甘肃文县西北),打败魏援军,占了这两郡,留兵据守,自己率部回师。次年,魏军进攻汉中,诸葛亮加强防守,又增调援军,再由于连续大雨,子午谷、斜谷等道路不通,蜀军撤退。
4、建兴八年秋
魏军三路进攻汉中,司马懿走西城(陕西省安康县西北),张郃走子午谷,曹真走斜谷。诸葛亮驻军于城固(陕西省城固县东)、赤坂(陕西省洋县东二十里)。时大雨三十余天,魏军撤退。
5、建兴八年秋后
诸葛亮使魏延、吴懿西入羌中,大破魏后将军费曜(瑶)、雍州刺史郭淮于阳溪(南安郡内,当在甘肃省武山西南一带)。
6、建兴九年
蜀军包围祁山,魏军统帅司马懿迎击,诸葛亮准备决战。司马懿知蜀军远来,军粮不多,凭险坚守,拒不出战。诸葛亮想用退兵的办法引诱敌人,但司马懿追赶很谨慎,蜀军一停,他就扎营拒守。
此时刘禅听信诸葛亮早晚欲称帝的谣言,下旨令武侯退兵,加上蜀军粮草将尽,诸葛亮只得班师,在归途中以伏兵杀了魏国名将张郃。
7、建兴十二年
诸葛亮率大军出斜谷道,据武功五丈原(陕西省岐山南),屯田于渭滨。司马懿据守不出。八月,诸葛亮卒于五丈原。杨仪等率军还,有“死诸葛走生仲达”事。魏延因与杨仪不和,被以谋反罪诛杀。
公元223年,蜀汉昭烈皇帝刘备在白帝城去世之后,刘禅便登基为帝,虽然刘禅愚笨,但在诸葛亮的领导之下蜀汉,逐渐恢复了昔日的强盛,公元228年诸葛亮开始率兵北伐,一直到公元234年诸葛亮先后七次北伐,不过最终也难以兴复汉室,公元234年,诸葛丞相最终病逝于五丈原军营之中。
诸葛亮“六出祁山”没有完成“北定中原”统一大业的原因并非战略之失,而是有其客观的原因,也有主观原因。
1、建兴十二年(234)诸葛亮在日夜操劳下病殁于伐魏前线五丈原大营,这不仅对蜀汉伐魏不利,且对蜀汉政治本身是一重大损失。虽有姜维接替前线指挥,但总显人才匮乏,后继无人。
2、在三国鼎立中蜀汉政权相对而言,形成气候晚于曹魏、孙权。夷陵之战后,军事实力远不及魏、吴。与才多将广,人才聚集的曹魏相较,差之远矣。
3、“兴复汉室”的口号早已没有多大的感染力和号召力。东汉腐败政治在人民心目中早已完全丧失。农民起义,此起彼伏。“苍天已死,黄天当立!”
4、蜀汉朝廷宦官黄皓等专权,后主昏暗,后防空虚,纵使姜维在前线拼命作战,终难挽回危运,后主早已降魏做俘虏,进入安乐宫。
5、北伐战事中,关键时刻用人失误,马谡失街亭,李严误军粮,失去大好战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失之难以挽回。
6、攻占陇右后,没有建立起牢固的政治、军事根据地,往往粮尽兵退,收地复失,陇右诸多有利因素未能充分利用。
7、屯兵戍边措施不力,前线军需供给不济,往往粮尽而还。与此,曹魏采取得力改革措施,经济发展,国力相之强盛。
『柒』 诸葛亮在曹魏集团中最怕的对手,除了司马懿还有谁呢
天道循环,此乃自然之理也,凡事有因有果,犹如诸葛亮南征时,曾经火烧藤甲兵,在当时便感叹到:“此举,必将折损吾阳寿!”其实,我们可以感受一下,把人烧起来,放火烧人者需要多大的勇气,而被烧之人又需要忍受多大的痛苦。想想都后怕,火烧藤甲兵也确实比较残忍。
司马懿的道号叫冢虎,而郝昭也长期与棺材板打交道,可以说郝昭更比司马懿可怕,要知道棺材这个东西可不是一般人可以hold住的。而孔明在47岁进,便遇上了郝昭与司马懿,可以说是上天注定了的吧!这或许是当年孔明火烧藤甲兵的惩罚吧!而孔明在经过与郝昭交手之后,必定可以刷新之前的见识!有一座坚城,有一个良将,确实再多的兵力也要费吃奶的力气才能憾动!
『捌』 诸葛亮为什么相对曹魏政权处于劣势的情况下,还要坚持六出祁山伐魏
需要明确一点,诸葛亮北伐和隆中对中的北伐是完全不同的。
隆中对是这么说的。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大致是一个钳式战略,一路出兵宛洛,一路出兵关中,直捣曹魏的腹心。
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到诸葛亮北伐时,黑字部分已经完全不可实现,既然跨有荆、益不可行,天下也未有变,而蜀国内部呢,恐怕也未见得有多和谐,一无天时、二无地利、三无人和,那么为什么还要北伐呢?而且为何采用的战略还是步步为营的策略,而且出兵的方向多是远离曹魏腹心的陇右呢?
因为不北伐不行!
后出师表中说“王业不偏安”,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说“益州疲弊”,我认为王业不偏安是表面现象,益州疲敝是根本原因,益州疲敝导致了王业不能偏安。这就回到了题主的问题,为何不发展经济,等国力强盛,答案是不能,时间不在蜀汉这一边。
首先是外部不允许。《文献通考》中说:
魏武据中原,刘备割巴蜀,孙权尽有江东之地,三国鼎立,战争不息,魏氏户663423,口4432881;汉昭烈章武元年,有户 20万,男女90万;蜀亡时(263年),户28万,口94万,带甲将士102000,吏4万;吴赤乌三年(240年),户52万,男女230万,吴亡时 (280年),户53万,吏32000,兵23万,男女230万。
我们可以看到,蜀汉的人口大概是魏国的五分之一,是吴国的二分之一,吴国和蜀国加起来是魏国的三分之二。曹魏占据的中原和北方地区是中国开发最早的地区,三国鼎立的局面之所以形成,就在于汉末军阀在北方混战,而南方相对安定,但是一旦大家都卯足劲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时间一定不在蜀汉这一边。所以必须北伐。
北伐有效果吗?有。
『玖』 诸葛亮北伐的时候,东吴孙权为什么不和诸葛亮一同进军,形成对曹魏的夹击之势呢
魏、蜀、吴三国人口比较表
国别户数(万)人口数(万)
蜀2894
吴52.3230
魏103443.28
合计183.3767.28
魏、蜀、吴三国人口比较表蜀国有28万户,94万人,;吴国有52.3万户,230
万人,,魏国有103万户,443.28万人;三从两点变化得知蜀国每户大约有3.
4口人,;吴国每户大约有4.3口人,魏国每户大约有4.3口人,四通过比较三国人
口统计,得知三国中魏国人口最多,吴国其次,蜀国最少。三国的政治经济历史,得知魏
国是三国中实力最强的,当然也是人口最多的,在当时三国鼎立的局面下,魏国也是最具
备统一全国的条件。
事实上三国时期各国的常备兵维持一般都不超过人口总数的百分之十,这也是一个基本
的规律,只有蜀国例外,却也相差无几,蜀灭时只有二十三万户,九十四万人,只有兵十
万多一点。吴灭时约四十余万户,二百三十万人,有兵二十余万。
蜀汉在三国后期军事上比较活跃,但蜀汉发展至后期,人口不足百万。也就是说要用10
万兵的话,则10个人中要有一个当兵,老幼妇女去掉,只选青壮年,比例要达多少?还要
不要发展生产?历史上(正史)的诸葛北伐,每次都不超过五万人。此时孙吴有兵23万(
230万人口)。曹魏有兵50万(443万人口)。魏蜀实力相差悬殊,正史上诸葛亮六出祁山
的总兵力加起来都没有30万。最多的一次6万,最少的一次万余。蜀国人口不过百万,能拖
起10万军队都已经很不容易了。所以诸葛亮的最大活动兵力不会超过6万。魏国的西线防御
兵力在20万左右。(曹真一路近10万,司马懿和张颌领另外10万。活动兵力在15万左右。)
我只能按正史回答你,你第一点说的很对。三国时期蜀汉和吴国地方不算小但多是蛮荒未开发的地方,人口稀少。人口稀少则兵源税负都少,以上数据表明蜀汉和吴国的综合国力和魏国比起来差的不是一星半点。所以不是吴国不愿出兵或不明白,从历史上看还是无力出兵或出兵无用。不要看三国演义上多是以少胜多的战例,看看军事史就明白古代战争由其是国家战争兵力钱粮是根本因素,只能说魏国完全有能力两线防守。
诸葛亮很早就明白这点(隆中对)所以要把荆州拉进来增加国力,失去荆州后他自己也知道没什么希望了,诸葛亮文集中有很多和诸葛瑾的通信,直到他病死,几乎北伐的每一步诸葛亮都告知了东吴,从诸葛瑾的回信看在诸葛亮北伐期间东吴多次派兵协助,但都以失败告终。三国演义并不是正史没有详细记录。
吴国实力强于蜀汉是正确的,但与魏国比还有很大差距(参看资料),三国经历多年,老百姓已不愿打仗且魏国的政治还是很好的,老百姓有饭吃(参看曹操的政治改革)都愿服从曹魏政权的管理这也是两国伐魏不成功的重要原因。诸葛亮隆中对说的是待“天下有变”说明他也知道如果魏国不内乱政治一直清明,得不到老百姓的支持即便武力出兵也还是很困难的。
所以诸葛亮北伐期间吴国是多次出兵的,但规模都不大,诸葛亮规模也不大,根源还是国力问题。但还有一个史料就是吴国在孙权中后期政治开始混乱,因为皇子众多争斗不休导致派系林立内政堪忧和蜀汉诸葛亮一人说了算的局面完全不同。在如此内忧的情况下吴国还是多次派兵伐魏以呼应诸葛亮说明吴国大抵领导阶层还是头脑清楚的,无奈实在是兵少将寡,加上内部问题都自顾不暇哪能专心打仗?应此不是吴国不想实是无能为力。
『拾』 诸葛亮共发动了五次北伐,分别有什么作用呢
历史上诸葛亮共发动了五次北伐,虽然诸葛亮发动的五次北伐都没有取得成功,但是诸葛亮北伐也并非徒劳无功。诸葛亮北伐至少达成了三个实际战果,第一个战果是诸葛亮以攻为守,将战争的主动权牢牢地抓在了自己的手中。假如没有诸葛亮北伐,那么蜀汉灭亡的时间很可能会提前。第二个战果是诸葛亮夺取了曹魏的部分领土,增强了蜀汉的实力。第三个战果是诸葛亮北伐杀死了曹魏的多名悍将,消灭了曹魏数万军队,削弱了曹魏的实力。
总结
从诸葛亮北伐的这三个成果来看,诸葛亮北伐对三国历史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假如没有诸葛亮的北伐,蜀汉很可能会提前灭亡,毕竟曹魏的实力远强于蜀汉和东吴,一旦曹魏恢复过来实力,那么东吴和蜀汉都不是曹魏的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