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书籍
《 中国不平衡经济发展》书籍标签:体制改革与市场经济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5-08-01
② 平凉市有什么发展规划
《平凉市"十一五"商贸流通业发展规划》已经市政府审定通过,于2006年5月17日印发组织实施。该《规划》分析了"十一五"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基础和环境;明确了指导思想、基本思路和发展目标;确定了建设重点,提出了保障措施。建设重点主要有八项:
(一)培育10大类特色专业市场
1、活畜交易市场。全市生猪存栏45万头,生猪资源丰富。"平凉红牛"百万头基地建设正在加快推进。以静宁、庄浪两县为基础,分别在两县及崆峒区各建一个生猪交易市场。在崆峒区、灵台县各建一个活牛交易市场。
2、牛羊肉交易市场。在崆峒区建一个牛羊肉交易市场,依托当地资源,发挥交通便利和少数民族善于加工贩运牛羊肉等畜产品的传统优势,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规模,提高档次,拓宽精细加工领域,扩大交易覆盖面,走贩运、屠宰、加工、冷藏、销售一体化的路子,使我市发展成为西北地区名列前茅的牛羊肉集散地和交易中心,进而辐射全国和国际市场。
3、日用百货批发市场。以崆峒区为中心,在巩固和完善现有平凉商城、沙港巷等批发市场、商场的基础上,新建3-5个规模较大、档次较高的日用百货批发市场,面向东南沿海大力招商,使之能够较深地辐射陇东、西海固及天水。其它六县也要各新建1-2个百货综合批发市场,辐射当地农村市场,各乡(镇)要在现有集贸市场的基础上培育和开辟相对独立的日用百货零售区。
4、果品蔬菜市场。我市是甘肃省主要的林果、蔬菜生产基地之一,也是我国苹果最佳适生区。"平凉金果"已被国家注册。随着退耕还林、生态农业建设,在崆峒区建三至五个、其它各县分别建一个较大型果品、蔬菜批发市场和果品冷藏库,提高档次,扩大辐射面,促进果菜生产的商品化,形成东进西出,南来北往,生产和贩运相结合的区域性专业批发市场。
5、特色小吃市场。我市传统风味小吃市场比较兴旺,品种繁多,同时追求饮食营养化、风味化已成时尚。依托崆峒区同乐园、四中巷饮食市场,各县分别再新建一个风味小吃市场,继续挖掘和创新,增加品种,提高质量,改善服务档次,繁荣丰富我市饮食市场,推动旅游等相关产业发展。
6、建材及装饰材料市场。充分发挥我市石灰岩资源丰富的优势,以柳湖建材市场、钢材市场和木材市场为依托,完善和提高现有建材市场,扩大交易范围,采用多种交易方式,提供系统化和多功能服务,吸引更多的客商和企业进入市场,逐步建成区域性建材及装饰材料交易中心。
7、家俱市场。国际家俱汇展中心、平凉家俱城、天丰家俱城、万国家俱城等家俱市场已初具规模,在此基础上,增加花色品种,扩大幅射范围,提升家俱档次,满足不同层次消费需求。
8、药材市场。我市中药材资源十分丰富,特别是华亭关山一带药种繁多,而且质量上乘。依托华亭、灵台、庄浪药材种植基地,建设大型药材交易市场,使我市成为陇东地区中药材交易中心。
9、人才劳动力市场。重点建设发展各县(区)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加强劳务输出和就业培训,建成以劳动力和人才资源、用工需求信息库为主要内容的人才资源信息网络;健全职业介绍、职业培训、就业指导、失业保险等有机结合的工作机制和网络,提高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再就业的能力。
10、高科技产品市场。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市战略,推进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鼓励和支持科技人员开发新产品,研制新工艺,以东部教育园区为依托,以科技文化为特色,集电子、通讯摄像等数码科技产品及图书音像制品于一体建成平凉科技一条街,努力培育高科技产品市场。
(二)建设10个繁华商业区
全市要在抓好一、二产业的同时,根据各县的资源优势,加大第三产业投资。用5年时间,平凉城市规划区内要建成以玄鹤广场、南门什字、新民路、解放路为中心的四个大型繁华商业区。其它各县也要建成一个繁华商业区,形成集购物、观光、餐饮、娱乐一体化的城市街景。
(三)培育20户内外贸骨干企业
新世纪商厦、世纪金鼎购物中心、中山商场、平凉商城、兴盛沙港批发市场、柳湖建材批发市场等企业具有设施完善,货源渠道稳固,地理位置优越,企业信誉良好,消费群体众多的优势,已成为我市商贸骨干企业。在这些企业的基础上,用三至五年时间,培育扶持10户内贸骨干企业,理清发展思路,扩大市场占有率,强化经营管理,在扩外延上规模的同时,挖掘内部潜力,真正发挥骨干作用。
外贸企业重点培育支持苦杏仁、核桃等干果深加工;牛、羊肉等符合国际出口标准的肉类加工;革制品、地毯等轻工、工艺产品加工;方便面、罐头等食品加工;切纸机、印刷机、疏水阀、缓冲器等机械制造;优质果品及深加工以及草产品加工等7类骨干企业10户。在现有出口创汇规模和出口供货企业的基础上,依照国家进出口商品目录,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企业的档次和规模。
(四)打造10个具有地方特色的出口名牌产品。
重点开发培育平凉杏仁、平凉红牛、平凉金果、崆峒切纸机、雅虎皮革、华亭核桃、牛排汤罐头、亚麻、地毯、果汁10个名牌产品,使这些产品在三至五年内形成一定规模和档次,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名牌产品。
(五)培育5个出口商品生产基地
1、以崆峒区、华亭县、泾川县、灵台县、崇信县为重点,建立苦杏仁、干果出口生产基地。
2、以崆峒区、泾川县、灵台县、静宁县为重点,建立杂粮豆出口生产基地。
3、以崆峒区、华亭县、泾川县、灵台县、崇信县为重点,建立牛羊肉、革制品出口生产基地。
4、以静宁县、庄浪县、崆峒区、崇信县、泾川县为重点,建立优质果汁出口基地。
5、以机电企业为依托,以疏水阀、切纸机、缓冲器、机床附件等产品为重点,建立机电产品出口生产基地。
(六)完善4大配套服务系统
1、新型业态服务系统。鼓励企业运用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改造传统零售、餐饮服务业。提高企业连锁经营的规模化和规范化水平,重点规范和完善超市、商场、便利店等,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中心,逐步发展现代物流园区。崆峒区要规范完善3-5个大型超市,各县也要建设1-2个大型超市,使我市商贸业逐步上规模、上档次,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餐饮业服务系统。餐饮业的发展要控制总量,提升档次,体现特色,更具有文化内涵和民族地方特色,为丰富我市人民生活和发展旅游产业服务。一是对地方传统风味小吃、名菜、名点继续大力探掘、继承、创新、发展,向广大消费者广泛宣传和推荐,扩大影响和提高知名度,走品牌战略之路。对广大消费者所喜爱的名菜、名点和风味小吃增加一些经营网点,并将其推入上档次的宾馆、饭店、酒店食谱,引导大店、名店到区内外设点;二是大力提升现有酒店、饭店的档次,在抓好硬件改造的同时,重点下功夫搞好软件建设。避免趋同性,突出各自特色,使平凉饮食业更显民情,培育一批确具实力,有较大接待能力,具有浓厚文化意味、民俗风情、独特烹饪风格、一流服务水准的名店,适应我市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旅游产业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需要;三是餐饮界要广泛开展技术交流和合作,实行"走出去"再"引进来"的办法,加强烹饪、服务、管理人员的技术学习和业务培训,使餐饮业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
3、社会服务业系统。一是对宾馆、饭店、洗浴、照像等服务业继续发展提高,运用先进的技术设备和服务方式进行改造,全面改善服务条件,提高服务档次;二是不断开拓社会服务业消费的新领域,围绕发展社区服务,提供便民利民服务,大力发展信息服务、咨询服务、家政服务、机关后勤服务等新领域,探索开拓一些尚未开展的服务项目,扩大就业门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4、旅游业服务系统。以崆峒山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配套搞好王母宫、龙泉寺、云崖寺、古灵台、成纪文化城等旅游景点的开发建设,扩充完善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系统服务设施,围绕旅游景点,兴建一些上档次的综合服务网点,设立我市特色产品专柜,提供游、购、娱一条龙服务,使海内外游客在观光旅游的同时,能品尝到我市特色名优小吃,住得称心,玩的开心,购物方便。把平凉真正建成在全省乃至在西部地区有一定影响的旅游胜地,吸引更多的客商观光旅游和洽谈经商,架起平凉走向世界,世界了解平凉的桥梁。
(七)培育4大特殊行业
拍卖业、典当业、旧货交易和二手车交易等特殊行业在我市刚刚兴起,交易秩序还不够规范,在加强市场监管的同时,积极培育这些新兴行业,引导和鼓励他们健康发展,繁荣我市商贸流通业。
(八)实施"万村千乡"工程
按照商务部制定的"农家店"建立和改造标准,从2005年开始,力争用三年时间在我市试点县(区)内改造和培育300家"农家店",形成以城区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消费经营网络,改善农村消费环境,促进城乡商品流通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城乡消费差距。
③ 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意义
人类社会最基本的活动是经济活动,经济活动又总是在一定的地理区域内进行的,经济区域对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区域经济作为发展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它具有严格的内涵:在一个自然环境、人文条件基本相似的地理区域内,如何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财力以实现最优化的发展。其必不可少的要素有:1、特定的地理区域;2、资源条件相同或相似;3、人文社会条件基本相同;4、经济活动的方式及特征具有连续性和一致性;5、区域内形成统一、有序、健康的市场。在我国目前现阶段,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是个大国,经济区域众多,条件千差万别,因而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和状况有差异。怎么使各地区都发展起来,区域经济活跃,整体效益高,就是发展经济学要研究和很好解决的关键问题。区域和产业是不可分的,区域经济发展起来必定会带动一批产业发达起来。还要通过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把各区域联结起来,优势互补,分工协作,才能把整个国民经济搞上去。
(二)中国是个发展中的大国,地区差距大,总体发展水平低,而且发展不平衡是基本特征。中国要完成工业化、市场化、社会化的历史重任,也是实现现代化这一时代赋予的伟大使命,其任务相当艰巨。经济发展应该是我们完成这双重历史使命的重要一环。实现现代化应是一个分阶段、有计划、有步骤的过程,到21世纪中叶才能基本实现的宏伟目标。
(三)新时期中国最根本的特征是改革开放。中国正处在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进程中。发展区域经济,缩小地区差距,不仅对于实现现代化,而且对保持稳定,维护祖国统一,再树强国形象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④ 区域经济发展研究或设计的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
2008年以来,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取得一定成效。2009年,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指引下,在改革实验区的示范下,区域合作将继续推进。从四大区域板块看,在积极财政政策向基础设施领域倾斜的背景下,中西部以及东北地区经济增幅将可能继续超过东部地区。建议建立区域人口流动与经济发展双调控机制,重点解决地区公共服务差距,尽快细化差别化的区域政策,将城乡一体化与城市经济圈结合起来。
2008年以来,中央政府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方面制定和出台了很多政策措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26个中部老工业基地享受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243个东中部县享受西部大开发政策,多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获批,发布兴边富民行动“十一五”规划,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划规划等,通过政府的引导,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合作进程加快推进,区域经济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区域经济相对差距有所缩小。
一、2008年区域发展出现的新特点
1.地区经济增长格局发生一定的变化
2008年前三季度,我国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经济增速均超过东部地区,改变了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增速一直居各大区域之首的局面。沿海地区增长放缓幅度大于其他地区,当然,其他地区经济增幅也大多出现不同程度回落,但相对回落幅度较小。
以在经济增长中处于重要地位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情况看,2008年1—11月与上年同期相比,除青海、天津、陕西、新疆4个地区增幅提高外,其他地区的增幅均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回落,回落幅度最大的海南省达到了29.4个百分点。分大区域看,东部发达地区特别是长三角、广东、北京等回落幅度较大,与全国平均增幅差距进一步拉大。详见表1。
2.区域合作、布局向纵深推进
环渤海区域在交通物流、环保、人才等领域合作上实现了新突破,积极落实
“京津科技合作协议”、“京津城市流通领域框架协议”,共同打造以京津为核
心的环渤海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和区域流通一体化体系。
9月7日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发〔2008〕30号)明确提出,“积极推进泛长江三角洲区域合作。”为未来长三角向中部、西部继续扩容提出了要求。在长三角城市中,
包括土地政策、户籍管理制度和法律体系、农村金融体制、行政管理体制在内的
各项城乡统筹管理的试验正在悄然进行。
9月27日,《武汉城市圈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
验总体方案》获国务院批复,该方案确定的总体目标是:把武汉城市圈建设成为
全国宜居的生态城市圈、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优质农产
品生产加工基地、现代服务业中心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成为与沿海三大城市群
相呼应、与周边城市群相对接的充满活力的区域性经济中心。
加上之前的几个特区或实验区,我国已在东中西、南北中形成了大的改革试
验区的布局。
二、地区差距特别是公共服务差距仍比较大
近年来,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仍十分突出。广大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在城乡居民收入、消费水平、市场化程度,特别是基础设施、义务教育、基本医疗、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方面的差距在拉大。针对各地统计数据分析,近年来人均GDP相对差距确实在逐步缩小,但在公共服务方面的差距还在拉的。
三、影响2009年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两个基本因素
影响2009年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等等,不过从区域发展格局看,我们认为有两个因素影响比较大,一是区域政策,二是产业转移态势。
1.区域政策从围绕经济发展向更看重和谐社会建设转变
目前中国区域发展战略包括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推进中部地区崛起、以及鼓励东部率先发展战略。为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近年来对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进行了细化和调整,从过去以行政区划分,改为功能协调发展,由此成立多个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设定不同的战略目标、功能和任务。目前已有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包括深圳、上海浦东、天津滨海、成渝经济区、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这显示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正在由南向北、由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从城乡开放向城乡结合,以及向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变化。
2.产业转移对中西部的作用不能寄希望过高
发达国家经验表明,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产业转移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有效配置资源、开拓市场,将土地、资源、劳动力、运输等成本敏感的生产加工环节有选择地迁移到成本相对较低或靠近终端市场的地区,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过程。近年来,东部地区的人工成本、土地成本等方面的比较优势正在不断消失,加之节能减排和新劳动合同法等一系列促进产业转移和结构调整的政策出台, “成本倒逼”迫使东部地区实现产业升级,促进了东部产业向中西部的转移。但是我们注意到,对于东南沿海企业来说,产业转移可以摆脱企业成本不断上升的“瓶颈”,集中资金进行产业升级,又可以享受到中西部正在蓬勃发展的市场,增强企业竞争实力。但很多企业从沿海转移到内陆以后往往遭遇到产业链不配套的问题。无疑,虽然很多企业希望有优惠政策,但越来越多企业更看重当地是否有配套能力,而这种配套能力需要较长的发展过程逐步积累。一些东部沿海地区担心产业转移中发生“产业空洞化”现象,在普遍重视经济增长的背景下,“筑坝拦水”现象频繁发生,而且在经济景气不佳的情况下可能还会加剧。
四、2009年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判断
在国际环境不佳、国内经济调整的大背景下,2009年各地区经济增幅普遍下调。基于保增长、促发展、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前提,考虑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变化,我们对2009年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判断如下:
1.创意产业在各地经济发展中逐步扮演重要角色
创意产业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附加值产业,其核心生产要素是人、信息和知识,特别是文化和技术等无形资产。据资料显示,全世界的创意产业每天创造的产值高达220亿美元,并以每年5%的速度递增。近年来,创意产业在我国也获得了很快发展,形成了京津创意之都、成渝创意走廊、长三角创意产业群、珠江创意研发都市圈等一批创意产业聚集区,还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创意产业园区和增长点,如北京的798艺术区、DRC工业设计创意产业基地,上海的“8号桥”创意产业集聚区,杭州的“西湖创意谷”,长沙的“蓝猫”动漫产业等,已经成为著名的文化和工业旅游的品牌、体现城市文化品位的名片,成为各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城市软实力、提高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
鉴于发展创意产业,可以培植区域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可以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充分的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可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形成更加鲜明的特色,可以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各地对创意产业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2009年,在外部环境不景气、国内经济面临转型的情况下,创意产业在各地经济发展中将逐步扮演重要角色。
2.产业集群和城市集群互动态势更加明显
目前,我国已形成以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等的城市集群带。在这些产业高度集中的地区,企业产品生产成本低,新产品新技术研发速度快,使这些地区的发展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这种经验正在被不同地区学习和借鉴,从而促进各地区城市群的发展。预计2009年产业集群和城市集群互动的态势将更加明显。
3.中西部地区经济增幅有望继续高于东部
从支出角度看,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更加依赖内需,而东部地区对外需依赖程度相对要大一些(见表4)。仅就外需的直接影响看,显然东部地区所受的影响比较大,中西部地区受到的是间接影响,相对要小一些。
从生产角度看,在十七届三中全会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将受到更多的政策支持,如果没有大的自然灾害发生,2009年我国第一产业发展前景比较乐观,由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第一产业占比相对较高(2007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东部为6.88%、中部为14.60%、西部15.97%、东北为12.12%),第一产业的快速发展对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作用更大。从第二产业的发展看,东部地区由于外向度更高,中小企业地位更加重要,在外部环境不利的情况下,所受影响更大。由于中西部地区的劳动力成本比较低,从产业转移的角度看,对劳动密集型产业会产生一定的吸引作用。目前,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工业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资源型经济的发展。以东北为例,辽宁省生产与盈利对石油炼化行业依赖程度较大,黑龙江省则依赖石油、煤炭的发展。中西部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如果市场对资源的需求明显减少,会对中西部地区经济产生较大影响。从第三产业看,由于中西部地区基数较低,增长空间更大一些,在相关政策支持下,其增幅可能会更乐观一些。
总体上看,2009年中西部以及东北地区经济增长有望继续维持略高于东部地区的态势。
4.中西部投资增幅与东部地区差距会拉大
近年来,中西部、东北地区投资增幅基本保持领先东部的局面,预计2009年这一态势将继续,而且增幅差距有可能拉大。原因有三:
一是国家投资重点有利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为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国家将继续推进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涉及交通、能源、水利、机场、油气管道等多个方面。特别是2009年国家支持投资的重点将是基础设施与民生方面,中西部地区这些方面的欠帐较多,投资空间更大。
二是政策导向与支持。相关部门正在完善各项扶持政策,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以便吸引外资向中西部投资。相关措施包括:修订“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和“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在中西部地区设立产业转移示范园区;在长三角、珠三角设立产业转移促进中心,使中西部在沿海地区的招商推介更加正规化、常态化;鼓励有意投资中西部地区的外资企业在境内资本市场上市融资,整合中西部股权结构分散、治理结构规范的企业,使真正依托中西部市场并具有巨大发展空间的行业得到内外资共同的参与而受惠等。政策导向的变化,加上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投资环境的逐步改善以及承接产业转移能力的增强,为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投资继续保持较高增幅创造了条件。
三是企业构成不同对投资的影响不一。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比较看,中西部、东北地区的大企业比重相对大一些,中小企业比重小一些。由于企业效益增幅的下降和市场前景的不明朗,企业自筹投资能力普遍会出现一定的下降,但总体上看大企业融资还是更受金融机构的青睐,其投资会得到更多的金融支持。同时,大企业投资受周期性因素的影响相对要小一些,市场占有、长期战略、竞争力等因素考虑更多一些,而中小企业对短期市场变动更为敏感。两相比较,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投资的资金条件会好于东部地区。
5.消费品需求各区域可能会出现共振局面
消费需求的增长与收入水平、消费结构升级、消费热点转换密切相关。从收入水平及其增长看,各地区居民收入特别是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相对较小,因而消费差距很难进一步拉大。特别是由于国家公共财政体制的建设加速,中央财政支出结构调整为追求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从而使得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严重不足的贫困地区所获得的财政转移支付规模不断扩大。中央财政支出方向的这种调整,相对降低了不同地区城乡居民在人均享受公共福利水平上的差距,促使欠发达地区城乡居民的人均收入相对增长,获益最大的是中西部地区。从收入对消费的影响角度分析,各地区消费增长差距趋于减小就成为必然。从消费结构升级看,东部地区受世界金融危机影响较大消费升级速度将放慢,欠发达地区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对消费升级的影响也要小一些。
近些年,在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市场总需求中有一种消费共振现象,即这两类收入差距悬殊的地区消费出现同升同降的现象。这是由于发达地区企业有大量来自欠发达地区的员工,这些劳动力输出地的收入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输出的劳动力,当劳动力输入地经济减慢工资下降时,不仅影响当地的消费,也影响到劳动力输出地的消费。
五、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建议
为了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除进一步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建设、建立明确的地区财政支出平衡机制外,我们建议:
1.建立与功能区相匹配的地区发展评价体系
主体功能区规划是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的重要措施,按照要求,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和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要在2008年编制完成。当前,一些地区仍然存在盲目攀比、重复建设、产业结构趋同等状况,不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不利于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提高,不利于地方和全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主体功能区的推进,有利于按照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的原则,明确各区域的主体功能和发展方向,促进区域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协调发展。科学的评价体系和绩效考核,是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重要保障。只有按照不同主体功能区发展的要求,制定各有侧重的绩效评价体系和考核办法,才能使功能区规划真正落到实处。
2.建立区域人口流动与经济发展双调控机制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方面要求提高国家竞争力,努力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另一方面也要求国内区域间协调发展,缩小国内地区之间发展上的差距。实践证明,要同时缩小这两个差距,唯一的办法就是按照健全市场机制和合作机制的要求,建立区域人口流动与经济发展双调控机制,同时调节“分子”和“分母”,允许包括人口在内的经济要素在空间上完全自由流动,做到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在集聚经济资源的同时,也能吸收更多的劳动力和人口,这样才能既提高区域竞争力,又能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现“两个差距”同时兼顾的目的。
3.差别化的区域政策要尽快细化
总体上看,我国区域划分仍比较粗糙,不仅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区域内部的差异问题,而且容易造成区域之间的政策攀比,最终导致区域政策缺乏差别性,容易趋同化。从趋势上看,区域的划分和区域政策的制定都是朝着细化的方向发展的,主体功能区的加快推进,就是为解决区域政策针对性不强的问题。为此,需要切实制定差异化的区域政策,抓紧调整和完善与主体功能区相配套的财政政策、投资政策、产业政策、土地政策、人口政策、环境政策,尤其要抓紧研究加大对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的政策措施,进而明确主体功能区与四大板块发展战略的相互作用机制。
4.产业转移谨防走“弯路”
目前中西部地区的资源、成本优势十分明显。但同时中西部生态脆弱、经济基础薄弱、配套设施不足,面临很大的发展压力。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中西部的城镇建设、产业布局、生态风险、生态安全问题都需要认真考虑。产业转移必须要有长远眼光,在承接转移的过程中,中西部地区要根据产业的运行规律和产业发展的规律来选择,主动科学地承接。中西部地区如果不顾土地、资源、生态以及劳动力等等方面的承载能力,过分夸大在这方面的优势,可能会使中西部在承接转移的过程中盲目乐观
⑤ 求区域经济发展的参考文献
[1] 舒沁沁. 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再思考[J]. 新西部(下半月), 2009,(11) . [2] 杨金凤. 关于加速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 中国建设教育, 2006,(05) . [3] 周园. 以循环经济助推区域经济发展[J].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 2009,(11) . [4]我国区域经济未来发展趋势[J]. 现代焊接, 2009,(09) . [5] 刘运动,宋守君. 从区域经济发展背景下谈城市竞争力[J]. 中国建设教育, 2007,(03) . [6] 肖光荣. 论区域经济发展观的新发展[J]. 湖南商学院学报, 2009,(05) . [7] 王翔. 城镇化发展问题与制度体系创新研究[J]. 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04) . [8] 朱允卫,阮建青. 非农经济、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J]. 国际学术动态, 2006,(01) . [9] 沈锋. 区域经济合作与西部经济发展研究[J]. 现代营销(学苑版), 2009,(11) . [10] 汪剑平,程启智. 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趋同和趋异及其制约因素[J]. 求索, 2009,(10)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55 条 [1] 严汉平. 西部经济发展中制度因素分析与制度创新主体角色定位及转换[D]. 西北大学, 2004 . [2] 李文星. 地方政府间跨区域经济合作研究[D]. 四川大学, 2004 . [3] 马克继. 云南回族农商文化传统与经济变迁[D]. 中央民族大学, 2005 . [4] 沈月琴. 天保地区森林资源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机理和模式研究[D]. 北京林业大学, 2005 . [5] 梁志杰. 联合补充库存问题的模型及算法研究[D]. 西南交通大学, 2005 . [6] 黄文芳. 大城市郊区农村的价值研究[D]. 复旦大学, 2005 . [7] 杨筠. 生态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D]. 四川大学, 2005 . [8] 吕勇斌. 中小企业发展的区域差异性研究[D]. 华中农业大学, 2005 . [9] 刘拓. 中国土地沙漠化及其防治策略研究[D]. 北京林业大学, 2005 . [10] 陈文福. 西南喀斯特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D]. 四川大学, 2005 . >>更多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54 条 [1] 仲雷. GIS支持下的安徽省区域发展均衡性分析[D]. 安徽师范大学, 2004 . [2] 赵全超. 我国三大经济圈城市群能级分布研究[D]. 天津大学, 2004 . [3] 介小兵. 陇南山区经济发展及其产业、空间结构优化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04 . [4] 李燕. 东西部区域经济合作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04 . [5] 林琳. 区域人口发展决策支持系统的分析与设计[D]. 大连理工大学, 2004 . [6] 李玮娜. 山东省旅游资源非优区及开发研究[D]. 青岛大学, 2004 . [7] 李晓萍. 基于区间判断的AHP理论与应用研究[D]. 南京理工大学, 2004 . [8] 闫卫阳. 城市体系空间布局的模型化与智能化方法研究[D]. 武汉大学, 2004 . [9] 杨忠臣. 区域空间布局的理论与方法——以江苏省高淳县为例[D]. 南京师范大学, 2004 . [10] 胡丽. 三峡库区小城镇资源集聚与配置途径研究[D]. 重庆大学, 2004 . >>更多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0 条 [1] 林奇胜. 城市用地扩张控制的思考[A]. 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 2007 . [2] 马丽卿. 浙江海洋旅游产业区位分析及空间重构[A]. 中国海洋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 2007 . [3] 陈德广,乔卫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省际区域经济分异研究[A]. 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新时期河南土地供需态势与城乡统筹发展”论坛文集[C], 2008 . [4] 薛领. 海淀区主导产业选择与空间布局研究[A]. 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暨“全球化与中国区域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 2008 . [5] 肖春梅. 论乌鲁木齐城市功能定位及其实现途径[A]. 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暨“全球化与中国区域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 2008 . [6] 刘镇. 金融危机的反思与区域经济研究对象的再认识[A]. 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 2009 . [7] 阚兴龙. 基于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地区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以东莞市为例[A]. 2007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学术年会论文集(3)[C], 2007 . [8] 闫卫阳. 第四章 城市体系分析与布局的理论模型[A]. 中原城市群科学发展研究[C], 2008 . [9] 侯希望,舒华英,方旭. 遗传算法在城市空间结构分析中的应用研究[A]. 第十一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 2009 . [10] 黄家骅. 论非均质空间的经济分析[A].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集萃——纪念新中国建国60周年(2009)[C], 2009 .
麻烦采纳,谢谢!
⑥ 物流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论文题目有哪些
一、选题 选题在学术论文写作中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只有研究有意义的课题,才能
获得好的效果,对科学事业和现实生活有益处;而一项毫无意义的研究,即使研究得再好, 论文写作得再美,也是没有科学价值的。钱学森教授认为:“研究课题要紧密结合国家的需 要。……在研究方法上要防止钻牛角尖,搞烦琐 哲学 。 目前 在 社会 科学中,有的人就古人的 一句话大作文章,反复考证,写一大篇论文,我看没有什么意思。”因此,我们要选择有科 学价值的课题进行研究和写作。
那么,应该根据哪些原则来选题呢?
(一)具有科学性。它应包括:急待解决的课题;科学上的新发现,新创造;学科上短 缺或空白的填补; 通行说法的纠正;前人理论的补充;等等。
(二)有利于展开。指的是:要有浓厚的兴趣;能发挥业务专长;先易后难,大小适中; 已占有一定的资料;能得到导师指导;在一定时间内能完成;对题目加以限定。
⑦ 区域经济毕业论文,参考文献需要多少篇,有没有谁比较擅长写论文的
很好写啊,一般要求十篇中文参考文献,还有两篇外文参考文献,张建华 重点理工大学如何发展文科 [期刊论文] -中国高等教育2006(09)
周大平 失去特色的大学 [期刊论文] -嘹望新闻周刊2004(15)
邓微 大学毕业生人力资源开发与保障 2007
Avshalom Caspi;B radley R;Entner Wright;Terrie E.Moffitt Early Failure in the Labor Market:Childhood and Adolescent Predictors of Unemployment in the Transition to Althood 1998(03)
林伟连;楼锡锦;张国昌;楼成礼 以区域经济为依托的高等教育发展--浙江省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研究 [期刊论文] -教育研究2008(05)
刘彩霞;孙杰 区域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探析 [期刊论文] -江西教育科研2007(05)
周平;陈俊生 地方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思考 [期刊论文] -改革与战略2007(10)
陈晓芳;翟长洪;崔伟 中外高校会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 2008(05)
Colless,M PM slanls school for youth job problems 1980 ,如果实在不会写,还可以找别人代-写,我就是老师让我反复修改,没办法了,找别人帮助的,质量还可以,关键是要找对人,要找那些有评价体系,和消费保障的网购的帮助写的店
⑧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究院和中国区域经济杂志社是不是骗子
中国来社会发展研究院是一所研究自机构。主要做研发、教育、培训、评价。研究范围涉及经济、社科、科技、教育、医疗卫生、能源、交通、宗教、文化艺术等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领域。按照国家法律和政策规定独立从事相关的学术活动,具有自主的专业技术。
⑨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生 研究方向是什么就业方向又如何
看专业介绍啊,出来以后 什么经济研究院,咨询公司都可以做的吧,估计宏观经济分析师也可以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