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荆江大堤的水文资料
据有关史志记载自1560~1949年大堤溃决36次,灾情都很严重。
从明弘治十年(公元1498年)至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的352年间,荆江大堤溃口达34次,平均约十年发生一次。1931年洪水,大堤于朱三弓、一弓堤等处溃口;1935年洪水,大堤在麻布拐、得胜寺、谢家倒口三处溃口。
荆江大堤堤基为沙砾基础,堤背还有历次溃堤所形成的渊塘,堤基覆盖被破坏。临水面无滩或少滩堤段还有20km以上,由于人类的活动,生物(白蚁、蛇、獾、鼠等)的破坏,每临较高水位,大堤险情很多,有时还很严重。1954年荆江大堤发生险情2440余处,其中脱坡125处,裂缝51处,浑水漏洞315处,清水漏洞1408处,浪坎33处,管涌68处,散浸235处,跌窝162处,其他险情43处。上述险情中恶性重大险情50余处(直接挡水堤段长度172.1km),当年三次运用荆江分洪区,累计分蓄洪水123亿立方米,最大降低沙市水位0.96m,使荆江大堤得以安全度汛。
1998年沙市最高水位达45.22m,超过1954年最高洪水位0.55m,荆江大堤堤防出险90处,其中散浸43处、管涌10处、渗漏20处、浪坎6处、涵闸漏水2处、跌窝1处,其他险情8处,均经及时处理而脱险。
『贰』 荆江分洪区的技术应用
荆江分洪区的运用与否,与上游洪水来量和荆江大堤安全现状紧密相联。对于荆江河段,其洪水来量以长江干流为主,约占96.1%?其次为清江,约占2.6%;区间来水占1.3%。当荆江出现较大洪水时,清江隔河岩水库和长江干流葛洲坝以避免或推迟荆江分洪区分洪为目标,充分发挥削峰、错峰作用。荆江洪峰来量由长江干流控制,需要防御的洪水是每次洪峰在河道的安全水位以上的总洪量。在洪水调度时应将洪峰波形、洪峰总水量、流量、洪峰水位及上下游水位综合考虑。荆江河段最不利的防洪形势是上下游均达到或接近控制水位而同期长江干流来水量大。
1998年洪水后,荆江大堤经培修加固基本上达到沙市45.00m、城陵矶34.40m洪水设计标准,其堤高按设计洪水线超高2m,其防渗处理、堤后压浸平台及渊塘填筑基本达到设计标准,并逐步延续到堤后500m范围内隐患的处理。
鉴于荆江大堤防洪能力极大提高的现状,为减少防洪时的随机性,减小决策风险和在复杂的水雨情下的决策难度,避免千军万马上堤抢险严防死守的被动局面,按已确定的洪水调度方案科学地调度洪水,在全局上把损失减到最小,为荆江分洪区的运用确定一个更严谨、科学的定量尺度,对荆江分洪区的启用建议调整为:沙市水位45.00m并继续上涨,根据上游洪峰峰波及流量分析,结合堤防的抗洪能力,如超额量大、时间长,则应运用荆江分洪区,相应地也减小堤防风险和防汛费用。如量较小,持续时间不长,则应加强堤防的防汛抢险力度,不运用分洪区。
『叁』 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辩证分析"长江三峡工程"的作用
长江三峡工程是经过长期考察和论证才决定兴建的。其可行性方案充分考察了工程建成后所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设计到施工、监理、移民等方面都作了科学预见,工程建成后年发电量可达847亿千瓦时,可为华中、华东地区及四川省、重庆市提供大量电力能源,促进这些地区经济发展,也有利于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从马克思主义相关原理来看,长江三峡工程的作用体现了因果关系。因果关系是先行后续的关系,也是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经过长期考查、论证,预测到工程建成后带来847亿千瓦时的发电量,能带动地区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提高,是原因(先行、引起),决定建设三峡工程是结果。而建设三峡工程不是原因,工程建成后,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是结果。
此外还体现人与客观规律的关系。人有主观能动性,规律具有客观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新生客观规律又要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长期考查和分析、综合、科学运算、论证,并预见到三峡工程建成后能带来相当可观(847亿千瓦时的发电量)的社会经济效益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并且是在尊重客观规律(尊重万有引力、固定力学等规律)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抽象思维。作出了科学预见,从而指导人们的行动。
『肆』 荆江分洪区的管理维护
根据荆江分洪区的现状,考虑到荆江分洪区的运用是有计划的分蓄洪水,其安全建设应以国家投资为主体,其客观的历史成因和发展使其有别于国内外按洪灾风险图所划定的洪泛区。除担负分洪任务外,还承担国家税收、地方统筹收费等责任,这种双重责任严重制约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建设投资积累。
为改变这种被动局面,首先,要根据分洪区应有别于非分洪区的政策和法规,采取国家扶持和引导,调整区内产业结构和控制人口增长。区内居民以传统农业为主,种养殖业、高效农业应是优先项目,投资小见效快的加工业次之,长期投资项目就应慎重考虑。
要调整分洪建设的投资比例,按现行的1∶1投资比例,地方配套无力到位,致使大量的规划项目无法完成。应返还部分国家税收和统筹规费(如交通规费、工商收费)用于分洪设施建设的配套和区内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其次,在安全建设方面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社会力量,提高标准,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制定建筑条例,减少分洪时房屋毁损。在分洪区内的建筑应按国家颁布的《蓄滞洪区建筑工程技术规范》和有关法规制定相应的建筑条例和标准,使建筑物具有抗风浪耐淹没和超过洪水位的使用层。对于集体公共建筑应采用强制标准,对于个人居民应采取引导扶持鼓励政策,如贷款建房逐年偿还,补贴减免收费等,提供技术支持,引导居民将平房改成框架式或有一定构造结构的楼房,并通过植树绿化建成小区以增大抗风浪能力。
(2)加强安全区台建设,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尽可能多地定居人员,减少转移总量。安全区内有近30%的农业用地(水田、旱地、林木、果园)和5.3km2可用空地。从投资效益来讲,这是对安全建设资源的浪费,如果充分利用起来,可以相对提高安全区容量,比起重新扩建安全区在投资上是经济的。安全区现有主要问题是排水设施不全、地势低洼和道路交通不畅。这些设施必须通过国家投资和地方配套才能完成。
(3)加快交通网络建设,强化工程管理。发达的交通网络是撤离转移的决定因素,现阶段国家投资以建为主,且标准低,主干线以泥结碎石为主,维修管理经费无来源,其所建路桥完工后,即投入正常使用。因其责权关系不明,地方存在着只用不管的依赖思想,工程损坏严重。为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改变观点,强化工程管理,通过提高路面等级,纳入交通部门或地方政府的公路修养计划,保证平时发挥效益,分洪时发挥作用。
在道路建设规划时,应全盘考虑桥路配套,并应结合本地的水利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桥梁建设应根据所在道路等级标准和重要性,在满足安全使用条件下,采取多种形式降低成本,使投资效益最大化。
(4)改革安置工程的建管体制,开创开发经营的新格局。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政策,在分洪管理部门统一规划管理的基础上,结合社会、个人的力量,对现有的20万余m2安置砖瓦房及分洪预留地采取合作开发,出让土地使用权,出租或置换土地等形式,允许社会、个人参与其开发改造,引导群众到安全区台定居,并利用筹措到的资金进行新的资源开发和工程建设与维护,对部分闲置的躲水楼特别是1997年建的部分纯框架楼和无围护结构楼,应鼓励和允许群众居住,并承担平时的保管和维护责任,保证分洪时能避洪。
(5)切实控制分洪区人口增长。首先把安全区台建设和安置工程开发同移民建镇、工程拆迁结合起来,把迁移人员尽可能地安置在安全地;其次控制人口迁入,鼓励支持外出务工经营,赚钱回乡后为其在安全地定居创造条件。
『伍』 祖国 航天巨大变化
二00二年展开唐古拉山以北冻土工程和西藏段部分重点工程施工,铺轨到达望昆站,取得了重点突破;
二00三年展开唐古拉山越岭地段“无人区”和唐古拉山以南工程施工,唐古拉山以北桥隧路基工程完成,全面攻坚年喜获全胜;
二00四年全线路基桥涵隧道基本完成,并在海拔四千七百多米的安多建成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铺架基地,结束西藏没有铁路的历史,整体推进年再传捷报;
二00五年站前工程全部完成,铺轨架梁全线贯通,全线决战年胜券在握,为建设世界一流高原铁路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00六年三月一日,青藏铁路货物列车工程运营试验时速目标达到每小时一百公里。五月一日旅客列车(不载客)工程运营试验时速目标达到每小时一百公里,部分地段达到每小时一百二十公里。七月一日全线开通试运营时速线路要求冻土地段每小时一百公里,非冻土地段全部达到一百二十公里。
青藏铁路总投资逾三百三十亿元人民币;全线路共完成路基土石方七千八百五十三万立方米,桥梁六百七十五座、近十六万延长米;涵洞二千零五十座、三万七千六百六十二横延米;隧道七座、九千零七十四延长米。
与此同时,青藏铁路在冻土攻关、卫生保障、环境保护、质量保证等方面也卓有成效,屡创佳绩。
青藏铁路七月一日投入试运行,届时可望成为沿线基本实现“无人化”管理的世界一流高原铁路。
三峡工程造福百姓
在世界能源日益紧缺、江河开发与保护备受重视的今天,三峡大坝横空出世,再次显现出决策者的高瞻远瞩。5月20日,三峡大坝全线浇筑到185米设计高程,主体工程提前9个月完工,这一跨越世纪、创造多项世界第一的伟大工程,开始显现其在防洪、发电、航运等方面的综合效益。
防洪:抑洪驱兽,安澜兴邦
洪水,一直是长江中下游人民的“心腹大患”。富饶的粮棉油基地、密布的村庄城镇、密集的工矿企业以及近8000万人口,长期被长江水患所困扰。特别是荆江险段,随着泥沙的不断淤积,一到汛期就成了水位高出两岸地面6米~10米的“悬河”。
兴建“截断巫山云雨”的三峡工程,首要出发点就是为了根治长江水患,推进中下游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当三峡水库蓄水至175米时,防洪库容高达221.5亿立方米,防洪效益及其连带的环境效益十分显著:
——如遇“千年一遇”或类似1870年特大洪水,经三峡水库调蓄,配合运用荆江分洪工程和其他分蓄洪区,可使荆江南北两岸、洞庭湖区和江汉平原避免发生毁灭性灾害。
——可使荆江河段防洪标准从“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即遇到不大于“百年一遇”洪水时,经三峡水库调蓄后,可不启用荆江分洪区和其他分蓄洪区。
——提高对城陵矶以上洪水的控制能力,配合丹江口水库和武汉附近分蓄洪区的运用,可避免武汉市汛期水位失去控制,对武汉市防洪起到保障作用。
——减轻了洪水对洞庭湖区的威胁。三峡工程能减少汛期分流入洞庭湖的洪水和泥沙,有效减轻洪水威胁,还可延缓洞庭湖泥沙淤积速度,延长洞庭湖寿命。
——增加了长江中下游防洪的可靠性和灵活性。如若遇特大洪水需要运用分蓄洪区时,因有三峡水库拦蓄洪水,即可为分蓄洪区人员转移、避免人员伤亡赢得时间。
一份调查资料显示,按1992年价格水平计算,三峡工程防洪多年平均直接经济效益为每年22亿~25.2亿元。除直接经济效益外,还可避免因大堤溃决而造成的人口伤亡、铁路干线中断、灾区生态恶化、疾病流行以及灾民安置、家园重建等其他连带损失。
依据今年汛期三峡水库的调度方案,仅2006年,三峡水库就可在需要时提供至少72.9亿立方米的防洪库容。尽管这一防洪库容只是三峡工程完建后总防洪库容的1/3左右,但已超过了荆江分蓄洪区调蓄洪水的能力。
发电:电出高峡平湖,光照半壁河山
华东、华中地区经济发达,但能源长期紧缺,电力一直依靠“北煤南运”来维持。动力资源严重不足,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
我国是世界上水能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可开发量为3.78亿千瓦,年发电量可达1.92万亿度。然而,在近十几年,我国水电所占比重却每况愈下,水电占发电总装机的比重已降到14%,远远低于22%的世界平均水平。水电作为清洁环保的生态型工业,其与火电的不均衡发展现象,显示了我国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的不合理。
三峡工程总装机容量为1820万千瓦,年发电量为847亿度。这就相当于建设一座年产5000万吨原煤的特大型煤矿或年产2500万吨的特大型油田,相当于10座装机容量为200万千瓦的大型火力发电厂以及相应的运煤或运油的铁路。无论从装机总容量来看,还是从多年平均年发电量来看,在一定时期内,三峡水电站都将是世界上第一大水电站。
面向华中、华东和广东地区,三峡水电站的供电距离都在400公里~1000公里的经济输电范围以内。三峡水电站全部投入发电后,可以把华中、华东、华南电网联成跨区的大电力系统,可取得地区之间的错峰效益、水电站群的补偿调节效益和水火电厂容量交换效益。仅华中、华东两大电网联网,就可取得300万~400万千瓦的错峰效益。同时,还具备了北联华北、西北,西联西南,组成全国联合电力系统的条件。
三峡水电站的环境效益更是难以估量。与燃煤发电相比,每年可少排放大量二氧化碳、1万吨一氧化碳、37万吨氮氧化合物、数百万吨二氧化硫和大量灰尘、废渣,将减轻环境污染和因有害气体的排放而引起的酸雨等危害。
航运:渠化下川江,天堑变通途
长江素有“黄金水道”之称,历来就是沟通我国东南沿海和西南腹地的交通大动脉,已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内河航运体系。但在修建三峡大坝以前,宜昌至重庆航道仍然处于航行条件极为复杂的天然状态,水流湍急,险滩密布,仅可通行1500吨级船队。
据统计,在上述长约660公里的航道上,共有滩险139处。此外,沿线还有27处不能夜航或只能单向夜航的河段。尤其是下川江河段,航道年单向通过能力仅1000万吨,抵不上一条江南运河的货运量,大大制约了“黄金水道”运能的发挥。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南地区对外物流交流猛增,原来川江的航运条件,已远远不能满足要求。
地处葛洲坝上游的三峡工程,与葛洲坝工程联合运行,将渠化下川江,全面改变川江航运条件,航运效益十分显著:
——工程建成后,水库回水到重庆,形成深水航道,平均水深为70米,最大水深达170米,水库平均宽度约1100米,比建库前航道宽度拓展约1倍。一年中有半年以上时间可使库区航道成为深水航道,保证了万吨级船队从武汉直达重庆的通行,使这一航道年单向通过能力由1000万吨提高到1亿吨。
——大幅度降低运输成本,充分发挥水运优势。三峡工程建成后,由于长江上中游航道和水域条件的改善,将促进船型、船队向标准化、大型化方向发展,每马力拖载量提高近10倍,船舶运输耗油量降低70%,综合运输成本降低35%~37%。
——有利于库区港口、航道建设和航标管理。天然情况下,重庆至宜昌间航道在一年内洪、枯水位最大变幅达60米以上,给港口、航道建设和航标管理带来很大困难。三峡工程蓄水后,年内水位变幅在30米以内,水深增加、水域扩大,可撤销所有绞滩站,滩险的整治、疏浚、维护费用大大减少。
——大大促进长江上游支流航运事业的发展。三峡工程可与重庆以上长江干流的小南海工程、乌江的大溪口工程、嘉陵江井口工程等相衔接,使长江干流及几大支流的航运事业进一步发展。据介绍,三峡工程蓄水后,库区内仅大宁河、香溪等中小支流的通航里程就将增加约550公里。
深圳特区建设 时空印记
1982年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1979年1月31日,招商局正式进驻蛇口,独立开发和经营蛇口工业区。当年8月,蛇口工业区开始建设首个码头。
1982年,为了激励工人,袁庚想在蛇口码头贴一个振奋人心的口号,当时他想的原文是:“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安全就是法律,顾客就是皇帝。”考虑再三,把后面两句删掉了。即使这样,这句口号当时还是引起了很多争议,因为它触动了计划经济平均主义思想。有人讽刺袁庚说他“要钱又要命”。
1984年,小平第一次来深圳视察,就参观了蛇口码头。袁庚向小平汇报情况时说:“我们有个口号,叫‘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小平说:“对!”一语双关地给与肯定。从此关于这句口号的正义才总算告一段落。
1984年
深圳速度
1981年,刚建立一年的深圳特区就想建一座可以和香媲美的摩天大楼。在设计图上,这是一座53层(顶层是旋转餐厅,即后来著名的“邓公厅”),高达150米的摩天大楼。53层是什么概念?1981年,全国最高的建筑是南京的金陵饭店,高37层。
为了赶工期,承建方中建三局决定采用“滑模方案”,当时在如此高的建筑上全部采用滑模法在国内还没有先例。中建三局的“滑模”试验接二连三地失败了。1983年9月,工程甲方——深圳物业公司下了最后通牒。幸好当时中建三局已经找到了失败的原因,不久便试验成功。之后的施工越来越顺利,创造了“三天一层楼”的建筑奇迹。1984年4月30日,国贸大厦正式落成。
“深圳速度”不仅是指建筑速度,更是指深圳创业时期的超高速发展。从上世纪80年到90年代小平南巡前后是深圳的创业时期,这一时期本市生产总值以年均35%左右的速度增长,经过9年突破100亿,再经过5年突破500亿。
1995年
二次创业
1992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全面开花,深圳的优势越来越不明显。“特区不特”的说法应运而生。1992年12月24日,《光明日报》头版刊登了《全国在发展,深圳怎么办?》的长文。
1994年,一场关于特殊政策的论战爆发了。学者胡鞍钢撰写文章指出,平竞争是现代市场经济制度的基本原则之一,中央政府不能带头破例对某些地区实行优惠政策或提供垄断,他主张取消各种减免税和优惠政策。深圳立即反击,双方你来我往,这场论战持续了一年半。
1995年召开的深圳市第二次党代会向全市人民发出了“二次创业”的号召。深圳提出进行产业调整的基本方针,即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先进工业为基础,第三产业为支柱的发展方针。
2005年
效益深圳
2005年1月13日,深圳召开市委三届十一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要彻底摒弃传统发展观念,下一个25年,要向全国贡献“效益深圳”发展模式,实现从“速度深圳”到“效益深圳”的历史性跃进。
深圳勇敢自剖,目前深圳的发展已经明显受到“四个难以为继”的制约。如果不改变发展模式,很快就会出现环境危机。时任深圳市委书记的黄丽满说,深圳将不再看重单纯的GDP排名,不和别人拼总量、拼速度、拼规模、拼座次,而是更加看重发展的效益指标。
『陆』 三峡大坝蓄水至175米后,三峡水库的防洪库容将达到221.5亿立方米,相当于4个荆江分洪区的可蓄洪水量.用
221.5亿=22150000000=2.215×1010.
故选:B.
『柒』 荆江大堤高多少
中国长江流经湖北省荆州地区,上起枝城下至湖南城陵矶约340公里的河段称为荆江。荆江左岸江堤,上起江陵县枣林岗,下抵监利县城南,长182.35公里,称为荆江大堤。大堤直接保护荆北平原500万人口和800万亩耕地,以及许多城镇和其他重要资源的防洪安全。如大洪水时荆江大堤溃决还将威胁汉南、汉北两区460万人、860万亩耕地和武汉市以及几条铁路、公路交通干线。因此,荆江大堤被列为长江防洪重点确保堤。
荆江大堤
荆江右岸江堤则称为荆江南大堤,直接保护洞庭湖平原安全。
荆江大堤始建于东晋永和元年至兴宁二年间(公元345年~公元364年)。相传荆州刺史桓
温令陈遵沿江陵城筑金堤,是大堤最早的记载。大堤原起自万城附近较高地带,随着云梦泽淤积演变,沙市以上堤段建成于唐代(公元618年~公元907年)中期,北宋(公元960年~公元1127年)中期后堤围逐渐向下游发展,大堤大致在元代(公元1279年~公元1368年)初期形成规模。公元1542年,北岸最后一个分流口──郝穴堵塞,大堤联成一线,全长124公里,被人称作万城大堤,又名万安大堤。清代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长江发生水灾,万城大堤溃决,淹江陵城。
1951年将堆金台以上8.35公里堤划入荆江大堤。1954年将下游50公里原有干堤划为荆江大堤的范围。至此,荆江大堤全长182.35公里。
编辑本段险情与建设
据有关史志记载自1560~1949年大堤溃决36次,灾情都很严重。目前堤身高度一般为10~12m,最高达16m。堤基为沙砾基础,堤背还有历次溃堤所形成的渊塘,堤基覆盖被破坏。临水面无滩或少滩堤段还有20km以上,由于人类的活动,生物(白蚁、蛇、獾、鼠等)的破坏,每临较高水位,大堤险情很多,有时还很严重。1954年大小险情达5000处。自1949年起针对堤身隐患、堤基渗漏和堤身崩塌三大险情,进行整治和加固,处理各类险患11万多处,计完成土方近1亿m,护岸石方600万m以上,荆江大堤已得到初步巩固,三大险情有所减轻。1954年后历年表明相同高水位的险情逐年减少,但仍未根除。1987年洪水时,在观音寺堤背发生基础翻沙鼓水重大险情。
编辑本段荆江大堤加固
1949年沙市最高水位44.49m,发生较大险情共达数百处,1954年沙市最高水位44.67m,高水位持续时间较长,发生险情约5000处。针对荆江大堤存在的堤身隐患、堤基渗漏、堤岸崩塌三大险情,1949年以来进行了全面整治和加固。截至1985年,共完成土石方近1亿m3、护岸石方600多万m3,消灭各类隐患11万多处,植防浪林180万株,大堤得到初步巩固。设计标准定为:堤顶高程按沙市水位45m、城陵矶34.4m设计水面线,超高2m;堤顶宽,马家寨至文村甲、堆金台至枣林岗两段为8m,其余为12m;边坡1:4;堤身高一般10m~12m,最高16m;险段堤脚设30m~50m平台;对沿堤背的沼泽洼地进行填塘固基,台宽100m~200m,填厚3m~4m;堤背17处重点渊塘用机船扬泥淤高,与附近地面齐平,填宽200m~400m;对迎流顶冲的堤段(共长约50km),进行抛石护岸,水下按1:2.5抛护,平枯水位做护脚平台。通过以上综合加固措施,大堤抗洪能力得到有效提高。为减轻大堤防洪负担,1952年修建了荆江分洪工程。1998年长江大洪水时,沙市水位高达45.22m,虽然超过分洪水位0.22m,工程也未出现重大问题,因而未使用荆江分洪区,避免了分洪损失。
编辑本段问题与展望
荆江大堤堤身高,基础差,要大幅度地加培又受土源制约,许多堤段的加培造价昂贵。高度在10m以上的堤身,是1600多年长期积累而成,堤身内部隐患很多,种类也繁杂,极难根除,而河道安全泄量仍远比特大洪水为小,采用分洪措施也只能解决40年一遇洪水(见)。如出现历史上的特大洪水,后果将极为严重,长江四口(松滋口、太平口、藕池口和已堵的调弦口)向洞庭湖分流逐年减少,对荆江大堤的威胁,也就不断增加。今后应继续加固堤身,消灭隐患;改善堤基和控制河势,稳定河岸;同时更应兴建水库控制上游来水,从根本上减轻水患。
荆江大堤工程介绍
1概况
荆江大堤位于荆江北岸荆州市,上起荆州区枣林岗,下至监利县城南,全长182.35km。
堤防保护范围包括荆江以北,汉江以南,东抵新滩镇,西至沮漳河的广大荆北平原地区,保护1100余万亩耕地、1000多万人口,有荆州等一批重要城镇和江汉油田。一旦大堤决口,不仅荆北平原顿成泽国,而且威胁武汉市和附近交通干线的安全,有可能打乱整个国民经济的部署。
建国以来荆江大堤经历了五次大规模的加固修培,目前大堤堤身断面形象基本达标,即堤顶高程按沙市控制站水位45米加超高2米设计,堤顶面宽8~12米,内坡1:3~1:5,外坡1:3。
2重点险工险段情况
据统计,从明弘治十年(公元1498年)至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的352年间,荆江大堤溃口达34次,平均约十年发生一次。1931年洪水,大堤于朱三弓、一弓堤等处溃口;1935年洪水,大堤在麻布拐、得胜寺、谢家倒口三处溃口。
1954年荆江大堤发生险情2440余处,其中脱坡125处,裂缝51处,浑水漏洞315处,清水漏洞1408处,浪坎33处,管涌68处,散浸235处,跌窝162处,其他险情43处。上述险情中恶性重大险情50余处(直接挡水堤段长度172.1km),当年三次运用荆江分洪区,累计分蓄洪水123亿m3,最大降低沙市水位0.96m,使荆江大堤得以安全度汛。
1998年沙市最高水位达45.22m,超过1954年最高洪水位0.55m,荆江大堤堤防出险90处,其中散浸43处、管涌10处、渗漏20处、浪坎6处、涵闸漏水2处、跌窝1处,其他险情8处,均经及时处理而脱险。
现将重点险工险段介绍如下:
(1)沙市观音矶、江陵郝穴堤段:沙市观音矶堤段位于上荆江沙市河湾凹岸上首;郝穴堤段位于上荆江郝穴河湾。两处均属荆江大堤历史重点险工段。曾多次发生崩岸险情,多年平均枯水位以上护坡部分年久失修、护坡块石零乱、损坏严重,大堤外滩狭窄(20~60m)、地势低洼不平,汛期堤内仍有散浸、散浸集中等险情发生。1998年汛期水毁严重。汛后于1999年春至2000年春对沙市观音矶、江陵郝穴堤段进行了综合整治。工程实施后,滩岸抗冲、堤坡防浪能力大大提高,堤容堤貌明显改善,社会效益显著。
(2)姚圻垴:地质钻孔资料表明,该堤段范围地表覆盖极薄,仅0.8米左右,其中下埋藏一横大堤的砂层,堤内有大小溃口渊塘10个。98年、99年汛期距堤脚700多米沟渠、稻田出现多处小管涌群。2001年已实施导渗沟工程。
(3)观音寺闸:在距水闸出口涵洞末端400~407米范围内,分别于1962年和1987年汛期出现两起特大管涌险情。1962年主管涌直径4.8米、深11.6米,曾投入砂石料128m3。63年在渠道内修建了减压井,其后多年无大险。1987年又在63年管涌洞附近再次发生了特大管涌险情,管涌直径2.5米,深4.7米,带出砂粒扩散成盘,砂盘直径达8米,厚约0.2米。87年冬至88年春再次修建减压井,建节制闸,填压低洼坑塘,对闸底板作补强处理,进行了综合整治。1997年,该闸又进行了全面改建加固,经历了98年、99年大洪水的考验,但该闸基础渗透坏问题尚未彻底解决。
(4)闵家潭:84年谢古垸分洪后,在距堤内脚60~120米渊墉内有20个冒水孔带沙。1996年实施闵家潭处理单项工程,已采用多种工程措施实施综合处理,经过了1998年、1999年万城超历史最高洪水位考验。
3加固设计批复情况
荆江大堤加固工程自1974年开始列入国家基建投资项目。一期工程自1975年至1983年,完成投资11800万元。1984年起进行荆江大堤二期加固建设。1983年湖北省荆江大堤加固工程总指挥部根据安排,编制完成荆江大堤加固工程补充初步设计报告,1986年3月国家计委以计农[1986]241号文批复了荆江大堤加固工程补充设计任务书,1988年湖北省水利厅以鄂水堤(88)189号文向水利部报送,由湖北省水利勘测设计院编制的《荆江大堤加固工程补充初步设计》。水利部以水规[1990]11号文批复补充初步设计,核定总投资30489万元。其中中央补助27000万元。1998年,水利部委托水规总院对补充设计进行了调概审查,并以水规规[1999]16号文报送水利部,调概总投资78160万元,目前,水利部已上报国家计委待批。根据1998年长江抗洪实践经验,荆江大堤加固工程原基础防渗处理设计标准偏低,考虑到荆江大堤防洪地位的特别重要性,必须按高标准要求大堤基础加固工程进行补充设计,目前补充设计工作正在开展。
4堤防等级及设计标准
⑴ 工程及建筑物等级
荆江大堤全长182.35km,属1级堤防。堤身、堤基、护岸及涵闸均按1级建筑物设计。
⑵ 设计洪水标准
根据长江中下游防洪规划,以1954年实际洪水作为长江中下游总体的防洪标准。相应设计洪水位为:沙市45.00m,城陵矶34.40m,汉口29.73m,湖口 22.50m(以上均为冻结吴淞高程),按此插补计算出荆江大堤堤段的设计洪水位为47.6~37.20m。
⑶堤防工程设计
荆江大堤设计堤顶高程为设计洪水位以上2.00m,堤面宽度分为直接挡水堤段12米,外有民垸堤段10米,丘陵堤段8米。堤顶宽度8~12m,堤身外坡1:3,内坡1:3~1:5。堤顶修筑砼路面。内外平台宽30~50米,并结合护岸、涵闸、堤基处理等项目综合加固。
5建设及投资完成情况
经过历年的加固工程建设,荆江大堤主体工程已基本完成,堤身断面全面达到了设计标准,堤防的抗洪能力显著提高,抗御了1998年、1999年长江流域超设计洪水位的大洪水。从1984年到现在共完成投资69386.5万元,其中堤身加培土方工程2419.61万m3, 堤基处理土方工程2162.31万m3,护岸石方工程171.2万m3,堤顶路面工程172.7km(不含前期已损坏的泥结碎石路面)。所剩工程主要是局部堤段的堤基覆盖及填塘等项目。
『捌』 荆江分洪区的安全建设
荆江分洪区在分洪区运用程序上首先运用,预见期短,淹水深7~10m,历时长(1954年淹水长约3个月),其他三个区相对预见期较长,淹水浅,转移时间较充裕。所以,荆江分洪工程安全建设投资基本上以荆江分洪区为主,从1963年至今,国家和地方累计投资约2.6亿元,主要有移民安置工程、转移工程和通信工程。
居民安置措施主要有:外迁移民、本地移居、分洪外转和临时避洪。
荆江分洪工程修建时,其设计年限为20~40年。随着区内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防洪要求越来越高,分洪安全建设逐步由临时应急性措施发展到全面规划、分期实施。由于安全建设以临时应急工程为主,建设标准较低,随着时间的推移,工程的使用 功效逐步减少以致无法正常使用。主要问题有:安全区安全问题,撤离人口安置难及安全区安置容量小的问题,居民撤离转移问题,财产保护,分洪补偿及灾后重建问题,分洪口门控制等问题。
(1)分洪口门控制。荆江分洪区除进洪闸和节制闸共有11处27.8km长的扒口进泄洪水,分洪区运用后其208km围堤除22km长南线大堤外均内外受水,人员器材运输将十分艰难,扒口能否及时达到设计深度宽度并满足设计流量,尚无法有效控制,因此分洪口门修建控制工程迫在眉睫。鉴于运用概率小,可采用裹头控制宽度和护砌底板控制深度方式,在工程先后上,应以吴量庵泄洪口和腊林洲扒口优先,其他缓之。
(2)转移道路和桥梁。按现行分洪预案预见期是48h,综合考虑到运用时的各种不利因素,实际上只有约24h。目前区内道路及桥梁建设现状无法满足快速转移撤离的需要。
(3)人口安置与安全区台。荆江分洪区现有人口54万余人,其中,安全区、台定居20.6万余人。分洪时外转12.8万人,安全区台安置20.7万余人,安全区台人口密度将达1.94万人/km2,而且有60余处安全台低于设计洪水位不能居住。对于安全区而言,围堤尚未达到设计抗洪标准,内外平台、堤内渊塘、砂基处理、堤身护坡尚未完成,区内现有可搭棚空地仅为5.3km2,区内有近30%面积不能利用,近133万m2的渊塘未处理。除斗湖堤外大多数安全区排水不畅,积水严重,道路不通,基础设施薄弱。区内80%近20万m2的安置房为危房不能居住,部分安全区台已不能发挥安置居民的作用。
据2000年调查统计,荆江分洪区内居住人口30.5万人,居民财产27亿元。如不采取相应措施,实施分洪后,将给区内群众财产造成很大损失,也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压力。
『玖』 三峡工程除了发电,还有什么作用
三峡工程不但具有防洪、发电、航运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有利于加快长江中上游水电资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有利于三峡库区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首先,三峡工程是解决长江中下游严重洪水威胁的关键性工程。三峡工程全部建成后,将形成库容为393亿立方米的大水库,可拦蓄洪水、调节洪峰,使长江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从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其次,三峡工程是国家调整能源布局和促进全国电网联网的重要措施。三峡工程建成后,水电站装机容量1820万千瓦,年发电量847亿千瓦时,可以缓解华中、华东和华南等地区能源紧张局面。而且,随着三峡电站、长江上游电站以及输变电工程的相继建成,将使我国华北、西北、华中、华东、华南和川渝地区实现联网,进而实现全国联网。第三,三峡工程是长江流域水能资源和水资源滚动开发的基础。长江上游干流金沙江段可规划10个左右梯级电站,总装机容量可达6000多万千瓦,是未来“西电东送”重要基地之一。三峡工程建成后产生的巨大经济效益和资金能力,为梯级开发上游干流水能资源提供了物质保证。此外,三峡水库的形成,为南水北调提供了可靠的水源,必将进一步促进全国水资源的合理配置。第四,三峡工程可以改善长江中上游通航条件。三峡水库蓄水后,万吨级船队可从上海直达重庆,运输成本可降低1/3,使长江真正发挥“低成本、大通量”黄金水道的作用。
『拾』 长江三峡工程利与弊论文
三峡的好在于她能防洪,灌溉,养殖等;能够支持中国偌大人口的生活用电和工业用电问题;让重庆夏天的气温下降1.2摄氏度,冬天上升1摄氏度;有利于重庆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经济发展;其不好的方面在于:淹没了库区周边地区的文物古迹;破坏了沿岸的生态,对于大多的周边的动植物的生存有影响。我认为三峡工程是在目前的阶段利大于弊的。还有她的一个防护工程也应当值得大家的关注。三峡工程是很多年前就在讨论的问题。她是历史和现实的结合体。她的出现改变了很多东西,是顺应社会的发展,也丢了很多的东西,这就需要我们做一定的补救工作。那么我们的绿色营就是很好的一个窗口
.环境。可以看看我们周围的江水,就知道了。其实堤坝的修建积聚很多的泥沙在大坝的周围,水的浑浊,还有中下游的泥沙的减少对环境都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三峡工程是一项很大的工程建设,它的建成可以起防洪,对长江中下游的洪水有防范作用;可以发电,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三峡水资源丰富,可以带来很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对航运也有促进作用,三峡水库可以改善川江航道对长江航道的限制。
但是三峡大坝的建设也环境带来了一定的
威胁,会引起消落带等一系列问题,也将
给周围的居民生活环境带来考验。
但是只要环境专家及时的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
和尽力的去解决,那么三峡大坝必将造福人类。回答完毕!
西大)戚宇
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特别是电力需求猛增的情况下,三峡工程是很好的解决方案,它可以有力的解决中国南方的能源危机,稳定电价.它带来的环境问题在初期没有得到很好的评估,如消落带问题等,这也是每一个大坝无法避免的.但现在还来得及,应该站在历史的高度上,对人民负责,解决对人民生活有重大影响的问题,如果只注重经济效益,会对三峡的有效利用带来影响,中国的国际地位也会所到影响.如果现在不解决好这些问题,以后等事态恶化,无法控制的时候才警醒,就要花费更大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