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简要分析中国宏观经济现状与形势
当前,美国经济受次贷危机拖累,中国经济增速开始放缓。“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成为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之一.
中国投资实际增长率正在回落,出口面临困难局面,需求总水平偏低,经济增长遭遇比较严格的约束。
纺织业以外需为主,目前世界经济不景气,纺织业出口受冲击;钢铁行业过去快速增长主要是因为建材用钢需求量非常大,现在房地产市场发生变化,钢铁行业增速自然回落;轿车产量下降是受持续高油价影响。纺织、钢铁、汽车等的回落非常突出。今年8月份,纺织业增速为8.9%,而去年同期是14.4%;钢铁业增长8.1%,而去年同期为19.0%;轿车产量下降6.0%,而去年同期增长17.1%。
“未来几个月,影响这些行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不会发生大的变化,这些行业乃至整个工业增长会持续受到影响。”在这种情况下,要适度恢复和增加需求。特别是汽车和住房是这轮增长的源头,国家应给予一定的支持。
针对当前企业面临的实际困难,尽快出台一些扶持措施。比如,改善企业融资环境、减轻企业税费负担、支持企业技术改造等。目前,国家已经出台了扶持企业发展的措施。部分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退税率由11%提高到13%;全国性商业银行在原有信贷规模基础上调增5%,地方性商业银行调增10%……这些政策措施的效应将逐渐显现。
“从长远看,中国工业需要转型,走信息化、高技术之路,更多依靠内需而不是出口。在这一过程中,会有阵痛。”
B. 中国近五年经济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一个由计划经济国家逐步向市场经济国家转轨的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市场经济体制还远远没有建立起来,转型期需要持续相当长的时间,用物价指数等经济指标这套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成熟市场经济理论来衡量和评价中国经济的宏观形势,并以此为依据对未来的发展趋势作出判断,虽然也可以说明一些问题,但却很容易产生误导和偏差。这也是国内学术界和理论界分歧巨大的原因所在。中国尝试运用货币政策和货币手段来干预宏观经济发展态势,屡屡收效甚微和近乎失灵,最终都不得不以来行政手段解决问题,其原因就在于完全市场化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学理论,由于中国的具体国情不同,经济学理论的基本前提条件和假设条件不一样,照本宣科的结果,不仅说明和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反而将问题更加复杂化,陷入迷茫和争论就是很正常的事情了。
对于这一点的感性认识,在国际油价近年来处于高价位运行,并不断创出新高的时候,对中国经济宏观形势的影响就看得十分明显。
中国如果完全放开油价,与国际油价接轨,运用经济学理论和模型,很容易得出将使中国的物价指数上涨2至3个百分点的结论,现实的反应也会很快体现出来,那么自然就是一种通货膨胀的态势,远远不是如今有许多经济学家所担心的通缩阴影。所以说,中国的物价指数并非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宏观经济的发展情况,加上中国国内经济发展的区域状况的严重不均衡,统计数字的误差就将放大到失真的程度。
中国无论是在客观上还是主观上,都不存在经济发展拐点和通缩的问题。城乡的巨大差别,以及中国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着巨大的差距,都使得中国高速发展的势头难以扭转。即使一时的有可能出现的通缩情形,也是由于社会基础公共消费品(水、电、油等)的政府管制所掩盖下出现的问题,并非投资下降所导致。中国在宏观经济领域出现一些所谓的?论,虽难以理喻但却不难理解。由于社会基础公共消费品的政府严格管制,使得这些特殊商品的生产和流通环节,以及相关管理部门的市场化程度很低,企业和相关部门的市场化改革的步伐十分缓慢,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合理配置无法通过市场机制产生作用,依然是计划经济模式下的管理方式,所以才会出现非供求关系真实状况反映下的“油荒”,煤电油运的瓶颈。
政府和经济学家们的分析十分谨密与客观,从局部和细节问题的解决上,方法和措施也是十分到位,但对于宏观经济态势的把握总觉得有些力不从心,原因就在于改革的全局观在现实中得不到充分的体现和发挥,对于世界经济的发展状况缺少经验和深刻理解,对于中国宏观经济的未来发展缺少底气和科学的指导。加息和人民币升值,只不过是一种局部和细节的经济关系调整,构建和谐社会,以及社会的均衡发展,需要的是统筹兼顾。油价的上涨,消费者自然不会满意,但炼油企业亏损四百多亿难道就是合理的吗?方方面面都不满意,实质上就是中国社会的社会生产关系没有完全理顺的现实反映,还没有完全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宏观调控看到和抓住这一点,才是真正找到了中国宏观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和症结。政治体制改革的步伐不加快,力度不加大,行政管理宏观经济的方式和现状就无法改变,市场经济体制就很难建立。经济学家们一方面不希望政府过多地干预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又担心市场经济发展的失控,需要依赖政府的管制。就经济说经济,割裂了经济与政治的辨证关系,以及相互作用和影响。
分析中国的宏观经济形势,不能简简单单地就事论事,依赖某个经济指标得出一个简单的结论。政治因素,地域环境,国际经济形势的发展与走向,中国的社会结构等诸多方面的因素都会对于中国宏观经济的发展产生不同作用。
中国的奋斗目标和理想是民族崛起和实现强国梦,那么在宏观经济的理论研究和客观实践过程中,完全西化就是十分不足取的,一定要采取“扬弃”的态度。世界的发展,向全球化和不断的加深加大社会分工的方向演变,中国一方面要在世界大分工中找准找好自己的位置,同时,国内的分工和细化也要同步进行。要同时发挥宏观与微观两个积极性,解放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切束缚。充分发挥市场手段和计划手段的各自优越性,保障经济发展的持续性和健康。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宏观经济形势的研判也不能割裂开来进行。
C. 什么是宏观经济分析包括哪些内容
宏观经济分析方法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作为考察对象,研究各个有关的总量及其变动,特别是研究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的变动及其与社会就业、经济周期波动、通货膨胀、经济增长等之间的关系。因此宏观经济分析又称总量分析或整体分析。J.M.凯恩斯是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分析方法的创立者,他运用这种方法建立了凯恩斯经济理论体系。
宏观经济分析(总量分析)和微观经济分析(个量分析)都被认为是经济学中的数量分析。这些分析方法的共同特征是:只研究经济中的数量(总量或个量)的变动以及数量之间的关系。而以既定的制度结构作为分析的前提,与数量分析相对的是经济学中的制度结构分析。
宏观经济分析从总供给和总需求两方面入手。
在进行总供给形势分析时,人们会考虑全国完成工业增加值和这一数值的同比增长情况。进一步细分,人们会区别所有制分析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集体企业、股份制企业、“三资”企业等不同类型的公司增长情况。重工业增长与轻工业增长的比较也十分重要。在1999年上半年,重工业增长快于轻工业,反映出政府投资拉动的力度和消费低靡的状况。成品钢材、铜材、铝材、水泥、化肥、化学农药等主要原材料的产量,耐用消费品及信息通信产品生产情况,以及全国发电量、运输量增长情况均能反映总供给状况。不过,在分析基础产品增长的时候,应当意识到基础产品对经济增长的决定作用正在逐渐发生变化。例如,发电量的多少,在以往一直作为经济发展的指标之一。但由于许多行业从高能耗变为低能耗,因此即使发电量增长相对缓慢也不能像以前那样同比例推断经济增长速度减慢了。
D. 中国宏观经济的状况
中国来的宏观经济,尽管存在诸多问题,自发展速度也不理想,但若比全球几个最大国家的 经济状况,那还是明显好一些。毕竟有14亿人的 巨大需求,仅仅为了满足这14亿人口的 日常需求,就已经能初步维持国家经济了。
E. 中国宏观经济的现状
第一,宏观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主要宏观调控指标处在合理区间,今年上半年GDP增长6.8%,连续12个季度保持在6.5-6.9%的区间。
物价温和上涨,1-8月份CPI上涨2%,涨幅较上年同期扩大0.5个百分点,PPI上涨4%,涨幅较上年同期放缓2.4个百分点。
新增就业显著增加,前7个月,城镇新增就业人数880万人,比去年同期增加25万人。
8月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0%,在全年预期目标之内。
第二,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提升,亮点较多。
经济结构持续优化。今年1-8月份,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1.9%和8.8%,均快于整体工业(6.5%)。
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不断涌现并茁壮成长,“互联网+”推动线上线下加快融合。
供给侧改革效应逐步释放,企业效益持续改善,1-8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16.2%。
消费结构升级趋势明显,网上零售增长28.2%,养老、健康、旅游、文化娱乐等服务消费需求持续旺盛。
制造业和民间投资增长加快,内生增长动力增强。
今年1-8月,制造业投资、民间投资分别增长7.5%、8.7%,较上半年提高0.7、0.3个百分点。
第三,金融运行总体平稳。
今年以来,我国坚持稳健货币政策,持续强化金融监管,加快推进金融市场开放。
实施四次降准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颁布资管新规,放宽金融市场外资准入,金融运行总体平稳。
货币供应量小幅回升,8月末,M2余额同比增长8.2%,相比去年末上升0.1个百分点。
人民币贷款平稳较快增长,前8个月,人民币贷款累计新增11.4万亿元,同比多增1.09万亿元,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3.2%。
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利率稳中趋降。
F. 分析宏观经济形势应从哪几方面入手
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1、经济发展总体状况(GDP增长及波动情况)内
2、经济运行状况
(1)生产情况(工业、农业、第容三产业);
(2)需求情况(投资、消费、出口);
(3)财政金融情况;
(4)物价总体水平情况。
3、城乡居民生活水平
(1)城乡居民收入情况;
(2)住房情况;
(3)就业再就业及社会保障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