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我国经济建设“三步走”每一步的目标是什么
一、“三步走”战略
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温专饱问题;属
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水平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
二、新的“三步走”发展战略。
按照这个战略部署,我们从上世纪末进入小康社会后,将分2010年、2020年、2050年三个阶段,逐步达到现代化的目标。
2010年前,是第一步。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是: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从2010年到2020年,是第二步,根据十六大的规划,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
从2020年到2050年,是第三步,通过30年的奋斗,基本实现现代化。
实际上新“三步走”就是原来“三步走”战略第三阶段的细化
㈡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分哪“三步走”
第一步到本世纪(即20世纪)八十年代末,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内人民的温饱问题容;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这成为新时期党和政府及全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总目标。
㈢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三步走”战略目标和“两个100年”目标分别是什么
“三步走”战略目标: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两个100年”的目标:即到建党100年时,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建国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3)我国经济发展三步走扩展阅读
党的十九大在坚持“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基础上具体划分了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把我们党在80年代提出的在21世纪中叶实现的基本现代化目标提前到2035年;
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及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两个阶段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衔接,一步一个台阶、一步一个脚印,不断提高,不断深化,向世人清晰地描绘了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时间表、任务书和路线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㈣ 十八大提出的新三步走目标是什么
新三步走战略来”:第一步,到源建党一百年周年的时候,即到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二步,到建国一百年周年的时候,即到2049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三步,在前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
自从提出“新三步走战略”,意味着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既考虑其任内的根本问题,要承担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直接责任;也思考更为长远的战略问题,要肩负起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大历史使命;还要把治国理政的一系列根本问题置于“新三步走战略”的框架内来把握,并开启新的伟大历史征程。
(4)我国经济发展三步走扩展阅读
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党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战略安排,提出“三步走”战略目标。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两个目标已提前实现。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党提出,到建党一百年时建成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然后再奋斗三十年,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㈤ .试述我国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三、中国共产党第四个28年任重而道远
在新的28年,中国共产党在新的更高的历史起点上,将继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向着更崇高的目标前进。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在新的28年,中国共产党的战略和目标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按照“三步走”战略推进,在20世纪末提前实现第一步和第二步战略目标,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的基础上,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此基础上继续前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21世纪前50年实施的第三步战略目标中,又分小三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从2000年到2010年的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人民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2010年到2020年,再经过十年努力,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时再翻一番,到建党一百年时,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从2021年到2049年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共产党的第四个28年,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是中国共产党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个28年,一系列伟大而艰巨的任务需要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各族人民去奋斗和完成。
必须努力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为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坚持科学发展,是我们党对当代世情、国情、党情科学判断的必然选择,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深刻认识的战略抉择。坚持科学发展,是我们变压力为动力、变挑战为机遇,有效解决前进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的惟一正确选择,是全面提高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根本途径,是切实保证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长远大计。必须从党和国家工作全局认识坚持科学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思想加以落实,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坚强意志、谋划科学发展的正确思路、领导科学发展的实际能力、促进科学发展的政策措施、增强党性修养提高思想觉悟的自觉行动,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着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着力提高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进一步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使科学发展体现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党的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等各个方面。必须继续解放思想、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切实弄清经济社会发展中关系全局的长远的实际问题,弄清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问题和长远利益的根本问题,理清发展思路,制定战略规划,取得领导科学发展的发言权和主动权,改革创新推动科学发展、真抓实干落实科学发展。必须把解决现实问题与建立长效机制紧密结合起来,自觉以科学发展观审视过去、规划未来,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研究制定改革发展创新方案,明确改革发展的阶段性任务、中长期目标、重大政策措施,着力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协调推进各个领域的改革,促进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相协调,城市改革和农村改革相协调,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必须在大胆探索、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干部实绩考核体制机制创新,把全面反映科学发展、社会进步、人的全面发展、生态文明的经济社会发展指标纳入各级政府的评价和业绩考核体系,使之制度化、规范化,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完善体制、长效机制、具体制度等制度体系。推动科学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是全党全国人民共同的事业,只有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科学发展才能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迫切要求和自觉行动。必须始终坚持把实现人民群众利益作为根本目标,把满足人民群众愿望作为根本追求,把倾听人民群众呼声作为根本责任,把依靠人民群众作为根本方法,把关注民生作为根本要求,落实到想问题、谋规划、作决策、抓落实的各项工作中去,才能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必须在深化改革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第四个28年,必须打好改革攻坚战,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着力加强改革的协调性和普惠性,着力使各方面改革的成果制度化,形成完善和定型的制度,建立与解放和发展先进生产力相适应的巩固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一是必须进一步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健全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体制,全面建立现代公司制度和其他有效的企业制度,完成国有经济布局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二是必须进一步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绝大多数商品、劳务、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价格由市场决定;各类要素市场健康发展;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全面建立;各类市场主体平等地使用生产要素,在各领域最大限度地形成公平竞争;各类市场中介组织规范发展;社会信用体系健全,信用秩序良好;市场规则健全,市场监管有效,制约机制有力,市场运作规范有序。三是必须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规范政府行政管理。建立健全有利于实现科学发展的财税制度;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高效安全的现代金融体系。政府发挥有效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四是必须完善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形成规范的调节收入差别、扶助社会低收入群体的再分配机制。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相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各类商业保险齐全。五是必须完善经济法律制度和法制环境。制定和完善保障财产权利、约束各类市场主体行为、维护市场秩序、规范政府管理的法律法规。执法机构设置科学、职能合理,执法手段有力,所有经济社会活动依法有序进行。
必须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为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完善的政治和法律制度保障。第四个28年,是加快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体制创新和完善的关键时期。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深化和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的要求,坚定不移地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一是必须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要始终把人民当家作主作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立足于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把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建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和法律制度基础之上,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完善同党的执政方式的完善同步推进,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二是必须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畅通人大代表和人民的联系,人民通过国家立法机关把自己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法律,使国家意志和人民意志在本质上达到内在统一。适应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的要求,通过体制创新,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畅通人民有序政治参与的途径,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不断扩大和保障广大人民的民主权利,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促进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发展,不断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三是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按照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方针,不断推进完善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进程,保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全面贯彻落实。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和法律实施,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善于依法行政和依法办事,按照宪法、法律和法规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保障公民合法权益。支持和保证国家机关依法行使职权,保证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检察权。一切政党和社会组织,所有公民和社会团体,所有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都必须以宪法和法律为活动准则,任何个人和组织都不允许有超越法律之上的特权,形成全民守法的行为习惯。四是必须贯彻社会主义民主基本原则,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抓住制度建设这个重要环节,努力使政治建设适应经济、文化、社会建设,反映时代要求,在制度创新方面取得新进展,创造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的新途径、新形式,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协调发展,从制度上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强的政治参与要求,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权利的落实。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持久强大的精神支撑和智力支持。经济社会发展进步必然促进文化繁荣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中华文化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进必然催生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现代化、世界文明有益成果本土化、当代科技成果物质化进程,并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是支撑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必须着力推进的重大任务。一是必须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断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民族凝聚力主要来自于人们对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同。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第一位的任务,努力在全社会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坚持不懈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不断增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坚持不懈地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全社会改革创新意识、公民意识、国家意识、社会主义意识;坚持不懈地用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广泛开展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宣传教育,推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努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全体社会成员普遍理解接受、自觉遵守奉行的价值理念,成为引领社会思潮的主导思想,努力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团结不同阶层、不同认识水平的人们共同前进。二是必须积极建设和谐文化,推动形成良好人文环境和文化生态。围绕增强诚信意识和责任意识,切实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围绕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深入推动群众性创建活动。围绕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努力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三是必须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坚持以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为根基,立足于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吸收世界健康有益文化成果,大力繁荣发展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文化,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魅力和生命力。积极适应世界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的新趋势,着眼于中华文化的长远发展,吸收消化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使之成为中华文化成长的丰富养料。深入研究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趋势,善于从时代伟大实践中和波澜壮阔的现实生活中汲取营养,在人民群众的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的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使文化发展始终与时代发展同步伐,与人民群众共命运,与社会主义事业齐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强烈的时代气息。四是必须着力推进文化创新,进一步增强文化发展活力。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增强创新能力,着眼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着眼增强文化的吸引力、感染力,大力推进内容形式创新,着眼提高文化传播能力,大力推进传播手段创新,始终保持我国文化蓬勃生机与旺盛活力。五是必须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提高文化总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公益性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加快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推动形成新的文化产业格局,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
必须促进社会和谐,为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社会文明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综合反映,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和保证。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积极解决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的问题,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㈥ 我国初级阶段的三步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第一、我国经济发展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
第二,我国在提前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和第二步战略目标之后,为了把第二步战略和第三步战略很好地衔接起来,党的十五大把第三步战略目标进一步具体化,提出了三个阶段性目标:21世纪第一个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10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建国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从而使“三步走”的战略和步骤更加具体明确.
第三,“三步走”战略的特点及意义.我国“三步走”的现代化发展战略,是党的第二代和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参考了国外现代化发展历史经验,总结我国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是凭借对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的深刻把握,对我国现代化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这一发展战略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出发,坚持了雄心壮志与实事求是的统一;把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结合起来,坚持了经济发展和实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统一;明确提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坚持了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是指导全党和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纲领.
㈦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三步走战略的第几步
处于第三步,从小复康社会迈向中等制发达国家收入的过程.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提出的中国经济建设分的总体战略部署:第一步目标,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已基本实现;第二步目标,1991年到二十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目标,到二十一世纪中叶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
㈧ 我国经济发展三步走;和两个一百年计划
第一步,从1980年到1990年,使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实现人民的温饱;
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使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大体上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我国经济发展“三步走”战略目标的形成及其主要内容
党的十三大报告在论述我国经济发展战略时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大体分为“三步走”。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总设计师的邓小平,在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形成过程中,起着核心和关键作用。
早在1975年6月,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他在会见一个美国代表团时就谈到:我们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国家,是按照毛主席的指示分两步走。第一步是用十年左右的时间,把中国的工业、农业、科学技术这些方面建成独立的比较完整的体系,使各方面都有比较好的发展。第二步是在这个世纪的末期达到现代化水平,就是接近或比较接近现在发达国家的水平。
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提出了著名的“小康”概念。他说: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到本世纪末,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即使达到了某种目标,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也还是很低的。要达到第三世界中比较富裕一点的国家的水平,比如国民生产总值人均1000美元,也还得付出很大的努力。就算达到那样的水平,同西方来比,也还是落后的。
1980年1月16日,邓小平在中央召集的干部会议的讲话中,转述了他与大平正芳会见时讲到的关于“小康”目标的设想。当时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只有二百几十美元,邓小平据此推算,到本世纪末达到1000美元,就要增加3倍。这是他首次提出现代化的量化目标。当时虽然没有使用“翻两番”这个词,但增加3倍,实际上就是翻两番。同年12月25日,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邓小平正式提出:“经过二十年的时间,使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达到小康水平,然后继续前进,逐步达到更高程度的现代化。”后来,邓小平考虑到到本世纪末我国人口将不止10亿,大体要达到12亿左右。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达到1万亿美元左右,在人口12亿的情况下,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就是800美元多一点。因此,邓小平特别对“小康”水平作了一个说明:“所谓小康,就是到本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达到800美元。”
1981年11月,五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确认了邓小平提出的小康目标:“力争用20年的时间使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使人民的消费水平达到小康”。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又把这一目标作为党的行动纲领提出:从1981年到本世纪末的20年,我国经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是,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使全国工农业的年总产值翻两番,即由1980年的7100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28000亿元左右。实现了这个目标,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可以达到小康水平。十二大还对经济发展作出了分两步走的战略部署,即到1990年为第一步,是打基础的阶段,实现工农业年总产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剩下的10年为经济起飞阶段,在新的基础上使工农业年总产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这一部署和安排,体现了经济发展的规律和实现小康目标的要求。
在确立了本世纪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目标以后,党中央又开始思考我国经济的跨世纪发展。1984年4月18日,邓小平在会见英国外交大臣时说,中国这几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同我们的大目标相比,这仅仅是开始,达到小康水平以后,我们还要在下世纪30年到50年内,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同年5月29日,他在会见外宾时又说,在本世纪末实现小康的基础上,再发展30年到50年,我们就可以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同年10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国内外金融企业界人士时又对战略目标的新设想作了进一步的阐述。他说,我们的第一步是实现翻两番,需要20年,还有第二步需要30年到50年,接近发达国家水平。两步加起来,正好50年到70年。
在后来的谈话和讲话中,邓小平在不同场合一再地谈到这一问题,从而使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目标逐渐清晰、具体和完整。1987年4月16日,在会见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时,他说:到本世纪末,中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将达到800至1000美元,看来1000美元是有希望的。更重要的是,有了这个基础,再过50年,再翻两番,达到人均4000美元的水平。那时,15亿人口,国民生产总值就是6万亿,中国是个中等发达的国家了。在这次谈话中,邓小平明确提出了“人均4000美元”、“国民生产总值6万亿美元”的量化目标,及“中等发达的国家”的概念。
1987年4月30日,邓小平在会见西班牙副首相格拉时,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他说:我们原定的目标是,第一步在80年代翻一番,以1980年为基数,当时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只有250美元,翻一番达到500美元。第二步是到本世纪末,再翻一番,人均达到1000美元。实现这个目标意味着我们进入小康社会,把贫困的中国变成小康的中国。我们制定的目标更重要的还是第三步,在下世纪用30年到50年再翻两番,大体上达到人均4000美元。做到这一步,中国就达到中等发达的水平。这是我们的雄心壮志。
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党的十三大继十二大之后,对邓小平提出的我国经济发展“三步走”的战略构想,作了更加明确地确认和阐述。(新华社北京7月4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