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扶持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1、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国家先后在少数民族地区建设了一大批大中型现代工业企业。近年来又优先在少数民族较为集中的中西部地区安排水利、电力、交通、环境和资源开发项目,并实行投资倾斜,引导国内外资金更多投向中西部地区。
2、加强民族地区农田基本建设和草原基本建设,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并通过无偿发放农具、发放生产资金、减免农业税、发放无息或低息贷款等措施,扶持少数民族农村经济的发展。
(1)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主要扩展阅读:
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发展是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是中央的一项基本方针,也是推进西部大开发的首要任务”。
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仅是一个全局性的战略问题,更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必须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一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努力实现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树立新的思想理念,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科学发展观是解决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诸多矛盾所必须遵循的指导方针,是我们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所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已证明,凡是思想解放,勇于创新和开放的国家和地区,都能把握时代脉搏,变机遇为动力,促进经济社会加快发展。
当前,由于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一些党员干部对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认识还存在片面性,有的只注重经济增长,单纯追求GDP指标;有的过分强调任期内的“显绩”,片面追求短期化发展目标等。
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转变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科学制定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思路和发展规划。
从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实际出发,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以财政收入增长和农民收入增加为目标,既注重经济增长,又注重以人为本的社会和谐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积极扶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生产、改善基础条件、发展社会事业、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努力使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发达地区同步推进。
二、夯实加快发展的基础,大力扶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是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它不仅对带动相关产业和行业发展,助推经济腾飞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而且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
目前,由于受历史和自然条件等因素限制,一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交通、电力、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比较落后,特别是一些农业基础设施年久失修,难以适应新型农业发展的要求;社会公共设施欠缺、陈旧,制约了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等。
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作为服务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群众的一项重点工程来抓,认真做好项目规划,加大基础设施投入,通过实施“安居工程”、“畅通工程”、“水利工程”、“能源工程”等一系列惠农工程,着力抓好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基本生产建设。
抓好以乡村道路、通讯、能源、饮水、广播、电视为重点的基本生活建设;抓好以植树、种草、改水、改厕为重点的生态环境建设;抓好以教育、科技、卫生、文化为重点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
三、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不断增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不仅是经济结构实施战略性调整的重要环节,而且是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运行质量,促进经济快速、持续、协调发展,缩小欠发达与经济发达地区差距的重要战略举措。
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如何,对提高社会的整体经济水平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由于一些民族地区地处偏僻,自然条件恶劣,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不大,企业辐射带动能力不强,经济社会发展速度不快等,直接影响和制约了民族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各级党委、政府必须紧紧抓住产业结构调整这条主线,大力培育具有一定规模和市场优势的产业,特别是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让各族群众在经济发展中得到实惠。
要继续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不断促进民族地区比较优势的发挥和资源的合理配置,大力发展高效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拉长农业产业链条,促进农民稳步增收。
要大力发展立足于民族地区的合作经济组织,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改善城乡结构,尽快缩小城乡差距。
㈡ 我国为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采取的政策或措施有哪些
一、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民族问题,制定和实施了哪些保障各民族平等权利的方针政策、措施:
①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②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
③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
④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二、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原因
1、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差距,促进共同富裕。
2、有利于为巩固团结平等互助的新型民族关系。
3、有利于增强我国的民族凝聚力,提高我过的综合国力。
4、有利于促进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
5、有利于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促进中华文化的繁荣。
(2)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主要扩展阅读:
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必须做到:
①民族团结、民族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证。
②各民族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发展,是实现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所以,民族地区繁荣发展,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
③坚持民族平等原则,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
④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⑤实现民族团结,还必须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反对民族分裂主义。
㈢ 我国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主要依靠
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必须紧紧依靠少数民族地区的力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充分利用民族地区优势。
㈣ 如何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文化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但是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迅速、中西部地区则由于各种因素发展缓慢,其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与东部相比差距更大。而我国的少数民族则多数居住在较为偏远、自然环境相对比较复杂的西部地区。像贵州的岩溶山区和高寒山区,甘肃和内蒙古的沙漠化地区等。在这些偏远的地区,信息滞后,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薄弱,经济发展难度较大,较为贫穷落后。但是凡事都有好坏两方面的因素,少数民族虽然地处偏远,但是偏远的地理环境也使得他们居住的自然环境保护的较好,人文自然旅游资源丰富多彩,自然资源丰富,有待开发,发展潜力巨大。如何根据少数民族自身特点,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成为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
丰富的文化底蕴,美味的特色食品,优美的自然风景,瑰丽的民族传说,照理说这应该是一个比较发达的地区,但是位于贵州省的平正仡佬族却十分的贫困,没有良好的教育水平,也没有便捷的交通环境,人均收入少,这就是少数民族的地区普遍存在的情况。平正仡佬族乡位于贵州省遵义县西北边锤,据历史名城遵义70公里;是全国建制最早且至今冠名单一的仡佬族乡,有中国仡佬族第一乡之称。平正仡佬族乡的少数民族主要有仡佬族、苗族、彝族等,其中仡佬族占得比重最大。
一、现状及面临问题
(一)现状
平正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性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有着丰富的石灰石、铁矿等矿产资源;经济作物有烤烟、油菜籽、茶叶、油桐等。由于远离较发达的中心城镇,其民族文化及民族生活习俗、民族建筑等保存相对完好。仡佬族传统民居、民风民俗、传统菜肴、干壁仡佬悬棺、李村“天奇溶洞”、盘龙山踏脚寺、天宝山佛教文化、黑脚崖红军洞及瀑布群、盘水河风光、千年银杏等旅游景点也令人耳目一新。
平正仡佬族拥有独特的民族文化,如春节前后有供粑迎送老祖、亮灯、初三拜树及梓潼愿灯;三月初三祭山、七月吃新节、九月初九煮酒节、十月仡佬节、等。本民族文化中的图腾崇拜(竹王)与祭祀、语言、歌舞、服饰等有较完整的传承记载。为了开发这些悠久的民族民俗文化,遵义市计划将平正仡佬族乡规划为仡佬族文化村寨旅游示范点。平正仡佬族乡地势起伏大,山高坡陡,是典型的高海拔地区,依地势特征自然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分散居的人口分布特点。平正仡佬族乡人均纯收入只占遵义县平均人均纯收入的50%,是典型的老、少、边、穷乡,于2003年列入贵州省100个重点扶贫乡。
(二)存在问题:
1.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落后的基础条件制约着经济发展:平正仡佬族乡位于遵义县西部,距遵义县城100多公里,是全县较为典型的贫困乡镇。该乡团结村有210户农户,分别散居在方圆十几公里的陡坡上,地理位置封闭且错综复杂,往往存在着地形的天然阻断,地处偏远,信息闭塞,山高地贫。而且,缺少中心城镇的辐射带动,各种封闭造成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阻塞,加大了对该地区的建设难度。
2、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1)平正仡佬族乡配套水利设施不完善,耕地石漠化严重,且耕层薄,跑水、跑肥、跑土严重,各农作物的单产较低,农业机械化程度较低;
(2)学校文体活动设施和现代教学设施严重缺乏,学校师资严重不足,教育水平提高缓慢。而另一方面教育水平的落后同时也导致了他们思想观念的守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经济的发展。;
(3)很多村的道路除通乡公路和即将修建的高速公路外,全是泥石路面,到现在为止,还有很多村民用不上自来水,电力设施不齐全,部分村庄仍未进行低压线路改造。
3、科技水平与农业化水平较低:农业生产以传统的粮食、油料种植为主,绿色食品生产、循环农业发展所需技术支撑能力不足,缺乏产后加工处理,无产业链,产品以自产自销为主。村民劳动力文化程度低,接受新技术的难度大。大部分村庄缺乏集体经济来源,所需经费基本上靠上级政府拨款。
二、解决措施
1、以仡佬文化、区位气候为优势,倾力打造黔北特色乡村旅游。
(1)竹文化自古以来便备受我国文人雅士的推崇,正所谓:梅兰竹菊,花中四君子也。可见竹在人们心中不可替代的地位。贵州平正仡佬族乡正是竹文化传承的有力代表。可以打造其图腾崇拜(竹王)的文化底蕴,借助平正仡佬族乡黑脚岩瀑布群、仡佬石头城、盘水河风光、天奇洞、峡谷景致、干溪溶洞和马厂千年银杏等景观,大力挖掘独特的民族语言文字、民族服饰、风俗习惯,一方面弘扬仡佬族民族文化,另一方面也为旅游开发提供良好的文化支撑。
(2)加大旅游景区配套设施的建设,把乡村旅馆改造升级旅游宾馆:加大景区周围的餐饮服务,并对本乡的民众进行导游知识的培训,促进本乡居民的文化水平的提高和就业,提高村民的收入水平。
(3)加大对旅游景点的宣传力度,借助电视、网络等进行广告宣传。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应从本乡的基层组织建设活动着手,积极争取国家、省市支持,多渠道筹集资金。
(1)加强交通和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开展“村村通”工程,改变乡村道路的泥石路面状况,完成以网络电话为主的通讯基站的建设。
(2)加大教育资金的投入: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只有加大教育水平,提高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水平,才能为本民族的发展与未来奠定基础。
(3)兴建水库,解决平正乡缺水问题。为了本乡的长远发展,拟决定建一座水库,请水利局的技术人员进行勘察设计,解决人畜饮水问题。
综上所述:以平正仡佬族乡为例,可知由于受社会、经济、历史和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少数民族及其地区发展速度滞缓。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少数民族教育水平,在最大化开发旅游等文化资源的同时,努力维护好自己的生活环境等已经迫在眉睫。少数民族是我们大家庭的重要一员,俗话说:只有最平衡的木板才能走出最精彩的表演。我们只有把少数民族及其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好,平衡东西部、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差距,努力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弘扬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少数民族精神,才能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㈤ 发展少数民族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第二节 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的方针、政策
一、帮助和支持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是党和国家的一贯政策
1、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和内容决定必须帮助发展规律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
2、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各类法规明确规定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3、在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不断尝试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帮助。
二、发展规律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的方针、政策
1、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奋斗。
2、指导思想和根本任务: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搞活的基本国策,紧密结合少数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的实际,从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进步、相互学习、共同致富出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发展少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不断巩固社会主义的新型民族关系,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3、方针、原则和政策:
1)必须进一步改革开放,积极稳妥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
2)要充分利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优势,搞好沿边开放,抓住机遇,大力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规律。
3)必须坚持国家帮助和少数民族自力更生相结合的方针。
4)在国家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建设和开发利用少数民族地区自然资源的时候,必须坚持国家利益和当地民族的实际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5)根据国家的总体发展布局和规划,民族地区依据本地方的特点和需要,制定本地区经济建设的方针、措施。
6)实行“对口支援”,帮助民族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
7)要采取有利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
(1)要完善财政补贴政策;
(2)要适当规定在民族自治地方的中央企业的产品、利税分成比例;
(3)要优惠贷款条件和利率;
(4)共同投资,按股分红;
(5)帮助民族自治地方开辟经济特区或开发区。
㈥ 国家从哪些方面帮助各少数民族加快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事业
1.支持民族自治县和民族乡编制特色农产品发展规划,优先推进“一县一业”“一乡一特”“一村一品”产业扶贫,指导和帮助用好省扶贫产业发展子基金。
2.优先扶持民族自治县和民族乡建立健全农产品定向直通机制,加快建立农产品定向采购配送平台,支持民族自治县和民族乡农产品定向直供学校、企事业单位食堂、直销餐饮酒店、经销企业和交易市场。
3.支持民族自治县和民族乡编制旅游发展规划。加大旅游产业发展基金对民族自治县和民族乡的倾斜力度,挖掘民族乡生态文化优势,优先支持民族自治县建设一批民族特色鲜明的特色小城镇、民族乡建设一批民族特色村寨,每年安排一定资金支持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
4.省、市(州)加大对民族自治县和民族乡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针对民族自治县和民族乡制定差异化信贷支持政策,在贷款准入、利率、期限等方面,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和扶贫产业项目、贫困村提升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提供优惠政策。
5.民族自治县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支持民族自治县和民族乡开展民族节庆、歌舞、传统手工艺等民族文化传承活动,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繁荣。支持编制民族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加大省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对民族自治县和民族乡的倾斜力度。
㈦ 当代大学生如何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建设
这个问题有意思,首先为什么要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建设?
难道你不促进人家就不版建设了?权
然后,促进的主体“当代大学生”能够拿什么来促进人家呢?
这两个问题解决了这个问题就好回答了。
值得肯定的是,在当今社会人人自以为是,喜欢“引导”“倡导”别人的时代,提问者用了“促进”这个词,体现的是平等和尊重。
我理解的“促进”就是提供机会、搭建平台,由当地人作为主体自我抉择、自我发展,内生式的发展,这很好。
㈧ 怎样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
一是高度重视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认真贯彻落实好支持政策措施。
二是加内大少数民族容地区改革力度,大力培育加快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和后劲。
三是紧密结合当地实际加快调整产业结构,着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调整产业结构要坚持从本地区实际出发,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优势产业,培育支柱产业。
四是加大扶贫开发力度,优先解决特困少数民族人口和民族地区贫困问题。
五是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
六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发展社会事业。
㈨ 国家从什么等方面帮助各少数民族加速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
国家从财政、物资、技术等方面帮助各少数民族加速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