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石狮的经济概述
2006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00.5亿元、财政总收入18亿元、一般预算收入9.42亿元,分别比增15.2%、21.2%和25%,人均和人均财政收入居全省第一。
2008全年实现生产总值240.2亿元,增长16.5%;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2%、18.1%、16.6%,三次产业比重为4.9:53.4:41.7。农业总产值23.3亿元,增长1%;水产品产量33.6万吨,增长4.8%,其中海水产品产量33.52万吨,位居全省第二名。财政总收入22亿元,增长22.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1.6亿元,增长23.1%。金融机构存贷比例提高到72%,石狮农村合作银行正式开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8.4亿元,增长15.3%。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285元,增长13.6%;农民人均纯收入10005元,保持全省第一,实际增长9.2%。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159.99亿元,比年初增长4.7%。经济综合实力位居全国百强县(市)第22位,保持全省十强县(市)第2位。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5.9亿元,增长30%,101个在建重点项目完成投资81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76.5%;协盛协丰一期投产,鸿山热电厂、PTA等一批大项目即将建成投产。
规模以上工业产值447亿元,增长14%;纺织服装业产值254.8亿元,增长11.5%,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57%。第三产业再上新台阶,完成增加值134.7亿元,增长13.6%,拉动经济增长5.7个百分点。
2012年,全市生产总值500.1亿元,增长13.0%;财政总收入50.6亿元,增长19.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5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129元,三次产业比重为3.1:58.1:38.8,城镇化率达到75.5%,经济综合实力位居全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百强第23位,多年保持福建省省第2位;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化率、人均汽车保有量、城乡低保标准、新农保标准、新农合标准等多项指标,均位居全省县市第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石狮在完成土地改革基础上开始走上互助合作的道路,到1956年春,基本上实现以农业合作为标志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1958年,石狮和全国广大农村一样,也出现人民公社运动,出现二个基层经济政治合一的联合体。这一时期,农业在国民经济比重较大,且种植业占重要组成部分。1987年建市时,80%以上人口、97%土地、70%经济的比重在农村。随着经济发展,农业在国民经济比重逐年降低。农业劳动力从1985年的50.05%降为1988年30.17%,而工业加工业的劳动力却从1985年的23.91%上升到1988年的38.27%。耕地减少,仅1985年到1987年,石狮镇就减少耕地1281.5亩,减少4.15%。石狮农民生产性投资占纯收入的比例由1983年的13.46%下降为2.50%,农业投资下降,生产后劲不足。1985年,生态恶化,种养萎缩,石狮镇水土流失面积达27.7万亩,占土地面积的23%。随着石狮工商业的发展,农业某些方面诸如劳动力、耕地的减少是不可避免的,致使农业在国民经济比重降低,农业内部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1991~1995年,工业小区开发、道路兴建等基础设施建设,占用较多耕地,1990年石狮耕地82154亩,1995年锐减为56940亩。对此,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加大对农业保护、扶持力度,1995年5月,全市共划定农田保护区136片,总面积51128亩。增加投入,改善水利等基础设施,加快农业内部结构调整。鼓励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开展农业综合开发,建设菜篮子工程基地,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取得了好的效果,确保在工业迅速发展形势下,农业不滑坡。1988~1997年,农业产值逐年稳步增长。1997年农业产值43073万元,比1990年增长107%,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加快,表现为种植业比重逐年降低,畜牧业稳定增长,渔业发展迅速。1997年,蓝色产业继续壮大,渔业生产明显加强,水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势头良好。1997年水产品产量18.6万吨,比1996年增10.86%,产值6.5亿元。新增浅海和滩涂养殖面积1179亩,新增产量760吨。以1988年与1997年石狮农业内部结构状况分析,所占比重最小的是林业,1988年仅占0.1%,1997年占0.13%,但是石狮林业,特别是沿海防护林建设,对抵御台风、风沙侵蚀,保护石狮生态环境起着极其重要作用。畜牧业产值基本上逐年稳步增长,但所占比重却是逐年下降,1988年占11.8%,1997年占7.1%;比重降低最多的是种植业,1988年占26.94%,1997年却只占8.18%,减少18.76%;比重增加最多的是渔业,1988年占61.15%,1997年升到84.56%,增加23.41%,石狮渔业是农业内部结构中的主体。
截止2013年10月石狮农业生产平稳,全市完成农业总产值23.9亿元,增长1.6%。水产品产量254472吨,增长1.9%。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4353元,增长12.5%。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石狮境内工业有电力、皂烛、酿酒、印刷、碾米、烟丝、造船、农械、木器、竹器、布鞋、金属工艺、美术工艺、皮革等行业。“文化大革命”期间,石狮民间办起小工厂、小作坊,加工螺丝、小五金,还办起像章厂33家。石狮的传统工业是首饰加工、锡器、通草画工艺品。生产汽车配件、小五金、塑料制品等制造业。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很小。1978年以后,国有企业在石狮国民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很小,个体、私营经济比重大。石狮居民利用闲人、闲房、闲资创办以生产服装为主的家庭式企业,而后,内联外引逐步发展以联产为主的个体、私有企业,引进外资办“三资”企业,通过内联扩大企业规模。同时,以股份合作发展企业集团。随着国内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石狮小商品市场的发育,服装业迅速崛起,高速发展,成为石狮工业的主要支柱产业。石狮市的产品结构以纺织服装为主,1991年无论是企业数量、职工人数、产值、上缴税金,或者是固定资产、流动资金等,均占全市各类企业的60%左右,鞋业、服装原辅材料、玩具等也初具规模。 石狮工业已形成以纺织服装为主导,以五金机械、印刷包装、鞋业鞋材、体育用品、食品饮料、电子信息为支柱的产业体系。总投资2500万美元的加多宝顺利投产,带动了彩印、易拉罐、制盖和包装等相关行业的发展。
1991年,在石狮仅有27家小规模印染企业、14家小型电镀企业时,就规划建设了全国最早的污染集中控制区——祥芝大堡集控区。国家环保总局高度评价了超前于产业经济发展的该项目。时任国家环保局局长、原全国人大环资委主任曲格平,在视察大堡集控区时,高度赞扬并欣然命笔题词:“大堡工程,南华生辉”。
2008年工业总产值427.9亿元,增长22.1%;规模以上工业产值316.61亿元,增长29.6%,其中纺织服装业产值193亿元,增长16.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31.58亿元。
2013年01月18日,石狮市政府荣获“2012中国创意产业推动奖”殊荣,成为获得该奖项的唯一一家政府机构 。
『贰』 石狮现在的产业是什么
石狮,位于历史名城泉州和经济特区厦门之间,与台湾隔海相望。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石狮人勇立潮头,扬帆奋进,将一个海隅小镇建设成为初具规模、充满活力的现代化贸工港口旅游城市。
这里是著名侨乡、对台窗口。巍峨高耸的姑嫂塔、石湖塔就是当年海上导航的标志。从这里,石狮随郑成功开发台湾,随洋船远渡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等国家。如今全市旅外华侨和港澳台胞近60万人,石狮充分发挥侨台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做好对台经贸文章。至2001年底,全市批准外商投资项目1551个,投资总额25.38亿元,2001年三资企业总产值88.3亿元,成为石狮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这里是购物天堂、旅游胜地。石狮素以"有街无处不经商,铺天盖地万式装"闻名遐迩,全市10条商业街、8个专业市场、10座商业城,在全国设立近3000个营销网点,奏响了一曲"全国跑石狮,石狮跑全国"的大流通交响乐。石狮名山胜景众多,人文荟萃,滨海自然资源丰富,是旅游观光的绝妙去处,以购物旅游、名胜旅游、滨海旅游为重点的旅游体系基本形成。
这里是一片投资热土。水、电、路、港口、通信等基础设施适度超前,投资环境日臻完善。人均供水量、供电量全省第一,邮电综合实力居全国县(市)第一名。石湖万吨级码头、梅林五千吨级对台专用码头的建成,更为港口经济的腾飞插上双翅。
这是一个初具现代文明气息的侨乡新城。建市十三年来,综合经济实力增长了二十倍以上,各项经济指标均居全国县级市前列,先后荣获全国经济百强县市、全国卫生先进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和福建省教育先进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城市等荣誉称号。
石狮,这座东南沿海充满活力的贸工港口城市,正以崭新的姿态、坚实的步伐与世纪同行!绝妙去处,已形成包括购物旅游、名胜旅游、滨海旅在内的较为完善的旅游体系。1999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2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3.798亿元,创汇4200万美元
『叁』 晋江和石狮相比,哪里更发达
以前的石狮有“小香港”的美称,但那的以前的商人比较奸(九十年代中期有去那的人很有这感觉)和政府等问题,还有社会治安较乱,这几年晋江已超过石狮,因晋江靠近泉州,在过几年泉州市区会和晋江连片
『肆』 石狮到底是什么样的地方发达吗不是工业 就是街道咯之类的。有长乐发达吗地方大吗
石狮市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泉州市南部,市域三面临海,西与晋江市接壤,北距泉州市21千米,南离厦门97千米,地理坐标为北纬24°39′-24°49′,东经118°35′-118°48′。面积189.2平方千米。人口31万人(2006年)。以汉族为主,还有回族、满族、畲族等少数民族,通闽南方言。
狮是一座富有魅力的年轻城市,位于福建东南沿海,地处文化历史名城泉州与经济特区厦门之间,与台湾隔海相望,市域三面临海,海岸线长67.7公里,全市面积160平方公里。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建市,现辖7个镇2个街道办事处,常住人口30万,外来流动人口40万。建市以来,石狮得益于改革开放的好机遇、综合改革试验区的新机制,充分发挥爱拼敢赢的人文精神,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发展。2009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324亿元,增长12.9%,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目标。财政总收入28.1亿元,增长8%;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5.4亿元,增长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40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555元,分别增长9.5%和8.7%,均提前完成“十一五”目标。经济竞争力位居中国县级市第11位、全省首位,荣膺全国十大活力县级城市
『伍』 石狮要发展,最缺的是什么
如二楼所说,要发展,应有包容的思想,善待外来人员。这些年,石狮在回善待外来工方面做答了不少工作,但仍然有许多不足。。。外来务工者在石狮办事,生活仍然有许多不便。。。第二,应增强文化软实力。石狮人钱多,但文化素养仍然不尽如人意。窃以为,一个城市要持续,快速发展,文化很重要。。。 查看更多答案>>
『陆』 泉州各个县市的经济发展排名
经济:
第八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科学发展评价报告6日发布,我市晋江、南安、惠安、石狮、安溪五县(市)入围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其中,晋江市位居第6位,与去年持平;惠安县位居第30位,上升3位;石狮市位居第41位,上升1位;南安市位居第55位,下降6位;安溪位居第95位,上升2位。
人口:
根据泉州市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泉州市总人口数已突破700万,达728.07万人。其中,男性为372.59万人,占51.18%,女性为355.48万人,占48.82%。 有关方面公布的数据表明,鲤城区29.98万人;丰泽区38.95万人;洛江区15.99万人;晋江市146.15万人;石狮市49.87万人;南安市138.72万人;惠安县89.71万人;安溪县101.08万人;永春县51.64万人;德化县30.21万人;泉港区34.24万人;清?开发区1.53万人。在全市总人口中,汉族人口为714.75万人,少数民族人口为13.32万人。 在年龄构成上,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24.11%,15-6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70.58%,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5.31%。在受教育程度上,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程度的有1878人,具有高中程度的有8308人,具有初中程度的有38503人,具有小学程度的有38239人,文盲率为6.64%。
『柒』 整个石狮市的发展趋向
个人认为:
龟湖公园,德辉广场一带将是未来城市发展方向。
至于经济命脉,石狮的主要产业当然是服装行业。其次据说是石材。
应该是服装行业为主导的。
『捌』 福建石狮市主要以发展什么产业为主
主要以贸易产业和服装产业为主。这里的服装以及面料批发市场很大,种类繁多,是内地服装以及服装面料的主要供应产地,在石狮市,大概有20多条服装批发街。石狮市也是目前福建省唯一一个获批国家级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的地方。
『玖』 石狮市二十年来的变化
石狮是一座富有魅力的年轻城市,位于福建东南沿海,地处文化历史名城泉州与经济特区厦门之间,与台湾隔海相望,市域三面临海,海岸线长67.7公里,全市面积160平方公里。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建市,现辖7个镇2个街道办事处,常住人口30万,外来流动人口40万。建市以来,石狮得益于改革开放的好机遇、综合改革试验区的新机制,充分发挥爱拼敢赢的人文精神,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发展。2007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40.2亿元、财政总收入22亿元、一般预算收入11.6亿元,分别比增16.5%、22.3%和23.2%,人均GDP和人均财政收入居全省前列。经济综合实力位居全国百强县(市)第22位,保持全省十强县(市)第2位,成为福建省唯一入选《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的县级市。
——中国休闲服装名城。石狮以服装闻名于世,是中国纺织服装生产基地和集散地,经过20多年精心培育,已形成了一条以服装加工生产为核心的纺织服装产业链,涵盖纺织、漂染、成衣加工、辅料、市场营销等各个领域,产业集群优势明显。全市拥有3000多家服装及配套行业企业,以服装为主的注册商标达2000多个;以石狮为中心,连接晋江、泉州等周边地区而形成的福建服装板块,共有纺织服装企业1万多家,年产值达500亿元,是我国乃至世界重要服装板块。石狮服装50%出口,许多国际知名服装品牌,如鳄鱼、啄木鸟、周织、卡丹奴等都在石狮进行原料采购、定单生产。石狮已成为全球性服装加工贸易产业链的重要一环,同时也成为中国五大服装跨国采购基地之一。于2003年动工兴建、总投资15亿元的国际性服装物流配送中心、亚洲最大的服装专业市场——石狮服装城,2005年开业至今,已迅速跻身中国十大服装批发市场和中国十大创新市场。以海峡两岸纺织服装博览会暨休闲服装博览会为平台,以石狮服装城为中心,连接鸳鸯池布料市场(全国四大布料市场之一)、塔前服装辅料市场、洋下服装辅料面料综合市场及塔前服装机械市场,构成了石狮独具特色的纺织服装商贸区。近年来,随着一批大型纺织服装上游项目相继进驻石狮,如总投资22.38亿元的 PTA、总投资12亿元的协盛协丰5万碇纺织等项目,进一步加快了石狮纺织服装产业优化升级。
——工贸旅游港口城市。石狮工业已形成以纺织服装为主导,以五金机械、印刷包装、鞋业鞋材、体育用品、食品饮料、电子信息为支柱的产业体系。总投资2500万美元的王老吉顺利投产,带动了彩印、易拉罐、制盖和包装等相关行业的发展。港口一直是石狮经济最活跃的地带,目前石狮拥有石湖、祥芝、永宁3个深水良港,形成了以国家一类口岸石湖港为龙头,以占地面积20平方公里石湖港工业区为重点的港口经济带。石湖港年货物吞吐量已超千万吨,集装箱吞吐量超60万标箱,占泉州地区集装箱总吞吐量的半壁江山,跻身中国港口内贸集装箱码头五强。石狮是全国渔业百强县市和福建省渔业十强县市,水产品产量居全省第2位,主要海产品有200多种,浅海滩涂面积8183 公顷,拥有祥芝、东埔等国家级渔港,初步形成以华宝化工、明祥食品为龙头,以新沙堤鲍鱼育苗、永宁海水网箱养殖为特色,以祥芝水产品批发市场为辐射带动的蓝色产业基地。石狮人文历史悠久,海浪沙滩和海蚀地貌构成的绚丽滨海风光与海丝文化、服饰文化等特色文化及舞狮、灯谜、南音、泼水节、踩球舞等民间文化相互融合;以石狮服装城为主的工业和购物旅游与以黄金海岸、红塔湾为主的滨海旅游互相促进;以姑嫂塔、六胜塔、林銮渡、虎岫寺、朝天寺、城隍庙、洛伽寺为主的名胜旅游与以灵秀山森林公园、宝盖山生态公园为主的休闲旅游交相辉映,构成独具特色的旅游体系。成功举办了国际和全国帆船冠军赛、首届闽台对渡文化节暨蚶江海上泼水节等各类活动。
——著名侨乡、对台窗口。巍峨高耸的姑嫂塔、石湖塔就是当年海上导航的标志,从这里出发,石狮人随郑成功去开发台湾,随洋船远渡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等国家。如今全市旅外华侨和港澳同胞近30万人,祖藉石狮的台胞30多万人。广大侨胞和港澳台胞素有爱国爱乡的优良传统,热心于家乡的建设和发展,几年来捐办教育、医疗卫生、基础设施等公益事业的资金达7亿多元。建市以来,石狮充分发挥侨台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做活对台经贸这篇文章。至2007年底,全市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2057家,投资总额45.1亿美元,外商实际到资25.2亿美元。2007年企业自营出口5.8亿美元,比增58.6%,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日臻完善的基础设施。全市进行新一轮城市总规修编和岸线规划,加大城乡规划建设力度,全面加快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扩大至29.72平方公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9.85平方米。先后建成220KV变电站2座、110KV变电站5座,3座110KV变电站在建,实现通往福州、厦门的双回供电线路的架设。建成日供水20万吨和7万吨的自来水厂各1座,实现向全市辖区供水,总投资2亿多元的引水工程竣工通水,总供水能力达35万吨/日,人均供水量全省第一,日供水量全省第三。基本实现全市村村通公交车,村村通自来水。建成可靠的邮电通讯网络,全市城乡电话用户30多万户,移动电话用户近27万户,有线电视用户5.4万户,互联网宽带用户2万多户。同时,建成了沿海大通道、沿海防潮防洪工程、城市垃圾焚烧处理厂等一大批重点项目,总投资58亿元的鸿山热电厂建成后将淘汰服务区所有燃煤锅炉和导热油炉,进一步增强了石狮发展后劲。
——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石狮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全市拥有高等职业学校3所、中专1所、中学15所、小学70所,教育水平居泉州市先进行列;建成市生产力促进中心、海峡两岸科技孵化基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推进政府、企业、社会信息化进程,率先在全省建成第一个一体化的县级市电子政务综合办公平台。全力推进文化体育事业发展,先后建成市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体育场(馆)、游泳馆、老干老龄活动中心、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等一批公共设施。不断完善医疗卫生设施,华侨医院、妇幼保健院和“120”急救中心已建成投入使用,投资3亿元的石狮市新医院正在抓紧建设中。建设博士后工作站,加快引进人才步伐,切实关爱外来员工。加快建设和谐社会步伐,深入开展平安创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成效显著,社会保持安定稳定。通过不懈努力,石狮先后荣获了全国体育先进市、全国科技先进市、全国文化先进市、全国卫生先进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市和福建省教育先进城市、文化先进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城市、首届平安县(市)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