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一带一路给世界经济文化带来哪些影响
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共同分享中国改革发展红利、中国发展的经验和教训。中国将着力推动沿线国家间实现合作与对话,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夯实世界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
“一带一路”正在推动全球再平衡。“一带一路”鼓励向西开放,带动西部开发以及中亚、蒙古等内陆国家和地区的开发,在国际社会推行全球化的包容性发展理念。
同时,“一带一路”是中国主动向西推广中国优质产能和比较优势产业,将使沿途、沿岸国家首先获益,也改变了历史上中亚等丝绸之路沿途地带只是作为东西方贸易、文化交流的过道而成为发展“洼地”的面貌。
这就超越了欧洲人所开创的全球化造成的贫富差距、地区发展不平衡,推动建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1)一带一路带来的经济影响扩展阅读:
合作机制
加强双边合作,开展多层次、多渠道沟通磋商,推动双边关系全面发展。推动签署合作备忘录或合作规划,建设一批双边合作示范。
建立完善双边联合工作机制,研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实施方案、行动路线图。充分发挥现有联委会、混委会、协委会、指导委员会、管理委员会等双边机制作用,协调推动合作项目实施。
强化多边合作机制作用,发挥上海合作组织(SCO)、中国-东盟“10+1”、亚太经合组织(APEC)、大湄公河次区域(GMS)经济合作、中亚区域经济合作(CAREC)等现有多边合作机制作用,相关国家加强沟通,让更多国家和地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继续发挥沿线各国区域、次区域相关国际论坛、展会以及博鳌亚洲论坛、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亚欧博览会、欧亚经济论坛、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以及中国-南亚博览会、中国-阿拉伯博览会、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中国-俄罗斯博览会、前海合作论坛等平台的建设性作用。
② 一带一路带给我们的哪些方面的影响
1、多岗位实现与高收入
中国自身发展形成的经验和基础,与各国的发展意愿和比较优势结合起来,使得“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正在成为贸易投资兴业的沃土。
中国企业已经在20多个国家建设56个经贸合作区,为有关国家创造近11亿美元税收和近18万个就业岗位。
在这次论坛上,各国达成共识,将促进“一带一路”相关国家贸易和投资便利化,助力地区和世界经济增长。沿线国家民众的就业和收入将会得到进一步改善。
2、出行更加方便
道路通,百业兴。本次论坛倡议着力推动陆上、海上、天上、网上四位一体的联通,联结陆上公路、铁路道路网络和海上港口网络。
中国英国商会负责人克莱尔·皮尔森感叹,中国正在努力将这种互联互通的经济机会,扩展到那些被现有国际经济机会隔绝的地方。
3、改善生态环境
在绿色环保时代大潮中,“一带一路”的推进正力图避免“先发展后治理”老路。在这次论坛上,中国宣布将设立生态环保大数据服务平台,倡议建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并为相关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援助。
生态环保理念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传播、落实,各国民众能够既享受到发展的好处又有青山绿水。
4、拉动特色旅游发展
丝路沿线历史文化遗产密布,自然风光旖旎。在这次论坛上,中国倡议用好历史文化遗产,联合打造具有丝绸之路特色的旅游产品和遗产保护。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已成为中国民众出境游热门目的地,中国与沿线55个国家缔结了涵盖不同护照种类的互免签证协定,22个国家单方面给予中国公民免签或落地签入境待遇。
沿线国家也成为中国入境游的重要客源国,预计“十三五”期间中国将吸引沿线国家游客8500万人次,拉动旅游消费约1100亿美元。
5、医疗水平逐步提高
在局势动荡的索马里,外科医生杜拉每天都非常忙碌。曾经在中国政府资助下前往广州学医的他,回国后以精湛的医术获得当地的认可。在杜拉目前工作的贝纳迪尔妇女儿童医院,还有许多像他一样的医生曾在中国接受医学培训。
本次论坛上,中国宣布将继续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加强合作,共同打造“健康丝绸之路”。
今年8月,在北京将举行“一带一路”暨健康丝绸之路高级别研讨会,倡议启动“一带一路”公共卫生联盟、“一带一路”医院临床专科联盟等合作机制,共同打造“健康命运共同体”。
6、科技得到发展,跨越数字的鸿沟两千多年前的丝绸之路,如今正变成一条“数字丝绸之路”。
在这次论坛上,中国倡议加强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纳米技术、量子计算机等前沿领域合作,推动大数据、云计算、智慧城市建设,连接成21世纪的数字丝绸之路。这一倡议得到各国代表积极响应和高度认同。
③ “一带一路”带来了哪些影响与机遇
“一带一路”具体推进过程中不仅能消化国内的过剩产能,还能提高自身外汇资产收益率的同时进一步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
丝绸之路经济带同时具备能源和地缘安全意义;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则是我国连接世界的新型贸易之路。
据业界初步估算,“一带一路”沿线总人口约44亿,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分别约占全球的63%和29%。
如果说2014年是“一带一路”大构想的提出年,那2015年无疑是“一带一路”的具体政策推动年。自“一带一路”概念提出,沿线省市积极响应,并具体落实。
从各地方已公布的“一带一路”拟建、在建基础设施可以看到规模已达到1.04万亿元。其中,铁路投资近5000亿元,公路投资1235亿元,机场建设投资1167亿元,港口水利投资超过1700亿元。基础设施建设依然是投资重点领域。
对此,中国民生证券研究院执行院长管清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考虑到基础设施的建设周期一般为2至4年,2015年国内“一带一路”投资金额或在3000亿至4000亿元左右;
而海外项目(合计524亿,每年约170亿美元)基建投资中,假设1/3在国内,2015年由“一带一路”拉动的投资规模或在4000亿元左右。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顺应了中国要素流动转型和国际产业转移的需要。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低下,我们亟需资本、技术和管理模式。因此,当初的对外开放主要是以引进外资、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模式为主。
不可否认,这些外资企业和外国资本对于推动中国的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和管理的现代化起到了很大作用。
可以说,这是一次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性产业大转移。而今,尽管国内仍然需要大规模有效投资和技术改造升级,但已经具备了要素输出的能力。据统计,2014年末,中国对外投资已经突破了千亿美元,已经成为资本净输出国。
“一带一路”建设恰好顺应了中国要素流动新趋势。“一带一路”战略通过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这“五通”,将中国的生产要素,尤其是优质的过剩产能输送出去,让沿“带”沿“路”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共享中国发展的成果。
④ “一带一路”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一带一路”带给中国的不仅仅事经济的繁荣,还有综合国力的提升。
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合力打造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的新理念;描绘出一幅从波罗的海到太平洋、从中亚到印度洋和波斯湾的交通运输经济大走廊,其东西贯穿欧亚大陆,南北与中巴经济走廊、中印孟缅经济走廊相连接的新蓝图。
⑤ “一带一路”的建设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有什么意义和影响
第一,国内经济社会改革进入深水期。当前我国经济的阶段性特征就是“三期”叠加。所谓“三期”,即增长速度进入换挡期,这是由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
结构调整面临阵痛期,这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动选择;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这是化解多年来积累的深层次矛盾的必经阶段。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就需要统筹国内、国际两大资源和市场,寻求新的经济发展驱动力和增长点。
从当年改革初期的“摸着石头过河”,到积极应对、主动出击,体现了历史的变迁,时代的进步,也反映了问题之复杂,困难之巨大,挑战之严峻,任务之艰巨。
第二,世界经济仍将呈现复苏乏力态势。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产业结构进入了深度调整期,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发达经济体总需求不足和长期增长率不高现象并存,新兴经济体总体增长率下滑趋势难以得到有效遏制。
特别是全球贸易低增长局面难以得到根本扭转。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货物出口增长率曾于2010年至2011年间恢复到20%左右。2012年开始,世界货物出口增长率急剧下跌,2012年至2014年间,基本保持在3%左右。
2015年全球贸易低迷状况进一步恶化,全球货物出口出现较大幅度的负增长。世界经济形势的新变化,给我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带来复杂而深刻的影响,对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我们要认清形势,增强紧迫性和使命感,不断完善对外开放区域布局、对外贸易布局和投资布局,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认识到,“一带一路”建设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推行互利共赢的重要平台。
我们必须以更高的站位、更广的视野,在吸取和借鉴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以创新的理念和创新的思维,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使沿线各国人民实实在在感受到“一带一路”给他们带来的好处。
第三,构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争夺更加激烈。在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前提下,中国提出了新型大国关系、“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以及“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
建设“一带一路”,将让中国与世界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推动更多国家和地区开展全方位合作,共克时艰、共创辉煌。这充分展示了中国主动参与国际事务的积极姿态和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表明中国将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承担起应负的责任与义务,为世界和平、繁荣与稳定作出更大贡献。
(5)一带一路带来的经济影响扩展阅读:
“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不仅有机遇也充满了挑战,需要我们有一定的风险意识,并未雨绸缪。
首先,自1999年以来,中国政府就一直鼓励企业“走出去”。最初的投资大多集中于一些全球贫穷国家的资源开采项目上。近年来,随着国内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对外投资首次超过了外资流入,对外投资也被引导到发展中经济体和发达经济体中的更为引人瞩目的项目上。
五六年前,中国“走出去”模式基本上围绕着大宗商品,现在开始在一些实行竞标机制的国家承建基础设施项目。
我们知道沿“带”沿“路”的一些发展中国家还是比较愿意接受我们的投资,但由于其中一些国家政局并不是十分稳定,不同党派之间的理念差别很大,一旦一个党派下台,就会改变过去的对外政策,这必将给我国在这些国家的投资带来巨大风险。
因此,我们在具体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时必须对这些国家的政治格局、法律环境等进行仔细研究,在投资之前做好风险应对的预案,将投资的风险降到最低。
其次,“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的任何创新其实都会有潜在的风险,尤其以金融为主的虚拟经济创新蕴含的乘数式风险,需要我们时时刻刻保持高度警觉。
最后,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必须得与国内经济状况相适应。我们要看到,中国的产能过剩是相对的;实际上,国内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仍有很大空间,大有可为。
如果我们不顾及国内的这些实际需求而一味向国外投资和转移产业,有可能会产生对国内投资的挤出效应和产业的“空洞化”。对此我们要提高警惕。
⑥ 一带一路对中国经济发展有什么意义
“一路一带”将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