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开发 > 新加坡东南亚经济发展

新加坡东南亚经济发展

发布时间:2021-01-26 20:16:23

㈠ .新加坡是东南亚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与它周边的国家比,最有可能的原因是什 么

.新加坡是东南亚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与它周边的国家比,最有可能的原因是什 么?
新加坡 经济 东南亚

㈡ 新加坡经济发展靠什么,为什么这么小的国家能如此发达!

自然因素:
新加坡复有许制多优良港口,地理位置优越(位于马六甲海峡),便于发展航运业和转口贸易;
新加坡气候条件优越(热带雨林气候),被称作“花园城市”,旅游业发达。
社会经济因素:
新加坡实行商业立国政策,促进金融业和商品贸易的发展;
重视发展教育,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实行对外开放,引进外资,推动炼油、造船、电子、钻台工业的发展;
人口众多,还有大量移民(华侨),为加工业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
PS:新加坡是世界著名转口港,东南亚重要的商业、旅游城市及国际金融、交通中心之一。

㈢ 新加坡的位置有什么特点,并分析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利用地理位置发展经济的典型国家——新加坡 新加坡是东南亚的一个岛国,梵文意为狮子城,又因国土小如星斗,故称星洲、星岛。新加坡国土总面积618平方千米,人口约有270万,其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高这4369人。是世界上面积最小、人口密度最高的国家之一。1965年独立后,立足本国实际,因地制宜,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经济迅速发展,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究其发展的根本原因,主要是充分发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这个有利因素,成为世界上利用地理位置发展经济的典型国家。 一、优越的地理位置 新加坡位于马来半岛最南端,领土由新加坡岛和附近54个小岛组成,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向称“东方十字路口”。北面与马来半岛隔着宽仅1.2千米的柔佛海峡,西边有长堤相连,交通便利;在南面隔着新加坡海峡同印度尼西亚相望,海峡长105千米,宽1.7千米,扼守着马六甲海峡入口处的航行要道。 二、利用地理位置发展经济 新加坡地狭人稠,资源贫乏,依靠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发展经济,成为东南亚的经济中心,主要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1、国际航运、航空和贸易中心 新加坡港地理位置优越,气候和水文条件十分理想,港口货物年吞吐量达1亿吨以上,居世界前列,国际航空客运周转量仅次于美、英、法、日居世界第5位。新加坡以此为基础,从邻国大量进口各类初级产品,汇总、分级、包装后再行出口,形成了以转口贸易和航运业为主体的独特经济类型。 2、工业和技术服务中心 新加坡四面环海,以炼油和造船为核心的工业部门具有世界意义。全国建有五大炼油厂,年加工能力达4290万吨,成品油出口额仅次于荷兰居世界第二位。造船业为传统的优势部门,不仅能修造繁多的各项船舶,还是世界上海洋石油钻井平台的主要生产基地之一。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工业以制造业为中心转向技木密集型部门,大力发展电子工业,电视传真设备、按钮式电话、光纤光缆、电脑化列车控制系统等均进入世界先进行列。近年来,发展重点又转向新科技园地的建设上,大力培养科技人才,发展尖端技术,以适应改革工业结构的需求。 3、投资和金融中心 新加坡由于优越的地理位置,方便快速的通讯,政局的稳定,国民素质较高等特点,使外国资本大量投入,推功了新加坡经济的腾飞。同时,各国银行云集新加坡,银行总数仅次于伦敦、纽约和香港,成为世界第四大金融中心。 4、国际旅游和会议中心 就自然和历史文化条件而言,新加坡并不具备发展旅游业的突出优势,但利用其适中的地理位置,大力发展基础设施,美化城市环境,提供优质服务,简化出入境手续,开展各种旅游“外交”活功,从而吸引大量外国游客旅游及大批国际会议在新加坡召开。目前,旅游业已成为新加坡外汇的重要来源之一。 总之,新加坡利用本国特殊的地理条件,扬长避短,引进和运用外国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使生产力水平得到了迅速提高,走出了一条独特的成功的经济发展道路。这一成功道路不仅为类似新加坡这样的岛国提供了发展模式,同时也为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当然,由于新加坡在许多方面对外国依赖较深,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经济发展存在着一定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 参考资料: http://..com/question/169774.html?fr=qrl3

㈣ 新加坡经济发展较快的主要原因是:

太小了。。。

它全国的面积也就不过700平方公里,不过是一个中国一个城回市的面积。
而且新加坡答大力推行人才政策,全力建设基础设施和教育系统,以优厚的条件吸引全世界的人才。除此之外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大多数进出亚洲的货轮都要经过马六甲海峡并在新加坡港进行补给,而新加坡政府则从中获取巨额的税收。当然,新加坡的高速发展也与其政权高压、经济自由的政策有关,政府在其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并引导当地经济向一个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

㈤ 东南亚经济发展最好的国家

新加坡
新加坡是亚洲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被誉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其经济模式被称作为“国家资本主义”。新加坡是继纽约、伦敦、香港之后的第四大国际金融中心, 也是亚洲重要的服务和航运中心之一。
新加坡共和国,简称新加坡,旧称新嘉坡、星洲或星岛,别称为狮城,是东南亚的一个岛国,政治体制实行议会制共和制。新加坡北隔柔佛海峡与马来西亚为邻,南隔新加坡海峡与印度尼西亚相望,毗邻马六甲海峡南口,国土除新加坡岛之外,还包括周围数岛。
新加坡是一个多元文化的移民国家,促进种族和谐是政府治国的核心政策,新加坡以稳定的政局、廉洁高效的政府而著称,是全球最国际化的国家之一。

㈥ 东南亚各国经济发展特点

越南:属发展中国家。1986年开始实行革新开放。1996年越共八大提出要大力推进国家工业化、现代化。2001年越共九大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定向的市场经济体制,并确定了三大经济战略重点,即以工业化和现代化为中心,发展多种经济成份、发挥国有经济主导地位,建立市场经济的配套管理体制。实行革新开放的二十多年来,越经济保持较快增长速度,1990-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7%,经济总量不断扩大,三产结构趋向协调,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基本形成了以国有经济为主导、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格局。

老挝:
以农业为主,工业基础薄弱。属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
柬埔寨:
是传统农业国,工业基础薄弱。属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之一
泰国:
实行自由经济政策。属外向型经济,较依赖美、日、欧等外部市场。
缅甸:
农业是缅甸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作物主要有稻谷、小麦、玉米、棉花、甘蔗和黄麻等。缅甸自然条件优越,资源丰富。但多年来工农业发展缓慢。1987年12月被联合国列为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之一。1989年3月31日,政府颁布《国营企业法》,宣布实行市场经济,并逐步对外开放,允许外商投资,农民可自由经营农产品,私人可经营进出口贸易。
马来西亚:
是相对开放的以国家利益为导向与新兴工业化市场经济体。国家透过宏观经济计划,在指引经济活动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其重要性逐渐下降。马来西亚拥有亚洲最佳的经济纪录。
新加坡:
是继伦敦、纽约和香港之后的第四大国际金融中心。工业是新加坡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快速发展至今,已成为全球第三大炼油国,以及世界电子工业中心之一。
印尼:
工业发展方向是加强外向型的制造业。
文莱
是一个经济结构比较单一的国家,其经济主要建立在传统农业和沿海渔业的基础上,文莱经济总体走势特点:经济结构高度依赖石油、天然气。
菲律宾
出口导向型经济。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突出,同时农业和制造业也占相当比重。
东帝汶:经济处于重建阶段

㈦ 为什么新加坡经济那么发达

就新加坡的复经济而言,这制个小国在某些不利条件下发挥了最大作用。新加坡面积约700平方公里。它既缺乏耕地,又缺乏自然资源,如燃料,金属或矿产。但是,新加坡有一个明显的经济优势:区位。海岸线长达190公里,拥有天然的深水港,该岛也位于东南亚重要的运输路线上。贸易和商业是经济的关键部分。政府还对教育进行了数十年的投资。并采取一系列符合本国实际且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切合时宜的方针政策进行建设扬长避短,积极引进外国资金、技术与管理经验 使自己的经济发展水平迅速提高,走出了一条独特的经济发展道路。人力资本和熟练的劳动力是新加坡的根本。

㈧ .说明东南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和新加坡经济发展的特点。

东南亚地处亚洲与大洋州、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十字路口”的位置,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新加坡依靠马六甲海峡,大力发展转口贸易,成为世界上重要的货物集散地。
东南亚的中南半岛上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全年高温,降水分明显的旱雨两季;而在马来半岛和马来群岛则以热带雨林气候为主,全年高温多雨,气候湿热。
农产以水稻、天然橡胶、椰子、油棕和蕉麻为主,天然橡胶主要在泰国,椰子在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油棕在马来西亚;蕉麻也称马尼拉麻,在菲律宾。矿产以锡和石油为主。

阅读全文

与新加坡东南亚经济发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