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开发 > 国际贸易数据发展历程经济预测

国际贸易数据发展历程经济预测

发布时间:2021-01-27 04:34:33

❶ 中国对外贸易中心的发展历程

中国对外贸易中心最初名称是中国出口商品陈列馆机关,自成立之日起,就是中国进出口版商权品交易会的常设机构,负责承办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1957年-1979年间是外经贸部直属事业单位。
1979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中国出口商品陈列馆机关改为企业,更名为广州外贸中心。
1980年1月1日广州外贸中心正式成立。
1986年秋,广州外贸中心更名为中国(广州)对外贸易中心。
1988年8月29日,中国(广州)对外贸易中心更名为中国对外贸易中心(集团)。
1999年以良好的出口业绩被列为外经贸部全国出口考核表彰的25家企业之一。
2001年4月,经中编办批准,中国对外贸易中心(集团)改制为事业单位,更名为中国对外贸易中心,并于2001年7月31日完成事业单位法人登记。
中国对外贸易中心全面负责每年春秋两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的组织管理和承办工作,同时经营各种形式的展览(包括来华展览、出国/境展览和国内展览)、贸易、广告、物业、旅游、酒店、餐饮、房地产等业务。

❷ 高手请帮下忙关于国际贸易的发展历程

简史国际贸易是在国际分工和商品交换基础上形成的。在奴隶社会,由于生产力低下,交通不便,商品流通量不大,国际贸易很有限,交易的商品主要是奴隶和供奴隶主消费的奢侈品。在封建社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际贸易也有所发展。这一时期,中国与欧亚各国通过丝绸之路进行国际贸易活动,地中海、波罗的海、北海和黑海沿岸各国之间也有贸易往来。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地理大发现,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当时参与贸易的商品主要是一般消费品和供封建主消费的奢侈品。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后,特别是产业革命以后,由于生产力迅速提高,商品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国际贸易迅速发展,并开始具有世界规模。从17世纪到19世纪,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贸易额不断上升。英国在国际贸易中长期处于垄断地位。当时参与国际贸易的商品主要是一般消费品、工业原料和机器设备。19世纪末进入帝国主义时期后,形成了统一的无所不包的世界经济体系和世界市场。 此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冲击和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使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遭到很大破坏,世界贸易额锐减并停滞不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贸易进一步扩大和发展,美国成为国际贸易中的头号大国。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生产的社会化、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特别是新科技革命带来的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国际贸易空前活跃并带有许多新的特点,贸易中的制成品已超过初级产品而占据主导地位,新产品不断涌现,交易方式日趋灵活多样。 当代国际贸易以发达国家为主,美国仍是世界最大的贸易国,但地位有所下降;德、日等国的对外贸易有极大发展;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所占份额不大,但与自身相比,对外贸易也有了很大发展,成为国际贸易中一支不可轻视的力量。国际贸易在当代国际事务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对各国自身的经济发展也有重要意义。

❸ 对外贸易发展历程

新中国非金属矿业对外贸易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20世纪70年代以前

由于当时国际上部分国家对华长时期实行经济封锁,中国对外部世界基本上是封闭的。1957年以前,中国非金属矿产品仅与苏联、朝鲜及东欧部分国家有少量的政府间贸易。

自1957年,中国创办每年春秋两季在广州举办的“广交会”以后,非金属矿产品对外贸易主要在“广交会”上进行。少数受到约请的外商在交易会上看货、谈判。中国矿产品贸易主要通过中国五金矿产进出口公司(简称“五矿”)进行,基本上是“五矿”独家经营。许多产品需要通过中国香港转口贸易。

据统计1958年至1970年13年间,中国非金属矿产品出口总换汇额仅3.31 亿美元,年均换汇0.25亿美元,出口产品约50种。在这一阶段,中国非金属矿产品基本是自给自足,对外贸易量很少,发展也很缓慢。

二、20世纪80年代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国家建设急需外汇,非金属矿产品成为出口换汇的亮点。随着对外贸易的开放,西方和日本的大商社纷纷到北京等大城市设办事处,外国客商开始考察中国辽阔的内地,访问各矿产地。对外贸易不再是“五矿”一家,出现了许多新公司,如中国地质进出口公司、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公司、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中国原子能工业公司、中国化工进出口公司等,这些公司均涉足非金属矿产品贸易。各地方的省级公司,各级外贸公司的分公司亦如雨后春笋一样出现在全国各地,有些公司还到国外开设办事机构,常常是多家公司经营同种非金属矿产品。同时,许多非金属矿山或加工厂开始大量引进国外先进设备;有些公司吸纳外资组成中外合资企业;还有一些外商在华建立独资企业。

这一时期中国非金属矿产品对外贸易,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以原矿及初加工产品出口快速增长为特点,以增加出口创汇额为目的,到1989年,出口品种逐渐达到100多个,年出口额达到6.83亿美元,同比增长36%,进口额达到1.03亿美元。同期,也出现许多小企业乱采乱挖、浪费资源、竞相出口、无序竞争的现象。

三、20世纪90年代

伴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深入,非金属矿产品生产单位和外贸单位数量快速增加;通过改制、改组,原国有矿山企业有些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集团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和许多民营小矿山。部分有实力的生产厂矿获得进出口权,可以直接经营外贸。

该期间,中国非金属矿产品外贸进入较稳定的发展阶段,企业从单纯追求扩大出口开始逐步转向追求企业出口效益和多元化稳定市场,对外贸易额年均增长在10%以上。虽然经历了亚洲金融风暴的考验,但是很快就恢复了正常发展。在这一阶段,中国非金属矿产品对外贸易呈现多元化格局,贸易市场从以亚洲为主,逐渐走向全球,产品远销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同时,也曾出现阶段性供过于求,致使部分矿产品出口平均价下滑,贸易摩擦现象开始出现。

中国的改革开放,不仅改变了本国非金属矿产品产销状况,也改变了世界贸易状况,甚至改变了全球矿产品贸易格局。到20世纪末,在世界矿产品贸易的舞台上,中国已经发展成为石材、石墨、滑石、重晶石、铝矾土、萤石、菱镁矿、硅灰石等矿产品的供应主角。甚至有的学者惊叹:“当今世界对于几乎所有涉足矿产品开采、生产、销售、使用和运输的公司来说,缺少对中国现状的了解就寸步难行。”(见KevinFountain博士的《中国矿产品贸易体系和动态》)。

图1-1-1 中国非金属矿产品对外贸易发展趋势图

四、在新世纪加入WTO以后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矿产资源配置,从出口为主转变为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利用国外优势资源满足国内快速增长的需求,非金属矿产品进口额以2位数快速增长,至2006年进口总额达到24.39亿美元,是20世纪90年代年均进口额的5倍。进口原料,利用本国已形成的加工能力,加工后再出口或供国内需求是新的动向,尤其在装饰石材领域最为突出。中国正在发展形成一个大的矿产品进口市场。

中国加入WTO以后,非金属矿产品出口一直呈平稳较快增长势态。在此阶段中国开始对进出口税率不断进行调整。对进口非金属矿产品不断降低关税,甚至对一些发展中国家执行零关税,积极鼓励企业进口所需的短缺资源产品;对高能耗、高污染、资源性产品,则取消或降低出口退税率;对国家鼓励发展的产品,则提高出口退税率。中国进出口税率的调整,不断促进非金属矿产业结构的优化,促进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推动进出口贸易均衡发展。

总之,中国宏观政策的调整在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在促进企业创新、产品结构调整、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在促使外贸产品从“资源换汇”向“技术换汇”转变,在促使中国非金属矿产品对外贸易健康有序地发展。

1997~2007年中国非金属矿产品对外贸易情况见表1-1-1、图1-1-1。

❹ 中国纺织品国际贸易发展历程

简单说几点供参考: 1、纺织是组合名词。“纺织”的“纺”是指纺纱,“织”是指织布。都是劳动密集型生产的典型。 2、纺织品国际贸易的大宗主流交易集中于“两纱两布”。分别是指纯棉纱、涤棉纱、纯棉布、涤棉布。 3、织机设备的发展历史:近代从铁木织机、电力织机、到当今的高速无梭织机的历程。 4、产业的转移。英国首先完成的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方式的主要产品之一是毛纺织品。二战以前部分工业国家以及日本都是纺织品生产大国。随着这些国家步入发达国家,劳动力昂贵致使成本增加,纺织工业在全球范围内向劳动力相对低廉的国家转移。我国是当前产能与产量最大的国家,其次有巴基斯坦等一些国家。 5、优质的高支纱和高支棉布需要长绒棉为主要原料。长绒棉主要出产国家是埃及,我国新疆也有生产。

❺ 国际贸易专业发展历史和现状是什么

1.发展历史国际经济与贸易类专业设置的历史比较长。建国初期,我国部分高校就设置了国际贸易类专业,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批从事外贸工作的人才。然而,由于我国对外贸易工作长期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外贸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很小,往往只是国家对外创汇的手段,因此,相应地外贸高级人才的培养规模也比较小。1979年改革开放以后,为了适应经济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搞活的需要,一些高校陆续设置了国际经济、国际商务、工业外贸等专业,这些专业很快成为热门,为社会提供了大量急需的人才。
2.发展现状国际经济与贸易是运用国际经济学中的贸易理论和分析方法,研究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国际贸易政策、国际贸易实务以及国际贸易与经济发展关系的一门学科。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快以及中国加入WTO后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进一步接轨,迫切需要一大批具有坚实的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基础、熟悉国际贸易实务、熟练掌握外语的高级专门人才。

❻ 从国际分工、国际贸易、世界市场的发展历程分析说明三者的关系

①分工与贸易和市场之间的基本关系:
分工是指劳动分工,即各种社会劳动的划分和独立化,社会分工是整个社会内部创造使用价值的各种有用劳动发展起来的多支分工体系.社会分工是商品交换和市场的基础, 没有分工,就没有商品交换,没有商品交换也就无法形成市场.分工的发展水平不仅决定着交换的深度,广度和方式,也决定着市场的规模和发育程度.
②国际分工是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国民经济内部分工超越国家界限而形成的国家之间的分工,在国际分工形成的前提下,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商品交流更加频繁,往来更加密切,于是国际贸易逐渐形成,并且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而加速发展.
③当国际贸易发展到一定程度之时,国家之间的贸易需要一个平台进行,于是世界市场作为世界各国交换产品、服务和技术的场所,将世界范围内通过国际分工联系起来的各个国家内部以及各国之间的市场综合连接在一起。
④三者之间的关系:
首先,国际分工加速了国家贸易的发展,使国家贸易中的商品结构不断优化,另一方面,国际贸易是国际分工的纽带,制约着国际分工功能的实现,他的规模和发展速度制约着国际分工的发展,可以协调参与国际分工主权国家的分工利益,引导国际分工的发展方向.
其次, 世界市场是是伴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与国际分工的发展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产业革命中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方式的建立和发展,促进了国际分工的发展,加强了国与国之间的联系,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总之, 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随着国际分工的发展而发展,反之世界市场的不断扩大,国际贸易的日益增长,也强有力的推动着国际分工的发展。

❼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哪几个历程(简要概况每个历程的发展情况&h…

~按照来历史与逻辑统一的源原则,可以把整个贸易模式的发展历程大体分为三个阶段:产业间贸易阶段、产业内贸易阶段和产品内分工贸易阶段。纵观已有文献,有关贸易类型的讨论虽然已经比较成熟,但是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仍然存在扩张空间,特别是随着垂直分工的深化和全球生产网络的形成,产品内分工贸易模式作为一种全新的贸易模式出现在经济学家的视野中,大家对其认识还比较模糊,与其相关的理论探讨更是莫衷一是。因此,廓清贸易类型的发展历程及其在不同发展阶段上所表现出的不同特质,对于从更深层次上理解贸易理论并指导现实世界贸易发展具有深远意义。本文将重点从产业问贸易、产业内贸易和产品内分工贸易三个层面探讨贸易模式的发展历程,分析现有研究的不足,并着重就产品内分工模式下出现的最新贸易类型测算方式进行探讨,最后指出未来的研究方向。.高手们,帮帮忙哦

❽ 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发展的状况及其特点

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发展状况:①秦汉时期,对外贸易主要以陆路为主。 ②隋唐时期,水、陆并进。 ③两宋时期,陆地商路中断,海外贸易发达。辽、夏、金政权将岁币西运。 ④元朝时期,水、陆两条商路并进。 ⑤明朝,海运发达,远达东非和红海。 ⑥清初,闭关锁国,只准广州一地接待外商。

目的:①贸易不以营利为主,而以加强友好往来或者宣扬国威为主。例如郑和下西洋。 ②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例如丝绸之路。③外贸促进了民族融合。如回族的。

特点: ①先陆路贸易,后海路贸易。②外贸政策由开放到闭关。

拓展资料:

中国古代对外贸易思想,包含了中国从先秦至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历代思想家及典籍中关于对外贸易的看法和主张。

从先秦至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历代思想家及典籍中关于对外贸易的看法和主张。古代对外贸易在先秦时期主要指诸侯国间的贸易;秦统一中国以后,指对中国境外的陆路与海上贸易,以及境内各民族(如汉与匈奴)间的贸易。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由于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对外贸易在社会产品中所占的份额很小,人们一般对外贸很不重视。特别在建立中央集权封建国家以后,中国已成为泱泱大国,经济文化发展水平高于周围国家,自然容易产生中国“百产丰盈,无物不有”的优越感,把对外贸易看成无足轻重之事。

诚然,在封建时代商品货币经济比较发达的王朝,也有一些思想家主张开放对外贸易,但多强调由官府控制,直到封建社会的后期,才有人主张开放海禁,允许民间进行海上贸易。

汉武帝时开通的“西北丝绸之路”,可以说是中国对外贸易兴起的重要标志。汉朝时,中国对外贸易以陆道为主,兼行海市。当时的对外贸易通道已是四通八达,除了西北丝绸之路外,在西南有更早的“永昌道”,取道缅甸、印度半岛,与中亚大陆的古老商道相交会,称为“西南丝绸之路”。

往东北朝鲜半岛有“乐浪道”,不仅运往朝鲜半岛的货物行经此道,转口日本的商品也由此道转运南行,被称为“东北丝绸之路”。两汉时,中国国际贸易业务是当时世界上走得最远的。《后汉书·西域传》记载:“于是五十余国悉纳质内属,其条支、安息诸国至于海濒四万里外,皆重译贡献。”可见,中国当时国际贸易能力之强大。

古代中国对外贸易长期采用“朝贡”方式,外国来的商品称为“贡”或“献”,中方交换出的商品则叫“赐”或“赏”。这实际上是一种不等价的官方贸易行为,中国的“赐”远远大于海外的“贡”。如张骞出使西域,虽然带有军事、政治目的,事实上却是一次大规模的对外经贸活动。

❾ 中国外贸运输的发展历程和前景

其实随着中国加入WTO和现在十七大的召开,中国的进一步的开放,中国在世界上越来越强大,经济发展的快速发展国际间的贸易往来回越来越频繁,中国外贸运输的发展前景应该是不错的。但如果做外贸运输的话,首先要有一定的实力还要了解外贸活动中的规则和各国外贸进出口的政策是蛮必要的,还要考虑外贸运输的风险问题和了解风险规避的方法比如保险的知识!````有好多啊,不过做起来了应该是不错滴。呵呵~~
海洋运输是国际物流中最主要的运输方式,它是指使用船舶通过海上航道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港口之间运送货物的一种方式。目前,国际贸易总运量中的2/3以上,中国进出口货运总量的约90%都是利用海上运输。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海运大国之一。全球目前有19%的大宗海运货物运往中国,有20%的集装箱运输来自中国;而新增的大宗货物海洋运输之中,有60%至70%是运往中国的。中国的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均已居世界第一位;世界集装箱吞吐量前5大港口中,中国占了3个。随着中国经济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世界航运中心正在逐步从西方转移到东方,中国海运业已经进入世界海运竞争舞台的前列。
目前世界经济发展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世界经济中心已经开始向亚太地区转移,世界经济的发展也将会在西太平洋海岸掀起一股新的热潮,而且进一步加强区域经济和跨国集团的开发都在为中国的港口建设和海运业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面临大好的机遇,中国港航业自身能力不足问题十分突出,缺少大型油船和大型油船码头泊位,使中国石油进口运输中国轮承运率只占10%,不得不大量租用外轮运输。不仅需要支付大量外汇,也失去了中国海运业发展和增加就业的良好机遇。
海运业是资金密集型行业,发展中国家因缺少资金,大多数进出口货物运输都不得不受控于发达国家的船队,中国也未能免遭这一厄运。伴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发展和加快,这一问题会越来越突出。如果解决不好,会形成不良循环。
随着国民经济和对外贸易高速增长,中国海上交通运输业得到了持续快速发展。海运量不断增长,中国海运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不断增强,已成为繁荣全球海运的重要因素。随着中国海运业的迅猛发展,其市场环境也在不断发生着深刻变化,尤其是中国政府采取积极的对外开放和与国际海运惯例接轨的海运政策法规,为海运业提供了“竞争、开放、透明”的市场环境。中国海运从业者,包括来华投资经营的外商必须时刻了解、研究自身所处的市场环境,才能审时度势,掌握航向,在不断遇到新情况、不断解决新问题中,得以发展、壮大。

阅读全文

与国际贸易数据发展历程经济预测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