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教育对经济发展有何促进作用
第一,拉动我国经济增长
2000年以来,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教育发展对饮食业、运输旅游业、文化用品制造和印刷业、基础设施等相关行业最终需求的拉动作用十分明显。
仅从文化用品业来看,我国2010年与2000年相比,在校研究生和本科生增加了1305.7万人,如果每生每年平均消费的文化用品按百元计算,新增学生能带动我国文化用品业产值增加130570万元。
第二,有利于解决就业问题
大力发展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可以延缓低级教育的毕业生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时问,起到“蓄水池”作用。此外,发展教育还直接或间接地创造新的就业岗位。
一些优秀的高校学生毕业后,自主创业,不仅解决自身的就业问题,还为社会提供更多的职位,吸纳大量的劳动力。
第三,通过提高人的素质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教育能够传播知识,提高人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提高劳动者承担工作的数量和质量,从而提高生产率。从生产领域看,与小学没毕业的劳动者相比,小学毕业的劳动生产率要高43%;
与小学毕业的劳动者相比,中学毕业的劳动生产率要高1.1倍;与中学毕业的劳动者相比,大学毕业的劳动生产率要高3倍。
第四,通过加速科技进步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教育提高了全社会的科学文化水平,为技术力量成长提供广阔的基础和保证,优化人才结构,传播科学知识,使科学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1)教育经济发展扩展阅读
高等教育的发展程度和发展质量,不仅影响整个教育事业,而且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未来。”
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提升我国人力资源整体水平,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1999年初,党中央国务院按照“科教兴国”的战略部署,作出了高等教育大扩容的重大决策。
教育为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劳动力。现代经济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教育可以再生产人的劳动能力,可以增加劳动力价值,还可以改变人的劳动能力的性质和形态,使劳动能力具有专门性。
㈡ 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有着巨大的作用。教育改变着社会整体素质的提升。也推动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㈢ 中国应该优先发展经济还是教育
两者并重,不发展经济,发展教育就没有财力的支持,只是空谈。只顾经济,忽视教育,经济发展就没有后劲,只能昙花一现,而且教育发展了可以转化为生产了,促进经济的发展
㈣ 教育对中国经济增长有什么重要作用;
二、教育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和趋同的路径
有大量的经验证据表明,教育作为人力资本积累的主要途径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正如前面所提到的,人力资本是影响经济增长稳态值的重要因素,更高的教育水平进而更高的人力资本积累水平可以提高一个国家的稳态收入水平(而不影响经济增长率本身)。另一方面,人力资本积累(或教育)也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影响经济增长率本身,促进经济增长:(1)促进技术进步,(2)提高劳动力采纳和适应新技术的能力,(3)促进具有正的外部性的技术创新和扩散,增加社会收益。
通过计算教育的收益率特别是教育的社会收益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衡量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此外,Uzawa-Lucas模型也可以用来解释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尤其是通过教育所积累的人力资本对促进技术进步的重要作用。该模型认为,体现工人技能的人力资本是内生的,个人通过牺牲现期消费,投资于教育、培训等,实现财富最大化。在稳态均衡的情况下,人力资本存量必须和物质资本以相同的速率增长,才能保证经济的持续增长。
另一个解释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的重要模型是Becker、Murphy和Tamura的BMT模型,该模型从理论上解释了现实世界中各个不同国家经济增长水平参差不齐、呈现多种经济增长模式和趋同路径的原因。他们认为经济增长有多重稳态,既有高水平增长均衡即"高稳态",又有低水平增长陷阱即"低稳态",而人力资本水平是决定稳态值高低的关键。现实世界中,由于穷国的人力资本积累水平往往较低,它们往往处于"低稳态"且难以突破,如同陷入了"贫困陷阱"。因而,发展教育、加速人力资本积累是跳出低水平增长陷阱的关键。
三、教育发展对中国经济增长持续性的影响
根据其他经济体,主要是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历史,可以发现,它们都经历过经济的长期增长。一个低水平增长的发展中国家必须经过长期的、持续性的增长才能实现整个经济的繁荣。一般而言,经济增长的源泉有两类:一类是持久性的增长源泉,如长期积累起来的人力资本存量、有利于经济增长的制度形式等;另一类是因时因地而变化的增长源泉,与一个国家在特定发展阶段上的资源禀赋相关,如要素、技术和环境。一个国家经济的持续增长有赖于持久性的增长源泉,即制度和人力资本。那么,在中国,教育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的最重要的方式会如何影响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呢?中国经济增长中已经出现的绝对差异与条件趋同并存的模式对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会产生哪些影响?
观察其他经历过快速增长的经济体,再对中国过去的经济增长做出判断和分析是有益的。1966年~1990年间,韩国、台湾、新加坡、香港都经历了经济高速增长的黄金时期,年均GDP增长率分别为10.3%、9.1%、8.5、%、7.3%,大大高于英国、美国、德国2%~3%的年增长率(Alwyn Young,1994),成为亚洲"四小龙"。但是,Young通过增长核算分析发现亚洲"四小龙"的经济增长过多依赖于资本的数量和质量;TFP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并不显著;并且人均GDP增长和劳均GDP增长的差异较大,表明其增长过度依赖劳动力的投入,依靠劳动参与率的提高,而资本、劳动投入都是不能无限增加的,据此,他对亚洲"四小龙"经济增长的持续性提出了质疑。然而,事实上,亚洲"四小龙"的人力资本积累也是非常显著的,而由于其人力资本的模式不同于美国,Young的度量可能存在问题。
回顾中国过去20余年的经济增长,制度变革带来了技术效率和配置效率的显著改善,促进了我国比较优势的发挥,推动了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在这段时期内,我国的人力资本积累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对经济增长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目前,我国仍处于转型经济时期,制度变革远远没有结束,走向更完善、更一体化的市场经济还有很长的路,人力资本积累水平也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因而,制度变革和人力资本在未来仍将是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一个重要源泉。
中国经济增长已经或将要面临以下问题和挑战:
(1)要继续增加人力资本存量,特别是对于我们这样的资源非常有限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既要进行物质资本投资,又要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对二者妥善加以平衡是非常重要的。
(2)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不平等的问题,包括区域间的不平等、城乡收入差距,个人在资产、收入和人力资本上的不平等。不平等并不仅仅是一个社会道义的问题,还会影响到经济增长。一方面,不平等本身是有差别的,个人收入的不平等、资产的不平等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可能较小,但人力资本的不平等会对未来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另一方面,不平等不一定直接影响经济增长本身,但会对经济增长的持续性产生影响;例如,收入不平等会导致人力资本存量差距扩大,不利于经济持续增长。在这种情况下,促进教育的公平性显得非常重要。
(3)人口总量压力和人口结构、质量转变的压力。我国人口基数大的事实将长期存在,到2030年达到高峰;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率从2010年起将趋于下降,2022年以后大幅度下降,可以享受人口红利的时期已所剩无几;但少儿抚养比的下降将给人力资本积累带来机遇。数量庞大的劳动力若不能实现人力资本积累的显著改善,我国将难以发挥潜在的人力资源比较优势。
(4)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
综上,有以下三点基本结论或建议:
(1)教育作为积累人力资本的主要渠道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持久性因素,因而也是促进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
(2)现阶段,教育对于中国经济增长的意义不仅在于促进经济增长本身,还可以促进地区间的协调发展;
(3)教育的不平等会损害经济增长的速度和平等性,损害经济增长的持久性源泉,因此,促进教育公平将是我国未来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㈤ 如何理解“经济发展,教育要先行”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我国的教育优先发展思想是小平同志最早提出的。1977年,邓小平指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我们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何着手呢?我想从科技和教育着手。”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中华民族最根本的事业。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㈥ 简述教育与政治经济发展的关系是什么
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如下所述:
(1)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① 社会经济的发展制约着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
② 社会经济发展制约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
③ 经济的发展制约着课程的设置及教学内容;
④ 经济的发展影响着教育结构、教育制度、教学组织方式、教学方法等的变革。
(2)教育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① 教育是使可能的劳动力转变为现实劳动力的基本途径;
② 教育能使科学知识得到普及和推广,并能产生新的科学知识;
③ 现代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
教育与政治的关系,如下所述:
(1)政治对教育的制约
① 政治决定了教育的领导权;
②政治决定受教育的权利;
③政治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教育内容。
(2)教育对政治的促进作用
① 教育能促进年青一代政治社会化;
②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化。
㈦ 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什么作用
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一个社会的发展进步都是科技的推动,所以教育是很重要的。
㈧ 教育经济学的发展
进入20世纪70年代,教育经济学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国际学术界也有了一定的地位,许多发展中国家纷纷学习和借鉴西方的教育经济学,世界各国涌现出一批研究教育经济学的学者,有关教育经济学的著作及论文层出不穷。
但是,就在教育经济学传播到世界各国的同时,西方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危机,许多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受此影响,经济开始萧条。一些国家把资金投入到教育,希望通过教育带动经济的复苏,但是并没有取得成功。不景气的经济状况与教育的不断扩张发生矛盾,出现了种种人力资本理论不能揭示和解决的问题,人们逐渐认识到人力资本理论的局限性并试图摆脱它的束缚,采取新的方法分析教育与经济的关系,这刺激了人力资本理论的新发展。
由此,一些有关教育经济的新学说应运而生,影响较大的主要有三种:筛选假设理论、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和社会化理论,它们并称为第二代人力资本理论。
㈨ 简述教育如何促进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
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 从产生之初就与人类谋取物质资料的劳动过程紧密相关。
首先,教育对经济具有制约的作用,经济实力制约着教育发展的物质基 础,经济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经济结构制约着教育结构,经济条件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教育对经济的作用,教育能够提高劳动力的整体素质,教育可以促进科学技术的创新,教育对经济的运行具有直接调节作用。
其次,经济的发展,必然拉动一系列的事业发展,教育正是受益颇深。科教兴国,已被作 为国家发展的长远战略。 教育事业因此也发展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在教育的大力发展下, 特别是基础的教育的发展使国民的素质大幅度提高。 高等教育的发展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科研人才,这直接拉动经济发展的力量是不可忽视的。
教育和经济是一对矛盾的综合体,是矛盾的辨证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