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2019年经济形势好不好
2019年经济形势挺好的。
最新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高达90.03万亿元。消息称,国家统计版局从2015年3季度起实施权季度GDP核算改革,采用分季方式核算季度GDP数据,并公布相关核算结果,截止到2018年1月,中国GDP过去8年净增加量压制美国,相当于再造一个日本。
中国对于经济发展的状况,是实事求是,而不是自欺欺人。从目前的形势来看,中国经济发展是稳定的,是良好的。进入2019年,中国经济发展更加科学,更加注重和谐,作为国人都感到开心和骄傲。
Ⅱ 大家觉得滁州经济怎么样
做为地级市貌似没看见大型体育馆,招商能力不足,老百姓全出去务工了,本土企业社保保障缺乏,公路交通混乱,特别是下面机构,
Ⅲ 2019年我市经济保持平稳发展,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
保险小编帮您解答,更多疑问可在线答疑。
初步核算,2013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亿元,同比增长12.0%。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91.16亿元,增长3.0%;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946.97亿元,增长12.5%;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915.01亿元,增长12.1%,全市经济在总量、速度、结构、质量等方面全面向好。
一是从总量看,全市经济规模迈上新的台阶,2013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上年增加753.22亿元,总量突破7000亿元大关,近年来一年突破一个千亿大关。
二是从增速看,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4.3和1.9个百分点,继续稳居全省第一,且逐季提升,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全年增速分别为11.5%、11.6%、11.8%和12.0%,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等主要指标处于平稳上扬轨迹。
三是从结构看,服务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带动作用增强,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2013年全市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0.8%,同比上升1.2个百分点,为十年来首次上升。
四是从质量看,转型创新发展取得新进步。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提升,2013年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499亿元,同比增长19.1%,高于规模工业增幅5.1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1.0%,同比提高2个百分点。产业结构优化和技术创新促进了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全市能源消费增长速度明显低于经济增长速度,预计全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以上,将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累计完成“十二五”节能目标进度的80%以上。
(二)三次产业稳步发展
一产平稳增长。农业生产克服了宏观经济环境和复杂气候等不利因素影响,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452.25亿元,同比增长3.0%,实现了平稳较快增长。主要农产品产量平稳,蔬菜产量增长7.8%,猪、牛、羊出栏数分别增长0.3%、2.7%和1.8%。农业产业化加快发展,休闲农业实现经营收入105亿元,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突破千亿元,同比增长23.4%。
工业趋稳回升。全年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2653.28亿元,同比增长14.0%,增速居全省第一,分别高于全国、全省2.4和4.3个百分点,工业发展逐步由“一业独大”向“多点支撑”转变,大部分行业快速增长,新增企业拉动作用明显,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新材料等产业集群增速加快,全年实现增加值分别增长56.2%、36.6%和20.4%,分别高于全市规模工业增速42.2、22.6和6.4个百分点,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今年有望成长为新的千亿产业集群。与此同时,小微企业发展加快,全年实现增加值995.11亿元,同比增长30.3%,增速提升4.2个百分点,既高于全市规模工业增速16.3个百分点,也远高于大中型企业增速;小微企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36.0%,同比提升4.9个百分点。
三产发展加快。全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1%,增幅提升0.1个百分点,旅游、房地产、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增长,2013年全市旅游总收入突破千亿大关,达1006.3亿元,同比增长28.5%;房地产销售面积达1840.6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0.5%,居全国省会城市前列;金融业实现增加值277.33亿元,同比增长17.7%,在全市服务业各行业中增速居第一位。
(三)三大需求稳中有升
从投资看,逐月回升。2013年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593.39亿元,同比增长20.1%,投资总体实现平稳较快增长,特别是6月以来,投资建设进度明显加快,呈现逐月提升的态势。基础设施投资快速增长,完成投资829.32亿元,同比增长30.8%,高于全市投资增速10.7个百分点。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153.61亿元,同比增长11.8%,呈逐步回升态势。民间投资相关政策的出台对激活民间投资作用较为明显,2013年全市完成民间投资3093.47亿元,同比增长27.0%,占全部投资的比重达67.3%,成为全市投资主动力。
从消费看,稳中向好。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01.97亿元,同比增长14.1%,增速稳居全省第一,分别高于全国、全省1.0和0.3个百分点。分行业来看,批发、零售业平稳增长,全年分别增长22.7%和14.3%;住宿、餐饮业出现较大回落,分别下降5.8%和增长7.3%,同比分别回落18.3和7.4个百分点。从主要商品来看,汽车销售增速同比提升,全年实现零售额550.4亿元,增长28.2%,同比提升2.8个百分点;石油类商品销售稳步回升,全年实现零售额197.65亿元,增长22.7%,同比提升1.1个百分点;中西药品销售增幅回落,全年实现零售额146.61亿元,增长16.3%,同比回落32.7个百分点;金银珠宝类商品热销,受黄金价格持续走低,珠宝类商品销售趋好,成为市场消费的一大亮点,实现零售额同比增长45.1%,提升12.5个百分点。
从出口看,平稳增长。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98.93亿美元,同比增长13.8%,其中出口额61.66亿元,同比增长19.2%,出口额增幅分别高于全国、全省11.3和1.6个百分点。
(四)三大收入增长平稳
财政收入保持平稳。全市财政总收入达883.89亿元,同口径增长19.5%,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536.63亿元,同口径增长23.8%,税收收入占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比重为73.9%,同比提升6.5个百分点。企业收入稳步提升。1-11月全市规模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6834.69亿元,同比增长13.4%,工业经济综合效益指数达404.9亿元,同比提升23.6个百分点。居民收入平稳增长。全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3662元和19712元,同比分别增长10.5%和12.6%,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五)运行环境相对宽松
物价涨幅相对温和。全年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8%,低于3.5%的调控“上限”,在省会城市中居第14位,涨幅处于平均水平。金融存贷稳步增加。2013年,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首次突破万亿,达10148.76亿元,比年初增长15.3%,其中个人存款达3507.51亿元,比年初增长16.6%,呈现较快增长;全市金融机构贷款余额达9633.02亿元,比年初增长12.5%。就业人数稳步增长。由于经济总体平稳增长,就业形势较好,2013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4.93万人,高于前两年水平。为民办实事顺利推进。全市44项省市为民办实事项目全面或超额完成目标任务,在促进就业、扶贫解困、教育助学、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百姓安居、道路畅通、环境治理等领域效果显著。
整体来看,长沙经济实现了平稳较快增长,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工业面临下行压力。从近年来长沙工业发展看,规模工业增速呈现下行态势,在2010年达到24.0%的峰值之后出现了向下“拐点”,2012年增长16.8%,2013为14.0%,同比回落2.8个百分点,其中:工程机械和食品制造业两产业集群等回落明显,同比分别回落13.5和6.9个百分点。市场需求依然不旺,全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为98.5%,同比依然回落,同时企业利润增速趋缓,这些都不利于企业扩大生产。二是投资项目支撑不足。从全省来看,我市投资增速依然偏低,2013年全市投资增速低于全省6.0个百分点。从续建项目来看,项目数量和规模均出现下降,今年续建项目1772个(不含房地产项目),比上年减少13.1%,续建工程量1083.02亿元,比上年减少10.1%,续建项目中亿元项目个数虽然增长,但续建项目投资总量下降8.6%,续建亿元以上投资项目平均规模为6.71亿元,比去年下降17.5%。三是消费需求增长乏力。2013年全市消费品市场总体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态势,但受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严控政府性消费、居民收入增幅出现回落以及刺激消费政策结束等因素影响,加之支撑全市消费快速增长的商品单一,汽车、成品油等热点商品经过近几年高速增长之后,拉动作用减弱,而新的消费热点尚未形成,全市消费增速低于预期,2013年增速创近年来新低。从未来看,提升消费需求的动力尚不明朗。
二、2014年长沙经济展望
2014年全球经济有望出现一定程度好转,我国经济有望保持稳定增长,全市经济有望延续平稳态势。
从国际环境看,全球经济复苏在波动中逐步加强,主要发达经济体复苏趋势得到进一步确认,经济增长的外部环境趋于改善,但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长减速、发达国家的政策调整带来的不确定性有可能拖累我国经济发展。
从国内发展看,我国仍处于工业化、城镇化、消费结构升级、收入较快增长阶段,一些新的增长拉动因素正在形成,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新一轮改革的号角,体制机制改革有望激发经济增长活力,经济结构和增长质量有望进一步优化,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有望延续。
从全市发展看,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仍具有较多有利条件。
一是从政策层面看,作为“两带一部”的首位城市,区位优势和发展机遇日趋明显。省委对长沙发展提出了“六个走在前列”的新要求,并向长沙下放45项省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这些将为长沙今年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市委十二届六次全会提出率先建成“三市”、强力实施“三倍”、提升“三量”、力行“五推”的发展要求,必将推动全市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二是从消费需求看,长沙作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示范区核心城市,未来信息产业、绿色产业、健康产业、文化教育产业有望成为新的增长点。如2013年全市书报杂志类零售额同比增长20.7%,提升23.7个百分点;电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类同比增长137.8%,提升99.1个百分点,反映出随着居民收入的增长,提高生活质量的享受类商品销售成为消费品市场的热点领域。同时,传统消费热点依然有较大提升空间,当前全市城镇居民每百户家用汽车拥有量为36.5辆,与发达国家、发达城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与汽车有关的服务产业有望快速发展。
三是从城市发展看,城镇化进程加快推进,将为长沙经济发展提供动力。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注重中西部地区城镇化,这对长沙是重大利好。长沙交通枢纽优势与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区位优势日益凸显,在提升城镇化质量方面大有可为,预计2013年全市城镇化率将达到70%,从人口构成看,非农业人口占比为37.2%,具有一定发展潜力,今后推动城镇居民市民化,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将为消费和投资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
四是从增长动力看,投资增长蕴藏潜力。目前,大河西投资正处于高峰期,带动示范作用明显,县域融城步伐的加快,高铁新城、空港新城等重点片区的加快推进以及交通设施、棚户区改造、社会民生、生态环境投资持续扩大,投资领域和范围有望进一步扩大。民间投资政策的出台将进一步激活民间投资,从2013年全市民间投资看,增速比全部投资增速高6.9百分点,对全市投资增长的贡献率为85.8%。随着民间投资的规模不断扩大、领域不断拓宽,全市投资有望迎来新一轮的大发展。
三、加快长沙发展的对策建议
2014年全市经济发展应围绕“稳中求进、新中求进、好中求进”的总基调,稳住工业和投资两大支撑点,加快结构调整和优化,大力发展服务业、提升消费、扩大开放度。
(一)突出抓大产业,稳工业增长。坚持把发展创新型经济作为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的着力点,大力推进科技创新,重点引进一批企业总部、研发中心,推动有实力大企业与本地科研院所共建技术平台,加快技术改造优化升级,着力提升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规模发展新兴产业、高端发展主导产业、升级发展传统产业、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工业由依靠资源消耗向创新驱动转变、产品竞争向品牌竞争转变、分散布点向集聚集群转变。
(二)全力抓大项目,保投资增速。适度的投资规模、合理的增长速度是确保经济平稳发展的重要支撑。一是要启动一批重大后备项目,做好重大投资项目的储备,加快启动地铁三号线、万家丽城市快速通道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二是要加大产业投资力度,建议将产业投资纳入对区县(市)考核,促进产业加快转型。三是要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提高楼盘品质、加大楼盘配套功能,增强对市外投资者的吸引力。四是进一步鼓励民间投资,进一步加强民间投资政策的研究和落实,对相关政策措施进行全面梳理和完善,积极消除体制机制障碍。
(三)重视服务业,提三产贡献。一是加强对服务业发展的组织领导。服务业牵涉范围广,涉及部门多,协调难度大,应尽快成立服务业发展和考核领导小组,协调解决服务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出台加快服务业发展的产业政策和奖励措施。二是加大对现代服务业扶持力度。加快金融、房地产、现代物流、文化产业、休闲娱乐、信息服务等重点产业发展;以获批国家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城市为契机,以建设农产品现代物流业为主导,加快电子商务、社区商业、商贸物流等配套产业建设。
(四)构筑区域中心,促消费升级。立足当前,汽车和石油类商品是我市目前消费两个最大类商品,应加大对中高档汽车销售企业发展引导和扶持力度,抓住公车改革带来的私车购买量增长契机,继续做大做强全市汽车产业,同时带动石油类等上下游商品的销售,确保汽车行业继续发挥支撑作用。着眼长远,积极推动消费转型创新,以建设区域性消费中心为目标,加快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优势,鼓励和引导发展新兴商务业态,通过节会等多种形式扩大消费品市场辐射力。
(五)着眼大开放,扩外向经济。外向型经济是长沙发展中的“短板”,应着眼“三倍”的长远目标,抢抓国家大力发展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历史性机遇,打造综保区、出口基地、进口基地、开发园区四大平台,推进品牌带动、平台优化、主体培育、外贸扩张、外经拓展、全域开放、环境优化等八大工程,加速长沙国际化进程,全面提升对外开放的软实力和竞争力。
Ⅳ 2019年我国经济形势如何
2019年经济开始转入低速增长期。经济高速增长期已经结束。接近年底,很多有前瞻性的公司,都已经为高速增长期结束,不能再透支对未来增长预期而开始做准备。
Ⅳ 2020年国家的经济发展趋势
根据中国宏观经济系统模型预测,2020年,我国GDP增长率基本与2019年持平,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从定性因素上分析,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背后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同时也进入了微幅波动阶段。随着我国经济规模和GDP基数大幅提高,宏观经济对外部冲击的敏感性有所减弱。我国政府对经济调控的手段逐渐成熟,宏观把控能力日臻完善。因此,2020年GDP仍将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第二,经测算,2020年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微幅下滑,因此,若国家不出台强有力的刺激政策,那么我国经济实际增速将在其潜在增长轨迹上运行。第三,美国、欧元区以及日本采取降息、扩表等措施,总体有利于我国外部需求的增加,从而带动我国出口增长;中美双方谈判取得阶段性进展,经贸摩擦导致的负面影响有所减缓。
2020年,国家通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信号清晰可见,同时,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配合下,2020年基础设施投资将成为带动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
在中央坚持“房住不炒”定位和实施“一城一策”“因城施策”的灵活调控政策下,房地产投资总体稳定,总体保持较快增长,但由于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居民储蓄率下降、居民杠杆率提升、房地产投资观念发生显著变化等因素,使得房地产需求逐渐趋于平稳。
对于制造业投资,有利因素是2019年政府推出减税降费、降低社保缴费率、以国资充实社保、降低宏观税负等政策。从方向上看,这些政策将有效提高企业利润,激发企业投资热情。整体而言,2020年固定资产投资仍将保持平稳快速发展,依然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有效手段。
根据中国宏观经济系统模型预测,2020年,房地产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长率为8.5%,比上年下降1.1个百分点;基础设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为4.1%,比上年增加0.4个百分点;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为2.3%,比上年减少0.1个百分点;总体而言,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为5.1%,比上年略微减少0.1个百分点。
2020年,我国消费升级的趋势将继续强化,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居民消费仍将保持平稳增长。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快速增长,年均增速达到15%。在各项消费政策“组合拳”的刺激下,预计2020年我国消费将保持平稳增长。二是消费对经济增长的驱动作用继续强化。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政府更加重视发挥消费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拉动作用。消费升级过程推动各种资源要素汇聚融入实体经济,促进存量资源进一步优化配置、优质增量资源进一步扩充,可以靶向破解实体经济发展难题,熨平经济结构调整升级带来的影响。根据中国宏观经济系统模型预测,202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达到44.4万亿元,名义增长7.8%,增速比上年小幅回落0.3个百分点,下降幅度进一步收窄。
2020年,物价总体运行平稳,前高后低。物价的推动因素通常可归结为需求拉动、成本推动、货币超发和外部输入等。需求拉动,是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或者说出现正的产出缺口,通常由工业企业设备利用率、产能利用率、实际经济增长率与潜在增长率之差来判断。从影响物价的主要因素上看:其一,2019年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预计为75.8%,总体水平仍然较低,存在负的产出缺口。表明我国工业整体仍然处于去产能去库存的调整阶段,负产出缺口对CPI增长有向下的推动力。其二,2019年M1和M2依然维持正常增速,基本与GDP名义增长率相一致。因此,不存在明显的超额货币供给对CPI上涨的推动力。其三,根据世界银行判断,2020年国际油价将与上年持平或略有波动。因此,未来如果大宗商品进口价格不出现大幅上涨,PPI价格总体平稳,由PPI价格变动向下游CPI传导的动力将不足。其四,针对猪肉价格的大幅上涨,目前国家已经实施了多项政策稳定猪肉价格,相关措施效果也逐步显现,猪肉价格快速上涨的趋势已经得到有效遏制。虽然猪肉价格短期内仍将维持高位,但总体趋势是逐渐下行,从而带动食品价格和CPI价格有所回落。其五,2019年政府推出减税降费、降低社保缴费率、以国资充实社保、降低宏观税负等政策。从方向上看,一方面,减税降费的政策可以有效降低企业成本,抑制产品价格上升。另一方面,将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和企业利润,拉动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对物价产生向上的推动力。由于减税效应的复杂性,政策效果以及对CPI的影响强度还需要进一步观察。综合以上影响物价变动的因素,2020年我国物价水平将处于政策调控目标范围之内。据预测,2020年,物价总体处于温和上涨阶段。
预计2020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分别为6.2%和5.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速持续多年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
总之,2020年我国经济增速将在新常态下运行在合理区间,就业、物价保持基本稳定,产业结构继续优化,增长质量继续提高。
Ⅵ 滁州近几年的发展怎么样
自从2008年开始大滁城建设,发展有起色,2010年被纳入国家级皖江经济示范区,更是提供一次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尽管目前和经济发达地区有差距,但目前发展的势头很好,比较有潜力.
Ⅶ 滁州这个地方好吗发展好吗富吗
我是合肥的,在滁来州上学其实源说实话,滁州不繁华,但空气还不错,城市车比较少,不会塞车。比较安静,适合居住。由于地理位置靠近南京,所以物价并不低,但它的出租车起步价比较低(4元)滁州很小,打个车转滁州一圈差不多就几十快钱。现在滁州在搞经济开发区,还不错吧
Ⅷ 滁州的经济状况
2014年,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88.2万公顷,比上年增加5161公顷,增长0.6%。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72.3万公顷,比上年增长1.5%;油料作物播种面积7.3万公顷,比上年减少6.3%;蔬菜播种面积4.6万公顷,比上年增长2.0%。
全年粮食总产量430.7万吨,比上年增产4.1%。经济作物有增有减,其中,全年棉花产量9350吨,比上年增产1.5%;蔬菜产量142.2万吨,比上年增产过2.2%;水果产量64.1万吨,比上年增产2.6%;油料产量20.1万吨,比上年减产2.7%。
全年肉类总产量39.0万吨,比上年增长2.7%;禽蛋产量11.4万吨,比上年增长3.3%;牛奶产量10812吨,比上年增长4.3%;水产品产量33.4万吨,比上年增长5.2%。
2014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678.3万千瓦,比上年增长3.8%;农用拖拉机44.2万台,比上年减少3.8%;排灌动力机械9.0万台,比上年增长1.9%;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35.1万吨,比上年增长2.2%。农村用电量9.7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4.0%。年末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486.7千公顷,比上年净增900公顷。全年完成重点水利工程19项,比上年增加2项,完成投资8.6亿元,比上年减少5.5亿元。 2014年,全年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561.9亿元,比上年增长11.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比上年增长12.2%。在规模以上工业中,重工业、集体企业、股份合作制企业、股份制企业增长较快。
规模以上工业中,35个工业行业大类29个增加值实现增长。其中: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3.2倍,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增长21.6%,食品制造业增长20.0%,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增长30.0%,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31.0%,金属制品业增长18.9%,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14.5%,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增长23.1%。
年末,全市共有463家企业列入高新技术产业行业目录,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的36.5%,全年完成产值1025.2亿元,实现增加值256亿元;年末,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数为223家,全年完成产值421.9亿元;年末亿元以上工业企业达到481家,比上年增加31家,全年完成产值1891.6亿元,完成增加值476.8亿元,亿元企业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贡献率达到96.9%。
全年全市六大支柱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29家,实现增加值466.7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82.7%,增加值同比增长14.4%,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95.6%,拉动规模工业增长11.7个百分点。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和上年相比,大多保持增长,其中,农用化肥18.9万吨,增长77.4%;白酒4079.6万升,增长26.3%;光缆168383芯千米,增长22.4%;改装汽车1.2万辆,增长13.1%;房间空调器119.9万台,增长9.6%。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318.0%,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187.1亿元,比上年增长11.2%;实现利税总额343.3亿元,比上年增长11.6%,其中利润237.3亿元,比上年增长8.9%。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48.2亿元,比上年增长16.0%。 国内贸易
2014年,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2.3亿元,比上年增长13.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8%。分实现区域看,城镇实现消费品零售额311.5亿元,乡村实现消费品零售额70.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3.3%、13.7%。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332.3亿元,增长13.1%;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零售额50.0亿元,增长15.2%。分构成看,商品零售额329.7亿元,增长13.2%;餐饮消费额52.6亿元,增长14.2%。分经营规模看,限上单位零售额211.6亿元,增长15.2%;限下单位零售额170.7亿元,增长5.7%。
从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分类完成情况看,穿类商品零售额20.2亿元,增长18.2%;吃类商品零售额41.4亿元,增长14.0%;用类商品零售额133.4亿元,增长15.4%,其中,金银珠宝类增长16.4%,五金电料类增长33.8%,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14.4%,家具类增长19.7%,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19.2%,汽车类增长19.9%。
对外经济
2014年,对外经济保持较快发展。全年商品进出口总额22043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8.8%。其中,出口总额151523万美元,增长9.6%;进口总额68907万美元,增长45.8%。从进出口经营主体看,内资生产企业完成167669万美元,增长29.5%;外商投资企业完成52761万美元,下降5.3%。出口国别及地区达166个。
全年招商引资市外亿元以上项目到位资金700亿元,增长18.2%,其中境内省外563.6亿元,位列全省第6位。其中,来自长三角区域资金355.3亿元,占引资总量的50.8%
金融业
金融保险业务快速发展。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421.8亿元,比年初增加137.1亿元,增长10.7%。其中,单位存款527.2亿元,比年初增加17.1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828.5亿元,比年初增加116.5亿元。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037.9亿元,比年初增加143.5亿元,增长16.3%。从贷款期限看,短期贷款余额545.0亿元,比年初增加54.3亿元;中长期贷款465.7亿元,比年初增加76.1亿元。
年末,全市保险公司29家,比上年增加1家。其中寿险14家,财产险15家。全年保费收入31.44亿元,比上年增长17.0%,其中,财产保险保费收入13.69亿元,增长15.6%;人身保险保费收入17.76亿元,增长17.8%。财产险中,机动车险保费收入10.36亿元,增长17.0%;农业险保费收入1.78亿元,下降0.4%。人身险中,健康险收入1.45亿元,增长89.0%;意外伤害险保费收入0.67亿元,比上年增长3.8%。全年保险赔款和给付12.2亿元,比上年增长22.0%。其中,财产险业务赔款支出7.52亿元,增长11.9%;人身险业务赔款和满期给付支出4.52亿元,增长10.1%。2014年共上交税收8325万元,增长53.2%。代扣代缴各项税款7748.21万元。
Ⅸ 滁州未来发展怎么样啊,我想回滁州了
有空间、有机遇,但就目前来说还是困难重重,至少很多行家中的高端在滁州是很难专做属的,再加上本身三四线城市受到合肥和南京的影响辐射。
应该根据个人的职业规划结合滁州当地的市场需求,只要在这里找到你的位置就好,建议可以提前回来了解市场、寻求成功案例,这样有备而无患。
Ⅹ 蚌埠和滁州相比哪个更有发展前景
追问: 那蚌埠复经济方面的制发展空间和滁州相比大吗?因为我在滁州这几年发展的很快而蚌埠根本就没怎么发展! 回答: 在很多方面蚌埠是优于滁州的,比如说蚌埠的交通比滁州好,蚌埠的铁路、水路都远远好于滁州。最近几年国家对皖江地区的重视,带动了滁州的经济发展,加上滁州离南京很近,所以这几年发展比蚌埠快。 追问: 那蚌埠的发展空间大吗 回答: 应该不错的,陆路、水路交通都很发达,俗话说的好:要想富,先修路。交通好了 ,才可能发展起来! 追问: 哦,谢啦 追问: 你是蚌埠的吗 回答: 不是的,我是滁州的。呵呵,离的很近啊 追问: 呵呵,我现在在滁州读书,快要毕业了,不知道是在这还是回去,所以才这么问的,谢啦! 回答: 我是07年回来的,这几年滁州的发展比较快,前后变化非常明显,所以我觉得滁州最近几年是很有前途的。非常欢迎你成为滁州的一员 呵呵! 追问: 我是07年到这读书的,滁州这几年发展是挺快的,我也希望自己能成为滁州的一员,在这待了几年也有感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