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首都经济圈:为什么能成为国家发展战略
核心提示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打造首都经济圈”,这标志着“首都经济圈”已成为国家层面的发展战略。我省作为首都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着重大的历史发展机遇 “无论是从城市化发展的普遍规律、区域经济发展的大势,还是从缓解北京‘城市病’来看,打造首都经济圈,符合发展规律,是必然选择。”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周文夫说。 周文夫认为,世界城市的发展有两条基本规律:一是世界城市的形成依赖于城市区域发展体系的强大支撑,而不是孤立地发展。东京、伦敦、首尔都是如此,而现在北京城市辐射力所及的京津冀、环渤海区域发展和上述城市相比相对滞后,没有形成一个强力支撑世界城市发展的区域,迫切需要与周边地区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以此提升区域体系的支撑作用。二是首都经济圈作为优质生产要素富集的特殊载体,已成为当今世界最活跃的区域经济中心。从伦敦、巴黎、东京、首尔等城市的发展历程看,没有一个城市是孤零零的,都是在其周围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城市圈和产业圈。目前,许多国家的首都经济圈创造的生产总值能够占到整个国家的三分之一以上,而京津冀三省市,2009年GDP占全国的比重仅为10.9%,发展潜力巨大。“环渤海地区的快速崛起迫切需要发挥首都经济圈的核心动力和引领带动的龙头作用。”周文夫说。目前环渤海区域发展落后于长三角和珠三角,究其原因,最为根本的一点就是环渤海区域内各地之间缺乏整合,没有在区域融合基础上形成向心力,没有形成能够带动整个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区。所以,打造首都经济圈,进一步放大首都的优势和辐射效应,将有利于推动京津冀发展水平的大幅跃升,进而带动环渤海地区的快速崛起。 打造首都经济圈,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大意义。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提出“把北京中关村逐步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目前北京地区集中了全国最主要的科研机构和大量著名高等学府,科技人才和知识精英几乎占全国科技人才和知识精英的一半。全国范围的科技知识精英不断地向北京聚集,导致北京市容纳的科技人才和知识精英呈膨胀式发展,迫切需要在一个区域内建立更有效的科学研发、技术成果转换、新产品大规模生产的协作机制及资源调配机制。首都经济圈的形成和发展,对于充分发挥北京科学知识精英的人才优势,放大中关村效应,使之作为深化改革先行区、开放创新引领区、高端要素聚合区、创新创业集聚地、战略产业策源地,对于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打造首都经济圈,有利于缓解北京的城市病问题。”周文夫说,由于城市功能过度集中,近年来,北京出现了人口膨胀、交通拥挤、资源紧张、房价高涨、发展空间受限、改善生态环境压力加大等突出问题。借鉴国际经验,分散首都功能势在必行,首都经济圈发展战略实施后,随着高铁、轻轨、高速路网等交通设施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以北京中心城区、北京郊县区和河北环首都经济圈14县(市、区)为节点,以高铁、轻轨、高速路网等交通设施为轴线,以点带轴、以轴带面的城市带发展格局将初步形成。届时,北京的远郊区将变成近郊区,北京城市的发展空间将得到有效拓展,北京面临的人口膨胀、交通拥挤等问题将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
B. 为什么一个国家的首都地址的选择关系到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呢
你的问题,我转述一下,就是都城地理位置与整个国家的经济关系。
我说一下我个回人的看法:
首先可以答肯定,二者是相互作用的。
首都是如何形成的呢?早期中国的都城,是由一些村慢慢发展成小城,进而发展成大城市,并被统治者选为都城。想要成为都城,那这个城市一般都是经济中心、交通要塞,所以早期都城一般都是平原要塞或者喝道交叉处。这是早期城市发展起来的重要因素。由于古代国家比较小,都城当然展颜非常重要的地位,关系着国家的命脉。由于历史原因,虽然现在国家的首都并不是经济上主导地位,但是首都基本上都是沿袭,很少国家会另建新都。世界各国,都城一般都是政治、经济、文化三大中心的结合,这当然有必然的原因,只有少数国家(美国、巴西、澳大利亚、缅甸等国)是另建新都。都城的选址肯定会影响一个国家,否则为什么中国古代的一些朝代频繁迁都?巴西迁都巴西利亚、缅甸迁都内比都的原因之一也是和其地理位置有关。
反之,国家政策肯定优先倾斜首都发展,从古至今都这样。统治者没有稳固首都,那就更谈不上治理整个国家了。
C. 你觉得哪个国家首都选的最好
说起首都,我觉得当然是中国的首都选择最好,首都北京现在不仅是一个国际性的现代化大都市,还是我国的经济政治中心。
在建国之初,我国也为建都这个问题展开过激烈的讨论。为了秉持民主的理念,我们对过度进行了投票商定的讨论,但是主要是在南京和北京之间做选择,最后全数通过在北京建都。因为历史上在江南等地区建都的朝代寿命都不长,都是短命而亡,保险起见还是选择了北京。
从政治角度来说,北京在我国历史上也数次成为国都,具有一定的基础,而且在建国指出我国和苏联是关系很要好的国家,北京背靠苏联,但是距离适中,方便得到苏联的援助,又防止了关系破裂带来的危害。北京也处于东北和华北的交界处,属于一个军事战略重地,具有很大的军事价值。
从经济角度来说,从1949年开始,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内北京都是我国的经济重心,同时由于东北地区基础设施较好,是沟通东北和内陆的重要枢纽。也是我国铁路交通网的交汇处,考虑到未来经济的发展等因素,北京都是作为我国首都的不二之选,是最合适成为首都的城市。
从文化角度来考虑,北平市和平解放的。在解放战争中,经过共产党的不写努力,最终说服国民党镇守北平的军官傅作义,投靠了共产党,达到了和平解放北平的目的。使得北京城内的古建筑和许多文物都得到了保护,避免了在战火中遭到损害。北京这座城市具有很深的文化底蕴,亲眼见证了我国几千年来的文化变革。所以北京是我国最合适的首都。
综合以上来说,我国的首都北京是选的最好的。
D. 北京作为国家首都越来越重视经济发展的规模扩大化 这句话错误原因
搭配不当,扩大化本身就是指规模的扩大,去掉“化”字,改为:北京作为国家专首都属越来越重视经济发展规模的扩大。
应该是科学化,北京作为首都是不能摊大饼式发展城市规模的,而要在城郊建立卫星城和缓冲带,缓解城市供给压力。
E. 国家在选择首都的时候需要考虑什么因素
漕运萎缩到了每年几十万石,而且供应线岌岌可危。这条细长的脖子太容易被斩断了。最大的威胁来自运河沿线的军阀们,相比之下,三门砥柱倒不算什么了。晚唐的历史就是一部运河争夺史。能控制住运河,能保持住漕运,帝国就能幸存,否则就会崩溃。有一次,在最危急的时候,扬州的三万石大米终于运到,皇帝对太子说:“米已至陕,吾父子得活矣!” 长安还能苟延残喘,至于洛阳,到唐末残破已极,最糟糕的时候整个城市人口不满百户,恍若鬼城。
在争夺运河的过程中,汴州(也就是开封)脱颖而出。它控制着汴河到黄河的入口,是运河的一个关键点。控制它就可以截留漕运的财富。最终,军阀朱温以汴州为基地,灭亡了唐朝,建立了后梁。漕运至此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原来的漕运体系,从地图上看是两条大折线。第一条折线是从南到北,连接江南和黄河。第二条折线再从东至西,通过黄河将物资运往关中。现在第二条东西折线被斩断,只留下了第一条南北方向的折线。这条折线后来又向北延伸到了北京。中国的东西大动脉,就此变成了南北大动脉。这个格局一直持续到了清朝。
长安和洛阳被放弃了。赵匡胤曾有过一度的犹豫,考虑将首都移到洛阳,并最终转移到长安。但这个方案最终没有实行。从长远看也无法实行。没有人能对抗缓慢的大趋势。日渐寒冷的气候、凋敝的西北、东北方敌人的崛起,以及黄河水文的恶化,使得帝国再也不可能通过大运河供养一个庞大的西北都城。长安也再没能成为任何王朝的首都。
F. 为什么选择了北京作为新中国的首都
定北京成为国都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北京的和平解放,北京没有受到任何的军事专打属击,无论是文物现在现代建筑都得以保全,在重建方面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1.
新中国选择北京作为首都是考虑了多种因素的。在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定都问题上,把上海、南京、北京、哈尔滨、延安这几个城市都考虑在内,但经过权衡利弊,新中国选择北京作为首都是考虑了多种因素的
2.
北京与哈尔滨相比,也是比较靠近苏联的,从政治上也是稳定的,这里的工业基础也很雄厚,经济上也是说得过去的。
3.
北京和平解放,这里没有经过战争的摧残,保存完整,在一个完好无损的城市上建设首都,将节省了一大笔开支。
4.
北京地理位置佳,她西拥太行,北枕燕山,东滨渤海,南面敞向华北大平原。这处天造地设、酷似海湾的小平原向来被人们称作北京湾。
5.
北京位于沿海地区,属于经济发达的地方,地处连接东北、华北的咽喉地带,战略地位重要,是今日中国的命脉所在。
G. 中国首都为什么选择北京
王稼祥的远见卓识使毛泽东下决心定都北平。
1949年1月,东北局城市工作部部长王稼祥,赴西柏坡参加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并去看望了毛泽东。
王稼祥分析认为:
1、我国首都最理想的地点应选在北平。北平位于沿海地区,属于经济发达圈内,而且扼守连结东北与关内的咽喉地带,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可谓今日中国的命脉之所在。
2、北平又邻近苏联和蒙古,无战争之忧,虽然离海较近,但渤海是中国内海,有辽宁、山东两个半岛拱卫,从战略上看也比较安全,一旦国际上有事,不至立即使京师震动。
3、北平是明清两代的帝都,从人民群众的心理上也乐于接受。
毛泽东非常赞同王稼祥的分析,并认为:“将首都就定在北平。蒋介石的国都在南京,他的基础是江浙资本家。我们要把国都建在北平,我们也要在北平找到我们的基础,这就是工人阶级和广大的劳动群众。”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站在天安门城楼上激昂地宣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北京,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
(7)首都的选择关系国家经济发展扩展阅读:
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大地欢声雷动。毛泽东和朱德两位伟人一前一后,沿着城楼西侧的古砖梯道,最先登上了天安门城楼。当林伯渠宣布开会后,在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乐曲声中,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和委员就位。人民领袖毛泽东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
毛泽东亲手按动电钮,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广场上冉冉升起。与此同时,代表着54个民族的54门礼炮齐鸣28响,如报春惊雷回荡在天地间,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英勇奋斗28年,终于取得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胜利。
升旗之后,毛泽东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紧接着举行了规模浩大的阅兵式和群众游行。庆祝活动到晚上9点多钟结束,但欢乐的人群依然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结束了帝国主义奴役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中国人民从此当家作主成为国家的主人。
这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伟大胜利,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伟大胜利。中国的历史开辟了新的纪元。
H. 为什么有的国家分两个首都,经济首都和政治首都分别只的是什么
在政治首都,可以专心政治啊~这样的城市环境比较好的
经济首都就是专门为经济发展服务的
比如南非
I. 第一题是一个国家首都的设置对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
都,又称国都、首要城市或行政首府,是一个国家的政治中心和中央政府所在地的政治称谓。
通常是一个国家的中央政府所在地,政治和经济活动的中心城市,各类国家级机关集中驻扎地,国家主权的象征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