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日本的战后经济是怎么发展起来动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对峙的国际形势是显而易见的原因,日本企业因而获得源源不断的军需订单,从而为战后日本经济的恢复提供了强有力的刺激。
二、出于抑制日本并与苏联对抗的考虑,美国一直以其核力量和海军、陆军保护日本本土和海上航道。这意味着,日本得以将大量经费从高额国防开支中转移出来,为其工业和技术发展提供更多资源。
三、晚至经济早已“起飞”的20世纪80年代,日本年均国防开支仅116亿美元,而同一时期法国、英国、西德为210至240亿美元,美国更高达2390亿美元。按人均计算,1983年每个日本居民只需为防务支付98美元,而英国人为439美元,美国人为1023美元。
(1)日本是如何发展山区经济扩展阅读:
日本战后70年的经济增长主要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后半期到70年代前半期的高速成长,70年代前半期到90年代前半期的稳定成长,以及90年代之后股票等泡沫崩溃的“失去的20年”,日本陷入被称为通货紧缩的低速增长。
而日本经济实现高速增长的起点是1956年。当时已超过了战前的经济规模,日本政府的经济白皮书中也记录到“已经不是战后”。冰箱、洗衣机和黑白电视这“三件神器”销量惊人,丰富的劳动力对生产和流通构成支撑。
在经济迅猛增长的背后,扭曲也出现扩大。大气和水污染日益严重,由于增发国债,日本政府的债务出现膨胀。20世纪90年代之后,日本经济经常陷入负增长。经济刺激的资金和债务不断增长,远远超过税收收入,加剧了财政的恶化。
Ⅱ 日本经济靠什么发展起来的,日本未来有前途吗
战后的日本经济,主要在美国的扶持下发展起来的,他美国帮他改变了政治制度,作为美国的盟友,美国在经济上大力支持在日本发展很快。靠美国的庇护,以及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在科学技术上的优势。出口贸易,日本进口加工潜力很大,渔业资源丰富,是海产品出口大国,动漫游戏等文化产业在世界上有非常大的影响力,被称为“亚洲文化发动机”,其所谓失去的二十年其实是一个骗局,日本的前途还是很光明的。
Ⅲ 简要分析日本经济发展的条件.
日本海抄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交通运输便利,矿产资源贫乏,市场狭小,经济对外依赖性强,日本进口原料,出口产品,形成加工贸易为主的经济. 所以日本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是:丰富的人力资源,较高的科技发展水平,岛国多优良港口;不利条件是:资源和能源贫乏需要进口,国内市场狭小,对外依赖性强.根据题意.
故答案为:有利条件:丰富的人力资源,较高的科技发展水平,岛国多优良港口;不利条件:资源和能源贫乏需要进口,国内市场狭小,对外依赖性强.
Ⅳ 日本是如何发展经济的为什么会形成这种经济模式
日本也是属于出口导向型经济,日本过去的经济飞速发展,主要是靠政府的全力补贴,政府指出方向企业前进,加强出口,以日本标准为由限制进口。后来这种闭塞的经济模式最终走向绝路,日元汇率涨了两倍,对出口的打击无疑是毕命的。经济泡沫破裂后的十年被日本媒体称作为失落的10年,日本经济不见好转。
Ⅳ 日本发展经济的自然条件是什么
发展经济的自然条件
有利条件:丰富的人力资源,较高的科学技术水平,海岸线曲折,沿岸多天然良港,海上航运便利。
不利因素:耕地狭小,矿产资源缺乏,许多重要的自然资源,需要从国外进口。
石油、天然气、煤炭、铁矿石、铜矿石、棉花等工业原料90%以上,甚至100%从国外进口。
求采纳,谢谢!
Ⅵ 日本的经济为什么那么发达,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http://..com/question/4004755.html
给你个别人回答的 我认为他说得比我好。
我就知道美国的扶持以及高科技电子产品。
一、战后日本经济的展大约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
1、1945年—1955年是日本经济的恢复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在美的扶植下,日本经济全面启动,恢复迅速。工业生产超过了战前和战时的最高水平,国民平均消费额也达到了战前的标准,生铁、粗钢、化纤、电子、汽车等产品出现了巨大的增长。
2、1956年—1973年,是广泛运用科技成果,进入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在这时期日本充分运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紧紧抓住了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50—70年代)适时制定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调整国内产业结构,工业生产大幅度跃升,年均增长率在10%以上,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强国。
3、1973年至今,是在危机阴影笼罩下进行经济低速增长期。这一时期的日本虽受经济危机的影响,经济发展缓慢下来,但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相比,仍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率。1971—1975年,平均年增长率达5.5%、1970—1980年度,日本国内生产总值上升3.2倍,1995年日本国民生产总值仍达到了5万亿美元。
上述一切成就的取得,可谓是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不能不令人叹服和深思。
二、战后日本经济崛起的主要原因:
概括地说:有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一美国实施全方位的扶植的政策,是日本经济崛起的原因之一。
1、对日政策的全面调整:
根据“杜鲁门主义”的战略,美国原想通过扶助蒋介石并使之统治中国,再以它为据点进行反共的战略。由于形势的变化,特别是中国革命的胜利,使美国远东的战略而破产。于是,日本在美国的亚洲战略中变得重要起来,即美国打逄使日本替代原来拟想中的蒋介石政权,而成为其亚洲的反共据点,为了实施这一新战略,为了遏制社会主义苏联和中国,美国重新调整了对日政策,放宽了对日本的惩罚,即从削弱日本,转为扶植日本。建设“远东工厂”就是最好例证。
为了遏制苏联和中国革命的胜利,1948年1月美国提出了一个占领日本的新方针——“建设自主国家”,这个所谓的“自主国家”,实际上只不过是美国在亚洲的“远东工厂”的代名词。
为了建设“远东工厂”,美国积极制定使日本早日自主的方案,主张解除对多数军需工厂的指定赔偿,为了实现日本的复兴,美国力主缓和战争赔偿,允许日本保留赖以恢复生产特别是军工生产的资设备基础。
建设“远东工厂”的重要一步就是使日本尽快摆脱战后的通货膨胀和粮食危机,美国于1948年12月,提出了“稳定经济九原则”,1949年2月还派底特银行董事长道奇到日本担任占领军当局的最高财政顾问,对日本经济进行整顿,制定了“道奇计划”把“稳定经济的九原则”加以具体化。道奇的紧缩财政措施实行后,通货膨胀被抑制住了,日本经济也稳定下来。开始向自由经济过渡。
2、侵朝战争的“特需”订货
战后美国为了争做世界霸主,1950年6月发动了对朝鲜的侵略战争。这场战争给日本的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日本立时成了美烟的后方军需物资供应基地和武器、军械的修理厂。日本由此得到了大量的“特需”收入,高达36忆美元。这些“特需”极大地刺激了日本经济的迅速恢复。给日本经济注入活力,带来了国内的“消费景气”。。无怪乎日本垄断资本家称朝鲜战争为拯救日本经济的“及时雨”,就连日本经济学家,不论学术观点如何,也不得不承认美国的侵朝战争是“救助日本经济之神”。“以战争为契机而发展起来的日本资本主义体制又重新复活了”。
3、旧金山体制的构筑和建立
为了积极有效的扶植日本,美国加紧策划对日本的媾和活动,以便把日本纳入它的远东战略计划之中。1950年9月,杜鲁门发表了作为媾和基础的七原则,此后,双委派国务院负责对日媾和工作的顾问杜勒斯东奔西突,穿梭往来于有关国家之间。年底同去伦敦协调同英的意见。完成一切策划之后,1951年9月4日在旧金山召开了片面的对日媾和会议,9月8日,日美签订了《日美安全保障条约》。“安保条约”规定美军有权在日本领土及其周围驻留;驻日美军可用以“维持”远东的“和平与安全”;可应日本政府的要求出兵镇压日本内乱的。“安保条约”,宣告了美国对日本公开占领结束,开始了美国对日本半占领状态的“旧金山 体制”时期。
这一时期,日本以允许美国驻军为代价,换取了美国“核保伞”,日本从中获益颇丰。从政治上看:由于美军的“保护”使战后日本刻的较为安定的国际环境和较为稳定的国内政局;从经济上看,日本摆脱了战时沉重的军费负担,日本战后军费支出只占战时军费支出55左右,在国民生产总值比率中相当微小。这样得以把资源、劳动力技术开发与科学研究的主要力量,集中于和平经济的发展。
二制定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加入国际竞争体系,是日本经济崛起的原因之二。
在美国的大力的扶持下,日本经济很快完成了战后经济恢复,为了使经济进入战后发展的快车道,日本政府适时制定了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看准当代国际经济发展的趋势,根据国内资源贫乏的实际,选择了以“重、化学工作”为中心的加工贸易型的面向国际的发展战略。力争在钢铁、造船、电力、石油化学、汽车制造、重型电机、合成纤维等方面全面突破。并相应调整产业结构,优化重组国内企业,保护大型企业,鼓励发展托拉斯企业。1964年6月,三菱系统三大重工业企业合并成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就是成功的典型。
从60年代开始,日本实行贸易资本的自由化政策,积极加入发达国家的贸易竞争体系。在国际贸易竞争体系中,日本人牢记:“有、全、新、精”的四字竞争方针,即“人无我有、人有我全,人全我新,人新我精”。在产品市场占有上,做到销售一代,储存一代,研究一代的“三代”销售原则。
为了立足国际市场,日本政府制订了一系列扶持与干预经济的政策,日本汽车工业的崛起就是最好的证明。
世界汽车工业,60年代是美、德、英、法四足鼎立,欧洲的市场英、法、德三分天下。日本要想挤进世界汽车强国行列,实在有点“自不量力”。日本人想了,更是做了,而且做得很好,成左边秘诀就是:首先,政府积极扶持,给予政策倾斜。一是减免多种费税,二是重奖设计新产品开发的有功之臣。三是扩大企业的进口权、生产权和技术开发权。其次,优化国内企业,建立大型集团。汽车工业在日本也是新型工业,资金相对不足,技术力量相对较弱。发展之初,全国有中小型汽车制造工厂100多家,面对这小而全,多而散的汽车工业的现状,国家大刀阔斧采取“关、并、停、转”整改策略,集中现有资金和技术,得点扶持以“丰田”为龙头的四家汽车制造工业,其它工厂勒令转产或倒闭。
再次,确定主攻方向,开发自己名牌。面对汽车行为“四足鼎立”和“三分天下”的局面,日本提出了“立足亚洲,挤入欧洲,打进美洲”的汽车发展战略,把着眼点瞄准到发展中国家和欧美中下等收入的家庭。以开发中档轿车为突破口,“丰田一代”、“丰田二代”相继诞生。80年代初,在我国改革开放刚刚启动之际,丰田汽车率先闯关,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打出一条醒目的广告“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至今叫人记忆犹新。经过几十年的拼搏,今天日本的“丰田王”轿车不仅在中国,而且在欧洲在美国,都占有很大的市场份额,成为日本经济崛起的支柱工业。
三根据本国实际,适时调整政策,是日本经济崛起的原因之三。
1、充分利用科技革命的成果。
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把科学技术水平推向新的高峰,开创了科学社会化和社会科学化的新纪元。
50年代—70年代是日本经济恢复发展的主要时期,也是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普及运用的关键时期,更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日本赶上了机遇,更抓住 了机遇,在确立外向型经济妥展战略的同时,制定了“科技立国长远发展战略”,注意吸取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选择以计算机技术的开发,合成材料技术的开发,为振兴日本工业的突破口,引进国际尖端技术,进行消化后使之转化为生产力。从1950—1972年共引进11786项新技术,使日本经济出现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期。据统计1956—1964年,日本经济全年平均增长率为10.1%,其中因技术而增长的部分为48.5%。可见运用科技革命的成果是日本经济插上腾飞的翅膀。
2、制定“高度经济成长”政策。
1956年日本政府制订《经济自立五年计划》,从此,日本进入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的高速发展时期。1960年池田内阁制定了“高度经济成长”政策,即《国民收入倍增计划》预计划在十年后的1970年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都增加一倍。
为了“高度成长”,政府给国家财政进行巨额投资和金额贷款,采取对公司企业减税及其他财政措施,以增加资本积累,增加出口贸易。为了“高底成长”,工业生产在大规模设备投资下,以技术革新为中心,进一步以世界第一的超高速度继续增长。
1964年佐滕内阁执政,继续执行“高度经济成长”政策,1965年至1970年,出现年平均经济增长率为17.2%的十年里日本工业生产水平年平均增长16%,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11.3%超过了美国2.69倍,英国4倍,联邦德国2.4倍,国民生产总值,1966年超过法国,1967年超过英国,1968年超过联盟德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国”。
3、推行贸易外汇的自由化计划。
为了扩大出口,增收外汇,加速经济发展,1960年6月,日本政府制订了《贸易、外汇自由化计划大纲》,同时恢复日元对美元的交换性能。池田内阁执政后,1961年7月,进一步制定了《促进自由化计划》。1962年内,包括石油、煤炭在内,日本实现了产品88%的自由化。1964年6月,日本政府发表《贸易汇兑自由化计划大纲》,8月,日本成为《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第八条所规定的国家。接着又加入了当时以开发“后进国”为名的欧洲合作组织(OEEC)这些标志着日本“开放型”经济体制的形成。这一系列计划的实施,是日本的对外贸易呈迅速上升势头。
4、积极改善与周边邻国的关系
70年代以后,世界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日本随其经济的发展,地位的提高,开始改变其向美国“一边倒”的对外政策方针。为了获得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日本政府积极改善与周边邻国的关系,为发展经济服务。先后出台了“等距离多边外交政策”、“全方位和平外交政策”以及“自主选择外交政策”。
1972年9月田中内阁同中国恢复邦交,迈出了“多边自主外交”的第一步。1973年9月田中首相访问西欧这是日本与西欧关系的转折点,奠定了日本与西欧“确立伙伴关系”的基础。1974年三木武夫组阁后,推行中苏两国不偏不倚的“等距离外交政策”,福田赳夫任首相衔后修补了上述政策,推行“全方位和平外交”政策,1977年8月福田出访东南亚各国,表示向东盟提供10亿美元的援助,扩大了日本对东南亚的影响。鉴于苏联威胁的增加,福田内阁末期于1978年8月同中国缔结了和平友好条约,从此中日关系进入一个新阶段。
日中友好,为日本经济注入了强劲的活力,两国贸易迅速增长,1981年贸易额达100亿元,为复交前1971年10亿美元的10倍,1991年中日贸易额超过200亿美元,为复交前的20倍,日本在华投资企业已达1500多家。这些无疑对日本经济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4、多次采取“反萧条对策”。第四产供销中东战争爆发,由石油危机而导致战后资本主义世界陷入了深刻的经济危机之中。日本从60年代开始,就以中东的廉价石油作为经济高速增长的基础;中东的石油危机,使日本经济受到剧烈的打击,日本的经济也进入战后最严重的危机中。从1973年11月至1975年3月,工矿业生产指数从最高点下降20.6%,倒闭企业达11681家,失业人数达112万15、元人,1974年日本经济增长率第一次出现0.5%的负增长,日本经济从高速增长进入了低速增长的时期。
为了缓和危机,刺激经济的复苏,从1975年开始日本政府多次采取“反萧条政策”,主要对策有:“⑴增加财政开支,扩大公共投资。⑵对垄断资本减税,以刺激扩大生产。⑶松动银根,降低利率,增加企业利润。⑷发行赤字公债。⑸制订修订种种法律,为垄断资本摆脱寻找出路。上述措施,促进了日本经济一定的恢复和发展。从1975年至1978年连续4年平均增长率保持在5.5%的水平上。这次经济的回升,主要是靠政府空前干预和企业“减量经营”实现的,同时也是实行产业合理化的结果。
四重视教育,加速人才的培养,是日本经济崛起的原因之四。
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教育成为重要的杠杆。无论是战后最困难的时期,还是60—70年代高速增长时期,教育始终是政府给予特殊关注的问题。日本政府重视教育,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义务教育、高中教育、中高等教育体系完善。
日本较早的推行义务教育制度,战前就已普及了四年及六年义务教育,1947年进行教育改革,实行九年义务教育。1950年九年义务教育完全普及,就学率达99%,1965年初中毕业升入高中的比率达69.6%;1970年高中毕业升入大学的达23.6%。同时还有配套齐全的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一句话“因材施教”,让每个人都能享受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机会。
2、教育经费投入逐年增加。
日本政府重视教育,还表现在教育经费在行政费中逐年增加,1956—1978年期间,教育经费在行政费中的比例就达20—33%;1978年教育经费占国民总投入的7.1%;同年按人口平均的教育经费相当于1950年度的51.46倍。
3、提出“造就人才”“建设国家”的发展战略。
为了振兴日本经济,适应“高度经济成长”的政策,1962年8月日本政府提出了“造就人才”“建设国家”的战略思想。
“造就人才”实质是美国的“开发人类能力的政策”即把人看作经济上的生产力,因教育投资来开发这个力量的政策,是和日本式“道德教育”相结合的暗物。“建设国家”就要造就“热爱民族、国土和文化具有高尚的人格和见识,在国际上也是以赢得依赖和尊敬的日本人”。
为了实现“造就人才”、“建设国家”的发展战略日本政府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⑴进行“学力测验”,建立早期优秀学生选拔制度,建立优秀学生跟踪档案,确保成才。
⑵颁布《教科书免费分配法》,对义务教育期间的中小学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家境贫穷的学生提供助学金和中餐补贴制度。
⑶建立“光荣母亲”评选制度。
为了形成学校、家庭、社会齐抓共管,重视教育的氛围,日本文部省在全国推行“光荣母亲”评选活动,对那些教子有方、爱女有道的突出母亲或父亲政府授予“光荣母亲”(父亲)的荣誉,给予奖励,登报表彰,通过评选,涌现了一大批“光荣母亲”(父亲),使尊师尊教成为日本国民的自觉行动。
通过大力发展教育,日本国民的整体素质大幅度提高,发展经济所需的各类人才都有了较充分的保证。
五“经济第一”勤勉劳作的精神,是日本经济崛起的原因之五。
战后的日本,在学习西方尤其是学习美国文化的同时,进一步“反省”战前的“军刀政治”、“版图扩张”的富国强兵文化,认识到“军事第一”绝不能使日本通向幸福,从而确立了“经济第一”、“勤勉劳作”的新的经济文化观点。
1、国内建设中,信奉“经济第一”的原则,他们在狂热的军事热情遭到破灭后,所幸福的希望完全建立在国内经济发展上,经济成为战后日本所关心的唯一国策。发展经济,努力生产,成为有志青年的献身目标,大批优秀的人才开始由军事转向企业界,科学、教育和工程人员的奋斗归宿只有一点,那就是推动日本振兴。
2、国际事务中,坚持“经济第一”的原则。
在国际事务方面,日本也坚持“经济第一”的原则,一切以日本的经济发展服务为基点,对战后冷战、地区冲突坚持保持中立的消极态度,使得日本经济在国际交往中避免了许多 不必要的“封锁”和“干扰”,以至今天日本仍有“经济动物”的雅号。
3、乐于奉献的“勤勉劳作”精神。
与“经济第一”相共存的是日本人的“勤勉劳作”精神。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和熏陶,吃苦耐劳、乐于奉献、勤勉劳作同样成为日本民族的精髓。日本人为了家庭、为了妻子儿子,为了幸福的生活,自觉地加倍工作。他们坚信勤劳就会幸福,甚至甘愿牺牲自己的汗水而少取工资。日本人效忠企业,以厂为家。真正树立“厂兴我荣,厂衰我耻”的企业竞争意识,正是这种乐于奉献的勤勉劳作精神,创造了战后日本经济腾飞的奇迹。塑造了日本民族深邃的灵魂。
三、战后日本经济的崛起给人们的启示:
通过战后日本经常济的崛起原因的初探,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日本能在短短的50年时间,迅速医治战争创伤,创造日本经济腾飞的奇迹,一跃成为世界瞩目的经济强国,绝非偶然,从上面的探索中,我们是否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启示:
启示之一:日本经济崛起,得益于充分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得益于吸收消化欧美先进的文化科技技术。日本1960—1970年十年里,工业生产水平保持16%的增长速度,其中增长的80%都是靠吸收转化科技成果而获得。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曾谆谆教导我们“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日本经济的迅速崛起不就是最好的证明吗?
今天我们搞改革开放,发展经济,就要有日本当年那种敢于引进,善于引时,甚至不惜“错误”引进的决策和胆识。充分利用、吸收消化当今世界最先进的科技成果,为我所用,为实现“四个现代化”所用。
启示之二:日本经济崛起也得益于政府政策的灵活性和实用性。为了发展经济,日本不惜以允许美军驻军为代价,来换取美国的“保护”和支持;为了发展经济,日本能够主动改善邻国的关系,包括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关系,化敌为友,赢得安宁的国际环境;为了发展经济,能够依据需要制定适应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包括暂时“不平等”的政策。这些对我制定经济发展战略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邓小平同志也曾说过:“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日本经济发展的过程不正有力证明邓小平“猫论”的无比正确吗。在大力发展经济的今天,只有对我们建设有用的东西,我们都可以大胆尝试,不要怕“吃亏”,今天的“吃亏”就是为了明天的崛起。
启示之三:日本经济的崛起还得益于重视教育,重视人才的培养。无论是战后困难时期,还是六七十年代高速增长时期,日本政府始终把教育放在突出的位置。教育成了日本经济发展的主要杠杆。有人说,21世纪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科技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是教育的竞争。下一个世纪即将到来,我国要自立于世界强国之林,各级政府都必须要向日本那样,真正把教育放在突出的位置来抓,真正树立科教兴国的意识,决不能以经济困难为借口而忽视教育压缩教育经费的投入。全教会刚刚落幕,《教育发展十年纲要》已经颁布,我们有理由相信教育发展的春天就要到来。
只要我们坚持改革开放,咬定发展经济不放松,借助日本成功经验,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日本今天的富强,就是我们明天的现实。
参考资料:http://www.nlyz.com/teacherinfo/content.asp?id=17
Ⅶ 日本是经济发达的岛国,该国如何利用地理位置的优势发展本国经济
地理位置的优越性来,包括经纬度自位置、海陆位置、明显的这两方面日本都有优势。
经纬度来看,日本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比较适宜,为其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
海陆位置,是一个岛国,四面环海,海域广阔,发展了还有经济,另外本国有众多优良的港湾为发展对外港口贸易经济提供了便利条件。
日本在一开始正是利用了这一点,进口原材料,加工出口的模式积累了资本。进而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将重化工工业进行转移。到国外投资。这是日本的发展历程!
Ⅷ 初二地理题:日本是怎样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
日本是一个典型的岛国,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这对日本的渔业、造船业、海洋运输和加工贸易型经济的发展十分有利。
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是日本经济的一大特点。由于日本地域狭小,资源贫乏,工业原料和燃料需大量从国外进口;国内市场狭小,工业制成品需大量出口,经济发展对外依赖非常严重。日本根据本国的国情,发挥科学技术先进和劳动力资源充足的优势,利用多天然良港和航海业发达的有利条件,将工业集中分布于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便于原料、燃料的进口和产品的出口
Ⅸ 日本的农业等经济发展状况是怎样的
农业
只有12%日本土地是可耕地,为了弥补此缺点日本使用系统化耕作零碎地。使得日本有世界最高的精密农业成果也就是单位土地产量世界第一,达到粮食自给率50%只用了56000km²;(1400万英亩)农地。农业在日本是高补助与保护产业,鼓励小规模耕作,而不是美国的大规模耕作。尤其稻米是高保护产业,订定了超高490%关税阻挡外国米1988年之前还限制进口配额7.2%总消耗量以下。新规则公布后关税更提高到778%。但是小麦、黄豆之类还是和外国购买,日本也是欧盟最大的粮食出口对象。日本是世界第二大渔业国于1989年还曾创下1190万吨渔获,从1973年石油危机后,深海鱼在日本不受欢迎。浅海鱼占50%总量养殖鱼则占33%以上,最受欢迎的有沙丁鱼、金枪鱼、螃蟹、牡蛎、秋刀鱼、鲔鱼和日本鰤鱼。日本至今依然有世界最大渔船船队和全球15%的渔获量占有率。
外贸
外贸在国民经济中占重要地位。日本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确立了贸易立国的发展方针。“入关”后,日本开始取得和其他缔约方同样的平等地位。按照关贸总协定中的最惠国待遇的基本原则,同大多数国家和地区进行自由贸易,为日本对外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创造了有利的国际市场条件。此后,日本对外贸易迅速增长,主要贸易对象为美国、亚洲国家和欧盟国家。日本财政年度从当年4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
主要进口商品有:原油、天然气等一次能源、食品、原材料等;主要出口商品有:汽车、电器、一般机械、化学制品等。主要贸易对象是中国大陆、美国、东盟、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德国等。日本对华出口减少,是造成贸易逆差的主要原因之一。
2012年9月份,日本对华出口同比减少14.1%。从口红到汽车,众多日本品牌无一幸免。其中,日本汽车对华出口同比减少44.5%,汽车零部件也下降了17.5%。中日贸易对中日局势的反应最为敏感,最新的贸易数据更是进一步揭示了领土争端对日本经济的影响,两国关系恶化将会重创日本经济。但日本《朝日新闻》刊发评论文章却认为,日本对华出口减少将会影响中国的就业,同时,在华企业员工的实际收入也会减少。
2014年,日本海外净资产增加13%,达到366.9万亿日元(约合3万亿美元)。至此,日本已经连续24年为全球最大债权国。
Ⅹ 说说日本是如何扬长避短发展日本经济的
一扬长避短,充分利用历史条件历史赋予战后日本的条件是双重的:既有不利的一面,也有有利一面。而日本政府和社会各界却在充分认识客观条件的基础之上,有效地利用了其有利的一面,最大限度地改变了其不利的一面,从而实现了经济的长期迅速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时,日本经济、政治和社会各方面均处于严重的瘫痪和混乱状态,大多数国民在饥饿失业的困境中几乎失去了恢复和重建经济的信心。但事过不久,日本政府即重金聘请了许多专家,请他们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之上,对日本经济恢复和进一步发展的有利因素和不利条件进行评估。专家们指出,日本面临的不利条件主要是:(1)国土狭小,总面积只有37.7万平方公里,而山地和丘陵又占总面积的75%。(2)矿产资源贫乏。虽有铁矿和煤矿,但储量极少,而原油储量则更少,只有900万吨左右。(3)人口相对过剩,人均耕地面积太少。(4)经济发展水平低下,技术管理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大约落后20~30年。(5)产品国际竞争能力差,被视为劣等货。(6)战败投降,社会生产力遭到巨大破坏。(7)企业资金不足。同时他们也指出,日本经济发展不光有不利条件,也有有利条件:(1)尚有相当的物质技术基础。(2)重化工业发展有较长历史,也较为先进,尽管已转化成了军工产业,但恢复民用并不难。(3)劳动力质量高,这是自明治维新以来重视教育的结果。(4)国民长期接受岛国意识熏陶,受儒家思想影响,又吸收了西方的市场经济观念,危机感和竞争意识强,工作勤奋,集体感强,能够联合对外。(5)拥有大量高级技术管理人才,随着战后对日官僚财阀的整肃,他们脱颖而出,走上社会经济、政治主导岗位。(6)国家干预经济有经验,效果突出。(7)有美国的保护,军费支出少。(8)国际上资本主义国家之间贸易自由化进步显著。(9)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尤其是大战中的军工技术大量转向和平经济,新的科学技术在和平环境中发展更快。(10)作为东亚经济强国,日本在东亚乃至整个世界,均有着广泛的经贸关系,有利于展拓市场。
鉴于上述情况,日本采取了一整套扬长避短,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其中主要是:(1)在恢复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确立了政府、金融机构、社会经济团体、企业以及从业人员、消费者等相互协调的经济体制,利用协调的力量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的经济优势,克服社会竞争不足和竞争过度两方面的不利影响;(2)用联合的力量对外,吸收海外的技术、资源、管理,同时,为防御海外资本的侵入,组成各种贸易组合等;(3)建设加工贸易型经济,一方面进口海外廉价资源,引进海外先进技术,另一方面将加工的产品出口到海外;(4)加强质量管理,创造出一整套全面质量管理体系,以优质、低价、服务周到的产品占领海外市场;建立强有力的金融组织体系和相应的金融制度,解决企业资金不足问题等等。
战后日本扬长避短,有效地克服了战后初期的困难局面,走上了高速增长之路。
1973年石油危机前后,日本认识到自身在资源、能源供应方面极度依赖国外的严重性,决定实施“科学技术立国”新战略。出于这种认识,日本大力开发自动化产品,建立新的资源开发和供应相结合的体制,倡导开展全民节约资源、能源活动,调整产业结构,拓展国内市场。由此,很快就克服了石油危机的影响,并把资源、能源供应紧张的国际环境,作为其经济技术再次超越欧美国家的绝好时机加以利用。
80年代,日本经济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具竞争实力的经济,有能力和条件在全世界范围内纵横驰骋。同时,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经济衰退,需要外部资金输血补充;以亚洲“四小龙”台湾、韩国、香港、新加坡为代表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要实现经济跳跃增长,需要外部资金技术支持;以中国为代表的改革开放国家,需要大量引进外资,不断吸收海外先进技术。这些无不为日本经济提供了广阔的海外活动场所。于是,日本大举向海外投资,从国际化的角度安排日本产业、企业发展结构,与美国、欧共体、亚洲“四小龙”、东盟等组成多层次多水平和垂直交叉的国际分工体系,通过投资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绕过贸易摩擦暗礁,做到既广泛利用海外资本市场为自己眼务(这与欧美国家要借日本投资解决就业、经济衰退的愿望相反),又取得了土地利用、劳动力价格、产品市场方面的比较成本收益。
总的来看,日本在经济发展的各个重要时期,都能较深刻、较实际、较长远地认识自身及国际上的条件,进而采取卓有成效的对策,做到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促进经济的高速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