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础,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专建设列入了经济社属会发展的战略布局,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体现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有利于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本文主要针对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展开论述,并简要分析了解决环境污染的一些措施。
先行起步的发达国家为了发展经济,将其成本嫁祸于生态环境,随着环境污染程度日趋严重,其边际负效用也在不断增加,使得人类正常的生产活动受到严重干扰。难道经济发展一定要以生态环境的严重污染为代价吗?
哲学上说,存在即合理。这句话表示一个因果关系,即此时的结果昭示着之前的因;这里的“合理”指的是符合自然的根本规律。所以,即使有“生态环境的污染与经济发展时常绑定在一起”这个“存在”,但事实上这并不存在合理性。
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在某种程度上,人们必须承认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是存在矛盾的,经济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而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也要求人们必须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发展经济。否则,在历史的长河中,在可持续发展被破灭的情况下,人类可能只是昙花一现。
㈡ 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
以上回答不全,应抄该说经济和环境是辩证关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当今形式下,经济的发展是依靠牺牲环境,比如矿山开采、围湖造田、工厂排放废气水等等。要改变环境,只能靠经济发展,积累足够的财富才有能力改善环境。
㈢ 运用矛盾的观点分析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
1、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2、“好”与“快”这一矛盾的双方统一在发展之中,二者缺一不可,缺一就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3、在“好”与“快”的关系中,“好”是对发展质量和效益的要求,“快”是对发展速度的强调.“好”是“快”的前提和支撑,只有“好车”才能“快跑”,只快不好,快长不了,脱离了“好”的“快”,是一种低效、低质的“快”,是代价高昂、不可持续的“快”;“快”是“好”的题中应有之义,没有“快”,我们的发展就上不去,也就谈不上“好”.
4、因此,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中,要突出“好”与“快”的有机统一,既要纠正只要“快”,忽略“好”、不顾“好”的片面思维,又要克服只要“好”,不会“快”、不敢“快”的保守观念.
㈣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论文开题报告怎样写
切实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
明年是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的关键一年,进一步推进节能减排,时间紧迫,任务繁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切实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作为明年经济工作的一项主要任务,提出加大攻坚力度,确保节能减排取得重大进展,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促进发展,造福人民的重要部署。认真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我们必须把推进现代化建设与建设生态文明有机统一起来,把节能减排作为促进科学发展的重要抓手,加大力度,迎难而上,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持久战。
节能减排是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搞好节能减排关系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节能减排目标是“十一五”规划中的约束性指标,完成这一目标是政府作出的庄严承诺。
今年以来,经过全国上下的共同努力,节能减排工作取得明显进展,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继续下降,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出现近年来的首次下降。节能减排成效初步显现,但基础还不牢固。从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的目标来看,任务依然艰巨,形势相当严峻。明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三年,必须加大节能减排工作力度,取得明显成效,否则后两年的任务压力更大。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把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尽快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全社会共同推进的工作格局。节能减排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不仅要打好攻坚战,还要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打一场持久战。
完善政策法规,强化激励和约束机制,是促进节能减排和加强环境保护的重要保障。要更加注重用法律手段促进节能减排。加快出台和实施有利于节能减排的价格、财税、金融等激励政策,降低节能环保投入成本,真正反映能源资源使用和环境治理成本,使节能减排要求更紧密地与企业切身利益结合起来。要加快制订和实施促进节能减排的市场准入标准、强制性能效标准和环保标准。
重点行业、重点领域节能减排的成效如何,直接关系到全社会节能减排目标能否实现。要通过加强节能环保评估审查、提高准入门槛等手段,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坚决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有效遏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加强对重点耗能企业和重点排污企业的监管,强化企业社会责任。加快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发展循环经济。加强重点流域、重点行业污染治理,加强农村环境保护。
认真落实工作责任制是保证节能减排目标实现的组织保证。要把节能减排目标完成情况作为检验经济发展成效的重要标准,完善和落实节能减排统计体系、监测体系、考核体系,实行定期考核机制。
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好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历史进程中,我们一定要增强全社会节能环保意识,把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变成全社会的自觉行动,让经济发展的代价越来越小,生态环境越来越好。
㈤ 要一份关于生态环境对经济的影响的研究性学习报告
找了一个关于湿地的研究报告,改一下就可以用。希望采纳哦~!
海南湿地资源及保护》研究性学习的结题报告
海南省位于中国的最南端。北隔琼州海峡于雷州半岛相对,西频北部湾于越南相望,南和中南与南海和太平洋相临,包括海南岛和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的岛礁及其领海,海南岛的陆地面积3.5万平方千米,海域面积200万平方千米。境内湿地的总面积3822.628平方千米。其中天然湿地1590平方千米。海南湿地植物种类有高等植物和浮游生物。北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的有土沉香。高等植物共有104科295属409种,其中蕨类植物9科9属15种,被子植物95科286属394种,海滨砂生植物,珊瑚岛植物和红树植物是海南岛湿地特色的3种生态植物。海南分布有中国面积最大,种类最齐全,保存最完整的红树林自然保护区。
湿地是重要的国土资源和自然资源,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3大生态系统。它具有保持水源、净化水、蓄洪防旱、调节气候、促淤造陆、减少沙尘暴等巨大生态功能,同时也是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地区之一,保护着许多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健康的湿地生态系统,是国土生态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现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自1995年至2000年海南省湿地资源调查队5年多的艰苦跋涉勘测:全省共有20种湿地类型(除人工稻田湿地外),总面积为31.18万公顷,拥有湿地保护区的数量在全国排名第二,其中国家级湿地保护区两个,全国重点湿地6个。在全国19个红树林湿地保护区中,海南省有9个,占全国同类湿地总数的47.4%;在全国7个珊瑚礁湿地保护区中,我省有6个,占同类型湿地总数的85.7%,单东寨港红树林湿地就有大型底栖动物68种,鸟类111种。全省湿地生态系统价值高达154.9亿人民币,“绿色GDP” 含量全国名列前茅,是保持我省经济快速持续发展的重要自然资源。
但是近年来,随着我省经济的稳定发展,土地作为一种稀缺资源正日益体现出其重要的经济价值,土地的盲目开发和利用造成湿地面积减少、退化和各种物种的灭绝和减少,直接影响着我省湿地的保护。虽然我省湿地资源的面积相对全国缩减幅度不大,但人为改变湿地用途,对湿地质量造成的负面影响不容乐观,整个海南湿地正面临着以下主要威胁和问题:
一是对湿地的盲目开垦和改造。湿地开垦、改变天然湿地用途及城市开发占用造成我省天然湿地面积锐减、功能下降
二是湿地污染加剧。湿地环境污染是我省湿地面临的严重的威胁之一,不仅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危害,也使湿地水质恶化、功能衰退。
三是加大对湿地的科学研究。省应组织有关研究部门加强对湿地保护科学研究工作的支持力度,对全省湿地资源进行全面评估和规划,加强湿地形成、演化过程、生态功能和效益等基础理论研究,加强湿地保护、恢复、可持续利用等应用技术研究,全面、深入、系统掌握我省湿地类型、特征、功能、价值、动态变化等,建立我省湿地理论体系。
五是切实落实好各级政府湿地保护责任制。各级政府要明确湿地保护责任和职责,在抓好国家级和省级重点湿地保护区保护工作的基础上,要改善沿海滩涂、中小型水库和重点洋田、农业生产区等地方的湿地保护工作,一方面要维持现有小规模湿地的现状,发挥这些湿地的物种繁殖、抗旱防涝等功能;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投资参与人工湿地的建设,建设一批专营型、规模化的塘堰、精养鱼池等经济开发型人工湿地,扼制湿地面积减少趋势,确保湿地总面积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增加,同时促进湿地科学合理开发。
六是科学开发海南特有的湿地旅游和矿产资源。湿地是我省巨大的“绿色GDP”资源,是极具海南特色的经济蕴量和品牌,也是建设“绿色海南”的独一无二的自然资源。湿地地区是我省重要的旅游资源,尤其是东寨港红树林湿地、三亚珊瑚礁湿地和松涛水库更独具特色,成为海南游客乐不思返的旅游胜地。此外,我省湿地中的盐业资源和矿产资源也很丰富。如莺歌海盐场,是我省最大的盐场,在我国海盐的提炼中也是较大的一个。科学地开发海南湿地,成为了海南的经济新的亮点和特点。
以上就是我们这组的结题报告了,对于海南的湿地情况,我们应该主要要用科学的,持续发展的眼光去看待这问题,可持续发展的计划去发展海南,为后代做出贡
㈥ 急求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关于全市生态环境情况的调查报告
生态环境建设调研组
一、全市生态环境建设取得的成绩
我市历史上是个山清水秀、生态良好、风调雨顺、资源丰富的地方。但是在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政策等因素导致生态环境建设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使全市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大量的森林植被遭到破坏,森林蓄积量和覆盖率逐年下降,到2007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30.1%,比1980年相比下降近6%。草原遭到破坏,人们盲目扩大耕地面积,大量草原被开垦。从1986年到现在年平均开垦草原2000公顷以上,目前平原乡镇草原基本已经全部退化(具体数字目前正在普查中)。早年的讷谟尔河两岸草塘因围垦造地,使其丧失了应有的生态功能。其结果导致了水土流失严重、水源涵养能力下降、生态多样性遭到破坏、物种不断减少、自然灾害时有发生。森林草原植被的破坏不但恶化了环境,而且严重影响了人们生产生活,制约了全市经济可持续发展。对此,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生态立市”战略,做大做强矿泉生态和旅游休闲特色产业经济,着力打造“生态、休闲、养生、宜居”城市,走出了一条特色化的生态发展之路。
(一)生态保护成果显著。
大力实施森林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程。2002年以来共完成各类造林面积14.7065.365万亩。其中:“三北”防护林造林0.41万亩,退耕地造林1万亩,宜林荒山荒地造林5万亩,封山育(造)林面积5.5715万亩,重点公益林培育林间空地造林面积1.46万亩,重点公益林培育疏林补植面积0.9万亩。
不断加大草原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力度。2002年以来实际完成退耕还草1900亩、草原治理900亩。加强草原管理,坚决制止和打击毁草开荒案件,累计查处毁草开荒案件120余起,解决草原纠纷36起,累计种植牧草780亩,青贮玉米1000亩。
全面推进国土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加强地质环境治理,2008年8月投资200万元完成了团结乡地质灾害治理项目。严格基本农田保护,保护区面积12.5万公顷,占全市耕地面积的84.37%。完成省重点小流域治理面积达1.8万公顷,全市水土流失治理率达24.39%。2006年完成团结矿泉稻土地整理一期工程250公顷,讷谟尔河流域土地整理项目585.77公顷,全市退化土地治理率达到14.6%。2002年10月辟建山口省级自然保护区一处,总面积为994.899平方公里。
积极开展城乡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一是围绕建设“矿泉旅游文化名城”发展战略目标,不断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城市环境质量。2005年至2008年四年累计投资3897.98万元,共完成市政工程64项。其中硬化道路15条,总面积62497平方米;栽植行道树1325株,绿化防护林5200余株;改造自来水干线4条2210米,排水管线12条8058延长米;新增和改造人行道13段,面积84194平方米,沥青罩面道路5条88326平方米;新增和改造路灯394杆;翻新公厕32座,新建水冲式公厕2座,维修公厕44座;新建3处休闲健身广场,总面积为31838平方米;完成道口硬化、盆栽花卉等项目。2005-2008年,新开工建设项目45项,40.07万平方米。其中,住宅24.15万平方米,占整个建设面积的60.27%。自2005年开始实施集中供热工程,用3年时间完成了5台20吨锅炉的热源厂、5万延长米的供热管网和9个换热站的建设。截止目前,市区集中供热面积已达100万平方米,楼房供热普及率97%。污水处理厂工程项目2006年10月被国家环保总局、发改委、建设部以环发{2006}149号列为国家“十一.五”松花江流域污染防治规划,至2007年完成了可研、初设、环评、一期等相关批复手续。2008年全面启动了污水处理厂建厂工作,厂区占地19500平方米,工艺采用德国cwsbr先进工艺,出水将达到国家规定的一级a标准,日处理能力1万吨。目前规划、用地、征地补偿、建设项目主体确立等相关手续齐备,进厂道路、输电线路已经完成施工,施工图纸委托省规划设计院设计,设计已基本完成,工程已于今年10月13日正式开工建设,计划于2009年10月竣工投入使用,届时我市城市生活污水将得到有效处理并达标排放。二是围绕以增产增收,提高农业生产力为突破口,积极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改善村民生活质量。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全面提高农业抗灾能力,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2003年以来,累计完成总工程量29.8万立方米,完成投资729.05万元。先后建成灌涝区配套建筑物50座,维修渠首拦河坝1座,维修病险水库5座,改扩建塘坝3座,新打人畜人水井34眼,新购喷灌设备12套,完成渠道防渗500m, 本文章共2页,当前在第2页 上一页 [1] [2] 维修各级灌溉渠道15000m,新增旱田节水灌溉面积2379亩,改善灌溉面积1万亩,挖排水干、支、斗沟37条、截流沟1条共计39.5公里,清淤河道900米,新增涝区治理面积8790亩,改善农田排涝面积6000亩,新建护岸工程3处。认真落实全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会议精神,完成了龙镇发展村生活污水处理示范工程项目和双泉乡龙丰村畜禽养殖粪便
无害化处理工程项目的申报工作。改善农村能源结构,积极推广农村沼气清洁能源的使用。现已建成全市 “一池三改(沼气池、改厕、改圈、改厨)”国债农村沼气项目515户,重点建设范围涉及到全市6个乡6个村,实现了集养殖业、特、绿色农业,农户照明、取暖、做饭为一体的综合开发利用。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改善。
(二)生态经济不断发展。
以发展特色、绿色农业产业为重点,实现由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向现代生态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坚持特色绿色农业发展方向,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和标准化作业水平,合理调整种植业结构,建设科技示范园区17处、15万亩,引导农民重点发展“双高”大豆、优质麦、矿泉稻、杂豆、柞蚕、矿泉鱼等优势作物,建立“双高”大豆、优质专用小麦、马铃薯、矿泉稻四大粮食生产基地。“双高”大豆发展到60万亩,优质专用小麦发展到10万亩,马铃薯发展到13万亩,矿泉稻达到6万亩,水稻大棚达到11个,杂豆10万亩、柞蚕600把、矿泉鱼2500亩,绿特色食品种植面积85万亩,农作物品种优质率达到95%。同时开展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的认证申报工作,矿泉稻获得绿色标志,山口湖渔通过了省有机食品检测中心的检测,成为中国有机食品。
以培育优良、优质畜禽养殖产业为重点,实现由以农业生产为主导向畜牧业生产“半壁江山”的转变。以新农村建设为主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继续坚持以“两牛一羊”和特种养殖为重点,调整畜牧产业结构,优化区域布局,壮大龙头企业和基地饲养规模。加快畜牧业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和产业化发展步伐。截至今年9月份存栏奶牛、肉牛、肉羊、生猪、家禽分别为7238头、35225头、151940只、34544头、60.11万只,同比增长25.8%、33.9%、9.2%、17%、60.4%。打造龙头企业及基地建设,已建立朝阳蒙阳冷冻厂、龙镇旺仔冷冻厂等6个肉羊屠宰厂,8个榨乳站点,和平镇大鹅屠宰厂1个。初步形成了5个养殖基地,建成了4个奶牛养殖专业村、3个养殖小区,截至今年6月份发展各类养殖专业户1229个,全市畜牧产业化发展格局雏形显现,逐步向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畜牧发展模式转变。
以特有的自然资源景观和突出的人文社会环境为重点,实现生态旅游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异军突起。围绕“矿泉旅游兴市”发展战略,依托特有的旅游资源优势,有效整合旅游资源,使旅游产业成为我市经济增长的重要产业。境内除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五大连池风景区外,山口湖风景区是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的理想之地,也是国家aaa级旅游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省级风景名胜区、省级自然保护区;沾河国家森林公园是我国最大的森林湿地,“神州第一漂”闻名遐迩,现已被列为国家级湿地保护项目。旅游配套产业长足发展,现有三星级饭店1个,二星级饭店2个,总投资达6亿元的五大连池宏福温都水乡国际旅游中心正在建设,届时将使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得到大幅提升。2007年实现旅游业收入10562万元,占gdp比重的3.9%。
(三)生态市建设扎实推进。
2003年启动生态市建设以来,先后召开政府常务会议5次,市长办公会议11次,认真研究解决生态市建设与环境保护重点工作。
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了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制度,先后三次调整了我市生态市建设领导小组成员。由市编委批准成立了生态市建设办公室,设在环保局并由专人负责。建立了联络员队伍,健全了28个部门46个联络员个人档案。
科学合理规划。2003年参照《黑龙江省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编制完成了《五大连池市生态市建设规划(草案)》,同年10月该规划通过了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并批准实施,2004年对该规划进行了二次修编,同年4月份修编后的《规划》顺利地通过了省专家组的评审,使我市的生态市建设规划日趋完善、更加科学缜密。成为我市今后一个时期生态市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年度重点工作有效推进。2006、2007两年,由我市“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圆满完成“中国环境友好型社会成果展览会”一、二届的我市参展任务,一方面有效地推介了参展企业的产品,另一方面宣传了我市特有的自然资源和城市风貌。深入开展生态示范试点创建活动,农村环境“脏、乱、差”的问题逐渐消除。2005年11月我市被正式命名为省级生态示范区。2007年10月双泉乡被正式命名为省级环境优美乡镇。今年龙镇、龙镇发展村、双泉乡龙丰村三个试点已完成申报工作,年底有望获得省环保厅的验收与命名。
二、全市生态环境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市的生态环境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生态环境逐渐得到恢复,生态对经济持续发展和改善人居环境的促进作用开始显现,但总体看还处于起步阶段,尚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一)全民生态保护意识淡薄。
一部分人为了眼前的利益,违法破坏生态植被开荒、兴建鱼池等现象仍然存在。化肥过度使用,有机肥施用量逐年减少,造成土壤养分单一,土壤肥力下降,作物生长受限。农药残留危害,致使土壤药害严重。
(二)生态治理资金投入明显不足。
目前国家的地方生态建设与治理项目资金,主要是投向典型生态示范试点地区,多数采取以奖代补形式进行资金补助,其他地区享受资金支持补助甚少。由于受资金困扰,一些大型农业水利建设、小流域综合治理、城市垃圾处理项目、农村能源建设和绿色产品生产开发进展比较缓慢,有的不能开展。
(三)生态环境保护相关部门联合执法工作机制尚未形成。
个别部门行政许可把关不严,不遵守环保前置审批条件,擅自对资源开发项目和城乡建设项目审批,同时又没有履行对其他部门的通告义务,一旦发生环境权益纠纷,相互推诿,刻意减轻承担的责任,社会影响与群众反映强烈。部门间联合执法相互配合不到位,执法不严、工作不力、效果不佳等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
三、全市生态环境建设下步工作思路与措施的建议
总体思路: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市委六届六次全委(扩大)会议和市七届四次人代会精神,牢固树立生态优先、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保护青山绿水就是发展的理念,继续加大生态市建设力度,加强城乡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抓好全市污染减排工作,确保完成目标考核任务;建立多渠道投资体系,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加强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生态环境监管,积极打造“生态、休闲、养生、宜居”城市,实现经济与社会、人口与自然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协调发展。
(一)实施生态立市战略,实现生态市建设有效推进。
按照《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发展节约型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使我市农村真正步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抓住国家着力建设大小兴安岭功能区有利契机,继续推进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完善政策、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开展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实施草原建设和保护工程,保持草原现有水平,推进退牧还草,发展灌溉草场,恢复草原生态植被,逐步解决草原畜禽超载放牧的问题。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合理推进山口电厂开闸放流,实现下游水生生物资源增殖养护和农业灌溉用水永续利用,使水源下游水生生物物种及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恢复和保护。围绕矿泉水、苏打水项目系列合理开发利用,严把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关,进一步强化对双泉水源地和农村水源地的监督管理。推进讷谟尔河流域团结、建设区域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加大土壤侵蚀、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加快山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批建进程,积极开展讷谟尔河流域省级自然保护区辟建工作,打造讷谟尔河流域生态长廊。加大山口库区湿地及其动植物多样性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力度,保护珍稀物种和物种资源,防范外来动植物疫病和有害物种入侵。开展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试点的晋级工作,积极谋划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依托比较优势资源,开创我市特色生态矿泉旅游经济之路。重点发展高层建筑,节约城市用地,塑造现代化城市形象。加快园林式公园、沿街花草植被建设步伐。合理规划,建设讷谟尔河桥北生态休闲城,吸引外来人口落户我市,促进消费增长,努力创建“生态、休闲、养生、宜居” 的绿色之都、魅力之城。
(二)大力推进污染减排,实现主要污染物达标排放。
加强重点工业企业、生活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鑫源热力公司要新上先进脱硫设备,减少二氧化硫排放,实现总量削减。多方筹集资金争取城市垃圾处理场项目建设,继续加大棚户区改造工作力度,实现并入城区集中供热管线。大力发展生态产业,继续加大生态农业,特别是矿泉系列农作物的开发,积极开展绿色、有机、无公害食品的认证管理工作,引导和鼓励相关企业开发认证绿色食品,不断打造企业和产品品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壮大工业经济,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审核制度与管理。加大生态旅游产业景区、景点及基础配套设施开发建设,以“太平——和平——建设”、“新发——双泉——龙镇”两条主线,辟建生态农业观光园,打造生态农业绿色走廊,吸引观光游客到我市休闲旅游,提高对外知名度。加快林业特产经济发展,实现自然资源的有效开发,提高山产品深加工的附加值。促进畜牧业规模化,实现农民“环境权益、经济增长”双赢。
(三)畅通资金投入渠道,实现生态环境建设投入多元化。
要积极争取国家和上级扶持,抓住国家和省加大对生态治理专项补助资金投入的契机,做好上下对接,加强生态和环保项目的筛选、申报及立项工作,多渠道筹集森林、草原、水土保持等生态效益补偿资金。制定地方优惠政策,广泛吸纳民间资本和域外投资参与生态环境建设。
(四)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实现生态环境建设科学化。
在造林绿化上,要按照适地适树原则,以林种、树种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低产林改造为突破口,全面提高造林质量,积极推广应用造林新技术,提高造林成活率;在农村能源建设上,要注重推广“四位一体(沼气池、畜禽舍、厕所、日光温室)”生态模式;积极推广秸秆气化、风能发电等新能源技术;在小流域综合治理上,实行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切实加快绿色食品开发、环境污染防治与保护步伐,努力提高生态环境建设总体水平。
(五)切实强化监督检查,实现生态环境建设考核目标化。
建立健全生态环境建设各部门协调工作机制,对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采取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以推进。加强重点工程监管,对新建和改扩建项目严格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程序,对严重污染环境的企业或项目坚决不批。把生态环境建设作为包乡(镇)、村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把生态环境建设工作成绩的好坏作为评价干部的一项重要指标。继续坚持乡镇党政领导干部环保目标和生态目标量化考核机制。
㈦ 分析经济与环境的关系,论述我们应该如何保护环境
自然环境。自然环境的外延比较广,各种天然因素的总体都可以说是自然环境。但只有具有一定生态关系构成的系统整体才能称为生态环境。仅有非生物因素组成的整体,虽然可以称为自然环境,但并不能叫做生态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环境仅是自然环境的一种,二者具有包含关系。
生态环境的破坏,最终会导致人类生活环境的恶化。因此,要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就必须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中国环境保护法把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作为其主要任务之一,正是基于生态环境与生活环境的这一密切关系。
2.1.2 生态环境的保护及重要性
环境保护的内容大体可分两方面:一是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包括保护城乡环境,保持乡土景观,减少和消除有害物质进入环境,改善环境质量,维护环境的调节净化能力,确保物种多样性和基因库的持续发展,保持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二是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防治在生产建设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污染和危害;三是保护有特殊价值的自然环境。此外,防止臭氧层破坏、防止气候变暖、国土整治、城乡规划、植树造林、控制水土流失和荒漠化、控制人口增长和分布、合理分配生产力等,也都属于环境保护的内容。
近年来,中国在保护环境方面取得初步成效,但环境形势依然严峻。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中国二十多年里集中出现,呈现结构型、复合型、压缩型特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危害群众健康和公共安全,影响社会稳定,甚至损害国际形象。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国家经济生活中的重中之重。
2.2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2.2.1 经济与生态环境资源和谐发展
自然界是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物的摇篮,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生产力持续发展和人们生存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基础。和谐理论倡导健康、适度的发展,反对对科学技术的滥用,反对对自然生态的无法弥补的破坏。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要为子孙后代着想。努力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是实现经济和谐发展的必要条件。
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建设自然就是造福人类,所以我们要倍加爱护和保护自然,尊
重自然规律,彻底改变以牺牲环境、破坏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发展不能以眼前利益损害长远利益,不能用局部发展损害全局利益。对自然界不能只讲索取不讲投入,只讲利用不讲建设。发展经济要充分考虑自然的承载能力和承受能力,建立和维护经济发展与自然相对平衡的关系。这是经济和谐发展的重要特点。
2.2.2保护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要求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不能忽视经济的发展。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阶段,环境污染的水平也较低;在经济起飞,制造业大发展阶段,资源的消耗超过资源的再生,生态环境开始恶化。在经济发展的更高阶段,经济结构开始改变,污染行业停止生产或被转移,经济发展带来的积累可以用来改善与治理环境。同时,人们的环境意识随着文明的发展逐渐增强,环境状况逐步改善。
可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对立统一的,两者的协调统一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经济发展要以环境保护为条件。自然环境系统的物流、能流是经济系统物流、能流的来源,环境系统的生产力(物质和能量的转化效率)是社会劳动生产率和价值增值的基础。自然资源是社会经济活动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矛盾运动是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只有环境系统源源不断地为经济系统提供物质和能量,才能使经济增长成为可能;二是保护生态环境离不开经济发展。这是因为,良好的环境质量只有在适宜的经济结构和经济秩序下才能达到,不适宜的经济结构和经济秩序必然出现滥垦滥伐,过度放牧和捕捞等现象,导致生态失衡、资源枯竭。同时,治理污染和保持良好的环境需要技术和资金,这就必须依靠经济实力的支撑。
当然,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也存在着矛盾,主要表现在:经济增长对资源的需求无限,而自然资源及环境生产力的供给是有限的;经济发展总会带来一定程度的环境污染,而治理环境总要占用一定的资源,又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经济发展。
3.中国的环境问题及环境保护 3.1 中国的环境问题现状
人类所面临的新的全球性和广域性环境问题主要有三类:一是全球性广域性的环境污染;二是大面积的生态破坏;三是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目前,发达国家面临的环境问题主要是环境污染,发展中国家主要是环境破坏。而在中国,则同时存在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这两类环境问题,并且已十分严重。环境污染和破坏给中国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是极其惊人的,
严重的环境问题已经阻碍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这势必对中国今后经济的发展大为不利。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环境保护工作也取得了很大成就。尽管中央把环境与资源保护作为基本国策之一,但环境保护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大的问题还未彻底解决,城市生活污染和农村面临污染问是孜接踵而来,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未得到有效的遏制。
3.2 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的现状
中国政府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所做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但我们也应该看到,长期以来,由于中国实行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再加上体制、管理、资金等方面的问题,中国生态环境的恶化目前已相当严重。
中国的环境污染及治理工作呈现以下特点:
(1)中国生态环境问题与中国自然地理特征、生产力布局及发展程度密切相关。总体上西部及北方以生态环境退化为主,东部与南方以环境污染为主。在局部地方或城市又交叉出现生态退化与环境污染的现象。同时,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呈现出不平衡性,譬如东南沿海地区虽然环境污染压力大,但国家投资力度大,治理程度高,污染得到一定遏制。而西部地区环境污染压力虽然小,但治理力度也差,环境污染也相当严重。
(2)中国相当多的地区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状况还未得到改变,有的甚至还在加剧。中国的7大水系、部分湖泊和近岸海域污染仍未得到有效控制。一些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加剧、生物多样性锐减等问题还很突出。
(3)生态污染、生态环境恶化导致的自然灾害都给人民群众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生态环境问题所造就的高额的经济损失,逐渐成为制约现代化建设的“瓶颈”。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解决环保问题归根到底要靠发展。中国要消除贫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必须毫不动摇地把发展经济放在首位。各项工作都要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来展开,无论是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和人口素质的提高,还是资源的有效利用,环境和生态的保护,都有赖于经济的发展。但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各国在这方面的教训是极为深刻的。因此,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环境保护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保持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是我国发展的必由之路。
3中国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协调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采取适宜对策,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已成为新世纪中国的标志;用环境保护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协调环境与经济的关系,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文明,是坚持实现中国保护环境这项基本国策的主要问题。中国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新的政绩观、绿色GDP、可持续发展观、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兴工业化道路、发展生态农业.不能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等理念,都包含着从生态学角度思考经济问题的思想。
国际社会中有许多关于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例子可以供中国借鉴和利用。循环经济的产生是国际社会在寻求解决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矛盾过程中提出来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这种新的发展模式最大的特征是通过物质的循环利用提高资源效率,保护生态环境。
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也多有应用。如德国循环经济的实践就是在其处理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过程中,在环境保护战略与政策的发展演变中,在探索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中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国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对于挖掘中国西部地区的巨大资源潜力和市场潜力,促进整个国家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提高西部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增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和巩固西部边境的边防安全,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然而,西部地处内陆地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人口承载能力比较低,多年来不合理的经济开发活动导致生态环境严重恶化。为此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处理好生态环境和西部大开发的关系,实现西部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中国在顾及到二者关系和际社会发展经验的同时也在法律方面进行探索和发展。其中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是强制性指标,是行政执法的科学依据。力求通过法律手段来更进一层次的实现生态环境发展和经济发展齐头并进。
㈧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归根到底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解决环境问题,其本质就是一个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与自然从远古天然和谐,到近代工业革命时期的征服与对抗,到当代的自觉调整。
努力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文明,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这一矛盾运动和对立统一规律的客观反映。
有些同志认为环保与经济发展是对立的,认为要保护环境必然要牺牲经济的发展。
这些年的实践证明,正确处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二者是可以相互促进的,可以达到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美国的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状况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可资借鉴的范例。
(8)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分析报告扩展阅读:
环境保护一般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
其方法和手段有工程技术的、行政管理的,也有经济的、宣传教育的等。
十八届五中全会会议提出:加大环境治理力度,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
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行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
包括防止由大型水利工程、铁路、公路干线、大型港口码头、机场和大型工业项目等工程建设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
农垦和围湖造田活动、海上油田、海岸带和沼泽地的开发、森林和矿产资源的开发对环境的破坏和影响。
新工业区、新城镇的设置和建设等对环境的破坏、污染和影响。
㈨ 八大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与GDP 的关系分析与评价
一、八大城市“十五”期间的生态环境质量
根据山东半岛城市群八大城市“十五”期间的年鉴资料,利用生态环境模糊综合评判的评价方法,把生态环境质量分为4个等级,得出山东半岛城市群八大城市2001~2005年的生态环境质量各等级隶属度值,并对山东半岛城市群八大城市“十五”期间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了比较,结果见表9-5。
图9-2 山东半岛城市群生态环境质量分区评价
图9-3 山东半岛城市群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
表9-5 山东半岛城市群八大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一览
由表9-5可以看出,山东半岛城市群八大城市各城市在“十五”期间生态环境质量最大隶属度都处在同一个质量等级里,虽然最大隶属度的值有所变化,但在质量等级上没有变化,说明只是量上的改变,并没有质的变化。可以看出,在“十五”期间,威海生态环境质量为优,日照为良,烟台、济南、青岛按最大隶属度值大小依次排列,属于一般,而潍坊、淄博、东营为差。这个评价结果与各市2005年以县级行政区作为评价单元所得的评价结果相一致。
二、生态环境质量损益度与GDP的相关关系分析
为了评价生态环境质量动态变化规律及其与人均GDP的关系,特提出了生态环境质量损益度和损益率的概念。生态环境质量损益度和损益率用来描述某一段时间内生态环境质量和人均GDP发展的变化量。生态环境质量损益率是生态环境最大隶属度与时间关系曲线的斜率。生态环境质量损益度是生态环境质量最大隶属度和人均GDP关系变化曲线的斜率。
根据上述定义,可计算出山东半岛城市群8个城市“十五”期间生态环境质量的损益率和损益度(表9-6)。
表9-6 “十五”期间山东半岛城市群8个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损益率和损益度
续表
通过上述山东半岛城市群八大城市“十五”期间的生态环境质量变化及其与GDP关系的分析,可进行综合比较评价,“十五”期间山东半岛城市群八大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变化趋势评价见表9-7。从表9-7可以看出,2001~2005年,“十五”期间山东半岛城市群八大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都是提高的,以淄博提高最为明显,烟台相对提高最不明显,其他城市按损益率绝对值大小依次为东营、威海、日照、潍坊、济南、青岛。
表9-7“十五”期间山东半岛城市群8个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变化趋势评价一览
生态环境质量损益度的变化可以表现经济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协调关系。随着经济发展和GDP的增加,如果生态环境的质量也得到改善和提高,则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协调关系,有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如果生态环境质量随着经济发展降低了,则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不协调关系,不利于今后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根据生态环境质量损益度的大小,其协调关系程度可以划分为:损益度的绝对值大于0.05,为协调关系;损益度的绝对值在0.02~0.05之间,为较协调关系;损益度的绝对值小于0.02,为一般协调关系。山东半岛城市群八大城市“十五”期间的经济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关系见表9-8,可持续发展程度以损益度绝对值大小而定。
表9-8“十五”期间山东半岛城市群8个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一览
通过表9-8可以看出,山东半岛城市群八大城市在“十五”期间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协调关系的是日照、潍坊;为较协调关系的是淄博、威海;为一般协调关系的是济南、东营、青岛、烟台。山东半岛城市群八大城市在“十五”期间呈现出不同的可持续发展关系,表明各城市随着经济的发展,其生态环境质量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为了使经济和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协调关系,在今后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加大对生态环境治理和改善的投入,保持和提高生态环境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