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推动经济的持续发展,健康发展,要大家努力干活,这样才能够解决经济的平稳发展
⑵ 党的十八大提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原因
第一,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这是发展理念变革、模式转型、路径创新的综合性、系统性、战略性转变。其中,调整经济结构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是提升国民经济整体素质、赢得国际经济竞争主动权的战略重点和根本途径。调整经济结构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实行更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强化需求导向,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合理布局建设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推进信息网络技术广泛运用。
第二,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
首先
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合作,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其次
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工业化和城镇化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工业化以城镇化为载体,工业化以城镇化为载体,工业化的过程也是城镇化的过程,二者的互动才能实现良性发展。
再次
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城镇化发展的显著标志是城镇人口所占比重不断提高,这一变化是建立在农业现代化发展基础上。
最后
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现代化是一个整体,“四化”的同步发展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
第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坚定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全面依靠创新驱动发展,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
●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基本内涵: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更加注重协同创新,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是要增强自主创新力,最紧迫的是要破粗机制体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⑶ 应该怎么理解"要坚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一、稳定较快地发展国民经济,有赖于处理好经济工作当中的各项关系,真抓实干。
要保持国民经济稳定较快地增长,就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定不移地落实中央的宏观调控政策,努力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还要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加强宏观调控的政策措施,领导工作思路清晰,干部群众精神振奋,团结一心,真抓实干。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经济形势的正确判断上来,统一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统一到中央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政策措施上来,全面、正确、积极地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坚持不懈地做好各项工作。
要防止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条件的项目建设,及时为有市场、有效益、有利于增加就业的企业提供正常流动资金贷款,努力缓解煤电油运供求紧张状况。要把工作着力点放在加快结构调整、深化体制改革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上。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努力扩大消费需求,注重改善人民生活特别是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推进城市建设要积极稳妥,注意节约用地,控制拆迁规模。更加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坚持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法律手段解决经济生活中的问题,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要认真学习贯彻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确立企业在投资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规范政府投资行为,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营造有利于各类投资主体公平、有序竞争的市场环境,建立新型投资体制,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优化投资结构,产业合理布局,提高投资效益。
生产企业要搞好工艺技术升级、产品开发升级、市场营销升级,提高产出效益,大力研发核心技术,提升自主品牌的市场价值,推动经济协调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与此同时,还要适时制定、运用好国家的各项投资政策、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税收政策、价格政策、工资政策,保证国民经济的协调有序地平稳发展。
二、调整经济结构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保证。
经济结构调整是指国家运用经济的、法律的和必要的行政的手段,改变现有的经济结构状况,使之合理化、完善化,进一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过程。
经济结构指国民经济的组成和构造,包括产业结构(如一、二、三次产业的构成,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服务业的构成等)、分配结构(如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及其内部的结构等)、交换结构(如价格结构、进出口结构等)、消费结构、技术结构、劳动力结构等等。
经济结构有多重含义:
(1)从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来考察,则主要通过不同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经济成分的比重和构成来表现。
(2)从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社会再生产的各个方面的组成和构造考察,则包括产业结构(如一、二、三次产业的构成,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构成等)、分配结构(如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及其内部的结构等)、交换结构(如价格结构、进出口结构等)、消费结构、技术结构、劳动力结构等。
(3)从所包含的范围来考察,则可分为国民经济总体结构、部门结构、地区结构、产业结构,以及企业结构等。
(4)从不同角度进行专门研究的需要来考察,又可分为经济组织结构、产品结构、产业结构、人员结构、就业结构、投资结构、能源结构、材料结构,等等。
结构调整应着力解决的核心问题:
首先,要立足扩大消费调整结构。在处理好扩大内需与稳定外需、增加投资与扩大消费等关系的前提下,着力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努力实现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为此,就要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增强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的消费能力。要保持政策连续性,进一步做好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工作,继续实施家电和汽车以旧换新政策,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给,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性购房需求,加大农村危房改造支持力度。要适应群众生活多样性、个性化的需要,引导消费结构升级。
其次,加快推进致力于结构调整的自主创新。推进自主创新,就是找到了调整经济结构的支点。如何贯彻以科技支撑作为一揽子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推动技术改造,加快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大力培育新兴战略性产业,都是关系到经济结构调整是否成功的重要环节。
其三,尽快实现全国范围的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漂移”。经过统筹规划,使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联手发展。发达地区可为欠发达地区提供技术支持和项目拓展;欠发达地区可为发达地区提供广阔市场和发展支撑。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漂移”,借机淘汰部分低附加值、高能耗高污染、粗放型企业,同时加强企业对科技的投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这样既能够顺利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又能够推动不发达地区的发展。
我国现存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明显失衡的问题体现在:
第一、产业结构的失衡。产业结构的重工业化,导致了资源、能源的高消耗,温室气体的高排放,对环境造成了高污染。
第二、内需和外需的比例失调。在中国现在的经济结构下,外需高速增长、内需萎缩;而在内需中,又主要是依靠投资,造成了消费萎缩。就一个大的经济体制来讲,如果经济发展模式不具有可持续性,在一定条件下,就会诱发很多问题,比如说外部条件变化,一旦外部消费没法提供,经济就发展就会很困难。
支撑这种生产模式的生产要素有四个方面:资本、土地(自然资源)、劳动、管理和技术创新。高资本投入,低廉的劳动力价格、资源价格,技术创新不足,都会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现在已经不是我们要不要转型的问题,而是必须要转型的问题了,现在我们已经是被动式的了。在金融危机之后,出口部门的压力越来越大,贸易保护主义盛行,贸易摩擦时有发生。欧美市场吸纳中国制造产品的能力下降了,出口很难恢复到金融危机以前的水平,所以经济必须转向内需,这是被动式的。
第三,投资消费比重失调严重影响经济的内生动力。投资和消费的问题,计划经济时代就注意到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时候,这个问题就已经提出来了,当时采取了很多措施试图解决,但不彻底。最近几年这一情况有所恶化。经济的重化工业化必然是投资高涨,消费受到挤压。从储蓄率来看,在政府、企业、居民当中,政府和企业的储蓄率增长得远比居民的储蓄率要快,政府和企业的储蓄呈上升的态势,居民的储蓄呈下降的态势,这是高投资的来源,高储蓄才有高投资,高出口。
第四,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扭曲,各阶层收入差距扩大,社会消费倾向降低。居民收入增长相对缓慢直接造成消费需求不足。
经济结构的失衡,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平稳较快的发展,因此来说,对于这些结构失衡就必须扭转。
经济转型的阻力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点、我国经济发展所处的特殊阶段。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而且是一个转型中的国家,现在这个发展阶段发达国家也经历过。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一个国家很难逾越重化工业阶段。在这个发展阶段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经济重工业化,“三高一资”产业处于主导地位,这个发展阶段所具备的特性我们难以避免。但是,中国的特点是,与相同发展水平的国家相比,我们的城市化和市场化程度发展不足,服务业严重滞后,重化工业比重畸高。
第二点、体制上存在的问题。其实这个很早就存在,在内需中,投资的比重过高,消费的比重过低,而且消费比重处于一个持续下降的地位,属于典型的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模式。在内外需的关系上,我国是出口导向型的经济模式,过度地依赖外需,这对于一个大国经济而言,显然是不可持续的。金融危机之后,我国很难再现危机之前出口高速增长的情景,这就迫使我们必须要加强国内制度建设、信用体系建设,引导出口部门的产品转向内需。
第三点、政策上的问题。我国一直以来鼓励出口,鼓励加工制造业。尽管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过剩劳动力的就业,提高了从业者的收入,但也有很多负面效应。我们国家对出口部门的鼓励实际上是建立在比较低的资源价格、劳动力价格上,出现了为了出口而出口的现象,客观上就造成了政府鼓励经济结构畸形化的结果。
三、为了保持国民经济稳定较快发展,该如何控制好通货膨胀及其预期。
先分析通货膨胀的类型,有需求拉动型、成本推进型和国际输入型,还有就是混合型,对于需求拉动型的通胀,宏观紧缩政策是有效的,而对于成本推动型的通胀与国际输入型的通胀,紧缩政策作用就不那么明显了。所以,政府要采取综合性的治理措施,而不应仅仅依赖单纯的宏观紧缩政策。“一刀切”的紧缩政策在应对混合型的通胀预期,尤其是在应对成本推动型和国际输入型通胀时,不仅不利于稳定物价水平,还有可能减缓宏观经济发展速度,即导致“滞胀”。
应对通货膨胀,尤其要预防“滞胀”的发生,不能单独采取宏观紧缩政策,必须采取综合性的治理措施:第一,有必要从货币政策的总量调控转为总量调控与结构性调控并重。我国通过采取调整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利率政策以及调控信贷规模等货币政策的总量调控来应对通货膨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局限性也很大。货币政策的结构化,会更加适合我国现阶段的国情。第二,从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转向从紧的货币政策,要分阶段推进,避免急转弯。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采用“松紧搭配”的方式可能更加有效。
通货膨胀预期是可以发生变化的,很有可能使通货膨胀成为现实。在这种形势下,稳定社会的通货膨胀预期就显得至关重要。政府近期的对策是采取结构性措施,增加市场上短缺商品的供给。供给的增加是稳定物价的迫切措施。当某些原材料和消费品国内产量短时期内无法增加更多供给时,可以动用外汇储备进口一些国内短缺的商品。只要供给增加了,企业和居民个人的通货膨胀预期就会趋于稳定。此外,政府采取打击商品炒作行为的措施也可以起到一定的效果。抑制非正常的需求和有序地增加供给应当双管齐下,而且有序地增加供给相对更加重要。
但在现实情形中,控制通货膨胀并不难,难的是如何抑制物价上涨的同时,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抑制投资过快增长的同时,刺激消费需求的增长。在这种情况下,主要作为总量调控的货币政策难以单独发挥有效作用,必须有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密切配合,调控政策“适”字当头。
首先,积极财政政策的功能,要从反经济周期转向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1100亿建设国债项目重点向三农倾斜,向社会发展倾斜,向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倾斜,向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倾斜,向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和改善困难群众生活倾斜。
其次,随着积极财政政策功能转型,货币政策作用相应上升、重要性加强,财政政策将不再担纲宏观调控主力。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主导地位转换的背景下,为保证新一轮经济平稳增长,央行应根据经济形势变化采取预调和微调办法,合理调控货币供应量增幅,保持信贷总量稳定增长,通过货币政策窗口指导,控制投资过快行业的信贷规模,及时传达货币信贷政策意图,引导社会投资预期;必要时,小幅上调贷款利率,抑制投资过快增长。
第三,积极发挥产业政策和投资政策的作用,努力抑制投资过快增长,增加有效供给。一是要实行最严格的土地保护制度,强化对土地使用的审批和监督。二是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增加粮油播种面积。利用国际市场,调节国内粮油供求。三是大力加强交通、能源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能源交通项目建设应适度超前。四是加快投资体制改革步伐,投资权直接下放给企业,加强市场机制引导投资的作用;国家通过经济的、法律的手段,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措施,调控企业投资方向,稳定经济增长。
⑷ 健康产业的发展现状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以及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健康产品的总需求急剧增加。以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为先导,涵盖医疗卫生、营养保健、健身休闲等健康服务功能的健康产业成为21世纪引导全球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产业。在发达国家,健康产业已经成为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健康行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5%,而在我国,健康产业仅占中国国民生产总值的4%~5%,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
我国健康产业发展十分迅速,市场容量不断扩大,健康产业也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上升,特别是保健品行业,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又一新兴动力。据相关统计资料,目前我国共有药品生产企业6000多家,每年1500多亿元的消费市场;保健品生产企业3000多家,每年超过500亿元的消费市场。目前我国年销售额也近600亿元人民币,到2010年,中国保健品年销售额将达1200亿元人民币。预计2015年健康产业产值将达到1万亿人民币。
虽然我国健康产业发展迅速,但由于涉及的领域众多,没有相关比较完善的法律和制度来规范,也没有相关的标准作为发展的参照,导致行业发展乱,尤其是保健品行业。同时在健康管理和服务上对于核心技术与相关健康服务的整合还有欠完善,还无法对客户提供整套解决方案。
⑸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健康,健康的范畴是指什么呢
健康是指的身体和心里都要健康,精神状态好,乐观积极的面对生活。
⑹ 健康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是
主要是为了经抄济可持续发展袭与环境保护,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关系到人类的前途和命运,影响着世界上的每一个国家、民族和个人。
西方工业社会目睹了二战以来经济和社会迅猛发展的人间喜剧,领略了科技革命给人类带来的空前无限的风光但也亲身体验了环境破坏所带来的生态危机的切肤之痛。人口急增能源短缺、全球性气候变暖、臭氧层的破坏、土地的沙化、碱化和退化水土的大量流失、森林减少、空气、水等的严重污染、物种的灭绝等等一系列严重问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扩张,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全球性重大问题,而在经济发达国家,这些问题为害尤烈。
正是因为人类的生存危机,激发了人们对健康的渴望,又进一步带动了各类健康产业,最终将使我们完全进入健康经济时代。
中国处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全面推进的转型时期,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使得环境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人们终于认识到,人与自然应当相互依存,经济与环境必须协同发展。
⑺ 经济与健康的关系
正是因为人类的生存危机,激发了人们对健康的渴望,又进一步带动了各类健康产业,最终将使我们完全进入健康经济时代。
我们所说的健康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其健康的定义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健康。健康经济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结合深厚底蕴的文化以及不断发展的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具有实用性和应用价值,又以产业经济为后盾,文化精神产品为内涵,属于未来型、可持续发展经济形态。
这里,我们所提出的健康经济不同于当前欧美国家所说的“健康经济”(即“health economics”,国内称“卫生经济”),后者指应用经济学的原理和分析方法来解决卫生事业中的问题,希望用最小的投入得到最大的产出。
可以预见,健康——将成为本世纪最普遍、最基本、最强烈也是最大的需求。正是基于这点,我们非常有必要对健康经济进行科学的、系统的、深入的研究。
众所周知,供给和需求,是经济学研究的最主要最关键的两个要素。脱离了供给与需求谈生产、组织、市场、货币、价格、价值、资本、效率,如同离开动力和阻力谈飞行,离开空气和食物谈生存。
既然21世纪,健康是最大的需求,除了健康需求本身,就应该对需求所对应的供给,一并进行深入研究。
事实上,不仅是健康供给,就连健康需求本身,我们对其的认识和研究,无论从健康理论还是从健康实践,无论是精神健康需求还是物质需求的健康,竟是那么苍白肤浅和准备不足。
我们必须建立一个健康科学体系,其中包括健康经济学。
本文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健康经济时代所具有的若干重要特征。
健康经济的特征首先表现为,其经济增长基础传统经济不同。一般情况下,科学生产力所包含的科学技术和创造发明,通常被认为是发展经济的重要途径和基础,提高劳动生产率亦是经济增长主要指标和目的之一;而健康经济则主要以健康文化为依托,其内涵和基础不仅来自科学技术的发展,更需要充分发掘和应用历史文化传统方面的精髓。当然,健康文化必须以健康产品和健康产业为支撑,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依托。
健康经济的特征其次表现为,其经济增长模式不同。未来的健康经济覆盖整个经济、文化甚至社会政治等各个方面,但对第二、第三产业影响更为突显,特别将在以服务为特色的第三产业,创造巨大的商机。健康经济时代产生新的概念和理念,形成大批新的产业和行业,进而创造一系列新的职业和就业机会。
健康经济时代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社会财富的积累,不再是用标准的国际货币,来衡量和计算。生态环境、社会文明、国民及家庭、组织、个人等对现状和未来的满意程度、和谐程度,将成为重要的内容,纳入社会财富的评价体系。
健康经济时代的还有一个特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来自人们对健康这一特定的目标的广泛而又具体的需求,而非传统经济强调的为了经济的增长而发展经济。传统经济环境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对技术经济产业的不断地、甚至是无穷无尽的巨大投入。而健康经济则强调营造和谐、秩序、规范、共生、互助、自觉的社会环境,强调运用健康智慧,提供良好的健康服务及健康产品。传统经济学中的需求,通过商品购买得到实现,伴随的是所有权的转移,价值实现交换。但健康本身不能拿来进行交换(医学模式除外),健康经济学的需求满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需求者本身的修养和健康知识水平,健康智慧越深,自我健康能力越强,自我满足程度越高。除了物化的健康商品,健康价值无限。
健康经济时代的投入与产出,从产业角度,除了依托健康文化和健康科学的发展外,健康教育应成为健康经济社会最必要、最必须、最有效和最为重要的投资。这种投资的最大产出,来自国民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明素质)的整体提高。围绕提高国民文明素质的投资,将大大推进健康经济,该投资只会有收入和回报,而不会有任何投资浪费和风险。而国民素质的提高,在健康经济时代,将形成巨大的乘数效应,大大增进全社会健康财富的积累,为全体人民带来最大和最根本、最实际的收益。
健康经济时代,健康财富的创造,在于不断提高获取健康知识的能力,在于健康实践的努力程度和方式,以及所能达到的健康修养的水平、愿望和毅力就是健康生活的追求过程,本质上就是健康社会的建设过程,就是人类文明的升华过程。人们在创造健康财富的过程当中,相应的发展出庞大的健康产业链,从健康产品的提供、健康知识的培训到健康领域的服务、健康科学和健康文化的研究等等,无一不充满着无限商机。
发展健康经济,对中国尤为意义深远。不仅因为中国面临巨大的人口压力,特别是就业压力和即将来临的人口老龄化压力,还因为发展健康经济需要强大的健康文化基础,而这方面恰恰对中国而言,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弘扬中国文化,凸现内涵,面向国际社会,打造健康品牌,应该成为国家发展重大战略加以研究和推进。
在工业文明时代,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和高科技产业研究及投入力度,毫无疑问是衡量和判断一个国家和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并于相应的自然资源状况、国家财力、人力和科技生产力,构成国民经济构成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但是,到了健康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将回归其本来的地位,成为人类认识健康、保护健康、实现健康目标的工具。技术就是技术,技术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而非成为赚钱的工具。前面谈到,由于当代科学技术高度发展,霸权、强势已不再成为唯一的统摄一切的力量,一个微小的因素和细节,就能影响甚至震撼整个世界。世界的平衡制约因素,为人类重新打开面向世界、面向自然、面向自我、面向未来的新的窗口,新的大门。在这个平台上,在这样一个以健康为核心的健康时代,综合国力如上面所述,取决于能够为世界健康事业提供多少有益的为全人类所接受和欢迎的能力和贡献。
综上所述,21世纪的社会经济将以健康经济为主体,人类对健康财富的认识和追求,将彻底改变以往物质第一、金钱第一的财富观念和价值评判体系,这是健康经济时代最本质的特征。
尽管目前人们对健康的认识和追求还没有达理想的科学高度,但是人们对健康的渴望程度,对获取健康知识空前高涨的积极性,必将促使一系列健康产业应运而生;
人类必将在健康财富和传统财富之间取前舍后;
向往健康、追求健康,已经成为而且必将成为未来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动力;
健康是人类最基本的人权、是人生第一位的需要、是人生最大的财富必将成为共识;
健康必将成为主导日常生活乃至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主潮流。
受健康潮流所推动,人类将迈入一个崭新的健康经济和健康文明时期。
中国的先哲有一种思想:有就是无,无就是有。无则为大。
放眼全球,立足未来。还有什么比为人类健康作贡献更伟大?还有什么比为世界健康事业服务更受全世界人民欢迎?还有什么比为开发健康产业、发展健康文化更有价值、更有意义?
正如我们已经阐述过的,实现健康的关键是行动。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既是世界人口最多、自然资源条件并不发达的国家,又是一个古老文明的国家,一个在健康文明和健康文化传统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和基础的国家,有理由、有必要、有条件,率先行动起来,主动担负起促进世界健康的神圣责任,率先在健康经济、文化、教育、社会文明、理论研究、科学体系等诸多方面,领头示范,发挥作用,为本民族、本国和全世界、全人类的健康发展福祉,做出重大贡献。
非常值得强调的是,把握住健康和健康经济,也就把握了未来。中国要走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扬长避短,运用健康文化,面向世界,这是历史给予中华民族的重大机遇。
中国人应该有这样的豪迈气概、应该有这样的信心、应该有这样的能力,成为领导健康经济时代领导核心
⑻ 政治知识点,大力发展健康经济的意义
健康经济作为新型发展模式,符合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的基本要求。发展健康经济,对于中国实现从中等收入向高收入社会的成功跨越,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
⑼ 怎样做才能实现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1)要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深化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快改革财税体制,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金融监管,推进金融创新,维护金融稳定。
(2)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
(3)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要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状况,考虑世界科学技术加快发展和国际经济结构加速重组的趋势。以市场为导向,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优先发展信息产业,积极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突破性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培育和扶持新的经济增长点,是调整和优化结构的重要方面和必然选择。
(4)要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着力促进农民增收,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5)要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