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铁路运输给四川带来的经济发展论文用 多点好吧
1 我国铁路运输能力正在快速扩充
近年来,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推进,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客货运输市场需求旺盛,铁路运量连年大幅增长。2005年全国铁路发送旅客11.56亿人,发送货物26.83亿t,换算周转量 26788亿t/km。从2004年开始,我国铁路旅客周转量、货物发送量、换算周转量和运输密度稳居世界第一。截至2005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75438km,位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三。我国铁路以占世界铁路6%的营业里程,完成了世界铁路近1/4的运输量,运输效率和运输能力利用率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但从总体看,我国铁路路网不足、总量偏少、运能紧张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限制型运输的状况尚未从根本上改变,远远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目前铁路部门正在抓紧实施《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04年以来,全路已经安排以客运专线和煤运通道建设为重点的新开工项目89个,投资规模超过 6000亿元。举世瞩目的青藏铁路,攻克了“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环境保护”三大世界性难题,于2006年 7月1日正式投入运营。青藏铁路通车以来安全保持稳定,运输需求旺盛,4趟进藏旅客列车累计发送旅客超过85万人,2对货物列车运送进出藏物资超过40万t。到2020年,全国铁路主要繁忙干线将实现客货分线,复线率和电化率均达到 50%,运输能力基本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主要技术装备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届时,我国铁路运力紧张的瓶颈制约将得到有效缓解,铁路发展集装箱多式联运将面临一个全新的广阔空间。
2 我国集装箱铁路运输快速发展
我国的集装箱铁路运输始于 1955年3月。近年来,铁路集装箱运输在管理、改革、经营方面取得了较大进步,集装箱铁路运输日益成为我国铁路货物运输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2.1 全路集装箱运量稳步攀升,班列运输,国际箱业务快速增长
2005年,全路集装箱发送量达到5 565万t,比“九五”末的2000年增加了1 726万t,增长45.0%。“十五”期间全路累计发送集装箱1412万TEU、发送吨达到2.7亿t,比“九五”期间分别增长了60.1%和78.4%,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了12.5%和15.6%。 2006年以来,全路集装箱运量继续保持快速增长,1—10月份完成264万TEU,同比增长15.4%。
近年来,集装箱铁路运量之所以能够实现快速增长,与班列运输服务的日趋成熟密不可分。“十五”期间,全路集装箱班列累计开行了 30740列,发送集装箱258万TEU,占5年全路集装箱总运量的18.2%,年均增幅高达25.7%。2005年,国际箱发送量完成了89.47万TEU,比2001年增加了一倍多,增幅高达 116%,并且连续5年保持增长,发展势头良好。
2.2 集装箱铁路运输装备水平不断提升,信息化服务能力持续增强
“十五”期间,全路新造时速120km的集装箱专用平车520辆、双层集装箱专用平车190辆,改造X3K车78辆,新造20、40、48英尺通用集装箱及各类特种集装箱15万个。目前,我国铁路拥有集装箱专用平车9130辆,双层箱专用平车 240辆;拥有1吨、10吨、20英尺、40英尺通用集装箱,以及折叠式台架集装箱、板架式集装箱、50英尺双层汽车集装箱、弧形罐式集装箱、散装水泥集装箱、水煤浆罐箱和干散货物集装箱等各种专用及特种货物集装箱,总量达15.9万TEU,其中20英尺箱11.2万TEU,40英尺箱1.2万TEU,承运货物的能力达到了全新水平。集装箱铁路运输技术装备正在向国际标准化、专业化、大型化方向转型。
铁路集装箱信息系统的建设进展顺利,已初步具备了信息化管理、提供查询服务的能力。近年来,在不断完善集装箱追踪系统与集装箱“一口价”清算软件系统的基础上,先后开发了铁路集装箱调度系统、设备管理系统、办公管理系统、统计分析系统、特种箱管理系统、专用车动态查询系统等中央信息管理系统,为运输生产和经营管理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技术支持。为配合物流中心的建设,已引进了美国NAVIS场站管理系统,这标志着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的基层生产管理,在与世界先进管理手段接轨上迈出了重要步伐,为全路高标准、高质量建设物流中心和办理站做出了示范。
2.3 铁路集装箱运输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投融资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
2005年10月1日,铁道部组织开展了集装箱铁路运输集中办理试点,按照集中办理、集中收费、方便客户、优先运输的原则,由中铁集装箱运输有限责任公司负责集装箱受理、承运和交付业务,统一受理计划、统一收取费用、统一提供运输服务,公司对客户全程负责,费用按规定和合作协议清算。试点以来,月、日计划和货票检查复核渠道畅通,安全、人力资源、经营、设备、信息等管理办法落实到位,收入不断增长,外部环境得到改善,服务质量不断提高,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在打造融资平台、吸引社会投资方面也实现了较大突破。作为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的试点项目,2005年中铁集装箱运输有限责任公司完成了对大连铁龙股份公司的股权收购工作,成功控股铁龙公司,将铁路集装箱物流业务首次引入国内资本市场,为下一步继续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进入国际资本市场奠定了良好基础,积累了有益经验。大连铁龙股份公司完成了对特种集装箱相关资产和业务的收购,实现了强强联合,推进了特种集装箱运输进一步向市场化和现代物流方向的全面发展。此外,集装箱物流中心建设的融资工作全面启动,这将为加快物流中心建设开辟新的融资途径。
3 适应现代物流发展需要,推动集装箱多式联运加快发展
按照铁道部党组确立的目标,到“十一五”末期,全国铁路集装箱运量要达到1000万TEU,比目前水平翻两番。实现这一奋斗目标,既具备运力支撑的可行性,又具有市场需求的可能性。
从发达国家铁路发展趋势看,集装箱运输作为先进的货物运输方式,在铁路运量中已经占有很大的比重。美国北柏林顿圣塔菲公司达到49%、诺福克南方公司为41%:法国为40%:英国为30%;印度为 35%。而我国2005年集装箱铁路发送量仅占铁路货运量的2.2%,远远低于国外铁路的水平。这种状况主要是由于我国铁路运能供需矛盾紧张所致。近年来,我国铁路90%的货运能力都用于保煤炭、石油、粮食、化肥、农药等重点物资运输,对发展快捷货运力不从心。但伴随着一大批客运专线和大能力通道的相继建成,我国铁路发展集装箱多式联运的巨大潜力和空间即将打开,这将为国内外集装箱运输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巨大商机。我国铁路愿与国内外物流企业一道,共同把握这难得的发展机遇,实现集装箱铁路运输的更大发展,将我国集装箱铁路运输的整体水平提升到更高的层次。
从国内物流业发展现状看,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协调配合是物流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现代物流是经济发展的加速器,21世纪的市场竞争不仅仅是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包括供应链在内的全面竞争。现代物流作为一项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甚至跨越国界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优势互补,在更广阔的范围和领域内实施合作。铁路运输连接生产和销售,是现代物流供应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集装箱铁路运输的发展始终都是围绕多种运输方式的衔接配合而展开的。铁路运输能力大、效率高、成本低、节能环保,受气候和地理条件的限制比较小,特别适合大宗货物运输和中长距离运输,但只有很好地融人多式联运体系,搞好与运输链条各环节的衔接配合,才能为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最好的运输服务,同时也才能取得铁路自身的更大效益。近年来,集装箱铁路运输虽然取得了一定发展,但远远落后于公路和海运的发展,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多式联运实现更快的发展。铁路部门已经深刻认识到这一问题的紧迫性,正在把加快集装箱运输发展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2006年9月 6日,铁道部运输局会同国家发改委经济运行局,交通部水运司和海关总署监管司在大连召开了集装箱多式联运座谈会;10月18日又在北京召开了集装箱海铁联运座谈会。通过这两次会议,政府部门和铁路集装箱运输企业、船公司、货代公司、物流企业、港务局沟通了信息,增进了理解,并就集装箱多式联运的发展政策、各种运输方式衔接、通关和检验检疫等提出了很好的意见与建议,为多式联运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B. 四川省瓶颈产业有哪些
四川作为经济大省,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还存在许多瓶颈甚至是隐患,将阻碍四川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经济结构不合理
1)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拉动
四川十年来经济获得快速增长,除了消费得到一定增长外,主要还是靠投资拉动,2018年固定资产投资28065.3亿元,其中第三产业投资19724.6亿元。目前政府和民间债务不低,进入债券还本付息高峰期。刚性支出逐年增大,仅2018年前三季度,全省债务付息支出109.8亿元。部分市县财政吃紧、政府债务风险较高,部分城市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很高、部分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资本水平低于监管标准。政府存量债务偿还压力与平台公司融资难等问题叠加,故继续进行投资刺激怕是不可持续;
2)实体结济结构不合理,
四川实体经济普遍存在“重量轻质”“重硬轻软”的现象。产业分散,全同开花,除了将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饮料、先进材料、能源化工等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外,又提出了集成电路与新型显示、新一代网络技术、大数据、软件与信息服务、航空与燃机、智能装备、轨道交通、新能源与智能汽车、农产品精深加工、优质白酒、精制川茶、医药健康、新材料、清洁能源、绿色化工、节能环保等16个重点产业培育方案,贪大求全,力量分散,发展无重点,无亮点。同时知名品牌也较少,以前闻名全国的长虹电视,逐渐衰落了,只留下几瓶白酒还在挣扎,但在以茅台为首的贵州酒的进逼下,也是力不从心。
第二: 空间结构集中度过高
四川经济集中度太高,成都一地超过15342亿,占全省比例接近40%,在主要经济省份中(不计宁夏、青海、西藏等),成都占全省的比例最高,而排名第二位的绵阳GDP仅2303亿,只有成都市的七分之一,在全国城市中排在100位以后去了。与存在同样问题的湖北相比,虽然武汉的占比与成都差不多,但四川的人口和面积均大幅领先,同时襄阳与宜昌GDP均超过4000亿,他们与武汉比例约三分之一多,故四川经济集中度比湖北更严重,更加不平衡。四川作为一个大省,无论如何发展,仅靠成都是不能带动全省的发展。
第三:新动能培育不足
2018年,四川高新技术企业4200家,排名约第10位,只有广东省的十分之一,甚至落后于安徽、湖北、天津等省市。四川数字经济规模1.09万亿元,居全国第10名,与浙江、江苏、广东等沿海省份比较还存在不少差距。深圳建立起了“官、产、学、研、资、介”六大维度结合的协同创新模式,培育了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华大基因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四川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创新合作的比重仅为10.5%,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尚未形成,而在资本的强大作用下,省内高校部分专利被沿海地区收购,存在“墙内开花、墙外香”问题。不少地方在新动能培育上存在局限,将其简单等同于部分新兴产业的规模扩张,更是采取传统抓产业的办法,给政策、给资金、给要素等,造成了部分新兴产业因过量扶植而出现产能过剩和过度竞争。
第四:经济基础不强
1)地方国有经济不强
四川国有经济竞争力不强,60%地方国有资产集中在交通、能源、建筑等基础产业,增量布局集中向旅游、金融、康养等领域扎堆。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相对滞后,国有企业还没有实现从经营产业到资本运营的转变,集团层面国有独资公司占比达75%,国有资本放大功能未充分体现,创新能力不强,研发投入低。
2)民营企业不活
四川民营企业不转型升级较慢、创新能力不强。从领军企业数量上看,四川入围全国500强的民营领军企业不断减少,从2011年的18家减少到2017年的10家,在全国排位从第6位下降到第13位。民营经济仍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三产业占比较低且主要集中于低端的生活性服务业。在新经济领域,四川民营经济仅有一家独角兽企业。企业知名品牌数量缺乏,根据《2017年胡润品牌榜》排名,上榜的107个最具价值中国民营品牌中,四川无一家企业上榜。
六:四川经济发展建议
第一:明确重点发展产业
四川一直走大而全的产业道路,看看以下文件(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关于优化区域产业布局的指导意见》〔2018〕92号)节选:
第三条: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发展壮大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饮料、先进材料、能源化工等5个万亿级支柱产业,重点培育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生物医药、轨道交通、动力及储能电池等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兴产业,大力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动通信等数字产业,构建特色鲜明、布局集中、配套完善的现代产业体系。
第四条:着力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优质白酒、钒钛新材料四大世界级产业集群,培育国内领先的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信息安全、航空航天、清洁发电设备、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轨道交通、生物医药、绿色食品等产业集群,
第五条:支持核能装备与核技术应用、航空整机、航空发动机、航天及卫星应用、军工电子装备、信息安全、集成电路、高端材料、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无人机等优势领域;支持发展各具特色的农产品加工业,优先发展名优白酒、肉食品、粮油、纺织服装、烟草、茶叶、中药材等千亿级产业等。
以上所谓的产业规划我看是几乎将能想到的产业都罗列了一遍,毫无重点所言,也就谈不上产业指导。结合四川现有的优势产业基础和资源,四川是农业大省,但全省多高原、山地和丘陵,但畜牧业发达,水果/特产/中药材等丰富,故农业大有可为,建议四川重点发展的产业为农业和食品工业(包括粮食、肉制品、水果加工、酒、醋、油),其次依托川西南和川东北的水电、天燃气和矿产等,发展新材料和化工,再次是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产业/汽车等不宜作为重点行业;
第二:明确重点发展区域
在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关于优化区域产业布局的指导意见》〔2018〕92号)明确提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一干是指成都,多支指除成都以外的城市,五区是成都周边区、川东北、川西南、川东南、川西等,说到底这还是毫无新意的全面开花,有等于无。在投资受限、债务高企的情况下,全面建设是不可能的,必须择其它重点区域发展。
介于四川及中国西南的形势,及打造成渝城市群的需要,必须在突出成都这个‘干’以外,建议自贡和内江组成江贡经济区,南充和遂宁组成南遂经济区,组成两‘支’(一干两支),江贡经济区主要发展机械设备、材料加工、医药化工等产业,而南遂经济区主要发展食品加工、纺织(绸、麻等)、特色产业等,而成都(包括德阳、绵阳)主要发展电子信息、软件和互联网、金融、旅游等产业。
第三:注重统筹,协调发展
前面提到的产业规划,名义上统筹,实际分散,必须从全省的高度,甚至是西南或全国的高度进行整体考量和策划,比如随着四川交通的改善,旅游业发展不错,但是与其它地方(如贵州)相比,则速度太慢,去年贵州的旅游人数和收入相比四川虽然还有差距,但差距相当小,考虑到两省的人口、面积、旅游景点数量和GDP收入,四川旅游发展简直不值一提。四川应该统筹发展以川西(亚丁、贡嘎山、九寨沟、黄龙等)、川北(米仓山、唐家河、白龙湖、光雾山等)的自然旅游资源,打造以成都-江油-剑门关-阆中-广元(昭化)-汉中一线的历史旅游资源,发展成都和广元两个旅游节点,四川旅游可以上几个台阶。
第四:军民融合
在早期的三线建设中,四川迁入大批的军工企业,军工企业和民用企业的融合是四川产业发展的思考点,如果良好融合,将可能产生一批新兴企业和产品,而在过去发展中,已经取得不错成绩,如航空航天、轨道交通、人工智能、无人机等行业已有很好基础,政府应进一步探索军民融合道路,消除障碍。
第五:提高新动能、挖掘新机会
1)充分利用智力资源
四川是教育大省,高校众多,人才资源丰富,故四川应加大创新,加强校企结合,寻找新动能和新机会,推行互联网+、物联网、智能制造政策;
2)加大招商力度
结合四川经济基础和产业优势,加大招商力度。其实成都在这一点上做得很好,招商能力强,在和重庆、武汉的招商竞争中丝毫不落下风。但除了成都以外的市州,很难听到招商声音。
如果能充分利用四川的人口优势、能源优势、资源优势、教育优势,加上经济基础、旅游资源,统筹协调、加大创新,四川经济前景可期。
C. 四川省是如何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的
一、四川简介
四川,简称"川"或"蜀",省会成都,位于中国大陆西南腹地,自古就有"天府之国"之美誉,是中国西部门户,大熊猫故乡。
四川是中国重要的经济、工业、农业、军事、旅游、文化大省。省会成都在199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中国西南地区的科技、商贸、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成都双流国际机场是中国第四大航空港。
二、发挥特色产业,助推经济发展
四川将传统农业转型,发展成为特色农业,比如四川苍溪县瞄准“中国红心猕猴桃第一县”这一金字招牌,多措并举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并将这一产业进行深加工,发展了猕猴桃罐头、饮料、走出了‘大园区+小庭院’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之路,以产业兴旺引领乡村振兴,助推县域经济加快发展。
在各级政府努力下,四川经济不断发展,我们相信“天府之国”会更加繁荣!
D. 谁能帮我讲讲四川商业发展情况
一、未来3-5年内是否会饱和
1.从供需总量看,>成都五年来整体供需比较平衡。02年至今,成都的商业物业供应量约450万平方米,销售量约350万平方米,而目前一些商业项目很多是整体租赁给大商家的运营模式,而一些外资公司投资的商业项目多数只租不售,供需总量较合理。但由于前几年开发商热衷于开发一些规模较大的中低档商业、社区商业,目前空置也较严重,我们预计未来在中低档商业上会过剩,而优质商业会有一个稳定的发展。
2.优质商业空间较大。成都目前市场仍以中低档次商业为主,大型的优质百货、商场仍缺乏,目前的高档商业也仅有仁和、美美力诚、西武三家,目前已知的未来将供应的如群光、伊氏丹等为数不多的商业。同时,加上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一些国际品牌如西武百货等能更容易的进入中国和成都。因此,当前成都的优质商业较少,空间还很大,估计在未来3-5年内的优质商业项目会增长较快。
3.消费者对高档品牌的需求量很大。目前LV(路易斯?威登)等世界顶级品牌已经落户成都,这些顶级品牌是代表一个城市消费能力的重要指标;同时,我们世邦魏理仕目前代理的许多世界顶级品牌如Zara等都计划在成都开店,还有宜家也已经把中国的第四家店开在成都,这些都说明了成都市场的消费能力,而成都几年来快速的经济快速增长,GDP连年超过13%,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也接近1500美元,远高于西部城市水准,这些都带来了成都消费能力的释放。
4.未来地铁的开通会带给市中心商业重大利好,也为区域型商业带来发展机会。地铁是促进商业发展的一个重大利好,由于交通的便捷性提高、客流量将较大幅度的提高,特别对于市中心传统商业区来说应该是很好的机会。地铁的开通也会促进区域型居住区(如郊区的大型居住区)的形成,因此,也为区域型商业提供了发展机会,一批优质商业也会转而向这些区域发展。
综上,未来3-5年内应该是成都商业走向成熟、与国际接轨的过程,优质商业的发展潜能很大,出现过剩的可能性较小。但一些社区型商业或区域性商业、裙房中低档商业由于经营老化、业态规划落后,会出现过剩现象。
二、给投资者的建议
1.就成都的市场而言,在选择购买商业方面应该更多的选择一些成熟的商圈。
2.地铁站周围因具备巨大人流量,也可以成为选择商业的一个方面。
1、发展特征
(1) 成都市商业地产供需平衡总结
就目前市场商业地产情况而言,商业地产供过于求的现象日趋严重,瓶颈问题依旧未得到有效解决,商业开发模式值得再次深入探讨,未来商业地产开发模式面临新的选择和全面升级。
1) 商业地产供需失衡
自2005年以来,许多世界零售巨头便纷纷在成都选新址。摩尔百盛正式入驻会展中心,易初莲花携手汇龙湾商业广场,沃尔玛在交大对面圈地,家乐福双桥店开业。百联天府等大型零售业在内的众多零售企业,2006年都有比较具体的开店计划。一边是供不应求的局面,但另一边成都市2005年投放市场的商业地产项目,却面临招商不到10%的尴尬处境。目前成都市场上的确有不少商业项目,但是大都因为设计或配置的局限性,不能适合用作卖场。
2)商业用房空置面积不断上涨
2006年一季度,成都五城区商业用房供应面积为14.58万平方米,同比下降54.7%;成交面积为18.41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5.9%。尽管成都商业地产已经开始自我调整,市场逐渐步入理性发展轨道。但成都五城区商业用房从2003年开始出现开发热潮,供应量偏大;到了2005年,成都商业用房供应量已经达到销售量的1.5倍,商业地产市场严重饱和。这种严重饱和的后果便是成都商业用房的空置面积不断上涨。这种供需失衡引发的空置问题一直持续到2006年,依然没有得到解决。
3)生活配套商业的供应与需求基本上处于平衡状态
大部分生活配套商业的销售情况均不错。但是从经营上看,由于受到区域商业中心的冲击,生活配套类商业在经营上并不成功,同时还受到来自于区域小区配套大型超市的影响。例如城西的小区商业受到西单商场以及即将开业的易初莲花的影响,空置率达到60%以上。
4) 区域商业中心为近期区域商业网点规划的政策下引发的新的商业地产开发热潮,目前城南商业中心已趋于饱和。城西商业中心随着规划以及金沙光华片区商业的开发,目前处于转型阶段。大部分传统商业的存活空间较小,处于空置状态。
5)专业市场为目前市场是最受欢迎的商业地产开发类型
从目前市场上各类专业市场以及各个行业聚集地的商业中心来看,均未能完全满足市场需求。服装专业市场主要分布在荷花池区域,区域商家承受能力以及市场容量均已达到饱和,但是在其它区域仍有发展服装专业市场的可能性。农贸市场为目前市场新兴的专业市场形式,市场反应不错。目前成都市上规模上档次的农贸市场不超过30个,造成居民生活极为不方便,农贸市场未来仍有发展空间。其它专业市场随着市场开发,区域逐渐饱和。
(2)供给特征分析
1)区域供给量分析――成交土地大部分来自于主城区
2006年1月市场土地共计成交261.08亩,除彭州有一宗成交土地外,其余全部来自于主城区。主城区6宗土地全部成交,城西、城北、城中分别成交3宗、1宗、2宗土地,成交面积分别为120.81亩、42.27亩、17.83亩。4月拍卖和挂牌的土地中包括14宗约957.1亩商住用地、2宗约414.52亩居住用地和1宗70.77亩商业用地。主城区土地热卖体现了开发商对城区土地的青睐,也反映出目前城区土地的紧缺。
2)土地性质――商住、教育用地面积较大
1月成交的土地以商住用地为主,共成交此类地块6宗,面积237.3亩;剩余1宗成交土地是商业用地,面积23.78亩。4月份,主城区供应的7宗共517.11亩土地全部用于商住用地,其供应比例达到了66%。可见为了增加土地开发利用强度,具有住宅和商业开发双重功能的商住用地已成为目前最主要的土地用途之一。
3)成交价格――城中区域单价高高在上
1月土地总成交金额为78279.81万元,地块的平均交易单价为每亩300万元。从区域来看,由于位置特殊城中的单价要远远高于其它区域,达到了每亩1119万元。城北本月成交的1宗土地位于会展中心附近且临2环路,地理位置十分优越,472万元/亩的单价应该是物有所值。而地处郊区(县)的彭州成交单价最低,仅为35万元/亩,与去年彭州的单价基本一致。
4)成交价与起拍价比率
1月成交的土地的成交价与起拍价比率在100%到240%之间。比率超过200%的土地有3宗,分别位于城中和城西的蜀汉路。城中2宗土地的成交价分别达到了1230万元/亩和960万元/亩,比率分别为212%和240%,竞争程度十分激烈。主城区过高的成交价与起拍价比率反映出开发商在拿地时的激烈竞争程度令人惊讶,也反映出城区土地的日益紧缺。
5)成交楼面地价分析
1月成交土地的平均楼面地价为1436元/平方米,平均楼面地价最高达2677元/㎡,这主要是由于城中区域地价高。城北其次,1573元/㎡的平均楼面价比城中低了1000元,比城西1167元/㎡的平均楼面价高了400元。彭州平均楼面地价在1月成交地块的区域中最低,仅为328元/㎡。
(3) 商务发展面临新格局
随着城市向南发展,商务区域面临重新整合和划分,未来城市CBD中心将借用人南延线向外进一步拓展和延伸,商务开发模式面临新的选择和升级。
2、商业房地产项目的风险
虽然成都的商业房地产发展初具规模,但商业房地产供应过剩,大量商业房地产项目处于崩盘边缘。同时商业房地产开发市场风险极大,整体的商业环境不利于小型商业房地产的开发,不利于沿街无序铺面的开发与销售。商业房地产宏观发展环境也较为恶劣。目前成都市规划政策等因素处于不确定状态,受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也较大。因此,成都商业房地产的发展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1)供过于求,空置面积不断增大
成都市区的商业房地产已经出现相对过剩,且供过于求的趋势日渐明显。商业房地产有着一个自有的开发循环周期,一般在一年到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去年施工的大部分商业房地产项目将会在今年陆续投放市场。而目前成都商业地产市场的需求呈现一个平稳的增长态势,短期内大量商业房地产项目的上市就会造成一个供大于求的不均衡局面,对整个成都商业房地产市场产生巨大的冲击。再加上无序开发的存在,更加剧了这种供过于求的程度。
供过于求的直接结果就是使得空置面积大幅度增加。2002年商业营业房的空置面积达到41.18万平方米,接近当年商业营业房的销售面积;2003年商业营业房在建规模达到323.5万平方米,而实际竣工面积只有81.46万平方米,呈现出负增长的态势;2004年,成都商业地产商业空置面积高达54.92万平方米。2005年,成都新开工的商业房地产项目面积将超过200万平方米,空置率超过56%。
(2)投资风险大
2005年成都的商业房地产市场将有19个大型商业项目,其中商业项目经营面积最小的为16000平方米,最大达141600平方米,投入使用的商业房地产项目总营业面积将近100万平方米,而这其中仅有不到10%的面积完成招商。由于成都及周边地区的无序开发和市场情况严重供过于求,使得一些商业房地产楼盘出现冷盘、空盘,烂尾楼的现象,投资风险很大。而今年6月1日国务院颁布的房产新政将使得开发商拿地更加困难,资本投入也更大,将进一步加大商业地产的风险性。
(3)脱离市场实际需求
成都市不少商业房地产项目脱离市场实际需要,盲目追求大体量,延长了资金的回报周期。但是由于大规模项目需要更为丰富的商业资源,商业规划和商业管理也更为复杂,所以其操作要求通常高于小规模商业项目,这就使得项目本身承担更高的风险。
而在制定项目的时候缺乏市场定位分析和规划,对当地的实际消费能力和交通容量分析不当,直接导致资金、成本的恶性循环。所以出现大部分商业项目经营上的失败。例如城中的欧莱特、城南与城北的灿坤以及金沙片区的诺玛特等。
(4)银行紧缩商业房地产贷款
银行是商业房地产的主要融资渠道,但随着成都市商业开发量迅速增长,空置率增加,银行意识到了商业房地产的潜在风险并实施放贷紧缩。2005年一季度,成都银行贷款的房地产开发资金为23.29亿元,所占比重为17.4%,降低了5.6%。2005年下半年,除国有商业银行在信贷方面对部分商业房地产项目还有选择性支持外,所有股份制银行基本已停止对商业房地产项目的贷款发放,限制了成都商业房地产的发展。
3、规避风险,投资成都商业房地产市场的建议
(1)结合成都商业房地产市场的特点,发展适应成都市场需要的商业房地产市场,突出成都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可以发展特色商业房地产,把旅游业、餐饮业和房地产业结合起来,进一步开发成都的旅游餐饮市场。在成都三大核心商圈和商业步行街发展较好的基础上,认准投资的方向,在其周边开发适应商圈和步行街发展的商业房地产项目。
(2)投资者要拥有实力。首先体现在资金要到位。成都许多烂尾楼的出现,其主要原因就是资金不到位。为了避免这种问题,就要求投资者在开发项目之前,拥有资金实力,保证资金的来源管道,确保项目建设投资的周转资金。第二是要有投资、开发和经营管理能力。拥有品牌实力、资金实力和有相当专业经验是降低投资风险,增加盈利的机率重要条件。
(3)选择适当的投资模式。投资模式有很多种,投资者要根据投资项目的不同,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模式。以下几种模式仅供参考:
返租与自营结合。这种模式是指开发商在销售的同时,与购买者签订年限不等的租约期,其间,购买者可以每年从开发商手中获取固定的租金回报。租约到期后,再由投资者自行经营。
先经营后出售。这种模式是指开发商将开发出的商业项目,由自己或委托专业的经营管理公司进行统一的经营管理。在人气相对红火和市场发展相对稳定的时候出售。
使用权、经营权、所有权分立。这种模式是将商业房地产项目使用权、经营权、所有权分立,即所有权由投资者购买,开发商对投资者承诺一定的年回报率,再由开发商签订一个经营管理公司来经营该项目,所得收益按规定返还给三方。采取以销售为主,并通过与品牌经营商合作,推动同项目内其它物业销售。
(4)熟铺开发
2006年以来,五城区商业用房供应面积为10余万平方米,同比有所下降,供应以小区商业为主。从市场形势看,商业地产市场开始自我调整,预计市场将逐渐步入理性发展的轨道。销售方面,经过年后一段时间的调整,全市的商业用房市场出现了逐渐回暖的迹象。投资者大都将目光投向了一些成熟经营的商业地产项目。如金府路灯具城、亚太广场、蜀都商业广场等,销售现场都是较为火爆。
熟铺开发成为了成都商业地产又一新的开发亮点。新开张商铺,一般要有3-5年的预热期,才会进入稳定的资金回报期,而经营中的熟铺,则完全没有这方面的顾虑,而未来几十年的投资收益绝对是一笔相当可观的数字。
目前现有熟铺销售方式,基本有两种。一是靠分割产权销售,购买者没有经营权;一是独立成熟商铺销售。熟铺销售面积大都控制在50㎡以下,因为熟铺的单价普遍较高,一般都在万元/㎡以上,高的可以达到3-5万元/㎡,所以销售面积的控制有利于总价控制,从一定程度上再次拉动了熟铺的销售。
(5) 借助地铁经济带动商业地产发展
交通对一个城市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而地铁作为最经济、最快捷的客运方式,其对一个城市的影响远非出行方式的改变,而会伴随着经济、城市价值、城市格局以及政府收支的变化,商业开发将带来契机。因地铁建设,会吸引更多外来开发企业投资,增大物业的投资者。比如熊猫城地下一层,是地铁一号线的一个出站口,借助地铁站的人流量,与地铁同层经营商业,会带来巨大的商机。
E. 四川和重庆都在发展大数据,在贵州落户的产业巨头会变心吗
雅安发展大数据的战略始于2018年。按照“大力发展大数据产业,打造 川西 地区大数据基础服务基地、互联网数据中心和算力供应中心,建设川西大数据中心”的要求,雅安规划了总面积2.65平方公里、可容纳服务器210万台的川西大数据产业园。“贵阳具有的优势,雅安都有。”四川省产业经济发展促进会会长骆玲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雅安和贵阳都在发展大数据产业前端,即大数据的存储和计算,这对气温和空气洁净度都有比较高的要求,最重要的是雅安和贵阳都有电价优势。贵州 以凉都著称,水煤资源丰富,电力价格低廉。而雅安也有将近65%的森林覆盖率,被称为天然氧吧,气候凉爽且温差小,同时雅安水电资源丰富,且弃水现象严重。其实,雅安发展大数据产业的直接动因就是四川建设水电消纳产业示范区。
大数据产业成为全市新兴支柱产业。骆玲表示,四川的优势在于产业基础比较好,经济体量比较大,发展大数据有产业依托,很多本地需要大数据中心的行业系统已经落户雅安,形成大数据龙头企业聚集。同时,雅安的“野心”不仅是大数据产业前端。大数据产业要服务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才能有产业融合效应。在建设大数据产业园的同时,雅安还同步规划了大数据创意公园、康养数字小镇、区域电商中心等。在四川之前,贵州的大数据产业已经受到来自重庆的挑战。在重庆提出实施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后,一些巨头的投资风向便发生了改变。2014年,阿里云大数据中心落户贵州,阿里还宣布将把贵阳建成全球备案中心与技术支持中心;2017年,腾讯在贵阳建设了七星绿色数据中心,这也是一个特高等级灾备数据中心。但后来,阿里巴巴、腾讯、网络等巨头又在重庆进行重点投资。今年1月,阿里巴巴重庆智能中心落户两江新区。近日,阿里巴巴旗下阿里云、b2b、零售通、口碑、大麦、阿里影业、蚂蚁金服、菜鸟、阿里集团客户体验事业部等营团队,已经正式入驻该中心。与此同时,继贵州之后,重庆也获批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骆玲认为,相比贵州,川渝地区发展大数据有自身产业、市场的需求。比如重庆汽车、电子信息等产业基础雄厚,以大数据智能化引领会很有前景。但目前,四川、重庆和贵州三个地方在大数据产业上的竞争还不明显。不仅如此,重庆和贵州作为两个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也在加强合作。今年3月发布的《渝黔合作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也将大数据作为渝黔合作先行示范区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方案提出,整合渝黔两地大数据产业技术创新要素,共同搭建大数据协同创新平台;同时,推动核心支撑软件、工业互联网、工业大数据、智能装备、智能制造云服务平台等在制造业的集成应用,全面推进两地传统产业向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转型。而《雅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大数据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也明确提出实施错位竞争、差异化发展路线。着力在大数据基础服务、物联网与应急产业、人工智能与无人驾驶、区块链与信用体系、电子商务与产业培育、视联网与公众服务等方向开展示范应用。
F. 2019四川农业发展前景
个人认为是很好的,属于坐上头班车,毕竟第一个吃螃蟹好点。土改拉开序内幕,中国农业步容入快速转型期:农业发展方式转型过程中,农业生产方式变革推动农业现代化、机械化(主要是大型&特种农机)、信息化水平提高。同时,伴随着土地流转政策的深化,大量规模化新经营主体兴起,推动农机、农资技术变革、企业平台化发展及模式转型。同时,对一些高附加值经济作物,或规模化程度高、基础设施条件较好的口粮产区,在政策扶持下,农业设施农业和精准农业有望加快发展。表现为信息化、智能化、金融化等几个方面。
G. 四川省为什么要推动绿色发展转型升级
我国一直在努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我认为,经济发展方内式转型的整体方向容应该是以扩大内需为目标,实现绿色发展、创新发展、安全发展和包容发展。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此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有别于存量的产业升级,这是一种增量发展的思路。新兴产业的发展,又能支撑和服务于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相辅相成。这种创新驱动的新型产业发展,让我国经济发展能够抓住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发展机遇,实现结构升级。 经济转型首先要做的是体制机制转型。没有体制机制的转型、政府行为方式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难以进行的。为了更有效地推动转型升级,新一届政府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释放改革红利促进转型升级。我们现有的体制基本上是为实现规模和速度扩张服务的,但在转型的时候,特别是以创新驱动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下,现行的体制机制反而形成了约束。在体制机制的问题上最需要突破的就是政府职能的转变,核心是解决政府行政审批事项过多。最近,国务院决定取消和下放62项行政审批事项,拉开了新一轮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这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释放了巨大的改革红利。
H. 为什么四川要提出五大经济区的概念
因为四川资源抄比较丰富,但是分布也不均衡,经济发展也是如此,要想按照上面的意思搞产业转型,绿色发展,脱贫攻坚,也需要一定的市场规模,如果几个地级市自己搞自己的,容易以邻为壑,将不同的地级市团起来一起分工搞可以有些规模效应。
I. 四川省十一次党代会提出今后五年要坚定实施的"三大发展战略"指的是什么
王东来明说,今后五年,四川要坚定源实施“三大发展战略”,这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正确路径选择,是推动四川转型发展科学发展、实现宏伟蓝图的关键之举。
1,要深入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构建区域协同共兴、整体跨越提升的新格局。坚持把多点多极支撑发展作为激发区域内在活力、增强四川经济实力的重大抓手,在提升首位城市的同时,着力次级突破,夯实底部基础,形成首位一马当先、梯次竞相跨越、多点多极共兴、同步全面小康的发展局面,打造引领西部、面向全国的核心增长区域。
2,要深入实施“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发展战略,构建“四化”同步发展、城乡共同繁荣的新格局。坚持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新型城镇化为载体、农业现代化为基础,更加注重发挥信息化的聚合、叠加、倍增效应,促进城镇布局与产业布局、经济区与城市群发展有机交融,加快构建具有四川特点的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和现代城乡形态。
3,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动力转换接续、发展提质升级的新格局。坚定把创新驱动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以科技创新带动理论、产业、管理、体制机制和文化等全面创新,加快建成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先行省。
J. 曾经四川最富裕的城市,名气超过成都,为什么如今却“鲜为人知”
四川曾经是比较富裕的城市,名气的话也是远超于现在的程度,但是因为很多四川人都出外打工谋生,来到一些沿海城市,所以导致四川的人口下降经济下滑。些年来去成都旅游的人是越来越多了,成都之所以现在这么的有名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就是因为它具有古典特色,而且成都作为古文化之都,再加上现在流行的成都的这首歌曲,一下子就把成都的名气炒得非常的高。
虽然四川和成都离得都非常的近,但是去成都旅游的人的确要比四川多很多。这些年成都发展的确实是非常的迅速,它的人文地理包括美食,都是让人非常流连忘返的地方。到了成都一定要去吃正宗的成都的美食,绝对辣得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