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天津未来的发展趋势
天津的发展是要走向橡链现代化的。天津正在努力打造一个国际化、开放型梁卜孙的城市。天津市发展格局中,要重点发展滨海新区,打造弊散新的沿海经济开发区。
B. 如何看待当前国内一线城市的经济发展趋势
首先要知道什么是一线城市?
按照维基网络的说法,中国目前的一线城市被英语世界承认的一线城市是上海,北京和广州。另外,我在查资料的时候发现一线城市这个概念就是中国提出来的,在外国并没有对应的说法。
既然这是我们自己创造的概念,那么这个问题看起来就没有什么解释的意义了。因为首先这个概念并非类似国家发改委或中央机关提出,而是房地产行业提出的,那么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可扩展性就比较大,今年和明年的概念可能千差万别。例如,以GDP作为指标,那么国内很多省会城市,GDP水平已经超越了当年提出这个概念的时候,那么我们是否应当承认它们为一线城市呢?这显然是不妥的。因为一线城市目前已经从一个房地产分级概念,变成了咱们国家的经济指标。房地产价格不是市场的决策者,而是城市繁荣的指标。所谓指标就是说,它不会因为自身的变化而改变大环境,相反,它只能体现出大环境的变化,只要市场够大,房价只能作为市场的结果,而非原因。
因此,对于一线城市的数量这个问题,我们也应当从它们促进经济发展入手……
第二,就是目前中国的城市规模。
我查到了2017年中国城市GDP数量和世界各国生产总值的数字:
可以直白说,目前上海的生产总值大约与泰国相当,北京的生产总值与委内瑞拉相同,第十名杭州相当于伊拉克。总体说来,我国现有大城市的水平已经达到世界小型国家的水平。
按照列车类比中国的发展,那么目前的三个一线城市是足够的,一辆观察左边的峭壁,确定列车运动的空间;一辆俯瞰右侧的悬崖,保证列车不要出轨;一辆眺望远方的彼岸,为大家指明未来的路。即使有更多的车厢争当头车,也只能有限地提供发展的速度,而不能增加发展的稳定性。
其二,中国城市尚未走出独创的发展道路。即使是杭州的电子商务之都的位置,也是阿里巴巴一个公司与城市管理者同谋的结果,阿里巴巴在里面起了更大的作用。但是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我们需要的是更多的“偏科”的城市,因为国家发展像一场考试,但不是每个城市交出一张答卷,而是让每个城市去答自己最擅长的题目。……
只有城市发展出自己的特色,再与外部世界进行联通,才能形成一个良性的国家。所谓现代国家,就是城市的联通,每个城市只需要自己的特色行业和相关产业作为支柱,不必担心自己功能不全所带来的短板。
通过以上分析,我认为大城市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度会慢慢降低,而小城市中迸发出来的活力才是下一个发展阶段的动力。
本文来自知乎 马文豪(节选)供参考。
C. 河北省哪个城市经济发展有前景
河北有11个设区市,清晰呈现了三个梯度:唐山、石家庄两座5000亿以上的大城市;保定、邯郸、沧州3000亿级的中等城市;廊坊、张家口、承德、衡水、秦皇岛、邢台6座1000-2000亿级的中小城市。
石家庄将毫无争议的成为河北唯一的综合性大城市,如果没有巨大的外部因素左右,石、唐1千亿左右的体量差距将会很快缩小,石家庄将超越唐山成为河北经济总量、人口规模最大的城市。
唐山并不是一座很幸运的城市。在本世纪第一个十年,曹妃甸当时作为河北的1号工程曾让唐山有机会迈入更高城市量级、成为区域中心城市。但全球金融危机以及自身战略定位的偏差让唐山曹妃甸更像是一场不计成本的投资盛宴。
保定的优势有四:地缘红利,毗邻北京,居河北中心;人口红利,河北省唯一一座人口超千万的城市;城市空间红利,行政区划调整,土地存量充足;文化优势,千年古城,自然、人文资源丰富。
从中短期看,保定最具备打京津冀这张牌的优势。但战略重点不在吸引首都行政机构,而是与京、津的产业衔接。具体包括:利用其地缘、人口和土地优势,借首都二机场的建设做强其空港服务经济,借中关村科技城项目,提升其研发及转化能力,形成相对完整的制造业产业链。
需注意的是,未来真正能给保定带来产业红利的并非北京,而是天津滨海新区。对比两地的产业结构,支柱产业看似相似,实际上存在梯度,保定与滨海新区共同构建起面向全球消费市场的制造业产业链条,不仅对于保定,对于河北而言都是借势国家级新区和自贸区红利的有效途径。
D. 想依靠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趋势在河北距北京最近的城市买套房子,在哪里买升值潜力最大呢
我觉得涿州、固安比较好,燕郊人太多
E. 如何评价《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京津冀一体化前景如何
根据《规划》,到2017年,非首都核心功能疏解要取得明显进展,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和内产业对接协作三个容重点领域,要集中力量先行启动并率先突破。
从整体定位来看,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点之一,这已广泛获得三地共识。北京市常务副市长李士祥表示,在2014年,全市常住人口已经达到2151.6万人,人口资源矛盾非常突出,疏解非首都功能首先要回答往哪里出,谁来承接的问题。
从北京的区位特征看,北京周边被河北的固安、三河等14个县市,以及天津的武清等7区县环绕。河北、天津是承接非首都核心功能的天然最佳选择。
前景
发展目标方面,权威人士表示,近期目标是非首都核心功能疏解到2017年要取得明显进展,协同发展的顶层设计和工作机制要基本确立。
中期目标的时限在2020年,届时北京市的常住人口要力争控制在2300万人左右,首都存在的突出问题得到缓解;区域交通网络要基本形成,生态环境质量要有效改善等。
远期目标是,到2030年,京津冀区域一体化格局基本形成,京津冀成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重要区域,甚至能够引领、支撑全国经济社会发展。
F. 京津冀都市圈的发展战略
短期发展战略明确城市定位
1.明确城市定位,规划产业布局
全国各省市区的“‘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了各省市的战略定位:其中北京市定位是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天津市定位是现代化国际港口大都市和中国北方重要的经济中心。对照城市定位,京津冀都市圈发展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对产业布局进行重新规划,进行区域间合理分工,北京逐步退出“经济中心”,加快第三产业尤其是服务业的发展;天津恢复北方经济中心,加快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利用原料优势,依托曹妃甸,大力发展新型工业。唐山市统计资料显示唐山市是河北省经济第一强市。
国家即将出台的《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的有关报告对北京、天津和河北八市的产业结构和布局进行了规划。
2.天津滨海新区
国家“十一五”规划中明确了滨海新区的功能定位:立足天津、依托北京、服务环渤海、辐射“三北”、面向东北亚,努力建设成为高水平的现代制造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宜居的生态城区。
滨海新区拥有独特的外向区位优势,地处环渤海地区的中心位置,面向东北亚,中国北方连接亚欧大陆桥最近的东部起点,蒙古、哈萨克斯坦等邻近内陆国家的重要出海口;组合功能优势,滨海新区集港口、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园区、出口加工区和保税区于一体;丰富的资源优势,大面积的生态和建设用地,储量可观的石油、天然气;产业优势,电子信息、石油开采及加工、海洋化工、现代冶金、汽车及装备制造、食品加工和生物制药等七大主导产业,具备了比较雄厚的产业基础。
滨海新区的发展将促进天津工业的复兴,加快天津市都市型工业的发展,带动整个京津冀地区的工业发展,引领中国北方工业的重振复兴。
3.唐山曹妃甸
被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的唐山曹妃甸科学发展示范区是国家发改委批准投资最多的工业区,并已经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高度。曹妃甸的战略定位是:中国重型装备制造业生产基地、世界级化工工业生产基地、世界级精品钢材生产交易中心、东北亚航运枢纽中心、新的亚欧大陆桥的东部桥头堡。曹妃甸拥有丰富的优质资源:环渤海地区少有的天然深水良港青岛港深16 米,大连港深12~14米。――曹妃甸港区;曹妃甸地处的唐山市是中国少有的大型综合能源资源城市,不仅有丰富的煤炭资源,石油和铁矿石储量也名列全国第一和第二;交通区位优势明显,位于环渤海中心地带,后方腹地辽阔,是“三北”地区走向世界的跳板;后备土地充足,岛屿后方滩涂广阔并与大陆相连,实际可开发潜力为300平方公里。曹妃甸还遇到了空前的历史机遇:北京一些重化工业外迁(首钢东迁),为其承接北京产业转移,发展重工业提供了机会。
曹妃甸的发展腾飞将带动整个唐山市的经济转型,承接京津冀都市圈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产业梯度转移,与天津滨海新区携手打造中国北方的重化工业“双引擎”和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
中长期发展战略
中长期发展战略主要包括一个中心,两个增长极,三层次发展战略。
1.一个中心:以京津冀都市圈经济一体化发展为中心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一体化的实质就是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按区域经济原则统一规划布局、统一组织专业化生产和分工协作,建立统一的大市场,优势互补、联合协作,联结并形成一个利益命运共同体。它通过一定的组织和协议以及一定的联合方式,实现区域经济的统一规划布局和生产力配置,统一开发区域资源,建立分工协作关系和统一的大市场,统一对外开放政策,联合开发和占领市场,提高竞争力,实现共同的发展目标。是世界经济普遍的发展趋势。在京津冀都市圈发展过程中,应该坚持以一体化发展为中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充分发挥京、津、冀三地经济发展方向的同一性、产业结构互补性的特点,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加速产业的整合与重组,实行地区经济联合与协作,从而以整体优势参与对外竞争。
2.两个增长极。
增长极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区域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条件较好的少数地区和少数产业带动,应把少数区位条件好的地区和少数条件好的产业培育成经济增长极。通过增长极的极化和扩散效应,影响和带动周边地区和其他产业发展。:将北京市和天津市作为京津冀都市圈发展的双增长极
北京市:通过发展总部经济、充分发挥后奥运经济的能效、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将北京市发展为中国的“硅谷”、世界的“文化产业中心”。
天津市:中国的“马六甲”和“华尔街”。将天津港和河北省几个临近港口进行整合、功能定位、职能分配,共同将天津市打造成中国北方的“马六甲”。借助中央给予天津市的金融改革试点的政策和机会,将天津市发展成为中国资金输往海外和外国资金进入中国的中转站,成为中国的“华尔街”。
3.三层次发展战略
(1)增强核心城市竞争力,充分发挥其扩散效应。都市圈形成过程中的普遍功能特征是:首先由中心城市产生集聚效应,然后由集聚效应发挥扩散效应,积聚带来扩散,而扩散则进一步增强集聚能力。第一层的发展应该是加强核心城市的集聚能效。一方面加强政策、资源、信息、人才的支持力度,促进优势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要避免大都市问题的出现,提倡住宅郊区化,合理控制流动人口,加强节能减排力度。
(2)发挥城市群体能级效应,构建“金字塔”型城镇体系。第二层的发展应该是发挥核心城市的扩散能效。由核心城市优质的资源,带动都市圈内其他城市的发展。都市圈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具有层次性的城镇规模分布,合理的城镇规模体系应呈“金字塔”型,由塔尖到基座依次为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市。城镇等级体系是实现都市圈内资源配置和城市间功能互补合作的重要条件。京津冀都市圈面临着次中心城市空缺,中等城市过少,小城市过多等问题。
(3)立足京津冀,发展环渤海,放眼东北亚。第三层的发展应该是发挥都市圈的整体扩散效应。提出“泛京津冀都市圈”的概念,将京津冀都市圈的腹地延伸到整个“三北”地区,将京津冀都市圈的产业链延伸到整个东北亚,将京津冀都市圈的发展规划融入全球发展战略。
G. 如何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
从京津冀区域合作机制的角度看,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第一,高层次的合作磋商协调机制还没有建立。近年来,京津冀高层领导虽进行了双边互访和多边协商,但一直未能建立起一套正式的高层协调机制,未能就区域内的产业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及生态环境治理等战略性合作问题进行深入磋商并达成共识,未能在寻求有关各方利益结合点及合作切入点上取得重大突破。
第二,缺乏整体合作的理念和合力。长期以来,北京功能定位是服务全国,这就必然使得北京不可能把更多精力放在区域发展当中,可以说首都意识要远远强于京津冀区位意识,这与上海更强调长三角中心形成强烈对比。
国家己经明确环渤海地区要率先发展,位于环渤海中心区域的京津冀在环渤海地区发展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三方的合作不仅对各自的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而且对环渤海率先发展也将产生重要影响。但是,三方对如何共同争取国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如何在国际国内的经济活动中树立环渤海区域形象等区域性的重大问题专注度不够,共荣共赢、统筹规划的整体合作理念尚未形成,因而合作的合力不足。三方政府间共同关心、利益一致的大的合作步伐缓慢。
第三,目前,三地在产品市场、生产要素市场、服务市场等多个层面都还不够统一;不规范竞争、各自为政的问题还比较普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要进一步推进京津冀之间的经济技术合作,实现区域内的产业布局合理化,应进一步转变观念,培育市场机制,发挥市场在合作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和在合作中的推动作用。
第四,市场机制为主,辅以政府宏观调控的合作机制有待加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调节配置资源是一个基本方向,但目前京津冀区域国有资本占绝对优势,多数民营企业规模还比较小。这种客观现实一方面决定了企业包袱重,调整难度大,活力不足,有跨地区扩张欲望和辐射能力的企业比较少;另一方面也决定了政府对企业控制能力强、行政干预多,企业进行跨地区生产要素流动受到制约,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作用并不充分。所以,各城市政府之间沟通协调十分必要。应该成立由中央政府主持指导下的三省市高层协调机构,协调生产要素在区域内的流动与配置以及各地的中长期发展规划。
破解产业同构难题
北京和天津作为该地区两个特大型中心城市,由于联合观念的缺乏、行政地位的对峙以及由此形成的区域壁垒和特定时期形成的财政、投资、金融体制等方面的制度障碍,在争做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老大”的过程中,出现了明显的工业主导产业趋同现象,难以形成具有层次结构的产业聚集。这一状况直接导致了资源难以在该地区范围内的合理流动,限制了市场机制下对周边地区辐射效应的产生。
从北京市情况看,北京市的三次产业结构从1995年开始由“二三一”型结构转变为“三二一”型结构,是我国为数不多的几个真正达到产业结构高级阶段的地区之一,消费型城市特点较明显。其形成原因,一是由于其城市经济的特殊性质,土地大都被用于报酬率较高的工业及商业用地,农业在国民经济中越来越占据较小的比重。二是其经济快速发展,整体经济实力不断提高,第二、第三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越来越对经济发展起到更为重要的支撑作用,出现了明显的产业服务业化。
从2003年开始,北京市“三、二、一”产业格局稳固。到2005年,第三产业占到比重超过60%。北京虽然具有一定的产业发展水平,但总体来说,实力不强,影响到北京对周边地区的产业带动。
从长期趋势看,天津市第二产业在GDP比重是逐步下降的,经济结构也开始由“二三一”型向“三二一”型转变。目前,天津市已基本形成以电子信息和现代医药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以石油、化工、冶金等装置性重化工业为主的临港产业,以汽车、造船为主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以物流、中介服务、金融、房地产为主的新型服务业和商贸服务为主的传统服务业。
虽然发展阶段小有差异,北京和天津两个龙头城市产业趋同现象依旧明显。
一是两地都已形成包括传统基础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都市型工业在内的自成体系的工业。多年来,北京、天津两地各自为战,城市发展目标相似,导致产业结构自成体系、自我封闭,结构趋同加重,重复建设与无序竞争导致资源浪费。北京的首都优势,天津的港口优势及河北周边各市的资源优势与区位优势没能协同发挥,未能形成区域整体竞争能力。
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虽然已经形成了第三产业为主导的格局,但新兴第三产业的主导地位尚未完全确立,地方财政和人员就业对第二产业的依赖性还比较强。因而与其他城市的产业差异性还没有完全展开。
二是行业发展排行在两地高度相似。在两市的工业总产值行业排序中,电子通讯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化学制品制造业等,均是两市工业生产总值中前几位的行业。
三是高新技术开发区地位雷同。即使在目前两地政府高度重视两市协调发展,不断调整城市规划和功能定位的情况下,京津产业合作格局也没有全面启动。以京津塘高速公路沿线高新技术产业带为例,这里分布着中关村科技园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新技术产业园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港保税区等6大园区,是京津两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高地所在。但从各开发区所开发的现有产品类别、品种和发展规划上看,大都集中在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几个大方向上,造成带内产业结构趋同。
由于没有形成各自的特色产业,各地抢项目、拉资金的恶性竞争将不可避免,从而大大影响京津冀地区一体化进程和综合竞争实力。
H. 如何实现“京津冀一体化”发展
目前,京津冀面临着重大的历史机遇:北京奥运使首都经济发展走上快速车道;天津滨海新区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使天津发展如虎添翼;国家对河北曹妃甸港的建设提供大量资金支持,曹妃甸港的启动也为河北的发展构筑了巨大引擎。为在更高层面上认识和把握这一历史机遇,我们以如何实现“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为题,采访了多年从事京津冀发展理论和战略研究的知名专家学者。下面将专家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对京津冀一体化的认识与判断
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已初步处于要素一体化阶段,目前正在向政策一体化阶段迈进。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区域经济研究所孙久文所长指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演化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即贸易一体化,取消对商品流动的限制;要素一体化,实现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政策一体化,实现区域内政策的统一和联动。目前京津冀地区原则上已不存在商品流动的限制,人员自由往来,基础设施共建,产业转移已开始进行,空间布局上的对接已经开始……因此可以判定:京津冀一体化已初步处于要素一体化阶段,下一阶段应向政策一体化阶段迈进。政策一体化问题包括整合目前各区域发展目标,以实现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导向,制定京津冀生态环境的建设和补偿方案以及产业发展区带动其他区域发展的方案;在产业规划协调方面,促进技术合作与转让,大力发展生产型服务业;在区域空间一体化方面,进一步完善城市道路网和城际交通网,把城市间“点对点”的交通以及统筹规划和建设区域基础设施(港口、机场)网络作为未来的建设重点。
京津两市在发展条件、产业结构、城市功能、发展阶段以及辐射范围等多方面存在互补性和错位性,是京津合作共赢的重要基础。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学院祝尔娟教授提出,在城市发展上,京津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北京已经迈向后工业化社会,而天津正处于工业化进程加快、重化工业大发展阶段,工业仍然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在辐射范围上,北京和天津事实上处于不同层面,北京更多的是面向全国乃至世界,而天津则是面向区域,面向环渤海乃至整个北方。京津之间多方面的互补性、错位性和差异性,正是京津合作、共赢发展的现实基础和最佳利益结合点。
平等、互利、共赢是区域合作的基点。河北经贸大学原书记于刃刚教授风趣地将京津冀关系,比喻为“双黄蛋”和蛋清的关系:京津好比“双黄蛋”,河北省好比“蛋清”,“蛋清”与“蛋黄”山水相依、紧密相连。河北省人口6800多万人,18.8万平方公里,占整个京津冀地区面积21万平方公里的89.5%。真正的区域一体化,应当是京津冀城市群、港口群、产业群的联合。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杨连云研究员从促进京津冀持续协调发展中河北的贡献与代价的角度,强调应加大国家对河北生态区、贫困带的生态补偿和扶持力度。京津冀一体化,不能以抑制一方来发展另一方,必须站在平等互利共赢的基点上。
区域经济兴,则地方经济兴。滨海新区不只是天津的,也是京津冀的。天津滨海综合发展研究院邢春生副院长重点分析了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可能给北京和河北带来的机遇及产生的影响。他指出,滨海新区作为区域增长极,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主要应发挥四大作用:产业传导、技术扩散、功能服务和创新示范。滨海新区的开发,不仅有利于天津建成北方经济中心,而且有利于促进京津冀协调发展。滨海新区的开发可为北京服务业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促进北京科技研发与天津制造优势的结合,促进天津与河北省的经济融合,推动京津冀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体化,带动京津冀对外开放,并对全国改革起到示范作用。北京市政府研究室史利国副主任认为,滨海新区要成为京津冀的龙头,必须把大家的利益融合进去,需要不断挖掘和扩大利益共同点。就北京来说,应更加积极地研究如何借助滨海新区促进自身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优化,使自身及区域在发展上能够相互汲取源源不断的能量。
当前京津冀发展中的几个重大问题
怎样解决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北京市发改委杨开忠副主任认为,京津冀地区水资源极度稀缺,经济进一步发展面临着水资源的制约。专家预计,京津冀人口承载上限为1.1亿。然而,按照目前的人口发展趋势,2027年左右,京津冀人口将达到1.26亿。目前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对人口依赖度相当高,未来发展应以地区经济增长与人口依赖脱钩为方向,转变发展方式,降低人口依赖系数,推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怎样加强战略合作,由无序竞争走向竞争合作?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肖金成副所长认为,京津冀产业结构趋同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最典型的就是钢铁行业和石化产业。于刃刚教授认为,天津与北京主要是产业关系问题,天津与河北则主要是港口关系问题。天津与河北同处渤海西岸,在双方共同拥有的640公里海岸线上,分布着天津港、秦皇岛港、京唐港、曹妃甸港和黄骅港等五大港区。其中天津港是百年老港、综合性大港,在诸港中处于龙头地位,而河北的四大港区也各有优势。天津港在“十一五”期间要投资270亿元,2010年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000万标箱,作为综合性港口仍不放弃煤炭的运输。曹妃甸港是渤海海域唯一不需要开挖航道和港池即可建设多个25万吨级乃至30万吨级大型深水泊位的天然良港,现在正加快速度建设,也要搞综合性港口。黄骅港的优势是有很长的海岸线可建码头,周边还有盐场、农场,有3000平方公里可供开发。津冀诸港拥有大致相同的腹地,港口功能定位有较大程度的重叠,港口之间缺乏协作。这既不利于港口群整体实力的提高,也不利于各港口的发展。解决上述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推进冀津港口间的战略合作,形成合理分工、有序竞争的港口集群,在渤海西岸实现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导致京津冀一体化程度低、进展慢的主要制约因素是什么?综合专家们的分析和看法,制约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没有摆脱立足行政区划,倚重非市场手段谋求发展的套路。行政主导型经济,存在各种行政性限制,产业调整不能跳出行政区划界线,要素市场发育滞后,生产要素在区域内的流动不畅,区域合作不能上升到产业融合的高度和层次,市场化进程缓慢,产业配套能力差。如北京电子产业规模大,但因周边的配套能力远不如广东,配套基地大都选在了广东。专家们认为,应当把扫除市场障碍作为推动京津冀区域合作发展的着力点,在提高市场化水平上,不遗余力地促进资源合理配置,促进要素充分流动。
推进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思路与建议
构建京津冀新型产业分工格局。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助理魏后凯研究员认为,建立新型产业分工是京津冀一体化的核心内容。产品和功能差异化是未来区域合作的基础和利益结合点。建议构建京津冀新型产业分工格局。一是实现三地融合、联动发展、互利共赢。二是错位发展,包括行业错位、产品错位、功能错位,共同打造京津冀一体化主导优势产业链。三是整合各方资源,共建一体化的共享平台,如基础设施一体化,大型科研设备和图书资料共享,产权、技术交易和人才市场一体化,投资信息发布和相关政策协调。四是完善产业配套体系,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实现基础设施配套、生产配套、生活配套、创业环境配套。五是加大对河北坝上地区的生态补偿。
实施创新型发展战略,由制造经济向创造经济转型。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刘刚教授认为,驱动未来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决定要素不再是资源加投资,而是以自主创新为基础的知识创造。区域经济未来发展的关键不在于更大,而在于更强,即拥有高端辐射力和带动作用。京津冀应围绕创新型企业,构建新的区域经济合作发展机制。具体建议:促进区域内现有主要产业的高端化,增强区域主导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在有条件的地区,选择若干重要新兴产业,建立平台,整合区域内的资源共同攻关和发展;建立科技资源共享机制等。
以冀津港口协作带动渤海西岸协调发展。于刃刚教授提出,为避免重复建设造成的浪费,最大限度地发挥各个港口的优势,应以冀津港口协作来带动渤海西岸协调发展。具体建议:第一,统筹规划,建立包括天津港、曹妃甸港和黄骅港在内的“渤海西岸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将国家给予天津滨海新区的优惠政策惠及曹妃甸港和黄骅港。第二,运用市场经济手段,组建渤海西岸港口集团。在合理协调各方利益的前提下,考虑建立统一管理五大港口的渤海西岸港口集团总公司。以产权为纽带,对五大港口的规划和建设进行统筹协调。第三,建立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冀津相关政府部门参加的行政协调机构,就功能规划和利益分配等难点问题展开协商,并通过制定相应政策,引导企业按市场规律加强合作。
引导要素流动,促进产业融合。天津社会科学院韩士元研究员提出,一个城市群或经济圈的形成和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在经济互利的前提下,生产要素遵循市场规律在区域内自由流动,汇聚组合,形成规模产业或产业集群,以此提升区域整体经济实力和带动、辐射力。为了加速京津冀城市群之间生产要素的流动,进而促进产业融合,具体建议:第一,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推动作用。可通过建立政府间横向通报会商制度的方式,将各个城市的产业发展规划、空间布局规划、重大建设项目、重要政策决定等内容及时通报其他城市,组织、引导各个城市的市场行为主体本着互利共赢的原则,实施生产要素的流动和优化组合,迅速形成产业规模。第二,积极拓展要素流动和产业融合的有效方式,包括产业转移式、行业协调式、产品协作式、联合开发式、组建集团式。第三,合理解决要素流动和产业融合过程中的经济利益问题。如各城市联合开发的产业项目,不论项目所在地或注册地在哪里,形成的税收应按要素投入的比例由各方共享;因产业调整、产业链延伸等原因,某些产品或生产工序由一地转入另一地的,转入地新增的税收应按一定的比例返还给转出方;跨城市组建的企业集团或其他生产经营组织,新增利税也不能由总部所在地独享,而应在要素投入各方之间合理分配;用有效的制度保障合作各方的权益等。第四,深化改革,优化要素流动和产业融合的社会环境。如对外招商引资要尽可能统一优惠政策,尝试采用城市群联合招商的办法;城市群内部人才流动允许只办理人事调动手续,不变更户籍属地;高速公路收费由分段收取改为统一收取,实行“一卡通”制度等等。此外,还可以积极申请试行生产型增值税转化为消费型增值税的新税制,即对城市群之间生产要素流动、组合而融生的产业项目,纳税人在计算增值税时,允许扣除购买生产资料所含的税款等。
推进政府合作,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史利国副主任提出,要建立京津冀的政府合作机制,为各方一起商讨、确定、研究问题,寻求共同利益所在及其实现途径,制定并落实相应措施,为引导、推动三地企业和行业组织开展区域合作提供制度保障。推进政府合作,应把握三个原则:一是循序渐进、从易到难;二是平等协商、求同存异;三是尊重市场、依靠企业。政府要改进经济调控方式和手段,将主要精力和工作重心集中于市场机制培育和障碍破除,为降低生产要素流动成本创造条件。区域合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放在构建区域统一市场,为企业充分发挥追逐利润的天性,加速区域产业布局和地区分工形成,实现地方经济与区域经济紧密关联、相互促进,为增强整个区域经济活力提供保障。杨开忠副主任提出,在继续深化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扶持机制等四大区域协调机制的同时,京津冀应重点推进三大机制建设,即金融协调发展体制机制、社会协调发展体制机制、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
(作者分别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本刊主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