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宏观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是什么。
1、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是指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经济社会所生产的人均产量版和人均收入的权持续增长。它包括:一是维持一个高经济增长率;二是培育一个经济持续增长的能力。
2、充分就业
充分就业是指包含劳动在内的一切生产要素都以愿意接受的价格参与生产活动的状态。充分就业包含两种含义:一是指除了摩擦失业和自愿失业之外,所有愿意接受各种现行工资的人都能找到工作的一种经济状态,即消除了非自愿失业就是充分就业。二是指包括劳动在内的各种生产要素,都按其愿意接受的价格,全部用于生产的一种经济状态,即所有资源都得到充分利用。
3、稳定物价
物价稳定是指物价总水平的稳定。一般用价格指数来衡量一般价格水平的变化。价格稳定不是指每种商品价格的固定不变,也不是指价格总水平的固定不变,而是指价格指数的相对稳定。
4、国际收支平衡
国际收支平衡具体分为静态平衡与动态平衡、自主平衡与被动平衡。静态平衡,是指一国在一年的年末,国际收支不存在顺差也不存在逆差;动态平衡,不强调一年的国际收支平衡,而是以经济实际运行可能实现的计划期为平衡周期,保持计划期内的国际收支均衡。
❷ 中国经济发展的总体特点是什么
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创新,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体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要求。在实践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几个涉及全局的重大关系,提高激发社会创造活力、管理社会事务、协调利益关系、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开展群众工作、维护社会稳定的本领。从理论上看,反映事物内在联系,体现事物本质特点的关系也就是规律。从实践上看,把握了客观规律就能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十六大提出了我们党在21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战略部署。“全面小康”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须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与2000年我国达到的“总体小康”相比,“全面小康”要求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全面小康”包含了“社会更加和谐”的内容。 有的同志提出,有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为什么还要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呢?我认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我国社会发生的深刻变化,针对当前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出现的突出问题,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而确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我国经济体制已经基本实现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这种转型不是细枝末节的变动,而是经济体制根本性的变革。这种变革已经并将继续对我国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产生重大影响。适应经济体制的这种深刻变革,社会体制正在发生转型。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社会出现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形式多样化,推动着我国社会体制的转型。对外全面开放是我国社会发生深刻变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多变性、差异性越来越明显。在这样一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阶段,既有巨大发展潜力和动力,又有各种困难和风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显得特别重要而艰巨。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什么关系?一方面,如前面所提到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一种价值目标,又是一种不断推进的现实的社会历史过程,是价值目标和社会历史过程的统一。从这个角度看,“构建和谐社会”与“实现全面小康”两者的现实起点一致,目标一致,实践过程一致。另一方面,和谐是一种社会状态,我们在实现“全面小康”的过程中,通过解决当前发展阶段存在的突出问题,促使全面小康的目标在和谐的状态中实现。如果说,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阶段性目标,那么,逐步消除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不和谐因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实现这个目标所要完成的重要战略任务。“和谐社会”是对“全面小康”的坚持和发展,是对“全面小康”中关于社会更加和谐要求的进一步展开和丰富,使得“全面小康”在理论形态上更加完整、系统。当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具体的、历史的,需要长期奋斗,不断推进,逐步实现。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和谐社会建设有不同的具体目标。我想,我们完全能做到通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协调方面,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方面,比现在中等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做得更好,从而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进一步证明社会主义能够获得成功。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系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总结国内外关于发展问题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提出的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思想和指导方针。把坚持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统一于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和实践中。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是发展,是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社会物质财富的日益丰富。贫困是产生社会不和谐的重要原因,而发展则是消除贫困的根本途径。当然,富裕不一定和谐,但贫困肯定会导致不和谐。马克思指出:“生产力的这种发展之所以是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还因为如果没有这种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须重新开始争夺必需品
❸ 经济到底如何发展
谁说的啊 经济的增长是创造出来的物品的增长 是GDP的增长 二楼的说的经济学研究的是配置稀缺资源这个没错 但你配置它干嘛 当然是要更有效率地生产 你说经济没有增长那如何解释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 不要说和唐宋时比了 就是在10年前 家有电脑的坐在这上网的也是少数呀
一国生活的水平取决于它所生产的物品和劳务 那两个人并不是把货币换来换去 而是在生产交换物品和劳务 就是创造国内生产总值GDP GDP越高生活水平越好 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是劳动创造了价值
货币只是一般等价物 国家印刷的 没有国家的法律规定货币只是废纸一张
所以你要理解经济的增长是因为生产创造出来的东西多了
要区分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范畴。。。考察现金的流动是在家庭和企业之间循环的 家庭向企业提供劳动力 企业向家庭支付工资 共同生产了物品 然后这些物品又被企业卖给家庭 家庭向企业支付货币购买物品
要注意的一点是企业也是由家庭组成创立的 市场上无数个企业和家庭共同生产了物品构成了整体宏观经济 用来交换的钱的总量是不变的 但是家庭和企业生产的物品多了 这种情况下一单位货币所能购买的物品多了 也就是市场上流通的货币不足 通货紧缩 所以国家有必要每年根据多生产的物品(GDP)增发相应的货币 (当然要准确衡量GDP是不可能的,一不小心发多了就通膨了^-^ 不过现实的经济比我说的复杂多了,通膨的原因没那么简单)
所以说我们的社会是个专业化分工的社会 在自然经济的时代每个家庭都是自给自足一个家庭要生产供整个家庭要用的全部物品:食物,衣服。。。但形成企业分工合作后,有的人专门生产食物有的人专门生产衣服 这样比所有的物品都由自己生产的效率要高 创造的GDP就更多 当然这些多生产出来的就以货币这种一般等价物的形式来交换 大家的生活也就更好了。。
至于一楼理解的那个分工合作的观点没错 但是空出来的人并没有去挖黄金 现在大部分国家都废除金本位了 也就是说在以前你拿多少单位的货币到国库去可以兑换多少单位货币 但是现在货币就是法定货币国家不让你兑换了 为什么呢 因为这样可以更好地进行宏观调控 他想印多少货币就可以印多少了这样可以实行货币政策控制通货膨胀和紧缩 这在金本位的制度下是不可能的
本来国家大部分的人都是从事农业的但因为分工只要一小部分人就可以养活全国人口 那么空出来的这些人到哪去了呢 就是到第三产业服务业去了 所以在发达国家的第一产业比重是很小的第三产业的比重是很大的 这就是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呀~~~
你说的 人人都有很多存折,但却没有足够的黄金来提取 应该改成没有足够的物品来提取 这样才是通货膨胀的真正原因~^-^
❹ 如何看待中国经济的整体形势 知乎
面对当前国内外复杂的经济形势,对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有看好的,也有唱衰的。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因国际国内形势新变化而改变,经济增长的动力仍然强劲。我们要针对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和节奏,促进经济增长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总体态势良好,经济增长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与此同时,经济运行也面临物价高位运行、经济增速放缓、结构调整压力增大等多方面挑战。针对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要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和节奏,既要把物价涨幅降下来,又不使经济增速出现大的波动,并利用有利时机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巩固经济发展的好势头。一□经济增速虽有所放缓,但仍处于平稳较快增长区间□当前经济增长的动力仍然强劲,全年经济增长速度仍将高于9%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总体平稳,物价涨幅总体可控,结构调整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总体态势良好。第一,经济增长总体平稳。上半年经济增速虽比去年上半年有所放缓,但仍处于平稳较快增长区间。内需拉动作用明显增强,民间投资保持较高增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高位回稳。经济增速适度放缓,既有全球经济减速的影响,也是我国主动调控和市场需求变化综合作用的结果,总体上符合宏观调控的预期目标。第二,物价涨幅总体可控。虽然食品、居住类价格同比涨幅仍处高位,但物价涨幅趋于收敛,价格上涨势头得到初步控制。第三,结构调整积极推进。从需求结构看,在投资和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下降的同时,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提升。从生产结构看,农业生产投入增加,工业生产平稳增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较快,现代物流、软件、信息服务、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态势良好。从收入结构看,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快增长,财政对社会保障、教育和医疗卫生投入大幅增加,城乡居民转移性收入明显增加。总体上看,未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控制物价上涨势头的有利条件较多,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因国际国内形势新变化而改变,经济增长的动力仍然强劲。受水利等基础设施和保障性住房等民生工程投资增长、产业转移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等因素的拉动,投资增速依然会保持在高位;最终消费在就业状况改善、工资持续上升、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能力提高的情况下,将保持较快增速;出口增速受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的影响会有所回落,但仍将回归正常水平,全年经济增长速度仍将高于9%。随着稳健的货币政策效应进一步显现,社会总需求增速放缓,加之粮食和主要工业品供应较为充裕,翘尾因素逐步减弱,以及稳定物价措施逐步落实到位,今后几个月物价涨幅将有所回落。二□世界经济复苏进程艰难曲折,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增多□随着经济总量不断扩大,保持我国经济在更长时期内高速增长的难度在加大世界经济复苏进程艰难曲折,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增多。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条件相对较为有利,但面临的矛盾仍然较多,突出表现在物价高位运行、经济增速放缓、结构调整压力增大等方面。第一,物价高位运行。由于推动物价上涨的因素短期内难以根本消除,食品、居住类价格同比涨幅仍处高位,劳动工资等要素成本上升的压力将长期存在,今后一个时期抑制物价上涨的任务仍很艰巨。第二,经济增速放缓。从投资需求看,今年以来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增幅明显回落。从最终消费看,受汽车、住房等消费热点降温的影响,加之部分刺激消费的政策到期退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将有所减弱。从外部需求看,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与出口企业生产、资金、汇率成本提高等因素叠加,使得出口增速呈现放缓态势。第三,结构调整压力增大。从需求结构看,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仍低于投资的贡献率。从生产结构看,部分高耗能行业生产增长较快,局部地区电力供需偏紧,节能减排任务十分严峻。从收入结构来看,财政收入和企业利润增长仍明显高于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结构失衡使短期问题和长期问题相互交织,总量平衡和结构矛盾交互叠加,加大了宏观调控难度。与此同时,受融资成本、原材料价格上涨、工资上涨、汇率上升等因素的影响,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大,经济效益下降。房地产市场成交量萎缩,房屋竣工量增速下降,但大部分城市房价依然处于高位,买卖双方博弈使市场陷入僵持状态。三□充分考虑国内外形势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以及政策的滞后和累积效应,增强政策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当前,应从两方面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和节奏。一是要处理好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与增强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的关系。当前,稳定物价总水平仍然是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宏观调控的取向不能变。与此同时,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必须增强宏观经济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一方面,要坚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使货币信贷增速逐步降下来,为稳定价格总水平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又要充分考虑国内外形势的复杂变化对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和实体经济的影响,以及政策的滞后和累积效应,增强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二是要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在控物价、稳增长和调结构之间找到“平衡点”,既要把物价涨幅降下来,又不使经济增速出现大的波动。当前我们要针对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采取有效措施巩固经济社会发展好势头。第一,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努力把物价涨幅降下来。当前,要继续采取综合措施,抑制物价过快上涨,力争使物价涨幅在后几个月降得多一些,为今后一个时期稳定物价创造条件。第二,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增强内需的拉动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是增加就业、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的重要前提和基础。经济增长速度既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要着力扩大内需,增强经济自主增长力量,完善促进消费政策,促进城乡居民持续增收,鼓励发展新兴消费领域和消费业态,促进民间投资持续较快增长。同时,要高度重视外部市场环境变化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采取措施稳定外需,避免出口大幅回落对工业生产、就业和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第三,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力求取得更大进展。调整经济结构,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先决条件。要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支持市场拓展和商业模式创新。要有针对性地解决中小企业资金紧张等突出困难,改善小企业发展环境。要遏制“两高”和产能过剩行业发展,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第四,深化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激发经济发展的内在活力和动力。要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完善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和服务业发展的税收政策。要推进收入分配改革,积极构建居民收入和国民经济同步增长的机制。稳中趋缓,是中国经济进入今年以来的态势,三季度这一态势继续延续。业界普遍认为,当前中国经济增速回落的幅度尚属温和。盛来运判断,从增长动力和先行指标来看,中国经济出现“二次探底”的可能性非常小,尚属温和的回落幅度打消了眼下“硬着陆”的担忧。增速回落有利于调结构稳物价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咨询研究部副部长王军表示,“对经济增速不要过于追求,对增速放缓要提高容忍度,要主动把速度适当降下来,才有利于调结构稳物价;对物价上升不能提高容忍度,通胀对经济运行和社会生活都有很大的危害。”经济增速的适度放缓,为稳物价创造了宽松的外部环境。8月份以来,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涨幅已连续两个月出现小幅回落。外部风险加大内部困难增多国内外经济形势都在发生新的变化,中国社科院分析报告认为,欧美债务危机会通过三个渠道影响中国未来的经济:通过出口影响中国实体经济,通过金融渠道影响中国经济的稳定,悲观的预期将影响投资和消费信心。9月份中国出口数据敲响了警钟,当月出口环比出现了2.1%的负增长。考虑到外需的不景气传递到出口订单上通常需要4到6个月,以及人民币不断升值的趋势,未来出口形势不容乐观。外有出口不景气,内有成本不断升高、融资困难,国内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中小型企业的发展面临很多困难,三季度我国企业家信心和企业景气指数双双回落。政策稳中应变积极防范风险当前,国家正在采取对小微型企业贷款实行一系列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比具体应对措施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宏观政策的总体走向。“下阶段宏观调控既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又要增强政策的前瞻性、针对性和灵活性,进一步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更加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盛来运强调。专家们普遍认为,在物价上涨过快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的情况下,货币政策不宜放松;但在企业融资出现困难的背景下,也不宜进一步紧缩。在“两难”局面中,货币政策更应当增加一些结构性、定向性措施,同时更加发挥财政政策作用,比如减轻中小企业税负等。中国社科院报告认为,当前的宏观调控既要有效抑制通胀,又要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宏观调控以稳为主,政策搭配要审慎灵活。
❺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整体处在什么状态
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中国第三季度的GDP增长数据——
名义增长率7.6%,实际增长率6.0%。
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2019年过去的3个季度的GDP增长速度,是中国1991年以来的最低增速,连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期,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都没有这么低过(见下图红线)。
而且,这个数据也是中国经济在2017年底以来连续下降的第7个季度。
1992年,中国开始公布季度GDP数据,此后一直到现在,每个季度都公布数据,2009年1季度是此前中国GDP增长的最低值,当时是6.6%。
数据看起来很糟糕,历史对比也的确很糟糕,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有两个:
1)中国经济短期内已经触底了么?
2)中国经济现在整体到了什么状态?
第一个问题,我的回答是,虽然数据很糟糕,但短期来看,中国经济基本已经触底——也就是说,1-2年之内,中国GDP增长最差的阶段已经过去,不会更糟糕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曾经告诉大家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有个经济领先指标(Composite Leading Indicator,CLI)。一个经济体的CLI指标,与6个月之后该经济体的GDP季度增长率,存在着0.99以上的相关性——接近100%了。
下面就是2017年1月份到最新的2019年8月份,中国和美国CLI数据的对比。
中国上一轮的CLI数据在2017年7月到达顶点,然后就进入了为期一年半的下降期,一直下降到2019年4月份开始回升;而美国上一轮的CLI数据顶点则一直延续到2018年6月份,然后才开始进入下降周期,目前美国仍然处于下降周期。
最新的中国8月份CLI数据回升到了99的水平,这确认了中国的CLI数据已经在持续回升,中国的CLI最糟糕的阶段是2018.12-2019.4,按照其领先GDP增长6个月的情况,这预示着中国GDP增长最糟糕的阶段,应该是出现在2019年第三季度。
国内投资界最喜欢用的经济领先指标,是广义信贷增速(一般采用广义的社融增速,即人民银行发布的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加政府债减财政存款),这个指标,与国际上通用的信贷脉冲(credit impulse)指标接近,这两个指标均于2018年底和2019年初见底。
信贷脉冲,是德银经济学家 Michael Biggs 在2008 年提出的概念,是指新增信贷占GDP比例的变动。其含义也非常明确:经济中的支出(尤其是投资支出),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新增借贷,因此和 GDP 变动相关的,应该是债务(信贷)增量的变动,实证数据均表明,欧美信贷脉冲对GDP增长具有显著影响,而且是一个非常显著的领先指标(大约领先经济2-3个月)。
中国的信贷脉冲与GDP的相关性没有信贷增速好,而且信贷脉冲领先GDP的时间偏长,原因可能是欧美经济中的私人部门比重大,一旦私人部门信贷脉冲起来之后,也就意味着支出活动增强和经济上行,而中国的广义政府部门(含国有企业)获取信贷的能力更强,在很大程度上肩负着稳定经济发展(即对冲经济波动)的职能,因此往往是在经济面临显著下滑压力的时候才增加信贷投放和扩大支出,但这个投放不足以立刻令整个经济回暖,仍需要一定的时间传导到就业、居民收入和消费层面,这导致了更长的时滞。
其实,还有一个与实体经济直接相关的数据,更是可以验证中国经济已经触底回升——那就是珠三角和长三角这两个中国经济敏感区域的发电量。这两个区域的发电量同比增速,均在2019年第二季度以来持续上升并于第三季度离开负增长区间。
第一个问题回答完了,第二个问题嘛,需要跳出当前时期来观察。
我刚才说,短期来看中国经济已经触底,那长期看呢?
答案是,长期看没那么乐观。
原因是中国整体债务水平实在太高。
在“2019,中国的债务水平到底怎么样?”和“20年前的日本,与现在的中国有多像?”两篇文章中,我曾经详细对比了中国与美国、中国与日本、中国与发达国家整体、中国与新兴市场国家整体的债务/GDP数据,结论是:
从2008年到2017年,短短的10年时间,中国的整体债务/GDP比例迅速从一个新兴市场的平均水平,跨入发达经济体的水平。
目前的中国,虽然债务分项结构上,还类似于一个新兴国家(企业债务占比最高),但实质上总债务之高,已经与其他发达经济体达到同一个水平。
接下来,中国经济要走的路,就是债务结构逐渐向发达国家演化(特别是日本)。看看过去20年的日本经济,你就知道,即便是短期内中国经济增速已经触底,但接下来最好的情况,GDP也不过是在5-7%这样的增速范围内波动——中国的GDP,再也回不到2013年之前那些动辄10%、8%的增速的年代。
当然,我必须要强调的是,在纯粹的信用货币体系之下,如果能够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一个国家的负债水平越高,说明这个国家内部的信用利用越充足,也意味着经济发展的阶段越高级。
对比下面的数据,除了中国之外,是不是只有那些发达经济体,才有资格负担这么高的债务,像印度尼西亚、尼日利亚、俄罗斯等,你想负担这么高的债务还做不到呢!
不过,债务是一把典型的双刃剑,在债务负担很低的时候,如果有能力增加负债,那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但一旦债务水平上升到一个很高的水平,反过来会拖累经济发展——想想看,你什么时候听说一个大型的发达经济体GDP出现过5%以上的增长?
所以,对第二个问题更好的回答就是:
中国经济已经换挡,以后,5-7%的增长速度才是中国经济的常态。
鉴于中国的经济体量已经非常庞大,如果接下来真的能一直保持5-7%这样的速度持续个10-20年,那依然是不得了的事情,这意味着10年后、20年后,中国经济总量很可能超越美国,占到世界总量的1/4左右。
❻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整体趋势是 ( )。
朝多级化方向发展
❼ 经济发展的整体性是什么意思
经济发展的调整性是什么意思?是说经济发展可以按调整上来发展
❽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整体上处于什么状态
一、资源和环境压力日益加剧
这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面临的最为突出的矛盾。一方面,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并处于新一轮上升周期,势必加大对资源的需求和消耗。另一方面,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效益的经济增长方式,必将加剧自然资源的供求矛盾,导致经济运行成本上升。我国人均资源紧缺,而资源消耗量却排在世界前列,矿产资源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日益提高(见附表)。经济高速增长所付出的环境代价过于高昂,环境质量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将处于“局部有改善、整体在恶化”的状态。
资源和环境对可持续发展的压力,本质上是技术含量低和经济效率差的问题。我国科技发展不适应经济增长方式转换的需要,技术水平低制约着经济效率的提高和增长潜力的发挥。由于缺乏降低资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保护环境的产业技术,或是有了这些技术而又缺乏推广应用的动力,致使我们难以走出粗放型增长的怪圈。
二、盲目投资和低水平扩张的体制性根源日益凸显
投资体制改革明显滞后。政府投资范围过宽,习惯于借助预算内投资来调控经济运行,而不善于通过政府消费来提供公共服务。在市场准入方面偏重经济性
❾ 经济发展包括哪些方面
经济发展包括三个方面:
1、经济量的增长,即一个国家或地区产品和劳务的增加,它版构成了经济发展的权物质基础;
2、经济结构的改进和优化,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技术结构、产业结构、收入分配结构、消费结构以及人口结构等经济结构的变化;
3、经济质量的改善和提高,即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效益的提高、经济稳定程度、卫生健康状况的改善、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以及政治、文化和人的现代化进程。
(9)经济整体发展扩展阅读:
经济发展的度量
经济学家们一般用国民生产总值(GDP)来作为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由于度量经济发展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主张用若干个具体指标组成的综合指标体系来衡量和评价经济发展的水平和质量。如:物质生活质量指数(PQLT)、人类发展指数(HDI)和购买力平价(P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