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分析上海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是
有利条件:
1.地理位置优越
2.便利交通
3.农业基础雄厚
4.政策的支持
5.人才众多,劳动力素质高
不利条件:
1.矿产资源缺乏
2.土地面积小,房价高
❷ 上海发展经济的地理优势
自然:气候温和湿润,地形平坦,水源充足。
社会经济:
A优越的区位,便利的交通。版上海位于太平权洋西岸国际航线上,成为亚太地区的交通枢纽。是中国东部海岸带和长江入海口的交汇点,海陆交通十分便利。
B上海市作为全国经济中心,对周边有辐射、扩散、示范和带动的核心作用与服务作用,形成以上海为技术龙头,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共同发展。加上盛誉中外的城市品牌和年均增长高,成为长三角及周边地区联动发展带来经济实惠和发展商机。
C广阔的经济腹地,高素质的劳动力,充足的农副产品,工农业基础好。。。。。。
❸ 上海有什么优势
上海是一座典型的"以商兴港、以港兴市"的城市,优越的地理位置赋予了上海无内限的发展机遇。1300多年前,容就有船只载着东方的文明从这里扬帆启航,驶向世界各地。时光荏苒,今天的上海港已跻身于世界一流的国际集装箱枢纽港之列,成为世界十大港口之一。
上海位于长三角经济圈的中心,是我国最重要的经济中心
在地理上,位于我国最长河流长江的入海口,地势平坦,四季分明,雨水充沛。
经济上,交通发达,铁路、公路、水路和航空都是我国东部的交通中心。自中国的大门被迫打开之后,上海的地理就决定了上海就是西方投机掠夺的“前沿阵地”,从而确定了上海工业中心和经济中心的地位。在改革开放后,以出口业为主业的快速发展,使上海成为了贸易中心
希望能帮到你!
❹ 上海经济发展的瓶颈是,其原因是。解决措施有。
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发展速度一直居各省前列。据统计,1978-2001年,浙江GDP年均增长率高达13.3%,由124亿元猛增至亿元,经济总量在全国的排序由原来的第12位迅速升至第4位,人均GDP则由全国第16位升至第4位。尤为可喜的是,1997年后,我国经济增长率逐年走低,而浙江经济虽也有回落,但仍然保持两位数的高速增长(1998年较上年增长10.1%,1999年较上年增长10.0%),出口增长更高(1999年全年增长18.5%,今年1季度的增长率高达55%)。2001年浙江国内生产总值已达6700亿元左右,2002年人均GDP预计可达2000美元,高出全国平均水平近一倍。如今,浙江经济表现出的旺盛活力,引起了各方面的广泛关注。有人称之"浙江现象"。以经济学的观点看,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领先于其他地区,必然是其较好地发挥了比较优势的结果。本文即试图从比较优势分析的角度来探讨"浙江现象"产生的原因。
经过大量的实证分析后,笔者认为,浙江与邻近沿海发达省份及全国相比,在劳动力、环境、市场扩大、特色产业和企业经营机制等方面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具体分析如下:
一、浙江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
劳动力资源也称人力资源,是国民经济的根本要素,是构成社会经济运动的基本前提。在现代社会,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因此成为各地区比较优势的一项重要指标。诚然,浙江的劳动力资源充沛,但在我国劳动力资源普遍充足的大环境中显不出比较优势。浙江在人力资源上的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即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人口综合素质较高。1989年浙江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79‰,仅稍高于沪、京2个直辖市,是省区中最低的。1999年则为4.29‰,高于沪(已出现负增长)、京、津、辽、苏,列全国倒数第6位,在省区中列倒数第3位。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减轻了人口负担和就业压力,对经济发展有利。虽然浙江人均受教育程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浙江开发历史早,文化积淀深厚,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在全国居较高水平。相对于外省人而言,浙江人更具有崇学、敢闯、聪慧、勤奋、互助、务实等优秀素质。其优势突出表现在浙江人对现实环境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并勇于创新。江浙沪历来为我国科技人才最密集的地区。国内40%以上的科学家均出于此。根据《中国科学家传略辞典》按籍贯统计,每百万人所涌现的著名科学家,上海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22倍,浙江为4.15倍,江苏为3.49倍。特别是宁波,不仅以出商界巨子闻名于世,还是名冠全国的"院士故乡"。目前,宁波籍院士占全国1/16,在全国所有城市中位居第一。仅一所效实中学就出了13位院士,在全国未闻其二。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肯动脑筋肯吃苦又富冒险精神的浙江人,边干边学,素质提高更多地倚仗于"来自课堂外的学习"。在改革的实践中,涌现出滕增寿、冯根生、颜阿龙、鲁冠球、宗庆后、南存辉、陈金义等一大批勇于创新,精明且善于把握机会的知名企业家。这些企业家的存在是浙江经济腾飞极为重要的因素之一。
二、浙江环境的比较优势
环境资源直接影响人们选择定居点,企业选择区位,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一般认为,区位、资源、经济和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硬环境,社会、政|治、政策和法律环境为经济发展的软环境。以下仅对浙江的硬环境作简要分析。(一)区位环境,浙江的区位优势十分明显。首先,滨海居中的地理位置,既利于对外交往,又利于向内扩展。而且,紧邻上海这一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商品、资金、技术、信息、人才"五流"及产业扩散方面自然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加上北南两边邻省江苏和福建均为全国经济增长领先省份,可充分发挥集聚效应,互相支持,共同发展。(二)资源环境<BR> 尽管就矿产资源和耕地资源而言,浙江是典型的"资源小省",但浙江在港口、海洋和气候资源等方面却具有突出的比较优势。 浙江地处祖国东南沿海的中部,港口众多,腹地宽广。改革开放后,港口建设速度加快,至1999年底,全省沿海港口已达58个,泊位600多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39个,深水泊位数占全国8 %。宁波已跃升为全国第二大港。今年截止11月8日,宁波港的吞吐量已达1亿吨,成为国内仅次于上海的,吞吐量逾亿吨的世界级大港。而且舟山、温州、乍浦、海门等港规模日益扩大,且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BR>浙江海洋渔业资源和海洋能源资源在全国居领先地位。浙江海域历来是我国最大的渔场。1999年,浙江的海水产品产量为389.4万吨,居全国第3位;浙江海洋捕捞渔获量高达331.2万吨,仅次于山东的332.5万吨,居全国第2 位(表1)。紧靠浙江的东海陆架盆地是一个有着良好开发前景的油气资源区,目前正在勘探开发之中。 表1:我国重点省份海水产品和海洋捕捞产量 单位:万吨 地区 浙江福建 山东 广东 辽宁 其他地区 <BR>海水产品产量 389.4 448.5 602.3 355.4 296.9 275.0 <BR>海洋捕捞产量 331.2 206.7 332.5 194.5 157.7 275.0 捕捞量占全国% 22.1 13.8 22.2 13.0 10.5 18.4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0》,中国统计出版社<BR> 浙江虽然耕地面积少,农业却一直领先于全国。除了浙江农民吃苦耐劳,素有精耕细作的传统外,与这里农业气候条件优越也是分不开的。浙江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水热资源丰富,为农业发展多种经营提供了很好的基础条件。 (三)经济环境<BR> 浙江开发历史悠久。隋唐时期即已成为全国居优势的经济区域,至今依然。特别高的经济活动效率,使浙江发展的经济基础在全国处于高水平。由于浙江是全国市场经济发育较早的省份,多年前经济实力即已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而且民间的投资意识很强,在市场竞争中已取得一定的先发优势。<BR> 1999年,浙江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428元,仅次于沪、京、津3个直辖市,居全国第4位;浙江农村人均收入3948元,仅次于沪、京2个直辖市,高居全国第3位。浙江1997年即已成为全国第一个消灭贫困县的省份,目前的人均居住面积居全国第一。<BR> 虽然由于资源和战备方面的原因,解放后国家对浙江的投资极少,然而,浙江民间的投资意识很强。自1982年以来,非国有投资年均增长28.6%。1999年,全省民间投资额达1214亿元,超过建国前40年浙江全社会投资的总和,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达62.0%,高居全国第一(表2)。</P><P><BR>表2:部分沿海省份及全国民间投资情况表 地区 浙江 江苏 山东 广东 全国 <BR>民间投资额(亿元) 1214.06 1389.10 1167.96 1710.45 13906.95 <BR>占全社会投资比重(%) 62.0 56.9 52.6 58.2 46.6 <BR>资料来源:2000.11.29.《中国信息报》<BR> (四)生态环境<BR> 生态环境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浙江山青水秀,历史上即享有"千岩竞秀、万壑争流"的美名,杭州则被誉为"人间天堂"。解放后,由于几次政策失误,山林破坏严重,80年代以后工业污染又给浙江的生态环境蒙上阴影。但是90年代以来,政府下大力气,增加投入,控制污染,加上具备环境再生能力较强的先天优势,形势明显好转。最新的国家森林资源清查结果表明:浙江现有森林面积8309万亩,比10年前增长26.6%,森林覆盖率高达59.4%,比10年前增加了16.8个百分点,名列全国前茅。如今,浙江已是全国著名的竹业大省、花木大省、旅游大省。1999年,浙江的绿化观赏苗木输出量占全国出省量的32%。在昆明世博会上,有一半的花木出自萧山。至今,全省共建有11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6个国家级森林公园、40个省级森林公园。旅游收入领先于全国。浙江在城市生态建设方面也不乏大手笔,如杭州市决定投资60亿,建设"蓝天碧水"工程。<BR> 由于浙江的生态环境好,气候条件优越,因而宜居宜游,发展旅游业在全国具有突出的比较优势。<BR> <BR> 三、浙江市场扩大的比较优势<BR> 贸易(包括国际贸易和地区间贸易)是地区经济增长的基础。贸易增长,也就是经济增长在地区之间的扩散。有经济学家认为,地区增长的必要条件是创造出口基础
❺ 上海经济发展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有利条件:地理位置优越、农业基础雄厚、得天独厚的交通便利。
不利条件:矿产资源缺乏、土地面积小,房价高。
2019年,上海市生产总值(GDP)38155.3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2019年12月15日,荣登中国社会科学院年度中国城市品牌前10强。
(5)上海经济社会发展优劣势扩展阅读
2019年全年实现上海市生产总值(GDP)38155.32亿元,比上年增长6.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3.88亿元,下降5.0%;第二产业增加值10299.16亿元,增长0.5%;第三产业增加值27752.28亿元,增长8.2%。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上海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2.7%,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上海市人均生产总值为15.73万元。
在上海市生产总值中,公有制经济增加值18328.67亿元,比上年增长6.1%;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19826.64亿元,增长5.8%。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上海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2.0%。
全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6133.22亿元,比上年增长8.5%。其中,工业增加值2710.43亿元,增长3.3%;服务业增加值3422.79亿元,增长13.3%。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上海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6.1%,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
❻ 关于上海以后的经济发展趋势。是繁荣还是落后。和香港相比呢
现时大部分人,都充分地认为上海会超越香港,他们喜欢这个比喻——香港就是一个经验老道,但年迈的老人;上海是一个稍欠火候,但充满活力的年轻人。
我的意见?我觉得这个比喻是不合适的。因为如果这种比喻成立,那么英国伦敦、美国纽约岂不是早就要入土为安?
在以前,很多人都认为国家的国际金融中心非香港莫属,因为它除了很多有利的客观条件,还有就是有国家撑腰,推出很多有利于特别行政区的政策,巩固它的地位。
但现实,上海实力追上来了,就在3月25日(印象....),国家却有意提出要在2020年,将上海建成国家经济实力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这就肯定动摇很多香港人的神经,亦有很多国内的人相信,上海真的会超越香港。
普遍香港人的看法是,失去国家宠爱的香港,后果不堪设想的。因为随着市场越来越开放,外资已经不需要经过香港再流入内地。以上海的优厚条件,近年大家有目共睹的高速发展,再配合政策,对外上而言,上海是极具吸引力的。
我认为,香港人应该要保持适当的危机感,所谓有竞争才有进步。但亦不需要沮丧的,因为我个人认为,香港依然有很多优势来巩固自己的地位。
例如,香港的法律体制相当健全,他们真的秉承“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办事,这很重要,对投资者来说任何一个商业纠纷,在香港都可以诉诸法律,信任法官作出公平裁判。但在内地,官司往往会成为一场权贵之间的角力赛,很多时候即使你有道理,如果对方后台大,你不要指望会有公平的结果。
而且,投资者很注重资讯自由,尤其是市场信息。如果他们无法第一时间掌握正确信息,就会损失先机,蒙受损失。这点在香港是没有问题的,反而在上海(其实应该说在内地),很多信息都被严格地监视控制,不少本应该对外公开的市场信息,却成了只有少数人能获取的内幕,即在上海很难营造到公平的竞争环境。
还有的是,内地的一些部门,贪婪问题十分严重,商人避免被为难,所以很多情况下都得用钱买方便。这种风气在内地是已经形成的,但客观来说,这的确又是不道德的交易。所以亦有很多人感叹在上海做生意如履薄冰。香港的廉洁是内地无法追上的。
在内地注册一间公司,所走的程序是相当繁琐和复杂,部门与部门之间就像踢皮球一样缺乏沟通;但在香港,注册公司是很简单容易的事情,14岁的小孩子都会做。
所以我觉得,即使过20年,上海依然未能追上香港的,即使你看到上海满是高楼大厦或者交通如何畅通发达.....这只是表面,更多失业、关门或倒闭的情况是没有被写实或映照。 否则在我看来,朝鲜也是个很发达的国家......看平壤就知道他们有多现代化了!
呃,这是我的看法........一家之言囧
❼ 上海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过程中,在经济方面具有哪些比较优势
其一,便利的水陆交通。上海原来是河港,现在已经有了海港。这是上海的重要经济发展优势。上海的河港优势,以及河港导致的便捷出海口,是上海从小鱼村,变成大城市的重要原因。也是外国租借上海部分地区,的重要原因。
上海在逐步发展中,积聚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这促进了上海经济发展,也加强了上海的重要性。在这个过程中,也是上海陆路交通,迅速发展的时期,比如修建了铁路与公路,这也加强了上海的交通优势。随着上海人口的继续增多,富裕程度的提高,上海出现了飞机场。空中交通的发展,进一步加强了,上海综合交通的优势。就是现在,具备海陆空交通条件的城市,在大陆也不多。
其二,密集而众多的人口。这是一个难得的优势。在大陆,上海是占此优势最多的城市。因为,上海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城市。上海也是大陆人口最密集的省区。上海人口密度可以达到3000人每平方公里,是中国整体人口密度的20多倍。
人口的高密度,可以导致许多优势或经济效益。能提高商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业,电信产业,以及工业运行的效率。效率的提高意味着收入的增多。这是上海比较富裕的一个重要因素。比如,上海人坐飞机,要比苏州人,便捷。这种便捷意味着,省钱、省时间。这就是上海交通优势的部分体现。人口众多而密集,有利于吸引企业的到来。比如,上海之所有能吸引那么多世界500强企业。这确实得助于上海的综合优势,既人口众多而密集,导致的综合交通优势、市场优势、以及人才优势。
其三,上海有雄厚的人才实力。上海的人才密度比较大,上海人口平均受教育水平,也比较高。上海人才多的原因是,上海经济比较发达,自己培养的人才比较多,以及吸收了大量的外来人才,比如吸引了大量来自农村的人才。人才优势是上海的重要优势,也是上海比较富裕的重要原因。
其四,上海过去,有良好的经济基础。比如大量工厂与基础设施。这对上海现在比较富裕,很有帮助。
上海有许多劣势。比如,人均自然资源的稀少。这个劣势当然不利于上海经济的发展。不过,这个劣势,带给上海的坏处,相对于上海人口密集导致的优势,所带来的好处,要逊色的多。
上海是大陆最富裕的省区,在世界上,这并不是中国所特有的现象。大部分国家,一般都是,人均自然资源极度稀少的特大城市,人均比较富裕。
人口密度稀少导致的,人均自然比较多的地区,恰恰是各国相对不富裕的地区。上海最重要的劣势,是大陆所普遍具有的劣势,社会制 度因素,这是阻碍上海,以及大陆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因素。
❽ 上海成为未来经济中心的优势
硬件: 长江入海口,中国海岸线的中点
半硬半软: 周边环境--江南为近千年来中国最繁华地区(所以上海不必同江浙强争,应该有江浙好就是上海好的概念)
软件:
1) 同西方的传统关系(但现在已经不太靠得住,当年上海最盛的时候是北京最衰的时候,现在形势变了)
2)制度上的问题。我是制度论的忠实信徒,也是黄仁宇大历史观的忠实信徒,相信从长远看这是最终决定因素。尊重法治,相对公平竞争和高效务实应是上海的一些优势(相对北方而言),也是进一步努力方向。当年星城企业坚持效仿欧美,不搞人情关系那套,暂时在东南亚失去了很多机会,但来日方长,马印菲泰现在哪及星?但政府行为在某些领域太强了,这点不必象新加坡学。
3) 人才方面的优势。但比之北京已大大不及(不想再作京沪比,但上海要成为中国第一城,必须超越北京)。虽然人才最终要通过制度起作用,但眼下的劣势就是劣势。不过据我所知,亲身体验,海外的华人(包括港台)大多更喜欢上海。
其实现在中国没有真正的国际化都市,但以中国之大,将来会容纳京沪两个。京沪之间的关系,不会是华盛顿/纽约的关系,也不会是东京/大阪的关系,倒可能比较接近罗马/米兰的关系。中国南北方的差距,同意大利(相反)一样,将长期持续下去,所以北方必须有首都带动,否则完了。
但上海如果不在文化建设上下功夫,要成为国际都市是不可能的。(不必总是欧美文化,要让西方人知道,中国文化丰富多彩,江南文化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份,很多西方人其实是对中国文化感兴趣,而不单单是做生意)
其实,还是应该对上海多点信心,如果中国能有长期稳定的发展环境。
❾ 上海的经济发展情况是怎么样的
近期,上海统计局局长潘建新介绍了上半年上海经济运行情况,显示总体经济运行良好。潘建新透露,本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稳中有降。6月份,本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水平与去年12月持平。上半年,本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水平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5.2%。
上半年,本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增幅回落,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583.2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0.4%,增幅同比回落15.1个百分点。
从消费领域看,上半年,本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去年同期上涨1.3%,涨幅同比提高0.3个百分点,其中服务项目价格上涨1.5%。
从八大类别看,食品类价格上涨2.6%,衣着类上涨7.7%,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上涨3%,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0.8%,烟酒及用品类价格与去年同期持平。
【消费品零售】13.1%
上半年,本市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3.1%,增幅同比加快1.6个百分点,消费品市场销售全面向好。据抽样调查,上半年城市居民家庭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比去年同期增长14.6%,增幅同比提高13个百分点;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达到31.2%,同比提高1.5个百分点。
【金融机构存款】232.81亿元
至6月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4943.05亿元,比年初增加1648.86亿元,同比多增232.81亿元;贷款余额18090.64亿元,比年初增加1345.24亿元,同比多增154.78亿元,其中中资金融机构个人消费贷款2630.79亿元,比年初减少182.97亿元。金融机构存贷差6852.41亿元,同比扩大1480.94亿元。
【就业岗位】36.1万人
上半年,全市新增就业岗位36.1万人(其中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非农就业7.6万人),已完成年度计划的72.2%。至6月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26.4万人,与年初相比减少1.1万人。
据抽样调查,上半年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10704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0.9%。
【GDP】12.6%
上半年,上海经济延续了去年下半年以来平稳较快发展的态势,全市生产总值完成4781.9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2.6%,增幅同比提高2.3个百分点。
上半年本市二、三产业同步增长。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317.12亿元,增长13.7%;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436.42亿元,增长11.7%。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1%。服务业增长加快,主要行业增速均有不同程度的加快。其中,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增加值比去年同期增长16%,增幅同比加快4个百分点;金融业增长13.2%,加快2.5个百分点。
❿ 上海经济特点
2017年以来,一季度,上海经济运行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经济增长保持平稳,第三产业比重为70.7%
初步核算,一季度全市生产总值完成6922.8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6.8%,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0.1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91亿元,下降8.7%;第二产业增加值2012.53亿元,增长5.4%;第三产业增加值4896.40亿元,增长7.5%。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0.7%。
从主要行业看,一季度,工业增加值1799.9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0%;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1009.81亿元,增长5.0%;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276.72亿元,增长9.1%;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86.40亿元,增长3.2%;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384.12亿元,增长14.4%;金融业增加值1399.49亿元,增长11.3%;房地产业增加值348.54亿元,下降16.1%。
二、工业生产明显回升,企业效益增势较好
一季度,全市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821.5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1%,实现了2012年以来同期最高增幅。分行业看,六个重点行业工业总产值5336.60亿元,增长10.5%。其中,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增长13.3%,汽车制造业增长18.8%,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工制造业增长3.9%,精品钢材制造业增长4.6%,成套设备制造业增长3.0%,生物医药制造业下降1.7%。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达到99.8%。规模以上工业出口交货值1769.77亿元,增长12.1%。
一季度,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造业完成总产值2193.7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5%,增速同比提高4.9个百分点。其中,新能源汽车总产值增长29.3%,新一代信息技术总产值增长14.8%,高端装备总产值增长4.6%,新材料总产值增长3.4%。
1-2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5487.6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4%,而上年同期为下降7.8%。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464.42亿元,增长40.1%,增速同比提高36.6个百分点。
三、消费增长稳中有升,网络零售增长较快
一季度,全市商品销售总额26031.4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5%,增速同比提高3.1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50.37亿元,增长7.8%,增速提高0.7个百分点。
分行业看,一季度,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2497.0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9%;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253.37亿元,增长6.8%。分商品类别看,通讯器材类、煤炭及制品类、体育娱乐用品类零售额增长较快,分别增长47.5%、35.0%和22.0%。
从零售业态看,一季度,无店铺零售额446.8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0.4%,增速同比提高7.3个百分点。其中,网上商店零售额增长23.1%,增速提高6.5个百分点,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13.3%,比重提高2.6个百分点。
四、固定资产投资增势良好,民间投资加快增长
一季度,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1315.9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5%,增速同比提高2.1个百分点。从主要领域看,城市基础设施投资206.03亿元,增长25.7%,增速提高10.2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869.62亿元,增长8.6%,增速回落3.7个百分点;工业投资146.98亿元,下降2.2%,降幅收窄9.1个百分点。从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0.24亿元,下降44.0%;第二产业投资147.44亿元,下降2.6%;第三产业投资1168.23亿元,增长12.4%。从经济主体看,国有经济投资319.34亿元,增长28.0%;非国有经济投资996.56亿元,增长5.9%,其中,民间投资551.17亿元,增长23.8%,增速同比提高22.0个百分点。
五、对外货物贸易大幅增长,利用外资金额出现下降
一季度,全市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7511.3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0.1%,而上年同期为下降4.1%。其中,进口4462.11亿元,增长25.3%;出口3049.22亿元,增长13.2%。按贸易方式分,一般贸易进出口3767.65亿元,增长19.3%;加工贸易进出口1784.45亿元,增长19.9%。
一季度,全市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金额98.26亿美元,比上年同期下降51.8%;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到位金额37.96亿美元,下降9.5%。其中,第二产业实际到位金额2.14亿美元,下降18.5%;第三产业实际到位金额35.82亿美元,下降8.8%。
六、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回落,工业生产者价格大幅上涨
一季度,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同期上涨2.2%,涨幅同比回落0.8个百分点。从两大分类看,服务价格上涨3.2%,涨幅回落0.9个百分点;消费品价格上涨1.4%,涨幅回落0.7个百分点。从八大类别看,医疗保健上涨8.7%,居住上涨3.9%,教育文化和娱乐上涨1.3%,衣着上涨1.0%,生活用品及服务上涨1.0%,食品烟酒上涨0.7%,交通和通信下降0.7%,其他用品和服务上涨2.8%。
一季度,全市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比上年同期上涨4.3%,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12.8%。
七、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增长良好,货币信贷运行平稳
一季度,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62.6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2%。其中,增值税833.74亿元,增长8.7%;企业所得税350.32亿元,增长3.3%;个人所得税222.02亿元,增长19.5%。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898.96亿元,增长16.3%。其中,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及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增长较快,分别增长53.0%、11.3%和10.6%。
3月末,全市中外资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1.03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5%;中外资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6.29万亿元,增长12.7%。
八、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就业形势保持稳定
据抽样调查,一季度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841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4%。其中,工资性收入9790元,增长5.3%;经营净收入432元,增长3.6%;财产净收入2200元,增长10.7%;转移净收入3419元,增长17.2%。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685元,增长8.4%;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630元,增长8.6%。
一季度,全市新增就业岗位16.73万个。截至3月底,全市城镇登记失业人数22.60万人,比上年同期减少0.47万人。
总的来看,2017年一季度上海经济开局良好,实现了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市第十一次党代会胜利召开的目标。下一步,要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解放思想、勇于担当、敢为人先,坚定践行新发展理念,深化改革开放,引领创新驱动,不断增强吸引力、创造力、竞争力,加快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