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贵州毕节双山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怎么样
简介:贵州毕节双山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成立于2012年07月02日,主要经营范围为法律、法规、国务院决定规定禁止的不得经营等。
法定代表人:王毕
成立时间:2012-07-02
注册资本:10000万人民币
工商注册号:522400000032959
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国有独资)
公司地址:贵州省毕节市毕节经济开发区梨树镇
『贰』 毕节经济开发区的定位、规模与产业布局规划
1、定位 以汽车制造产业为龙头,集中发展先进制造产业,积极推进纺织工业的发展,形成产业集群,把基地建设成为毕节先进制造产业基地;以制造产业为主导,配套相关服务业,集聚产业、商务、居住等多功能复合的工业新城。 2、规模 基地可提供工作岗位约9.1万个,规划总人口约为10.62万人,基地的综合服务设施配套按照10.62万人的标准进行配置。 3、产业布局规划 (1)毕节力帆骏马振兴车辆有限公司二期工程 毕节力帆骏马振兴车辆有限公司异地技改建厂二期工程的建设用地安排在规划区西南端,现状居二公路的南侧,已经开工建设。规划依托力帆骏马,发展汽车制造业,汽车制造业规划用地面积270.77公顷。 (2)汽车制造相关配套产业 依托现有汽车制造产业,由汽车装配业为龙头,延伸先进制造产业链,逐步带动车辆配件、零部件、摩托车、农机车辆等相关配套生产行业的发展。在高新基地发展的初期,考虑到毕节地区制造业的产业规模和技术水平,汽车制造的配件、零部件等将大部分从外地专业生产厂采购。但从长远来看,一旦汽车制造产业的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对汽车配件、零部件等的需求量将会有较大增长且趋于稳定,基地极有可能吸引到国内外优秀的配件、零部件供应厂商进行合作开发,降低双方的物流成本,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根据主导产业和配套产业的规模类比,相关配套产业用地的用地大致要达到300公顷(4500亩)左右,安排在毕节力帆骏马振兴车辆有限公司异地技改建厂二期工程的周边,以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生产制造基地。汽车制造相关配套产业布置在规划区中部,规划用地面积164.70公顷。 (3)其他先进制造产业 从国内外诸多汽车制造业基地所容纳的产业类型上来看,由于制造产业在技术、信息、原料、交通需求等方面的资源共享性,通常除了汽车制造产业和相关配套产业以外,还会有一些其他类型的制造行业,如电器、机械、材料等。 这种非单一产业链集聚现象在世界各地的反复出现,证明一个产业园区的发展并不太可能过于理想地安排某一类型的产业单独发展,必然需要给予相近、相关类型产业一定的发展空间,最终会形成一个行业主导、多个行业相互促进的产业发展局面。其他先进制造产业布置在规划区东部,规划用地面积135.34公顷。(4)织造业 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产业之一,纺织业依靠科学发展观,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上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引起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毕节地区充分利用资源和劳动力优势,发展织造业,其在毕节现代化的工业进程中将担当重任。织造业布置在规划区北部,规划用地面积154.86公顷。 (5)物流业 发展现代物流业是提高城市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也是改善地区投资环境的重要条件和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内容,依托制造业良好的交通条件,发展配套物流产业,为基地服务。物流园布置在规划区东北部,规划用地面积19.32公顷。
『叁』 贵州毕节市经济情况是什么
毕节经济简介:
第一产业
农副土特产品众多。主要有烤烟、天麻、白蒜、大豆、芸豆、竹荪、柑桔、半夏、杜仲、五倍子、生漆、茶叶、马铃薯、党参、蚕茧等。其中,烤烟叶厚、色黄、质优,年产200万担左右;白蒜、杜仲、五倍子等名贵药材等字闺中。
毕节市有牛、马、猪、羊、狗、兔、鸡、鸭、鹅、鸽、猫、蜂等畜禽动物。2005年实现农林牧渔总产值113.78亿元,年均增长5.06%;畜牧业生产稳步发展,猪、牛、羊存出栏同步增长,大牲畜年末存栏156.31万头,年均增长2.47%,肉类总产量35.08万吨,年均增长6.29%,畜牧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从“九五”末的29.5%增加到39.3%。
2013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84.35亿元,比上年增长6.8%。其中:农业产值181.66亿元,林业产值3.70亿元,牧业产值92.90亿元,渔业产值1.16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4.93亿元。全年粮食总产量228.01万吨,比上年下降0.59%。
第二产业
毕节市主要开发区有毕节经济开发区,大方循环经济园,大方药品食品工业园区,黔西经济开发区,金沙经济开发区等。
2013年全部工业增加值373.06亿元,比上年增长15.0%。规模以上工业(2000万元以上口径)增加值256.29亿元,比上年增长15.2%。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56亿元,比上年增长2.7%,利润总额27亿元,上升3.85%。
第三产业
201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01.19亿元,同比增长30.7%。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8.5亿元,同比增长13.8%。实现旅游总收入207.61亿元,同比增长27.4%。
『肆』 毕节试验区的经济发展
毕节是一个革命老区。贵州省第一个中共地下党支部于1934年1月在毕节建立。
1935年2月5日,毛泽东同志率领的中央红军在云贵川交界的七星关区林口镇“鸡呜三省”村召开了政治局常委分工会议。
1936年2月,红二、六军团长征经过毕节时,创建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88年,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同志提议在贵州省毕节地区建立“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获得国务院批准,此后全区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以“贵毕”、“大纳”等级公路和国道“321线”、“326线”为骨架,多条“省道”和通乡公路相互编织起来的庞大的密集型的公路交通网络,加上“内昆”铁路贯穿威宁县全境,全区交通四通八达,商旅往来十分便捷。即将建设的“隆黄”铁路、织金“旅游机场”、毕节“飞雄机场”以及全省规划的公路建设“两横两纵四联线”中穿越毕节试验区的“一横一纵一联线”,更使全区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毕节还是我国“西部大开发”拉开序幕的地方。长江、珠江两大水系的大面积覆盖,加上典型的、复杂的喀斯特地形,蕴藏了221.9万千瓦(可开发量为161万千瓦)的水能。国家重点建设工程洪家渡水电站(3×18万千瓦)、索风营水电站(4×13.5万千瓦)、黔北火电厂二期工程(120万千瓦)、大方火电厂(120万千瓦)、纳雍火电一厂(120万千瓦)、二厂(120万千瓦)、黔西火电厂(120万千瓦)、毕节头步火电厂异地改建(120万千瓦)、织金火电厂(240万千瓦)等一批电站、电厂和输变电工程,确保2010年发电量达1000万千瓦,完成黔电送粤任务。充足的能源必将加快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
贵州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要把毕节试验区建设成为“贵州科学发展的试验田”和“生态文明的示范区”,并为加快毕节试验区的发展步伐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部署,有力推进了该区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和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进程,毕节试验区经济社会发展正呈现出可喜的态势。
“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是为喀斯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借鉴的全国第一个综合改革试验区。1988年1月,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同志审时度势,倡导和推动了建立毕节试验区的战略决策,旨在通过对经济社会发展严重滞后、人民贫困程度极深、生态环境极差的毕节地区试验,探出一条贫困地区科学发展的新路子。 创建于1988年1月、由时任贵州省委书记胡锦涛同志倡导和推动建立的毕节试验区,包含了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是国家实施贫困地区科学发展的试验场,其改革试验,对什么是发展、为什么要发展、怎样才能发展、如何评价发展等这些涉及发展观的根本问题作出了科学的解答,是对科学发展理论的先行探索与实践。
1985年,胡锦涛同志出任中共贵州省委书记,在这个贫困的内陆山区省份,他不辞辛劳,走遍了贵州的山山水水。在深入实地调查研究,组织专家学者论证的基础上,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在同样的政策条件下,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在经济社会发展上存在着效益上的差距,其结果将是地区间差距的扩大,如果不相应采取有力措施,贫困地区将会更加落后。如何加快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加快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成为他集中思考的重大问题。针对贵州贫困面较大、贫困程度较深的特点,胡锦涛同志把目光集中到在贵州省具有一定典型性的毕节地区。
毕节地区位于贵州省西北部,具有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地貌特征,在建立试验区之前是贵州省最贫困落后的地区之一。直到1987年,全区人均工农业总产值仅为288.9元,农民人均收入只184元,人均粮食不足200公斤,未解决温饱人口达300余万,农村贫困人口占其总人口的53.68%,人口自增率21.29‰,森林覆盖率仅为8.53%。由于历史、地理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毕节地区生态恶化、人口众多,严重遏制毕节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膨胀,粮食短缺,迫使陡坡开荒,林、灌、草、植被遭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的60%以上,致使生态环境恶化,数以百万计的农民生活贫困,常靠政府救济为生。贫困与生态恶化互为因果,伴随人口的剧增而愈演愈烈,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治理,将导致大片土地石漠化,从根本上将失去人类在此生存的基本条件。针对毕节地区严峻的现实,胡锦涛同志提出了建立“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的构想,得到了省委“一班人”的赞同,1988年6月,经贵州省委、省政府上报,国务院批准了建立“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
在“毕节试验区”创建过程中,为了争取对试验区的智力援助,1988年4月,胡锦涛同志代表贵州省委在京邀请了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的领导同志召开会议,介绍了拟建立毕节试验区的设想,期望得到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智力支边小组的支持。试验区成立之后,智力支边协调小组和各民主党派中央17年来始终将毕节地区作为智力支边的重点地区,并于1989年9月20日成立了由钱伟长任组长、常近时等任副组长的北京专家顾问组。此后,各民主党派、专家顾问组与试验区的广大干部群众并肩战斗,亲密合作,共同走过了不平凡的17年。
与当时全国启动的改革试验特区、开发区不同,毕节试验区是全国唯一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为主题的试验区。胡锦涛同志非常重视以创新的思路开展试验区工作,1988年6月8日,他强调指出:“牢牢把握扶贫开发、生态建设这个主题,就要针对全区有300万农村人口温饱问题没有彻底解决这一现实,采取一切有利于摆脱贫困、落后的政策措施,加快资源开发,加速劳动力转移,大力发展商品经济,逐步实现绝大多数农民脱贫的目标。要针对全地区水土流失面积已占总面积一半以上的现实,采取强有力措施,全面规划,综合治理,把生态建设和经济开发紧密结合起来。尽快停止人为的生态破坏,并逐步走向生态的良性循环。如果这两大目标都能如期实现,那就表明试验区的改革试验是成功的,工作是卓有成效的。如果没有实现,那就说明试验区的任务没有完成。” 这一明确的发展思路及决策,包含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为毕节试验区的长远发展指明了方向。
试验区成立25年来,毕节市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全区近700万各族人民在历届地委、行署的具体领导下,在八大民主党派中央和中央统战部的共同帮扶下,紧紧围绕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的主题,面对挑战与机遇并存、困难和希望同在的实际,充分发扬“坚定信念、艰苦创业、求实进取、无私奉献”的试验区精神,抓住机遇,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加快经济发展,控制人口增长,坚持变救济式扶贫为开发式扶贫,寓生态建设于经济开发中,以生态建设促进经济开发,开始走出了经济贫困、生态恶化、人口膨胀的恶性循环怪圈,逐步实现人口、生态、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经济发展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果,主要表现在: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农村贫困状况有较大改善;生态建设成效明显,人口的过快增长得到有效控制;基础设施和重大工程项目建设成就显著;人民生活改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2004年,全区生产总值从1988年的23.4亿元上升到196.03亿元,粮食产量从1988年的103.8万吨上升到238.22万吨,农民纯收入从226元上升到1665元,贫困人口减少到56万人,5个国家级贫困县已相继越过温饱线;人口自增长率下降到9.8‰,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3.92%。根据毕节市统计局公布的统计数据,毕节市已经成为贵州省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 毕节试验区发生的这些深刻变化,证明了胡锦涛同志的构想是前瞻性与现实性的统一、改革动力与发展思路的统一、局部突破与整体推进的统一。从其后的发展实践看,毕节地区为《中国21世纪议程》的实施进行了超前性试验,具有跨区域、跨时代的巨大价值与意义。
第一,在什么是发展、如何发展这个问题上,毕节试验区包含了可持续发展观的核心内容。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产生导致了发展观的重大变化,这是20世纪发展观演变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世界范围内出现了关于发展观的争论,在伴随着工业化、经济增长所出现的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下,把发展简单等同于经济增长的发展观遭到了普遍批评。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首脑大会上,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共同的心声。会议通过的《21世纪议程》指出: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把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结合在一起,把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结合在一起,制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政策和行动措施。毕节试验区与当时国际上方兴未艾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相吻合,包含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具有前瞻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把发展看作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目标。
与当时全国已经启动的经济特区、开发区不同,毕节试验区从一开始就不以单纯的经济增长为目标,而是将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作为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将物质生产力与自然生产力以及人口生产力统一协调起来,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结合起来,作为一个整体目标展开的综合性社会发展试验。开发扶贫,就是启动市场经济机制、遵循商品经济规律,变“救济型”、“输血式”的扶贫为“自救型”、“造血式”的扶贫;生态建设,就是采取一切有效措施进行环境治理,实行以退耕还林还草为重点的植物措施为主、并与“坡改梯”等工程措施、耕作措施相结合的综合治理,以形成生态系统内各要素的优化组合;人口控制,就是把人口数量控制、人口素质提高、人口结构优化、人力资源开发进行通盘考虑,在一定时期内,着重以人口数量控制为核心,以人口素质提高为宗旨,以人口结构优化为关键,以人力资源开发为动力,使人类自身的生产和物质资料生产最大限度地保持相适应的关系。
毕节试验区的三大主题以及围绕三大主题所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实质上是把发展看作一个综合性的社会目标,通过开发扶贫探索经济建设、生态资源和社会发展的有效整合,通过生态建设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通过人口控制促进人自身的全面进步,根本目的是要在追求全面、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全面、协调发展正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社会发展首先是经济的发展,只有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才能为消除贫困、提高生活水平奠定物质基础,对这一点,试验区的干部群众具有广泛的共识。但是,单纯的经济增长并不等同于发展,单纯追求经济的发展、单纯追求GDP的增长,其结果常常是事与愿违,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目的本身也不能真正实现,这是被毕节地区以往发展的经验教训所证明的。像毕节这样人口过多、生态环境极其脆弱的地区,经济发展尤其要与环境保护、生态平衡、人口增长、国民素质、文化教育等相协调,在人、社会与自然全面、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实现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这可以说是毕节试验区17年改革试验的一条根本经验。
二是把生态建设放到了突出重要的位置。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秩序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针对恶化的生态环境已经直接遏制毕节经济发展的严峻现实,试验区在成立之初就把生态建设放到了突出重要的位置,把能否尽快停止人为的生态破坏,并逐步走向生态的良性循环,作为评判试验区成败的一个重要标准,要求各级干部对“生态环境恶化的现状,要有危机感和忧患意识,以对子孙后代负责的精神树立从长计议的战略观点。”2 17年来保护生态、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已扎根毕节,深入人心。形成了一种超前的、早熟的、具有后发优势观念的广泛共识。生态建设这一现代名词,已经被毕节广大农民所接受,每年冬季,声势浩大的水土保持工程农民都自觉自愿参加。“3356工程”、“长防工程”、“长治工程”等生态建设的骨干工程均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各小流域的山、水、林、田、路等的综合治理取得了扎扎实实的成效。毕节在生态方面所取得的业绩,为西部大开发生态建设树立了榜样。在一个贫困地区如此重视生态建设,并制定完整的方案大范围实施,可以说在世界上还没有先例。
三是全面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尊重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是解决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片面的发展观之所以在实践中造成严重的危害,从根本上来看就是背离了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客观规律出发的原则。在改革试验的过程中,毕节试验区既注重按经济规律办事,也注重按自然规律办事。例如,针对本地山地面积大、立体气候明显,土壤类型多样的特点,因地制宜发展立体农业,逐步形成“山上植树造林戴帽子,山腰种地植树拴带子,坡地种植绿肥、覆盖地膜铺毯子,山下搞乡镇企业、庭院经济抓票子,基本农田集纸币经营收谷子”的“五子登科”的农业开发路子;再如,坡改梯工程、退耕还林与进行基本农田建设相结合,以巩固和保障生态建设的成果和经济效益,等等,这些都是尊重客观规律、辩证地解决生态建设和经济开发矛盾的范例。在实践中,凡是按照经济规律,充分运用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讲究经济效益,使之与生态效益结合起来,就能获得较好的综合效益,促进经济、社会、生态的持续健康发展。
第二,在发展的动力上,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发展主体的积极因素,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力,是毕节试验区发展的不竭动力源泉。
改革试验既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是一项伟大艰巨的事业,必须充分发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毕节试验区从成立之初,就着力营造调动一切发展主体积极因素的社会氛围,努力建立调动一切发展主体积极因素的体制和机制,以使最广大人民群众成为改革发展的主体。
一是充分发挥试验区广大干部群众的创造精神,注重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在指导和领导改革试验过程中,胡锦涛同志着重强调:深化改革,最根本靠谁?还是靠广大群众,他们是改革的主人。能否代表群众利益,为群众所接受?制定的方案,要征求群众意见,特别是代表先进生产力的群众,这样,制订的方案才是可靠的、可行的;他同时强调,在试验区工作逐步展开后,能否有效地解决人才短缺的矛盾,将从根本上制约试验区工作的进程,加强智力开发,注重培养、引进各类人才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了;对于在改革开放中涌现出的商品生产经营者和企业家,胡锦涛同志明确指出,“他们是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带头人,是新生产力的代表。一定要正确对待他们,充分肯定他们在改革和发展商品经济中的开拓精神”,3 要发挥“能人效应”带动周围群众,以形成有利于改革探索、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良好社会环境。这些重要思想,明确回答了改革试验要相信谁、依靠谁的问题,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运用和发展,对毕节试验区的工作具有长远的指导作用。17年来,毕节试验区坚持富民为本,紧紧依靠群众,创造了许多适应试验区区情、具有时代特征、地方特色的工作方法和发展路子,有力地推动了试验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例如,“五子登科”的农业开发模式,以集团承包的形式推进改革试验工作,建立试验小区与开发小区,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等,无不源于广大群众在实践中的首创精神,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成为试验区改革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是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优势推进试验区建设。
毕节试验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共同推进改革开放和贫困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及跨越式发展的成功范例。毕节试验区的发展凝聚了各民主党派的智慧,显示了统一战线的强大力量。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中央智力支边协调小组暨支援毕节试验区顾问组17年如一日,深入毕节地区,指导制订试验方案,协调解决改革试验中的重大问题。17年来,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共为毕节引进资金3.4亿元,联系项目80多个,涉及资金300多亿元,直接投入各种资金7000余万元,培训干部8600多人次,帮助输出富余劳动力1.1万人,兴办各种社会事业(仅各类学校就达30多所),直接推动了毕节地区产业结构和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发展,有力地促进了试验区的各项工作。
毕节试验区的发展经验表明,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政治制度的优势,是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充分发挥这一制度的优势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要求,也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各民主党派内汇集了大批专家学者,人才济济,要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的智力优势,为他们干事创业提供更大的舞台。牢牢把握发展这个根本任务,不断推进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在基层层面的开展,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体制机制,把各民主党派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共同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就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增添新的动力。17年来,毕节试验区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开展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多党合作共同促进发展的体制、机制,为提高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制度化水平,进一步完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制度、程序积累了经验,推进了在基层层面开展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实践,对充分发挥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政治制度的优势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具有启示意义。
第三,在发展目的上,强调以人为本的发展,使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惠及各族贫困群众。
发展问题虽然是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始终面临的一个永恒课题,但每个时代发展成果的分配最终都要到涉及到复杂的利益关系。所以,不同阶级、不同政党在为什么发展这个涉及发展观的根本问题上,都会从各自的立场出发作出回答。使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惠及最广大人民群众,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立场和执政为民执政观的本质要求。
早在试验区建立之初,胡锦涛同志就明确指出,毕节试验区必须坚持以改变贫困面貌,解决温饱问题为目标,并把能否如期实现绝大多数农民脱贫的目标作为衡量试验成败的首要标准。毕节地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贫困地区,全区居住着汉、彝、苗等35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区贫困人口的比例高,少数民族乡占全区重点贫困乡比重大,是毕节地区贫困的主要特点。针对这一特点,17年来,毕节试验区坚持以开发扶贫工作统揽全局,变救济式扶贫为开发式扶贫。在扶贫项目的安排上,优先解决群众温饱、优先投入见效快覆盖面广、优先投放贫困少数民族村组户、优先投入技术物资配套、优先投放能带动种养业发展的项目;同时,把开发扶贫和生态建设、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培育发展支柱产业结合起来,促进农民增收,等等。通过这一系列措施,切实把扶贫工作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不断增强贫困地区群众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全区尚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从1988年的312.2万人减少到2004年的56万人,试验区扶贫工作所取得的成绩,促进了毕节地区社会安定和谐与民族团结。
当前,加快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占有越来越突出重要的战略位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我们必须扭转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必须实实在在地解决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的贫穷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毕节试验区扶贫工作的经验启示我们,发展首先要明确发展的目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要自觉地把完成发展任务同实现发展目的统一起来。我们不是为了发展而发展,不是为了GDP而发展,而是为了富裕人民、造福人民而发展。人民是否得到实惠,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是否得到提高,人民是否高兴和满意,应当成为我们考虑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成为检验我们发展的最高标准。
25年来,毕节试验区取得了重大成就,也留给我们多方面的经验和启示,其中最根本的一条是:坚持什么样的发展观,对一个地区的发展会产生重大的影响,不同的发展观会导致不同的发展结果,实现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又快又好的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毕节试验区的发展经验证明,即使在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的贫困地区,只要勇于面对现实,创新发展思路,善于吸取人类对发展问题认识的科学成果,坚持对人口、资源、环境实行综合治理,也能够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毕节试验区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既是中国共产党人以宽广的世界眼光和深刻的战略思维观察当代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问题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的生动运用和体现,也是对我国20多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为当代中国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人类对发展问题的认识是在社会历史过程中不断完善和深化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长期探索实践的产物,毕节试验区是这种探索实践的典型范例。17年来,毕节试验区所走的是一条贫困地区科学发展之路,这也是科学发展观所指引的道路。在新的改革试验中,要更加自觉地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让这项“具有国际意义的小试验、大方向”工作结出更加丰硕之果。 1、胡锦涛:《在毕节地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工作会议结束时的讲话》,1988年6月8日。
2、毕节地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规划组编制:《毕节地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发展规划》,1989年5月,第54页。
『伍』 毕节经济开发区的用地布局规划
用地结构规划:规划形成了“一廊两轴三板块”的链条式发展结构。 “一廊”即以刘华河及其两侧绿地为主要基础形成的生态廊道; “两轴”即东西向贯穿规划区串联三大板块的城市动态发展轴——小坝大道和主三路; “三板块”指以毕海大道、高速连接线为界分为中屯、豪沟和小坝三大板块,每个板块都配套了独立综合服务区。 规划区内按照不同的用地功能划分为三个产业园和三个居住区。 三个产业园是指先进制造园、织造园和物流园。 三个居住区是指豪沟、小坝和中屯居住区。 规划区三大板块各设置一个综合服务区,即中屯、豪沟和小坝综合服务区。其中豪沟服务区为片区中心,中屯和小坝服务区为片区次中心。 居住用地:规划居住用地197.38公顷,占总用地的15.51%。居住用地基本布局在小坝大道北侧,和工业用地相对分离,形成三个居住组团。 行政办公用地:行政办公用地主要沿基地发展轴小坝大道布置,主要布置在壕沟组团,结合广场和公园布置,形成基地的行政中心,占地面积为4.76公顷。 商业金融用地:在三个综合服务片区集中设置商业金融用地,为居民提供方便的商业金融服务。在工业组团中布置便利中心,主要为周边企业员工提供商业服务。规划商业金融用地48.91公顷。便利中心包括为周边工厂企业员工提供住宿的员工宿舍用地,以及与之相配套提供生活服务的商业便利中心和公共绿地等。便利中心商服功能包括农贸市场、邮政所、门诊所、电影院、书店、阅览室、理发室、浴室、洗衣房、修理铺等。 文化娱乐用地:规划文化娱乐用地3.35公顷。主要包括影剧院,图书馆等,丰富居民的日常生活。 医疗卫生用地:规划200床医院两处,占地2.71公顷。 体育用地:设置区级体育用地一处,面积2.95公顷。 教育科研用地:规划教育科研用地7.68公顷,提供科技研发、工业设计、广告、包装等服务的公司企业入驻,也可以作为大型工厂企业配套研发功能的办公场所。 工业用地:工业用地面积为725.68公顷,占规划建设用地的57.02%,主要以汽车制造业为龙头,集中发展先进制造产业,成为毕节先进制造业产业基地。 仓储物流用地:仓储物流用地主要是依托环北高速配套建设的物流园区。用地面积19.32公顷,占规划建设用地的1.52%。 市政公用设施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面积为19.63公顷,占规划建设用地的1.54%。
『陆』 毕节经济开发区的项目建设基本情况
已有30多个项目入驻高新基地或正在开展前期工作,建设的项目总投资207.12亿元。其中,综合设施项目投资31亿元,占地860亩;工业项目投资176.12亿元,占地5354.8亩,建成达产后可新增工业年产值700亿元,实现利税21.462亿元,新增就业岗位4万个。 汽车制造基地 汽车制造基地位于基地西南部,规划用地面积3.25 km2。基地依托力帆骏马整车装配项目,重点发展整车装配和零部件制造,逐步打造现代汽车工业体系。毕节力帆时骏振兴集团二期技改工程投资33亿元,占地1466亩,设计规模为年产载货汽车31万辆(轻卡小卡微卡20万辆、中卡6万辆、重卡5万辆),拟将于 2011年8月1日第一辆重卡下线。围绕力帆骏马整车配套服务的零部件生产厂家达200户左右,在基地内已有22户规模较大的零部件生产企业开工建设。其中,毕节世宝方向机有限公司、毕节汇丰车桥有限公司、毕节兴国金科实业有限公司和毕节汽车货箱有限公司等四家公司独立选址建厂,其余18家共投资22亿元,全部入驻标准厂房。 先进制造园 先进制造园位于基地中南部,规划用地面积1.49 km2,主要发展光电设备、风电设备、数据设备等现代装备制造业,逐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和重大技术装备,形成分工合理、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华锐风电科技(贵州)有限公司投资30亿,用地502亩,设计规模为年生产能力150万千瓦,规划设计已完成,现正在平整场地,拟于2011年12月1日建成投产;西控--勤上(毕节)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总投资30亿元,用地500亩,设计规模为年产100万盏LED灯具,规划设计已完成,正在平整场地,拟于2012年4月1日建成投产;九天高原制造有限公司投资6.5亿元,用地253亩,设计规模为悬式绝缘子266万片、铁道棒型绝缘子39万支、线路柱式绝缘子750万支、棒型悬式绝缘子75万支,规划设计已完成,现正在平整场地,拟于2012年5月1日建成投产;毕节富量煤机有限公司投资25亿元,用地500亩,设计规模为年产10万套煤机设备,拟于2012年10月1日建成投产。 新型材料产业园 新材料产业园位于基地东部,规划用地面积1.1 km2,主要发展电子信息材料、汽车材料、纳米材料、稀土材料、新型有色金属合金材料以及各类新型节能环保材料等产业。瑞图控股(毕节)有限公司投资6亿元,用地300亩,设计规模为年产260万方新型建筑材料,进行规划设计,拟于2011年12月1日建成投产。 轻纺工业园 轻纺工业园位于基地中部,规划用地面积1.6 km2,将充分利用毕节地区良好的气候环境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发展轻纺工业。毕节东海纺织集团投资8亿元、用地420亩,设计规模为年产30万锭纱锭,规划设计已完成,现正在平整场地,拟于2012年5月1日投产建成。 现代物流园 现代物流园位于基地东部,规划用地面积1.66 km2,为满足高新基地和周边地区货物运输的需要,发展现代物流,为入驻企业提供便捷的交通服务。现代物流园规划设计已完成,正在进行招商。 生活服务区 生活服务区规划用地面积6.27 km2,包含三个居住组团,规划有学校、医院、综合市场、通信、文体娱乐等相关配套服务设施,为基地内的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金钟社区投资8000万元,用地189亩,建筑房屋248套4万平方米,已建设完成并交付使用;力帆生活区投资2.5亿元,用地200亩,建筑房屋5000套26.7万平方米,正在建设中;医院投资7000万元,用地30亩,设计规模为200个床位,拟于2012年5月1日建成并投入使用。交通设施 基地主干道为“两横五纵”道路网,分为主干路、次干路、支路三级。碧海大道、环北高速公路、小瓦高速公路、小坝大道等贯穿基地内部,与夏蓉高速公路、杭瑞高速公路、成贵快铁以及飞雄机场等相连,对外交通便捷。安置小区路网已建好并投入使用;居二路700米改造已完成并交付使用;小瓦高速公路正在修建;小坝大道正在进行规划设计;骏马路、振兴路和力帆路正在建设中;主二路、次五路、支四路、支五路、支六路正在进行规划。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抓住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省地“工业强省”“工业强区”的历史机遇,围绕“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主基调,继续把高新基地建设作为当前工作的重心,稳步推进。力争2015年,全面完成以路网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实现“八通一平”,达到一类工业园区的标准要求;实现工业年产值达700亿,争取再培育4至6家百亿级企业、再引进50家以上汽车配套厂家,力争工业产值达1000亿元,努力把基地建成全省第一家千亿级工业基地。
『柒』 毕节的经济开发区在哪儿,有几个
目前是小坝经济开发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