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开发 > 联合国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

联合国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02-07 03:01:12

Ⅰ 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是什么

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是使各国逐步趋近的一种状态。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道路是曲折的、不平衡的、螺旋式上升的。暂时的倒退与停滞都有可能。当经济全球化的进展无法满足各国谋求更广阔市场的时候,区域经济一体化就成为补充。

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这种客观的趋势是每个民族国家难以把握的,它对各国的经济发展会产生这样那样的效应:正效应或负效应。当一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所获得的正效应小于负效应时,该国就会对经济全球化采取抵制或消极的态度,转而谋求区域经济一体化。

而大多数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实行对内开放、对外排斥的集体保护政策,这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是一种不利的影响。然而,正因为经济全球化的进展艰难,所以,如果没有区域经济一体化,许多国家走进世界市场、提高对外开放就会成为不可企及的事。

(1)联合国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扩展阅读:

经济全球化形成与发展成因

根本上是源于社会化大生产超出国界的限制,经济当事人在巨大的生产力面前越来越需要从国际上寻求需求与供给两方面的市场,从世界范围内进行资源优化配置既是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从跨国公司到中小企业生存发展的需要。

在此基础上,各国在推动商品、服务和资本的自由流动方面逐渐取得共识;多边贸易体系从关贸总协定发展到世贸组织,各国越来越将政策朝着贸易和投资壁垒减少的方向改进。这些都推动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在经济全球化趋势发展的同时,区域经济一体化也在形成和发展。

Ⅱ 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对全球化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世界范围内的话,简单的说,就是经济结构单一,人才资金匮乏,处于国际政治和国际经济的弱势地位

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困境

对发达国家的依附地位
为巩固政治独立,二战后相继独立的亚非拉国家,都把发展民族经济,争取实现工业化的任务放在首位。然而,由于西方发达国家顽固地维持旧的国际经济关系,并利用其掌握的技术和经济优势,对发展中国家进行剥削和控制,从而使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时至今日仍居于从属地位。这种依附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生产领域,殖民统治时期遗留下来的国际分工格局没有从根本上打破。西方发达国家垄断了工业制成品的生产,发展中国家仍然是原宗主国的原料供应地。直到80年代初期,以生产原料和初级产品为主的发展中国家仍然很多,其中30多个国家的初级产品出口占其出口总额的90%以上。这就使发展中国家在资金、技术、工业制成品和消费品等方面严重依赖西方发达国家。而且,随着科技革命的发展,作为西方发达国家垄断资本推行经济霸权主义主要工具的跨国公司,在不断扩大对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的同时,把部分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使它们成为发达国家的附属“加工厂”和“装配厂”。过去单一型的传统分工,转变为一种多层次的国际分工体系,其中西方发达国家在这一体系中处于最高层,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则处于底层。
在技术领域,西方跨国公司通过对技术研究和销售的垄断,造成发展中国家在技术上对西方国家的依附地位。西方国家在技术转让中,不仅严格限制向发展中国家当地公司转让先进技术或关键技术,或者设置种种不合理不平等的商业惯例条款,限制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发展,而且还常常索取高额的技术转让费用。据统计,在世界已注册的约500万项专利权中,发展中国家只占1%。美、欧、日等发达国家控制世界技术转让的80%,其中美国约占50—65%。发达国家利用科技中的垄断地位,每年向发展中国家索取300—500亿美元的购买专利权费用。
在贸易领域,西方垄断资本极力操纵国际市场,一方面对发展中国家规定种种歧视性的贸易壁垒。目前,各种名目繁多的非关税壁垒措施已达1000多件。另一方面抬高工业品的价格,压低原料和初级产品的价格,对发展中国家进行严重的不等价剥削。1980年至1989年,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价格下跌33%,仅1989年就损失1065亿美元。由于多数发展中国家目前仍然以出口初级产品为主,出口对象又主要是西方发达国家,这就使它们在贸易上处于对西方国家的依附地位。
国际金融领域,发展中国家不仅在货币制度上依附于西方发达国家,在资本主义国际货币制度中完全处于无权地位,而且,西方发达国家还通过政府贷款,国际多边机构贷款和国际商业银行等形式,使发展中国家在金融上处于对发达国家的依附地位。此外,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跨国银行还在发展中国家广设分支机构,力图操纵当地的社会经济生活。
这种依赖性不可避免地加大了西方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剥削量,使发展中国家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贸易逆差、损失惨重。据联合国有关资料,在双方的贸易中,以1980年发展中国家单位出口价值(以美元计价)为基数,1988年下降为83,而1988年发展中国家出口贸易额为6791亿美元。仅此一项,发展中国家的损失就达1150多亿美元。从进口看,以1980年为基数,1988年发展中国家的进口单位价值指数却上升为106.2,而当年发展中国家的进口额为6391亿美元。也就是说,由于进口价格的上涨,发展中国家为此要多付出370多亿美元。两项合计,发展中国家损失了1520亿美元。
外债加重,资金倒流。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材料,7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的外债急剧增长。积欠的中长期外债由1972年的992亿美元,增至1988年的10425亿美元,再加上短期外债1972亿美元,总计12397亿美元,比1972年增长了11.5倍。由于70年代以来的国际金融市场利率居高不下,使发展中国家为此支付的利息负担更加沉重。1972年的利息支付还不足25亿美元,1988年就增至833亿美元,增加了32倍多。并且从1983年起,发展中国家出现向西方发达国家严重的“资本外逃”。从1983年至1987年中等收入国家倒流资金930亿美元,而1988年1年更高达500亿美元。仅拉美国家1973至1985年间就累计达1510亿美元,占同期外债增加额的40%以上。出现了“从贫者身上抽血”的反常现象。
外资利润增加。如美国公司1980至1985年在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的年平均利润率在20%左右。这些利润,一部分用于当地的再投资,一部分汇回本国。80年代以来,汇回本国的那部分利润早已超过这些国家新输出的资本额。
这种国际经济旧秩序中的依附地位所带来的后果,严重地影响了发展中国家的积累规模和速度,从而使它们发展民族经济的努力遭到严重挫拆,以至到90年代仍将面临着许多方面的问题和挑战,如区域、集团化的影响;资金流入减少,资金短缺问题难以解决;外债问题严重;科技差距继续拉大;人才短缺与外流;产业结构落后;贸易条件继续恶化;人口增长大大高于发达国家;生态环境继续遭到严重破坏;南北经济差距拉大等。
针对发展中国家的依附地位,60、70年代以来、西方发展经济学激进派提出了中心——外围理沦。这种理论认为:(1)资本主义已发展成为中心(发达国家)——外围(发展中国家)的世界体系,外围国家对中心国家具有依附性,它们在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中始终处于从属地位;(2)联接中心——外围的经济机制是不平等交换及其价值转移。中心国家通过不平等交换攫取了外国国家的大量“剩余”来促进本身的发展,而外国国家却由于“剩余”的流失而造成贫困,所以,发达与不发达都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两者互为因果;(3)外围国家的发展只能是不发达的发展,因为它提供原料和廉价劳动力来满足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需要,它们在经济结构上不可能象独立资本主义国家那样实行工业化。它们越发展,对中心国家的依附性就越深;(4)只有积极地反抗把它们(指外围国家)与全世界资本主义制度连结在一起的链索,它们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这种理论的核心是以不平等交换产生价值转移来论证不发达的根源以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关系。这种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的不平等交换论,深刻地揭露了帝国主义对发展中国家的剥削和掠夺,有助于揭示发展中国家不发达的原因和旧的国际经济秩序的不合理不公正;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第三世界国家的情绪,同时,有助于推动发展中国家争取建立国际新秩序的斗争。
但是,这种理论看不到发展中国家战后历史地位的变化和发展的内部动力,过分夸大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外部因素的消极作用,忽视了生产领域,只是集中在交换领域,把不发达归咎于不平等交换。这种理论未能对全世界的资本积累进行动态的、辨证的分析。把目前南北经济关系的基本态势看作是“外围”完全依附于“中心”而不存在相互依存;这种理论在应用方面也比较薄弱,比较简单化。很少提出关于经济发展的一整套设想,而往往陷于一种简单的逻辑之中:要么切断与发达国家的经济联系,闭关自守;要么只能处于依附地位。实际上,中心——外围理论是主张切断与发达国家的联系的。这都是不切实际的。因此,这种理论缺陷的实质,就是抹杀了殖民地经济和获得独立后的民族经济之间的区别,抹杀了官僚资本主义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区别,对目前南北经济关系的基本态势及其性质作了错误的估计。
发展中国家要彻底摆脱对西方发达国家的依附地位,必须打破国际经济旧秩序,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改变世界经济中生产、消费和贸易的格局,改变不平等不合理的国际分工,改善贸易条件,实现价格指数化;发达国家要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官方援助,增加技术转让,要保证发展中国家对自己自然资源享有充分的、永久的主权,能对其资源的开发实行有效地控制;能根据主权原则限制和监督跨国公司的活动;要对现有的国际经济机构的体制和规章进行必要的调整,以改变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无权地位,使发展中国家能平等地参与国际经济事务的决策过程。为此,必须继续南北对话,加强南南合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发展中国家沉重的债务负担
二战后,特别是6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第三世界国家走上了利用外资发展国民经济的道路,一度促进了第三世界国家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诸如巴西的“经济奇迹”和亚洲“四小龙”的经济腾飞等。然而,自1982年墨西哥宣布停止支付到期的外债本息为先导,许多第三世界国家又相继出现了偿债困难的问题,尤以巴西、阿根廷、墨西哥为首的拉美国家最为严重。尽管第三世界国家本身、债权国政府、国际金融组织、国际商业银行采取了一系列挽救措施,但是,第三世界国家的外债危机一直未得到根除。进入90年代后,债务问题仍是第三世界国家的一项沉重负担。
造成发展中国家债务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的背景,又有现实的根源;既有外部因素的作用,又有内部原因的促成。
从历史上看,它是殖民主义所导致的直接恶果。长期的掠夺和剥削,造成了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的畸型,经济发展落后,使南北方的经济差距越拉越大。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结构及其经济运行,使得西方发达国家在国际生产、世界贸易和货币金融领域中都居于垄断地位。这使得发展中国家尽管取得了民族独立,但仍未摆脱受剥削受掠夺的地位。
从外部环境看,70年代以来国际环境对发展中国家极为不利:(一)遭到1973、1979年两次石油提价的冲击。由于油价上涨,需要进口石油的发展中国家的进口费用猛增,债务负担急剧加重。1973年非产油发展中国家经济帐户赤字只有110亿美元,1974年这一赤字升到376亿美元,1975年达460亿美元。仅油价上涨引起的超额支出在1973年到1982年间就增加了2600亿美元,如果把支付石油进口的借款利息也计入的话,则达3350亿美元;(二)世界经济衰退,导致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条件日益恶化。西方发达国家为转嫁1979至1982年的大危机,在加强对外倾销的同时,采取了不同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世界银行认为,如果西方贸易保护主义导致拉美出口收入减少10%,那么该地区为此付出的代价将相当于它全部债务的年实际利息。同时,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产品价格,特别是低收入国家主要出口的原料、初级产品价格大幅下跌,造成发展中国家的出口收入增长减慢,偿债能力下降,1985年,初级产品价格已降到30年代大萧条时期的水平。自1932年以来,拉美出口商品贸易比价累计下降20%,1986年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出口收入平均每年减少数十亿美元。1986年,16个重债国的外贸顺差总额至少减少了一半以上,从290亿美元降至130亿美元;(三)国际金融市场利率的上升。发展中国家的借款主要是国际商业银行提供的。1979年以后,为克服日益严重的通货膨胀,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实行了紧缩货币政策,致使金融市场利率提高。如美国的利率从1976年的6.8%提高到1981年的18.9%,导致了债务国的债务负担加重。仅1982年巴西因实际利率提高就多付债务利息79亿美元。还由于发展中国家的债务的主体是美元债务,高利率形成的美元汇率大幅上升,大大增加了发展中国家的债务负担。据统计,从国际范围看,利率每上开一个百分点,债务国一年就要多付40—50亿美元的利率;(四)正在形成的欧洲统一大市场、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圈,这些集团化经济日益表现出的排他性,不断升级的国际贸易战使发展中国家难以对付。同时,集团内部资金对流也减少了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影响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使巨大的债务难以偿还。
从内部因素看,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滞胀及经济政策、措施失当也是引起债务危机的重要原因:(一)发展中国家经济普遍处于滞胀状态。据拉美经济委员会的统计,1982至1987年,整个地区平均经济增长率仅为1.5%。而通货膨胀却日益严重。1982年拉美通胀率47.5%,到1988年已高达223%;(二)对外债缺乏统一的管理和控制。当70年代西方银行界大量倾销“石油美元”等过剩资本时,相当一部分发展中国家以为“良机”已到,错误地借入了超出自身偿还能力的大量贷款,尤其是大量的国际私人商业贷款。如拉美各国70年代的外债一般只有几十亿美元,到80年代末,均已增至上千亿。与此同时,债务国又没有根据偿债额、投资额、利息支付率以及它们各自的长短限期、外汇储备情况等有关因素,对外债进行综合考虑,制定出适合国情的、科学的外债偿还战略,从而常常顾此失彼,形成借新债还旧债,借新债还旧息的局面;(三)外债资金使用不当,引进项目经济效益差,创汇率低。用外债支持的项目往往是规模庞大而又不切实际的长期建设项目,有的借款项目根本没有形成任何生产能力。如巴西70年代上马的三座核电站耗资35亿美元,至今未能发电。从而使债务国中长期外债总额的平均偿还期小于这些资金用于项目的收回期。另外有一部分外债被用于奢侈品的消费,如智利在1970至1978年期间,电视机的进口增加了7942%,化妆品和香水的进口增加了6500%。还有的国家外债管理人员贪污腐化,将外债资金挪作私人不动产或外国证券投资。这样,外债没有给国家整体带来生产能力的增长,在世界经济形势突变之时,难以应付而无法如期偿还债务;(四)发展中国家大量的资金外流。主要原因是对本国经济和货币失去信心。对债务国来说,债务积累越多,债务危机就愈严重,本国资本外流就越多。本国外流资本越多,国内资金就越匮乏,因此就越需要借入外债。如此形成恶性借环。据世界银行报告,到1983年底,阿根廷,墨西哥和委内瑞拉三国外流资金的累计总额分别相当于外债总额的61%、44%和77%。据估计,在过去的几年中,拉美国家的外流资金仍相当于对外债务的一半。
基于以上分析,从本质上看,发展中国家的债务危机是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长期推行经济殖民主义政策所造成的。自1982年至今,发展中国家的债务危机已历时10年。其外债形势有如下特点:(1)债务总额急剧膨胀,偿债能力持续下降。1982年,债务总额是8390亿美元,1989年猛增到1290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高达6.7%。1990年又突破1341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计,1992将增加到13880亿美元,将比上年增长约4%。与此同时,一些国家相继出现清偿危机。自1986年以来,秘鲁、巴西、科特迪瓦、赞比亚、玻利维亚、哥斯达黎加、多米尼加、尼加拉瓜等先后宣布停止支付到期的外债利息;(2)债务危机涉及的范围广泛,资源出口型国家负担更为沉重。1970年债务额在10亿美元以上的国家仅14个,到1985年增加到63个,年债务额在100亿美元以上的国家在1970年时根本没有,1985年有16个,1987年达27个。到1989年底,负债超过1000亿美元以上的国家仅撒哈拉以南非洲就达31个。债务问题几乎涉及所有的发展中国家。(3)债务结构显著变化,贷款条件日益恶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债务和债权的重点分别由官方债务和债权转向私人债务和债权;二是短期债务增加。由于债务国经济形势恶化和政局不稳,债权国银行对发放长期贷款越来越谨慎,条件日益苛刻,造成长期贷款减少,短期贷款增加。(4)国际债务格局呈现债务国与债权国分布集中的特征。作为债务国一方,拉美和非洲是“重灾区”。拉美国家所欠外债占1989年发展中国家外债总额的34%,达4340亿美元,非洲国家同年外债总额也高达2500亿美元,约占外债总额的20%。自1982年以来,发展中国家外债的半数以上集中在17个债务负担最为沉重的国家,它们的债务总额仍在增长,当年应偿还的债务本息占出口收入的比率1988年仍为41.6%。它们的债务总额一直占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半数以上。这两项指标都超过目前国际公认的25%的警戒线。在17个重债国中,其中拉美就占了12个。名列17个重债国之首的巴西1987年底负债额达1213亿美元。债权国一方集中程度也相等高。据世界银行统计,1985年在17个主要债务国的外债总额中,美国商业银行的债权比重为24.5%。在对中南美10个债务国发放贷款的商业银行中,美国的商业银行占40%,日本占16%,英国占15%。因此,就发达国家而言,卷入债务问题的是主要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这种债务与债权的高度集中,增加了国际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只要一两个债务国拒付或无法支付,则美国的银行体系首先受到打击,然后整个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将经受动荡,可能导致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持续数年的第三世界债务危机,不仅影响了发展中国家自身的经济发展,而且还严重影响世界经济,乃至政治和社会的发展。
沉重的债务负担使得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恶化情况十分严重,成为经济发展的严重桎梏。(1)债务负担严重地阻碍了第三世界国家经济的发展。70年代,发展中国家借外债是为了发展生产,而80年代,本来可以用于发展生产的借款,不得不更多地用于还本付息。从1982年起,竟出现奇特的资金倒流现象,发展中国家不但不能从发达国家那里获得资金,自己的资金反而倒流向发达国家。1982至1987年间拉美地区资金流失额高达1456亿美元。1988年拉美地区还本付息额为260亿美元,而所得新贷款仅60亿美元,倒流了3倍多。这种情况导致了许多债务国国内资金贫乏、生产瘫痪、金融市场动荡、货币大幅度贬值、通货膨胀加剧、失业人数增加,政治动荡等一系列灾难频繁发生,造成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率的明显下降。(2)债务危机严重影响了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发展对外贸易,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对本国落后的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技术改造,是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清偿外债的一个主要来源。但是,由于债务负担越来越重,许多债务国不得不把原准备进口生产设备和技术的外汇用来偿付债务本息,加上生产投资的压缩,使得发展中国家的生产能力和创汇能力不断下降。同时,主要出口创汇的初级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价格又太低,所以,使得发展中国家出口贸易陷入困境;(3)债务危机严重地影响了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调整。80年代以来,许多发展中国家为改变落后的经济结构,都确立了本国的经济发展战略,如引进一些先进的技术设备,发展一些新产业新项目等。但因大部分资金都用于偿债,使得有些计划被迫取消或无限期延缓。所以,债务危机不仅大大降低了发展中国家当前的经济增长,而且还严重地影响着它们未来的经济腾飞;(4)债务危机加深了发展中国家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依赖,削弱了自主性。沉重的债务使一些发展中国家依靠自己的力量无力走出危机,没有发达国家的贷款,既不能偿还旧债的本息,也无法发展生产,甚至不能维持生存。这不仅使发展中国家抗衡发达国家转嫁危机能力削弱,而且,极易使发展中国家重新落入发达国家的控制与剥削之中。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利用控制的国际货市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乘一些发展中国家经济困难急需资金之时,以“意向书”的形式向受援国提出种种先决条件,左右受援国的经济政策。正如阿根廷经济学家阿尔多·费雷尔所指出:“外债对主权和我们人民的自决权构成了严重威胁。”
面对严重的债务危机,自80年代中期开始,发展中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调整经济结构及发展战略,如降低发展速度,减少借债;扩大出口和压缩进口,以外贸出口提高偿债能力;实行紧缩性的财政及外债外汇管制制度;等。上述措施使债务国家在80年代后期的财政赤字有了一定程度的降低,偿债能力有所提高。但是,这些措施也产生了严重的负作用,导致了生产性投资衰退、对外贸易的畸形发展和国内主活水平的下降等。
发展中国家的债务危机对西方发达国家也产生了严重影响,它不仅威胁着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稳定,而且影响了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使西方国家丧失了很大部分的商品市场。因此,为防止发展中国家债务危机冲击国际金融市场和维护在第三世界的经济和战略利益,西方发达国家和一些国际金融机构先后采取和实施了一系列所谓“救援发展中国家债务危机”的政策。相继抛出了“宫泽计划”、“密特朗计划”、“贝克计划”,但皆以失败而告终。1989年3月,美国财政部长布雷迪公布了“布雷迪计划”,其中心内容是:鼓励商业银行取消债务国部分债务;要求国际金融机构继续向债务国提供新贷款,以促进债务国经济发展;提高还债能力。同以往方案相比,“布雷迪计划”把解决外债的重点放在债务本息的减免上,而不是放在借新债还旧债的方式上。这一计划改变了美国过去坚持逼债的僵硬立场,意味着美国的债务政策出现了一个重大转折,严峻的现实迫使美国政府开始承认减免债务是解决债务问题必由之路。尽管这一计划有可能导致民间银行削减贷款,而且究竟能在何种程度上实现尚属疑问,但比过去向前走了一步,给缓解债务危机提供了一个突破口。但也应该看到,美国的经济殖民主义的本质并没有改变。
目前,减兔发展中国家债务的措施,主要是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债务资本化。外国债权银行将自己帐面债务形式折价出售,债券购买者买下债权后,通过当地银行贴现转换成债务国的货币再进行投资。对于债权者的有利之处是:找到了按票面价值运用其贷款的办法。对债务者的有利之处是:顺利清偿了部分债务,减少了债务负担。据统计,1988年上半年发展中国家资本化了的债务就达88亿美元。但是,债务资本化有两个不可忽视的负效应:一是加剧了债务国的通货膨胀;二是加强了外国投资者对债务国经济的控制。(2)现金回购,一国按一定折扣以现金购回它的债务。其中最著名的是玻利维亚的债务回购计划。玻利维亚于1988年3月按89%的平均折扣率(即按面值的11%)购回它的商业银行债务的40%(合3.35亿美元),1989年初又作出人类似安排。目前,由于发展中国家外汇储备严重不足,这种方式不可能广泛适用。(3)减少债务偿还额。无条件地取消发展中国家所欠的债务基金,并降低利率。这种做法目前已越来越多地被债权国所采用。
作为第三世界国家本身,要摆脱外债的沉重负担,必须抓住有利时机,采取具体措施来扭转被动局面,应力图做到:(1)继续调整改革国内经济结构,大力推行出口促进战略,通过扩大出口来克服债务危机,进而把出口的盈余用于经济发展;谋求外资来源多样化,保持经济发展与偿债能力呈正比关系;从制度和政策上努力创造条件提高外资使用效率,促进国内储蓄的提高;(2)发展南南合作。发展中国家联合起来,在国际贸易、国际金融领域增强与发达国家的谈判力量,改善国际贸易条件,改善借债与还债的条件;(3)开展南北对话,积极推进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在这一过程中,组建发展中国家自己的跨国公司,组建自己的区域性金融机构,通过南南合作促进债务问题的解决。
进入90年代,发展中国家的债务有所缓解如1991年拉国家的外债比上年减少2.1%。但也应该看到,长期形成的全球性债务问题要在短期内得到彻底解决是不现实也是不可能的。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债务问题仍将是发展中国家的沉重负担。然而只要发展中国家协调一致,从国内和国际两方面同时努力,摆脱债务困境仍是充满希望的。

Ⅲ 世界三大经济组织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世界三大经济组织主要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集团、世界贸易组织【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组织是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这些世界性国际经济组织为促进国际贸易合作;促进国际贸易的扩大和平衡发展,促进和保持高水平的就业和实际收入;促进汇价的稳定,在各成员国之间保持有秩序的汇率安排;协助建立成员国之间经济性交易的多边支付制度,帮助消除阻碍世界贸易发展壁垒起了决定性作用。实际上,目前世界经济主要框架就是由这些国际经济组织确定的,我国成为世界工厂,第二大经济体主要得益于加入这些国际经济组织,融入了国际社会的贸易、流通体系。

下面介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集团;世界贸易组织的形式,功能及作用。

一、世界银行集团

世界银行(World Bank)是世界银行集团的简称,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的通称。是联合国经营国际金融业务的专门机构,同时也是联合国的一个下属机构。

结构方面的法律规范:成员资格;组织机构(理事会和执行董事会);投票权与表决;法律人格(有完全的法人权利,特别是有权签订七月、取得和处置动产和不动产以及进行法律诉讼。其享有的豁免和特权包括财产和资产享有司法豁免,除非因起诉或履行契约而自动声明放弃此项权利;财产和资产免受搜查、征用、没收以及其他行政或立法行为的任何形式的扣押;财产和资产免受各种限制、管制、统制以及任何性质的延期付款;档案不受侵犯)。

基金组织作用:促进国际货币合作;促进国际贸易的扩大和平衡发展,从而促进和保持高水平的就业和实际收入;促进汇价的稳定,在各成员国之间保持有秩序的汇率安排;协助建立成员国之间经济性交易的多边支付制度,帮助消除阻碍世界贸易发展的外汇限制。

四、国际经济组织的法律地位

国际经济组织的法律地位是指国际经济组织的法律人格,没有法律人格就不能成为国际经济活动的参加者,不能直接享有国际经济法上的权利以及承担国际经济法上的义务。国际经济组织的法律地位由其成员方在其章程性文件中授予。多数国际经济组织都在其章程性文件中规定,该组织具有国际法律人格或法律人格,具有缔约或签约权、取得与处置财产权、进行法律诉讼权。有的还规定具有特权和豁免权。事实上,国际经济组织的法律地位已得到大多数国家,包括非成员国家的广泛承认,越来越多的国家或个人与国际经济组织进行经济往来,签订经济合同。政府间国际经济组织尽管由主权国家组成,但是其法律地位及权力并不凌驾于主权国家之上,也不是“超国家”实体,其法律地位仍受其章程性文件约束。此外,政府间国际经济组织更不能等同于国家,它不具有国家主权,不拥有领土和居民。

Ⅳ 联合国对世界的作用

联合国走过了风风雨雨60年,客观地说,联合国既取得过辉煌的业绩和成就,也有挫折和不足,但是其作用是难以替代的。
首先,减少了局部战争和避免了世界大战。正如联合国改革名人小组在其报告中所指出的那样,“倘若没有联合国,1945年之后的世界可能更为血腥。20世纪下半叶,国家间战争少于上半叶。对此,联合国功不可没”。《联合国宪章》所确立的新型国际关系准则、维和行动、调停斡旋和强制措施对遏制冲突的爆发以及结束和缓解已经爆发的冲突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二,根除了殖民主义制度。联合国成立时只有51个成员国,如今增加到191个,新增成员国大多为原来被奴役和压迫的殖民地,使联合国真正成为最具普遍性和代表性的政府间国际组织。延续了数百年的黑暗殖民统治,在20世纪下半叶被彻底打破。这无疑是曾把非殖民化作为重要工作的联合国的伟大成就,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第三,推动了经济和社会发展。联合国虽然存在着重安全、轻发展的现象,但它还是制订了大量的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加强人权保护等国际文件;提出和推广了对世界经济发展模式产生重大影响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等新概念;召开了一系列有关发展的首脑会议;筹集了数量可观的资金,用于援助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这些都对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四,促进了国际立法。在联合国主持下颁布的国际条约、国际公约和国际协议数量超过了人类有史以来所立国际法之总和,其内容从维护世界和平到促进发展,从保护儿童权利到防治艾滋病,从保护海底资源到和平利用外层空间,无所不包。作为当代国际法基础的《联合国宪章》影响深远,它所确立的诸如主权平等和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等国际关系准则,是联合国60年来维系世界和平与稳定的基石。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联合国的工作影响着地球上每个公民的工作和生活,没有联合国的世界是难以想象的。正是由于联合国在各领域的巨大贡献,诺贝尔和平奖曾5次授予联合国机构,6次授予为联合国工作的杰出人士。

Ⅳ 联合国对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影响

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是指联合国根据联合国有关决议向冲突地区派遣军事人员以恢复或维护和平的一种行动。维持和平行动在《联合国宪章》中并未提及,它是在联合国调解和解决地区冲突的实践中逐步发展而来的。
维持和平行动的目的是遏制威胁和平的局部冲突的扩大或防止冲突的再起,从而为其最终的政治解决创造条件。其具体职责视情况和需要有所不同,一般包括:监督停战或停火、撤军;观察、报告冲突地区的局势;监督执行脱离接触协议;协助恢复治安或维持秩序;防止非法越界或渗透等。近年来,维和行动的任务范围有所扩大,已涉及监督大选、全民公决、提供和保护人道主义援助、解除武装、裁军、协助培训民警等。
维持和平行动的建立一般由安理会决定,在历史上联合国大会偶尔也做出过决定。维和行动的部署必须得到当事国或当事方的同意,其具体实施由联合国秘书长商安理会决定。
维和行动主要有两种形式:军事观察团和维持和平部队。前者一般由非武装的军人组成,后者由武装的军事分遣队组成。维和行动属非强制性行动,军事观察员不得携带武器,维和部队虽配有武器,但不得擅自使用武力,除非迫不得已进行自卫。维持和平行动属临时性措施,一般均有一定期限,可由安理会视情况决定延期。
联合国最早的维持和平行动是1948年向中东地区派遣的联合国停战监督组织。
近来,联合国维和行动呈稳步发展态势,目前执行任务的维和人员约计1.5万人。维和行动的职能日趋多样化,非军事人员特别是民事警察所占比例越来越大。联合国迄今共实施了54项维和行动。
我国自80年代初调整对联合国维和行动的政策以来,对维和行动采取了积极支持的态度,并逐步派人参加了一些维和行动。1988年,中国成为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特委会成员。自1990年中国首次派军事观察员参加联合国停战监督组织以来,迄今共派出千余人次的军事观察员参加了停战监督组织、伊科观察团、西撒特派团、联合国柬埔寨临时权力机构、联莫行动、联利观察团、联塞观察团共8项维和行动,还曾派遣工程兵参加在柬埔寨的维和行动。1997年5月,中国表示原则同意参加联合国“维和待命安排”。

Ⅵ 三大国际组织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

世界经济正面临诸多危险和挑战
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5月25日发布了《2011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的更新预测与分析。报告显示,全球经济仍然处于从危机中日渐复苏的阶段,而且各国的恢复步伐不一,中国和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保持强劲增长,继续成为带动全球经济复苏的驱动力;今、明两年全球生产总值将分别增长3.3%和3.6%,比年初的预计稍有增加。
报告指出,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对危机后全球的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亚洲和拉丁美洲国家,特别是中国、印度和巴西继续带动全球经济复苏,而发达国家为了解决公共债务水平的可持续性问题,其财政政策正转向紧缩,这将在短期内削弱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
报告指出,世界经济正面临诸多危险和挑战:失业率仍然居高不下,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长期失业的现象可能比解决短期失业更为困难;发达国家的经济刺激政策也在逐渐转弱;与此同时,金融行业仍然脆弱,银行和信贷机构向企业贷款依旧疲弱;还有一些欧洲国家的主权债务问题,不断走高的粮食和石�图鄹袼淙欢砸恍┏隹诠欣跋炝艘恍┟裰诘纳睿恍┕椅瞬扇×烁细竦幕醣艺撸庵只醣艺叨跃没指创戳烁好嬗跋欤淮罅康淖什魅胍哺恍┬滦司锰宕戳艘恍┪侍猓缁醣疑怠⑼ɑ跖蛘偷取�
报告警告说,各国采取的政策远远不能解决全球经济所面临的危险,由于复苏仍然脆弱,加上高失业率水平,发达国家应注意不要过早采取财政紧缩政策,所制定的财政政策应该考虑到减少失业和促进结构改革等因素,以取得中长期可持续的经济增长。
报告指出,主要经济体之间应该寻求可信和有效的政策协调办法,当务之急是将二十国集团的“全球可持续重新平衡框架”变得更加具体和具有操作性。
联合国:全球和平指数连续第三年下滑
恐怖主义袭击的威胁以及民众与政府之间的暴力冲突等主要因素导致2011年的世界和平程度连续第三年下降,给全球经济造成了超过8万亿美元的巨额经济损失。这是最新一份《全球和平指数(Global Peace Index)》报告的结论。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5月26日在纽约总部举行记者会,向媒体介绍了由非营利机构经济与和平研究所(The Institute for Economics and Peace)编撰的最新一份《全球和平指数(Global Peace Index)》报告。该研究所董事会主席克莱德·麦康纳基(Clyde McConaghy)称该机构在过去一年对全球153个国家和地区的和平程度进行了评判,其覆盖范围占到世界陆地总面积的87%,全球总人口的99%。麦康纳基分析说,全球和平程度正在变得更加糟糕,这是今年报告的主要结论。它明显反映了"阿拉伯之春"民权运动对和平的影响。利比亚的和平指数出现了最大幅度的下滑,排名全球第143位,跌了83个位次;巴林和埃及的排名也分别下降了51位和24位。这与民众和政府之间的冲突紧密相关,说明相关国家需要寻求除武力之外来维持稳定的新方法。此外,经济不稳定引起的动荡,以及恐怖主义活动的抬头均导致一些国家的和平程度有所下滑。
麦康纳基援引报告指出,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区的和平程度仍旧最低,40%的和平程度最低的国家均来自该区域,其中索马里和苏丹分别排名倒数第一和第三位。西欧则连续第五年成为和平程度最高的地区,当地大多数国家均排名在前20位,其中冰岛被评为世界上和平程度最高的国家。此外,中国的排名没有变化,仍处于第80位;美国的和平指数排名则从去年的第85位小幅上升至第82位。
总部位于澳大利亚悉尼的经济与和平研究所是一个新兴的全球性智库,其研究方向是经济发展与和平之间的关系。由其负责编撰的《全球和平指数》报告通过引用联合国及国际组织的资料,对包括武器出口、暴力犯罪、战争死伤者、囚犯人数、潜在恐怖袭击威胁、社会和政治矛盾等23个指标进行综合评估,并为一国的和平程度打分。
经合组织:预测世界经济2011年增长4.2%,2012为4.6
总部设在巴黎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经合组织)25日公布最新经济(310358,基金吧)展望报告说,由于经济复苏基础不断扩大和可持续能力不断加强,世界经济今年增长率可望达到4.2%,明年达4.6%,与该组织去年11月发布的预测保持不变。
经合组织指出,去年中期以来,在个人需求驱动下,全球经济增速回升,复苏基础不断扩大。虽然今年初中东政局动荡引发能源和粮食价格飙升、日本发生地震海啸,在短期内遏制了全球经济复苏的强劲势头,但这些事件的负面效应将在今年下半年减弱。然而,全球经济复苏步伐仍然非常不平衡,不仅发达经济体与新兴市场经济体速度不均,即使在发达经济体内都有很大差别。
经合组织预测,与2010年相比,其成员国经济平均增长率2011年将下降0.6个百分点至2.3%,2012年将反弹至2.8%。欧元区经济整体增长率今明两年都保持在2%的水平。美国经济增长率今年将达2.6%,明年将达3.1%。由于受地震海啸和核泄漏事故影响,日本经济今年将下滑0.9%,明年将反弹至2.2%。
失业问题仍将是发达经济体面临的最大挑战
经合组织认为,失业问题仍将是发达经济体面临的最大挑战。预计经合组织成员国平均失业率将从2010年的8.3%降至2011年的7.9%,至2012年则将减至7.4%。这一数字仍远高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的平均水平。2011至2012年,欧元区失业率将分别为9.7%和9.3%;美国失业率则分别为8.8%和7.9%。经合组织秘书长安赫尔?古里亚敦促各成员国政府采取措施,扩大就业。他说:“如果失业率无法得到大幅降低,我们等于还是没有走出金融危机。”
经合组织预测,强劲的内需、较小的库存量和非经合组织成员国的大量资金活动将加大通胀压力。预计经合组织成员国平均通胀率将从2010年的1.8%升至2011年的2.8%,到2012年将降至1.7%。通胀压力将迫使经合组织成员国收紧银根,而此举将拖累经济复苏。
全球经济复苏风险仍存
经合组织首席经济学家皮埃尔卡洛帕多安指出,全球经济复苏风险仍存,一些风险是经济扩张内生的,另一些风险与一些特定事件紧密相连。上行风险包括一些结构性带来的意外短期刺激效应和私营部门因为信心增加而活跃过度。多数风险是下行的,包括油价和粮价持续上涨将催高核心通胀,影响美国和日本削减赤字的努力,并导致房地产市场疲软。而金融不稳定因素将在欧元区进一步扩大。
帕多安说,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发达经济体可以通过结构性改革来提高潜在增长率,从而有利于巩固公共财政政策和宽松货币政策正常化,而新兴市场经济体应进一步收紧货币政策来抑制通胀,但大量资本的流入将影响收紧银根的实际效果。他建议新兴市场经济体也采取结构性改革,促进可续持性和包容性增长,同时促进全球经济恢复平衡。
OECD预测关键点:
2011年全球GDP料增长4.2%,2012年料增长4.6%
预计2011年美国GDP增长2.6%,2012年料增长3.1%,11月时预估分别为增长2.2%和持平
美联储应从2011年下半年开始加息,到年底将加息至1.0%
欧央行应暂停调整利率,之后至2012年底时升息至2.25%
欧元区2011年CPI料升2.6%,2012年料升1.6%,11月时分别预估升1.3%和1.2%
料日本2011年GDP将下滑0.9%,2012年将增长2.2%,11月时预估分别为增长1.7%和1.3%
认为英央行在2011年底将升息至1.0%,2012年底升息至2.25%
预计中国2011年GDP增长为9.0%,2012年料为增长9.2%
以下为经合组织对部分国家的预测言论:
美国:上调经济增长预期,呼吁美联储加息
经合组织25日称,美联储未来几个月应该加息,因其上调了美国经济增长预期。经合组织称,其预计美国2011年经济增长2.6%,较11月份预期的增长2.2%有所上调。然而经合组织的预期远远低于美联储的预期,美联储4月27日预计美国2011年经济增长3.1%至3.3%。尽管经合组织认为能源价格和商品价格上涨对于经济增长构成严重的下行风险,但经合组织建议美联储开始缓慢撤销部分非寻常经济刺激举措。经合组织在报告中称,“2011年下半年应该温和削减货币刺激举措”。经合组织(OECD)经济学家AlanDetmeister称,美联储在年底之前应该将基准利率从目前的0.25%上调至1%。经合组织表示,持续的高失业率不足以维持利率在历史低点,因低利率增加了未来的泡沫或通胀风险。该组织预测,美国失业率2012年多数时间仍接近于8%,目前美国失业率处于9%的水平。
经合组织表示,目前,几乎没有迹象显示持续异常宽松的货币政策严重增加了通胀预期,或导致另一轮资产价格泡沫,称原油和其他商品可能是例外。经合组织预计不太严重的通胀在可预见的未来将会持续,预计美国2011年消费者价格指数增长1.9%,2012年增长1.3%。美联储6月将按计划完成6,000亿美元的债券购买计划,旨在长期维持低利率。该行资产负债表目前处于创纪录的2.74万亿美元,但大部分银行储备仍然在美联储,而没有借贷给企业。经合组织表示,收紧货币政策某种程度上降低了未来大幅度,而且可能破坏性加息的需要。
加拿大:上调今年GDP增速预期,应迅速重启加息周期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5月25日发布最新预测称,加拿大经济今年或将增长3%,该预期增幅大于六个月前预期的2.3%;并称,加拿大央行应迅速重启加息周期,以预先遏制通货膨胀压力。加拿大央行此前预计,2011年该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将增长2.9%。2010年加拿大GDP增速为3.1%。OECD将加拿大2012年的GDP增速预期从3%下调至2.8%,但较加拿大央行的2.6%的预期略显乐观。
日本:经济将于第三季度复苏,灾后重建支出推动经济增长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周三称,受地震及海啸影响,第二季度日本经济折合成年率将萎缩3.7%;但随著供应链恢复,且灾后重建支出推动经济增长,下半年日本经济将强劲复苏,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经济增长幅度折合成年率将分别达到5.3%和3.5%。经合组织预计2012年日本经济将回归缓慢增长态势,增长幅度为2.2%。
欧元区:今明两年欧元区经济将继续保持温和复苏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简称OECD)周三发布经济预测报告称,今明两年欧元区经济将继续保持温和复苏。OECD表示,尽管如此,欧元区各成员国的经济状况存在很大差别:德国及其他欧元区核心国家的经济增长将较为强劲,而希腊、爱尔兰、葡萄牙和西班牙四国将面临低增长或负增长以及失业率高企的困境。
OECD称,这四个国家根据欧盟(EuropeanUnion)要求实施的赤字削减计划将给国内需求带来压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对欧元区整体经济增长产生不利影响。OECD指出,2011年和2012年欧元区本地生产总值(GDP)将平均增长2%;今明两年的平均失业率将分别为9.7%和9.3%。OECD表示,受原油及其他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推动,通货膨胀率大幅上升,但这些价格因素不大可能对工资产生持久影响。OECD预计,2011年和2012年德国经济将分别增长3.4%和2.5%;法国经济将增长2.2%和2.1%。
但该机构预计,今年希腊和葡萄牙经济将出现负增长,而爱尔兰经济增长将持平。OECD还预计,今年西班牙经济将仅增长0.9%;OECD还补充称,2012年欧元区外围国家GDP都将实现增长,只有葡萄牙除外。OECD对于欧洲央行(ECB)3月份将利率从1.0%上调至1.25%表示欢迎,并表示今年再无加息的必要。但该组织表示,为控制通货膨胀,欧洲央行到2012年底应该将基准利率上调至2.25%的水平。
欧债危机:希腊爱尔兰及葡萄牙债务水准可能无法持续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周三(5月25日)发布的半年度经济展望报告中指出,若融资利率长期维持在高位,希腊、爱尔兰和葡萄牙的债务水准将会变得无法维持,而所有恢复各国财政体质的政策选项都会带来巨大风险。OECD在其一年两次的经济展望报告中表示,即使三个国家都达到欧盟(EU)/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纾困计划所个别设定的目标,它们依旧面临着艰巨的挑战。即使三个国家的政府多少都处在达成财政目标的轨道上,只要市场利率长期维持在目前水准,这些国家的财政情况仍旧无以维持。OECD指出,若市场信心迟未恢复,OECD列出了三个可行的政策选项,但也明确指出,每个选项都会带来风险,且未为任一选项背书。
OECD列出的第一个选项是由欧盟和IMF持续以远低于市场水准的利率来提供资金。但是该组织称:"如果最终有任何国家无法以这个利率来偿还债务,持续提供资金协助也只会拖延真正解决其债务问题的时间。"OECD表示,尽管持续提供协助会在短期内安抚市场,但若官方贷款被视为拥有优先地位,则可能会推高债券收益率。该组织表示:"除非这些援助大幅降低了违约的可能性,否则会造成更高的风险。"OECD列出的第二个选项是调整现有债券的久期,但这需要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进行,而且也要有低利率,才能恢复财政的可持续性。第三个选项是透过广泛债务重整来降低政府负债。
但该组织称:"实际上,这个选项有相当严格的条件,需要找出以下三个问题的解答:如何避免国内金融业瓦解,否则会有灾难性的后果;如何避免影响透过金融体系波及其他国家;以及如何避免其他国家有样学样。"OECD无序的债务重整可能会拖累欧元区金融体系的核心,使得全球避险情绪升高。在这种作法下,若有需要为银行体系提供进一步支撑,可能带来不利的财政效应,且欧洲央行资产负债表可能受到严重冲击,进而给其货币政策的可信度带来风险。对于整体欧元区,OECD预期今年经济复苏将增强,但也指出基本通胀压力会维持在低档,欧洲央行无须进一步调升利率。
法国:今明两年分别增长2.2%和2.1%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简称OECD)周三将其对法国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预期上调至2.2%,之前的预期为2%。OECD预计法国2012年GDP将增长2.1%。
英国:下调经济年增长预期,必须放慢赤字削减步伐
经合组织(OECD)周四提醒英国政府必须放慢赤字削减步伐,否则将存在损害经济复苏的风险。经合组织首席经济学家帕多安(Pier Carlo Padoan)向《泰晤士报》表示:“如果在增长前景方面没有太大的好消息,我们认为英国放慢财政紧缩步伐是有利的。我们已看到英国经济增长数据略低于预期,如果这种现象持续下去,就有放慢赤字削减步伐的空间。”经合组织的建议是在其下调英国经济年增长预期的背景下提出的。今年年初经合组织预计英国经济今年增速为1.7%,3月份则调低至1.5%,周三进一步调低至1.4%,并将英国2012年的经济增速预期从之前的2%下调至1.8%。经合组织警告英国,由于经济增长乏力,目前7.9%的失业率将在年底升至8.1%,2012年进一步升至8.3%。它还建议英国年底前温和加息以遏制通胀,目前4.5%的通胀水平已大大高于央行设定的2.5%的通胀目标。

Ⅶ .试述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对于强国和弱国,发展中和发达国家,都是个双刃剑,就看你怎么认识,怎么行动。
对于发达国家,经济的全球化可以使更多的跨国企业“走出去”找到更广阔的市场,更廉价的劳动力,更加强大的优化资源配置的能力,通过本身的政治、经济、文化强势地位达到压榨更多发展中国家的目的,通过经济全球化,更容易改变自身不合理经济层次结构,将高污染、高耗能产业迁出,引进高科技、绿色产业,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使经济再次腾
飞。
另外发达国家的经济因为在全球市场竞争中处于强势地位,竞争力强,更容易推销出产品,达到全球垄断地位。
全球化经济必然造成世界政治格局震荡,弱国更加没有发言权,美英等西方国家更容易通过经济牵制达到干涉别国内政,霸权世界的目的。对发展中国家,是一个巨大的机遇与挑战,如果能在这个环境中抓住机遇,那么经济会更加平稳的发展,政治改革会遇到更少阻力,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会更加强大,与中国类似,经济腾飞,政治崛起。但对弱国、贫穷国家,将是更加贫穷惨烈的下场。
经济全球化,改变的是社会中的方方面面,我们的产品便宜了,旅游去的地方更多了,留学更加便利,企业更容易开拓市场。但不要忘了,全球的经济一体意味着竞争的加大,意味着我们的敌人可能更多更强。如果我们不能用好其利则必被其伤。

Ⅷ 联合国为当今世界发展中起的重大作用

联合国走过了风风雨雨60年,客观地说,联合国既取得过辉煌的业绩和成就,也有挫折和不足,但是其作用是难以替代的。
首先,减少了局部战争和避免了世界大战。正如联合国改革名人小组在其报告中所指出的那样,“倘若没有联合国,1945年之后的世界可能更为血腥。20世纪下半叶,国家间战争少于上半叶。对此,联合国功不可没”。《联合国宪章》所确立的新型国际关系准则、维和行动、调停斡旋和强制措施对遏制冲突的爆发以及结束和缓解已经爆发的冲突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二,根除了殖民主义制度。联合国成立时只有51个成员国,如今增加到191个,新增成员国大多为原来被奴役和压迫的殖民地,使联合国真正成为最具普遍性和代表性的政府间国际组织。延续了数百年的黑暗殖民统治,在20世纪下半叶被彻底打破。这无疑是曾把非殖民化作为重要工作的联合国的伟大成就,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第三,推动了经济和社会发展。联合国虽然存在着重安全、轻发展的现象,但它还是制订了大量的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加强人权保护等国际文件;提出和推广了对世界经济发展模式产生重大影响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等新概念;召开了一系列有关发展的首脑会议;筹集了数量可观的资金,用于援助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这些都对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四,促进了国际立法。在联合国主持下颁布的国际条约、国际公约和国际协议数量超过了人类有史以来所立国际法之总和,其内容从维护世界和平到促进发展,从保护儿童权利到防治艾滋病,从保护海底资源到和平利用外层空间,无所不包。作为当代国际法基础的《联合国宪章》影响深远,它所确立的诸如主权平等和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等国际关系准则,是联合国60年来维系世界和平与稳定的基石。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联合国的工作影响着地球上每个公民的工作和生活,没有联合国的世界是难以想象的。正是由于联合国在各领域的巨大贡献,诺贝尔和平奖曾5次授予联合国机构,6次授予为联合国工作的杰出人士。

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

根据联合国宪章的规定,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国际间以尊重各国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基础的友好关系;进行国际合作,以解决国际间经济、社会、文化和人道主义性质的问题,并且促进对于全体人类的人权和基本自由的尊重;作为协调各国行动的中心,以达到上述共同目的。
为实现上述宗旨,联合国遵循下列原则:
(1)联合国组织基于所有会员国主权平等的原则;
(2)各会员国应该忠实履行他们依宪章规定所承担的义务;
(3)各会员国应该以和平方法解决他们的国际争端;
(4)各会员国在他们的国际关系中不得以不符合联合国宗旨的任何方式进行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
(5)各会员国对联合国依照宪章所采取的任何行动应给予一切协助;
(6)联合国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必要范围内,应确保使非会员国遵循上述原则;
(7)联合国组织不得干涉在本质上属于任何国家内管辖的事项,但此项规定不应妨碍联合国对威胁和平、破坏和平的行为及侵略行径采取强制行动。

自海湾战争以来联合国在哪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几年前,当美国撇开联合国发动对伊拉克的战争时,美国的决策者也许没有想到美会在伊拉克陷入困境、最终不得不求助于联合国救急。一年来的事态发展表明,作为多边主义中心的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仍不可替代;一年来国际形势的变化,也促使越来越多的国家重新审视联合国的地位和作用,探讨一个什么样的联合国才能更为有效地应对当今世界面临的共同挑战。

作用无可替代

伊拉克战争动摇了二战后形成的集体安全体制,将联合国推向了一个十字路口。半年前举行的第58届联大一般性辩论期间,近90个国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脑齐聚纽约联合国总部,商讨这个多边组织的前途和命运。联合国受到来自两方面的批评。美英以及支持美英的国家批评联合国未能对国际和平与安全面临的新的威胁采取有力行动,其他一些国家则批评联合国未能制止美国对一个主权国家采取单边军事行动。

尽管如此,将近两星期的讨论还是得出了一个共识:当今世界面临的诸多共同挑战需要有一个更能有效发挥作用的联合国,联合国的作用只能加强,不能削弱。战前曾一再扬言要联合国“靠边站”的美国,也因需要这个多边组织帮它从伊拉克解困而似乎改变了对联合国的态度,主张联合国在伊战后重建中发挥较大作用。

国际社会对伊拉克战争反思得出的结果是应当使联合国的作用和权威得到加强而不是削弱。联合国在伊拉克重建中的作用是任何国家或机构都无法替代的。当今世界所面临的诸如恐怖主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等问题都是全球性问题,要合法有效地处理这些问题需要全球合作,任何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所组成的集团单独处理这些问题都会带来很多麻烦。

阅读全文

与联合国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