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为什么说经济发展了社会才能发展
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二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在经济与社会整体发展中,经济发展始终是前提和基础,只有经济的发展才能进一步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同时社会的发展是根本和目的,社会发展又可以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与繁荣。因此,在落实规划时,既要实现经济发展,又要实现社会发展,使我们的发展做到全面发展、协调发展、统一发展。在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经济发展始终是第一位的。当然在坚持以经济发展为主的同时,也不能忽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只有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社会的发展,才能达到科学发展的目的。
一是经济要繁荣发达,二是社会要全面进步。这两者相辅相成,互为条件,缺一不可,偏重偏轻也不成,经济社会必须协调发展。就经济社会两者关系来说,第一,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只有经济发展了,社会发展才有物质条件,所以必须确定经济要优先发展的原则;第二,经济要持续发展,需要科技、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作支撑;第三,经济发展要有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经济发展形成的物质财富要有合理的分配机制,要有健全的社会保障体制;第四,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所以,经济社会必须协调发展。
㈡ 什么叫“社会经济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
“经济”就是如何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效果,
社会是指处于特定区域和时期,构成社会的基本要素是自然环境、人口和文化。
社会经济发展,是指除经济外,还包括文教卫生、社会福利、养老院、社会保障等
等方面的发展。
经济社会发展,所指范围比较小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㈢ 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一、某些危害并不是经济发展造成的。 近来社会出现很多热点非典、禽流感、猪流感、毒牛奶等,但这些社会危害有多少是由于经济发展造成的呢?如果经济和这些危害并没有直接关联。 二、经济发展为我们处理社会危害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技术手段 如果经济没有发展,我们手头物品有限,货币也不多,那么一旦出现大规模危机,我们肯能就只有在床上等死一条路了。 三、事实证明经济发展使得人们生活得到的好处大于坏处 经济发展使得人类的人均寿命增加 经济发展使得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满足 经济发展使得人们的精神生活更丰富多彩 我们要正视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并且有尽力避免这些问题,至少也要用发展的成果处理这些问题造成的后果,我们要比较经济发展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和坏处哪个更多,不能饮鸩止渴,也不能因噎废食。
㈣ 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具备哪些有利因素
分类抄
1.从研究的范围来看:宏观经济袭学、中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
2.从历史发展来看:家庭经济学、政治经济学。
3.从政府参与经济发展的方式看:市场经济、计划经济。
4.从经济的主体来看:政府经济(又称公共经济或公共部门经济)、非政府经济(包括企业经济等)。
5.从经济的研究对象来看:金融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等。
㈤ 社会经济发展的哪些现状需要战略管理
①战略依据。城市发展战略的依据就是城市制定发展战略时的基础和发展回条件,包括城市发答展的环境,城市的经济、社会资源禀赋情况和城市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等;都需要通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和充分论证来确认,这也是定位城市性质的基本依据。
②战略愿景。城市的战略愿景即城市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最终将要达到的总体目标,在总体的战略愿景下,城市发展战略还可以形成一定的发展目标体系;一般表现为城市现代化目标体系,主要包括
(1)经济发展指标。
(2)社会进步指标。
(3)生活质量指标。
(4)生态环境指标。
③重点战略。重点战略是作用于对实现战略目标具有关键、主导意义而目前发展又比较薄弱,需要特别加强,且在发展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的经济环节、产业部门或管理领域的战略举措。
④战略措施。战略措施是针对实现战略过程中的矛盾所采取的策略和具体措施,由于矛盾的性质和内容不同,策略和措施也有很大差异。
⑤战略反馈。城市发展战略管理的实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多阶段的动态过程,前一个阶段的战略措施的结果以及外围环境的变化,将形成下一个阶段发展的基础状态。
㈥ 经济发展主要靠什么
农村政策要长久不变
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原主任杜润生
我已经95岁了,超过了三个30年。看到改革开放这30年的发展成就,我感到很高兴。
中国最大的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最大的问题是土地问题。改革开放从农村起步,最重要的,就是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土地和劳动力。
农村政策要长久不变,但这还不够。要在稳定土地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允许土地合理流动,允许农民有偿转让土地使用权。
刚刚结束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决定》,提出要“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在当前,最重要的就是要培育土地流转市场,保障农民土地承包权的流转权益不被基层政府侵害。
要真正解决农民问题,让农民富起来,关键还在于城市化,把更多农民变成市民。经验证明,城市化率上不去,农村要富起来是不可能的。
如今,农民已经有了经营土地的自主权,加上市场交易自由,接下来就是政治上的民主权利要跟上。
宏观调控须跟上市场化进程
中国社科院原副院长刘国光
30年来,我国的经济运行机制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逐渐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调节的范围不断扩大,推动了中国经济蓬勃地向前发展。
当然,市场经济目前还有一些不到位的地方,比如说资源要素市场,资本金融市场等等需要发展到位。但是,也有因为经验不成熟,犯了过度市场化的毛病,不该市场化的部分都搞市场化,带来不良的后果。
市场经济在发挥激励竞争、优化资源配置功能的同时,本身也存在一些固有缺陷,在总量平衡上、在资源环境保护上、在社会公平分配等问题上,会引发种种负面效果。国家的宏观调控一定要跟上市场化的进程。
这些年,我们国家对于经济的宏观调控在不断完善。特别是十四大以来,我们在短期的宏观计划调控上先后取得了治理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成功经验,但是国家计划对于短期和长期的宏观经济的导向作用明显减弱。
正是基于这种情况,党的十七大重新提出要发挥国家规划、计划、产业政策在宏观计划调控中的导向作用。它再次提醒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该是有计划的。但这并不是要回到计划经济旧体制、传统体制当中去。
我们要重视计划在市场当中的调控作用,使计划与市场这个老大难的、世界性的、多年的问题,在改革中实现更高层次的结合。
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不动摇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高尚全
最近国际金融危机以后,政府干预又热门起来了,美国采取了救市举措,欧洲也采取了措施。这说明市场发挥基础性作用的同时,并不是万能的,市场也会有失灵。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要加强政府的干预,加强市场监管。本来,市场监管就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搞市场经济必须要监管市场。
但是不能说因为发生了金融危机,美国现在也采取措施救市了,就认为,现在美国也搞“社会主义”了,市场经济不行了。不能这样判断。
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这个结论来之不易,我们付出过代价。从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的社会发展到开放的社会,从贫穷、落后的社会步入到小康社会,这三个伟大转变既是我们改革开放的成果,也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的成果。30年来,我们的经济总量由世界第十位上升到现在的第四位;我们的财政收入原来是1000多亿元人民币,现在将近到6万亿元人民币了;外汇储备原来很少很少,现在到了1.9万亿美元了!为什么现在国际社会也重视中国,在金融危机当中希望中国发挥作用呢?就是因为我们的实力增强了。
从30年历史过程中可以看出,市场的基础性作用不能随意否定,这是我们改革开放的过程证明了的。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不能动摇,以后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
出口导向发展模式面临调整 中国社科院原副院长王洛林
对改革开放30年最好的纪念,就是针对改革发展所面临的迫切问题,提出今天应该抓什么改革。解决我们当前面临的迫切问题,这就应该与对形势的判断结合起来考虑。
当前,国外发生了严重的金融危机,而且正在向实体经济蔓延。在国内,即使没有发生金融危机,我们的经济发展模式也面临着不得不转变的情况。所以,无论是从国际还是国内来看,当前都是一个转折点。
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以后,美国的华尔街将不再是原来的华尔街,美国的经济会和以前不同,整个世界的经济也会和以前不同。这种变化将对中国产生巨大的冲击和影响。这个冲击主要还不是说我国的金融机构买了一些房地美、房利美的债券,或者说我们的出口贸易受到了巨大的影响,而是美国原有的那样一种债务帝国的发展模式将不能够持续下去。而中国出口导向的发展模式,因此也不能延续下去。这对我们的冲击才是最大的。
历史上每次重大的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以后,都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社会政治、经济倒退,一种是进一步向前走。那么,当前我们更应该关注我们自己能不能从这次危机以及其冲击中接受正确的教训,接受一些有利于推进改革开放的教训,这样我们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才更加有意义。
回答不易,望采纳。云掌财经也有相关介绍,你可以来看看哦
㈦ 要讲清楚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处于什么时期
人大会议有提及: 首先 我国仍然处於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这是最基本的国情 其次 改革开放进入回新时期答 新阶段 21世纪头二十年仍是我们 必须必须紧紧抓住的 并且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 机遇与挑战并存 机遇大於挑战 改革开放进入深入阶段 当前 社会矛盾进一步突出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迫在眉睫 社会贫富差距拉大 这些都是在改革开放深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 加快进行经济结构调整 发展方式转变 缩小贫富差距 关心民生 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党和国家工作的中心
㈧ 经济社会发展趋势
(一)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为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1987年党的十三大制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鉴于我国实施现代化发展战略的新进展,1997年党的十五大将第三阶段的奋斗目标分成三个具体阶段和步骤: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努力,到2020年建党一百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2002年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明确: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到建党一百年时,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建国一百年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二)经济社会发展预测
我国是13亿人口的大国,超过发达国家人口总和,未来人口总数还会有所增加。与国土面积相当的美国比较,我国人口是美国的4.44倍。我国人口是英国的22倍,德国的16.11倍,日本的10.41倍,西班牙的30.49倍。由于如此庞大的人口数量,我国人均资源与环境状况明显低于世界人均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更显劣势。
我国国民收入水平偏低,属于低收入国家或中等偏下收入国家。2006年我国人均国民收入为2010美元,是美国的4.5%,英国的5.0%,德国的5.5%,日本的5.2%,西班牙的7.3%。与2050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战略目标相比,目前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发展经济、提高国民收入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
我国处在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加速发展阶段。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随着社会生产规模的扩大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能源资源需求增长与供给潜力之间的矛盾将进一步突出,工业污染和城乡生活污染也会不断增加,环境压力将不断增大。满足不断增长的资源需求和加强环境保护,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
在我国经济“三步走”战略框架下,到2050年我国经济社会将经历三个明显的发展阶段: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工业是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钢铁土木经济”特征比较明显;2020~2035年,综合国力得到显著提升,经济发展的“钢铁土木”特征逐渐弱化,后工业化特征逐渐凸显;2035~2050年,人均达到届时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1]。
1.GDP增长与居民消费
GDP增长率和人均GDP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预测,从现在到2050年GDP增长速度将逐渐放缓,从目前的9.67%下降到2010~2020年的8.38%,2030~2040年下降到4.98%,2040~2050年下降到3.60%[2]。国家环保总局环境规划院和国家信息中心利用“国家中长期环境经济预测模型”预测得到类似的GDP增长趋势,GDP增长率由目前的10%到2011~2015年下降到9%,到2010~2020年下降到8%;人均GDP到2015年增长到34390元,到2020年增长到49286元[1]。中国科学院生态与环境领域战略研究组利用指数增长模型预测表明:到2020年我国人均GDP将达到34891元[3]。
在人均GDP不断增长的带动下,未来农村居民纯收入指数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将继续上升。在增加的收入部分居民将更多地用于更高端的消费,并可能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从目前一些发达地区的消费方式来看,耐用消费品、房产、汽车等将成为未来城镇居民收入的主要消费对象。未来50年,大多数国民要从贫困和温饱步入小康,物质生产与消费规模将不断扩大,资源消耗将日益增加[3]。
2.人口增长
在目前人口政策的持续下,政府继续对人口增长进行控制,农村人口生育状况不断改善,计划外生育有所减少,我国人口基本按照目前的构架向前发展。多数研究认为,我国将在2030年达到人口峰值。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预测,我国人口到2020年增长到14.4亿人,到2030年增长到14.7亿人,到2050年略降至14.6亿人[2]。环保总局环境规划院和国家信息中心预测到2020年我国人口将增至14.16亿人[1]。中国科学院生态与环境领域战略研究组利用logistics增长模型预测表明:到2020年我国人口将在14.5亿人以内,到2050年可能达到15亿人[3]。
3.城市化
世界城市化的经验表明,城市化进程可分为起步、加速和成熟三个阶段,其中城市化从30%到70%的过程是城市化的加速阶段,从70%到80%的过程是城市化的成熟阶段。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预测,到2020年我国城市化率将达到63%,2030年达到70%,到2050年达到79%[2]。环保总局环境规划院和国家信息中心预测,到2020年我国城市化率将达到57.9%[1]。中国科学院生态与环境领域战略研究组预测表明:到2020年城市化率将达到55%,2030年达到65%,2050年达到70%以上[3]。
㈨ 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
社会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经济发展是社会稳定的根本保证。自古以来,维护社会的正常稳定和良好秩序,是所有国家公共治理活动的重要价值和追求目标。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始终坚持“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一手抓保持社会定”,“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维护稳定”,取得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双丰收。社会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治安环境,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经济发展为社会稳定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确保了维稳各项措施更深、更细、更实的落实。 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它既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也是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人民群众所要追求的生活目标。没有社会稳定,无论多么美好的发展规划、方案都不可能实现。因此,地区各级各部门、各级党政干部必须始终牢固树立“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不动摇,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在抓好具体工作和措施落实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在体制、机制上加以完善和丰富,使维护稳定工作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
总之,维护社会稳定,不仅要立足当前,确保眼前的稳定,而且要着眼于社会长治久安,使目前的稳定持久延续到未来,不能为了眼前的稳定而忽视长远的稳定,更不能为了眼前的稳定而损害长远的稳定基础。为此,要在高度重视解决当前突出问题的同时,立足当前、谋划长远、规划未来,努力使地区维护稳定的工作机制更加完善、制度措施更加有力、基层基础更加牢固,确保社会长治久安,确保政治大局持续稳定,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安定、祥和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