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昆山的发展状况和未来趋势
昆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2010)
“十一五”是昆山经济和社会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是全面巩固小康社会建设成果,率先向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本规划纲要是根据中共昆山市委《关于制定昆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要求编制的,是“十一五”时期昆山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的行动纲领。
一、发展基础
“十五”期间,昆山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大力弘扬艰苦创业、勇于创新、争先创优的“昆山之路”精神,全面实施“经济国际化、科教兴市、城镇化、可持续发展和富民强市”五大战略,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各项建设,全市经济社会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综合实力和发展水平再上新台阶,率先实现江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基本达到全面小康社会水平,综合实力跃居全国百强县(市)首位。
——“十五”是综合实力显著提升的五年。五年来,通过实施外向带动战略、民营赶超战略和服务业跨越发展计划,全市经济始终保持强劲发展势头。“十五”期末,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730亿元,与期初相比增长2.6倍,年均递增29.5%;全口径财政收入116.8亿元,增长4.8倍,年均递增42.1%;工业总产值2333.2亿元,增长4.6倍,年均递增41.1%;进出口总额330亿美元,与期初相比增长7.8倍,年均递增54.4%;累计吸收合同外资超过110亿美元,到帐外资52亿美元,比期初分别增长6.3倍和6.4倍;民营经济发展实现重大突破,民企数接近15000家,注册资本超过220亿元,分别比期初增长4倍和13倍;启动实施服务业三年跨越计划,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第三产业增加值由期初的70亿元上升到期末的220亿元,增长2倍多。
——“十五”是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的五年。五年来,全市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作为重要目标取向,按照“四个巩固发展和提升”的要求,注重招商选资,强化精细招商,加快推进产业升级,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进一步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积极发展高效农业、设施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形成了以优质粮油、特种水产、特色蔬果为主的农业生产体系。以建设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为目标,依托各类园区,引进一大批科技含量较高、投资强度较大、带动能力较强的内外资项目,推动产业集群发展,重点培育电子信息、精密机械、精细化工等产业群。“十五”期末,三大主导产业的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6%,其中电子信息占50%。光电、特种汽车成为新的“种子”产业。积极培育新兴服务业,加快提升传统服务业,以周庄、锦溪、千灯为代表的水乡古镇旅游持续升温,开发区和陆家的现代物流业开始起步,金融保险、医疗卫生、教育培训、中介咨询、连锁商业等一大批重点项目落户昆山,第三产业增加值和增幅不断提高。
——“十五”是群众生活明显改善的五年。五年来,始终把富民工作作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快发展民营经济,大力实施以“人人有技能、个个有工作、家家有物业”为主要内容的“三有工程”,完善社会保障,推进群众增收致富。“十五”期间,城乡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十五”期末,全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1680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450元,农村家庭纯收入超过8000元的比例超过60%。全市人均储蓄余额超3.3万元,位居江苏省前列。农民人均住房面积70.2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2平方米,市区居民住宅成套率达100%,人均期望寿命达80岁,城乡居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
——“十五”是城市建设框架全面拉开的五年。五年来,坚持城市现代化目标,确立片区发展观念,大力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住宅向社区集中”,不断加快城市化进程,城市化率由期初的47%提高到期末的64%。“一城九镇”城镇格局初成体系,中心城区东拓西扩步伐加快,东西副中心初具雏型。启动新一轮小城镇建设,完成镇村布局规划,建成33个农民集中居住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建成市域“三纵六横二环五高”的公路主网架,二级以上公路通车里程达到563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00公里,建成9个高速公路互通。全面完成区域供水工程,日供水能力达到60万吨,建成一批污水处理厂,市区污水处理率达70.8%以上。以文化、体育、卫生、社区服务等公共事业配套为重点的城市功能设施框架基本形成,以傀儡湖水源地保护、城市生态园林绿地建设为重点的生态环境框架加快形成。“十五”期末,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0.5%,城市人均公共绿地达14平方米。全市荣获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生态示范区等称号,全国生态市创建工作通过省级考核。
——“十五”是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五年。五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取得显著成绩。不断提高教育质量,进一步完善教育体系。“十五”期末,人均预期受教育年限达14.7年,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中教育、地方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全面发展,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入学率分别达到99%、100%、100%和97.3%,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5.9%。加大人才引进、培养力度,人才总量突破15万人,列全省县级市首位。大力开展科技创新和创牌活动,科技投入逐年增加,科技对工业、农业的贡献率分别提高到52%、58.5%,累计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列全省县级市首位。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建成,新建了市疾病控制中心,扩建了市人民医院和市中医院,“十五”期末,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269个,专业卫生技术人员3430人,卫生机构床位2121张。文化事业不断发展,新建了市科技文化博览中心、图书馆、侯北人美术馆等一批重点文化设施,全市各类文化场馆达到16个;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丰富多彩,全民健身计划得到全面实施,建成市体育馆。五年来,以打造“效率昆山”、“绿色昆山”、“平安昆山”、“魅力昆山”为目标,狠抓机关效率效能建设,加大社会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启动“新昆山人”建设工作,广泛深入地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积极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大力营造和完善服务环境、生态环境、法制环境和人文环境,全面优化投资经营和生活居住环境。
二、发展环境
(一)发展阶段
经过“十五”的发展,昆山已经跃上新台阶、站在新起点,正处于城市化加速期、新型工业化成型期、全面小康社会向基本现代化过渡期、经济增长方式转型期。昆山经济在经过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两个阶段后,开始向创新驱动阶段过渡;从以大规模数量扩张为特征的阶段开始进入以优化经济结构和提高经济质量为主的又快又好发展阶段,即产业层次迈向高附加值、精细化和柔性化阶段,产业布局呈现集约化、专业化和网络化趋势;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不断延伸;现代服务业跨越式发展。昆山发展从以经济发展为主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转变。
(二)机遇和条件
“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仍将是机遇大于挑战。经济全球化进入信息、资本全球化的新阶段,国际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速;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国家宏观调控更加成熟,中央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全市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各级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意识和能力明显增强。这些都为我市“十一五”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和条件。
(三)挑战和压力
全球化背景下各国对资源、市场、技术、人才的争夺进一步加剧,世界经济不稳定因素增多,国内区域竞争更趋激烈。从昆山自身来看,“十一五”期间正处于经济高速增长期,同时也是各种矛盾凸现期,突出表现为“四大压力”和“六个有待提高”。“四大压力”:一是人口压力,从2003年起,每年增加人口15万左右,其中绝大部分为初级劳动力,到2005年末常住人口已超过105万,给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带来巨大压力;二是环境压力,目前昆山的水环境、大气环境已经处于临界状态,给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带来巨大压力;三是资源压力,农用地转用指标越来越少,土地后备资源缺乏,水、电、气等能源供应日趋紧张,给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压力;四是社会治安压力,影响社会治安的消极因素仍然存在,特别是人口增长过快,流动人口犯罪已经成为昆山刑事犯罪的主要方面,将给社会治安带来巨大压力。“六个有待提高”:一是在经济结构中,服务业、民营经济在GDP中占比有待提高;二是在工业经济中,自主知识产权的比重和企业素质有待提高;三是在收入结构中,城乡人均居民收入占人均GDP比重有待提高;四是在社会事业与经济发展关系中,社会公共产品发展和供给水平有待提高;五是在城乡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有待提高;六是人口结构中,人才占劳动力的比重有待提高。
三、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今后五年以及更长一段时期内,昆山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总目标,继续弘扬“昆山之路”精神,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大力实施富民优先战略、经济国际化战略、自主创新战略、城市化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把昆山建设成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中等城市。
(二)战略目标
“十一五”期间,按照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要求,结合昆山现有基础、未来发展的趋势和条件,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经济发展目标:“十一五”期间,GDP年均增长15%左右,财政收入占GDP比重达到18%以上。到“十一五”期末,人均GDP达 1.2万美元(按常住人口计算),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2011年到2020年年均增长10%左右,到2020年,人均GDP达2万美元(按常住人口计算),达到高收入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人本发展目标: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25000元和13300元,人民生活在整体上迈向富裕,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生活环境明显改善,恩格尔系数、基尼系数达到基本现代化水平,逐步实行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障的城乡统筹。
社会发展目标:常住人口控制在160万人左右,城市化水平达75%,大力提高人口素质,万人大专以上人才数达1250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60%左右,万人刑事发案率、万人非正常死亡率、万人上访率的控制处于全国同等城市领先水平,卫生、体育水平进一步提高。
可持续发展目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5%,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大于90%,单位GDP能耗比“十五”期末下降20%以上,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
城市发展定位:经济发达的现代工商城市,具有江南水乡特色园林旅游城市,自然、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生态城市,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全面发展的文明城市。
产业发展定位:形成以优质、高效、生态为标志的现代城郊型农业;形成研发、制造、营销相匹配的集约高效的先进制造业;初步形成多样化、国际化、规模化的现代服务业。
人文发展定位: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辉、科技与人文相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城市。
空间发展定位:形成城市体态合理、空间功能分区、城乡一体发展的局面,构筑“一城两翼六片九镇”的市域格局。
四、发展战略
为实现“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高扬发展主题,坚持率先发展和全面协调发展,确定并实施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在坚持“外向带动、民营赶超、服务业跨越”三大工作战略的基础上,全面实施“富民优先、经济国际化、自主创新、城市化、可持续发展”五大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
(一)富民优先战略
坚定不移地实施富民优先战略,就是要将保证广大人民能从经济发展中切实得到实惠作为一切经济工作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完成新时期富裕城乡居民的历史任务。
富民优先,体现在具体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之中。在今后的招商引资、城乡建设、财政预算等具体工作安排中,始终将是否有利于提高居民收入、是否让老百姓满意作为首要出发点。正确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一是亲商、富商与亲民、富民的关系。切实增强为民服务观念,坚持在“富民优先”的基础上加强亲商环境建设;二是居民收入、政府收入和投资者收入的关系。立足不断壮大中等收入群体,减少贫困人群,提高富裕人群的社会责任和道德操守;三是初次分配与再分配的关系。初次分配体现效率,再分配体现社会公平,不断强化财政、税收、保障、福利等政策手段,缩小收入差距,增加普通居民收入,探索出一条建立在全民参与、全民共享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
(二)经济国际化战略
坚定不移地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就是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提升利用外资水平,坚持走经济国际化道路的方向不动摇。
“十一五”期间,要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从被动接受国际产业分工向主动参与国际产业分工转变,从被动应对国际经济波动向及时掌控国际经济动向转变,提高经济一体化后的风险防范能力。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一方面,全面提高利用外资的水平,改善利用外资的结构,拓宽利用外资的领域,提高利用外资的效益。另一方面,全面提高运筹水平和注重对外投资,通过壮大外资企业的规模和实力,实施股权、人才和产业链的本土化,推进产业梯度扩展,加快优势企业“走出去”等举措,逐步使昆山成为整合国内国际产业分工联结纽带上的重要一环。
(三)自主创新战略
坚定不移地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就是要把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加快实现从“昆山制造”向“昆山创造”的转变。
要不断提升科技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尤其是重视提高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加快建立技术创新体系,改善技术创新的市场环境,完善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积极参与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要不断深化体制和机制的改革。按照“两个率先”和建设城市化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改革政府管理体制,创新市场运作机制,增强市场经济意识,完善市场运行体系,在社会事业的发展和建设中,努力探索政府和市场为社会共同提供服务的方式和途径。要坚持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积极创造条件,依托上海、南京、苏州等大城市的科技力量,实现“借脑创新”,大力吸收科研成果,努力营造有利于吸引人才、培养人才以及知识更新提高的良好环境。
(四)城市化战略
坚定不移地实施城市化战略,就是要根据市域发展格局和城市定位,构筑以基础设施为纽带、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小城镇和特色镇为枢纽,农村新型社区和特色村落为基础的国际化、现代化城市框架。
中心城区继续科学实施老城区改造,规划建设中央商业区,提升城市形象和品位,打造昆山城市的核心。加快西部副中心和东部副中心的建设,形成结构清晰、功能完备、服务业发达、科技发达、生态环境优美的现代化新城区。坚持以城市化带动农村,加强特色镇旅游开发步伐,整理自然村落,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稳步推进新型社区建设。加快各类园区等新型载体建设,促进产业集聚发展。按现代化标准完善基础设施,建成绿色、高效、便捷的城市交通系统,完善水、电、气等城市基础设施。完善城市功能,加快实施商业街、康居中心、行政副中心等功能性设施的建设,增强城市集聚和辐射力。
(五)可持续发展战略
坚定不移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是要以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目标,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努力构建以高新技术为支撑、以绿色产业和清洁生产为重点的经济结构,构筑与生态系统相容、利于永续发展的产业空间格局。
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经济和循环经济,合理开发、集约利用、切实保护各类资源,缓解资源短缺矛盾,提高环境承载能力。加大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切实降低单位产出的能耗、物耗水平和污染物排放量。鼓励利用清洁能源,促进能源和资源的回收循环利用,建设生态工业示范区、生态农业示范区和生态示范社区。加大污染治理投入,创新环保产业的投融资体制和经营管理体制,切实推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广泛宣传,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养成爱护环境、珍惜自然的文明习惯。稳定低生育水平,适度控制人口流入,实现市场调节下人口流入流出的动态平衡和结构优化,推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五、发展举措
为全面完成“十一五”时期的总目标,具体落实上述五大战略,今后五年的工作重心和主要举措是:
(一)优化空间布局,形成现代化城市构架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努力推进生产要素和社会资源的集约高效利用,促进生产力布局优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协调发展,进一步优化市域空间布局,形成科学合理、功能完备、结构清晰、环境优美、辐射力强的现化化城市架构。
1、市域总体布局
中心城区按照功能合理、风格新颖的原则,以前进路东西延伸段和长江路为主线加快建设,形成现代化城市框架。在柏庐路以东、长江路以西、沪宁铁路以北、娄江河以南的区域规划建设中央商业区,以提升城市形象和品位,打造昆山城区的核心。进一步加快人民路、亭林路、北门路和前进路改造建设步伐,加大老城区改造和“城中村”、“镇中村”搬迁力度,整治娄江河等城区主要河流,形成滨河景观。加快以夏驾河景观工程为重点的东部副中心(开发区东部新城)建设和以新体育中心、康居工程为重点的西部副中心建设。继续推进各功能片区和特色镇建设,形成“中心城区+六大功能片区”的城市格局。改造和整理自然村落,稳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高集中居住水平。到“十一五”期末,城市化水平达到75%。
2、产业发展布局
农业以昆南为主保留15万亩粮油种植带和10万亩果蔬种植带,以昆北为主发展15万亩水产养殖带;工业集中发展沿吴淞江两岸以沿沪产业带、吴淞江工业园为主、中心城区东南部以开发区为主、西北部以高新技术工业区、玉山民营工业园为主的区域;服务业要着力打造中央商业区、花桥国际商务城、开发区东部新城等新型载体建设。
3、生态建设布局
按照创建国家生态城市的目标,形成合理的生态功能分区。饮水水源、自然湖泊、河流湿地、基本农田、城市森林和绿地、古镇、风景、湖泊等旅游度假区为生态保育区;中心城区、中心镇区和工业区为生态建设区;利用绿地、河网等自然山水特色,建设生态过渡区。
4、重大工程布局
在城市发展方面,突出抓好中心城区的规划建设,东西两个副中心的推进;在载体建设方面,重点建设花桥国际商务城、光电产业园、沿沪产业带、民营科技园、吴淞江工业园区等区域;在服务业推进上,着力营造阳澄湖、淀山湖、商鞅湖和巴城“四姐妹”湖的生态休闲旅游环境;在构筑城市功能上,积极开辟饮用水第二水源规划建设工程,积极争取建设城际轨道交通和高铁,规划建设立体交通网络;在社会事业方面,按照规划人口的需要,加大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方面的投入。
(二)巩固基础地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昆山的重大历史任务。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昆山实际出发,坚定不移地走“工业化致富农民、城镇化带动农村、产业化提升农业”的道路,形成“生产现代化、居住集中化、生活城市化”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1、加强农村规划统筹
(1)统筹规划。将农村和市区进行整体规划,使农村发展与城市发展高度融合,建立和完善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统筹发展机制,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传播。加快推进农村“三集中”,集中发展农村公共事业,着力推进现代农民教育工程,开展“六清六建”等系列工程,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环境,集中发展新农村社区,在基本农田保护区等特殊区域,保护整合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自然村落。
(2)形成特色。不仅要主动服从全市的市域规划,更要凸现自身特色,精心谋划“十一五”期间的重大项目建设,一以贯之、连续建设、形成现代化特色镇。玉山镇抓好“大经贸园区”建设,花桥镇全力推进“花桥国际商务城”开发,陆家镇建设“道口经济”,淀山湖镇打造高品质的休闲旅游镇,张浦镇认真谋划商鞅湖的开发规划,巴城坚持做好“一蟹三鲜”文章,做好“四姐妹”湖的开发规划,周市镇加强功能项目建设,主动承接城区辐射,周庄、锦溪、千灯等镇开拓古镇旅游领域,提升旅游发展水平。
(3)增强活力。积极探索和完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促进乡镇自我积累,自我发展,使全口径财政收入超10亿元的乡镇达到70%以上。发展村级经济,培育壮大税源经济,实施经济薄弱村扶持计划,到“十一五”期末,使年可支配收入超100万元的行政村达到80%左右。研究和落实村集体在征地和资产动迁中的补偿政策,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发展村级服务业和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创新农业保险机制,提高农业抵御风险能力。
2、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推进农业产业结构和布局结构调整,推动农业集中化、规模化发展,向优质、高效、生态的方向发展,形成区域优势产业的集聚。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发展农业,在种足现有耕地面积的前提下,提高经济作物比重和农业经济效益,重点发展名特优、规模化、高附加值和生态化的种养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农产品品牌化经营步伐,进一步打造以阳澄湖大闸蟹品牌为代表的系列特色水产品。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5家苏州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发展经纪人代理、网上交易等方式,拓展农产品流通领域。以国家农业示范园区和丹桂园为龙头,重点发展旅游、观光、休闲农业,开发建设昆山农业生态园、渔业示范休闲基地和农家乐等旅游产品。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到期末,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比重达到20%。扩大农业对外开放,每年引进外资不少于1亿美元。加大科技推广力度,保证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的良好运作,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到“十一五”期末,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2%,机械化率达到88%。
3、大力改善农民生活条件
按照城市化的标准,以建设现代化生态农业集中区为契机,推动农民逐步向新型社区集中居住,并不断提高和完善各项配套设施,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到“十一五”期末,建成73个符合城市化标准的新型社区。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开辟农民增收渠道,拓宽就业门路,通过政府转移性支付,增加农民福利性收入,不断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到“十一五”期末,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3300元,中等收入农户占比达65%以上。
(三)加速产业升级,全面提高制造业水平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优先发展高新技术,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提高传统产业,形成一批在全国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规模性企业,通过多种形式促使企业生根,并加快培育一批省级以上的名牌产品,争取在创世界名牌方面有所突破。使昆山逐步成为产业特色明显、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1、产业升级
(1)大力发展以光电产业为龙头的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引进液晶显示器及周边配套产业。建设龙腾光电和相关配套重点项目,把我市发展成为重要的光电产业基地。“十一五”期间,高新技术企业工业产值实现年增长25%以上,科技贡献率60%以上。
(2)通过产业集群和拉长产业链促使产业升级。提升电子信息产业群,培育和壮大精密机械、精细化工、民生用品产业群。进一步拓展电子信息产业的领域,从外设、组装向核心元器件、软件、网络设备延伸,培育汽车电子、OAED等新型产业,提升IT产业的层次和水平。精密机械重点发展汽车零部件、精密模具、专用设备、机电一体化设备,特别是要培育发展壮大汽车零部件产业;精细化工重点发展高效低毒农药、植保农药、香精香料和生物制药等;民生用品着重发展有自主品牌的产品。同时,大力发展太阳能、纳米材料等绿色产业。鼓励和积极促进生产企业向研发和销售两头延伸。
(3)通过加快“低水平”工业企业的转型或转移来促进产业升级。加快制定鼓励引导政策。加大劳动法、环境保护法、税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对于环境污染严重、社会综合效益差的企业,实行强制淘汰的制度,促使其转型或转移。要注意政策连续性和衔接性,适当照顾这些企业的实际困难和利益,做好员工的安置分流等工作。同时加强考核和监控,在新建企业源头上把好关。
2、企业生根
(1)通过规模化发展实现企业生根。对优势企业通过契约式服务,促使其增资扩产,提高技术水平。到“十一五”期末,实现年销售收入超100亿的达到10家,超50亿的20家,超10亿的50家,这些大型企业的销售收入要占全部工业企业销售收入总和的50%以上。
(2)通过技术开发实现企业生根。鼓励优势企业加大研究开发投入,设立技术中心和设计中心,吸引跨国公司在昆山设立研发机构,引进先进技术,不断实现技术、产品和产业的更新。
(3)通过股票上市实现企业生根。鼓励和引导优势企业,通过联合兼并、资产重组等多种形式,整合资源优势,争取股票上市,积极探索债券等其他融资渠道。未来五年内,我市力争实现企业上市2至3家。
(4)通过民营配套实现生根。鼓励内资企业积极与外企配套。配套销售额年均递增30%以上。鼓励外资起用本地高层管理人员和技术研发人员,实现“人才本土化”,扩大内销,实现“市场本土化”,设立研发设计中心、采购分销中心和金融服务网络,拉长、加粗产业链,实现“营运本土化”。
3、产品创牌
(1)新品开发。要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新品开发,
❷ 昆山的经济实力如何呢
除此之外昆山的旅游资源很丰富,境内拥有众多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其中周庄古镇是很理想的去处,更好把江南水乡的魅力之处凸显出来。另外玉峰山也是理想的去处,风景优美,还能跟大自然来个亲密的接触。等到观赏完美景之后,还能去品尝当地的美食,尤其是大闸蟹,吃完后让人欲罢不能,受到了很多游客的青睐。对于江苏又一座“黑马城市"崛起,经济总量有望超越扬州,实力很强劲,不知你对这座县级市有什么看法呢?是否看好它的前景?
❸ 昆山的发展史
1979年之前,昆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业县,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全县仅有十几家县属企业。
1978年,全县工业总产值仅有2.8亿元,在国民生产总值中三产比重分别为51.4、28.9、19.7,农业在整个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只有22元。
改革开放初期,昆山政府适时提出了“东依上海,西托‘三线’,内联乡镇,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思路,通过横向联合,成功引进了军转民的一些三线企业,并与上海合办了500多家联营企业。内联外引促进了昆山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并使昆山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1985年,在昆山的国民生产总值构成中,三产的比重变为30.7、50.2、19.1,工业的主导地位得以确立,标志着昆山经济的发展方式由农转工的顺利实现。 1984年昆山设立了自费开发区。1985年1月开始,自费开发区不断发展壮大:由3.75平方公里起家,次年就扩大到6.18平方公里;1988年工业新区更名为“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1991年,被列为江苏省重点开发区。 1985—1991年昆山市合同利用外资金额从151万美元增加到5934万美元,增加了38倍。根据统计,在1985—1991年间,昆山市实际利用外资额分别占苏州市和江苏省利用外资总额的1/2和1/5左右。1990年,昆山的国内生产总值中,三产比重变为22.6、56.5、20.9,工业比重进一步提高。
80年代初快速发展的乡镇企业在企业规模的技术水平上恰好能够与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中小资本对接,这促进了这段时期昆山利用外资的迅速发展。但总体上看,该时期引进的外资主要是为了利用昆山当地廉价的劳动力,技术水平不高。这一时期虽然利用外资速度增长很快,但规模有限,利用外资在整体经济中的比重还比较低。 这一时期,昆山及时利用浦东效应和开发区效应,全面主动地与浦东接轨,接收浦东辐射,与浦东搞错位发展,形成了招商引资的第一轮高潮。
1992年昆山实际利用外资从1991年的1548万美元增加到12643万美元,增加了717%;1995年又比1992年增加了300%。这一时期,昆山的三资企业产值每年翻一番,外贸进出口额年均增长90%,GDP年均增长37.9%。1995年,外商及港澳台经济工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比重达41.6%。外向型经济开始成为拉动昆山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在这一时期,昆山加强了各类招商载体的建设,吸引企业由分散发展向各类园区集聚整合,由传统产业向高科技产业集聚。在园区经济的带动下,昆山逐步形成了IT、精密机械、精密化工和民生用品等主导产业。
从2002年开始,在前一段时期外资数量不断积累并形成主导特色产业以后,昆山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思路开始从原先的外向拓展,向借助已有的产业平台、全面融入国际产业分工体系转变,实行区域经济发展的国际化,在注重量的扩张的同时,着力完善生产服务体系;在承接国际制造业转移的同时,积极整合国内外科技创新资源,实行开放式自主创新发展呈现“由低转高”的显著特征。
“由低转高”在制造业领域表现为,全市紧紧围绕电子信息、精密机械、精密化工、民生用品等四大支柱产业引进技术水平高、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外资龙头项目及其配套项目,构建上下游配套能力完善的产业集群。根据昆山市经贸委的统计资料,2007年昆山市工业总值突破4000亿元,其中33.7%来自高新技术产业。全市电子信息类的项目累计达到900多个,投资总额超过120亿美元,拥有年产4000万台笔记本电脑和2000万台数码相机的生产能力。
昆山坐落在上海与苏州之间,北与常熟、太仓相连,南与上海嘉定、青浦两区接壤,西与吴江、苏州交界。这个天然的地理位置为昆山后天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条件。很多想打入国内市场的外来资本都喜欢将眼光投注于上海,但是进入壁垒以及投资和生产的高成本性都使得投资者望而却步,和上海相连的昆山就成为了投资者的第二选择。位于多个城市之间,也就是意味着面对来自各地的廉价劳动力,这使得外资最初在昆山建立工厂、投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成为可能。沪宁铁路、高速公路、312国道等使得各种“昆山制造”更容易向各个城市甚至世界各地运出。这又进一步地吸引更多的外资前来投资。
目前,昆山是中国大陆经济实力最强的县级市,连续多年被国家统计局评为全国百强县之首。近年昆山还凭借雄厚的综合实力蝉联福布斯中国最佳县级城市第一名。2010年昆山地区生产总值超过2100亿元,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GDP高于4万美元,居全国所有城市之首。
❹ 江苏昆山经济发展怎么样有没有前景
90年代开始发展,95到2000年高峰期,现在发展比较稳定,靠上海,衔接苏州,还是有发展前途的
❺ 常年雄踞中国百强县榜首的昆山市,到底有多牛
截止全国百强县排名来看,昆山市已经雄踞全国百强县榜首15年了,一个小小的县市2016年常住人口才165.7万,靠的是什么能够常年占据中国百强县的榜首,它到底有多牛?
而地方发达,政府的财政收入自然就高,2018年昆山市财政收入达到了387亿元,而山西省会城市太原2018年的财政收入也就只有373.23亿元,一个小小的县市财政收入堪比省会城市收入,就知道昆山市有多牛。
总之,昆山市有今天的成绩是几代人努力出来的结果,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昆山市能一直雄踞百强县榜首主要是昆山市能抓住每个时代的机遇,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未来昆山一定能发展得更好,希望能成为第二个上海。
❻ 江苏昆山在经济发展方面有什么更大的实力吗
江苏昆山市现在的中国第一线GDP超过4000亿,由于靠近上海,可以承接上海的工业转移等,昆山的发展模式也从外贸导向型往发展高科技产业进行转变
❼ 昆山的经济实力怎么样
昆山是江苏的“东大门”,1989年9月28日撤县设市,现拥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保税区等著名园区。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百强县(市)排名中,昆山已多年蝉联第一。 2009年昆山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750亿元,财政收入360亿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56亿元,继续高居全国各县(市)之首。 截止目前,全市累计批准65个国家和地区投资项目近5000个,合同外资260亿美元,实际到位170亿美元,其中世界500强跨国公司投资项目61个。 城市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城市空间的拓展和人口分布的变化。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原有的人民路和亭林路商圈已无法满足商业发展的需要,随着新城区的形成和人口的迁移,大润发、卜蜂莲花、乐购、沃尔玛、欧尚、易买得、家乐福、麦德龙、农工商、红星美凯龙、好家居等大超市纷纷进驻,逐步形成了多个新兴商圈。同时原有的商业中心也继续发展成为集购物、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中心商业区。 商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也带动了昆山房地产市场的发展;目前在售商铺的销售率基本都达到了100%,成熟地段商铺的转让和转租率都非常低,而随着新城区的不断完善,其推出的商铺处于相对较低的一个价位,其售价和租金的对比基本上遵循了相对理性的回报水平,体现了本地投资者和发展商较为成熟的投资理念和较为谨慎的市场判断。 昆台文化对昆山经济的影响:在整个昆山经济体系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台商对昆山经济的贡献。目前台商在昆山投资的公司已经超过1500家,在过去的10年里投资总额在150亿美元以上。去年,台商对昆山的税收贡献超过20亿美元。大量台资的涌入也带动了周边产业的发展,据统计,目前常驻昆山的台籍人士已超过10万人,台商及其家属构成了一个超出平均水准的高消费人群,直接带动了昆山零售、餐饮及服务业的发展;同时台湾人直接投资经营的餐饮、零售及服务业也提升了本地相关行业的水平。 昆山个人投资现状及发展趋势:近年来,昆山除了对外招商引资以外,个人投资也如火如荼,呈逐年上升趋势。究其原因,园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旧城改造计划的实施,使一部分昆山人完成了“第一桶金”的原始积累;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外来资金的大量涌入,则进一步促进了个人投资的红火。
❽ 昆山的经济如何
昆山是江苏的“东大门”,面积927平方公里。1989年撤县设市,下辖15个镇,拥有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出口加工区等著名园区。依据2003年度社会统计资料得出的结果表明,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百强县(市)排名中,昆山蝉联第一。2003年昆山全市共完成GDP314.34亿元,人均相当于6290美元,财政收入41.52亿元,进出口总额84.74亿美元,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进出口总额和外商直接投资均列全省县(市)第一。到2007年全市经济总量突破1000亿元大关,地区生产总值达1151.8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20.5%。产业结构在调整中不断优化,二、三产业共同推动经济增长的格局进一步巩固。全年完成第一产业增加值11.25亿元,比上年增长6.8%;第二产业增加值762.15亿元,增长18.0%;第三产业增加值378.40亿元,增长26.9%。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10.1万元(按现行汇率折13424美元)。 财政收入突破200亿元,全市全口径财政收入201.85亿元,比上年增长33.3%,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86.56亿元,增长32.4%。全口径财政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7.5%,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地方一般预算收入总量、人均GDP和人均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继续高居全国各县(市)之首。截至2008年12月31日,昆山市全年完成一般预算收入1156868万元,比去年同期865562万元,增长33.66%;全口径财政收入累计完成2725522万元,比去年同期2018523万元,增长35.03%。税收占比92.07%。截止目前,全市累计批准55个国家投资项目近3000个,合同外资161亿美元,实际到帐67亿美元。其中,1亿美元项目20个,3000万美元项目215个,世界500强投资项目25个,已开工企业1330家。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500亿,达1500.2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5.0%。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二、三产业共同推动经济增长的格局进一步巩固。全年完成第一产业增加值12.37亿元,比上年增长2.2%;第二产业增加值978.81亿元,增长14.1%;第三产业增加值509.08亿元,增长17.2%,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3.9%,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120882元(按现行汇率折17687美元)。在台湾电电公会2008年祖国大陆环境与风险调查中,综合实力位居第二。成为全国18个改革开放典型地区之一。荣膺影响中国改革十大创新城市。财政收入再创新高。2008年实现全口径财政收入272.55亿元,比上年增长35.0%,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突破百亿元,达到115.69亿元,比上年增长33.7%。全口径财政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8.2%,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财政收入总量、人均GDP和人均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继续位居全国各县(市)之首。城市发展与商业格局变迁:进入90年代以后,昆山的城市经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截止2003年底,昆山GDP突破300亿元,人均GDP突破6000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128元,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262元。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昆山近几年第二产业依托外来直接投资的大量涌入而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始终处于平稳的上升阶段;而大量外来高收入人群的涌入,(根据昆山市外来人口管理办公室提供的数据,截止2002年11月底,昆山市外来人口发证数已达341483人,为昆山的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劲的需求基础。另外,城市经济的发展本身带动了城市空间的拓展和人口分布的变化,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原有的人民路和亭林路商圈已无法满足商业发展的需要;市政府制订了城市东扩的整体战略,随着新区的形成和人口的迁移,百润发、易初爱莲两大超市的进驻,逐步形成了北门路、百润发和易初爱莲三大新兴商圈。原有主要集中在传统的以人民路为核心的中心商业区的功能将被新兴商业区所分解和替代,当然这种替代不是摧毁性的,而是对于原有商业的补充和延伸发展,将原有传统商业中心的各种功能如餐饮、休闲、娱乐分化到各个专业集中经营的商业区(如即将形成的中央公园休闲酒吧、餐饮区,星巴克咖啡已经入驻),从而形成以各个新兴的住宅区为点成块状分布的功能型商业区(柏庐路的中茵广场),同时原有的商业中心将继续发展成为集购物、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的主题性的中心商业区。消费力水平和商业发展趋势分析:应该说一个城市居民的消费力水平直接关系着该区域商业发展的规模和方向。根据昆山市居民2003年1—9月各类平均消费支出的数据显示,昆山市区居民的消费能力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各类支出同比均呈现了不同幅度的增长,显示了昆山市民强劲的消费能力。其中的食品支出为2226元,占到了总消费性支出的33%,衣着支出384元,其中的成衣支出占到了总比例的67.6%,成衣化的趋势明显,表明昆山市民对于成衣消费的逐渐偏好,消费观念日渐成熟。各类消费支出的普遍增长,表明昆山民间消费能力的增强和消费观念的更新,大量外地的商家普遍看好昆山商业的发展潜力,纷纷进驻昆山。商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也带动了昆山房地产市场的发展;目前在售商铺的销售率基本都达到了100%,成熟地段商铺的转让和转租率都非常低,而随着新城区的不断完善,其推出的商铺处于相对较低的一个价位,其售价和租金的对比基本上遵循了相对理性的回报水平,体现了本地投资者和发展商较为成熟的投资理念和较为谨慎的市场判断。昆台文化对昆山经济的影响:在整个昆山经济体系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台商对昆山经济的贡献。目前台商在昆山投资的公司已经超过1000家,在过去的10年里投资总额在100亿美元以上。去年,台商对昆山的税收贡献超过2亿美元。昆山虽然隶属于江苏,但它在产业上却与上海密不可分,这座城市已经成为台湾人在上海产业链中的一环。大量台资的涌入也带动了周边产业的发展,据统计,目前常驻昆山的台籍人士已超过10万人,台商及其家属构成了一个超出平均水准的高消费人群,直接带动了昆山零售业、餐饮及服务业的发展;同时台湾人直接投资的餐饮、零售及服务业也提升了本地相关行业的水平。昆山个人投资现状及发展趋势:近年来,昆山除了对外招商引资以外,个人投资也如火如荼,呈逐年上升趋势。究其原因,园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旧城改造计划的实施,使一部分昆山人完成了第一次原始积累;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外来资金的大量涌入,则进一步促进了个人投资的红火。
❾ 昆山市升级为市级城市后,在经济发展方面有什么优势呢
在现在这个经济一体化的全球浪潮当中,能够玩弄好经济这一主体,就可以使自己的地位上升,虽然现在是一个追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时代,但是经济总量和经济排行一直是衡量一个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和状况的一个重要因素和指标,我国经济正处在持续发展当中,很多城市的经济也在持续不断上升。
在2019年度的城市排行榜当中,很多上网的百强城市经济发展迅猛,并且在百强发展名单上已经出现了县级城市,并且这个县级城市和我国二线城市的GDP发展几乎持平,这就是焕发出我国经济发展稳中求进的一个浪潮,给我们传递了一个当前经济发展如此迅速和迅猛的一个讯号,这也就告诫一些二线或者是一线城市保持住经济发展和做好全面协调可持续,才是当今的时代主题和我们的主要任务,今天我们了解的主角就是我国最厉害的地级县,经济发展水平持平了二线城市,并且成功由县改成了市,今天的主角就是昆山。
再加上现在的昆山,非常注重旅游建设,深入发展的旅游业,对当地的历史进行了深刻考量和挖掘,形成了一些具有历史和当地特色的景点,使得当地旅游业发展也是十分迅猛,这将为昆山的经济再度增添一份活力,简直可以堪称如虎添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