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德国统一马上30年,为何东德西德的经济相差如此之大
其实这是因为很多原因引起的,比如东德和西德的社会性质不一样,而且货币改革政策上西德也要更稳定,还有很多改革原因。
后果可想而知,东德这样生搬硬套最后也就把自己国家的经济搞得越来越差,而且本身经济就有弱势。
而西德非常的灵活,借用吸取了很多国家的改革经验,因此也是非常的成功。经济发展越来越快,一直到现在,就产生了两个国家贫富差距巨大的局面。
2. 前东德地区的生活水平现在怎么样
经济比前西德差远了 不过生活水平还是可以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的
3. 东德和西德二战时的经济状况对比.
东德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德国是一个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相当于今日民主德国范围内的东部,工业有一定基础,工业产值约占全德国的1/4强。战争期间工业设备的45%(其中重工业设备的70~80%),遭到破坏,农业生产还不及战前水平的一半。战后德国分裂,机械制造和金属加工工业严重脱离钢铁、煤炭等原料基地,国民经济部门结构极不平衡,统一的国内市场遭到严重破坏。建国后,实行基本生产资料国有化,着手土地改革,恢复经济,1950年工农业生产基本上达到战前水平。1951年起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30多年来,国民经济发展较快,1950~1970年国民收入翻了两番,每年平均增长7.2%。进入70年代后,整个生产从粗放为主的类型向集约化为主的类型转变,经济发展速度有所放慢,但比较稳定。按1980年可比价格计算,1970年国民收入为1174亿马克,1984年增加为2225亿马克,年平均增长速度为4.6%。发展速度高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也高于苏联和东欧其他国家。1980年国民生产总值按人口平均计为7180美元,是东欧国家中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国家。国民经济部门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工业比重上升,农业比重下降,成为比较先进的社会主义工业国。
像其他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一样,民主德国实行计划经济(CPE),跟前苏联相似,与实行市场经济或混合经济的多数西方国家形成鲜明对比。
国家建立全面的生产计划、生产目标、价格,并根据计划调拨资源。生产方式几乎完全由国家所拥有。如在1985年,国营企业或集体生产所得产值占国民净收入的96.7%。居民按照固定的价格购买产品,由国家提供80%的基本供应费用,从食品到住房价格均固定。
德国统一社会党管理和控制国家的经济以及社会的各方面,拥有最高的领导地位。在采纳总书记的报告并制定了未来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草稿)后,德国统一社会党开始在国会正式行使它的领导角色。民主德国也存在极少量私营部门,但并非毫无意义。
1985年,约2.8%的国民生产总值来自私人企业。私营部门包括私有农夫和花匠;独立工匠、批发商和贩商等。个体经济受“自由职业者”(如艺术家、作家等)的管理。虽然是个体经营,但被政府严格调控。1985年在私营经济中,个体经济所占比例第一次有了少量增加。根据民主德国统计,1985年有大约176,800位私有企业家,增量超过1984年。
某些私营部门的运作对德国统一社会党和整个社会体系有相当重要的影响。例如,鼓励私有经济,提高私有经济的主动性成为国家用来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经济发展的努力方向。
民主德国创下了东欧集团中最高的工业产值以及最高的生活水准,在短短41年内曾崛起于世界,跻身于世界十大发达工业国家的行列。但是,民主德国的现代化事业,很大程度上是“依凭”着苏联的兴盛而兴盛,苏联的衰退而衰退。
西德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德国遭受了最惨重的失败:大多数城市变成废墟,1/4的住房被毁坏或重创,经济和交通瘫痪,生活必需品十分匮乏。 几百万人做了俘掳,几百万人无家可归,还有几百万人被驱赶出国境。在德军于1945年5月8日宣布投降后,盟国美、苏、英、法根据1944年伦敦会议纪要,将德国分为4个占领区。4个战领区的军事司令官共同组成盟国对德管制委员会,掌管德国最高权力。其中西方三国对德国将来社会制度的基本设计是:议会民主、法律保障、公民自由、私有财产和私有经济,这些都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苏联则主张用社会主义原则建设德国,在这个模式里国家掌握着起决定作用的生产资料。
东西方之间的分歧是根本性。它导致了四个大国在德国的合作实际于1947年底到1948年初解体。1948年初夏,西方三国就拟议成立一个德国西部国家,1949年5月24日随着基本法的生效, 标志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成立了。随后,前苏联占领区也于1949年10月7 日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从此,东、西德国作为两个不同的国家实体,走上不同的发展道路。
在西德,1948年8月14日举行的联邦议会选举中, 公民把绝对多数票投给支持基本法的各政党,使基本法事后得以民主合法化。接着成立了联邦机构(此时尚未获得完全的主权,最高权力仍归占领军当局。以后占领制度逐渐消除,到1955年巴黎条约生效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才收回了全部主权,从一个战败国变成了西方大国的伙伴,9月15日, 康拉德·阿登纳被选为第一任联邦总理。
阿登纳总理的执政,确立了德国发展的西方路线。阿登纳认为,联邦政府成立后进一步的目标就是要为新的德意志国家取得行动自由,而最好的办法就是使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尽可能广泛地加入正在形成的西方共同体。他不仅努力靠近西方联盟体系,于1955年加入北大西洋公约,而且任用西德新自由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路德维希·艾哈德充任联邦经济部长,从而在组织上保证了西德沿着经济自由主义的道路前进。
当然,西德的经济奇迹是由许多因素促成的。如,美国在马歇尔计划范围内给予的经济援助起了引动作用;联邦共和国在开始时没有军费开支也为经济发展节约了资本;大批愿意辛勤劳动的被驱赶者和逃亡者的涌入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2〕等等, 但其中最为主要的因素当首推艾哈德博士极力推行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在战后西德经济的恢复阶段,美国作为西方盟国的首领就试图通过占领和援助等形式来宣传自由市场经济的优越性,美国占领军司令部也做了大量工作致力于建设美国模式的经济制度。1947年7日, 美国占领军司令部就被告知:美国无意将它自己历史形成的民主和社会组织形式强加在德国身上,但应“给予德国人民以机会,了解自由市场经济的原则和优越性”。〔3 〕虽然美军司令部受命除了确保德国人民“自由作出支持或反对公有制的决定,遵循正常的途径进行民主治理外”,对德国企业公有制问题“不应进行干预,但舆论导向却很有倾向性,美军新闻处于不仅强调西方民主的优越性,而且特别谴责东方的计划经济和社会主义化的消极影响。”〔4 〕再加上美军司令部的有意无意的干预和影响,最终把西德引向建立市场经济的道路上去。
为了密切配合美国建立政治联邦方案和保证经济中央集权制,1948年初,作为新自由学派代表人物的艾哈德出任美英双占区经济署署长后,便全力推行“社会市场经济”。
二、新自由学派的基本观点和政策
“社会市场经济”无非是新自由学派所主张的自由市场经济模型最完美的体现。新自由学派的基本观点是:市场经济不仅能够有效地配置资源,而且能为防止丧失政治自由提供最好的保护,因而是一种优越的经济组织形式。通过建立自由的市场经济,并且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就可以防止产生专制、国家计划化、经济管制以及由于工业卡特尔化而造成的私人垄断。一般而言,社会市场经济体制是由“三大支柱”支撑起来的,这就是私有制、自由竞争和社会保险。
首先是私有制。这是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所在。联邦宪法规定,自由竞争、社会保险只有与私有制结合起来才能够存在下去。在这一点上,新自由学派和19世纪主张自由放任的自由学派之间并无根本的区别。两者都坚持私人占有资本手段,因而主张私人有投资的自主权,在价格、工资、利率等方面有达成协议和签订合同的权利,主张私人生产、私人消费以及靠税收资助的政府都必须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行事。
其次是在私有制基础上实行自由竞争。艾哈德博士的名著《来自竞争的繁荣》,书名就已点破竞争的重要作用。全书不仅反映出他对自由竞争的重视和追求,而且记录着他为实现自由竞争而奋斗的历程。他说:“竞争是获得繁荣和保证繁荣最有效的手段。只有通过竞争才能使作为消费者的人们从经济发展中受到实惠。它保证着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而俱来的种种利益,终于归人们享受。……循着竞争的道路,经济发展与企业利润的社会化(指这个名词的最好意义而言)才能完全实现。此外,为提高生产力的个人刺激将能得到保持。让所有劳动人民能从提高生产力中得到日益增多的工资,这是通过竞争来有效地促进繁荣这一信念的一个自然组成部分。”〔4〕在谈论“德国奇迹”的说法时, 艾哈德认为,西德在过去几年中发生的一切,“绝不是奇迹,而是全体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他们在自由的原则下,有机会来发挥个人创业的精神和能力。如果德国这个例子对别国有些价值的话,其价值只能是向全世界让实个人自由和经济自由所带来的幸福。”
4. 德国统一之前,东德与西德的经济状况差距很大吗
有着非常大的差距,东德的经济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西德。
据不完全统计,东德好几十万的人都逃往西德。从这些严格的数据中,不难发现,在同一背景下,东德的经济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西德。时期冷战期间,东德和西德实际上是苏联和美国的代理人。 苏联和美国的战略决策分别对东西德产生重大影响,众所周知,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大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并没有遭受太多损失。因此,战后制定了马歇尔计划,以协助西德提供大量资金。与西德相比,东德缺乏大师。尽管它依赖于苏联,但其军事实力不如美国。
5. 东德的经济总量曾只有西德的十分之一,冷战时期东德是如何被拉开差距的
东西德双方之间的巨大差距一直都是被人们所争议的,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西德的国家总是富裕而自由的,而东德的国家却是颓废落后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但同时也存在着其他很多方面的原因。
从各个方面的因素综合来看,东德自身本来就不如西德。在二战期间又受到了盟军的野蛮的掠夺和破坏,这些因素都严重制约了东德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6. 二战后的德国分裂成了东西德,合并后东德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吗
二战时的德国给欧洲人民乃至世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尽管德国法西斯在欧洲战场所向披靡,但最终还是抵挡不住世界人民发法西斯的意志,最终作为战败国投降。二战之后,最为著名的政治事件就是美苏冷战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苏争霸进入尾声,苏联以及华约集团逐步陷入下风,最终在90年代初,苏联解体,美苏争霸到此结束。在这期间,东德和西德也完成了统一,也可以说是西德主导下的统一。那么,德国统一后,东德人的生活水平是否提高?
不仅如此,东德地区人民拥有医生数量、私人汽车和大家电拥有率目前都已与西德持平。本世纪以来,德国经济再度实现了腾飞。
7. 东德当年的经济状况到底如何人民生活水平是否是社会主义国家中最多的
经济状况不能单纯看经济,而要看社会福利等等的隐形数据。当年东德的医疗、教育、住房等都有很多福利,是现在的德国都不能比的。
8. 现在东德人的生活水平怎么样
1989年11月9日,柏林墙倒塌,被阻隔数十年之久的德意志民族再度牵手,整个德国一度陷入极其兴奋的状态。这一备受世界瞩目的事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标志着冷战的结束与德国的再统一。如今,统一之后出生的一代已然长大,东西德分裂四十多年的历史伤痕是否已经愈合?
从最近公布的数据来看,目前尚不能对这个问题做出积极的回答。
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德国政府在统一之后虽然在东部建设中投入了巨资,例如修建住房、高速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提高人们的工资和退休金。但是,东部并没有像科尔总理许诺的那样成为“繁荣之地”。东部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虽然翻了两番,但仍比西部低30%。东部的平均工资比西部低19%。东部的养老金比西部低7.8%。东部人均缴纳的税款是每人937欧元,远低于西部的1837欧元。东部比西部高的,可能只有失业率——目前东部的失业率是10.3%,尽管已是自统一以来的最低值,但仍高于西部的6%。不仅如此,因为大量人口流向西部,东部人口数量自统一以来已经减少11%。近年来,东部在经济上追赶西部的步伐越来越慢,近乎陷入停滞,追上西部的希望变得更加渺茫。
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自然会影响到人们的认知。有意思的是,因为受到历史遗产的影响,东西德人对统一进程的认知和感受有所不同,在有些方面甚至截然对立。根据民意调查机构(infratest dimap)今年9月24日公布的调查结果,认为德国统一利大于弊的原西德地区民众(以下简称“西德人”)仅为48%,26%的人甚至认为德国统一弊大于利。与“西德人”相对消极的评价相比,原东德地区民众(以下简称“东德人”)对德国统一的评价显得较为积极,75%的人认为德国统一的利大于弊。尽管如此,不少“东德人”仍表现出明显的“怀旧情结”,觉得原东德在许多方面做得比今日的联邦德国更好。例如,78%的人觉得原东德的学校体制更好。75%的人认为原东德的社会保障更好。超过五分之三的人认为原东德在男女平等、医疗保障方面做得更好。甚至还有近五分之一的“东德人”觉得原东德的政治体制更加优越。而在1995年,持这一看法的受访者比例仅为6%。
这一调查反映出的两个问题,值得人们进一步思考。第一,为什么“西德人”对德国统一的评价那么保守和消极?第二,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东德人”怀念原东德?当年无情抛弃这个“专制国家”的不正是他们自己吗?
“西德人”对统一的消极评价,可能与德国耗费巨资建设东部、并且让他们掏腰包有关。根据柏林自由大学教授施罗德的计算,在1990年至2014年间,建设东部花费了纳税人大约两万亿欧元。这近乎是个天文数字。因为政府原有的财政收入不足以支撑东部建设,所以,德国政府在统一之后违背了科尔总理当初不加税的承诺,开始额外征收一种“团结税”(最初占个人收入所得的7.5%,后改为5.5%),并计划一直征收到2019年。虽说团结税是面向全国征收的,但是,因为西德人口占多数,而且只有收入超过一定水平才需要缴纳(目前是持1级税卡每月收入超过1444欧元或者持3级税卡每月收入超过2726欧元才须缴纳),因此,这项税负主要还是落在了“西德人”的肩上。这让不少“西德人”认为是他们在为德国统一埋单,虽然从道义上难以推却,但也难免会心存不满。2013年9月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86%的西德人希望废除团结税。
德国政府计划到2019年将东部的养老金提高到西部水平,为此每年需增加45亿欧元的投入。“西德人”觉得,政府这样做不公平,是在拿他们的钱补贴“东德人”,因为“东德人”缴纳的养老金远比“西德人”少,最终拿到的养老金却和他们一样多。
此外,德国政府专门针对东部的资助,也让西部的政府和民众感到不公,因为西部同样也有经济发展薄弱的地区,但却没有得到同样的资助。每当政府遇到财政危机,开始讨论增税或削减社会福利时,“西德人”的不满情绪就会上升,并把这笔账算到“东德人”的头上。
令人尴尬的是,当“西德人”以金主的心态强调自己对统一的贡献时,“东德人”因为对统一的期待落空而陷入失望之中。当“西德人”因为要为统一埋单而心有不满时,“东德人”也在抱怨自己成了联邦德国的“二等公民”,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这种认知差异,成为东西部德国人相互之间存在偏见、互相不满的一个根源。根据阿伦斯巴赫今年10月1日公布的调查结果,67%的“东德人”认为“西德人”傲慢,51%的“西德人”认为“东德人”不知足。人们甚至还发明了专门的绰号来调侃对方,如“自以为是的西德佬”(Besserwessis)和“牢骚满腹的东德佬”(Jammerossis)。虽然这被视为是偏见或定型观念,不过,倒也能恰如其分地刻画出部分德国民众的心态。这说明,现实中的柏林墙虽然已被推倒25年了,但人们心中的柏林墙尚未消失。
说到“东德人”的怀旧心理,人们可能都有这样的体验——每当现实境遇不佳时,人们就喜欢回忆起以往的“幸福时光”。这是人之常情,“东德人”也不例外。东德曾是社会主义阵营中经济发展水平最好的国家,被原苏联国家领导人赫鲁晓夫称作是“社会主义的橱窗”。虽说落后于西德,但“东德人”推倒柏林墙,并不完全是因为走投无路,而是出于对更美好生活的渴望。
统一之后,东德民众受到规模浩大的社会转轨的冲击。在政治上,原东德的国家机器被改组,党政机关被解散,近百万公务人员被解聘,包括高校里的马列主义研究人员。与此同时,大量西部官员在东部掌权。在经济上,国营企业被私有化,大量工厂被西部企业收购或者关闭。在社会文化方面,以往的意识形态遭到否定,西部的价值观成为正统。“东德人”的生活可以说遭遇到全面的冲击,社会问题也接踵而至:失业率上升,生育率下降,人口流失,社会治安恶化,等等。转型初期的阵痛,让不少“东德人”感到自己成了德国统一的输家。这种历史记忆深深地刻在了人们的脑海之中。
如今,东德人逐渐认识到,想要完全追上西德已不现实。他们同时也认识到,西德的制度并非样样都比原东德好。这让不少“东德人”感到失落。“西德人”在物质和道德方面的优越感,也常常让“东德人”感到生气和反感。此时,当初对原东德政府的不满已经淡去,人们更多的是怀念原东德时期那种稳定而简单的生活、有保障的工作和住房、免费的教育和医疗。虽然当时自由受到限制,但是生活却很安稳。怀旧总是难免会带上一种“玫瑰色”,这也是人之常情。更何况,“东德人”的怀旧不仅仅是对过去生活的回忆,同时也是对当前生活现实的一种抗议,还有维系自我认同与尊严的心理夹杂在里面。“东德人”的怀旧现象早已被人注意到,人们还为此发明了一个新单词“Ostalgie”,由东部(Ost)和怀旧(Nostalgie)两词组合而成。
无论是“西德人”对统一的不满,还是“东德人”的失望与怀旧,都是因为他们只看到了自己的得失,而没看到完整的画面。德国统一虽然耗费巨资,但却不是一笔赔本买卖——它让德国重新成为一个完整的独立主权国家,成为欧洲和国际舞台上举足轻重的政治力量。虽然“东德人”对统一的期待没有完全实现,但是,东部的发展和进步却也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默克尔总理在纪念德国统一20周年时曾说,“统一尚未完成”,这句话在今天仍然不过时。东部的社会经济发展仍然落后于西部,两地人的心理隔阂仍未消除。德国的经验表明,实现政治上的统一已属不易,在经济上融为一体更加艰难,但最难的,恐怕还是精神和心理层面的统一。德国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长期分裂的历史伤痕仍未愈合,而且,要弥合东西部德国之间的鸿沟,要走的路还很长。
9. 德国统一之前,东德与西德的经济状况有多大差距
有着非常大的差距,东德的经济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西德。
据不完全统计,东德好几十万的人都逃往西德。从这些严格的数据中,不难发现,在同一背景下,东德的经济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西德。时期冷战期间,东德和西德实际上是苏联和美国的代理人。 苏联和美国的战略决策分别对东西德产生重大影响,众所周知,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大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并没有遭受太多损失。因此,战后制定了马歇尔计划,以协助西德提供大量资金。与西德相比,东德缺乏大师。尽管它依赖于苏联,但其军事实力不如美国。
10. 八十年代时,我国和东德的人均生活水平谁更高
当然是东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