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开发 > 经济发展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经济发展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发布时间:2021-02-07 21:19:55

A. 我要写关于经济发展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注意环保,我们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要走绿色经济道路。。。网上查吧

B. 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不控制的话环境会越来越糟,今年的反常天气就是预告。

C. 全球化对环境有什么不利影响吗

英盛观察为您解答:全球化对生态环境(以下简称环境)的消极影响和积极影响相互交织、颇为复杂。一方面全球化加重了环境问题,另一方面全球化又为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了新的视野。全球化在为中国提供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使我国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为减少全球化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充分利用全球化对中国环境的积极作用,我国必须走“内外兼修”的路径:对内,必须探索和实践一种适合中国的有益于环境和人类的经济发展模式;对外,要通过国际合作广泛参与全球环境治理。

莱维特(Levitt)于1985年在《市场的全球化》一文中首次使用“全球化”一词来概括1985年以前20年间国际经济发生的巨大变化。从那以后,全球化成为人们概括资本、技术、资源、信息、劳动力等在全球范围内流动、重组、配置而导致全球经济和社会日益融合化、一体化现象最常用的词汇。全球化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有很多具体的表现形式,包括以资源、投资、劳动力、技术、贸易、消费的国际流动为特征的经济全球化,以知识交流、观念互动、信息共享、技术流动为特征的知识全球化,以国际协议和机构为平台开展的治理全球化,等等。不同表现形式的全球化对改进人类总体福利提供了很多机会,也产生了很多挑战,在环境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

一、全球化对环境的影响

全球化(尤其是全球化的不同表现形式)对环境的影响有消极影响和积极影响,而且二者相互交织、颇为复杂。一方面全球化加重了环境问题,另一方面全球化又为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了新的视野。

(一)全球化对环境的消极影响

1扩大了环境危害的范围。自由贸易拓展了人类攫取资源的范围,扩大了生态环境破坏的范围。如,木材的国际贸易对热带雨林的损害;濒危动植物及其制品的非法国际贸易对生物物种生存的威胁;贸易范围的扩大使异地物种侵入他乡,导致当地物种及生物遗传资源多样性的丧失;国际贸易的发展还增加了大量有害物质、危险化学品的交易而引发跨国界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风险。

2加剧了全球资源消耗,加深了全球范围内环境和生态危害的程度。全球化促进了经济增长,但这是以更快速度的消耗更多的资源和能源为代价的,对化石燃料、土地等不可再生资源的影响尤其突出。如,经济全球化导致资源开采和产品运输的大量增长,使高速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迅猛增加,大量占用有限的农业用地和植被占地;导致对化石燃料的消费大大增加。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水平之下,资源的大量消耗将不可避免地加剧环境破坏。

3对发展中国家造成很多不利影响。全球化通过三种方式导致污染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对发展中国家造成不利的环境影响。一是通过全球化的投资和生产,发达国家的重化工业等高污染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据联合国环境署统计,美国39%的高污染产业已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日本60%以上的高污染产业也已转移到东南亚和拉丁美洲。二是通过国际贸易使废弃物从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具备劳动力优势,废弃物处理费用较低,同时环境标准较低。废弃物国际贸易既有合法交易,也有非法交易。合法的废弃物转移,如果处理技术水平不高、管理不严,也会造成一定程度的二次环境污染。而随着废弃物转移数量和需求总量的逐年增加,非法废弃物或有毒有害废弃物的进口也屡禁不止,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三是在自由贸易的背景下,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源消耗型产品。由于资源税和资源补偿费通常过低及环境污染没有真正计入企业成本,就相当于用其资源和环境作为代价去补贴国外消费者,而把大量污染留在国内。

(二)全球化对环境的积极影响

1有助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及环境污染控制能力。知识和技术的全球化流动能促进一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由此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污染治理能力。首先,多数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针对出口市场,其对产品质量的较高要求促使企业应用更清洁、更高效的资源和能源新技术,能在投资国起到一定的环保示范作用。有些跨国企业大量开展研究开发和技术转让活动,其“溢出效应”对改善投资国的环境保护有很大贡献。其次,通过货物和技术的国际贸易,发展中国家可直接引进发达国家更清洁高效的生产和环保技术设备。这两种方式一方面从源头极大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另一方面推动环境污染末端治理,从而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治理水平。

2能提升全球的环境保护意识。技术、观念、文化和信息的全球流动,提高了国际社会的环境保护意识。西方发达国家较早遇到了环境和生态问题,较早反思自己的教训,在资源和环境管理方面已度过了学习曲线的缓慢进展阶段,不断形成并发展了一些核心的价值观和科学理念。而一些拥有古老文明的国家也有自古传承的优秀的自然与环境理念。知识和观念的全球化传播和相互学习,促进了全球环境意识的提高。同时,在全球环境组织网络的带动下,在全球公民社会环境运动的促进下,全球环境保护意识将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3为环境知识在全球范围内的交流和沟通提供了条件。全球化使环境信息收集、处理和流动更加便捷,促进了环境资源信息共享,为决策者把环境保护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创造了前提条件。全球化生产和贸易刺激了创新技术的传播和对旧技术的替代,促进了清洁生产技术和环境保护技术的传播。开放的贸易和投资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采纳更清洁更环保的生产方法的动力和渠道,促进人们使用新的环境管理工具和政策。

4推动了环境问题的全球治理。第一,推动了各类环境保护组织大量涌现,促进了全球性的环境运动。第二,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国际环境合作的方式、深度和范围都有很大发展,形成了政府、国际组织、非政府环境组织、跨国公司之间国际和区域全面环境合作网络,并建立了以全球峰会、多边环境谈判、国际公约协定、全球环境基金、全球环境监测和评估系统、环境管理标准(IS014000系列)和生态环保标志等为主要内容的国际环境保护制度体系。

二、全球化对我国环境的影响

在经济方面,全球化为很多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提供了发展机遇。2007年,中国的贸易顺差高达2600多亿美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已超过20%。同时,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全球化在环保意识、环保技术和全球治王单等方面为中国的环境改善做出了积极贡献。人们通过中外思想观念交流,增强了环境保护意识,学习到了先进的环保理念和技术;外商投资、国际贸易等为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清洁生产、环境保护的技术和设备;全球化推动中国积极参与环境全球治理,使中国在提高本国环境保护能力的同时,更有能力为改善全球环境做出贡献。另一方面,成为“世界工厂”的中国也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目前,中国就环境可持续性而言,2005年在146个国家中排名第133位;就环境绩效而言,2008年在149个国家中排名第105名。废弃物进口也给中国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作为资源供给的一个重要来源,中国每年从美国、西欧各发达国家进口数千万吨的废弃物。其中废旧塑料进口超过1000万吨;全世界每年产生的约 5000万吨以上的电器和电子废品中有70%以上被运到中国。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国对资源的需求,但却带来了环境污染。有关专家对废弃物贸易的研究发现,许多进口废物在中国经过再生处理后的产品往往又运回发达国家,没有起到补充国内资源不足的作用,付出的环境代价只换来微薄的利润。另外,重化工产品的大量出口加重了国内环境污染。以焦炭为例。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焦炭生产国、消费国和出口国。2002~2006年的五年中,中国出口焦炭共计8586万吨,在目前焦炭行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下,生产这些焦炭排放的二氧化硫至少达30万吨以上。此外,还有大量其他污染物排放。以钢铁为例。钢铁是高能耗、高水耗、高污染排放产业。 2002~2006年,中国共出口钢铁1.6875亿吨,按照中国目前钢铁产业平均技术水平,生产每吨钢排放二氧化硫3.6公斤,共排放二氧化硫60多万吨。再以成品油为例。成品油生产加工过程产生的大气污染物主要是硫化物、烃类、氮氧化物、烟尘。2002~2006年中国共出口7783万吨成品油。按照每吨成品油生产排放 0.9公斤二氧化硫的水平测算,排放二氧化硫至少为7万吨。此外,还有大量有机物和废水排放。以铝为例。铝的生产企业是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发达国家已很少再建电解铝厂。2002~2007年中国共出口铝产品1238万吨。按照目前每吨铝排放二氧化硫9公斤计算,共排放二氧化硫约11万吨(以上出口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和中国海关官方网站)。仅上述四种产品的出口在中国就排放了108万多吨二氧化硫,占中国年排放总量的近0.72%。还有数量巨大的废水、烟尘粉尘等。

三、应对全球化对我国环境影响的对策

为减少全球化对中国环境的不利影响,并充分利用全球化对中国环境的积极作用,中国要走“内外兼修”的路径:对内,必须探索和实践一种适合中国的有益于环境和人类的经济发展模式;对外,要通过国际合作广泛参与全球环境治理。

(一)探索和实践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在全球化浪潮中,我们必须及时解决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探索和实践一种解决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之间矛盾的经济发展模式,即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我国“十一五”规划将发展循环经济确定为重要任务,使之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从企业到工业园区、从县市到省展开了大规模的试点,使循环经济从理论走向了实践。到2007年,通过循环经济模式,中国钢铁行业约相当于钢产量 40%、数以亿吨计的固体废弃物几乎得到全面的回收再利用;数以亿吨计的电厂粉煤灰被用作制造水泥;一些发电厂(如西柏坡火力电厂)、钢铁厂(如上海宝钢)甚至整个工业开发区(如天津泰达)等通过废水回收循环利用基本实现了污水零排放。中国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模式已初见雏形。如果这一模式取得成功,将在总体上缩短工业化道路,还将为发展中国家创造一种成功范例,帮助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当然,中国的循环经济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实现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不是无条件的,它要求相应的体制创新,即建立符合市场经济原则的法律和政策体系,促进产业组织结构和技术结构优化。

1建立符合市场经济原则的法律和政策体系。发展循环经济以减少污染排放,涉及企业外部性问题,在增加社会福利的同时会增加企业的成本。这就需要政府制定相关的法律和政策,通过法律和政策创新改变企业生产的边界条件,使企业排放污染物具有较高的成本,而循环利用废弃物、减少排放能降低企业成本。制定并认真执行污染物有偿排放政策是根本途径。需要注意的是,从污染免费排放到污染高价排放,在社会经济系统内加入新的成本要素,必然会使经济“总成本”提高,使得价格总水平上升。所以,必须动员全社会理解和承受这一后果,并通过社会保障政策来减轻低收入群体因环境成本的加大而带来的生活压力。

2重新构建国民经济的成本——价格体系。价格是生产和消费行为的指挥棒。各种经济政策如果不通过成本——价格机制发生作用,就不会产生长期效果。成本——价格机制是在一定制度和政策框架内形成并运行的。因此,通过制度创新和政策调整,可重新构建有利于资源、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新的成本——价格体系。如,通过增加能源资源税和消费税的制度创新,提高循环利用资源和废弃物的比较利益,使循环利用废弃物成为降低成本的主要途径。

3促进产业组织结构和技术结构优化。产业组织结构代表着产业的规模经济性,而技术结构决定了一个企业循环利用废弃物的可能性。在一般情况下,产业的组织结构直接决定了行业的整体技术结构。在政策和技术标准上推进产业组织结构优化,实现产业发展的集聚和规模效应,加速企业技术创新,利用工业园区模式推进工业化,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要求。

(二)加强全球协作,共同参与环境治理。探索和实践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有利于解决环境问题。但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的环境问题还需要通过积极的国际合作和全球的环境治理来解决。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是国际环境合作中的重要力量。中国要积极参与国际环境合作、国际环境机制建设和国际环境规则制定,弥补自身在资金、技术和人员等方面的不足,节约实现环境治理目标的时间和经济成本。这样既能保证本国的利益,也能更加积极和现实地履行国际环境规则。另外,中国还要争取发达国家更多的支持与合作。作为“世界工厂”,中国事实上为发达国家承担了部分污染。发达国家有责任和义务向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积极转让资源高效利用和再生利用的环境保护技术,而不是将之仅仅作为贸易的对象。

D. 城市化发展对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

破坏生物多样性;在城市形成热岛效应,城市气温升高;随锋面移动,降水增加;污染地下水……等

E. 中国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各种影响有哪些举例

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影响有很多:首先自然环境方面,一是以自然资源的消耗为代价带来的经济增长;另一个是在发展中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如国内的多个资源型城市环境的破坏跟当地居民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如山西的煤矿、大庆油田、鄂尔多斯的破产,暴富经济等如神木县危机都属非健康不可持续发展; 另一方面经济的发展受诸多因素导向,以致国民价值观以GDP增长论成败,是经济发展对人文环境最大的破坏,人与人之间互不信任,一味追求财富、忽视道德危机、冷漠社会。如在中国无健康安全食品等很多都是经济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可以说利大于弊;很多发展思路都是不可持续发展的短视行为。

F. 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会给环境带来那些负面影响

我方认为环保教育比自觉更重要
首先,教育是自觉的前提,实践证明,只有当教育达到一定程度时,自觉才会产生。自觉不是天生的,人天生是不会有环保观念的,所以必须接收教育,从小到大的环保教育才是环保的根本。为什么现在这个社会环保做的很不够,就是因为这个社会的绝大多数群体从小就没有接受到良好的环保教育,他们不知道我们国家的资源是多么宝贵,他们不知道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的环境到今天会成为一种奢侈,他们也不知道环保对国家战略和子孙后代是多么重要。不是因为他们在环保上不自觉,而是他们根本就没有这种意识,归根结底就是教育的缺乏。我们可以看到,在经过十几年的环保教育,特别是近些年来的环保教育后,中国的环境事业得到了很大的进步,下一代的环保观念普遍增强,他们能有今天这样的自觉靠的恰恰是教育
其次,教育拥有比自觉更大的约束力和执行力,把环保这样一个浩大工程完全寄托于公民个人的自觉本身就是不现实的,我们知道,自觉是人的内心,是外力所无法有效控制和约束的东西,当外界条件发生变化时,谁能保证他的内心世界不会动摇,当他一个人在野外郊游时,当他面对巨大诱惑时,当他心情极差时,试问对方辨友谁能保证他会把环保这根弦还绷的那么紧,垃圾可能也就随手扔在荒草丛中,而教育则不然,教育的背后实质上是一种外力强加的约束,本身是有高低级位阶的,这也就保证了被教育者的某种遵从,就像学生在学校接受老师的教育,企业接受环境主管部门的教育,他们的地位是不一样的,所以与自觉相比,它的约束力和执行力更强,新加坡就是例子,如果不是得益于健全乃至严苛的法律教育(法律教育的背后是法律的尊严,是巨额罚款,刑罚乃至对身体的鞭笞),试问新加坡真能如今天这般美丽吗?答案毋庸置疑,所以我们认为,任何一种制度完全凌驾于美好的道德之上,那么最终这种制度必然遭到破坏。
最后,反驳对方辨友的观点。没有教育的自觉在人类学看来是人的本能,是以牙还牙,以血还血,是繁殖,是饿了要找饭吃的本能,环境的保护是这样吗?保护环境是每个人的本能吗?只有一种情况下,它会成为本能,那就是环境破坏已经走到了绝路,人类为了求生存而激发出环保的本能,我们目前没有这个条件也没有这个必要创造出这种本能。所以自觉的环保在生物学和人类学上都是讲不通的。教育很多次没有用,这个观点更站不住脚,这是以偏概全的看法,教育无用要看对谁了,对学生,对下级,可以说他们是言听计从的,对无赖,或许没用,但是我们还有法制教育,他们不遵守,那么就把他们隔离起来,这就是教育比自觉的高明之处,而且,自觉与教育相比,更不可靠,一群人中,只有形成合力才能到达这个社会的整体自觉,倘若有一个人不自觉,这个制度就难以为继。
所以我方认为对于环保而言,教育更胜一筹!

G. 社会经济发展对环境产生什么影响

社会经济发展对环境导致能源资源与环境的制约加大。

长期以来,能源资源是支撑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物质基础。随着对外部能源资源的需求日益上升,能源资源瓶颈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软肋”,中国经济也由此与国际市场的能源资源供应风险密切联动。这其中,能源资源的可获得风险与价格风险尤其值得注意。

能源资源的持续可获得,既要拥有较强的支付能力,也要保持供应来源的稳定性和能源资源的运输安全。并且,保持国际市场上能源资源价格的稳定更非易事。

因此,能源资源瓶颈将是中国经济必须面临的长期问题,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难以得到彻底破解。

与此同时,过去许多地区和领域以能源资源的粗放利用和环境污染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导致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环境质量恶化的趋势仍未得到根本扭转。控制环境污染的存量和增量的持续上升,必须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加以统筹解决。

(7)经济发展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扩展阅读:

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发展社会经济:

1、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加大环境治理力度、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五中全会重点从这六个方面作出了一系列周密的部署,为绿色发展指明了努力方向。

以五中全会描绘的蓝图为引领,切实把生态文明的理念、原则、目标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贯彻到各级各类规划和各项工作中,我们才能谱写绿色发展的新篇章。

2、推进绿色发展,真抓实干才能见效。

进一步提高绿色指标在“十三五”规划全部指标中的权重,把保障人民健康和改善环境质量作为更具约束性的硬指标,是推动绿色发展的政策制度保证。

无论是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和水资源管理制度,实行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还是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都是为了尽快遏止生态环境恶化的势头,筑牢绿色发展的底线。

H. 我要写一篇关于“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影响”的论文

好吧,开个头你参考以下:

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影响

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这二者能否兼顾?可以说,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人类生存环境的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至少在短期存在着矛盾。
长期以来人类将自身的发展局限在经济发展的范畴,而经济发展需要依赖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生产力的支持,同时不可避免地要对环境质量产生不利的影响。20世纪后半叶,人类的发展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
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这二者能否兼顾?可以说,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人类生存环境的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至少在短期存在着矛盾。人类必须对如何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分配资源的问题作出取舍:在其中任何一方面增加资源的投入,在短期,必然会减少另一方面资源的投入。对资金短缺的发展中国家,这一矛盾尤其尖锐。
但是从长期看,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并不一定是矛盾的。环境的改善可能有助于经济的发展,而经济的发展则能为环境保护提供资金和技术。
当前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人口之间的矛盾被认为是普遍存在的,但人们又注意到世界经济发展中一些奇特的现象:从宏观上看,在某些国家和地区,既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又保持了低通货膨胀率和低失业率;既能在相对长的时间内实现经济的持续繁荣,又能避免经济危机的发生,而这一切都是传统的经济学理论所难以解释的。从微观上看,不少经济增长来源于新的“思想”或新的“配方”的发现,以及事物由低价值组合向高价值组合的转型。这表明是思想技术在推动某种新的经济增长,而这种新的经济增长依赖的主要不是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而是智力、资讯、管理等软资源。因此在这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非常小。

I. 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

对中国而言
——产业结构有所改善
——科学技术和教育水平有一定提高

——市场机制在经济生活中作用增强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局面形成
.
——对外开放日益扩大
——由全面短缺走向相对过剩
生产力有所发展,国力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发展中存在众多的困难与问题
总的看,在中国步入21世纪时,全国经济已进入全面、快速工业化的阶段;在取得巨大的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集中表现为明显的、多侧面的二元现象: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开始运行,但旧体制仍然在许多领域起作用,新旧体制双轨运行并存,转轨缓慢,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面临巨大困滩;经济高速增长与低效率、低质量并存,经济仍然以粗放型增长为主,资源配置结构不合理,规模经济效益差;在国内市场容量不断扩大的情况下;相当部分的国产商品生产能力过剩,销售困难与部分商品大量进口并存,国产名牌不断消失,一些“民族工业”被外资打压兼并,国家经济安全受到威胁;出口高速增长与传统的低附加值产品占主导地位并存,高档名牌产品和高新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不强,国内市场占有率日益下降:东南沿海地区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人民生活奔向富裕与中西部多数地区经济发展缓慢、收入水平相对低下并存,经济发展的地区差距日益拉大;随着经济规模扩大、就业人数不断增加与全社会的失业率上升并存,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速度加快与困难加大并存,这将使得潜在的社会不稳定因素有增加的趋势;少数人暴富与相当部分的城乡贫困人口并存,社会不同人群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工农业产品积压,产销率不高与相当一部分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村居民)的有效购买力不足并存;经济规模迅速扩大与资源浪费、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并存,能源和水资源短缺和生态失衡、环境恶化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对科学技术和人才的需求日益提高与大量低素质的剩余劳动力并存.
这些问题都是短期内难以克服的,必须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和精心的操作才能逐步解决.这表明,我国的未来发展前景是美好的,但面临的困难也是很大的.
21世纪上半叶(2000~2050年)中国经济长期预测
对2000~2050年中国经济的发展进行预测是超长期预测.未来50年不确定的因素很多,我们只能在一定的假定条件下(如不发生世界大战,国内基本保持社会安定等),采取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相结合的办法进行预测.这里我们使用了系统动力学、投入产出、经济计量三者相结合的模型,预测中国在2000~2050年间人口、经济增长以及结构变化情况.
一、人口预测:总量不超过16亿,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
二、经济增长以及结构变化放缓,加大环境恶化
三、资源更加短缺

阅读全文

与经济发展对环境的不利影响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