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开发 > 水资源社会经济系统发展预测ppt

水资源社会经济系统发展预测ppt

发布时间:2021-02-08 10:19:43

㈠ 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邵景力

水资源是人类生存的生命线,也是农业和整个经济建设的生命线;是基础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控制性因素之一;是战略性经济资源,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

联合国《世界水资源综合评估报告》指出:水问题将严重制约21世纪全球经济与社会发展,并可能导致国家间的冲突。探讨21世纪水资源的国家战略及其相关科学问题,是世纪之交各国政府的重点论题之一。

中国的水问题历来为党和国家以及全社会所共同关注。在21世纪开始之际,人们更加关心中国的水资源能否支持将来16亿人口的食物供应,能否支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如何解决洪水、缺水和水污染,如何实现南水北调工程等。本文包括下述内容:我国水资源基本特点及演变趋势;水资源开发利用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八个方面;我国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循环经济。

1 我国水资源基本特征及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发展战略

八个方面的战略性转变,包括:

(1)防洪减灾——人与洪水协调共处的防洪减灾战略。

(2)农业用水——以建设节水高效的现代灌溉农业和现代旱地农业为目标的农业用水战略。

(3)城市水资源——节流优先、治污为本、多渠道开源的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

(4)综合防污——以源头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污减灾战略。

(5)水资源配置——保证生态环境用水的水资源配置战略。

(6)水资源供需——以需水管理为基础的水资源供需平衡战略。

(7)南水北调——解决北方水资源短缺的南水北调战略措施。

(8)西部地区水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建设相协调的西部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战略。

为了实现以上战略转变,必须进行三项改革:水资源管理体制的改革、水资源投资机制的改革、水价政策的改革。

尽管21世纪我国水资源的形势十分严峻,但只要我们调整思路,统一认识,我国就有条件在人与环境协调共处的基础上,建成节水防污型的社会,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研究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总体战略中,尤以对我国西北地区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研究具有更紧迫的科学意义和经济价值。这一方面由于西北地区地域辽阔、资源丰富、民族众多,在我国经济建设实现小康及西部开发战略中具重要地位,同时,也由于其地处干旱、半干旱、半湿润区,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人均的80%,生态环境脆弱,近几十年开发建设中已引发了许多生态环境问题,如土地荒漠化、沙尘暴加剧等。因此,中国工程院自2001年5月启动了《西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的咨询项目,集中了35位院士、300位院外专家,覆盖了地理、地质、气象、水文等20多个学科,就此项目提出了具有重大科学意义、有针对性及可操作性的研究成果。

2 我国西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西北地区水生态环境特征及其演化;西北地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需水量计算及生态环境建设区划配置;西北地区土地沙漠化与土地资源利用等。

3 循环经济

21世纪,人类社会有两大发展趋势——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循环经济要求以环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

循环经济的生态学原理;循环经济的概念内涵和评价原则;循环经济的三二原则;国外循环经济成功实践及我国当前循环经济发展概况;水资源循环利用;循环经济催生新型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绿色GDP)。

参考文献

傅正英,张芝斗主编.2001.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综合报告及各支题报告.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中国工程院.2003.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西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综合报告,第4期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2000.2000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北京:科学出版社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2003.2003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北京:科学出版社

张宏仁.2001.中国的水资源问题.国土资源通讯,4

柯存丹.2001.全国总用水量向零增长过渡的水资源对策研究-兼论南水北调工程的规划基础.地下水,3

籍传茂,王兆馨著.1997.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北京:地质出版社

㈡ 地下水资源(水资源)需求预测

一、用水定额的确定

用水定额主要是依据《黑龙江省地方用水定额标准》(DB232/T727—2003),《吉林省地方用水定额标准》(DB22/T389—2004)和《内蒙古自治区地方行业用水定额标准》(DB15/T385—2003)确定的,并结合各地区、各行业的不同用水现状及工业、人口发展不均衡的实际状况进行了适当的调整。

用水定额包括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农业用水、牲畜用水以及生态用水。生活用水定额包括人均居住生活用水指标与人均公共设施用水量。2010年,城市均按室内有给水排水卫生设备和淋浴设备,农村没有考虑;2020年,农村也按室内有给水排水卫生设备和淋浴设备标准确定。

工业用水定额根据“黑龙江省社会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吉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万元工业增加值耗水量确定,同时参考了黑龙江省水利水电勘测研究院的《黑龙江省城市水资源规划》。确定2010年万元工业增加值哈尔滨市、大庆市、长春市用水量为50~85 m3,其他城市为150 m3;2020年哈尔滨市、大庆市、长春市为30~50 m3,其他城市为120 m3

农林牧渔用水主要为灌溉用水,其次为牲畜、禽类用水及果树林及种草用水等。水田灌溉用水定额根据地貌条件的不同划分为两个农业灌溉区:东部高平原区和西部低平原区(包括山前倾斜平原)。旱田灌溉用水定额主要采用玉米定额,2010年按管灌,2020年按喷灌。牲畜用水分为大牲畜和小牲畜,考虑牲畜用水的特点,2010年和2020年差别不大。

二、需水量预测

(一)需水预测的原则和目标

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对水资源需求进行预测,即预测国民经济需水,也兼顾生态环境用水。从长远角度来说,节约用水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按照节水型农业、节水型工业和节水型社会的要求来确定需水定额。预测定额考虑了各地区的水资源条件、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节水水平等因素,需水预测按市县行政区进行。

预测以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为背景,根据各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用水定额预测近期2010年需水量,根据国家和地方宏观发展战略目标及基本方针,预测远期2020年需水量。

(二)需水量预测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指标与用水定额预测2010年、2020年需水量,其结果2010年平水年需水量为174.33×108m3,其中地下水需水量为79.34×108m3;2010年偏枯水年(降水频率75%)需水量为192.33×108m3,其中地下水需水量为85.53×108m3。2020年平水年需水量为212.62× 108m3,其中地下水需水量100.30 × 108m3;偏枯水年(降水频率75%)需水量为112.11×108m3。各地下水系统的需水量预测结果见表10—1,各市县行政区的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农林牧渔业用水量见表10—2、表10—3。

表10—1 各系统地下水需求量预测表

表10—2 2010年地下水需水量预测

续表

续表

表10—3 2020年地下水需水量预测

续表

需水量预测中的地表水、地下水需水量主要根据水利工程现状与规划及多年的地表水、地下水供水统计数据预测。各市县的生活用水及工业用水主要以地下水为主,个别城市如长春、哈尔滨、北安、齐齐哈尔不同程度地利用地表水;水田灌溉利用地表水比例为80%左右;旱田灌溉地表水比例为10%左右;牲畜与禽类基本用地下水。

各行业需水量以农林牧渔业用水量最大,为45.92×108m3,占需水量的57.9%。各行业用水量及用水需求预测变化趋势见图10—1。

图10—1 现状与预测需水量变化趋势

㈢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1:据专家预测:水资源问题将成为21世纪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

(1)南方水质优于北方。
(2)北方地区年降水量少,河流内径流量小,对河流污染物的稀释速容度慢;北方地区重:I:业结构比重大,污水排放严重。
(3)跨流域调水;修建水利工程(水库);加强环境管理,减少河水污染;调整生产结构,增强公众参与节水意识,节约用水。

㈣ 分析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从农业、工业、生活三方面分析)

南北方土地利用方式有明显差异 我国降水年变化量变化量大 易发洪涝灾害 在干旱地区 水资源不足是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

㈤ 地下水资源(水资源)预测依据

社会经济发展预测主要依据是“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吉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同时,参考各地市的“十一五规划纲要”及水利部门的中、长期水利规划报告。

“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有关规划的主要指标有:全省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一、二、三产业比例为8∶54∶38;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在150 m3以内,递减率为5.6%。到“十一五”末,农业灌溉利用系数提高到0.5;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十五”实际为1.95%);耕地保有量基本不变。到2020年区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8%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小于3%、耕地面积不变、牲畜增长3%~5%。

“吉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有关指标:全省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耗水量85 m3,递减率为8.5%;农业灌溉利用系数为0.5;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以内;耕地保护面积基本不变。到2020年区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8%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小于2%、耕地面积不变、牲畜增长3%~5%。

2020年预测主要依据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宏观政策,到2020年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8%,城市化率55%~60%;经济总量比2000年翻两番,经济增长率约为8%;耕地面积基本保持不变,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㈥ 淡水的发展趋势

中国水资源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一)水资源现状 根据上世纪80年代水利部估算,全国多年平均降水量约648㎜,降水总量6.2万亿m3。通过水循环形成可更新的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资源总量合计约2.8万亿m3,并具有以下特点。 1、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偏少 我国水资源的总量不算少,但按1997年人口统计,我国人均水资源量2220 m3,相当于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31%;亩均水资源量为1442 m3/亩,相当于世界平均亩均2353 m3/亩的61%。 2、时空分布很不均衡,水土资源分布不相匹配 水资源的问题与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衡,尤其是与水土资源不相匹配有密切关系。全国十个流域可合并划分为南方、北方及西北三个明显不同类型区: (1)南方片,包括长江、珠江、华东华南沿海、西南诸河四个流域,属于人多、地少,经济发达,水资源相对丰富地区; (2)北方片,包括长江以北的松、辽、黄、淮、海五个流域,属于人多、地多,经济相当发达,而水资源严重短缺地区; (3)西北片,除额尔齐斯河外都属于内陆河流域,土地面积337万km2约占全国的35%。属于地广人稀,气候干旱,生态环境脆弱地区。该地区人均水资源不算少,耕地资源也十分丰富,但水土资源的开发利用受到生态环境的严重制约。 3、气候变化对我国水资源影响 从1980年以来,北方干旱缺水与南方洪涝灾害同时出现,形成北旱南涝的局面。初步估计对全国水资源多年平均总水量的影响不大。但水资源在地区上的不均衡,进一步加剧了北方水资源供需失衡的矛盾。 (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状况 1、供水能力 我国的供水能力从1949年的1000多亿 m3增加到2000年的5531亿m3。其中地表水供水量约4440亿m3;地下水开采量1069亿m3。 2、用水现状 我国用水增长迅速,1949年估计约1031亿m3;1997年到达5546亿m3,人均用水450 m3;2002年下降到5497亿m3,人均用水428 m3。其中农业用水占68%,工业用水占21%,生活用水占11%。 3、用水效率 随着用水量的增加,用水效率逐年有所提高。但与经济发达的高收入国家相比,我国单方水的GDP产出量仍低于发达国家。它表明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通过经济结构的调整,用水效率的提高,节水尚有较大潜力。 4、全球与其它大国用水现状 1995年全球人口57.35亿,用水36000亿m3 ,人均用水628m3,其中:农业人均用水437 m3(占69.6%);工业131 m3(占9.7%); 生活60 m3(相当164l/日,占2.1%)。我国的人均用水量低于世界水平,仅为美国用水量的24%。 (三)当前面临的主要水资源问题 1、北方干旱持续,缺水形势加剧。地下水严重超采,黄河冲沙水被挤占,断流加剧。水污染发展,生态环境恶化; 2、南方洪涝灾害频繁出现,水污染得不到控制,造成了污染型缺水; 3、西北内陆地区水土资源过量开发,荒漠化发展,生态环境恶化,出现了生态型缺水; 4、2001年全国废污水排放总量达626亿吨,全国评价河长中,Ⅳ类以上污染河长占38.6%,大部份地区供水安全得不到保证。 以水资源紧张,水污染严重,洪涝灾害为特征的水危机,已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当我国经济发展到目前水平的时候,必须进一步从人口、资源、环境的宏观视野,总结经验,调整思路,制定新的水资源战略。 三、中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总体战略 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报告提出:针对面临的问题建议我国水资源总体战略为,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要从以下八个方面实行战略性的转变: 1、人与洪水协调共处的防洪减灾战略 要从无序、无节制的与洪水斗争转变为有序、可持续的与洪水协调共处。要从以建立防洪工程体系为主的战略转变为在防洪工程体系的基础上,建立全面防洪减灾工作体系,达到人与洪水协调共处。 2、以建设节水高效的现代灌溉农业和现代旱地农业为目标的农业用水战略 要从传统粗放型灌溉农业和旱地雨养农业转变为建设节水高效的现代灌溉农业。通过建设节水高效的现代农业,我国可以基本立足于现有规模的耕地和灌溉用水量,满足今后16亿人口对农产品的需要。今后,农业水利建设的投资的主要方向,应从以开源工程和新建工程为主转到以建设节水高效农业为主,国家应将节水高效农业建设列为国民经济的重大基础建设项目。 3、节水优先,治污为本,多渠道开源的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 1997年我国城市化水平为30%,城市人口3.7亿,预计2030年左右,城市化水平可能达到60%,城市人口将增加到9.6亿左右。因此,城市和工业节水是今后节水的重点。必须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和工业布局,大力开发和推广节水器具和节水的工业生产技术,创建节水型工业和节水型城市,力争将城市人均综合用水量控制在160m3/年以内。 同时,必须加大污染防治力度,力争2010和2030年城市污水的有效处理率达到50%和80%以上,使水环境有明显改善。 4、以源头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减灾战略 目前我国排放的污水量与美国、日本相近,而经济发展水平却不能与他们相比,我国为粗放型经济增长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 长期以来,采用以末端治理达标排放为主的工业污染控制战略,已被国内外经验证明是耗资大、效果差、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应大力推行以清洁生产为代表的污染预防战略,淘汰物耗能耗高、用水量大、技术落后的产品和工艺,在工业生产过程中提高资源利用率,消减污染排放量。清洁生产可同时获得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5、保证生态环境用水的水资源配置战略 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是保障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所必须坚持的基本方针。在水资源配置中,要从不重视生态环境用水转变为保障生态环境用水的前提下合理规划和保障社会经济用水。保障生态环境需水,有助于流域水资源可再生性维持,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要基础。 6、以需水管理为基础的水资源供需平衡战略 对水资源的供需平衡,要从过去的以需定供,转变为在加强需水管理,提高用水效率的基础上的保证供水。目前,我国的用水效率还很低,节水还有很大潜力,节约用水和科学用水应成为水资源管理的首要任务。 根据预测,我国用水高峰将在2030年左右出现,农业用水总量与现在的规模相仿,为4200亿m3左右;工业用水从现在的1100多亿m3,增加到2000亿m3;城乡生活用水从现在的500多亿 m3,增至1100亿m3左右;考虑到未来发展前景的不确定性,估计全国用水总量有可能达到7000~8000亿m3,较现在增加1300亿~2000亿m3,人均综合用水量400~500m3。 上述估计的需水量,已接近可合理利用水量的上限。因此,必须严格控制人口的增长,同时加强需水管理,做到人口达到零增长后,需水也可达到零增长。 7、解决北方水资源短缺的南水北调战略措施。 8、与生态环境建设相协调的西部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战略。 根据分析,当我国人口增至16亿时,人均水资源降到1760m3,已接近国际公认的水资源紧张标准,形势十分严峻。经研究后认为:在加强管理,加大投入、合理配置、高效利用和注重保护的前提下,我国有条件在人均用水量400~500m3的基础上,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需要优先研究的重大科技问题 1、水资源演变规律的研究。 研究气候持续干旱和大规模的抗旱活动条件下,水资源衰减和流域水循环演变发生明显变化的规律,为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2、水生态环境问题 研究水与生态系统相互作用的模式机理过程与效应问题;研究生态保护准则,区域生态环境发展趋势预测及评价方法,与区域生态环境需水量的计算方法。 3、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 在流域尺度上研究水资源系统、经济社会系统、生态环境系统在其运动发展过程中的相互依存与相互制约的定量关系。 4、农业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研究的主导方向为:灌溉水资源合理开发和优化配置技术研究;老灌区节水改造技术研究;高效输水灌溉系统新技术研究;田间节水灌溉新技术研究及设备产业化,节水管理新技术研究,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关键技术的研究。 5、加强水资源的监测、预报、调度工作 随着新水法的颁布,需要全面加强水资源供、用、耗、排等方面的监测工作,水质污染和地下水的监测工作尤其需要加强。水资源的水量和水质的预报、预测工作也应当逐步开展。水量应结合水质要求进行合理调度。 为改变相应落后的水资源监测手段,应全面提升监测和信息应用水平研究开发水资源监测技术和信息共享平台,以提高我国水资源监督和管理能力,为现代化水资源管理提供全面的科技支撑。

㈦ 水资源学

2.3.1水资源学的形成

如前所述,水资源学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但是作为一门课程在高等学校讲授是80年代以后才开始的(1984年由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系张声才开设),而作为教材的出版始于1990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水资源导论》[6]。1994年张声才编著的《水资源概论》[5]虽说不上“我国高等院校第一本正式出版的水资源学教材”,但它却使水资源学从传统的水文学中提炼出来,形成一套雏形的理论体系。当然,水资源学的理论体系形成是以陈家琦等的专著《水资源学》[3]的出版为标志的。水资源学是什么样的一门学科?沈灿燊指出,水资源学是研究地球上水体储存、分布、运动、变化、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以及它们与环境(包括生物)的关系的一门科学[6]。这一定义显然是在水文地理学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因该定义是20世纪80年代末期提出的,现在看来则显得有点陈旧了。

水资源学在成长过程中,其研究对象主要可以归纳为3个部分:首先是研究作为自然资源的水资源的形成、演化、运动的机理,及其在地球上的空间分布及时程变化的规律,以及在不同区域上的数量;其次是研究在人类社会及其经济发展中为适应用水的需要而开发利用水资源的科学途径;第三则是研究在人类开发利用水资源过程中引起的环境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水资源自然规律的影响,探求在变化的环境中如何保持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的科学途径等。因此,陈家琦等(2002)认为,水资源学是水资源进行评价、合理配置、综合开发和合理利用和保护,为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水的保证,处理好水资源和社会经济发展及环境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以及对水资源科学管理和保护经验的系统总结所形成的知识体系,是指导水资源业务的理论基础[3]

2.3.2水资源学与水文学的区别和联系

水资源学与水文学的不同之处在于:水资源学是以研究评价和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水资源为总目标,而水文学即使其发展到了水资源水文学阶段,也仍然是以研究水文规律为主要目标,是水资源学的科学基础。但在研究水文循环中,在陆面上的水文循环除了自然状态下通过土壤和地表植被的蒸腾作用而对水文循环要素的影响外,因社会需水量增加,供水量加大而出现一种受人为干预的“侧支循环”,即通过取水、用水和耗水、排水形成的小循环。这个侧支循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陆面上的水文循环。水文学和水资源学间的联系,也主要通过这个侧支循环来反映。

水文学是水资源学的基础,而不是水资源学的前身,在与水资源有关的科学技术活动中,其中的基础部分大都是水文学活动。例如:水资源评价是水资源学的基本内容之一,而对水资源进行基础评价,即包括对水文、气象、水文地质等基本资料的收集、整理和统计成系统的图表等工作,就是纯水文学的工作;对水资源的空间和时程上的分布特征分析,实质上就是对降水、径流、地下水的水文特性分析。但水资源基础评价不过是水资源评价的一部分内容,对水资源供需情况的分析和预测,水资源为适应社会需求而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分析,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对环境和生态系统影响分析等,则超出水文学的范围,是水资源学的特定范畴[7]

由上可见,水文学和水资源学既各自独立(水文学属于地球科学,而水资源学则属于自然资源科学),又相互依存。水资源学的基础是水文学,水文学服务于水资源问题。

2.3.3水资源学的学科地位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益突出的水问题使水资源问题研究越来越活跃,人们对水资源的认知程度也不断加深,水资源学科不断向前发展,内容体系不断更新。但对水资源学科地位的讨论是在1996年以后才展开的[3,7~10](图2.1)。

(1)人类对水圈的认识和系统知识体系的形成——水科学-水文科学-水资源学、水资源水文学。

(2)用资源学观点看待水圈——水资源学。

(3)人类社会在其发展过程中,对自然条件和地球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等干预、控制的技术知识和工程能力积累而得的系统知识体系,形成了技术(应用)科学体系——水利科学-水资源学。

(4)对地圈的形成、存在和演化的外部条件及其相互作用的认识,形成环境科学这一较新的科学领域——水利环境学、水资源环境学。

(5)水资源学与有关学科相互渗透形成新的边缘学科——水资源水文学、水资源经济学、水资源环境学。

2.3.4水资源学的学科体系

因为水资源学是一门相对年轻的科学,因而关于它的学科体系的研究还不深入。王浩等[9]第一次较为系统地论述了这一问题。其主要观点是:

图2.1 水资源学在学科体系中的地位

(据陈家琦等修改)

(1)水资源学是资源科学学科体系的一个重要分支,是水利科学的更高层次。

(2)水资源学学科体系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①基础学科:研究水资源运动、演变和循环规律,如水文学、水力学、湖沼学……;②应用学科:研究解决人类开发和利用水资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农田水利学、水利工程学、水工结构学……;③综合学科:大多属于交叉学科,如水资源管理学、水资源经济学、水资源生态学……(图2.2)。

(3)从学科的成长来看,虽然水资源学的具体构成还不是特别明晰,但由于其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已经比较成熟,加上综合学科迅速成长,水资源学正处于一个日益完善的过程,已经初步取得了国际和国内各方面的认可。

(4)地球科学、生物科学、技术科学、社会科学、环境科学等学科领域的发展,为水资源学与有关学科的相互支持与发展奠定了基础;水资源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为水资源学学科体系的形成和完善创造了基本条件。

2.3.5水资源学的特点和研究方法

如前所述,从水资源学在科学体系中的地位可知,水资源学同时具有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边缘科学)的性质,但从目前其主要业务仍属于水利部门这一现实来看,主要还是技术科学,其学科特点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图2.2 水资源学学科体系示意图

(据王浩等,2002)

(1)水资源学的基础之一是水文学。水资源学的研究起点是对气象、水文、水文地质等自然现象的长期观测资料系列,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水资源的评价、合理配置、规划等方面的研究。由于这些自然现象的地区特点,水资源学也总是以区域的或地区的对象为研究对象,而少做没有具体对象的抽象研究。

(2)水资源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科学。水资源学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具体区域或地区水资源的供需问题,而研究的结果要在解决这一实际问题中起作用并得到实际的认可,取得预期的效益。

(3)水资源学的研究必须从整体性的观念出发。研究水资源问题不能就事论事,例如解决供水问题不能只考虑从水源地如何把水引出来,而要同时考虑这一取水活动是否会对下游用水产生不良影响,上游的今后发展是否会影响供水水源的变化,从流域或区域的角度考虑在取水点的合理取水量应是多少,是否会引起地区间的收入分配不公,取水后是否造成环境的影响和生态系统的不利变化。

(4)水资源学的研究必须结合社会科学和环境科学进行。由于人类社会面对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重重压力,而水则是其中的核心问题之一,研究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既要考虑为当前的需要合理安排调整供水规模与供水体系,以及水环境的保护,又要考虑今后随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用水的增加和水环境的变化,引起新的问题。

学科特点决定其研究方法。因水资源具多重属性,而且研究主要是问题导向型,所以决定这门学科的研究方法既要成因分析与统计方法相结合,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注重不确定性研究,并力争从整体出发,综合考虑有关方面,在充分利用现代技术的基础上,建立切合实际的决策支持系统。

参考文献

[1]叶守泽,夏军.水文科学研究世纪回眸与展望[J].水科学进展,2002,(13)1:93~104

[2]沈灿燊,叶锦昭.世界水文科学与近40年中国地理范畴水文科学的发展[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35)增刊:1~7

[3]陈家琦,王浩,杨小柳.水资源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8,9,4

[4]左其亭.可持续水资源管理量化研究的现代水文学基础[C].中国地理学会水文专业委员会第八次全国水文学术会议论文集(2004)

[5]张声才.水资源概论[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4,1~211

[6]沈灿燊.水资源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4

[7]陈家琦.论水资源学和水文学的关系[J].水科学进展,1999,(10)9:215~218

[8]陈家琦,王浩.水资源学概论[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6

[9]王浩,王建华,秦大庸等.现代水资源评价及水资源学学科体系研究[J].地球科学进展,2002,(2):12~17

[10]严登华,王浩,王建华等.国际水文计划发展与中国水资源研究体系构建[J].地理学报,2004,59(2):249~259

㈧ 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有什么关系

水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水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物质资料之一,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是人类的生存之本。

水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和经济资源, 水资源对于经济社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水是孕育万物和文明的基础,与阳光和空气一起构成了生命的三要素。同时,水对城市的发展更是息息相关,世界上几乎没有一座城市和文明的发源地不是沿河湖水域而发展起来的。

2水资源具有不可替代性。地球上我们使用的资源有的是可以替代的。如化工塑料产品可以替代金属产品。动力资源中也不断地出现了替代性资源,如水能资源、核能资源的发展,等等。但是水资源却具有不可替代性,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哪一种资源可以替代水便于人的饮用,可以保证生命的存在和延续。

3水资源是重要的经济资源。水资源作为经济资源,与粮食、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同等重要的战略地位。

然而,随着现在社会的快速发展,许多河流都被污染了,水资源也随之被破坏,水污染加重,水质型缺水范围扩大。据有关专家的研究结果,我国因水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占GDP的1.5%-2.8%。北方地区由于水环境容量有限,污染所造成的缺水城市和缺水地区增加;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等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也不断出现了水质型缺水问题。可见水资源的质量好坏关系到经济发展的效益高低。不但是水资源的质量问题关系到经济发展同时水资源的分布不均与稀缺也成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水资源分布与利用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我国水资源的空间分布极不均匀,总体上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北方地区水资源贫乏,南方地区水资源相对丰富。水土资源在地区上的组合不相匹配,水资源分布与产业布局不相适应,各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差异较大,有些地区水资源短缺已经严重地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发展。由于人均量不足和时空分布不均,使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成为我国经济发展长期面临和必须妥善处理的基本问题之一。

水资源是稀缺性战略资源。水资源之所以重要,不仅因其与经济社会发展生死攸关,还因为水资源是稀缺性战略资源。我国每年因缺水减产粮食造成的经济损失约500亿元,影响工业产值2000多亿元。华北和西北地区的资源型缺水问题已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华北地区(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山西和内蒙古)水资源量占全国的4.54%,人口和GDP分别占全国的19%和24%,属于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地区之一。当地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超过70%,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需水量增加,水资源供需矛盾将日趋突出。从一定意义上说,水资源的短缺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综上所述,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建立完善用水节水保护水的责任目标体系,并能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发现更好的更有效的水资源管理方法,不断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㈨ 在进行水资源规划时,各类经济社会指标预测的方法分别有哪些

在进行子资源水资源规划时,各类经济社会指标预设的方法包括很多。

与水资源社会经济系统发展预测ppt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
© Arrange www.ahjjxxzx.com 2010-2020
温馨提示:资料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