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开发 > 制约经济发展的

制约经济发展的

发布时间:2021-02-08 11:32:47

A. 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是什么

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是劳动力,是"人",更确切的说是各尽其能,全面发展的"人".那么,一方面提高人口质量,控制人口适度增长,要解决的是"人口问题";另一方面,在保障生存、受教育、自由等基本权利的基础上,以更和谐的方式组织起来推进社会化大生产则是政治问题。
因此,经济发展是一个综合问题,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在不同的环境下,不同的时间下,起基本作用的因素是不同的。
应当承认,当前中国的经济发展势头很好,人民的生活水平在逐步提高,是不争的事实。但是,显而易见的是仍存在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其中生产力低下是最主要的矛盾,“发展中国家”是我们的基本特征。因此,发展生产力仍是最根本的问题。这是一个经济问题。

B. 着力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什么问题

  1. 经济发展的速度与质量的问题。

  2. 2.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问题。

  3. 3.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化问题。在向集约型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化过程中,社会就业的问题。

  4. 4.劳动者素质与社会需求不完全一致的问题。

  5. 5.国际贸易竞争对国内的冲击以及随之而来的失业问题。

  6. 6.资源利用率较低,经济发展过于依赖资源的问题。

C. 环境治理制约经济发展怎么理解

著名城市问题专家、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朱铁臻断言,“在21世纪里,一座不适宜现代人生存的城市必将被淘汰,一座压抑人、限制人的创造性和发展的城市必将衰落。”他指出,“城市要选择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双赢战略。”1保护环境不会阻碍发展目前,工业化、城市化已成为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全国实现小康生活水平的必由之路,但目前我国城市化和城市发展也面临着重大难题——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双重挑战。朱铁臻教授指出,发展与环境二者密不可分,从工业革命开始,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就形成了一个尖锐的矛盾。由于发展模式的选择不当,造成发展经济的同时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进而制约了经济发展。据不完全统计,环境污染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通常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左右,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增长方式,高效利用能源、资源,保护修复和改善生态环境,是城市亟待解决的迫切任务。朱铁臻认为,一个现代城市,能否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能否协调,是否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和人文环境。城市环境又是一种稀缺的资源,它是城市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条件。人类的文明与进步需要城市的发展,而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又需要良好的环境,这两者是对立的,又应当是相互统一的。因而,城市必须选择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双赢的发展战略。专家指出,保护环境不会阻碍发展,我们还可以发现一些经济的增长点,可以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又促进环境的发展。2科技是可持续的积极力量“对于积极的、可持续的发展来说,科技是非常必要的。在中国5000年历史当中,中国的科技发明史也在世界上非常突出,所以中国应该有能力准备好,有智慧在城市化进程当中做好转变。”几位国际环境专家在阐述应对环境问题时,都用大量的事实印证和强调了科技的积极力量。比如,在美国洛杉矶的中心区圣塔莫尼卡:已将一半的车辆改为使用天然气,同时也使用其他的环保能源;建起了第一个太阳能驱动的摩天轮;现在正与南加州其他5个城市合作,一起推进通过电解水获得氢气燃料的可再生能源项目,一些新建改建的公共与私人住房用上了天然气、氢气而成为绿色建筑;私人住房使用太阳能,可以降低2/3的能源消耗,并降低了污染的排放;操场的下面等地方安装了雨水收集循环系统,收集雨水冲洗厕所,而如果建设了所有这些设施的话,整个城市就不会花费40亿美元治理雨水的污染。在北京,3000辆公共汽车已经使用天然气减少环境的污染。最近,科技的一种进步就是在水过滤过程当中使用薄膜技术,这能够使水的循环更加高效和经济。可以说,科技是构建可持续的人居环境的积极力量。3完善人居,公共服务是重头戏构建城市人居环境的基本要求有哪些?朱铁臻对这个问题做了以下解答。城市人居环境的建设,第一,要以满足城市居民的需要为尺度,最大程度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第二,要以安全性为人居环境的突出要素。现代的城市要把安全置于重要的地位,如防洪、防震、防火、防交通事故、防突发事故,等等,都是理想的人居环境不可缺少的。都市人在享受现代化发展带来的文明之时,又要谨慎地防御自然的报复和人为破坏所带来的恶果。最近美国新奥尔良的飓风就是自然的报复,前不久英国的地铁爆炸就属于人为的破坏,这都是需要重视的安全问题。第三,要以文化为基石,构筑城市人居环境。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城市的本质就是文化,文化也是人类的生活方式,城市的人居环境一个不可忽视的要求就是文化性。第四,以方便的公共服务来完善人居环境。城市人居环境的重要条件是公共服务,其中包括便利的商业网点、健全的医疗保健机构和实施稳定的供电、供水和排水系统,良好的电信服务,高质量的物业管理,较为齐全的学校教育设施以及充裕的公共设施,例如停车场、文化亭设施等。4科学规划是改善人居的龙头对于如何构建城市人居环境,不少专家都把做好规划放在了重要位置。朱铁臻认为,不断改善人居环境是城市发展的永恒追求,而良好的城市人居环境则是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改善城市人居环境首要的问题是科学规划,特别是要做好城市的总体规划,规划的核心是搞好城市的总体布局,将城市中的各种物质要素合理地进行空间分布和组合,作为城市建设和发展的依据。城市布局发展趋势是:由分散走向集中;再由集中走向分散。现代城市都呈现出分散化、郊区化的趋势。新城建设多是脱离旧城进行的,大城市新增部分主要由分布在主城周围的卫星城来容纳;城市中心功能多样化,由单中心变为多中心,空间结构由向心结构转向离心结构。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会长杨慎指出,现在城市的高楼太高,楼房密度太大,人口的密度太大,会对我们城市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所以城市要建低密度建筑,适当地留有空间,留有发展余地是最大的节约。一些当前看来是合理的东西最后会证明我们是错误的。他还强调,在居住区里面一定要注意不要盖高层建筑,要以人为本。建了高层建筑以后,遮阳、遮风、遮视线,对广大的居民来讲是对他们居住权利的侵害,我们不应该建太多的高层,应该防止互相遮挡的现象。建高层,虽然说是节约了中国的土地,但是过多地建高层,以后会给中国带来很大的负担。国家环保总局自然生态保护司副司长王德辉说,他参加过很多城市总体规划的论证,看过很多的文件,城市发展总体规划确实在城市建设、人居建设中起着很重要的指导作用,但与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还不太适应。他说,我们在审查城市总体规划当中发现,以前大部分的城市和社区发展总体规划缺乏以生态系统的方式做指导,没有把整个城市和周边地区作为一个大的生态系统加以规划和建设。王德辉指出,在科学的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中,用优化生态系统做指导,及时修订社区居住建设的规划是非常重要的。5改善人居须落在社区建设上城市社区是城市的小社会,是城市大社会的基础,是城市居民的基本生活空间和载体。正如朱铁臻所指出的,“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必须落实在社区生态文明建设上。”他进一步指出,生态文明社区包括绿色空间系统、水资源系统、废弃物自理系统、清洁能源系统、道路交通系统、文化活动系统以及社区服务系统。社区建设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转型期间需要完成的一项重大任务,能有效地促进城市人的全面发展,增强城市群体之间的交流与协作。没有文明的社区,也就谈不上良好的城市人居环境。朱铁臻强调,社区建设、环境建设,要避免太多的无谓奢侈和浪费,要地关注与人的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细节,如近人处的建筑细节、无障碍设计、体贴人的公共设施、小尺度的绿色和公共空间、精致而舒适的步行环境等。并且要强化对社区弱者(老年人、残疾人、失业者等)的支持,体现平等公正的城市生活。我们在深圳桃源居社区看到,他们就注意把居住、就业、文化、商业、娱乐、公共服务等方面综合在一起,在社区体制创新、建设生态文明社区上走在了全国前列。

D. 经济增长的制约条件有什么

未来十年中国经济增长的制约因素
未来十年就是到2015年以前。说到未来十年中国经济增长的制约因素,首先应该对到2015年以前中国经济增长的阶段有一个判断。 德国著名学者霍夫曼曾经提出过一个著名理论,即重工业一旦在全部工业产出中的比重达到一半就进入了工业化中期阶段,而达到三分之二以上,一个国家的工业化就算是基本完成了,用重工业与轻工业的比率关系看,一半就是1,三分之二就是2,这就是著名的“霍夫曼系数”。上世纪70年代中期的日本,“霍夫曼系数”已经达到3,80年代中期的“亚洲四小”都达到2,都是基本上完成工业化的标志。中国在改革开发前由于特殊的发展战略也曾达到3,但不是正常的工业化道路,改革以来进行了很大调整,80年代出现了轻工业的超前增长,重工业比重虽之下降,但是到90年代以来,重工业的比重又开始上升,目前的“霍夫曼系数”约为1? 25,所以可以说已经进入到工业化中期阶段。按照日本和“亚洲四小”的经验,到2015年“霍夫曼系数将可能超过2,工业化任务也将进入到后期阶段,人均GDP 将达到3500美元。 从国际经验看,工业化进入到中后期阶段也是城市化的高潮,中国由于过去一直采取工业化超前战略,城市化率与工业化水平相比极不同步,所以在未来十年中城市化高潮还会更“高”一些。城市化和工业化都是生产要素向非农领域转移的过程,不仅人口要进城,资金、土地等生产要素也向城市和工业转移,资金还好说,目前就有较多剩余,主要是土地极为稀缺,因为中国虽然国土辽阔,但平原只占12%。工厂、城市和道路都要建设在平原,而平原又是中国最宝贵的农业资源。中国有超过19亿亩耕地,其中坡度低于8度的平耕地只有9亿亩,主要在平原,都是耕作条件最好的优质耕地,以粮食亩产来说,平耕地的亩产量是其他耕地的两倍以上。世界发达国家的人均粮食消费量平均在1千公斤,亚洲国家膳食结构不同,消费粮食少一些,也要500公斤。中国到2015年人口将超过14亿,人均500公斤总量就是6亿吨,1998年是中国粮食产量的高峰,达到5. 1亿吨,但是自1998年以来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速度加快,以及退耕还林等原因,耕地减少了6364万亩,年均减少超过1千万亩,产量也减少到今年的不到4? 5亿吨。虽说有粮价下跌、农民减少种粮的因素,但耕地减少的影响更大。如果由于耕地不断减少,粮食产量停滞不前甚至继续下降,到2015年的供需缺口就可能扩大到1. 5亿吨。长期以来,世界的粮食贸易量稳定在2亿吨上下,如果有四分之三让中国买走是不可想象的事,但是没有粮食,工业化也好,城市化也好,统统提不上。我们可以简单地算一笔帐,1998年以来中国耕地面积减少如前,而非农人业口增加了5140万人,人均城市化占地是1. 23亩,去掉退耕还林面积也要0. 8亩,按此计算,如果到2015年中国的非农业人口再增加3个亿,中国的城市化率也才达到45%,耕地却要占掉2. 5亿亩,这怎么了得?所以,土地以及粮食供给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矛盾关系就成了未来经济发展的极大制约。 工业化进入到重工业主导阶段,最显著特点是能源、矿产资源消耗大量增加。轻工业主要是生产吃穿用品,所以消耗的原材料主要是需要地表以上的农产品资源,而重工业主要是生产住和行的产品,消耗的原材料主要是金属和能源,资源指向也就从地表以上转为地表以下。中国虽然人口占世界五分之一以上,但发展重工业所需要的主要能源、矿产资源如石油、天然气、铁矿、铝土矿等的蕴藏量却都在世界的5%以下,人均排在世界80位以后,所以相对于需求来说极为不足。以钢铁来说,去年中国的产量已经是美、日产量之和,今年的总消费量将达到2. 5亿吨,明年可能上升到2. 8亿吨,但从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历史经验看,人均消费都是1吨钢。中国对钢铁的需求可能还要高一些,有两个原因,一是中国正在承接世界制造业的转移,消耗的钢铁还有满足世界其他国家需要的内容。二是中国的人均平原面积太少,为了减轻城市化与农业在土地资源上的矛盾,必然要走大城市化的道路,这就会使中国城市的“容积率”水平比任何国家都高得多。容积率高就高楼大厦多,而高层建筑每平米所消耗的钢材比一般性建筑要多出三分之一。人均1吨钢2015年14. 5亿吨,差不多是目前全球每年的钢铁产量的两倍,许多人认为中国近两年钢铁生产和投资的增长率太高了,已经高得“离谱”,认为人均500公斤即总产量7亿吨都不可能,但是,去年浙江的钢材人均消费量差不多就是500公斤,浙江人目前的生活水平就是未来中国人追求的目标吗?但是仅有需求还不行,还得看供给条件,自己生产不足就得进口。今年中国铁矿砂的进口量超过1. 5亿吨,已经超过日本,已买进了世界可贸易量的30%,7亿吨就得把目前世界铁矿砂的全部出口都买下来,而14亿吨世界铁矿砂的产量就得翻一番。 与石油比较,钢的矛盾还不算最突出,因为世界铁矿砂的可采储量还有3500亿吨,如果中国需要供给还可能增加,但目前世界石油的可贸易量只有16亿吨,而且产量增加的难度很大,后备资源也不多。发达国家人均消费的原油至少是1吨,美国是4吨,日本是2吨。中国从1993年已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今年的石油进口将达到8千万吨,比去年要增加1千万吨,到2015年如果人均消费一吨油,总量就要14亿吨,国产能力可能只有2亿吨,就要进口12亿吨,等于要把全球四分之三的贸易量买下来。由于世界石油资源的短缺,大国的石油利益已经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国际政治和军事问题。但是中国人均石油消费上不来也搞不成现代化,目前中国私人轿车的保有量只有400万台,家庭拥有率只有0. 3%,而发达国家都在70%以上,如果没有宽敞的住宅和家庭轿车,中国人追求现代化目标还有什么意义?所以资源的需求与供给差距矛盾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中的又一个制约。 此外,还有水资源的制约问题。 环境因素也是很大的制约因素。中国由于缺油,未来经济发展的能源供应在相当程度上是靠煤,而煤的燃烧会排放大量有害气体污染大气。中国的有限的平原面积90%集中在沿海,中国未来的工业化、城市化都会在这些地区展开,为了尽量减少占用耕地,工厂和城市都会在有限的地域上集中,也就会造成有害气体、液体和气体排放物的集中,其集中程度可能只有日本才能相比。但日本是岛国,国土呈狭长状,海洋大气环流的运动,使日本比较容易净化大气,工业和城市污水也可很快流入海洋。中国则不行,中国的地势是西高东低,受海洋季风的影响,大气主要是自东向西流动,例如每年刮的台风,运动方向都是从海洋向内陆吹,就不容易净化大气。河流也比日本长得多,不利于污水的排放。 还有就业问题。轻工业的特点是劳动密集型,而重工业具有资本、技术密集型的特点,所以进入到重工业主导增长阶段,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关系就发生了变化。90年代以来,中国进入到重工业主导增长阶段,产业发展对劳动力的吸纳力明显衰减。在80年代,中国经济增长率只要能达到7%以上,就能基本上吸收掉当年新增的劳动力,但是近几年中经济增长率都在8%以上,却出现了失业率上升的趋势。中国由于改革前的特殊工业化道路,造成了工业产值超前增长而农村劳动力转移滞后的“二元结构”矛盾,至今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仍高达3. 7亿,可实际约只需要1. 5亿人就够了,富裕的劳动力就是剩余,需要向非农产业转移。可9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重工业化的趋势,导致农村劳动力转移停滞,就出现了“三农”问题。如果不能有效地解决农村人口城市化的问题,到2015年虽然中国的人均GDP 增加到3500美元,而农村仍然是9亿甚至是10亿人口,中国说什么也不是现代化国家,人均收入的增长只能意味着富者逾富而贫者逾贫,社会发展就难以保持稳定。 总之,在未来的工业化、城市化与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将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新矛盾,新问题,有些问题如能源、矿产供给问题在“十一五”期间就会显得极为尖锐,这就需要我们未雨绸缪,制定好正确的发展战略与政策。中华民族是勤劳智慧的民族,在现代化进程中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因为篇幅所限,这篇文章重点是谈限制因素,中国实际上还有很多有利的国际、国内因素,只要我们善于运用这些有利因素,就可以化不利为有利,实现在新世纪中国经济的腾飞。

E. 如何解决制约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问题

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是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推进需求结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收入分配体制改革,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推进需求结构战略性调整,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保障。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出口和投资拉动,这使得经济发展的后劲和动力不足。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国内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充分发挥消费对促进经济增长的动力功能,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持久动力。近年来,我国通过家电下乡、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调整收入分配等措施,扩大国内消费需求,促进了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谋求一个“以高新技术为先导,以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促进服务业的全面发展”的现代产业格局,促进经济增长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促进可持续发展。上海“四个中心”建设,推进上海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促进上海经济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推进区域、城乡协调发展,提高经济发展的整体素质和水平,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由于各种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城乡之间、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存在较大“落差”,农村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这不利于我国社会和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促进区域、城乡协调发展,对经济发展作出区域部署,合理布局生产力,突破地域、自然条件的限制,促进可持续发展。我国通过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城镇化改革等战略举措,调整生产力布局,有利于提高经济发展整体水平,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推进收入分配结构调整,缩小收入差距,维护社会公平,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劳动者只有在利益和权利分配上实现公平,才能激发出极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去追求更高的效率,推动实现可持续发展。推进收入分配改革,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的比重,调节过高收入,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维护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条件。近年来,我国通过税收制度改革、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提高最低保障和扶贫标准、提高养老金比例等措施,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把维护社会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缓和社会矛盾,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创造了稳定和谐的社会条件。试题分析:知识范围为经济常识。此题为开放式,论述题,学生要综合运用知识来分析,如同一个小论文,一定要有政治论文的语言和原理,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得高分①从调整需求结构的视角论证,重要逻辑环节我国经济发展依靠投资需求和出口(外需)拉动明显,但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拉动作用还不够;通过调整需求结构,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持久动力。②从调整产业结构的视角论证,重要逻辑环节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向,三大产业调整的道路,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系。③从调整区域经济结构的视角论证,重要逻辑环节是区域发展不平衡成为经济持续发展的制约;通过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合理布局生产力,提升整体发展水平,为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④从调整城乡结构的视角论证,重要逻辑环节是城乡发展差距过大制约经济持续发展,通过推进城镇化,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为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⑤从调整分配结构的视角论证,重要逻辑环节是差距适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之一,公平是追求效率的社会条件,收入分配公平可以调动人们生产积极性,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⑥从调整贸易结构的视角论证,重要逻辑环节是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对外贸易的质量和效益,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优化进口结构,引进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加快我国技术进步,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F. 简答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因素很多,
人才结构,人口结构与其素质,一个国家的经济体制,经济政策等是否适应该国,该国的自然资源是否合理利用,最重要的是该国的科学教育产业是否发达以及其影响下的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帕金斯认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面临的政治障碍包括三个方面的因素。

1.政府稳定性。稳定的政府能够为现代企业创造和维持一个稳定的环境。发展中国家由于经历了长期的国内政局的不稳定,长期的战乱,或是政府的更迭频繁,新的政策法规和其他限制不断替代原有的政策法规,投资风险性很大,从而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2.政治独立。发展中国家即使有一个稳定的发展环境,但在殖民时期,宗主国在殖民地创造稳定的环境通常只是为了帮助那些来自殖民宗主国的商人和投资者们获取利益,而殖民地的大众却从中受益甚微。而且大多数殖民地政府只投入极为有限的资金,用于培训当地人民、开发电力资源或推动工业发展。所以,政治上的独立也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3.经济政策。坏的经济政策,会阻碍经济的增长,使之无法进行,也可以使已经开始的增长停顿下来。经济发展本身,尤其在早期阶段,会造成社会与政治的高度紧张,从而削弱增长所必需的稳定基础。对政治环境的理解,是制定经济政策时最基本的要素。对政治环境的理解应始于一种认识,即政治是由政治家而非哲人领导的。哲人可以不管国内不同群体的特殊利益,在杰出的工程师和经济学家的帮助下,设计出使全社会利益最大化的发展计划。政治家则必须保证首先采取步骤,使那些选举他们当政的大众能继续支持他们,或者必须小心翼翼地避免各种政策产生新的对立派,或者是旧的对立派别活跃起来,不同势力的要求和目标造成了经济政策抉择上的困难。所以政治与政策揉在了一起,这也是为什么某些国家能够有历史长久的经济发展,而另一些国家却不能。

G. 影响和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人口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人口多有可能发展快,市场消费潜力大了,人口少,形成不了大市场,那我消费潜力就小了,经济又没有了回旋空间。

H. 制约我国经济发展主要因素分析

选题号:3

经融1101 肖金 201104051

制约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简析

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中国新的改革任务提出了要求,其中涵盖的15个改革任务中有6个是关于经济的,由此可以看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经济发展依旧是我国的中心任务。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一直维持着持续的高速增长,GDP增长率平均在10%以上,但自从进入21世纪以来,这一增速慢慢趋缓,甚至逐年呈下降趋势。有这样一组数据:2013年上半年的GDP为248009亿元,同比增长7.6%,2012年上半年GDP同比增长率为7.8%,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宏观经济出现了回落。当然,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的确不可能永远维持一个如此高的水平,但在我国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出现的一些问题确实成为了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因素,其中以下两点我认为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因素。

一、人口问题:包括我国的人口基数、人口结构及人口的分布问题

(1)人口基数: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在2005年人口就已经到达了13亿,接近世界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庞大的人口数量就意味着其中蕴含的众多社会问题,就业、住宅以及基本的生活保障问题在这样一个庞大的基数面前都会被无限放大,因此,在这方面,

1/5页

阅读全文

与制约经济发展的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