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开发 > 经济发展新常态与经济结构性改革

经济发展新常态与经济结构性改革

发布时间:2021-02-08 13:12:51

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主要哪几个特点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阐述了新常态的九大特征:

  1. 从消费需求看,过去我国消费具有明显的模仿型排浪式特征,2014年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保证产品质量安全、通过创新供给激活需求的重要性显著上升,必须采取正确的消费政策,释放消费潜力,使消费继续在推动经济发展中发挥基础作用。

  2. 从投资需求看,经历了30多年高强度大规模开发建设后,传统产业相对饱和,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对创新投融资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必须善于把握投资方向,消除投资障碍,使投资继续对经济发展发挥关键作用。

  3. 从出口和国际收支看,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前国际市场空间扩张很快,出口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动能,全球总需求不振,我国低成本比较优势也发生了转化,同时我国出口竞争优势依然存在,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正在同步发生,必须加紧培育新的比较优势,使出口继续对经济发展发挥支撑作用。

  4. 从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看,过去供给不足是长期困扰我们的一个主要矛盾,2014年传统产业供给能力大幅超出需求,产业结构必须优化升级,企业兼并重组、生产相对集中不可避免,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作用更加凸显,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为产业组织新特征。

  5. 从生产要素相对优势看,过去劳动力成本低是最大优势,引进技术和管理就能迅速变成生产力,2014年以后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农业富余劳动力减少,要素的规模驱动力减弱,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必须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新引擎。

  6. 从市场竞争特点看,过去主要是数量扩张和价格竞争,2014以后正逐步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统一全国市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是经济发展的内生性要求,必须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形成统一透明、有序规范的市场环境。

  7. 从资源环境约束看,过去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空间相对较大,2014以后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

  8. 从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看,伴随着经济增速下调,各类隐性风险逐步显性化,风险总体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将持续一段时间,必须标本兼治、对症下药,建立健全化解各类风险的体制机制。

  9. 从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看,全面刺激政策的边际效果明显递减,既要全面化解产能过剩,也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探索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必须全面把握总供求关系新变化,科学进行宏观调控。

㈡ 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根本要靠

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根本要靠创新。

㈢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为什么要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可以给您提供一些参考论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应和引领中国经济内新常态(《清华大容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2):45-45)论新常态下中国供给侧结构性动力机制的优化——基于1994-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2):28-36)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现实与政策(《当代经济管理》, 2016, 38(4):40-45)这三篇论文应该对您有帮助。

㈣ 如何理解经济新常态和供给侧结构

“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具体而言,就是要求清理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将发展方向锁定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投资出口占比太大,消费占比太小”的时代正在远去,而“供给跟不上需求”正凸显经济增长的重要障碍。“供需不匹配”,是理解“供给侧改革”最基本的背景。消化过剩产能提速。过剩产能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转型的一大包袱。产能过剩企业会占据大量资源,使得人力、资金、土地等成本居高不下,制约了新经济的发展。当前多个行业、多个地区的产能过剩正引起各方的担忧,可能引发通缩、失业、经济动力不足等一系列风险。服务业黄金时代到来。服务业是未来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双重稳定器。一方面维持经济增长,另一方面提供就业岗位。第三产业每增长 1个百分点能创造约100万个就业岗位,比工业多 50万个左右。对政府保持经济增长和稳定就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当下服务业发展的根本瓶颈不是需求不足,恰恰是供给不足。在教育、医疗、金融、旅游等领域,一方面国内抱怨声不断,另一方面大批消费者源源不断地到国外消费。究其缘由,这跟国内服务业供给侧的乏力有关。

㈤ 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为什么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所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从供给端入手,通过改革让生产要素和自然资源充分、高效地利用起来,以解放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一般来说,短期内经济产出水平由需求侧决定,而中长期产出水平则由供给能力决定,因此,需求侧管理往往着眼于平抑经济总量的短周期调控,而供给侧管理则关注中长期的系统性结构问题。需求侧管理在应对经济萧条等“病症”上可以救急,但副作用大,搞不好会带来滞胀;供给侧改革虽见效慢,但通过综合施治能够治标固本。在不同时期,针对制约经济增长的主要矛盾,各国的宏观调控侧重点会有所不同。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供给侧管理尤为重要,因为它是提高潜在产出水平的唯一途径。
从理论上分析,完善的市场机制能够引导供给,使供给自动适应需求并创造需求。如果供给不能满足需求,一定是存在某种程度的供给约束和供给抑制。因此,供给侧管理要求放松供给约束、解除供给抑制,要求制度的变革与完善。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稳定经济增长,要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相互配合的五大政策支柱”。从中央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部署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容包括简政放权、放松管制、金融改革、国企改革、土地改革等,其核心是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活微观主体的能动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调整优化供给结构,提高供给品质,为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打下坚实基础。

㈥ 为什么经济新常态下完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分析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在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后,党中央针对我国经济当前阶段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提出的一系列改革举措。
1.我国正处于消费加速升级的时期,而供给体系不能很好地适应这一变化,供给需求不匹配的问题日益显著。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我国人均GDP已经接近8000美元。根据世界各国的经验,人均GDP达到8000美元后,消费升级趋势将加速。近几年来,旅游购物、海外代购在我国迅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前我国国内的供给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多样化的需求。而造成供给体系无法适应消费升级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供给体系依然处于强调低成本、大数量、低差异化的规模化工业化生产阶段,而尚未进入强调差异化生产、满足不同消费需求的柔性化生产阶段。要实现这一转变,就需要整个经济体系实现转型,即从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向强调创新的集约型方式转变。
2.需求侧管理手段边际效应递减。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并日趋完善,我国通过需求侧进行宏观调控的能力不断提升。应该说,这些年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与我国的调控措施有着紧密联系。但是,随着需求侧调控措施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增加,这些政策的边际刺激效果正迅速降低,而其产生的负面效果却不断显现。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较多地依赖于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建设,但随着相关领域投资数额的激增,继续依靠基础设施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效果正逐渐变差,政策短期可操作空间也逐步变小,特别是在最终消费率提升较慢的情况下,过度依赖投资会对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构成一定的阻碍。据统计,“十二五”期间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完成投资超过12.5万亿元,是“十一五”期间的1.6倍。应该说,基础设施建设适度超前对经济发展较为有利,但是如果长期持续地将基础设施投资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手段,则早晚会使基础设施的投资超出合理限度,进而带来各种问题。特别是在经济发展面临困难的情况下,一次性进行过量的基础设施投资,将会压缩未来相关投资空间,影响未来经济调控政策。
3.我国进入经济新常态。在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增长速度将由高速转为中高速,经济增长动力将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经济发展主线则变成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即如何在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难以为继的情况下,尽快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而集约型经济增长的实质便是,通过优化组合各个生产要素,不断挖掘生产要素的潜力,提升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进而实现高质量的经济增长。可以看出,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强调的是综合供给效率的提升,这需要通过科技创新来实现。
4.我国在供给侧积累了诸多矛盾,严重影响了我国供给综合效率的提升。一方面,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突出。应该说,适度的产能过剩是市场经济一个常见的结果,因为经济发展存在波动,企业都会预留一部分产能应对经济进入繁荣阶段的需求增加。然而,我国长期快速的经济增长,导致部分领域投资过多,相关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突出,特别是在煤炭、钢铁等一些行业领域。无论是产能过剩还是库存问题,其实质都是占用了大量的资源,造成无效或者低效率供给,影响了相关行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应该采取相关措施予以治理。
另一方面,与企业生产相配套的金融体系和政策、相关的产业政策存在一系列不足,影响了企业供给效率的提升。例如,在税收方面,企业税收负担普遍较重,在实体经济发展环境较为不利的情况下,影响了企业提升供给效率。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要解决好这些突出的问题,从而提高供给综合效率。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以经济转型升级为导向
基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和特征,有两个紧迫任务需要完成,即稳定经济增长和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稳定经济增长,主要是阻止GDP增长率持续下滑的现象,实现“十三五”期间每年GDP增长6.5%左右的目标。由于我国目前人均GDP尚不足8000美元,经济发展的潜在空间依然较大,同时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不平衡的区域经济,决定了推动经济增长方面存在着“东方不亮西方亮”效应,稳定经济增长的目标实现难度不大。而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由于很难在短期内看到相应的政策效果,并且在以往需求侧管理措施的实际操作中这一目标也常常被忽略。因此,在未来较长时间内,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都应以经济转型升级为导向。
1.以技术创新为驱动力的经济转型是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要求。随着劳动力数量开始出现下降、各项资源能源限制不断增强、环境约束日趋强化,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的支撑因素正不断弱化,传统的发展路径已经难以为继。在这样的背景下,经济新常态强调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发展动力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是对我国未来较长时期经济发展趋势的科学判断。而无论是经济结构优化,还是发展动力转换,都需要提高创新特别是自主技术创新的能力来实现。当前,尽管在一系列政策支持下,我国自主技术创新取得了一定进步,但是整体技术落后、关键技术领域尚未取得突破的状况并没有根本改变,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依然是阻碍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在未来较长的时间内,逐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以创新为关键要素的企业核心竞争力,逐渐提升我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层次,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
2.“三去一降一补”目的是为了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目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行的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主要是针对我国在供给侧存在的突出问题而提出的综合性解决措施。其中,一部分属于在发展过程中逐步累积的突出问题,如产能过剩问题和房地产库存问题。事实上,产能过剩不是一个新问题,在以前的调控政策中,也曾经出台过淘汰落后产能等一些措施,虽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是整体来看,相关的政策措施并没有真正解决过剩产能问题,部分行业的产能过剩状况反而持续恶化。而另外一部分则属于对企业生产销售行为有重要影响的措施,如降成本和补短板。降成本的背景是最近一段时间以来,随着经济增长的放缓和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企业生产成本不断攀升,导致部分企业尤其是制造业企业面临着较困难的经营困境。毫无疑问,降成本将有利于缓解企业经营的困境,促进供给效率的提升。而补短板所包括的内容比较丰富,其中就包括支持企业技术和设备改造、加快技术、产品的创新等内容。可以看出,“三去一降一补”已经将转型升级及促进技术创新的相关内容包含其中。
从政策实施的角度看,先解决迫在眉睫的突出问题,然后逐步深化改革的相关举措,不断提升改革的效果,是一个理性的选择。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政府调控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有望长期持续,与需求侧管理一并构成完善的调控体系,共同促进我国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和经济转型的顺利推进。因此,从中长期的角度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遵循经济新常态下经济转型发展的要求,以技术创新为导向,将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作为核心目标。
3.以技术创新为导向,是与不断升级的需求相匹配的需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收入的提高,消费需求档次的不断提升是一个普遍规律。具体来说,从注重消费的数量、满足基本功能式需要的需求将向个性化、独特化、多样化的需求转变,相应地要求企业从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向柔性化生产转变。这一转变就需要以技术创新为支撑。一方面,产品品质的提升,需要企业在相关领域的技术创新取得突破。当前阶段,我国很多产品的品质不高,主要原因在于企业不掌握核心技术,只是追求以低成本为核心的竞争战略,较低的利润迫使企业不断在降低成本上下功夫,结果往往降低了产品质量和相关服务水平,影响了消费者的消费体验。
另一方面,独特化、个性化的需求满足,依赖于企业生产技术及组织方面的创新。要彻底实现个性化生产,并将其成本降低到合理限度,就需要依赖于企业广泛利用互联网、物联网等相关技术。例如,引起广泛关注的德国工业4.0,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重组工业生产体系,通过利用最新的互联网、物联网以及机器人技术,实现个性化生产。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其实也是经济新常态下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的一个要求。在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由单一追求经济高速增长转向注重增长速度与增长质量的协调,发展动力也由强调要素投入转向强调技术创新的带动力,而这一系列转变背后,需要更科学的政府和市场关系作为支撑。例如,要提升自主技术创新能力,不但需要完善的创新体系作为基础,还需要理想的有利于创新的环境和精准的调控能力作为支撑。其中,理想的环境主要包括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与适度的创新支持,前者其实就是强调市场机制的作用,只有在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下,企业才真正有动力一心一意进行技术创新,否则其精力很可能会用于获取垄断地位;而后者则强调,要适度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以尽快实现技术创新方面的赶超。而精准调控能力则体现在制定与实行技术创新相关政策时,必须提升调控的精准性,尽量减少相关政策的负面效应。
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程中,也应注重政府和市场关系的处理。一方面,我们要坚决避免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同于西方供给学派所主张的政策。供给学派极端排斥政府的调控作用,只强调市场调控作用的发挥以及对之前政府“扭曲”市场行为的纠正。而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则在注重发挥市场作用的同时也注重发挥政府的作用。以产能过剩为例,有的学者就认为,产能过剩是市场经济下普遍存在的现象,因而没有必要由政府采取手段进行处理;但是应该看到,我国的产能过剩并非是市场单一作用的结果,而是或多或少与政府调控有关,要解决这一问题,也必须有政府的介入。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其他任务来看,均在不同程度上需要政府在其中发挥作用,仅仅依靠市场机制难以解决。
另一方面,要注重吸取需求侧管理手段的教训,在解决一些深层次问题时,不能急于求成,应该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逐步将一些复杂的、深层次问题予以解决。在过去的需求侧管理上,我们过分强调政府对经济的引导和调控作用,而对市场机制的作用相对重视不够。因而,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我们应尽量避免采用行政命令的手段,而是尽量结合市场机制去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法,以便取得最佳效果。

㈦ 请阐述什么是经济发展新常态,如何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以新常态来判断当前中国经济的特征,并将之上升到战略高度,表明中央对当前中国经济增长阶段变化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刻,正在对宏观政策的选择、行业企业的转型升级产生方向性、决定性的重大影响。
新常态之“新”,意味着不同以往;新常态之“常”,意味着相对稳定,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长速度适宜、结构优化、社会和谐;转入新常态,意味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已经或即将发生诸多重大转变,经济增长将与过去30多年10%左右的高速度基本告别,与传统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粗放增长模式基本告别。
因此,新常态绝不只是增速降了几个百分点,转向“新常态”也不会只是一年两年的调整。认识不到新常态下的新趋势、新特征、新动力,不仅难以适应新常态,更难以把握经济工作的主动权。
经济的最大特点是速度“下台阶”、效益“上台阶”;新常态下的明显特征是增长动力实现转换,经济结构实现再平衡。突出表现为:一,生产结构中的农业和制造业比重明显下降,服务业比重明显上升,服务业取代工业成为经济增长主要动力;二,需求结构中的投资率明显下降,消费率明显上升,消费成为需求增长的主体;三,收入结构中的企业收入占比明显下降,居民收入占比明显上升;四,动力结构中的人力、资源粗放投入明显下降,技术进步和创新成为决定成败的“胜负手”。在这些升升降降之中,先进生产力将不断产生和扩张,落后生产力将不断萎缩和退出,既能涌现一系列新的增长点,形成新的增长动力,也要使一些行业付出代价、伤筋动骨。
面对新常态,首要的在于抢抓机遇。我们拥有城镇化的广阔空间、“四化”融合的巨大动力、消费升级的庞大市场、技术创新的突飞猛进,还有远未得到充分发挥的资本潜力、劳动力潜力、土地潜力等等。让这些潜力源源不断地焕发出来,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用“改革红利”赢得“人才红利”、“创新红利”的新机遇

阅读全文

与经济发展新常态与经济结构性改革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