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浅谈如何发展农村村集体经济
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增强服务功能、促进经济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物质基础。村集体经济是农村经济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发展程度关系整个农村经济发展大局,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切实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坚强支柱,是加强农村基层党的组织建设,为进一步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提供经济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农村集体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有了明显提高,公益事业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农村社会保障也已开始起步。但同时也看到,从近几年我市309个村的村集体经济发展情况看,村级经济发展不平衡,收入增长不快,各村对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认识不一,加上原先的基础不同,这就形成了村集体经济发展程度相差悬殊的情况。有的村集体经济实力薄弱,使很多公益事业难以兴办,村级服务功能也难以发挥,大大削弱了基层党支部对广大村民的凝聚力与号召力,甚至有部分村的集体经济还是一片空白或发展的路子不宽,又无资金的“空壳村”,这样不但会影响“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而且将会影响干群关系的改善,农村干部队伍的稳定,基层政权的巩固。
一、当前一些村在发展村集体经济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发展集体经济观念弱化,氛围不浓。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基层干部群众发展集体经济的意识逐渐淡薄,认为党的政策是鼓励发展个体经济、民营经济,发展集体经济已经过时,认为搞市场经济就是谁有本事谁致富,只要经济发展了,农民富裕了,有无集体经济无关紧要;也有人认为现在国有企业都改制了,各级都在放手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再提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是走回头路,不合时宜,在思想素质方面,由于保守和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由于农民科技知识低下,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对村的集体经济建设漠不关心,积极性不高,存在严重的“等、要、靠”思想,这些错误认识严重制约了村集体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2、村级集体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缺乏活力。一是尽管有些村的村级集体资产管理制度上作了一些改进和完善,但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体制并未得到根本性的触动,这种模糊的制度不仅制约了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同时也导致村民对村集体资产的好坏不关心;二是管理难度加大,不同程度出现集体资产流失现象,使部分干部群众对发展集体经济丧失了信心。由于集体经济在体制上存在先天不足,导致集体资产流失比较严重,同时村干部领导水平低下,思想作风不正,素质不高,管理不善等原因挫伤了干部群众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积极性;三是财务管理制度形同虚设,财会人员业务素质不高,而且往往只负责核算,不履行监督职能,村干部的行为失去了监督。
3、村干部思路不活跃,认识不足。有的村干部只会怪没有资源、没有资金、没有好政策,怨天尤人,只抱怨工作难做,干部难当,他们对如何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思路未激活,“老办法不能用,新办法不会用”,在发展村集体经济的激励机制方面没有形成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办法,对发展集体经济束手无策,领导无方,感到前途渺茫、日子难混。殊不知,任何一个地方都有优势可找、都有潜力可挖。
二、加快发展村集体经济的对策与思考
1、理清思路,努力探索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一是大力开发集体资源。山林资源优势明显的村,可发挥现有的速生林等主导产业优势,使之上规模;田地资源较丰富的村,须大力发展种、养殖业,引导农业规模经营,推动农业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形成区域特色,提高农业效益;二是做好“以地生财,筑巢引凤”工作。通过招商引资,建工业园区,大力招商引资办厂,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推进农村工业化;三是开展物业租赁等增加集体经济收入。按照科学利用的原则,发展物业管理等有偿服务业?熏对那些集体闲置的土地、林场、渔塘、房产等实行租赁经营,积极实施项目开发,兴办各类集体经营项目,实现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合水镇高河村在这方面已经取得较好的经验,他们充分发挥本村交通便捷,地理条件优越等优势,积极探索集体经济发展的新路子。高河村集体经济原来比较薄弱,两年前年收入仅1.9万元,针对这一情况,驻村工作组和村两委干部千方百计想办法,切实把壮大村集体经济,尽快脱贫作为重要工作来抓。为改变高河村集体经济薄弱的现状,近年来,驻村工作组和村党组织根据本村实际,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途径,使村级集体经济步入良性发展阶段,促进了村集体经济较快发展,主要包括:(1)大力招商引资办厂,现在高河村高流河工业园区发展规划总面积是2500亩,首期开发1250亩,已完成征地300亩,目前已有4家企业先后落户高河工业园区。其中有投资1200万元的豪庭家俱有限公司、投资2000万元的云板业有限公司、投资1600万元的志广钢业有限公司,还有投资1500万元的顺联肉类加工厂项目。(2)发挥高河千年古墟的效应,每年农历五月初四成集日的高流河圩,其富有神奇色彩的传说招惹万人赶集,中外游客慕名而来,观光购物,打造以高河的风姜鸡、艾头鸡汤等主要饮食品牌,拟建高流河饮食服务一条街,村委会建饮食商铺12个单元间,以出租形式发包给商人,把高流河地带建设成为一个具有文化品位,以饮食、休闲、商品流通于一体的繁荣集市,以全力打响高流河旅游品牌,使高流河墟成为全市旅游文化产业的一面旗帜。(3)利用闲置的房屋、地皮,以集体所有的山林、水体、河滩等通过租赁、改造等形式,实行业主经营,集体一次性或分年度收取土地租金,盘活资产,提高利用率,增加集体收入。高河村通过市建设局挂点的“十百千万”干部穿针引线,立足本村丰富的蚕桑资源,多方争取资金建了高河蚕茧收购站,该项目不仅方便了周边群众卖蚕茧,而且为村集体带来1.9万元/年的收入。现又通过工作组和村委会向上级政府争取资金,在离旧村委会不远的地方兴建一幢新办公楼,新办公楼已经启用,将村委会旧办公楼出租,每年增加村集体收入2.8万元,目前高河村主要的集体经济收入有:鱼塘、山地、厂地、花卉场、旧办公楼、蚕茧站等出租项目,预计2007年村集体经济增加到7.2万元。
2、大胆创新管理机制,形成良好发展局面。切实加强村级事务监督管理,把工作的侧重点放在完善和落实各项制度上?熏严格村级各项管理制度,促进村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对一些发展项目、承包工程等重大事项,须提交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成立村民议事会,全体村民参加,使民主决策、民主管理真正落到实处,加强农村财务管理,规范财务制度,严防挪用集体资金,建立议事机制,提出并公开讨论村事务,提交村党支部研究决定,同时,监督村集体资产运营情况。大力宣传新形势下带头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先进典型,形成良好创业氛围,共同营造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宽松环境,以项目促发展,培育、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3、选准村级领导班子和干部,强化培训提高。一是注重德才兼备和群众公认的原则,真正选把有能力、有本事,会干事,肯干事,能干成事的村干部,二是注重优化班子结构,注重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努力形成合理的年龄、知识、优化村领导班子的群体结构,实现村领导班子的最优搭配,达到知识互补、性格相容,提高领导班子的整体水平和驾驭全局的能力。三是开展系统性培训,培训对象要覆盖村干部、村党员和全体村民,并根据不同对象量身定制培训内容,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培训内容要涵盖思想政治、政策法律、手艺技能等,并根据不同对象的需求确定内容,增强培训的有效性。培训主体可邀请党政领导、农业部门的技术人员作培训,地点可在村委会、田间地头等,增强培训的吸引力。
总之,村集体要“有钱办事、有人管事、有章理事”,这是一个有机整体。只有解决了“有钱办事”问题,才能调动干部积极性,达到“有人管事”的要求;“有章理事”是制度保证,确保村集体经济及各项工作健康发展,三者互为一体,缺一不可。其中,“有钱办事”是实现“三个有”目标的前提和基础。我们要把促进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增强农村发展后劲,推动“三农”工作健康发展置于农村工作的首位,统一思想认识,增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紧迫感和自觉性。通过扎实有效的抓发展、抓创新,不断增强“造血”功能,从根本上改变村集体经济发展乏力的现状。
『贰』 古巷的经济发展状况
古巷镇着力实施“工业立镇、科技兴镇、农业稳镇”的发展战略,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大力扶持民营企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社会各项事业蒸蒸日上,经济综合实力跃居全县三甲行列。2002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5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13.5亿元,农业总产值1.5亿元。企业营业收入24.6亿元,外贸出口总值7055万美元,工商税收2328万元,人均收入4860元。1998年以来先后获农村小康达标镇、省乡镇企业百强镇、外贸出口先进镇、发展民营企业先进镇、六个好先进乡镇党委等称号。
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城镇化进程加快,镇道、村道、工业道基本实现水泥路面。全镇有1座日供水1万吨的自来水厂,1所一级甲等中心卫生院,1所完全中学、3所初级中学和15所小学,1所综合文化楼,镇区内有古竹街、枫洋和孚中三大综合集贸市场,商贸、物流活跃,建于明代的象埔寨是潮州市著名的古迹,内有三街六巷72座,明鸿庄园是现代农业化旅游观光景点。全镇供电布局合理,年用电量近1亿千瓦时,电话总装机1.42万门。
古巷镇过去是农业高产镇。平原地区的耕地多为吨粮田,主产稻谷、番薯、花生,山坡地种植各种名优水果如橄榄、柑桔、菠萝、荔枝、龙眼。近年农业生产向产业化转型,积极发展特种水产养殖和珍禽饲养及观光农业,走规模化、综合发展的路子。农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生产水平进一步提高。华海集团被评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
凭借得天独厚的瓷土资源发展起来的陶瓷业带动了古巷镇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全镇拥有工业企业786家,主要行业有卫生瓷、工艺瓷、日用瓷、凉果加工、烤鳗、造纸等10多个门类,是全国最大陶瓷卫生洁具生产基地之一,卫生洁具业成为古巷镇经济的中流砥柱。全镇有陶瓷卫生洁具企业210家,窑炉7010立方米,日产卫生沽具2.5万套、7.5万件,年产值6.8亿元。20项产品荣获省部级以上奖项或推广证书,2家企业获得输美认证,48家和25家企业分别通过农业部全面质量管理达标ISO-9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注册商标180个。销售网络遍布全国各地,部分产品远销东南亚、中东和欧洲。
古巷镇,位于潮州市西南部,距市区约8公里,面积63.4平方公里。古巷镇现辖古巷一村、古巷二村、古巷三村、古巷四村、古巷五村、枫洋一村、枫洋二村、枫洋三村、枫洋四村、崎头村、孚中村、福庆村、锡岗村、永安寨村、横溪村、东岗村、军埔村、水美李村、网地村及古巷居委。境内人口全部为汉族。
『叁』 如何转变思维方式,发展农村经济,改变农村生产生活方式
从经济生活角度,
要转变思维方式,主要树立正确的商品观、金钱观、消费观版、投资理财观、就业权创业观,国际贸易观。
走新型农业现代化、工业化信息化之路,加快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制度改革,实现土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三权分立,完善所有制结构,发展现代农业合作社,股份制公司制等。
统筹城乡发展,发展城镇化进程,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坚持城市支持乡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
『肆』 政府对农村发展经济有何好政策
一、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加速推进现代化,必须妥善处理工农城乡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农村人口众多是我国的国情,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才能保障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才能不断扩大内需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力度扶持"三农"的能力和条件。"十一五"时期,必须抓住机遇,加快改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
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促进入市农产品质量等级化、包装规格化。鼓励商贸企业、邮政系统和其他各类投资主体通过新建、兼并、联合、加盟等方式,在农村发展现代流通业。积极发展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消费品连锁经营,建立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为核心的新型营销体系,改善农村市场环境。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连锁化"农家店"。培育和发展农村经纪人队伍。加快农业标准化工作,健全检验检测体系,强化农业生产资料和饲料质量管理,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供销合作社要创新服务方式,广泛开展联合、合作经营,加快现代经营网络建设,为农产品流通和农民生产生活资料供应提供服务。2006年要完善全国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网络,实现省际互通。
三、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
加强扶贫开发工作。要因地制宜地实行整村推进的扶贫开发方式,加大力度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抓好贫困地区劳动力的转移培训,扶持龙头企业带动贫困地区调整结构,拓宽贫困农户增收渠道。对缺乏生存条件地区的贫困人口实行易地扶贫。继续增加扶贫投入,完善管理机制,提高使用效益。继续动员中央和国家机关、沿海发达地区和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事业。切实做好贫困缺粮地区的粮食供应工作。
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
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推进,农民迫切要求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和村容村貌。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村庄规划工作,安排资金支持编制村庄规划和开展村庄治理试点;可从各地实际出发制定村庄建设和人居环境治理的指导性目录,重点解决农民在饮水、行路、用电和燃料等方面的困难,凡符合目录的项目,可给予资金、实物等方面的引导和扶持。加强宅基地规划和管理,大力节约村庄建设用地,向农民免费提供经济安全适用、节地节能节材的住宅设计图样。引导和帮助农民切实解决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问题,搞好农村污水、垃圾治理,改善农村环境卫生。注重村庄安全建设,防止山洪、泥石流等灾害对村庄的危害,加强农村消防工作。村庄治理要突出乡村特色、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保护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和古民宅。要本着节约原则,充分立足现有基础进行房屋和设施改造,防止大拆大建,防止加重农民负担,扎实稳步地推进村庄治理。
五、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培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
倡导健康文明新风尚。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激发农民群众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传统美德,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开展农村形势和政策教育,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积极推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开展和谐家庭、和谐村组、和谐村镇创建活动。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提倡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农村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风貌。
六、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健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体制保障
统筹推进农村其他改革。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健全在依法、自愿、有偿基础上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有条件的地方可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加快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促进林业健康发展。完善粮食流通体制,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建立产销区稳定的购销关系,加强国家对粮食市场的宏观调控。加快征地制度改革步伐,按照缩小征地范围、完善补偿办法、拓展安置途径、规范征地程序的要求,进一步探索改革经验。完善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加强对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培训,拓宽就业安置渠道,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推进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
七、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完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乡村治理机制
培育农村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在继续增强农村集体组织经济实力和服务功能、发挥国家基层经济技术服务部门作用的同时,要鼓励、引导和支持农村发展各种新型的社会化服务组织。推动农产品行业协会发展,引导农业生产者和农产品加工、出口企业加强行业自律,搞好信息服务,维护成员权益。鼓励发展农村法律、财务等中介组织,为农民发展生产经营和维护合法权益提供有效服务。
八、切实加强领导,动员全党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加强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领导。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关我国农业和农村的长远发展,事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出发,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一件大事,真正列入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明确工作重点,每年为农民办几件实事。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工作部门都要明确自身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职责和任务,特别是宏观管理、基础产业和公共服务部门,在制定发展规划、安排建设投资和事业经费时,要充分考虑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更多地向农村倾斜。各地区各部门要建立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工作协调机制,加强统一领导,明确职责分工,搞好配合协作。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农村调查研究,总结实践经验,加强指导服务能力。
『伍』 经济薄弱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几点感悟
数字是枯燥的,但最有说服力。XX县XX镇XX村民委员会近几年来的变化完全可以用数字来勾勒:2000年—2003年全村经济社会总收入从51190元增到565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286元增加到1547元,粮食总产从743吨增加到1050吨,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蔬菜种植和大棚蔬菜建设从原来零的突破发展到蔬菜种植面积400亩,大棚蔬菜种植面积35亩,两年来新修村社道路7条6000米,人畜饮水建设解决2906人、1217头大牲畜的吃水问题,投资23万元创办村卫生所、老年协会、绿化广场,XX村连续三年被上级部门评为先进单位、先进党支部。XX村这几年来的巨变,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重要一条是“有一个团结战斗的班子,有一个领导有方的班长”。县镇两级在评价该村工作时,一语道破了真谛。XX就是这个班子的成员、班长。在带领全村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留下了这样的足迹。
农业科技推广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
现年44岁的XX跑过运输、办过工厂,6年前抛弃丰厚的收入,依然回乡从事农业生产,作为一个地道的农民,XX深知:“连粮食都不能自给,还谈什么经济发展”。于是,他带头搞“籼改粳”。在农科人员的技术指导下,推广良种良法。选准高产水稻品种如:岫系、合系、滇系、粳杂等。同时应用旱育稀植技术进行规范化双行条栽;N.P.K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措施。通过努力水稻单产大幅度提高。全村1400亩水田,种植粳稻1275亩,单产达到583公斤,比老籼稻天杂57.58,单产312公斤,亩增271公斤,增86.9%。全村一年增收稻谷34.5万公斤。仅大春一季,就实现了粮食自给有余的目的。
在粮食自给的基础上,XX依托本村区位优势发展蔬菜种植,当时村里人不理解,有的甚至说:“没见过种菜能致富的”,XX觉得他们说的也不无道理,他多次表示“我要做种菜的排头兵”就这样他投资1万多元建盖了大棚,带领全家起早贪黑种植蔬菜,当年利润就回收了投资。XX富了,但他没有忘记乡亲们。在他的带领和帮助下,全村兴起了蔬菜种植的热潮。到2004年9月已发展蔬菜种植400亩,大棚蔬菜35亩,其中每亩产值最高的已突破8000元。在他的带动下,XX村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改善。
群众信任的带头人,抓思想、抓党建、做实事
2000年村改委时,全村人民把目光投向了带领大家致富的XX身上,果不其然,XX以全票当选XX村主任。
上任伊始,XX就把水利建设作为农业生产的大事来抓,牢固树立“水利第一”的思想观念,他通过观察及走访群众后发现,沟渠淤塞是全村群众反映的一大热点问题,淤塞的主要原因有二个:一是人为设障,如在河道、沟渠里搭瓜棚、泡木料等;二是由于多年没有蔬通,浮萍大量繁殖所致。河道、沟渠排水不畅便造成涝灾,河道淤塞之害一日不除,XX农业生产隐患便一刻存在,XX决心先向人为设障开刀,他亲自起草了实施办法,利用广播等进行宣传,引导广大群众加强对水利事业的认识,自觉维护水利设施的完好。在此基础上,他率领村委会一干人“四面出击”耐心细致做通工作,对人为设障的沟渠进行一次大清理,共拆除鸭圈9处,捞木料34塘,共计3000余件,在清除一木料塘时,塘主自认为XX他俩是多年的同学且两人关系一直很好,根本不把这事放在心上,对村委会限期捞木料的通知,视而不见,还找到XX拉关系,但XX态度坚决,分毫不让,通过耐心的说教,塘主终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及时清理了占用的河道。不久在XX的带领下,XX村群众自发组织了一场请除淤泥和浮萍的战斗,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一举解决了沟渠河道淤塞这个“老大难”问题,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措施,落实各社自然村进行经常性清理。于是XX村1367亩农田的防涝安全系数大大提高了。
由于工作较为出色,2001年XX任XX村党支部书记,XX认为:支部建设取得成绩的关键是搞好班子团结,支部一班人团结得好就好像内燃机有了内在的动力,群众看到支部团结有战斗力,干什么事情都有信心,用群众的话讲“就有了奔头”,全村有了凝聚力,在大的困难也不怕,在难的事情也能做,相反就成了一盘散砂,什么问题都会冒出来,要发展社会事业奔小康就成了一句空话。
“两委班子团结,自身建设是关键”,黄支书把近几年来支部建设作了回顾后说。前几年我们村经济不发展,社会各项事业没有起步,问题就是在两委班子自身建设这个关键上,个别成员放松了学习,对自己要求不严格,我们召开第一次支部会议时,就讲团结、讲自身建设,要求群众做到的两委成员必须首先做到,俗话说:“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一个行动胜过一打口号”。这几年,村两委不计报酬,坚持24小时有人值班,方便群众办事;村里建校修路,两委人员积极参与,并尽其所能支持;外出跑项目、筹措资金不向村集体报一分差旅费、招待费。群众看在眼里,喜在心上,认为:这真正是一支为百姓办实事的队伍。党员和群众的关系融洽了、心灵沟通了,党支部的号召力,党支部的威信在群众中自然而然得到了加强。
“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正确引导党和群众的积极性是保持全村各项建设长盛不衰的经常性工作”,黄支书又深有感悟地说起党建工作的另一个方面。党员的模范行为,无时不在感染着党外的群众,很多群众从党员身上悟出一个道理:做人要有一个重心,这个重心就是一生要为国家、为社会、为集体出一份力,做个有价值的人。党支部抓住这个积极进取的好现象,安排他们到艰难的工作中去锻炼,在摔打中帮助他们端正入党动机,树立理想信念,党支部为做到常帮不懈,制订了党员与部份群众结对子,定期不定期的交流思想,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正确引导党的积极分子参与村、社建设,献计献策。党支部抓党建工作,一方面注重队伍自身素质,另一方面积极正确地引导党外群众的积极因素,把党内外工作结合起来,保持两个文明建设长期不衰,源远流长。2004年全村向党支部递交入党申请书的党外积极分子就有12人,是近年提出入党申请人数最多的一年。积极分子番正益说:组织上尽可以按党员标准考验我,我心里早就以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了,在时间上,我希望早点成为党组织中的一个细胞。
班长率先垂范,班子心齐气顺,谱写了一曲曲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协奏曲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是鲁迅先生的名言,挺富哲理。但它也是XX村“大官路”的写照,古道上铺一层石板那就是大官路了,古代大官路也曾有辉煌的历史,他曾是古西南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马背上曾驮来了XX大地的繁荣,但时间毕竟已跨入21世纪,“晴天灰尘满天飞,雨天一身泥水一身土”,这样的道路怎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谈起路,XX体会最深,他说:“希望在路,致富在人,公路不通,致富之路难通”,经村民代表会议决定,将原大官路修建为水泥路,该路全长1.7公里宽7.6米,工程总造价82.4万元。“投资82.4万元新修进村主大路”,这在村中无疑是一石击起千层浪,虽然群众修路热情高涨,但对于一个集体经济薄弱的村,82.4万元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没钱,XX跑县里、镇里,找华侨,找老板,同时多次召开会议动员全村人民捐款修路,为了少花钱多修路,他发动群众有物出物,有力出力,挖土、填土,且都是群众义务劳动。XX喜欢把来之不易的建设资金比作“血汗钱”,因此他在动工建设的各方面都精打细算,甘当“老抠”,工程从开工到竣工验收,他几乎没有休息过,更没有星期和节假日,在施工场地,抢修现场,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XX的身影,自家稻子黄在田里,妻子生病住院,他也没有请过一天假。几分耕耘,几分收获,在XX和广大建设者的努力下,一条长1.7公里宽7.6米投资82.4万元的水泥路展现在村人面前,村民们亲切的称这条路为“小康路”。
东山片村民,特别是XX村群众永远不会忘记2002年竣工的素脑河水库配套工程,凝聚着他多少智慧和辛劳。由于水源缺乏,水稻不能适时栽插,大片农田排涝不畅,水渍严重、作物生长缓慢,严重制约着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同时众多的水事纠纷,严重影响周围群众生产、生活,是他在项目建设初期带领勘测人员,爬山涉水,历时50多天,对项目区管道,明渠机耕路多项进行勘测。在项目施工中,亲自督查工程质量,致使项目能按时、按质顺利完成,项目的建成解决了东山片近2300亩的农田灌溉,土地单位产出率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东山片的老百姓笑了,XX也笑了。
想人民群众之所想,解人民所难,是他深得民心的原因所在。XX村历史以来就是一个水资源相对贫乏的缺水村,特别是冬季,别说牲畜饮水,就是人吃水都十分困难。群众多次要求各级部门帮助解决人畜饮水这一历史上无法解决的难题。XX心想:在全国上下奔小康的时代,我们连最基本的吃水问题都无法解决,怎样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怎能对得起父老乡亲,并暗下决心:一定要解决人畜饮水问题。说干就干,他亲自爬山找水源,功夫不负有心人,水源终于找到了,而且经过卫生部门化验符合饮用水标准,但关键问题还是缺资金,XX又开始奔波于县、镇及各级计委、水利部门。经过他持之以恒的努力,XX村人畜饮水工程终于被计划部门立项,并批准建设。XX累了,可只要他闭上眼睛,脑海中就出现村民一双双无耐和渴求的眼睛,他在心中对自己说:“群众需要你,你必须把人畜饮水这件大事办好,好事办实。”于是施工现场又出现他忙碌的身影。项目建成后解决了XX村2906人、1217头大牲畜的吃水问题,XX村人民吃上自来水的梦终于圆了。另外他还带领全村人民投资23万元建了村卫生所,老协会和村委会办公楼,这几年他为民做的实事好事,用受益见利的XX村人的话说——数不清,道不尽。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XX的一系列实事,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群众的称颂。1999—2000年度被中共洞山乡党委评为优秀党务工作者;2000—2001年度被中共XX镇党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2001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被评为县级先进工作者;2004年被评为县第二次村级换届先进工作者。可他觉得身上担子反而比以前更重了,在他的案头上有着新的XX村发展规划。
『陆』 从历史中收获感悟,你认为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1、自动化机械化发展
2、大承包式发展
3、发展绿色生态农业
4、村务公开透明化
5、交流经验,走出国门
『柒』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简史
夏商西周时期
当黄河流域出现夏、商和西周三代文明古国之际,代表新的生产力的文字、青铜器和城市已经在北方的辽河流域、长江以南地区纷纷出现,从而使中国大陆的奴隶制王朝得以巩固和发展,成为东方世界的经济发展中心。
春秋战国时期
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迅速,判断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这里所说的劳动资料主要指生产工具而言。由于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现了先进的生铁冶铸技术,即出现了铸铁,促进了铁器的普遍使用,并由此推动了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使中国在经济发展上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秦汉时期
由于中国早在公元前3 世纪就建立了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迫使封建统治集团对古代社会的自然经济状态进行干预,以使社会经济朝着有利于巩固封建统一的轨道运行,于是形成了封建经济的自然发展与封建国家经济制度的矛盾,也就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魏晋南北朝
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专制集权较弱,政治上相对宽松的时代。因而对经济活动的控制也相对宽松,经济活动也比较活跃。这在南朝表现得尤为明显。
隋唐五代时期
唐的经济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在:
(一)南北经济均有发展,更主要的是南方经济已逐渐成为中国中央政权的主要支柱,成为经济中心。
(二)生产力有了巨大发展,新的技术给生产带来突破性变化。如造船、建筑、农田水利、造纸印刷术、瓷器、丝织都有创造性发明并向海外流传。
(三)与外国经济交流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与非洲、西欧、中亚、西亚、东南亚、日本、朝鲜等国,都有贸易往来,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畅通无阻。
五代十国时间很短,实际是唐代的继续,经济虽因战乱而受影响,但仍然有很大进步,正因为经济的发展才有全国统一的迫切要求,分裂很快被宋统一起来了。
宋辽夏金时期
其主要标志是,以农业为主、以手工操作为基础的社会生产体系及其相应的制度保证体系已经趋于完善;从对资源开发的深度和广度而言,已经接近甚至几乎达到了古代的技术条件所能允许的最高水平。
元朝时期
元代经济历史提供的经验和教训在中华民族经济管理历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卓越的军事、经济管理谋略运筹思维,忽必烈多元一体化的国民经济管理思想模式,元代长期影响后世的经巩固、各族人民的团结交往、封建社会后期经济的进步性发展都有重要的、深远的影响。
明清时期
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有声有色的时代。明代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上处于变革的重要时期,有诸多新现象、新特点,值得认真总结,深刻分析、取其精华,以资借鉴。
封建末期
甲午战争后的中国,不仅远远落后于西方先进工业国家,而且被历史抛在了东方的日本后面。
(7)古生村经济发展扩展阅读
中国远古暨三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历史长河的源头,也是光辉灿烂的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经济的发展是以越来越快的步伐前进的,旧石器时代经历了上百万年的漫长道路,新石器时代只有几千年,进入文明时期以后,各个王朝的更替不过数百年的时间。
每一个时期的经济发展都有一定的特点,也都遵循着中国传统文化和农业经济的共同规律。经济基础对政治、军事、文化艺术乃至人们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影响是极其重大的,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不言而喻。
『捌』 古巷镇的经济发展
古巷镇着力实施“工业立镇、科技兴镇、农业稳镇”的发展战略,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大力扶持民营企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社会各项事业蒸蒸日上,经济综合实力跃居全区三甲行列。2002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5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13.5亿元,农业总产值1.5亿元。企业营业收入24.6亿元,外贸出口总值7055万美元,工商税收2328万元,人均收入4860元。1998年以来先后获农村小康达标镇、省乡镇企业百强镇、外贸出口先进镇、发展民营企业先进镇、六个好先进乡镇党委等称号。
古巷镇过去是农业高产镇。平原地区的耕地多为吨粮田,主产稻谷、番薯、花生,山坡地种植各种名优水果如橄榄、柑桔、菠萝、荔枝、龙眼。农业生产向产业化转型,积极发展特种水产养殖和珍禽饲养及观光农业,走规模化、综合发展的路子。农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生产水平进一步提高。华海集团被评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
卫生洁具产业现已成为古巷镇一个颇具实力和特色的行业,产品市场覆盖全国各地和世界部分地区,成为古巷镇经济的主要支柱,据统计,到2003年止,古巷镇拥有卫生洁具生产企业330家,占全镇工业企业数的60%,年销售收入27.5亿元,占全镇企业年营业收入的75%,拥有从业人员2.2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100多人,占从业人数5%,全镇卫生洁具共拥有各式窑炉约1.5万立方米,日产卫生洁具4.5万套,13万件,古巷镇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卫生洁具生产基地之一,产品销遍全国各省市、并有部分出口中东及东南亚一带和欧美部分地区。共有20项产品荣获省部级以上奖项或推广证书,83家企业通过IS09000国际系列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卫生洁具注册商标350多个,有95个专利产品,与卫生洁具生产相配套的专业生产的模具和原料厂也有60多家。330多家卫生洁具企业遍布全镇14个村委会,已形成庞大的生产规模、年产量1600多万套,4800万件。在卫生洁具行业发展的同时,也逐渐形成了一批规模、知名企业,如科陶瓷业、金山、欧美尔、欧陆、康纳、美隆、唯雅妮、培兴、COCO等企业,年产量都在50万件以上,其产品在国内外建材市场上都享有一定的声誉。2003年底,古巷镇卫生洁具工业产值17.2亿元,占全镇工业总产值75%,从业人数2.2万人,占全镇劳动力总数的65%。
随着卫生洁具企业的快速发展和品牌意识的逐步加强,古巷镇将进一步整合资源,合力打造“古巷卫洁”品牌,更加进一步推动潮州陶瓷的发展,加上已具备完整的产业链以及地域优势和侨乡优势,尽快使古巷成为卫生洁具的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的窗口和集散地,有利于全国卫生洁具产业的发展和国内外卫生洁具市场的开辟。
『玖』 乡村的产业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乡村产业结构已发生深刻变化,乡村分工分业也有了很大发展,对乡村的认识有新的突破,表现在:①乡村不仅是从事农业生产和农民聚居的地方,而且也是一个经济生活的整体,在多方面具有独立活动的性能。乡村中除农业外,还包括工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商业、服务业等物质生产和非物质生产部门的经济活动;②乡村不仅是一个综合的经济实体,也是一个社会,即不仅包括经济,还包括经济以外的政治、文教、风俗等所有活动;③乡村不仅包括经济和各种社会活动,还包括空间因素,即自然环境的立体因素,是具有一定自然、社会经济特征和职能的地区综合体。
乡村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概念,从世界范围看,乡村这个特定的经济区域分为五个历史发展阶段:原始型乡村、古代型乡村、近代型乡村、现代型乡村、未来型乡村。中国乡村正处于由近代型向现代型过渡的阶段。由于城市环境的恶化,以及城市中心区域的越来越拥挤,越来越多的城市人开始选择到乡村去度假或安家。
许多过渡型乡村,如典型的城乡结合部地区,作为城市边缘地带的城乡结合部地区市政道路及其它配套措施尚未及时跟进,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尤其需要得到重视。
乡村:古代的一种居民组织,一万二千六百户为一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