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2014年中国经济目标能完成吗
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开局之年,也是中国经济攻坚克难的关键一年。
年初的政府工作报告为全年经济宏观调控制定了总体框架:经济增长7.5%左右,物价涨幅控制在3.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以上,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并提出“保持经济运行处在合理区间”。
用目前公布的各项数据,比照稳增长、保就业的下限和防通胀的上限可以看到,中国经济列车速度虽放缓至7.4%,但总体保持了平稳运行,并实现了稳中提质。
这种经济增长的“新常态”定格在一组亮眼的数据中:
前三季度城镇新增就业1082万人,提前完成全年就业目标;三季度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7%,保持在4.6%的控制目标以内,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8.2%,跑赢了GDP。
通胀压力温和可控,9月份、10月份CPI徘徊在“1”时代,市场普遍预计四季度物价将继续处于低位,全年控制在3.5%的通胀上限以内基本无虞。
就业不降反升原因何在?“就业渠道的变化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动力的新变化。”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卢中原说。前三季度,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7.9%,高于同期GDP和第二产业增速,服务业吸纳就业和支撑经济的作用更加明显。
改革红利的释放也是就业保持总体稳定重要因素。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咨询研究部副部长王军表示,随着我国商事登记制度改革不断推进,社会投资创业的热情和活力大大激发,在新企业“井喷式增长”下,新增个体私营经济和小微企业成为就业重要渠道。
“三驾马车”动力偏弱完成目标挑战犹存
“收官”阶段,完成年度经济目标仍存哪些挑战?
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报告显示,11月我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已回落0.7个百分点至近8个月以来的最低值,当月PMI项下新订单、新出口订单和进口指数都出现回落。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刘学智认为,作为重要的经济先行指数,制造业PMI自今年下半年呈趋势性下降,显示制造业生产扩张动力逐步减弱,三大订单的回落则表明短期内外贸形势不容乐观。
“外需”承压,“内需”也同样面临挑战,首先就是投资增速趋缓态势仍在持续。今年1月至10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名义增长15.9%,增速比1月到9月回落0.2个百分点,特别是占投资规模约五分之一的房地产投资增速仍在下滑轨道。
在投资增长相对乏力的背景下,今年以来消费发挥了经济运行“稳定器”的作用。但当前我国在稳定和扩大消费方面仍有多重因素制约。
例如,受到房地产市场调整影响,商务部监测的5000家重点零售企业数据显示,10月份家电、建材、家具销售额分别增长9.9%、8.5%和4.6%,比上年同期分别放缓0.6、1.9和9.6个百分点。此外,今年1月到9月,乘用车销量增速同比回落3.8个百分点。
专家认为,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各种挑战既来自于境外市场与发达经济的不确定性,也来自国内长期以来的过度投资、产能过剩以及与之相关的楼市泡沫膨胀、政府债务风险累积等经济结构性失衡,必须在今后的调整中予以重点关注。
改革发力前景可期
12月1日零时刚过,广东生益科技公司申报出口的一批价值6万美元的零部件,成为广东地区陆路口岸首票以一体化报关方式通关的货物。
“改革后的一体化通关模式非常方便,不再需要在各个海关之间跑来跑去了,节省了时间和成本。”这家企业的负责人告诉记者。随着京津冀、长江经济带、广东地区三大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全面实施,这项贸易便利化改革将惠及众多外贸企业。
“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实现全年经济平稳发展,尤其需要向深化改革要动力。”发展改革委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张燕生说。
近期一系列“含金量”颇高的改革政策密集发布:
——《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2014年本)》公布,中央层面核准项目数量进一步减少40%,并大幅松绑企业境外投资;
——非对称降息同时扩大利率浮动区间,公布《存款保险条例(征求意见稿)》,出台促进小微企业发展“新国十条”,财税改革步入深水区……
这些政策措施的共同特征在于既有稳定增长的短期意义,又蕴含深化改革与结构调整的政策取向。
“中国经济向新常态过渡的进程总体平稳。”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部长余斌表示,随着定向调控、深化改革效应逐步显现,预计全年中国经济仍将处于预期目标的合理区间。
B. 2014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哪些新形势
2014年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仍然错综复杂,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并存。
一、密切关注两个短期因素
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复苏呈现新的特征,对我国发展既有机遇也有挑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14年世界经济增长3.7%,快于2013年的3.0%。世界贸易组织预测2014年世界贸易增长4.5%,高于2013年的2.5%。目前看,世界经济有望延续复苏态势,但也存在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发达国家情况有所好转,而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经济体困难增多。美国经济增长加快,欧洲经济增长由负转正,日本经济依靠政策刺激也出现短期恢复。但发达国家经济在这次金融危机中暴露的制度性、结构性缺陷不是一朝一夕所能修复,其量化宽松政策退出也是影响全球经济金融稳定的最大不确定因素,世界经济复苏进程不会一帆风顺。一些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受到拖累,普遍面临外需疲弱、内生增长动力不足、通胀压力上升问题,有的出现资本外流和金融市场大幅波动。我国与世界经济的相互依存程度很高,世界经济持续复苏有利于我国发展,但也要看到,由于我国传统比较优势逐渐弱化,产业多处于国际分工中低端,来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双重竞争压力都在增大,即使世界经济温和复苏,也不意味着我国经济增长的外需动力能够如以往那样强劲。
从国内看,经济运行稳中向好,但基础还不牢固。当前消费、投资、出口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均有支撑,供给结构逐步优化,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不断涌现,去年出台措施的积极效应持续显现,特别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化改革、简政放权,将进一步激发企业和社会活力。但也要看到,经济运行仍存在下行压力,消费需求增长动力偏弱,企业投资意愿不强,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待培育壮大;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节能减排形势严峻;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财政、金融等领域存在风险隐患;在住房、食品药品安全、医疗、养老、教育、收入分配、征地拆迁、安全生产等方面存在不少需要解决的问题,宏观调控仍面临艰难抉择。
二、正确把握两个长期背景
第一个大背景是,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进入中高速增长阶段。经过30多年高速增长,支撑经济发展的因素已经发生深刻变化,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难以为继,劳动力、土地等低成本优势相对减弱,资源环境约束明显强化,经济总量基数增大也势必对速度产生影响。因此,现阶段我国经济增速适当减缓具有客观必然性,也符合世界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但必须看到,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工业化、城镇化尚未完成,仍有巨大发展潜力;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有很大回旋余地;新的改革红利持续释放,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人口红利逐步转变为人才红利,这些都将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动力和支撑。我国经济增速“换挡”是“调速”,不是“失速”,我们有基础有条件在相当长时期内保持7%~8%的经济中高速增长。
第二个大背景是,全球经济格局处于深度调整过程。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相互依存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这是多年来的基本趋势。同时,要高度关注一些新变化:新科技革命正在孕育突破,可能引发新一轮产业革命,我们不容错失良机,而要紧紧搭上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快车。全球经济结构正在调整,发达国家提出“再工业化”和经济再平衡,回归重视发展实体经济,而新兴经济体着力扩大内需,推动几十亿人口的工业化现代化进程,这将导致全球产业布局和分工体系发生新变化。国际经济秩序还在发展变化,发达国家谋求重塑国际经贸规则,各国都试图抢占新的国际竞争制高点,二十国集团等机制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作用增强,我国经济实力、国际影响力和塑造发展环境的能力日益提升。
综合来看,今年我国发展面临的环境仍是机遇大于挑战,但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必须付出艰苦努力。
C. 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什么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是: 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专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属化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为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1987年党的十三大制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鉴于我国实施现代化发展战略的新进展,1997年党的十五大又将第三阶段的奋斗目标和步骤进一步具体化,分成三个具体阶段和步骤: 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努力,到2020年建党一百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D. “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十二五”期间,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并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此间,要处理好转变与发展的关系,即“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此主线之下,未来五年应有七大目标。分别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科技教育水平明显提高;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成效显著;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
‘十二五’规划纲要首次在五年规划中提出科学发展,并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它关系到中国现代化和改革开放的全局,是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同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总结我国现代化建设长期实践得出的重要结论,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经验,是根据我国现阶段发展的新特点和新要求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坚持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衡量经济发展得好不好,要看是否具有高的质量和好的效益。一是看经济增长主要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还是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如果主要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来实现经济增长,是粗放型的增长、低质量的增长,不是好的经济发展。二是看经济增长是否建立在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基础上。如果伴随着经济增长不能同时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经济增长只能是在低层次、低水平上重复,经济效益难以有实质性的提高,这样的经济发展不是好的发展。三是看经济增长主要是由投资和出口拉动,还是由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主要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的经济增长,难以扩大人民的消费需求、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利于改善民生,这样的经济发展也不是好的发展。
最后是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针和重大战略的理解: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反映,是对我国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历史必然性的深刻把握。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对经济发展指导原则的新发展新跨越。
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是对新时期经济发展的全景式覆盖。
其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工业化和信息化并举的道路。
其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坚持城乡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无论是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还是西部地区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其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进一步扩大内需。
其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其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通过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科学发展需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加强生态建设。
E.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经济发展取得来新成自效。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增长潜力充分发挥,国内市场更加强大,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高标准市场体系基本建成,市场主体更加充满活力,产权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公平竞争制度更加健全,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
(5)2014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扩展阅读:
注意事项: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不能脱离的最大现实。
十四五时期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破解许多难题,将会面临一系列风险挑战。越是这样,就越离不开中国共产党这个指引方向的指南针、凝心聚力的主心骨、社会稳定的压舱石,就越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F. 2014年我国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
总体要求:
这些事2013年末,中央经济会议提出的。
2014年我国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
做好明年经济工作,最核心的是要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要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巩固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
促进经济社稳定,为全面深化改革创造条件。同时,要积极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坚持问题导向,勇于突破创新,以改革促发展、促转方式调结构、促民生改善。
做好明年经济工作,要全面认识持续健康发展和生产总值增长的关系,抓住机遇保持国内生产总值合理增长、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努力实现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得到提高又不会带来后遗症的速度。
做好明年经济工作,必须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进一步完善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厉行节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完善结
构性减税政策,扩大营改增试点行业。保持货币信贷及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改善和优化融资结构和信贷结构,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推进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汇率
形成机制改革,增强金融运行效率和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用改革的精神、思路、办法来改善宏观调控,寓改革于调控之中。努力释放有效需求,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
作用、投资的关键作用、出口的支撑作用。
2014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
一、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必须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要依靠自己保口粮,集中国内资源保重点,做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更加注重农产品(9.53, 0.08, 0.85%)质量和食品安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抓好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建设。
二、大力调整产业结构。要着力抓好化解产能过剩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坚定不移化解产能过剩,不折不扣执行好中央化解产能过剩的决策部署。大力发
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各类服务业,推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创造环境,使企业真正成为创新主体。政府要做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促进企业创新的税收
政策等工作。
三、着力防控债务风险。要把控制和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作为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加强源头规范,把地方政府性债务分门别类纳入全口径预算管
理,严格政府举债程序。明确责任落实,省区市政府要对本地区地方政府性债务负责任。强化教育和考核,从思想上纠正不正确的政绩导向。
四、积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要继续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完善并创新区域政策,重视跨区域、次区域规划。坚定不移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扎扎实实打好扶贫攻坚战。
五、着力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要继续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思路,切实做好改善民生各项工作。把做好就业工作摆到突
出位置,重点抓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和化解产能过剩中出现的下岗再就业工作。努力解决好住房问题,加大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做好棚
户区改造。加大环境治理和保护生态的工作力度、投资力度、政策力度。
六、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要保持传统出口优势,创造新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扩大国内转方式调结构所需设备和技术等进口。加快推进自贸区谈
判,稳步推进投资协定谈判。营造稳定、透明、公平的投资环境,切实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加强对走出去的宏观指导和服务,简化对外投资审批程序。推进丝绸
之路经济带建设,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G. 2014年中国经济的形势及未来走向
2014年,探索了新常态下经济工作的方法和经验。面对“三期叠加”下较大的经济下行压力,中央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深化改革,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有针对性进行预调微调,实现了经济社会持续稳步发展。全年主要经济指标处于合理区间,结构趋向优化,质量得到提升。预计全年经济增长仍有望达7.4%左右,基本实现年初制定的7.5%左右的调控目标。
预计2015年中国经济将继续运行在合理区间。2015年有六方面因素变化可能带来经济运行转机。其一,稳增长政策仍将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基建投资将继续回升,从而有助于投资增速的企稳。其二,政策松绑有助于房地产市场触底企稳,下半年房地产投资可能出现回升,进而稳定整体投资增长;而多项稳定住房消费措施出台,将刺激房地产相关行业的消费。其三,随着国际环境的改善,出口将保持中速平稳增长。美国经济复苏前景明朗、中国与东盟经贸往来加深、亚太经济体加强互联互通,以及“一带一路”建设等将推动贸易出口增长。其四,国际油价低位徘徊,有助于中国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支持产出增长,并有助于促进燃油及汽车相关领域消费。其五,改革和政策推动股市回暖,将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为消费增长带来需求并提供资金来源。其六,不对称降息有助于推动明年银行贷款利率以及货币市场资金价格、非银行融资价格明显走低,从而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提升企业开展投资和生产经营活动的积极性。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2015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要求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有力度。我们认为,应适当扩大财政赤字,加快财政支出进度;通过落实结构性减税、推进税制改革等举措,继续加大对居民消费、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重点领域以及“三农”、小微企业等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尤其是应大力解决居民“能消费”、“敢消费”和“愿消费”问题,着力提升社会消费能力。
货币政策要更加注重松紧适度。我们认为,所谓松紧适度,就是货币政策要根据经济金融形势变化保持灵活性,该紧的时候适度收紧,该松的时候适度放松。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基准利率等都应当作为预调微调的工具来加以综合运用,以更好地发挥货币政策的逆周期调节、总量平衡以及价格导向的作用。此外,定向再贷款、定向降准等创新工具仍应继续实施,以进一步发挥促进结构调整的功效。
H. "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是什么
答案: ABCD
附:“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
综合考虑未来五年我国发展的趋势和条件版,“十一五”权时期要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取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性进展。
主要目标是: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实现二0一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二000年翻一番;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基本遏制,耕地减少过多状况得到有效控制;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完善,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国际收支基本平衡;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城镇就业岗位持续增加,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贫困人口继续减少;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普遍提高,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居住、交通、教育、文化、卫生和环境等方面的条件有较大改善;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构建和谐社会取得新进步。
I. 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13年圆满实现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分析所变化的主要原因
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左右;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国际收支状况继续改善。总的考虑是,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造良好环境,引导各方面把工作着力点放在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上,放在增加就业、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上。
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提高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更加注重稳定物价总水平,防止经济出现大的波动。
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保持适当的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今年拟安排财政赤字900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赤字7000亿元,继续代地方发债2000亿元并纳入地方预算,赤字规模比上年预算减少1500亿元,赤字率下降到2%左右。要着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增加“三农”、欠发达地区、民生、社会事业、结构调整、科技创新等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性支出,严格控制党政机关办公楼等楼堂馆所建设,出国(境)经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等支出原则上零增长,切实降低行政成本。继续实行结构性减税。依法加强税收征管。对地方政府性债务进行全面审计,实施全口径监管,研究建立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
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广义货币增长目标为16%。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综合运用价格和数量工具,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发挥好股票、债券、产业基金等融资工具的作用,更好地满足多样化投融资需求。严格控制对“两高”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贷款。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密切监控跨境资本流动,防范“热钱”流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