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开发 > 武汉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变化

武汉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变化

发布时间:2021-02-10 14:06:27

㈠ 武汉近年来的经济变化(附图)

改革开放以来武汉的主要变化:
武汉轨道交通
2000年,中国批准长春、大连、武汉和重庆4个城市为首批轻轨建设示范城市之后,武汉轨道交通公司(现为武汉地铁集团WUHAN METRO GROUP)成立。2000年底,投资21.99亿元、总长约10公里的一期工程正式开工,2003年底具备试通车条件,2004年7月投入试运营。由于线路短、票价高、换乘不便、路线不合理等原因,在试运营期和正式运营初期,武汉轻轨载客量都较低。其后虽然武汉轨道交通公司(武汉地铁集团)采取降价措施以吸引市民,但是成效并不明显。
武汉市规划未来的轨道交通网由7条线路构成,总长222.8公里。除一号线吴家山至堤角30.5公里为轻轨外,其余6条线路都是地铁。分别为:二号线,常青花园至流芳,39.8公里;三号线,沌口至三金潭,32.2公里;四号线,永安堂至青山,29.3公里;五号线,青山至青菱,33公里;六号线,老关村至堤角,25.3公里;七号线,古田至野芷路,32.7公里。这7条线路中,二、三、四号线跨越两江,连通三镇;一、五号线分别贯穿汉口、武昌的东西方向;六号线沟通汉口、汉阳旧城及后湖新区;七号线则把汉口北部与武昌东南部联为一体。2006年11月16日,武汉地铁二号线的范湖站动工,二号线预计于2012年建成。
武汉过江隧道
武汉长江隧道(已建成,2004年11月28日开工,总建设周期45个月,于2008年12月28日至2009年3月调试运行通车。之后,逐步完善隧道运营维护管理办法,整理竣工验收有关资料,“长江第一隧”于2011年方可正式通车运行)。
武汉长江隧道为长江上的第一座过江隧道,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隧,长约3.6公里(含匝道),汉口越江点位在江滩公园附近,胜利街设右进隧道匝道、天津路设右出隧道匝道;武昌越江点位于和平大道,友谊大道设4条匝道连接。该工程为左、右道隔离的双向4车道公路隧道,设计使用年限100年,可抗6级地震和300年一遇洪水。
武汉是华中地区的最大的工商业城市,拥有钢铁、汽车、光电子、化工、冶金、纺织、造船、制造、医药等完整的工业体系。在清朝末期、国民政府时期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武汉三镇经济繁荣,位居亚洲前列,故曾有“东方芝加哥”之称。但自1980年代以来,武汉的发展未能跟上改革开放的步伐,逐渐被“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抛在了身后。当时,由于市容环境不佳、城市建设无序,武汉被戏称为“中国最大的县城”。这种情况在进入21世纪后开始迅速转变,城市建设有了长足的进步,20世纪90年代,武汉建立了位于汉阳沌口的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武昌的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位于汉口东西湖的台商投资区,以及位于新洲阳逻的阳逻开发区。中国 三大钢铁集团公司的武汉钢铁(集团)公司位于武汉;中国三大汽车制造厂之一东风汽车公司总部位于武汉。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聚集着以东风汽车总部、东风有限汽车总部、东风本田总部等一批知名的汽车企业总部和以东风汽车技术中心。康明斯东亚研发中心等一批建于1862年的武汉江汉关。顶尖汽车研发机构以及神龙汽车、东风本田、东风自主品牌和东风渝安等整车企业,已经成为中国最集中的汽车产业基地,被誉为“中国车都”。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即是享誉海内外的“武汉·中国光谷”。这里是中国最大最具实力的的光电子产业生产和研发基地。2007年,区内科工贸总收入达1300亿人民币。如今,富士康在高新区投资数百亿建立光电子和数码产业帝国,还有中芯国际投资百亿元的芯片厂为高新区发展带来新的更大的的活力。高新区内有著名的光谷软件园,聚集着微软(武汉)创新技术中心、IBM全球服务中心、EDS全球服务中心、法国电信软件研发中心、交通银行信用卡中心、招商银行运营中心等世界五百强和国内知名软件服务外包中心、金融后台服务中心。它们已经成为武汉光谷软件园新的经济增长点,也将有利促进光谷软件园打造中国服务外包交付中心。
武汉市的经济基础和实力远远超过湖北省内其他的城市,尤其随着近年来经济增长速度加快,GDP总额占湖北省的比重稳步提升。2001年,武汉的GDP总量占湖北省的28.9%,到2006年,武汉市GDP总量占湖北全省的比重达到34.5%。

㈡ 武汉改革30年的变化

改革开放30年武汉城市居民生活新变化
2008-11-25 10:14:48 作者:刘鹏辉 本站原创|

改革开放30年,武汉市国民经济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城市居民生活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变化。这30年,是城市居民收入增长较快的时期,也是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的时期。

一、30年来居民收入增长39倍

2007年武汉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4357.64元,与1978年相比增长39.0倍,年均增幅达到13.6%。30年来,武汉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经历了“快速增长、高速增长、平稳增长”的过程。

加快增长阶段(1978—1987年)。1978年武汉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359.04元。随着各项改革的展开,企事业单位调资、落实政策,居民收入恢复性增长,1980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500元,比1978年增长49.8%,年均增长22.4%;1987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71.96元,实现了居民收入超千元的跨越。

高速增长阶段(1988—1997年)。进入20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逐步取代计划经济,经济发展明显加快。1988—1997年期间,武汉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高速增长,10年里增长了3.4倍,年均增幅达到17.9%,1997年突破5000元,达到5573.04元,是改革开放以来居民收入连续增长最快的阶段。

平稳增长阶段(1998—2007年)。进入新世纪,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大力发展生产,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工资制度改革,居民收入在较高的水平上稳定增长。2005年武汉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总额首次突破万元,达到10849.72元,跃入万元城市行列。1998—2007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5912.52元上升到14357.64元,净增8445.12元,年均增长9.9%。

二、收入构成发生明显变化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加快,外资、私营、合资等各种经济类型单位从无到有,就业渠道逐年增多,自谋职业已被越来越多的居民所接受,经营净收入和财产性收入从零到有,居民收入形成了多来源、多渠道的格局。

1、工资性收入稳步增加。工资制度、工资增长机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有效地保障了职工工资收入的增长;居民就业观念的变化,使从事第二职业等其他劳动收入也明显增多。2007年,武汉市城市居民人均工薪收入突破万元,达到10559.18元,与改革初期的1980年相比,增加10123.70元,增长23.2倍。虽然30年来工薪收入占可支配收入比重呈下降态势,但工薪收入在居民家庭收入中仍占主导地位,所占比重一直维持在70%以上。

2、经营净收入从无到有。个体经济的迅猛发展,使武汉市城市居民经营净收入从无到有。2007年人均经营净收入为439.41元,比1981年增加了438.93元,占可支配收入比重上升为3.1%。

3、财产性收入实现突破。随着居民投资意识不断增强,金融活动日趋活跃,1988年居民财产性收入实现零的突破。2007年武汉市城市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143.41元,比1988年增加了141.61元,增长78.7倍。

4、离退休金等转移性收入快速增长。2007年武汉市城市居民人均转移性收入为4433.27元,比1980年增加4330.91元,增长42.3倍。

三、居民生活质量大提升

改革开放30年来,武汉市城市居民收入大幅度增加,生活质量也不断提高,消费需求逐步向多元化发展,消费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城市居民衣食住行用等方面均发生了显著变化。调查资料显示,2007年武汉市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0600.00元,比1980年的467.04元增长了21.7倍,年均增长11.4%。

(一)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居民生活水平正向富裕型迈进。恩格尔系数(食品占消费比重)是衡量国家富裕程度的重要指标,联合国粮农组织按恩格尔系数划分,60%以上为贫困,50-60%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30%以下为最富裕即高度富裕。1980年武汉市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为54.8%;1993年首次下降到50%以下,为49.1%;2000年开始下降到40%以下,2007年受食品价格影响恩格尔系数上升为41.2%。

(二)饮食结构更加合理,向营养、科学、多样化方向发展。2007年,武汉市城市居民人均食品支出4366.28元,比1980年增长16.1倍。其中:人均粮食消费300.93元,增长4.0倍;肉禽蛋水产品类消费2000.68元,增长27.5倍;菜类消费271.37元,增长13.2倍;干鲜瓜果类消费212.56元,增长21.1倍;糕点、奶及奶制品消费284.32元,增长42.9倍。粮食支出增幅远远低于肉禽蛋、果蔬等食品,表明居民的食品消费结构由“主食型”转变为“副食型”。

(三)衣着消费趋向高档、时尚、个性化。经历了从买布料加工成衣到购买成品服装的演变历程,个性化、品牌化、时尚化、成衣化成为主流。2007年,武汉市城市居民人均衣着消费支出1141.55元,比1981年增长14.1倍。其中,服装支出810.68元,增长31.6倍;鞋类支出303.88元,增长12.6倍;衣着材料支出17.56元,下降38.5%。

(四)交通通讯消费进入快车道。2007年武汉市城市居民人均交通和通讯支出1007.54元,比2000年增长1.8倍,年均增长15.9%,占消费支出的比重由2000年的6.9%提升到9.5%,增加2.6个百分点。交通工具由自行车到摩托车、再到私人轿车,2007年武汉市城市居民人均交通支出397.79元,比1980年增长99.5倍;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达到3.4辆,比2002年增加3辆。计算机与通讯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全球化浪潮推动了居民通信消费,1980年武汉市城市居民人均通讯支出仅为0.24元,占消费支出比重为0.1%, 2007年上升到609.75元,占消费性比重为5.8%。截至2007年底,武汉市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移动电话164.87部,比2000年增长9.1倍;每百户家用电脑68.46台,增长3.1倍。

(五)居住条件明显改善。改革初期,武汉市居民家庭居住水平较低,租赁公房家庭比重为85.0%,无房户家庭比重为3.0%;1985年有37.3%的家庭使用公用自来水,40.8%的家庭使用煤炭做饭。2007年,租赁住房家庭比重下降到8.1%,人均建筑面积达到28.25平方米,100%的居民家庭燃料实现气化,大部分居民家庭对住房进行了装修,有线电视普及率达100%,每百户城市居民家庭中有47.7户已接入宽带。

(六)居民家庭用品逐渐现代化。改革开放初期,居民家庭设备用品主要是“三转一响”(缝纫机、自行车、手表、收音机)为代表的低层次消费品。随着居民收入快速增长,“三机一箱”(电视机、收录机、洗衣机和电冰箱)“新四件”迅速进入家庭,拥有量很快过半。20世纪90年代,盛行拥有“三双一彩”(即双卡收录机、双筒洗衣机、双门电冰箱和彩色电视机)。进入21世纪后,彩色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的需求基本达到饱和并开始升级换代,家用电脑、空调器、微波炉、淋浴热水器、数码照相机、消毒碗柜、饮水机、洗碗机、健身器材、摄像机、助力车等新型产品成为居民家庭的新宠,截至2007年底,每百户拥有彩色电视机147.4台、电冰箱101.4台、洗衣机101.0台、空调器150.6台、照相机49.8架、淋浴热水器86.4台。

(七)教育投入不断增加,文化生活质量明显提升。2007年,武汉市城市居民家庭人均教育支出为663.57元,比1980年增长613.4倍,比1990年增长121.9倍,比2000年增长59.2%;30年来,人均教育消费支出以24.8%的速度递增。2007年,武汉市城市居民人均团体旅游支出241.01元,比2002年分别增长2.6倍;人均旅游花费总额为352.87元,增长4.2倍。

㈢ 武汉近年来的经济变化是怎样的

武汉近年来的经济变化:

武汉轨道交通。2000年,中国批准长春、大连、武汉和重庆4个城市为首批轻轨建设示范城市之后,武汉轨道交通公司(现为武汉地铁集团WUHAN METRO GROUP)成立。2000年底,投资21.99亿元、总长约10公里的一期工程正式开工,2003年底具备试通车条件,2004年7月投入试运营。由于线路短、票价高、换乘不便、路线不合理等原因,在试运营期和正式运营初期,武汉轻轨载客量都较低。其后虽然武汉轨道交通公司(武汉地铁集团)采取降价措施以吸引市民,但是成效并不明显。

武汉市规划未来的轨道交通网由7条线路构成,总长222.8公里。除一号线吴家山至堤角30.5公里为轻轨外,其余6条线路都是地铁。分别为:二号线,常青花园至流芳,39.8公里;三号线,沌口至三金潭,32.2公里;四号线,永安堂至青山,29.3公里;五号线,青山至青菱,33公里;六号线,老关村至堤角,25.3公里;七号线,古田至野芷路,32.7公里。

这7条线路中,二、三、四号线跨越两江,连通三镇;一、五号线分别贯穿汉口、武昌的东西方向;六号线沟通汉口、汉阳旧城及后湖新区;七号线则把汉口北部与武昌东南部联为一体。2006年11月16日,武汉地铁二号线的范湖站动工,二号线预计于2012年建成。

武汉过江隧道。武汉长江隧道(已建成,2004年11月28日开工,总建设周期45个月,于2008年12月28日至2009年3月调试运行通车。之后,逐步完善隧道运营维护管理办法,整理竣工验收有关资料,“长江第一隧”于2011年方可正式通车运行)。

武汉长江隧道为长江上的第一座过江隧道,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隧,长约3.6公里(含匝道),汉口越江点位在江滩公园附近,胜利街设右进隧道匝道、天津路设右出隧道匝道;武昌越江点位于和平大道,友谊大道设4条匝道连接。该工程为左、右道隔离的双向4车道公路隧道,设计使用年限100年,可抗6级地震和300年一遇洪水。

武汉是华中地区的最大的工商业城市,拥有钢铁、汽车、光电子、化工、冶金、纺织、造船、制造、医药等完整的工业体系。在清朝末期、国民政府时期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武汉三镇经济繁荣,位居亚洲前列,故曾有“东方芝加哥”之称。但自1980年代以来,武汉的发展未能跟上改革开放的步伐,逐渐被“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抛在了身后。

当时,由于市容环境不佳、城市建设无序,武汉被戏称为“中国最大的县城”。这种情况在进入21世纪后开始迅速转变,城市建设有了长足的进步,20世纪90年代,武汉建立了位于汉阳沌口的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武昌的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位于汉口东西湖的台商投资区,以及位于新洲阳逻的阳逻开发区。

中国三大钢铁集团公司的武汉钢铁(集团)公司位于武汉;中国三大汽车制造厂之一东风汽车公司总部位于武汉。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聚集着以东风汽车总部、东风有限汽车总部、东风本田总部等一批知名的汽车企业总部和以东风汽车技术中心。康明斯东亚研发中心等一批建于1862年的武汉江汉关。顶尖汽车研发机构以及神龙汽车、东风本田、东风自主品牌和东风渝安等整车企业,已经成为中国最集中的汽车产业基地,被誉为“中国车都”。

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即是享誉海内外的“武汉·中国光谷”。这里是中国最大最具实力的的光电子产业生产和研发基地。2007年,区内科工贸总收入达1300亿人民币。如今,富士康在高新区投资数百亿建立光电子和数码产业帝国,还有中芯国际投资百亿元的芯片厂为高新区发展带来新的更大的的活力。

高新区内有著名的光谷软件园,聚集着微软(武汉)创新技术中心、IBM全球服务中心、EDS全球服务中心、法国电信软件研发中心、交通银行信用卡中心、招商银行运营中心等世界五百强和国内知名软件服务外包中心、金融后台服务中心。它们已经成为武汉光谷软件园新的经济增长点,也将有利促进光谷软件园打造中国服务外包交付中心。

武汉市的经济基础和实力远远超过湖北省内其他的城市,尤其随着近年来经济增长速度加快,GDP总额占湖北省的比重稳步提升。2001年,武汉的GDP总量占湖北省的28.9%,到2006年,武汉市GDP总量占湖北全省的比重达到34.5%。

㈣ 武汉改革开放30年来的一处变化

这上面几乎涵盖了所有的,抄后面的。

1、年,世界唯一人工饲养的白鳍豚“淇淇”落户武汉。世界第一尾体细胞克隆鱼和世界首例转基因鱼先后在武汉诞生。我国第一个“水生蔬菜资源圃”在武汉通过国家鉴定验收。国内首次甘蓝型油菜271等自交不亲和系及其杂交种在武汉培育成功。

2、1982年,我国第一个光纤通讯实用化系统工程在武汉正式开通,标志着我国开始进进数字通讯时代。2000年起,武汉邮电科学院余少华提出的三项电信标准先后成为国际标准,实现了中国在国际电信技术标准史上零的突破。

3、1984年,全国第一家技术市场在武汉成立。1987年,我国第一个科技企业孵化器在武汉诞生。

4、1987年,武汉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第一个确立“科教立市”基本市策。1996年,《武汉市科学技术进步条例》颁布实施。2006年,**、市**隆重召开新世纪第一次科学技术大会,出台《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争创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决定》。

5、1991年,国务院批准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01年,该区被批准为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武汉·中国光谷”)。中国武汉国际光电子信息技术展览会(“光博会”)成为全球四大光电子国际展会之一。

6、武汉多座长江大桥相继建成通车,创造了多项世界和全国新纪录,推动武汉迈向“工程设计之都”。武汉地区数十家设计、科研、施工单位的数千名科技职员,为长江三峡水利工程和京九铁路等国家重大工程做出了突出贡献,多项科技成果达到国际或国内领先水平。

7、2000年,武钢研制出无取向高牌号硅钢片并通过国家鉴定,填补了我国在该产品领域的空缺。目前,国内仅有武钢具备生产冷轧取向硅钢片和无取向高牌号硅钢片的能力。多年来,武钢在我国向钢铁强国迈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8、2002年到2004年,武汉地区“电动汽车专项”和“水环境质量改善技术与综合示范专项”被列进国家“十五”重大科技专项。2008年,武汉产混合动力公交车成为**指定清洁能源车,武汉再次成为国家“十一五”电动汽车试点示范城市。

9、依托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和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武汉大力推进“两区多园”建设,深进实施“十大科技专项”。2006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首次突破1000亿元大关。

10、2006年,武汉国家光电实验室投进试运行,该实验室是全国六大国家实验室之一。截至2007年底,武汉地区拥有国家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共17家。
回答人的补充 2010-02-28 11:36 我们现在不走泥巴路了,我走了二十几年的泥巴路。我们这里的治安、绿化、水泥路面、下水道都搞得比较好,居民们觉得小区又亮起来了、又绿起来了、又美起来了。
听众朋友:您刚才听到的是武汉市市民对自家门前道路的变化所发出的感言。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武汉城区道路经过不断地更新改造和提升,逐步形成了“四环十三射”的快速路网格局。从小路到大路、从一环到四环,都显现出武汉这座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
2001年,武汉开始启动883行动计划,首次将城市建设和管理纳入社区的建设中,投资8.8亿元对武汉市背街小巷的道路进行改造。从03年开始到08年8月,共改造背街小巷道路达11527条,面积达688万平方米。全市一千多个社区受益。武汉市建委市政建设处处长王一光介绍: [出录音]
市委市政府把背街小巷的道路作为切实推行和谐社区建设为民办实事的重点工程,在改造过程中,我们将社区的路灯建设、排水管网建设和绿化配套工程纳入改造范围,同步组织实施。全市一千多个社区新增路灯3万多盏,改造社区排水管网400多公里,增加绿化面积3.8万平方米,使全市社区环境面貌极大的改善。
社区的小路变得又宽敞、又平坦,居民们非常高兴。04年武昌康乐里社区建设达标验收,在社区居住了二十多年的丁维国老人兴奋地拿起笔,记录了社区道路改造前后的变化,他在日记中写道:[出录音]
过去,社区门前杂草生,路窄无灯人难行,里弄门路分不清,暴雨积水半壁深,居民年年来防汛。康乐里社区的现状:883计划如灯塔,党的光辉照万家,道路宽广平又坦,老人病残行安全,门牌户号看得清,树木草皮绿如荫。
武汉“九省通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有的道路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车流和人流。从八十年代开始,武汉便着手规划在市区内建设立交桥,以缓解三镇的交通压力。1995年,长江二桥建成通车,标志着武汉内环线已基本形成。如今,三环线大部分道路段已经建成,四环线已于去年全部贯通。二环线作为武汉市的重点工程正在加紧施工中,武汉市建委基础设施建设处处长张利介绍:[出录音]
二环线全长52公里,九五年武汉城市总体规划明确提出在内环线和中环线之间增设二环快速路的设想。现已形成具有干道标准的道路约29公里。二环线启动较晚,06年开始建设,首先启动的是珞狮路武汉理工大学到东湖宾馆这一带,现在已建成理工大学地下通道。08年将开工建设的有二七路长江大桥、东湖隧道、珞狮路高架桥等工程,计划投资4个亿。二七长江大桥已于8月1号正式开工兴建。
07年,武汉市提出畅通一环、建设二环、贯通三环、完善四环的宏伟目标。三环线作为主城区最外围的一条快速交通环线,全长91公里,分为东西南北四段,97年白沙洲大桥建成通车拉开了三环线建设的序幕。武汉市建委基础设施建设处处长张利介绍: [出录音]
三环线建设启动的比较早,07年底,三环线的北段至南段关山二路已建成通车,关山二路至老武黄公路立交已完成大部分建设,北段三金潭至平安铺8.2公里的路正在施工中,目前仅剩东段青化路立交到老武黄公路立交8.8公里路段尚未启动,正在做前期准备工作,投资12个亿,最终使这个环线逐步形成。
三十年前,武汉汽车的保有量仅有几万辆,三十年后,汽车的保有量增加到近80万辆,有专家指出,如果武汉没有形成环线,80万辆车将足以让武汉市的交通陷入瘫痪的境地。
在武汉的各个交通路口,我们都能看见交警忙碌的身影,三十年来,他们亲眼见证了武汉城区道路的变化给人们出行所带来的便利。从04年开始,武汉市年年被公安部、住房城乡建设部评定为道路交通管理畅通工程一等管理水平。武汉市公安交管局副处长黄进明:[出录音]
在四个环线没有建成之前,过境的车流量通过桥粱的时候对城市的交通干扰非常大,那么四环十三射的道路建成以后,大量的过境车辆可以从繁忙的市区道路外饶行,可以极大地缓解市区的交通压力,特别是中心城区过江桥梁的交通压力。以前这些瓶颈路段交通拥挤现象在车辆大两增长的情况下已经得到大大的缓解。我们感到武汉市的交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个变化主要体现在地理上—武汉变大了、外延环线远了。从时空上,感觉三镇的距离变短了。环线分担了大量的过境交通,使中心城区的路更加通畅起来。
回答人的补充 2010-02-28 11:42
汉网消息(记者徐璐)1978年前的近30年里,武汉和中国绝大多数地方一样,满大街几乎清一色的“蓝蚂蚁”。国门打开后,伴随着邓丽君的“靡靡之音”,武汉人的生活方式发生彻底变化。从模仿沿海、追逐港台到放眼欧美,从简单的赶时髦到追求独一无二的个性表达,武汉人在时尚的道路上摸索跋涉,对时
尚的态度,从小心翼翼,到东张西望,再到自信张扬,织就一幅幅流动斑斓的风情画和生活秀,冶炼出日益自信、张扬、美丽、优雅的武汉人。
刚开始,夸奖一个人走在时代前端,用的词叫时髦,今天,这个词却因为过于“老土”被时代抛弃,代之以时尚,听起来似乎要洋气得多,而今天,那些紧跟时代步伐的80后90后们,喜欢别人叫自己为“潮人”。
武汉新时尚坐标之
变迁
●滨江公园
和中山公园、解放公园等这些传统公园不同,滨江公园完全是以一种民间姿态崛起于武汉,严格来说,它甚至算不上一个公园,一到夏天因为防汛的需要,还经常被封园,和其他环境优美的公园比起来,这里只有数棵高大浓郁的法桐和大片年久失修的泥巴路面,但是在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这里集合了一切时尚元素,宽敞的江面、旋转的摩天轮、昏暗的台球室,热闹的滚轴溜冰室和一到晚上遍布整个公园的简易卡拉OK厅和录像室,在那时,怀揣着20块钱,可以在滨江公园吃喝玩乐一整天。武汉第一代时尚人士在这个公园里度过了他们轻狂的少年。
●新民众乐园
1997年落成的新民众乐园,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独领武汉时尚潮流:武汉市第一个现代化的综合性影城,第一家美甲店、第一家文身店、第一家首饰DIY店相继在这里出现。只要是时尚前卫的,只要是张扬个性的,只要是新鲜好玩的,都可以在这里寻到,落成10余年来,当年混民众的少年早已长大成人,而这座被称为乐园的建筑却一直在适应着时代的变迁,接纳最新的潮流,在新一代少年时尚谱上它依然排名靠前。
●江汉路步行街
21世纪初,中国的各个城市兴起了一股建步行街的热潮,2000年9月,江汉路步行街开街当天,潮水般的人群一直到半夜都不肯散去,相关新闻也好几天占据着武汉各大媒体的重要版面。步行街上其实并没有很多大牌商铺,但是凭借它独一无二的气质,还是吸引了武汉最潮流的年轻人。据说,要看武汉美女就一定要去步行街,流行的说法是,从江汉路天桥上丢石头,砸到10个人,9个是美女。要知道武汉当季最流行什么,只要在步行街上找张凳子,坐上一下午,看路过的美女穿衣打扮,回去照着模仿保证就没错。
●江滩
2001年汉口长江江滩开始苏醒,仅仅几年时间,一座芳草萋萋、绿树成荫,集休闲娱乐防洪于一体的大型江滩公园出现在世人面前。随后汉阳江滩、青山江滩、武昌江滩相继开建。今天的武汉江滩,俨然已经成为武汉最美的一张城市名片,其中最有影响力的还是汉口江滩,老年人爱它白天的宁静与壮观,而对时尚一族来说,夜晚的江滩才是最有魅力的,堤内一整条酒吧长廊,每天晚上,丽人倩影、美酒音乐将江滩的夜晚映衬得格外妖娆。
●武汉天地
比起步行街和民众乐园等地方,武汉天地的人气尚较欠缺,但谁也不会否认,这里将是未来武汉的潮流聚集地,各式风格的餐厅与酒吧特色文化包罗万象,时尚专卖店、娱乐空间一应俱全,成为魅力武汉的经典人文空间,比起上述地方,武汉天地已经完全摆脱了自说自话的小家子气,而是以开放的姿态接纳国际化的休闲生活,从建筑到商铺再到经常举办的各种高水准的展览,武汉天地的时尚牌显然已初具规模。
回答人的补充 2010-02-28 11:50 自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的变化太大了,简直叫人不可思议。30年前,人们住的都是土房,房顶连瓦片都没有,下雨天,人们可就遭殃了,外面大下,屋里小下,有时墙壁也会掉土。人们吃的是高粱米、玉米面、野菜,小米饭是等来了客人才吃的,更不用说大米、白面了,根本就没有。那时人们穿的都是粗布衣,补丁罗补丁,家里孩子多的,大的穿小了,二的穿,二的穿小了,老三穿, 一直穿到实在不能穿了,用来给孩子做鞋,一年都穿不上一件新衣,还有许多孩子因为家穷,念不起数,都没有上过学校。交通工具就更没有了,出门全是步行。
现在,家家住的都是砖瓦结构,屋里装修得是富丽堂皇,有的还该起自己的小别墅。吃的是大米、白面、鸡、鸭、鱼、肉,天天不断,穿的衣服,一年四季都换新装。出门有摩托车、小轿车,有事几千里以外打电话、打手机一分钟办妥。家里有洗衣机、电冰箱、电饭锅、煤气灶、大彩电等,全是电器化。大部分家庭还安装上了电脑,孩子可以利用网络查阅资料。
现在,不但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而且人们的知识也得到了提高。现在讲科技致富,没有知识是不行的,许多农民都看到知识的益处,纷纷外出学技术。科学养鸡、鸭、鹅、猪,家家都存了几万元钱,有的甚至是几十万、几百万元。农民也开始进行智力投资,让自己的孩子都念大学,享受高等教育。
是啊,改革开放后,农村变了,人们不但生活水平提高了,思想道德素质也提高了。望着农村的变化,我感到非常的欣慰。祝愿我的祖国越来越昌盛,农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㈤ 武汉近几年的变化,急

武汉轨道交通
2000年,中国批准长春、大连、武汉和重庆4个城市为首批轻轨建设示范城市之后,武汉轨道交通公司(现为武汉地铁集团WUHAN METRO GROUP)成立。2000年底,投资21.99亿元、总长约10公里的一期工程正式开工,2003年底具备试通车条件,2004年7月投入试运营。由于线路短、票价高、换乘不便、路线不合理等原因,在试运营期和正式运营初期,武汉轻轨载客量都较低。其后虽然武汉轨道交通公司(武汉地铁集团)采取降价措施以吸引市民,但是成效并不明显。
武汉市规划未来的轨道交通网由7条线路构成,总长222.8公里。除一号线吴家山至堤角30.5公里为轻轨外,其余6条线路都是地铁。分别为:二号线,常青花园至流芳,39.8公里;三号线,沌口至三金潭,32.2公里;四号线,永安堂至青山,29.3公里;五号线,青山至青菱,33公里;六号线,老关村至堤角,25.3公里;七号线,古田至野芷路,32.7公里。这7条线路中,二、三、四号线跨越两江,连通三镇;一、五号线分别贯穿汉口、武昌的东西方向;六号线沟通汉口、汉阳旧城及后湖新区;七号线则把汉口北部与武昌东南部联为一体。2006年11月16日,武汉地铁二号线的范湖站动工,二号线预计于2012年建成。
武汉过江隧道
武汉长江隧道(已建成,2004年11月28日开工,总建设周期45个月,于2008年12月28日至2009年3月调试运行通车。之后,逐步完善隧道运营维护管理办法,整理竣工验收有关资料,“长江第一隧”于2011年方可正式通车运行)。
武汉长江隧道为长江上的第一座过江隧道,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隧,长约3.6公里(含匝道),汉口越江点位在江滩公园附近,胜利街设右进隧道匝道、天津路设右出隧道匝道;武昌越江点位于和平大道,友谊大道设4条匝道连接。该工程为左、右道隔离的双向4车道公路隧道,设计使用年限100年,可抗6级地震和300年一遇洪水。
武汉是华中地区的最大的工商业城市,拥有钢铁、汽车、光电子、化工、冶金、纺织、造船、制造、医药等完整的工业体系。在清朝末期、国民政府时期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武汉三镇经济繁荣,位居亚洲前列,故曾有“东方芝加哥”之称。但自1980年代以来,武汉的发展未能跟上改革开放的步伐,逐渐被“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抛在了身后。当时,由于市容环境不佳、城市建设无序,武汉被戏称为“中国最大的县城”。这种情况在进入21世纪后开始迅速转变,城市建设有了长足的进步,20世纪90年代,武汉建立了位于汉阳沌口的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武昌的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位于汉口东西湖的台商投资区,以及位于新洲阳逻的阳逻开发区。中国 三大钢铁集团公司的武汉钢铁(集团)公司位于武汉;中国三大汽车制造厂之一东风汽车公司总部位于武汉。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聚集着以东风汽车总部、东风有限汽车总部、东风本田总部等一批知名的汽车企业总部和以东风汽车技术中心。康明斯东亚研发中心等一批建于1862年的武汉江汉关。顶尖汽车研发机构以及神龙汽车、东风本田、东风自主品牌和东风渝安等整车企业,已经成为中国最集中的汽车产业基地,被誉为“中国车都”。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即是享誉海内外的“武汉·中国光谷”。这里是中国最大最具实力的的光电子产业生产和研发基地。2007年,区内科工贸总收入达1300亿人民币。如今,富士康在高新区投资数百亿建立光电子和数码产业帝国,还有中芯国际投资百亿元的芯片厂为高新区发展带来新的更大的的活力。高新区内有著名的光谷软件园,聚集着微软(武汉)创新技术中心、IBM全球服务中心、EDS全球服务中心、法国电信软件研发中心、交通银行信用卡中心、招商银行运营中心等世界五百强和国内知名软件服务外包中心、金融后台服务中心。它们已经成为武汉光谷软件园新的经济增长点,也将有利促进光谷软件园打造中国服务外包交付中心。
武汉市的经济基础和实力远远超过湖北省内其他的城市,尤其随着近年来经济增长速度加快,GDP总额占湖北省的比重稳步提升。2001年,武汉的GDP总量占湖北省的28.9%,到2006年,武汉市GDP总量占湖北全省的比重达到34.5%。

㈥ 武汉改革开放以来有什么变化

你要晓得的太多了 各方面都可以说很多 最好你说哪些方面 我帮你收集

改革开放30年来,武汉人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昨日,武汉市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大会透露的系列数据,显示了30年来武汉人民创造的光辉业绩。
据介绍,从1978年到2007年,武汉地区生产总值(GDP)实现由39.91亿元到3141.9亿元的跨越,增长77.7倍,年均增长11.7%,成为中部唯一进入全国“3000亿元俱乐部”的成员。今年,武汉市GDP将在4000亿元左右,相当于30年造就了“百个武汉”。
2007年,武汉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14357.64元,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28.25平方米,分别较1978年增长39倍和5.5倍;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2007年武汉市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的城镇职工人数分别达到193.02万人、97.2万人和238.93万人,城镇和农村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卫生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居民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7.89岁;教育事业发展迅速,2007年武汉地区拥有各级各类学校2343所,市民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02年。
湖北省委副书记、武汉市委书记杨松在大会上表示,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坚持与时俱进解放思想、发扬“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始终坚持市场化进程等经验分不开。

㈦ 武汉改革开放30年来的变化

最具影响力十大科技事件

1、1980年,世界唯一人工饲养的白鳍豚“淇淇”落户武汉。世界第一尾体细胞克隆鱼和世界首例转基因鱼先后在武汉诞生。我国第一个“水生蔬菜资源圃”在武汉通过国家鉴定验收。国内首次甘蓝型油菜271等自交不亲和系及其杂交种在武汉培育成功。

2、1982年,我国第一个光纤通信实用化系统工程在武汉正式开通,标志着我国开始进入数字通讯时代。2000年起,武汉邮电科学院余少华提出的三项电信标准先后成为国际标准,实现了中国在国际电信技术标准史上零的突破。

3、1984年,全国第一家技术市场在武汉成立。1987年,我国第一个科技企业孵化器在武汉诞生。

4、1987年,武汉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第一个确立“科教立市”基本市策。1996年,《武汉市科学技术进步条例》颁布实施。2006年,市委、市政府隆重召开新世纪第一次科学技术大会,出台《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争创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决定》。

5、1991年,国务院批准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01年,该区被批准为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武汉·中国光谷”)。中国武汉国际光电子信息技术博览会(“光博会”)成为全球四大光电子国际展会之一。

6、武汉多座长江大桥相继建成通车,创造了多项世界和全国新纪录,推动武汉迈向“工程设计之都”。武汉地区数十家设计、科研、施工单位的数千名科技人员,为长江三峡水利工程和京九铁路等国家重大工程做出了突出贡献,多项科技成果达到国际或国内领先水平。

7、2000年,武钢研制出无取向高牌号硅钢片并通过国家鉴定,填补了我国在该产品领域的空白。目前,国内仅有武钢具备生产冷轧取向硅钢片和无取向高牌号硅钢片的能力。多年来,武钢在我国向钢铁强国迈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8、2002年到2004年,武汉地区“电动汽车专项”和“水环境质量改善技术与综合示范专项”被列入国家“十五”重大科技专项。2008年,武汉产混合动力公交车成为北京奥运会指定清洁能源车,武汉再次成为国家“十一五”电动汽车试点示范城市。

9、依托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和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武汉大力推进“两区多园”建设,深入实施“十大科技专项”。2006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首次突破1000亿元大关。

10、2006年,武汉国家光电实验室投入试运行,该实验室是全国六大国家实验室之一。截至2007年底,武汉地区拥有国家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共17家。

㈧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生的变化

中国改革开放30年,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不仅建立全面的物质生产体系,保持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大幅度提高,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国际地位不断上升。

  1. 建立全面物质生产体系

    中国改革开放30年,保证了和平稳定就,建立起全面的物质生产体系,经济建设取得显著成。中国已经由初级工业经济转变为高级工业经济,包括钢铁、家用电器在内的许多工业产品生产居世界第一位。

    与此同时,中国经济规模和经济总量不断扩大。1978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只有3645亿元,200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猛增到246619亿元,30年间增加了67倍。2007年中国每天创造的GDP为675亿元,1978年的GDP现在只用6天时间就可以完成。

  2. 国际地位持续不断提高

    中国改革开放30年,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快速经济增长使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2005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182321亿元人民币,按2005年人民币对美元平均汇率1:8.1917计算,中国GDP总量约折合为22248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5.6%,排在世界第四位。

    如按人民币对美元购买力平价(PPP)转换系数1.8 水平计算,2005年中国经济总量GDP现价182321亿元人民币折合为101289亿美元,仅次于美国,排在全球第2位。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和人民币快速升值,中国以美元衡量的经济总量还将快速增加。

  3. 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以加入WTO为标志,中国经济已经完成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和经济全球化浪潮之中。数据表明,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联系更加紧密,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同步性。1978-2007年中国经济
    与世界经济增长的同步系数是3.4,即世界经济增长1个百分点,中国经济增长3.4百分点,中国经济影响世界,世界经济影响中国。

阅读全文

与武汉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变化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