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开发 > 经济发展是改变民生的

经济发展是改变民生的

发布时间:2021-02-10 18:09:29

『壹』 如何处理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的关系

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的对立表现在:如果盲目发展经济,并不能达到改善民生的目的。版如果只重视权保障民生,则会大大降低经济发展速度,如此改善民生也达不到好的效果。
正确处理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的关系,关键需要找到,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统一点和结合点。而这两者一个相同的统一点就是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皆是发展,都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做后盾。因此,可以说改善民生的基础必须得先发展经济。同时,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有要注意保护民生,做到两个对立面的效益最大化,结合短期与长期效益,努力找到帕累托最优解决方案。这样才能做到,经济与民生的协调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与人类进步。

『贰』 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的关系

正确处理民生问题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民生问题与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的。经济发展是解决民生问题的物质基础,经济发展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民生问题也将相应得到解决。而民生问题解决得如何也影响着经济发展,民生问题解决得好,对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民生问题解决得不好,就可能因为民生的矛盾影响经济发展。改善民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取决于发展的协调性。只有不断发展,促进社会物质财富持续增长,使可供分配的财富不断增加,才能为改善民生创造前提条件,奠定必备的物质基础。只有创造出更多更好的发展成果,才能做到统筹兼顾,解决好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支持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妥善地处理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关系,有效地促进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才能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建立更加完善、更高水平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增加投向民生领域的财政支出;才能有效增加公共产品的供给,健全社会福利、社会保险和社会救济,扶贫济困,实现发展的成果真正惠及全体人民;才能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吸引力、凝聚力,社会才得以稳定。没有发展,没有又好又快的发展成果,即使再有强烈的民生思想和要求,也无从实现、无力而为。不把社会财富这块“蛋糕”做大做好,仅仅在“分蛋糕”上做文章,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的目标最终不可能达到。虽然富裕不一定就会产生和谐,但穷困肯定是产生社会不和谐的重要因素,长期下去必然会导致社会危机四伏。因此,改善民生,说到底是经济实力问题,是经济发展问题。

『叁』 经济与民生的辩证关系

1.当务之急是要加快推动经济发展。没有经济的发展,改善民生、建设和谐新昌就如同无源之水。我们要正确处理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的辩证关系,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坚持转型提升这条主线,加快推进工业高新化、农业特色化、服务业集聚化,实现新昌经济总量、发展质量、产业层次的全面提升,在加快推动经济发展中破解难题,改善民生,促进和谐。

2.迫在眉睫是要全力促进民生改善,切实维护社会稳定。没有民生的改善、社会的稳定,科学发展、转型发展、和谐发展就无从谈起。我们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加快实施农村饮用水改造提升等民生实事项目建设,着力推动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全面推进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建设等社会保障体系构建,致力解决群众关心关注的环境问题,切实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在改善民生福祉、促进公平正义中推动和谐社会建设,推动经济加快发展。

3.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是民心所向,是职责所在。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持之以恒地促进民生改善,推动社会和谐。惟有如此,才能广泛调动全县人民参与经济社会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开创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肆』 为什么经济发展同时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

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民生的改善,否则经济发展就失去了版方向,失去了动力和权源泉.所以经济发展同时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和谐社会建设.着力扩大内需,努力保持投资和消费稳定增长.稳定工业经济发展势头,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切实加强“三农”工作,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深化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取得新进展,进一步扩大开放合作,力争在建设内陆开放高地上赢得更大优势.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让人民群众更多地享有改革发展成果.

『伍』 关于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创业呐喊,到“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坚定探索,再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的壮丽征程,我们既顺应经济规律,又积极主动作为。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的基本特征。伴随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经济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特征:经济增速转为中高速,经济结构出现重大变化,居民消费加快升级,科技创新进入活跃期。这些变化表明,我国经济正处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迈向高收入阶段的重要历史节点,经济发展的重点必然要从量的扩张转到质的提升。面对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老思维老套路难有出路,只有积极主动推动高质量发展,才能抓住机遇、跨越关口,实现生产力水平新的跃升。

把高质量发展要求落实到经济发展各方面各领域。高质量发展是与全面深化改革相得益彰的发展,既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又要构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还要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把重点放在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上,把实体经济做实做强做优。”鼓励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全面提升营商服务环境,开展多种职业技能培训,培养更多社会需要的技能人才,将大国工匠精神认真贯彻到职业培训及中国制造上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提高适度规模经营水平,推广使用大型农业机具,加快农业现代化,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既要发展经济,又要改善民生

『陆』 为什么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一、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社会建设是人民最为关心的问题。我们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同时把改善民生作为社会建设的重点,是经济发展的成果的体现到改善民生上。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社会和谐社会。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必不可少的保障,也是为能使我国更加富强的更加和谐的必要条件,也是落实科学发展的重要保证。二、社会建设以改善民生为重点体现了我国广大人民的迫切愿望和要求。进入21世纪,我国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影响了我国社会建设的质量。1、城乡区域两极分化逐渐严重,贫富差距大,收入分配不均匀,城乡差距的加大不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在社会建设中,改善民生问题,实现城乡经济的一体化发展,缩小贫富差距,就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加快对城乡地区的扶持力度,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达到优化资源配置,以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强化支农惠农政策,发展城乡地区的生产力,从而实现农民持续增收,以缩小城乡的差距,实现共同富裕。2、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尤其是物价上涨和住房问题得不到解决。伴随着物价的不断上涨,与人民的收入不相当,人民的生活质量的不到提高。面对这一问题,必须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抑制物价的过快上涨。同时必须完善医疗保险制度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广大人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在城乡区域,看病贵,是最普遍的现象,却一直以来得不到解决,社会建设加大对医疗的投入,同时加大对社会保障投入比例的增加,提高社会保障的水平,是符合广大人名最迫切的愿望有利于提高人名的生活质量,从而有利于社会建设的进一步完善,促使社会的和谐与安宁。最重要的是要在社会建设中把解决住房问题放在解决社会保障问题的重要位置。住房是重要多的民生问题,也是当前人民群众十分关注的问题,住房贵,是广大人民面对的一大难题,应当把解决住房问题摆在重要位置,加快建立适应全体居民需要的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特别是要健全廉租住房制度。住房是人民生活的基础,解决好住房问题,有利于稳定人民的生活,解决了人民最担忧的问题,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一大举措,从而有利于民心安定,和更好的投入到社会主义的建设之中,更好的为社会服务。3、就业难。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要充分利用我国的人力资源来发展我国的经济社会。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条件。但是,就业却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农村有越来越多的剩余劳动力,只有让广大农民就业了,才有稳定的收入。转移剩余的劳动力,使其充分的就业,就必须加强其培训力度,使他们掌握一定更的技术运用到生产领域之中。就业不仅是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同时还有大学生就业。大学生就业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大学生是我国的只是分子,经过多年的学习毕业后却面对就业难的问题,这是社会建设的一大损失,是人力资源的损失。国家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就业,为社会主义的建设注入的活力。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多渠道扩大就业。推进就业体制改革创新,同时,要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统筹城乡就业和富余劳动力转移,建立完善的就业服务体系。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促进就业,以增加居民的收入水平,缩小差距,实现共同富裕。4、农民工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学难。随着就业问题的解决,转移劳动力,留守儿童以及随父母转移的孩子的受教育问题也是广大人民关心的。教育是每个孩子的权利,也是国家发展的后备力量的基础。应改变教育制度,城乡区域孩子教育都是公平的,面对留守儿童应给予的关怀。国家应加强对教育的投入与支出,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培养的优秀人才,为社会建设而服务。这些问题都是广大人民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社会建设改善民生为重点,是体现了人民的意志,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中国共产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体现,加强社会建设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举措,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三、社会建设以改善民生为重点体现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要求发展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社会以建设以改善民生为重点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抓住了维护个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关键,抓住了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和影响社会和谐安定问题的关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之一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在于社会建设以改善民生为其重点。解决好民生问题,从而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充分发挥,更好的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社会建设以改善民生为重点,是实现建设四位一体社会发展的需要,实现共同富裕,也是实现更高水平的社会理想,从而实现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因此,社会建设以改善民生为重点,是我国社会建设的中要举措,将有利的推动我过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更好的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人人都幸福安康的社会局面。

『柒』 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二者是不是矛盾的

①任何事物都包含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矛盾即对立统一。(1分) ②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在国家财力一定的情况下,二者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 但...

『捌』 政府经济学发展与民生改善

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的变化凸显扩大内需的重要意义扩大内需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10%左右的高速增长。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按现价计算约47万亿元人民币,人均GDP(国内生产总值)约5500美元,已进入中等收入水平国家行列。大多数工农业产品产量和货运周转量位居世界第一位。但另一方面,人们所感受到的生活水平提高与经济高速增长存在一定差距。这其中有四个原因:一是效益问题,经济高速增长所付出的代价和成本过高,人们没有从高速增长中得到相应的实惠;二是结构问题,即新增财富中相当大的比例转化为基础设施和固定资产;三是社会最终产品分配不合理,收入差距扩大;四是出口高速增长所积累的财富一部分转化为外汇储备。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从扩大国内消费特别是扩大居民消费切入,把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群众实际生活水平作为发展经济的出发点,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调整收入分配关系,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到2020年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所谓全面小康社会,不仅仅是人均GDP水平的提高,最主要的标准是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能够普遍过上较为宽裕的生活。扩大内需是顺利实现社会扩大再生产的必要条件。从2001年开始,我国固定资产投资进入新一轮扩张阶段。20012010年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78万亿元,其中工业投资额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40%,而且主要用于新建项目。各地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使工业生产能力和产品产量迅速增长,2010年与2000年相比,200多种主要制造业产品的生产能力分别增长2到20倍,但同期我国总人口只增长了5.48%,这就意味着新增工业产品的供给能力绝大部分要依靠提高人均消费水平来吸纳。社会扩大再生产理论揭示的经济规律是生产决定消费,但消费反过来也决定生产。如果消费被限制在狭小的范围,商品难以通过流通和分配环节进入消费,就会出现生产能力过剩,并将导致企业减产、停工甚至倒闭。因此,追求经济增长必须改变重生产能力扩张、轻消费市场开拓的观念,充分认识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对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战略意义。扩大内需是国际经济环境变化的客观要求。虽然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可以通过扩大出口来利用国内工业生产能力,但出口的扩大要受到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制约。我国的国际贸易条件已经并正在发生变化。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已历时3年多,大多数发达国家还没有找到解决经济衰退、失业加剧和财政赤字扩大问题的有效法,因此不得不抑制国内需求,减少进口;与此同时,发达国家为了保护本国工业,以所谓“公平贸易”、“平衡贸易”为借口,重拾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出口贸易增长形成制约;美国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美元贬值,使我国外汇储备的价值缩水;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和预期依然存在,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都将弱化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将使我国进出口贸易出现增长速度下降的趋势。国际贸易环境和条件的变化,要求我们必须在保持出口稳定增长的同时,更加注重扩大国内需求。有效扩大内需的主要途径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扩大内需的难点在于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在宏观层面,首先要处理好积累与消费的关系,提高消费率。积累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途径:一是企业利润转化为投资,进行扩大再生产;二是企业从资本市场上直接融资用于投资;三是银行将居民储蓄通过贷款转化为企业投资;四是政府财政或借债用于投资的支出。“十一五”时期以来我国的积累率都在40%以上。2010年我国积累率上升到48.6%,比2000年上升了13.3个百分点;消费率为47.4%,比2000年下降了14.9个百分点。作为仍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的发展中国家,我国保持较高的积累水平是必要的,但近年来我国积累率的上升幅度已超出合理的界限。根据经济增长的一般规律,经济增长速度与积累率或投资率成正比,与投入产出系数成反比。“十二五”及以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为7%8%,因此较为合理的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应是消费率不低于60%,积累率不超过40%。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2002年以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长率平均在25%左右。201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27.814万亿元,相当于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69%。根据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按不变价格计算,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的比例保持在21的水平较为合理,既可以避免经济过热,也能够避免国内需求不足。“十二五”时期,要保持我国经济平稳增长,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应控制在16%左右。由于我国固定资产投资构成中78%以上来源于投资主体自筹资金和银行贷款,因此应通过调节信贷规模、控制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严格市场准入标准等途径,抑制固定资产投资的盲目扩张,保证固定资产投资的适度增长。与此同时,应引导投资方向,优化投资结构,加强有利于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型工程建设,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农村电网和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加强对现有企业的设备更新改造和技术创新能力建设,支持和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加强中西部农村中小学校舍建设,加快城镇保障房、公租房建设,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是制约消费需求扩大的重要因素。调节收入分配差距,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是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前提条件,调节的重点是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一是改善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继续实行结构性减税政策,特别是加大对小微企业的减税力度。提高企业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所得的比例,有助于企业提高员工收入。二是理顺企业与员工的分配关系,建立和谐劳动关系,提高员工工资水平。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前提下,形成常态的工资增长机制。提高法定最低工资标准,建立职工工资集体协商机制,并通过调节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等多种途径,努力提高包括农民工工资在内的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继续完善医疗、养老和失业等社会保障体系,随着经济发展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消除城乡居民扩大消费的后顾之忧。扩大消费需求的难点还在于农民的有效需求不足。2010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919元人民币,即使全国农民当年纯收入都是现金并全部用于购买消费品,也只占当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7万亿元的1/3。可见,农民现金收入低是国内消费需求不足的重要原因。所以,为农村劳动力创造的非农产业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是扩大国内消费需求的难点和着力点。改善消费环境。这是扩大内需的重要保障。改善消费环境就是规范生产经营主体的市场行为,健全流通秩序,形成合理的价格体系和定价机制,保证消费者能够方便、放心地买到质量合格、价格合理、物有所值的商品和服务。改善消费环境,首先要求商品生产和经营主体在承担社会责任的前提下追求合理利润。这种社会责任首先是强制性的,即按照国家的质量技术标准生产和销售合格产品,不得生产和销售假冒伪劣产品,不得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生产经营主体必须加强行业自律,遵守商业道德。其次,现代市场经济是有规则的经济,买卖自由的前提是经营主体必须遵守法律法规。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必须兼顾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公平交易要靠有序竞争来实现,竞争是实现优胜劣汰最有效的机制。克服地方保护主义,规范市场秩序,加强市场监管,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商业欺诈等违法经营行为。加强流通领域信息化建设,克服生产和流通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保护消费者的知情权,使消费者能够依法维护合法权益。第三,降低流通费用,保持价格基本稳定。价格是影响消费的最直接因素。生产成本、流通成本以及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商品价格。我国劳动力成本较低,决定了消费品工业生产成本相对较低,而且大多数工业品生产能力供大于求。但是消费者普遍感到商品的市场销售价格偏高,一个重要原因是流通环节的费用和利润偏高。降低流通费用,理顺工业与交通运输业及商业之间的关系,是实现商品最终销售价格合理化的重要条件。降低流通费用的途径是:优化生产力布局,减少不合理运输;理顺铁路、公路运输收费标准和机制;调整物流业的产业组织,建设社会化的现代物流体系,减少流通环节,避免层层加价;调整商业、服务业税费;规范和降低零售商业的场租费用。处理好房地产市场与扩大内需的关系。城镇房地产业是现阶段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它的健康发展对扩大内需、带动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但房地产价格过高,又会抑制需求,一是抑制对商品房的刚性需求和改善性需求,二是加重购房者的经济压力,削弱其对其他消费品的购买能力,压缩其他产业的市场空间。因此,必须继续坚持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应从大多数人的利益出发,把房地产业的利润水平调节到全社会资本平均利润水平,使商品房价格回归到与当地城镇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相适应的水平。

阅读全文

与经济发展是改变民生的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