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经济有什么发展
到了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的开放力度由沿海城市增加到内地,社会主义市场全面开发,中国的重工业高速发展,已赶超新加坡、马来西亚、韩国等国。2011年初数据显示,中国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赶超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1994年,《天津市滨海新区城市总体规划(1994–2010)》制定了依托中心城区发展的思路,提出以塘沽地区(包括塘沽城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港、天津港保税区)为中心,向汉沽城区、大港城区和海河下游工业区辐射,形成“一心三点”组合型城市布局结构。
1995年10月天津机场正式被命名为天津滨海国际机场。
1995年9月《天津滨海新区总体规划》编制完成。规划提出滨海新区最终向以港口为中心的国际自由贸易区发展。
1997年4月国家“九五”重点技改攻关项目一天津港口EDI中心开通。
1998年1月滨海新区1998年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审议通过《1998年滨海新区基础设施项目建议计划》。
1999年11月经滨海新区十五次领导小组会议审议、市领导审阅同意,《滨海新区前五年建设成就及后五年发展思路》印发。
(1)90年代农村经济发展政策扩展阅读: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历史作用
中国的国际市场自古以来就是世界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汉武帝执政期间,汉武帝派张骞打开了通往西域三十六国的丝绸之路,使得中国和中亚、西亚以及中东地区来往密切,通商不断,因此中国和中亚、西亚以及中东地区的经济迅速提高。
一直到东汉末年,由于中国境内诸侯割据,战争不断,所以中国和外界的通商属于低下阶段。到了中国唐贞观年间,中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盛世阶段,唐朝廷迅速发展国内经济,与邻国日本、越南、印度、高丽(隋唐时期在朝鲜半岛的封建强国)和阿拉伯帝国关系友好,商业来往不断,达到了经济贸易的鼎盛时期。
直到清朝末年,英国、法国、日本、俄罗斯、意大利和德国等国都跻身于侵略中国的行列,但他们的根本目的仍是与中国通商,企图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完全占据中国的国际市场,获取更多的利益
② 如何正确认识农村经济发展政策问题
一. 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村社会建设的关系
二. 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与科学发展的关系
首先,保增长是全局中的重点论,它与我国现代化过程中的科学发展战略并不冲突。
其次,农村经济发展的意义不仅仅是保增长,还有保稳定的功能。
总的来看,经济发展仍是今后农村工作的硬道理,但是这里的硬道理首先要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而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就要与已经开展的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在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高质量、低成本地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的平稳较快增长。
三. 制度建设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首先是农村发展体制的创新。
其次,要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制度,努力提高农村干部领导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能力。建立和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把农业投入、粮食生产、农民增收、耕地保护、环境治理、和谐稳定等作为考核市县领导班子工作绩效的重要内容。
再次,要创新当前农村基层工作方式,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村基层组织的职能转换相结合。
最后,继续加强农村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法治保障。
总的来看,当前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与保增长、扩内需并不冲突,而如何让当前我国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走得又好又快、可持续,就需要在战略上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和基本的定位。
③ 1990年的经济
1990年,全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进一步贯彻执行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方针,取得了明显成效。社会供需矛盾有所缓解,农业喜获丰收,主要比例关系有所调整,物价得到有效控制,国际收支状况改善,整个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促进了政治和社会的稳定。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取得新成果。初步统计,全年国民生产总值17400亿元,比上年增长5%;国民收入14300亿元,比上年增长4.8%。经济运行中的主要问题是:产成品积压增多、经济效益下降,财政困难加剧,潜在的通货膨胀压力加大。 1990年,各地重视农业,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建设,落实“科技兴农”措施,加之自然气候条件适宜,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全年农业总产值7382亿元,比上年增长6.9%。其中种植业产值增长8.3%,林业产值增长2.2%,牧业产值增长5.9%,副业产值增长3.4%,渔业产值增长6.7%。
主要农产品产量全面增产。粮食总产量43500万吨,比上年增长6.7%,再创历史新水平,棉花、油料和糖料生产大幅度增长,蔬菜、水果生产又获丰收。但1990年农业丰收并不表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已经稳定在一个新的水平。
主要经济作物产量如下:
1990年 比上年增长%
棉 花 447 万吨 18.1
油 料 1615 万吨 24.7
其中:油菜籽 693 万吨 27.5
甘 蔗 5727 万吨 17.4
甜 菜 1453 万吨 57.2
黄红麻 72 万吨 9.5
烤 烟 226 万吨 -6.2
蚕 茧 53 万吨 9.4
茶 叶 53 万吨 -0.3
水 果 1876 万吨 2.4
林业生产建设取得新的成绩,造林质量不断提高。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步伐加快,“三北”防护林体系二期工程进展顺利,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工程建设全面展开,平原绿化又有新的发展。森林防火工作成就显著,森林资源总消耗量开始下降,森林覆盖率呈上升趋势。但森林病虫害仍较严重。
畜牧业稳步发展,肉、禽、蛋、奶等继续增产。
主要畜产品产量和牲畜存栏数如下:
1990年 比上年增长%
猪牛羊肉 2504 万吨 7.7
牛 奶 413 万吨 8.2
绵羊毛 24 万吨 1.8
肉猪出栏数 3.1 亿头 6.2
猪年末数 3.6 亿头 3.0
羊年末数 2.1 亿只 -0.8
大牲畜年末数 1.3 亿头 2.7
渔业生产持续发展。全年水产品产量.1218万吨,比上年增长5.7%,其中淡水产品产量增长6%,海水产品产量增长5.5%。
农业生产条件改善。1990年末全国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2854亿瓦特,比上年末增长1.7%;大中型拖拉机82万台,下降3.6%;小型和手扶拖拉机698万台,增长6.6%;载重汽车62万辆,下降1.3%;排灌动力机械706亿瓦特,增长3%;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2607万吨,增长10.6%。农村用电量835亿千瓦小时,增长5.7%。农田水利建设进一步加强,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有所扩大。
农村经济持续发展。1990年农村社会总产值16253亿元,比上年增长8.8%。其中,农村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和商业、饮食业产值增长9.9%,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重为54.6%。 工业生产保持增长势头。1990年工业总产值23851亿元,比上年增长7.6%。不包括村及村以下工业为19629亿元,增长6%。在工业总产值中,全民所有制工业增长2.9%,集体所有制工业增长9.1%(其中乡办工业增长12.5%),个体工业增长21.6%,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和外商独资经营的工业增长56%。全民和集体所有制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的比重为91.4%。
主要产品产量如下:
1990年 比上年增长%
纱 450 万吨 -5.6
布 180 亿米 -4.9
呢绒 2.8 亿米 持 平
机制纸及纸板 1330 万吨 -0.2
糖 571 万吨 14.0
原盐 1984 万吨 -29.9
卷烟 3290 万箱 3.0
合成洗涤剂 148.4 万吨 1.2
日用精铝制品 7.27 万吨 -11.6
自行车 3141 万辆 -14.6
电视机 2662 万部 -3.8
其中:彩色电视机 1023 万部 8.8
录音机2970 万部 26.4
照相机 189.9 万架 -22.6
家用洗衣机 652.6 万台 -20.9
家用电冰箱 475.4 万台 -29.2
能源生产总量10.4 亿吨 2.4
(折标准燃料)
原煤 10.8 亿吨 2.5
原油 1.38 亿吨 持 平
发电量 6180 亿千瓦小时 5.7
其中:水电 1260 亿千瓦小时 6.5
钢 6604 万吨 7.2
钢材 5121 万吨 5.4
水泥 2.03 亿吨 -3.3
木材 5400 万立方米 -6.9
硫酸 1169 万吨 1.4
纯碱 374.6 万吨 23.3
化肥 1912 万吨 6.1
化学农药 22.93 万吨 10.3
发电设备 1143 万千瓦 -2.7
金属切削机床11.78 万台 -34.1
汽车 50.91 万辆 -12.8
拖拉机 3.9 万台 -1.5
机车 655 台 -3.7
民用钢质船舶 123 万吨 -13.4
企业经济效益继续下降。1990年预算内国营工业企业实现利税1271亿元,比上年下降18.5%,其中实现利润下降58%。产成品积压增多,定额流动资金周转天数由上年的109天延长到127天;平均每百元资金实现的利税,由上年的19.39元下降到13.76元;全员劳动生产率仅比上年提高0.8%;部分产品质量不够稳定,成本继续超支,亏损企业增加,亏损额上升。
企业承包进一步完善。1990年末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已续签了承包合同的有44604户,占第一轮承包到期企业总数的88.6%。新一轮承包的工业企业,从承包基数的确定,到承包的内容都比上一轮有所改进。同时有关部门在部分地区进行了“税利分流,税后还贷,税后承包”的试点。 固定资产投资回升。1990年,为适应启动市场、促进生产增长的需要,国务院决定适当增加投资需求,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451亿元,比上年增加185亿元,增长4.5%。其中,全民所有制单位投资2927亿元,增长10.5%;集体所有制单位投资550亿元,下降2.8%;个人投资974亿元,下降5.6%。在建项目得到控制,全年全民所有制单位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施工项目12.3万个,比上年减少3536个;在建项目总规模11554亿元,增长16%。但投资效益低的状况仍无明显改善。
投资结构进一步调整。在国家重点倾斜政策支持下,农业、能源、运输、邮电部门建设得到加强。全民所有制单位投资中,农业投资81亿元,比上年增长31.2%,所占比重由上年的2.5%上升到3%;能源工业投资814亿元,比上年增长15.6%,所占比重由27.8%上升到29.9%;运输邮电通信业投资393亿元,增长46.1%,所占比重由10.7%上升到14.4%。
1990年,全民所有制单位基本建设投资1703亿元(含车船购置费),比上年增长12.3%。其中生产性建设投资1230亿元,投资比重由68.6%上升到72.2%;非生产性建设投资473亿元,比重由31.4%下降为27.8%,楼堂馆所及其他非生产性建设得到有效控制。更新改造投资828亿元,比上年增长5.8%,其中用于节约能源、增加花色品种、提高产品质量的投资增长14.1%,投资比重由上年的23.3%提高到25.3%。
重点建设加快,一批项目建成投产。国家按合理工期组织建设的200个重点项目,全年完成投资426亿元,超额完成了年度计划。全国建成投产大中型基本建设项目95个,大中型项目内的单项工程71个;限额以上更新改造项目92个。建成投产的重大工程主要有:年采煤能力400万吨的山西古交矿区马兰矿井,装机容量120万千瓦的上海石洞口电厂,南京扬子30万吨乙烯工程,目前我国最大的化纤生产基地――江苏仪征化纤工业联合公司,全长410公里、具有现代化水平的双线电气化重载单元列车――大同至秦皇岛运煤专用铁路(一期),375公里的沈阳至大连高速公路,规模宏大的北京亚运会建筑群工程和第一台具有国际水平的高能粒子加速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等。
1990年,全国基本建设新增加的主要生产能力有:煤炭开采2016万吨,发电机组容量912万千瓦,石油开采1332万吨、天然气开采10.3亿立方米(均含更新改造和其他投资增加的能力);纯碱60万吨,化肥25万吨,木材开采26万立方米,水泥169万吨,平板玻璃250万重量箱;新建铁路交付运营里程127公里,铁路复线里程349公里,铁路电气化里程551公里,新建公路2141公里,沿海港口吞吐能力2256万吨。
建筑业经济效益持续下降。1990年,全民所有制建筑施工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903亿元,比上年下降3.9%;施工面积1.97亿平方米,下降7.9%。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4547元,比上年下降1.5%;亏损企业增多,亏损额扩大。
地质普查勘探工作取得新进展。新发现或证实为工业矿床的矿产地267处,取得进展的勘查矿区102处,完成机械岩心(石油)钻探工作量905万米。有57种矿产资源新增了探明储量。塔里木、东海油气地质勘查取得重要进展,松辽盆地南部的天然气勘查实现重大突破。 交通运输稳步发展,运输紧张状况和运输秩序有所好转。各种运输方式完成的货物周转量比上年有一定增长,远洋运输在世界航运激烈竞争的情况下,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各种运输量完成如下:
1990年 比上年增长%
货物周转量 26322 亿吨公里 2.9
铁 路 10593 亿吨公里 2.1
公 路 3441 亿吨公里 2.0
水 运 11650 亿吨公里 4.1
其中:远洋运输 8190 亿吨公里 6.5
空 运 8 亿吨公里 17.4
管 道 642 亿吨公里 2.1
旅客周转量 5612 亿人公里 -7.6
铁 路 2616 亿人公里 -13.9
公 路 2600 亿人公里 -2.3
水 运 178 亿人公里 15.3
空 运 278 亿人公里 17.1
沿海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 4.6 亿吨 -1.7
运输收入增加。铁路由于调整运价,运输收入比上年增长29.7%,但效率提高不快,铁路货运机车平均日产量85.9万吨公里,比上年仅提高0.7%。地方公路和水运企业经济效益不好的局面仍然存在。
邮电通信事业有较快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80亿元,比上年增长24%。邮政快件、特快传递、传真、国际港澳电话等业务的增长幅度都超过20%。年末城市市内电话达到520万户,比上年末增长22%,程控电话已占市话总容量的43.5%。 国内市场销售逐渐向稳定增长的方向发展。1990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8255亿元,比上年增长1.9%。消费品零售额7220亿元,增长1.9%,其中售予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723亿元,增长4.3%;农业生产资料零售额1035亿元,增长1.7%。
从城乡消费品市场看,城市全年零售额比上年增长6%,其中第4季度增长13.4%,已基本趋于正常;县及县以下市场从10月份开始回升,但全年零售额仍下降2.4%。
从主要商品销售数量看,吃的商品销售平稳,食用植物油、食糖、猪肉、水产品销量比上年增长;穿、用商品中,彩电增长39.9%、电风扇增长1.9%,棉布、呢绒、缝纫机、自行车、手表、录音机、黑白电视机、洗衣机等多数商品销售量较上年有不同程度下降。
在各种经济类型的商品零售额中,全民所有制单位增长3.2%;集体所有制单位下降3.5%,其中供销合作社下降0.7%;各种合营增长24.8%;个体增长5.8%。农民对非农业居民的零售额增长7.9%。
商业部门经济效益大幅度下降。1990年国营商业和供销合作社实现利润比上年下降85%;亏损企业亏损额增长45.5%,资金周转进一步减慢。
生产资料市场从9月份开始由降转升。1990年全国物资系统销售生产资料2382亿元,比上年增长1.7%,其中第4季度增长21.8%。钢材销售3497万吨,比上年增长3.8%;煤炭2.6亿吨,增长3.5%;木材1978万立方米,下降10.2%;水泥2756万吨,下降10.7%;汽车55.6万辆,增长0.4%;机电设备504亿元,增长4.6%。
1990年市场物价总水平继续上涨,但涨幅明显缩小。全年零售物价总水平比上年上涨2.1%,大大低于上年上涨17.8%的幅度。市场零售物价变化的主要特点是:大部分食品零售价格趋稳;集市贸易的农副产品价格下跌;第4季度各地集中调整了一些商品和服务项目的价格,部分大中城市物价上涨幅度较大。
城乡居民生活费用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3.1%。
各类商品和服务项目价格变动情况如下:
1990年 其中城镇12月比
比上年上涨% 上年同月上涨%
食品类 0.3 1.8
粮 食 -4.8 -6.3
肉禽蛋 -2.1 -3.1
其中:猪肉 -4.0 -4.3
鲜菜 -0.4 13.9
水产品 -0.7 5.7
烟酒茶 0.9 1.6
糕 点 7.8 9.8
衣着类 7.1 6.3
日用品类 1.9 1.4
药及医疗用品类 2.4 1.7
燃料类 8.2 32.0
农业生产资料类 5.5 -
服务项目 20.9 11.6 进出口实现顺差。据海关统计,1990年进出口货物总额达1154.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3%。其中出口总额620.6亿美元,增长18.1%;进口总额533.5亿美元,下降9.8%。扣除不收付外汇的进出口货物,出大于进131亿美元,改变了自1984年以来连年逆差的状况。国家外汇储备增加,对外支付能力增强。
利用外资稳步增长。1990年新签利用外资协议金额12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4%;全年实际使用外资101亿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34亿美元,均比上年略有增长。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又获新成绩。1990年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新签合同2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3%;完成营业额17亿美元,增长0.8%。
国际旅游业逐步回升。1990年到我国游览、访问以及从事各项活动的国际旅游者达274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2.1%;旅游外汇收入22.2亿美元,增长19.2%。 科技工作取得新成果。1990年共取得国家级科学技术成果2914项。经国家批准的国家自然科学奖59项,国家发明奖224项,国家科技进步奖505项。
1990年,国家各项科技发展计划进展良好,成效显著。“七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合同有90%以上已完成计划任务,取得高分辨率地震勘探技术、30万千瓦机组批量生产和四次群光纤通讯具备工程总承包能力等一批重大成果。1990年又有1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建成并通过验收,向国内外开放。
199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批准资助科研项目3531个,资助金额1.3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1.4%和8.9%。
1990年大中型工业企业设有专门的技术开发机构9156个,比上年增加1941个;组织技术开发项目4.65万项,比上年增加1.15万项。
1990年末全国共有产品监督检测中心3000个,其中国家级检测中心104个;全年制定、修改各类国家标准853个。1990年末,全国共有1000个气象台站建立了天气警报系统;各类有人值守的地震台站876个,地震测报网点4187个,区域和地方遥测地震台网20个;国家批准设立5个国家级海洋自然环境保护区,新建151个海洋监测站点。1990年测绘部门测绘了各种比例尺地图24953幅,出版公开版地图430种。
专利事业发展较快。1990年受理国内外专利申请41469件,比上年增长26%,其中工矿企业专利申请增长59.9%;批准专利22588件,比上年增长31.9%。
科技队伍进一步壮大。1990年末全国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432万人,其中自然科学技术人员1097万人;比上年增长6.0%。全国县以上全民所有制独立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5410个,科学技术情报和文献机构410个,科学家和工程师42万人。全国高等学校从事科技活动人员78万人,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67.5万人,占86.5%。群众性科技活动又有所发展,厂矿科协已达7600个。 适应提高教育质量的需要,普通高等教育办学规模有所控制。1990年全国招收研究生3万人,比上年增长3.9%;在学研究生9.3万人,下降8.2%。普通高等学校招收本、专科学生60.9万人,比上年增长2%;在校学生206.3万人,下降0.9%。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稳步发展。1990年各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校学生604.8万人(含技工学校学生133.2万人),占高中阶段在校学生总数1322万人的45.7%。
义务教育普及程度进一步提高。1990年全国初中在校学生3869万人,小学在校学生12242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7.9%,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小学毕业生升学率达74.6%,比上年提高3.1个百分点。通过普及初等教育检查验收的县达到1459个,比上年新增加70个。
成人教育整顿取得进展。1990年成人高等学校招收本、专科学生49.2万人,在校学生174万人,比上年下降0.1%。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158.8万人,比上年下降6.9%;成人技术培训学校在校学生1282万人,增长1.1%;成人中、小学在校学生2369万人,增长15.7%。扫除文盲工作成效显著,共扫除文盲397.2万人。
1990年末全国共有艺术表演团体2819个,文化馆3000个,公共图书馆2527个,博物馆1012个,档案馆3630个,广播电台640座,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673座,电视台510座,一千瓦以上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938座,各类电影放映单位14.5万个。1990年生产电影故事片100部,发行各种新片(长片)199.5部,有18部(次)影片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全国性和省级报纸全年出版158.7亿份,各类杂志出版19.1亿册,图书出版55.8亿册(张)。 卫生事业继续发展,医疗条件进一步改善。1990年末全国医院共有病床262.4万张,比上年末增长2.2%;专业卫生技术人员389.8万人,比上年增长2.3%,其中医生176.3万人(含中、西医师130.3万人),增长2.6%;护师、护士97.5万人,增长5.7%。
体育事业取得显著成就。1990年共有61名运动员在世界锦标赛、杯赛中获得54个世界冠军,有8人3队16次创造14项世界纪录,34人2队49次创造40项亚洲纪录,131人30队221次创造132项全国纪录。1990年我国成功地举办了举世瞩目的第十一届亚运会,我国运动健儿奋力拼搏,夺得金牌183块。亚运会推动了群众体育事业的发展。到1990年末共评出体育先进县259个,全年有7478万青少年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全年共举办县以上运动会70381次,参加运动会的运动员达2188万人次。 居民消费需求有所回升。据抽样调查,1990年城镇居民平均每人可用于生活费的货币收入为1387元,比上年增长10%,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8.6%。农民人均纯收入为630元,比上年增长4.7%,扣除商品性支出价格上涨因素,实际增长1.8%。但各地区发展不平衡,有些居民家庭实际收入有所下降。
城镇就业继续增加。1990年全国城镇安置待业人员400万人。年末全国职工人数为1398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47万人。其中,全民所有制单位实行劳动合同制的职工达1352万人,增加162万人。年末城镇个体劳动者700万人,增加50万人。
1990年全国职工工资总额2960亿元,比上年增长13%;职工平均货币工资2150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9.7%。
城乡储蓄大幅度增加。1990年末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7034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887亿元,增长36.7%。
城乡居住条件又有改善。1990年城镇新建住宅1.8亿平方米,农村新建住宅6.6亿平方米。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1990年全国各类社会福利院床位达76.1万张,收养58万人。城乡各种社会救济对象得到国家救济达4481万人次。全国已有25.1%的乡镇建立了农村社会保障网络,城市社会服务网络也有较快发展,已建立起各种社区服务设施8.8万个。
保险事业进一步发展。1990年各类财产险承保总额25749亿元,比上年增长12%。全国有54万户企业参加了企业财产保险,9089万户居民参加了家庭财产保险,有21736万人参加了人身保险。保险公司共处理国内财产险赔案278万件,支付已决赔款81.1亿元,为925万人支付人身保险赔款26亿元。 1990年全国人口出生率为21.06‰,死亡率为6.67‰,自然增长率为14.39‰。年末全国总人口为11433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629万人。
注:
(1)本公报所列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未包括台湾省。
(2)各项总产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均按可比价格计算。
(3)各项指标对比的基期数,除1989年末人口数按第四次人口普查数作了调整、固定资产投资按新的商品房统计口径作了调整外,其余均为《中国统计年鉴》发表的正式统计数。
(4)199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30元,其自产自用产品价格是按原定的国家牌价计算的,与历年资料可比;如改用合同定购综合平均价计算,则农民人均纯收入为683元。
④ 土地改革政策对中国农村经济的影响有哪些
土地改革政策对中国农村经济的影响要分时间段分析:
(一)~1955年的土地制度:土地改革与互助合作
旧中国土地占有的极不合理以及封建高额地租使得旧中国农业生产效率极低,农民的生活水平处于极度低下的状况。要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必须突破这两限制条件,要么平均地权,要么降低地租,要么两者兼而有之。
因此,在1949年到1950年间,中国继续了之前在全国开展的土地改革具有显著的经济意义,在以手工劳动为主的传统农业里,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改革能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农民无偿分得土地和生产资料,成为土地的主人,实现了农民土地所有制。这次土改极大地解放了长期被封建制度束缚的生产力,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土地生产关系的变革,极大地释放出了制度潜能,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
凡是有利必有弊,随着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这种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的局限性就突现出来了。以户为生产单位的分散个体经营,力量相当薄弱,积累率低。有的地方甚至连简单的再生产都难以维持,根本无法抵御农业生产过程中遭遇的各种自然灾害,更没有能力采用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和技术,以及进行必要的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化生产和农业现代化难以进行。农民的生产生活难以维系。同时中国的社会性质也需要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的实现土地的公有,这也就要求一个新的制度安排取代旧的制度安排。
(二)1956~1978年的土地制度:集体所有、统一经营
从1955年土地农民私有转为高级社集体所有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是党领导中国农民确立“劳动群众集体所有,集体统一经营”农村土地政策的时期,在这个期间,农村土地政策从“农民个体所有,统一经营”向“劳动群体集体所有,集体经营”演变,最终发展成了“劳动群众集体所有,集体统一经营”的“一大二公”、“一平二调”的农民公社土地政策。这个演变既反映了中国在走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选择土地集体化、公有制的历史必然,又体现了中共脱离生产力水平追求生产关系变革导致的农村土地政策演变的盲目性。
土地由私有向公有的转变是历史的必然选择,这个无可厚非。但是由于这个阶段中许多问题未能按照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操作,导致了中国农村经济的灾难。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造成严重的经济困难。再加上这一时期的 大跃进运动、大炼钢铁,对于土地的破坏相当严重,造成了土地经济关系的严重扭曲,农业生产的严重滑坡。
(三)1979~今的土地制度:家庭承包经营与集体统一经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实现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家庭联产承包经营”的农村土地政策。这项政策正经历了逐渐确立阶段,现正处于“长期稳定和不断完善”阶段。1978年秋~1979年冬,国家开始推行定额包产责任制,不许包产到户包干到户;而1980年春~1981年底,国家普及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迅速发展;1982年春~1983年底,国家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推行至今对我国农村的经济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共农村政策的基石,必须保持长期稳定。 1978-1984年我国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8.98% ,其中种植业年均递增6.61% ,这在建国以来农村经济发展史上是罕见的。学者文贯中使用供给函数方法估算出,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使农业生产率增长31% ,使农业总产出增长5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对我国农村经济有着巨大的影响。是我国农地制度变革中的重大成就。
⑤ 90年代的农村政策
这要看当地政策,一般两方或一方是独生子女的话可以,但不同的地方政策还是有差别
⑥ 我国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体系包括哪些内容
(1)边境保护政策。关税和非关税政策以及动植物的进出口安全检疫,如进口关税、配额回、出口补贴答等。
(2)“黄箱”政策。主要是指政府对国内农产品市场价格的干预政策以及对农业投入品或要素的补贴政策,包括保证价格(目标价格)、最低保护价格、农业生产资料补贴、农产品营销贷款补贴等。
(3)“绿箱”政策。一般性政府服务(农业科技研究、病虫害控制、培训、技术推广与咨询服务、检验、营销与促销、基本建设服务等)。
(4)其他影响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如土地政策、生产者组织化程度等。
(6)90年代农村经济发展政策扩展阅读
政策的实施背景:
从各国农业保护政策发展历史来看,都是在其农业受到国外竞争威胁或在本国农业比较优势明显下降、受到非农产业比较优势挤压时实施的。
例如,1815年英国实行的谷物法就是这一观点的起源,也是学界认为的农业保护政策的鼻祖。它规定:在英国粮价每夸特低于80 先令时,禁止粮食进口。只有在达到这种价格或超出这一价格的情况下,才许可从国外输入粮食。该政策的背景就是英国农业受到了美国等其他国家农业的激烈竞争。
⑦ 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经济发展是什么局面
92年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进一步对外开放。
经济越来越繁荣
⑧ 90年代以来农村经济曾经有过一定的飞跃吗
飞跃说不上,至少稳步发展了,什么时候我也说不上,蓦然回首它就已经今非昔比了。
⑨ 回顾农村改革30年的光辉历程,可以分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重点是什么
可以从4个阶段来
第一阶段(1978-1984年):重点是废除人民公社,确立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建立农村基本经营制度。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率先搞起了“大包干”。1980年,中央明确提出在农业领域普遍建立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到1983年底,全国农村基本实行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1984年,中央提出土地承包期一般在15年以上。
第二阶段(1985-1991年):重点是改革农产品统派购制度,发展乡镇企业,探索市场化取向的农村改革。1985年,国家取消粮食、棉花统购,改为合同定购,其他农产品实行价格放开,由市场供求调节。1990年10月以建立郑州小麦批发市场为标志,区域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各种类型的农贸市场快速发展,为最终取代主要农产品计划调拨创造了物质基础和制度条件。在国家的鼓励下,20世纪80年代中期,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带动了农村劳动力“离土不离乡”的大转移,推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大调整,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大发展。
第三阶段(1992-2002年):重点是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完善农产品和要素市场体系,开展农村税费改革试点。通过立法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规定土地承包关系延长至30年保持不变,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20世纪90年代中期,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流动和跨区转移就业,国家采取改革中小城市和城镇户籍管理制度等措施,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就业。1998年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此后按照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协议的要求,改革农产品贸易的市场准入、国内支持和进出口政策,农业对外开放水平大幅提高。
第四阶段(2003年到现在):重点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在形成新时期强农惠农政策体系和构建统筹城乡发展制度框架方面迈出了重要步伐。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强调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基本要求,明确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略,提出“两个趋向”的基本论断,作出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的基本判断,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基本方针,规划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任务。放开粮食市场和价格、全面取消农业税、对农民实行直接补贴等一系列政策举措的出台,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逐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促进了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