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城市经济结构对城市发展的意义
经济结构对城市经济发展的贡献研究——以无锡、苏州经济发展特征比较为例
钱枫林,吴园一
本研究通过统计数据实证分析,初步揭示了无锡、苏州两市经济发展的特点及驱动内因。分析结果表明:无锡第三产业发展水平高于苏州,苏州在三次产业结构方面有明显特点,非公有制经济成分比重上与无锡差距较大,支撑苏州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动力是第二产业,其中工业经济占主导地位。
【作者单位】:江南大学商学院;江南大学商学院 江苏 无锡 214000;江苏 无锡 214000
【关键词】:无锡;苏州;产业结构;非公有制经济
【分类号】:F299.2
【DOI】:cnki:ISSN:1007-5097.0.2004-03-003
【正文快照】:
城市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显现,不同城市经济发展模式、特点和差异的比较研究,已成为地方政府和理论界所探讨的重要课题。无锡与苏州两市地域相连,同处长江经济三角洲的重要地位,在经济发展模式、资源条件和人文环境等方面都十分相近。当前经济理论界对两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地位及特点给予了较大关注。由于两市人口、地域面积有较大差异,本文以2002年经济指标为基础,主要选用相对指标和人均指标进行两市经济差异对比分析,通过产业结构特征和非公有制经济结构等方面的研究,实证分析无锡、苏州两地区经济发展态势及特点,以探究经…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HDJJ200403003.htm
㈡ 如何抓好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工作
一、强力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产业集聚区是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自主创新体系的重要载体。坚持科学规划、提升功能,完善集聚机制、积累机制、服务机制和激励机制,不断提高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创新平台等保障能力,促进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和功能集合构建。坚持因地制宜,坚持一切工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建设以项目建设为中心,以项目调优经济结构,以项目增强发展后劲,以项目壮大资源优势。
二、着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强化新型城镇化引领,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抓住全面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城乡统筹,实现互动发展,既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富民强市新跨越的重要保障。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充分认识统筹城乡发展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为切入点,着力推进“产业向集聚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土地向集约经营集中”,努力走出一条全面开放、城乡统筹、经济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三、大力发展服务业。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以重点项目、龙头企业、特色园区建设为抓手,以改善政策和体制环境为保障,做大做强战略支撑性服务业,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拓展新领域,发展新业态,培育新热点。大力发展旅游业,稳步发展房地产业,加快发展金融服务业,积极发展物联网、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等信息产业闭裤,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
四、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整合文化资源,完善产业链条,培育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加快扩张规模和提升层次,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做大做强广播影视、出版传媒等优势产业,推动广播影视集团化经营。重视文化经济,扶持文化企业,加快文化产业集聚区和文化园区建设。深入挖掘和弘扬中原文化深厚底蕴,发挥文化遗产丰富的优势,积极打造伏羲文化、姓氏文化、老子文化等知名文化品牌,进一步提升文化软实力和根亲文化影响力。
五、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创新社会管理理念,健全社会管理体系,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全面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加强城市社区和农村村级组织建设,提高管理辖区的能力。加强社会组织建设,推动经济类、公益慈迹态掘善类和社区社会组织优先发展,加强对新经济组织、互联网虚拟社会的管理引导。适时出台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规范性文件,细化分解工作任务,实施项目化管理,推进全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
六、创新工作落实机制。要着力抓好“三力”,即增强凝聚力,保证执行力,提高创造力。要把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必须注重机制建设,姿核把握谋划设计、责任分工、推进实施、动态评估、信息反馈等各个环节,建立无缝对接、系统完整、运转协调的落实机制,不断提升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建立健全工作责任、信息传递反馈、行政效能监察、督查等机制,促使各级、各部门动起来、紧起来、严起来,确保政令畅通、令行禁止。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大力倡导问题在一线发现、矛盾在一线解决、经验在一线产生的一线工作法。积极推行县委权力公开、党务公开、政务公开“三公开”工作,切实把风气搞正、把工作做实。要进一步完善奖惩机制,健全领导干部问责制,重点解决落实不力的问题。
㈢ 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我省经济发展 2008年金融危机给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去年四季度以来,全省经济特别是工业经济出现了大幅下滑,煤炭、焦炭、冶金等主导产业的产品价格快速下跌,宏观经济运行出现了多年未遇的困难。为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严峻挑战,2009年,省委、省政府把加快重点工程建设作为重要抓手和落实重点,为山西经济的长远发展注入了强动力。
2009年,我省共安排了12大类、152项省级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分别是保障性安居工程类项目5个、农业水利基础设施类项目15个、铁路类项目18个、公路类项目15个、机场类项目6个、医疗卫生和文化教育类项目18个、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类项目6个、产业结构调整类项目15个、自主创新和科技制造类项目2个、电力类项目29个、煤炭能源类项目13个、省城十大建筑项目10个。总投资5920亿元,2009年全年计划完成投资约为1494亿元。据初步预测,今年山西省重点工程对GDP的增长贡献率有望超过20%。
经济增长主要依靠于投资、出口、消费三驾马车共同拉动,而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金融危机影响下的我省出口量持续下降,消费增长缓慢。因此,对于我省经济增长而言,投资是保持经济增长的有效动力。加大投资不仅对我省当前经济增长形成强大的拉力,并将为全省经济社会的发展打下强有力的基础。今年以来,在政策和市场的积极引导下,重点工程呈现四大亮点:投资规模显著增长,2009年计划投资约为1500亿元,比2008年提高1120亿元,是去年投资规模的4倍;投资范围显著扩大,从原来偏重基础设施扩展到12大领域;项目数量显著增多,由原来的几十个项目跃升至今年的152项,比去年多出89项;对经济引领拉动作用显著增强,预计2009年重点工程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将从原来的10%左右增加到20%以上,重点工程建设将真正成为我省经济增长的有效牵引力。
据近日省重点工程建设领导组办公室公布全省重点工程运行情况显示,1~10月份,省、市两级重点工程已累计完成投资3065.91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101.2%。其中,省级重点工程累计完成投资1182.47亿元,累计完成投资占年度投资计划的79.4%,投资完成率比去年同期高9个百分点,投资完成额比去年同期增加908.51亿元,同比增长3.3倍;各市市级重点工程累计完成投资1883.44亿元,完成市重点工程年度投资计划的122.3%。按照11月份省、市两级重点工程投资计划要求,11月份,省重点工程需要完成投资180亿元、市级重点工程要完成投资180亿元左右。
有关人士分析,当前对于山西而言,投资不仅是一时之策,更有长久之效,加大投资不仅会对山西目前经济增长继续形成强大的拉动力,还将为今后全省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㈣ 四大工程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
要写这个论文,怎么说呢,要了解很多我国经济发展数据,要有说服力才行。
我写不出来,祝你好运!
参考资料:新世纪工程对宁波发展的作用及影响研究
2004-12-21 16:19:46 访问次数:231 信息来源:
新世纪工程是市委、市政府在世纪之交审时度势,立足宁波实际,为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而提出的战略决策,是深入实施港口开发、科教发展、对外开放和城市化“四个突破”的重大举措,是今后一二十年特别是“十五”期间全市各项工作的重要抓手。组织实施新世纪工程,对宁波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因此,深入分析新世纪工程对宁波发展的作用及影响,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提高认识,理清思路,狠抓落实,确保新世纪工程顺利有效地推进。
一、 新世纪工程提出的时代背景
市第九次党代会确定了新世纪初叶宁波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就是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建成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于实施新世纪工程。我们所说的新世纪工程,就是指能够代表宁波整体发展水平和形象标志,增强宁波发展后劲和实力的、对未来宁波发展产生巨大推动和支撑作用及深远影响的一系列大工程大项目组合起来的总称。
新世纪工程的提出有着深刻的国际国内背景,存在着与时代变化和宁波发展要求相结合的必然联系。
(一)新世纪工程是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迫切需要
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区域经济面临着如何国际化的问题。我国加入WTO后进入了全方位开放的新阶段,必将更加广泛而积极地参与国际分工、国际交换和国际竞争,致力于全方位与国际接轨,加强与世界经济的整合,区域经济发展也需要加速适应WTO的规则,按照国际社会认可的规则和惯例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宁波作为我国对外开放较早的先行城市,在新一轮开放中必须进一步抓住机遇,充分发挥宁波现有和潜在的比较优势,完善投资软环境和硬环境,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尽快同国际接轨,继续保持领先优势。新世纪工程建设,特别是港口、城市、产业、科教、文化和环境等方面重大项目的建设,实际上就是宁波抢抓机遇,营造在新一轮对外开放中的新优势的具体形式和重要载体。
世界经济结构大调整,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着新的分工问题。当前世界经济正处于大调整阶段,发达国家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越来越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传统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包括高新技术产业中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国际间产业开始了新的分工,这一切使原来倚重自然资源和制造业的国别型世界经济正在向倚重信息资源和服务业的全球型世界经济过渡。我国面临着完成工业化和追赶信息化的双重任务,低层次加工工业的发展空间相对缩小,传统支柱产业基本上都处于过度竞争状态,面临着日益加重的市场压力。一方面要发挥比较优势,用信息化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转移低层次、低附加值的相关产业,着力发展新的高增长产业,使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良性互动,不断壮大传统产业;另一方面,要利用后发优势,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这已成为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中最重要的两大任务。宁波同样面临着传统产业、临港型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优势的培育和再培育的任务,面临着以“轻、小、加”为特点的传统产业进行“升级型”调整的任务,迫切需要通过重大项目的建设形成新的产业优势。宁波要在国际国内的产业分工中定位自己的主导产业,明确哪些行业已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而应重点发展,哪些行业具有潜在竞争力而应着力培育,哪些行业在可预见的将来难有竞争力而应“积极放弃”,从而进行“有进有退”的适应性结构调整。
(二)新世纪工程是适应国内经济格局变化的必然反映
国内经济发展步入新的阶段,加快发展必须创造新优势。目前国内已形成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的发展格局。扩大内需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有效手段。经济增长要求把扩大内需同调整经济结构、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增加就业、改善人民生活和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新世纪工程就是宁波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依托和有效载体,它适应扩大内需的要求,从多方面最大程度地扩大内需,从而将直接推动宁波经济继续保持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另外,随着国内经济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国内经济统一大市场已基本形成,大企业的品牌优势,上市公司的资本扩张,加上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的资本输入和品牌渗透,竞争格局不断变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宁波要巩固和发展作为长江三角洲南翼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必须再创加快发展的新优势。新世纪工程就是适应这种需要,扬长避短,全面构筑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优势。
国内城市间竞争更为激烈,加快发展必须提高综合竞争力。我国步入对外开放新阶段,一些经济特区和沿海发达地区从国际和国内的形势出发,深刻认识到增强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性,纷纷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创新,加快了城市发展的步伐,城市间竞争角逐日趋激烈,使宁波在这种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的竞争中进一步增强了紧迫感。例如,同杭州相比,2001年杭州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为628.23亿元,宁波为470.28亿元,仅为杭州的75%,而且仍有差距拉大的趋向。同时,沿海发达城市发展的成功经验,也为宁波的发展提供了借鉴经验,宁波提出和实施新世纪工程,就是面对竞争,要形成新的产业优势、环境优势和竞争优势,要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进行大投入、大建设,从而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进一步巩固宁波作为长江三角洲南翼经济中心城市的地位。
(三)新世纪工程是适应未来宁波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新世纪工程是宁波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奠基工程。今后一二十年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宁波改革发展进入整体提升、全面推进的极为关键的时期。宁波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这一战略目标,实质上是具有国际深水港口的区域性经济中心城市和实现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发展目标要求的有机组合,也就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现代化城市、国际性城市、生态型城市和特大港口城市达到“四位一体”。新世纪工程就是宁波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突破口和支撑点,它通过建设一大批重大工程项目,推进宁波信息化、国际化、都市化和生态化,实现港口、产业、城市的互动协调发展,进一步提高城市的综合实力、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力,为宁波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打下扎实基础。
有利于把宁波一系列大工程大项目综合起来,组织保障实施。目前宁波正处于实施大投入、大建设,促进大发展、大提高的新时期,新一轮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初步拉开,一系列大工程大项目迫切需要上马。新世纪工程就是适应时代发展需要,有其客观性和必要性,按照宁波发展的阶段性要求,把宁波近十年来需要建设的大项目大工程组合起来,具体编制年度计划,提出年度的主要指标安排、建设项目计划和前期项目计划,落实工作责任,确保工程的顺利实施。另外,宁波具有良好的发展条件优势,有雄厚的经济基础、良好的财政实力和灵活的市场机制,再加上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我们的一大优势,完全有能力集中优势实施新世纪工程。
二、新世纪工程的总体思路和主要内容
(一)新世纪工程的总体思路
组织实施新世纪工程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宏伟目标,按照“高起点、大投入、大建设、大发展”的总体要求,以加快发展和加强创新为核心,依靠先进的生产力和良好的运行机制,大力建设一批具有新世纪发展水平和特色的经济与社会发展重点工程,全面增强综合竞争力,再创宁波发展新优势。
按照这个总体思路,在实际工作中着重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第一,围绕一个总目标。通过新世纪工程建设,把宁波基本建成具有雄厚综合经济实力和发达现代产业体系的区域性经济中心城市,具有完善市场机制和高度国际化开放格局的国际性港口城市,具有人与自然和谐协调和社会全面进步的生态型现代化大都市,具有较高市民素质、生活质量和城乡文明的文明城市。
第二,坚持一个工作方针。新世纪工程的实施,要按照“总体安排,突出重点,分期实施”的工作方针。根据新世纪工程总体建设目标和要求,统筹选优,科学论证,制定相应的实施计划,明确年度工作目标和任务,明确投资和工程进度,落实到具体工作部门中去。做到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确保新世纪工程成为优质工程。
第三,形成一个良好机制。新世纪工程建设,要努力按照市场经济和国际惯例的要求和宁波发展的实际,规范运作,注重实效,形成强有力的领导机制、高质量的建设机制、多元化的筹资机制和统一规范的管理机制。
第四,增创六大新优势。通过新世纪工程建设,加强港口和交通枢纽建设,构筑宁波区位战略新优势;加大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力度,构筑宁波产业竞争新优势;加快重点开发开放区域的建设,构筑宁波对外开放新优势;深入实施科教强市“一号工程”建设,构筑宁波科教人才新优势;加强城市功能建设和重大资源平衡,构筑宁波城乡环境新优势;积极推进,深化改革,构筑宁波体制机制新优势。
(二) 新世纪工程的主要内容
根据新世纪工程的内涵,从现阶段来看,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以港口为龙头的现代物流中心、东南沿海重要交通枢纽、能源原材料工业基地、建设“数字宁波”、建设现代化大都市、开放度较高的临港区域、构筑科教人才新高地、水资源开发与保护、打造文化旅游名城、营造生态文明环境等十个方面。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
1.以港口为龙头的现代物流中心。港口是我市最大的发展优势。要继续充分发挥港口优势,尽快将港口建设成为我国沿海深水中转枢纽港和国际远洋集装箱集散地。港口建设项目总投资67.05亿元,占新世纪工程总投资的4.44%,“十五”期间总投资45.09亿元。港口建设项目共有4项。其中:今年完工项目2项,宁波港25万吨级原油中转码头工程、大榭2万吨级多功能用途码头;续建项目1项,北仑国际集装箱码头工程;新开工项目1项,北仑四期国际集装箱码头工程。同时,依托港口,加快建设现代物流中心。要抓住国家确定我市为长江三角洲地区两个现代物流试点城市的大好机遇,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产业,重点建设“一个中心,三个平台,四大园区,六大行业”。一个中心,就是要逐步把宁波建成为立足本省、接轨上海、服务全国、面向国际的综合现代物流中心。三个平台,即:物流基础设施平台、物流信息平台、物流政策平台。四大园区,主要是指中心城市拟建的物流园区。即:北仑物流园区、镇海液体化工物流园区、城南部物流园区、城北部物流园区。六大行业,主要是指以第三方物流为重点,加快发展分销、运输、仓储、配送、货运代理、加工包装等六大行业。
2.建设东南沿海重要的交通枢纽。“十五”期间将投资近200亿元,用于以港口为起点,以城市为中心的大交通建设。现初排交通枢纽工程项目总投资257.22亿元,占新世纪工程总投资的17.02%,其中“十五”期间总投资181.24亿元。交通枢纽工程共13项,其中:完工项目2项,市公路主枢纽段塘客运站、栎社机场二期扩建;续建项目6项,甬金高速公路宁波段、沿海南线一级公路宁海段、沿海南线一级公路象山段、甬台温高速公路宁波段、萧甬铁路复线宁波段(包括洪塘乡编组站、铁路宁波东货场、萧甬线庄桥至宁波增建二线工程3个子项)、杭甬运河宁波段改造一期工程;新开工项目2项,栎社机场二期飞行区扩建、通途路(世纪大道―东外环路)改建工程;前期预备3项,杭州湾大通道(包括杭州湾大桥、杭州湾大桥连接线宁波段2个子项)、绕城高速公路西段、甬台温铁路宁波段。
3.建设能源、原材料工业基地。充分发挥港口优势和区位优势,努力建设化工、汽车、造纸、钢铁、电力能源等五大基地。现初排能源、原材料基地建设项目总投资991.75亿元,占新世纪工程总投资的63.63%,其中“十五”期间总投资511.2亿元。能源、原材料基地建设共有26项,其中:完工项目5项,华东BP液化石油气基地站、500千伏宁波输变电工程、北仑热电二期技改扩建工程、开发区热力有限公司二期技改扩建工程、浙江金甬腈纶新增2万吨/年差别化腈纶纤维改造项目;续建项目5项,镇海炼化800万吨炼油扩建工程、LG甬兴ABS三期工程、宝新不锈钢二期工程、宁波海纳单晶硅片、晟铭电子(宁波)有限公司;新开工项目4项,500千伏甬西输变电工程、宁波日丰半导体有限公司、宁波电业局电网改造工程、20万吨PP项目;前期预备项目12项,大型乙烯工程、杜邦PTA项目、中信三菱化学宁波大榭开发区精对苯二甲酸(PTA)项目、高浓度硫酸钾复合肥、中纬公司电路芯片项目、宁波成功信息产业园、开发区腈纶项目、东海春晓油气田利用项目、白纸板三期工程。
4.建设“数字宁波”。未来宁波信息化的发展,将以网络建设和人才集聚为基础,以电子政府、电子商务、产业提升和信息产业为重点,以法规标准和环境建设为保障,全面建设“数字宁波”。信息化工程项目总投资13.31亿元,占新世纪工程总投资的0.88%,其中“十五”期间总投资11.9亿元。信息化工程项目共有5项,其中:完工项目1项,市电信局综合通信楼;续建项目1项,市信息港二期工程;新开工项目1项,宁波集约化通信管线工程一期;前期预备项目2项,宁波市电子商务环境配套建设工程、宁波国际软件园。力争到“十五”末使信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12%以上,把宁波建设成为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国家级新材料产业化基地。
5.建设现代化大都市。按照“扩大规模,完善功能,优化环境,提高品位”的要求,做大、做特、做专,努力建成有鲜明特色的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城市化建设项目总投资47.84亿元,占新世纪工程总投资的3.17%,其中“十五”期间总投资45.64亿元。城市化建设项目共有5项, 其中:完工项目3项,天一广场、琴桥及连接线、通途桥及连接线;续建项目2项,城市道路工程包括完工的世纪大道(通途路―江南公路)、续建的南外环路(机场路―世纪大道)、滨江大道及景观(甬江大桥―世纪大桥)、新开工的北外环路一期(江北大道―329国道)和大庆南路(解放桥―环城北路)、前期预备的姚隘路(中兴路―东外环路)6个子项目,通途路(含甬江大桥)。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优化功能布局,构筑七大区域,高起点规划建设北仑新区、东钱湖旅游度假区、镇海区、慈城保护开发区、鄞州中心区、行政中心区、杭州湾新区,使它们成为未来城市的重要支撑和精品区域。
6.建设开放度较高的临港区域。北仑区域包括“三区一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出口加工贸易区和大榭岛)是我市重要的临港区域,在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建设中有着特殊重要的地位。新区开发建设总的目标定位是开放“窗口”、产业基地、港口新城。开放“窗口”,就是把对外开放作为开发建设的重中之重和生命线,利用区域独特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进出口贸易,吸引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企业,使开放型经济年年有新突破,占全市总量的比重不断提高。产业基地,就是坚持实业兴区、实业强区,以港口运输、保税、仓储、出口加工等为重点,建设现代物流产业基地;以石化、汽车、造纸、钢铁等行业为支柱,建设临港大工业基地。使这一区域成为全市经济的重要增长极,到2005年力争GDP占全市总量的20%以上。港口新城,就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新形势,把宁波建设成为投资环境优良、国际化程度高的对外开放区域和华东地区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加快“三区一岛”建设,引进一批重大外资项目,争取有更多跨国公司落户,使之充分发挥示范、辐射、带动作用,成为投资环境优良、国际化程度高的对外开放区域。
7.构筑科教人才新高地。科技、教育、人才是我市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的决定性因素。“十五”期间,将继续深入实施“一号工程”,构筑适应全市经济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科教人才新高地。现初排科教发展工程项目总投资26.65亿元,占新世纪工程总投资的1.76%,其中“十五”期间总投资21.46亿元。科教发展工程项目共有8项,其中:完工项目4项,即中国兵科院宁波分院、宁波中学迁建工程、宁波市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浙江纺织技术职业学院;续建项目3项,即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宁波市卫生学校迁建工程、浙江万里学院;新开工项目2项,即浙江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大楼、浙江宁波软件网络学院。
8.水资源开发与保护。以建设高标准的水利安全体系为主的水资源开发与保护项目总投资57.42亿元,占新世纪工程总投资的3.80%,“十五”期间总投资50.95亿元。资源开发与保护项目共16项,其中:续建项目7项,三江六岸和城市防洪整体工程一期、奉化江防洪工程一期、慈溪四灶浦西侧围涂工程、宁海城防工程、慈溪西部排涝工程、余姚市城市防洪工程、林业生态工程;新开工项目4项,鄞东南甬新排水工程、周公宅水库、白溪水库引水工程、北仑大项目供水管道工程;前期预备项目5项,鄞州溪下水库、象山上涨水库、宁海沙地(西溪)水库、奉化葛岙水库、余姚双溪口水库。
9.打造文化旅游名城。在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将积极推进文化类型由城镇文化向都市文化、文化体制由适应计划经济向适应市场经济两个转变,把宁波建设成为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交相辉映、具有鲜明特色和较强辐射力的文化大市。重点做好三篇文章:一是加强历史文化的保护和开发利用。科学规划,充分挖掘,进一步丰富历史文化内涵。二是全面繁荣文化事业。加大文化创作及人才培养力度,出精品、出人才,推动专业文化上档次、上水平;继续办好服装节、开渔节等重大文化节庆活动,创特色、上规模;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组建报业集团、广电集团和演艺集团,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三是建设标志性文化设施。“三江文化长廊”是我市文化建设最大的“亮点”,现初排项目总投资16.48亿元,占新世纪工程总投资的1.09%,其中“十五”期间总投资15.37亿元。三江文化长廊工程项目共6项,其中:完工项目2项,即宁波新闻文化中心、宁波新闻文化中心音乐厅;续建项目2项,即宁波大剧院、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前期预备项目3项,即博物馆、游泳健身中心、群众文艺中心。要以历史文化名城和国际港口城市为依托,以文化和海洋为主题,以“东方大港、名人故里、河姆渡文化、儒商摇篮、佛教圣地”为特色,构建“一圈四带”(“一圈”,即都市观光旅游圈;“四带”,即姚江文化旅游带、奉化名人名山旅游带、东海海滨旅游带、南部温泉古镇旅游带)的旅游格局,努力将宁波建成长江三角洲南翼独具山水、海洋和文化魅力的旅游中心城市。
10.营造生态文明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建设生态城市为目标,把生态发展保护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融入到城市整体发展之中,加快培育天蓝、水清、地绿的生态环境,发展生态产业,创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健康文明的生态社区,营造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城乡环境工程项目总投资33.42亿元,占新世纪工程总投资的2.21%,其中“十五”期间总投资25.5亿元。城乡环境工程项目共有11项,其中:完工项目2项,即开发区岩东污水处理厂一期、海曙(联丰)混气站;新开工项目1项,即江东南区污水处理厂;前期预备项目8项,即镇海区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一期、宁海县城北污水处理厂一期、余姚市城区污水综合治理工程一期、奉化城区污水处理工程、慈溪污水处理工程、象山城区污水处理厂一期、城市生态保护林带、东钱湖截污疏湖整治工程。
三、 新世纪工程的作用及影响分析
新世纪工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又注重城市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科教人才等方面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它的深入实施将对宁波经济、社会和城市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和深远影响。
据测算,新世纪工程现初排项目总投资1511亿元,其中“十五”期间的建设资金总需求900余亿元,占全部投资的60%。2000年底前投资111亿元
㈤ 我国5个经济特区14个沿海开发城市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特殊经济区(Special Economic Areas,SEA),狭义上说,是指一个主权国家或地区为达到促进本国或本地区经济发展等目的,在其管辖范围内专门划定的一块、实行与国内其他地区不同的特殊政策的特殊经济区域(广义上说,SEA还包括不同主权国家之间或不同的关税领土之间通过协定结成的旨在区域贸易自由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各类特殊经济区域)。当今世界范围内,SEA的称谓、表象及具体做法千差万别,但其基本类型主要有保税仓库、自由港、自由贸易区、出口加工区、综合型经济自由区和科学工业园区等几种形式。SEA是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普遍现象,是为发达程度不等的国家及地区广为采用的参与经济全球化和促进经济发展的战略措施与政策工具。我国现存SEA是在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经济走向开放经济、从落后经济走向发展经济的过程与背景中,从我国国情出发,借鉴了世界SEA包括一些发展中国家及地区SEA的某些经验,作为全国改革开放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政策措施而设立的特殊经济区域,与世界上其他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及地区的SEA在设立目的、功能定位乃至政策体系等许多方面有着一些不同之处。实践中,我国目前的SEA只是不同程度地实行了某些类似世界SEA的政策,而与SEA的一般共性及通行做法相去甚远,并非严格意义上的SEA。20余年来,SEA发展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问题,不断面临着有无继续“特”的必要的置疑与困惑,以及进一步发展的困境。这些问题、置疑、困惑与困境的产生毋庸置疑有着各种各样的原因,但其中一个重要的、深层次因素在于(较之于世界SEA)我国现存SEA的建设与发展有失作为SEA必须具备的共同特性与规范;正是这种不规范,在很大程度上不仅误导了人们对SEA的认识从而不断引发各种争议,而且也导致我国SEA发展中出现了许多不良现象,影响到预期目的与发展成效,以及进一步发展;在中国加入WTO后新的发展阶段,我国现存SEA的进一步发展需要进一步的规范(我国加入WTO时,WTO就对我国现存SEA提出了置疑和规范要求)。
一、加入WTO后中国特殊经济区规范发展的内在必要性与外在约束要求
加WTO入后中国特殊经济区进一步规范发展的必要性可以从以下角度来考察:
(一)从WTO的要求和中国的承诺看我国现存SEA发展规范问题
我国现存的SEA数量大,分布广、类型繁、名称杂、层次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入WTO议定书》和《中国加入工作组报告书》,中国SEA是指在关税、国内税和法规方面已建立特殊制度的地区,包括边境贸易区、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特区、沿海开发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及已建立关税、税收和法规的特殊制度的其他地区。除了5个经济特区外,WTO还把14个沿海开放城市、6个沿长江开放城市、21个省会开放城市和13个内陆边境开放城市等列入SEA。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入WTO议定书》中,WTO就SEA问题对中国政府提出了如下要求:(1)中国应将所有与其特殊经济区有关的法律、法规及其他措施通知WTO,列明这些地区的名称,并指明界定这些地区的地理界线。中国应迅速,且无论如何应在60天内,将特殊经济区的任何增加或改变通知WTO,包括与此有关的法律、法规及其他措施。(2)对于自特殊经济区输入中国关税领土其他部分的产品,包括物理结合的部件,中国应适用通常适用于输入中国关税领土其他部分的进口产品的所有影响进口产品的税费和措施,包括进口限制及海关税费。(3)除本议定书另有规定外,在对此类特殊经济区内的企业提供优惠安排时,WTO关于非歧视和国民待遇的规定应得到全面遵守。
根据《中国加入工作组报告书》,中国对SEA问题的承诺可归结为:(1)中国加入WTO后将及时向WTO通知有关特殊经济区的信息。中国将保存并改进对中国特殊经济区与其关税领土其他部分之间贸易的统计数字,并将定期通知WTO;中国将在其通知中提供描述所实施的特殊的贸易、关税和国内税法律如何仅限于指定特殊经济区的信息,包括关于实施的信息;中国将在60天内,向WTO秘书处通知其特殊经济区的增加以及修改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及其他措施;中国没有建立任何新的经济特区的计划(指原来意义上的经济特区——笔者注);(2)随着中国经济改革和开放的发展,中国将在其关税领土内统一实施关税政策。中国将加强在特殊经济区和中国关税领土其他部分之间贸易的国内税、关税和非关税措施的统一执行。经济特区适用的特殊优惠关税政策已经取消;国家有关税收的法律法规统一适用于经济特区。(3)对向位于特殊经济区中的外商投资企业提供的任何优惠安排,均将在非歧视基础上提供。(4)中国承诺在民族自治地方和其他经济贫困地区等每一此类地区中实行贸易制度的统一管理,且自加入WTO时起,向民族自治地方和其他经济贫困地区提供的援助将以符合WTO义务的方式实施。
可见,WTO明确要求我国SEA必须遵循其有关规定,主要是透明度原则、非歧视原则及国民待遇原则,我国也就此做了相应的承诺。WTO的要求和中国的承诺,意味着加入WTO后中国SEA的发展政策与措施不仅“有法可依”,而且还须“有法必依”;意味着加入WTO后中国SEA的发展政策与措施、发展模式与运行机制必须与WTO多边规则和世界SEA国际惯例接轨;意味着加入WTO前在SEA实施的发展政策与措施可能需要清理、发展模式与运行机制可能需要转换(后文将做具体分析)。总之,WTO的要求和中国的承诺,为我国现存SEA的继续存在与进一步发展规定了法律准绳与空间,从外在约束方面要求其规范发展。
(二)从与市场经济国家SEA之比较中看我国现存SEA发展规范问题
在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经济走向开放经济、从落后经济走向发展经济的过程与背景中,作为全国改革开放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政策措施而设立与发展的SEA,与世界上其他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及地区的SEA在设立目的、功能定位乃至政策措施安排等许多方面有着一些不同之处:
一是设立目的与功能定位方面。以既定市场经济体制为依托的世界SEA直接以国际惯例为前提,参与世界市场的规范运作,其功能定位相对单一,重心一般都在经济功能的内部调试上,旨在发挥其独特功能,以配合母国的总体开放和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步伐。而我国现在SEA尤其是经济特区设立目的与功能定位是多元化和综合性的(甚至还有特殊的政治功能),在我国体制改革与国际国内接轨、对外开放与参与经济全球化、经济发展与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发挥着窗口与基地、先行地与试验场、排头兵与增长极、辐射源乃至综合性示范区等作用。
二是政策措施安排方面。我国现在SEA尤其是经济特区设立与发展的上述特殊背景、特殊目的与功能定位,使它的政策措施安排中包含市场经济体制国家及地区SEA根本没有的一些内容,一些本是市场经济应有之义的东西在我国SEA尤其是经济特区中以特殊权力、特殊政策甚至优惠政策的形式与名义而出现,而且中国SEA尤其是经济特区的特殊政策基本上都是过渡性、临时性的,这些特殊政策经试行后,不适宜的将被废除,适宜的将在全国普及推广,而不能像世界SEA一样可以永久的拥有某些特殊政策。
显然,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在全国范围的初步确立和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化,我国一些SEA的原有功能定位尤其是一些特殊政策有必要调整和重新规范。
(三)从与世界SEA一般之比较中看我国现存SEA发展规范问题
所谓世界SEA一般就是指作为SEA必须具有的本质特征和通行规则,是世界不同国家、不同类型的SEA都必须拥有的一些共同特征,必须遵循的一些共同规则。正是这些一般意义上的共同特征与共同规则使SEA能够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普遍现象,成为发达程度不等、文化与体制不同的国家及地区参与经济全球化和促进经济发展的战略措施与政策工具。
归纳起来,世界SEA一般的本质特性与共同规则主要有:(1)在空间上具有特定区域性,即划定明确的区域范围,有效地控制管理好SEA与国内其他地区的分界线;(2)在活动领域上具有经济限制性,即严格地将自己的活动限制在经济领域,以便获得国际国内的广泛认同与支持;(3)在经济活动上具有自由性、开放性乃至准离岸性,即国家及政府特别赋予其SEA内的企业以充分自由,包括商品流通自由、进出口自由、资本投资自由、资金流动自由、货币兑换自由、经营活动自由、市场交易自由、人员进出自由等,从而使SEA中的企业与人员、要素及产品、经营方式与管理体制等都是世界性的,使各种形式的SEA都或多或少地处于一国关境之外,带有离岸经济的特性;(4)在生存与发展上具有特殊政策依赖性,即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或地区一般都先行制定专门适用于SEA的法律、法规及其实施细则,对其建设与管理进行必要的规范,赋予SEA以特殊权力、特殊政策、特殊法规、特殊管理体制等,构筑SEA存在与发展的根本前提及条件;(5)在管理体制上具有特殊性、权威性、灵活性、高效性与非赢利性,即世界大多数国家及地区的SEA管理当局一般都根据法律授权实行机构一体化、管理一元化、服务一条龙;管理机构一般都按照公共事业原则运作,不以赢利为主要目的,以减少使用SEA的成本,增强SEA吸引力,保障其战略性目标的实现;管理体制一般都采用国家级管理系统与地方组织体系合理分工、有机结合的两层管理体系(那些一国一区的国家或地区,则通常通过法律、法规授权地方管理机构进行直接管理,不设立专门的宏观管理机构):国家设立专门的宏观管理机构进行宏观决策、立法、监督、协调,并负责对全国各地SEA进行设立审批、监督、检查和协调管理;地方组织体系则对SEA的微观经济活动进行组织、领导和日常经营管理。
我国目前的SEA是在我国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从我国国情出发,借鉴了世界SEA包括一些发展中国家及地区SEA的某些经验设立的特殊经济区域。从表面看,我国目前的SEA也都或多或少具备世界SEA上述这些一般意义上的本质特征和共同规则。如我国目前的SEA一般也有明确划定的范围,是经济性而非政治性的特殊区域,是国家及地区经济发展战略措施,相对国内其他地区来说,SEA内实行更加自由、开放的特殊政策。但是在实践中,我国目前的SEA在很大程度上扭曲了世界SEA上述一般意义上的本质特征和共同规则,甚至在一些方面已经面目全非。这种不规范发展直接影响到其功能的发挥和自身的进一步发展,甚至出现了有损国家整体利益的现象。
其一,我国目前的SEA虽然在设立时一般都划定有明确的空间范围,但在对实行了关税减免的SEA与国内其他地区的分界线的监管方面,只有对保税区实行较严格的海关监管,而对其他SEA的边界却没有实行严格的控制,致使一些SEA助长了走私现象。
其二,在经济活动自由性、开放性方面,我国目前的SEA几乎都处在海关管辖的关境之内。我国目前的SEA虽然大多规定了关税减免政策以及货物、人员出入境简化手续政策,但实践中远未如此。大多数SEA在对区内企业实行出口促进政策的同时,也仍然实行着许多严格的进口保护政策。此外,人民币非自由兑换、外汇管制等因素都限制了SEA的开放性。
其三,为简化行政手续,提高办事效率,实现机构一体化、管理一元化、服务一条龙,我国目前大多数SEA都标榜按照“小政府、大社会、大服务”的原则设置其管理机构,但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形成的传统观念、条块分割的行政管理模式及手段使大多数SEA很难真正成为一个手续简单、办事高效、市场开放、自由竞争的特殊开放区域,与世界SEA相比相去甚远。
其四,与世界其他国家的SEA一样,我国目前的SEA也是由政府审批设立的,但在我国,目前拥有SEA审批权的不仅有中央政府,而且还包括了省、市、县等各级地方政府。审批权的这种高度分散性必然造成而且事实上已经造成SEA的泛滥。这种泛滥不仅是我国名义类型与数量众多的现存SEA实际经济功能及产业结构趋同的一个主要原因,造成很难实现设立SEA的初衷与目的,而且造成各级政府、各SEA在政策优惠上相互“博弈”,竞相优惠让利,从而损害了国家整体利益。
其五,我国目前尚未针对类型、数量众多的SEA制定一部全国统一实施的法律,对之进行必要的规范,也没有根据法律授权在国家层面上设立专门的宏观管理机构,对之进行宏观决策、立法、监督、协调。这与世界各国先立法再设区的通常做法和世界各国通行的SEA管理体制背道而驰,也是我国目前SEA发展极不规范且成效不显的一个主要原因。
(四)从与发达程度不同的两类国家SEA之比较中看我国现存SEA发展规范问题
除了一般意义上的共同特征与共同规则之外,同是实行市场经济的世界各国及各地区的SEA,又因所在国家及地区的发达程度不同等因素而在其功能、类型、体制、政策、特征等方面存在相当程度的个性差别。也就是说,发达国家SEA和发展中国家SEA在有其作为SEA的一般共同特征与规则的同时也有其特殊特征与规则。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要素资源禀赋、比较优势状况决定了我国目前的SEA必然有别于发达国家及地区SEA,并具有大多数发展中国家SEA的一些共同特征,而且这些特征在我国目前的SEA中表现得较为突出。主要方面有:
一是SEA的设立目的及其功能定位与类型方面。发达国家及地区SEA较多以发展对外贸易、转口贸易、出口加工工业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就业为目的,主导形式是保税仓库、自由港、自由贸易区、综合型SEA和科学工业园区。发展中国家及地区由于在劳动力价格低廉同时存在资金与外汇缺口、科技水平落后与产业结构低下等制约经济发展的因素,因而较多赋予其SEA以引进外资、出口创汇、引进先进技术和发展高科技产业的主要目的。相应地,发展中国家及地区SEA以出口加工型、综合型、科技型为主导形式,贸易型较少。我国国情在总体上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类似,所以我国现存SEA目的与功能定位也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SEA类似。但我国SEA设立与发展的时代因素(20世纪80年代以来正是新技术革命的高潮时期以及知识经济初露端倪时期)以及急于求成的赶超心态与战略,使我国现存SEA目的与功能定位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对技术目标更为重视,以至于客观上忽视了我国经济赖以发展的现存比较优势,甚至违背了经济发展内在的客观规律。一个明显表现就是我国名称不同、类型各异、条件有别、数量众多的SEA都以发展高技术为目标,而现实上不仅大多数SEA不得不引进了许多技术水平较低的劳动密集型项目,不得不以贸易和简单加工为主要内容,真正能够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为数不多,结果造成我国现存SEA名义类型虽多,但实际经济功能及产业结构都趋同。事实上,一些SEA办得较好的国家或地区,如新加坡、韩国、及我国台湾等,都是基于自身现存的比较优势,首先创办的是劳动资源密集型的出口加工型SEA,后来在条件成熟时才提高SEA产业的技术含量并创办科学工业园区。
二是发展SEA的支持与限制政策方面。发达国家及地区对其SEA内企业实施的特殊优惠政策主要是关税减免,而在限制政策方面主要是禁止进入涉及国家安全的个别部门。除此之外,极少对SEA内投资实行鼓励措施或限制措施。而且发达国家及地区在实施这些政策措施时通常是对SEA内所有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即既不歧视也不优待外资。因而发达国家及地区一般没有针对外国投资的基本法律和专门法规,对SEA内的外资及其活动的调节适用于与内资企业相同的法规。发达国家主要依靠全国范围良好的市场经济体制、法制软环境和投资硬环境来吸引投资。而发展中国家及地区通常对不仅SEA内企业实行鼓励和限制并存并用政策,以达到其设立SEA的多重动机与目的,而且对SEA内的内、外资企业实行差别性待遇,超国民待遇、国民待遇、次国民待遇都可存在(WTO成员方的SEA中一般没有次国民待遇)。因而发展中国家及地区一般都颁布有针对外资的法规,总体上给予外资更多优惠待遇,以期弥补自身在引资竞争中软、硬环境竞争力之不足。其SEA以引进外资为主,甚至对国内企业进入SEA加以限制。发展中国家及地区一般通常采用的鼓励措施有减免关税、所得税、国内间接税、加速折旧等;一般通常采用的限制措施有严格的审批制、限制外资的投向、投资期限、投资规模、股权比例、利润汇出、外汇兑换等、规定最低外销比例、要求实行国产化、当地雇工人数要求等。此外,在发展中国家及地区的SEA中,通常还将特殊优惠政策与投资措施直接挂钩。在发展SEA的支持与限制政策方面,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与其他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及地区的做法类似。支持政策方面,从优惠政策对象看,我国现行SEA优惠政策实施中采纳了着眼于吸引外资的超国民待遇做法,优惠的主要对象是外资企业。我国现行SEA优惠政策除了上述的对微观主体实行差别待遇以吸引外资外,一般还对不同产业实行差别待遇以期实现产业发展导向,但遗憾的是,由于各种原因,政策的产业导向作用不明显。从优惠政策措施看,涉及面很广,不仅包括其他发展中国家及地区通常采用的减免关税、所得税、国内间接税、加速折旧等做法,还包括利润再投资税收优惠、金融支持、公用设施费财政补贴、土地租金优惠等措施。但实际中广为采用的措施是减免税和降低土地使用费,其他措施并未普遍使用。与其他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及地区类似,我国现存SEA中也普遍将优惠政策与投资措施直接挂钩。但其中,许多做法例如一些鼓励外资企业出口的优惠政策就有违WTO规则。WTO《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禁止对进口替代和出口给予直接补贴。就是说,在SEA中,不能将对外资企业的出口补贴或优惠同鼓励出口政策相挂钩。而我国现行的一些优惠政策并非如此,需要逐步进行修改或者取消。从政策优惠程度看,总体上我国现存SEA政策优惠程度比其他发展中国家及地区的某些SEA的更大。如我国现存各类SEA中,不但企业生产用机器、原材料和零部件免征进口关税,而且企业日常生产所需办公用品、交通工具以及SEA开发所需的机器设备等物资也免征进口税。此外,SEA设立权力的分散化导致的政出多门及缺乏规范统一使我国优惠政策从国家到省再到市和SEA一级一级地层层加码,也使不同类型的SEA间也互相攀比,竞相优惠让利,在政策优惠上出现了有损国家利益的“博弈”现象。
与此同时,同一种具体政策措施的优惠程度在不同类型的SEA间也不统一。在限制政策方面,为了保护国内经济,我国对现存SEA也制定有一些限制措施,包括严格控制外资投向、股权比例、外汇兑换,规定最低外销比例、进出口平衡要求、国产化要求等次国民待遇做法。但实际执行中,很多规定由于我国现存各个SEA的上述支持政策方面缺乏统一规范,加之各级各地政府因政绩考核等因素引进外资心态外迫切等原因给外资留下了讨价还价和“博弈”、“寻租”的广阔空间而往往形同虚设。而且,上述许多限制性规定还与WTO国民待遇原则相悖。
三是SEA基础实施投资与开发建设方面。发达国家主要依靠全国范围良好的市场经济体制、法制软环境和投资硬环境来吸引投资,政府很少对SEA进行规模庞大的基础设施投资,而且在条件许可时,政府也将SEA交由公共机构或私人出资兴建和经营。为弥补全国范围主体上的基础设施及投资软环境的不足,塑造一个有利于吸引外资和适宜投资的良好的局部环境,发展中国家及地区对其SEA中的基础设施、土地开发等投资通常较为庞大,从而形成较大的财政负担。我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及地区在这方面类似,政府是SEA的建设资金的主要承担者。不仅如此,由于我国现存SEA的数量远较一般国家多,规模又明显偏大;加之,我国现存SEA的大多选址在小城市、远离老市区的市郊结合部或者城市边缘易隔离的地区,使得SEA不得不搞“小而全”的社会建设,从而造成我国SEA的建设负担极为沉重。我国大多数SEA的这种“孤岛型”开发建设,不仅需要大部分开发资金投入到基础设施和银行、税务等经济活动不可缺少的设施之中,从而使开发费用过高,造成资金短缺困难、无法及时完成开发建设工程和财政负担沉重,而且客观上因远离城市中现有经济体系等区位因素也影响到SEA功能的发挥。
二、加入WTO后中国特殊经济区规范发展的准绳、目标、方向与内容
中国加入WTO之前,中国SEA的特殊使命、目的、功能及其发展思路更多以本国角度为视点、作为全国范围改革开放发展的“参照系”来思考和设计的,只是为中国整体体制转型、对外开放、经济发展探路。当时构想的中国SEA的发展目标主要就是一个与国际经济接轨的实行对外开放和市场经济的特殊区域,相应地,其特殊性也主要是相对于国内广大的相对封闭、实行计划经济的其他地区而言的。显然,这既有其历史进步性,也有其历史局限性。其历史进步性在于它与世界经济的一般国际惯例的接轨,即实行对外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其历史局限性在于当时的中国SEA在与世界经济的一般国际惯例接轨同时,没有充分注重还应与世界经济的特殊国际惯例接轨,即既没有考虑世界经济的以GATT/WTO为代表的多边经贸体制的要求,又没有充分尊重世界SEA一般共性、通行做法及发展经验,没有规范发展。中国SEA的这种不规范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功能的发挥和自身的发展,甚至出现了前述的一些有损国家整体利益的行为。
在中国加入WTO新形势下,中国SEA应尝试从世界经济体系及其发展趋势以及世界SEA的发展经验与趋势这个大背景与中国自身改革开放发展需要有机结合的角度去构思和设计,以求在更高、更深层次上有新的突破和创新,从而为中国整体进一步改革开放发展和SEA自身进一步发展找到新的道路和方向。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应参照市场经济体制和WTO相关规则要求以及世界SEA发展的一般共性与国际惯例,规范中国SEA的发展模式、政策措施、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并向世界SEA转型,以便充分发挥后发优势。总体上,首先,我国SEA应该遵循市场经济体制内在要求和WTO相关规则以及世界SEA发展的一般共性与国际惯例,在此基础上进行自我创新和实现自我发展。其次,我国SEA要进一步发展,应根据当前我国现存SEA建设发展和经营管理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实际情况,借鉴世界SEA尤其是WTO成员方SEA一般共性、通行做法和发展经验(主要有:提供法律保障、制订发展规划、重视区位选择、完善管理体制、制订合理的优惠政策、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以便减少失误,少走弯路,事半功倍,发挥后发优势。
㈥ 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意义
人类社会最基本的活动是经济活动,经济活动又总是在一定的地理区域内进行的,经济区域对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区域经济作为发展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它具有严格的内涵:在一个自然环境、人文条件基本相似的地理区域内,如何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财力以实现最优化的发展。其必不可少的要素有:1、特定的地理区域;2、资源条件相同或相似;3、人文社会条件基本相同;4、经济活动的方式及特征具有连续性和一致性;5、区域内形成统一、有序、健康的市场。在我国目前现阶段,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是个大国,经济区域众多,条件千差万别,因而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和状况有差异。怎么使各地区都发展起来,区域经济活跃,整体效益高,就是发展经济学要研究和很好解决的关键问题。区域和产业是不可分的,区域经济发展起来必定会带动一批产业发达起来。还要通过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把各区域联结起来,优势互补,分工协作,才能把整个国民经济搞上去。
(二)中国是个发展中的大国,地区差距大,总体发展水平低,而且发展不平衡是基本特征。中国要完成工业化、市场化、社会化的历史重任,也是实现现代化这一时代赋予的伟大使命,其任务相当艰巨。经济发展应该是我们完成这双重历史使命的重要一环。实现现代化应是一个分阶段、有计划、有步骤的过程,到21世纪中叶才能基本实现的宏伟目标。
(三)新时期中国最根本的特征是改革开放。中国正处在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进程中。发展区域经济,缩小地区差距,不仅对于实现现代化,而且对保持稳定,维护祖国统一,再树强国形象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㈦ 上海浦东新区的开发对城市发展的意义是什么
浦东开发开放,也谱写了上海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新篇章。作为创造昨日辉煌的老工业基地,浦东开发开放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意义:以浦东开发为契机,通过东西联动,加快上海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力布局的整体性调整,全面促进上海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再创上海经济发展的新辉煌。
一、浦东开发开放及自身产业演变轨迹
经过十年的开发和开放,浦东新区在各方面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从综合经济实力方面看:1999年,浦东新区完成国内生产总值800.5亿元,比1990年的60亿元增长13.3倍,十年平均增长21.3%。浦东新区占全市GDP总比重也上升到19.8%。
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浦东的经济和产业形态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经济形态从以公有制经济(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为主体的单元经济,转变为以现代企业制度为框架、以多元投资为基础、国有及国有控股经济发挥积极作用、各种经济成分共同繁荣发展的多元经济。
——经济结构从以市郊农业和配套加工制造业为主导的传统经济,转变为以金融贸易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支柱工业为支撑的现代经济。
——产业结构从主要靠二产拉动的单一结构,转变为二产、三产共同拉动的多元结构。
——浦东功能辐射从上海市内东西联动,转变为与长江流域、与国内其他地区、与国际市场互动,浦东开发已进入基础开发和功能开发并举、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同进的新阶段,一个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的新城区雏形已经在黄浦江东岸初步建成。
二、浦东开发对上海产业结构调整的积极作用
浦东开发开放,为上海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和广阔的空间。与“孤岛式”发展模式不同,浦东的开发和开放一直与整个上海的产业结构调整紧密相连。在“依托浦西、以东带西、东西联动”方针的指导下,浦东依托上海产业基础推进自身产业升级,上海也以浦东为“龙头”推动产业的调整,取得了互相促进,加速发展的效应。可以说,浦东开发开放十年间的过程,就是上海产业结构从适应性调整到战略性调整的过程,就是上海产业结构从适应性高速到战略性调整的过程。浦东开发开放,对上海的产业结构调整起到如下作用:
1、大力利用外资,培育产业新增长点
浦东开发开放十年间,正值全球性产业结构调整的时期。十年来,通过坚持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浦东吸引外资的水平不断提高。至1999年末,已有来自世界67个国家和地区外商在浦东投资企业5942家,总投资294.43亿美元,合同外资115.68亿美元。其中,世界500强企业中已有98家公司在浦东投资1818个项目,总投资达86亿美元;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479个,总投资256亿美元。浦东新区已占全市利用外资总额的28.8%,项目总数的30%。通过与外商资本的嫁接,浦东新区已经成为上海信息产业、现代生物医药工业、家电制造业和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的重要基地,也构筑上海一批直接面对国际市场、具有参与国际竞争能力的产业和企业。通过这些产业和企业的建立,使上海企业和产品参与全球分工体系,也提升了上海出口商品的结构。上海市外贸出口总额从1990年的53.17亿美元迅速提高到1999年的187.85亿美元,增长达3.5倍。从出口企业构成上看,“三资”企业出口已占出口总额的66%;从出口产品结构上看,去年上海机电产品已占出口总额的43.75%;“双高”产品的含量也已近40%,这表明上海产业特别是工业的国际竞争力正迅速增强。
2、带动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合理化
作为老的工业基地,浦东开发开放之初的上海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主要表现在三次产业中,第三产业的比重较低;第二产业中传统工业的比重较大,高加工度化和高技术化趋势不明显。因此,在上海发展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的总目标下,浦东的发展战略定位为“金融、贸易、高新技术先行”,两者的方向保持一致。十年来,上海市在浦东开发开放中,坚持优化市场配置的原则,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推动第二产业升级换代,并为整个上海产业结构合理化发挥了先导作用。浦东以孙桥现代农业开发区为代表的设施农业、观光农业和创汇农业快速增长;金桥现代工业园区高新技术和支柱工业形成规模,张江高科技园区创新经济初具特色,外高桥保税区加工贸易功能开始凸现。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功能建设,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的集聚辐射效应开始发挥,金融保险业已经成为浦东新区第三产业的支柱。由于1999年浦东第在产业迅速发展,去年占浦东GDP的比例已达44.1%,以此推动上海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年均递增1.7个百分点,开始形成三产与二产共同推动经济增长的格局。从上海二产发展的情况看,处于调整期的上海工业,十年“关、停、并、转”的破产1028家,下岗分流150万人次,传统工业如纺织、轻工、有色工业等生产下降,而同期上海工业十年却平均每年增长14.5%。这一下一上反映了浦东的二产发展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新增长点,一个极为重要的孵化器,一个极为重要的蓄水池。
3、适庆科技发展趋势,促进产业高技术化
作为对外开放开发区,浦东机关报区在吸纳外资进入的同时,关键是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促进上海产业向高技术化发展。十年来,特别是“九五”以来,上海借助浦东新区兴建“一江三桥”(即张江、金桥、外高桥、孙桥)高新技术产业带,并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张江高科技园区着力推进高科技产业化和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已初步形成科技创新区、国家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国家微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上海软件园联动发展的新格局。到1999年末,张江园区已引进中外项目67个,总投资超过10亿美元。金桥出口加工区以汽车零部件、电子信息、现代家电和生物医药为主体的四大高新技术支柱产业互为依托,牵引和辐射的集群效应明显。高新技术产业带还辟通了国际国内市场的“双通道”,形成了上海贝尔、上海日立两个国家级技术中心和40多个层次较高的企业研发中心。通过浦东的辐射效应,上海工业系统已累计建立70个重点企业技术中心,其中国家级23个,市级47个。通过消化吸收国际先进技术,创造国内技术领先产品,并推动了传统产业升级,上海的产业水平特别是工业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1999年,汽车、通讯设备等六大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值已占上海工业总产值的近60%,上海正不断构筑新的产业高地。
4、提供发展新空间,促进上海工业布局趋向合理
从传统上海工业的空间布局看,工业企业主要分散于市区,这既不利于城市功能的整体开发,也不利于工业企业及产品的配套和规模化。按照把上海建成国际大都市的要求,根据“市区体现上海的繁荣和繁华,郊区体现上海工业的实力和水平”的指导思想,上海作出了“退二进三”的调整决策,即以市中心内环线为界,内环线以内发展都市型工业为主,内环线之间发展都市型工业、高科技产业及配套工业,外环线以外发展钢铁、石化、汽车等产业为主。至1998年,内环线内106平方公里的中心城区相继有500多家工厂(车间)迁出,腾出了350万平方米的场地用于发展第三产业和城市基础设施。在这新一轮的大调整中,一方面,通过浦东开发有关政策的波及效应,推动上海市区金融、贸易、信息等服务业及房地产业的发展,实现市区经济的服务化;另一方面,清东新区作为上海1+3+9工业区系列组合的“龙头”,通过一批新的工业区如金桥出口加工区、张江高科技园区、高桥工业区等工业区的建设,使浦东崛起了精细化工、生物医药、电子及通讯设备产业,体现了上海产业和工业布局的新态势。
5、发挥调整新优势,推动企业改革和制度创新
浦东开发开放的十年中,上海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为适时调整上海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上海充分发挥浦东开发开放的综合功能,为企业制度创新提供舞台。通过以证券、期化、产权、人才、房地产等要素市场为第一层面,石油、汽车、钢铁等生产资料市场体系的建立,为上海国有企业改革和混合型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一批国有老企业和集体企业在浦东投资与外商投资经济嫁接,提升了产业能级,成为上海工业新高地建设的重要力量;一批国有企业在资本市场通过募集发展资金,改善资本结构,实现了多坏分子化投资为核心的产权制度改造;一批国有企业在要素市场上进行了多方面整合,规范了市场进退行为,逐步强化了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一批国有企业在产业升级中开始了有进有退的战略调整,构建了支柱工业的生产集群,各产业间技术进步的相互溢出效应,推动了工业整体进步。同时,一大批混合经济和非公经济迅速发展也为国有企业的改革调整提供了包括资本嫁接、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就业等方面的良好社会条件。据统计,十年来,上海工业企业破产兼并和资产重组活动有近30%是依托浦东实现的。
三、进一步发挥浦东开发开放对上海产业结构调整作用的思考
在上海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浦东开发开放发挥了先导、示范和带动作用,促进了上海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经过十年的建设,浦东开发开放当前进入一个新的时期,浦东开发开放将面临新阶段的新情况,面临我国加入WTO后带来的一系列影响。从产业发展的角度讲,浦东新区如何进一步加强与上海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基本形成以金融、贸易、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产业发展体系,如何推动上海产业结构升级,都需要作进一步的探讨和探索。在此,特强调以下几个方面,仅供大家参考:
第一,增强东西产业互动,在上海产业大格局中明确定位。
浦东参与的产业体系可以分为三个环,即以浦东自身产业空间为第一环,浦东融入浦西形成上海产业空间为第二环,上海产业进入全国和全球产业体系为第三环。在这三环中,关键是做好作为中观层面的第二环开发。总体上,浦东自身产业要进行相应调整并得到发展,但同时要与上海整体的产业政策保持一致相互协调。因此,在上海整体产业升级中应引导浦东产业定位,发挥其综合试验区的功能,大力发展金融、信息、通讯、电子及服务贸易等产业,增强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在上海经济总量中的比例。由于浦东开发是在人口相对稠密、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开展的,对浦东自身产业中尚有的科技含量不高、产品竞争力较差的传统工业企业,要加大调整和技术改造,迅速提高产业和产品等级,解决浦东浦西仍存在的产业趋同化问题。同时,应加强对浦东产业联动、产业政策方面的规划,提供利用外资、产业服务等方面的良好环境,改变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的浦东与上海产业结构趋同化的现象,发挥浦东新区在产业调整中的带动作用。
第二,面临加入WTO新形势,积有汇入国际产业大格局。
作为我国市场准入程度最高和对外开放上,并率先汇入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流。结合我国加入WTO的新形势,浦东继续发挥综合试验区的作用,继续改善投资环境和扩大对外开放领域,为吸引外资创造更为良好的条件。
应继续做好直接利用外资工作,重点吸引跨国公司投资,鼓励外商资本进入高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大力引进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重点行业和项目。同时,对间接利用外资这一国际主要融资形式及时研究,积极吸引国际投资进入金融、贸易、保险等领域,吸纳外资参与浦东和上海企业进行资产重组,加大上海产业结构调整的空间。在加入WTO“国际市场国内化,国内市场国际化”的情况下,浦东开发开放不仅要大胆“引进来”,还要发挥自身优势,积极“走出去”,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加快发展。为此,应积极推动借助浦东政策的1000余家外贸公司,进一步开辟国际市场,扩大出口;推动落户浦东的各类企业到国外投资办厂,兴办技术中心,进行产业转移,推动上海企业和产品,利用浦东的信息优势,为上海积极培训“走出去”的各类人才,了解和掌握国际通行的商务、法律和规则。
第三、面向全国加强服务,发挥经济发展的“桥梁”、“枢纽”的作用。
为适应上海沿长江中下游和全国进行产业调整和延伸的需要,必须突出浦东为工江三角洲服务、为全国服务的功能,完善“延伸周边、辐射江浙、服务全国”的城市形态布局,形成浦东服务全国的“窗口”、“桥梁”和“纽带”作用。当前,国家提出了进行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这对上海既是挑战,也是千载难适的机遇。为发挥浦东和上海在全世国经济的辐射作用,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战略,应进一步健全以“航空港、深水港、信息港”为重点的基础设施网络,积极拓展上海和浦东交通、通讯、信息等方面的枢纽口岸功能;要充分发挥浦东证券、金融、产权交易等要素市场的作用,特别是通过兴办钻石交易和黄金交易等新兴的要素市场,形成上海和浦东在资金、项目、要素配置等方面的服务功能;应努力完善浦东在人才引进培训和科技开发等方面的优势,使浦东和上海成为全国面向市场经济的人才基地和科技产业化基地。应积极挖掘浦东在承办展览、会议、咨询、旅游等方面的功能,使浦东和上海成为国内外商品、文化、信息的交汇点和“窗口”,同时,应进一步创造条件,完善服务环境,做好吸引国内企业和大集团总部落户浦东的工作,使浦东成为全国的浦东,使上海企业成为全国的企业。
第四,面向未来产业竞争趋势,使浦东成为技术创新和高科技产业化的热土。
从产业、特别是工业发展的角度看,一个国家和地区在完成重工业化、高加工度化后,工业结构应向高技术化演变,高科技的不断产业化是重点追求的目标。
结合上海经济的发展阶段,下一步应充分利用浦东的特有优势,率先使浦东从以技术引进为主向以技术创新为主的转变,使浦东成为上海工业和科技创新的“龙头”。在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方面,要以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为先导,推进高新技术向传统产业的全面渗透,努力培育优势产业群,构筑由战略产业、支柱产业、都市型产业和知识型产业组成的现代产业体系,使浦东在产业升级方面发挥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同时,应形成“内、外、民、小”等四种科技创机关报大军汇集的局面,全面营造“科技浦东”概念。积极吸引国内企业和科研院所落户浦东,鼓励国内企业在浦东兴办研发中心;积极吸引外资在浦东设立地区研发中心,鼓励外资参股企业研发机构;为民营科技企业创造条件,形成合伙、股份等所有制形式的高科技企业群;积极鼓励国有大中型企业科技员和青年科技人员到浦东创业,形成一批科技型、哑铃型、头脑型的科技企业。
为提供对以上科技创新力量的支撑,浦东和上海将集中力量抓好张江高科技园区建设,努力拓展张江高科技园区在研发创新、孵化创业、转化辐射和机制创新方面的功能,使浦东成为上海乃至全国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基地。
㈧ 简述集聚经济的表现及集聚经济对城市发展的意义
集聚经济的表现和集聚经济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意义是不可估量的,使大批的科技人员和劳动力积极与城市使经济快速的发展和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