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环渤海经济圈发展的区位优势有哪些
是我国北方经济最活跃的地区,属于东北\华北\华东的接合部,改革开放以内来,环渤海已经形容成了发达便捷的交通优势,雄厚的工业基础和科技教育优势,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密集的骨干城市群等五大优势.这些优势同时集中地表现
㈡ 关于环渤海经济圈的发展优势
你应该了解这三个经济圈的一些内容。
环渤海应包括北京,天津,唐山,秦皇岛,大连,还有威海烟台等重要城市。
优势:北京是政治中心,工业基础好,首都机场通世界各地,又有众多旅游胜地,企业有首钢,联想,现代汽车,燕京等;天津依靠的是天津港(现在发展很快)滨海新区,一汽丰田,诺基亚等;唐山市重工业基地,有煤矿资源。大连环境优美,是中国两大造船中心之一,是东北亚的重要出海口。秦皇岛主要靠输出山西煤矿。
总体优势:位于中国政治中心,有资源优势(煤石油都主要在北方),工业基础好,主要以重工业为主,自主性强
发展方向:综合性发展,有政策基础(近几年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加上近几年国际原材料价格上涨,都有利于环渤海经济圈的发展。未来中国要发展要靠自己,而不是靠外资和出口,环渤海在这方面都要比长珠三角的自主性强。从今年上半年金融危机就可以看出,大部分广东浙江等依靠出口的企业都倒闭或裁员,另外,中国500强的公司总部大部分在北京
长三角的劣势:没有统一产业发展模式(上海洋山港和宁波港之间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而环渤海则能很好的协调产业分布(首钢搬迁到唐山);长三角依靠外资强,一旦外资撤走,大部分企业都难以维持经营;另外长三角珠三角靠台湾近,一旦台海战争爆发,都难免会受到影响(这很重要,为什么现在福建没浙江广东发展这么好,这是一个重要原因)
珠三角劣势:它的发展主要是依靠外资和出口,这是它的一个优点,但同时更是一个劣势,没有基本上没有形成大的自有品牌和产业,靠香港和台湾近,竞争压力大,近几年中国的廉价劳动力逐步失去优势,珠三角的优势也将失去,而现在有没寻找出好的出路,就像去年金融危机爆发时广东的GDP增长率最低
上海深圳虽然是中国两大证券交易所所在地,但在国际上影响有限。而北京有央行和财政部等众多经济金融重要部门。从世界大公司的驻华总部数量就可以看出北京才是中国的经济中心。
㈢ 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有怎样的趋势
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出现了两个高速成长点,第一个经济快速成长点是广东,第二个成长点是上海浦东。而环渤海经济圈将是今后10多年里中国经济持续快速成长的第三个区域支撑点,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之一。环渤海地区的国民生产总值(GDP)将从占全国的25%(2000年),提高到2010年的占28%,到那时,北起大连,南至青岛环渤海湾地区将与华东、华南沿海一起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黄金海岸」。目前,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中国经济的发展已呈现出两大明显的趋势:其一是,世界经济的发展正在向“东移”,即由西欧移向东亚,由大西洋移向太平洋;其二是,中国经济的发展正在「北上」,既由南部的珠江三角洲北上到中部的长江三角洲,再进一步北上到北部的环渤海地区,或称之为「四河」(即黄河、海河、滦河、辽河)三角洲。上述两大经济发展趋势的交汇点,正好是环渤海经济圈;这种世界经济发展的「东移」和中国经济发展的「北上」,两者交汇的时机,是环渤海经济圈快速发展千载难逢的极好良机。 因此,环渤海经济圈不仅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热点地区,而且也是世界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环渤海经济圈经济总量约占全中国的1/5,所以它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正在形成中国经济的第三个区域经济支柱,成为拉动中国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发动机。 狭义上的环渤海经济圈是指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京、津、冀为主的环渤海滨海经济带,同时可辐射到山西、辽宁、山东及内蒙古中东部。其陆地面积51.4万平方公里,渤海海域面积7.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15亿,约占中国国土面积的12%和人口的20%。目前这里的经济总量和对外贸易占到全国的1/4,在环渤海地区5800公里的海岸线上,近20个大中城市遥相呼应,数千家大中型企业虎踞龙盘,包括天津、大连、青岛、秦皇岛等中国重要港口在内的60多个大小港口星罗棋布,以京津两个直辖市为中心带动的两侧扇形区域,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城市群、工业群、港口群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 (一) 新兴产业发展快速 伴随着中国近20多年经济的快速发展,环渤海经济圈已经成为中国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之后的第三个大规模区域制造中心。依托该地区原有的工业基础,环渤海地区不仅保持了诸如钢铁、原油、原盐等资源依托型产品优势,同时新兴的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也迅猛发展。 (二) 外来投资日益密集 环渤海经济圈是中国北方外来投资最为密集的区域,且持续成长。目前全球82家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机构的有119家,其中有49家设立在北京,占41.2%;同时,有87家外埠大企业在北京设立了103家研发机构,另有8家即将建立驻京研发机构,这一数量还在继续成长。在北京建立研发中心和运营总部,把生产基地建在天津、山东等地,正成为更多大型跨国公司在中国北方地区的战略布局。天津目前拥有外商投资企业1万余家,其中全球500强企业在此设有200余家生产性投资企业,大连的外商投资企业也超过8,000家,累计外商投资达到120多亿美元,是东北地区外商投资最多的城市。外商投资带来的管理、技术和营销等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将在环渤海地区更加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下释放,加速启动老工业基地的能量,提升旧产业并同时形成新兴制造业。 (三)城市联合初现端倪 环渤海经济圈内城市发展必须集聚区域优势,方可保持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地位。目前,环渤海经济圈内城市的联合起飞已初现端倪。2001年10月,由清华大学吴良镛院士主持100多位学者完成的「京津冀北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被建设部审定。专家认为,京津两地加强合作将大大增强地区的向心力和辐射力。2002年10月,环渤海地区经济联合市长联席会在济南召开,29个成员城市达成经济合作项目30个,合作金额33.6亿元。自1992年来,联席会议共达成1,400多个合作项目,合作金额近300亿。 (四)经济互动迅速发展 环渤海经济圈的经济互动,使其长期的「诸侯经济」格局被打破。通过区域内资源互补、优势整合,环渤海经济圈已经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产业、电子、汽车、机械制造业产主导的产业集群,各具特色的产业带开始形成。北京有中国最大的中关村电子信息产业科研、贸易、生产基地,集中了软件开发及信息技术的优秀人才;天津开发区已成长为环渤海沿海经济活跃度最高、发展速度最快的区域,IT制造业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这里还是全国最大的电子通讯设备、液晶显示器等生产基地;经过10多年的建设,河北省目前已形成海运产业、制药业、生态农业等特色经济发展区域,外商投资地区和领域不断拓宽;而山东半岛也已成为全国重要的家电、电子生产基地。环渤海地区已经形成了富有特色的高技术产业带,为中国5年来高新技术产业工业产值年均成长20%作出了贡献。 (五)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环渤海经济圈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也从软硬件方面加速展开。这一区域逐步形成了连接欧亚大陆和太平洋的国际物流中心。2000年1月,北京和天津机场实现了中国民航跨区域的机场首次联合后,2002年10月,北京与天津港口岸开始直通,两市实现了港口功能一体化互动;天津港保税区建立了中国首家空港国际物流区,目前这里已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国际贸易窗口和国际物流绿色通道。首都国际机场和天津滨海国际机场联合,率先实现了中国民航跨区域的机场的整合;而北起山海关、南至山东烟台的环渤海经济圈铁路大动脉,目前已经完成约2/3的建设。 总之,中国环渤海经济圈的发展成就及巨大的发展潜力正吸引着衆多目光,以环渤海经济圈为中心辐射开去,将形成一个重要的世界商业市场。 环渤海经济圈发展之优势及前景 (一)环渤海经济圈发展之优势 地缘优势将进一步凸显。环渤海经济圈面对东北亚和太平洋地区,具有地域上的整体性,担负着开拓东北亚,走向全世界的任务。同时,环渤海地区地处中国东北、华北、西北、华东四大经济区的交汇处,是中国北方通向全世界最直接、最便捷的海上要冲,又是内陆连接欧亚的要塞,还是中国经济由东向西扩展,由南向北推移的重要纽带。由于这一地区正处在西连中俄蒙,东通中日韩的中间地带,所以还具有发展本地区经济的得天独厚的腹地基础和通往世界的海上通道。加快这一地区的发展对于中国西部大开发及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带动意义亦很大。 加入WTO将进一步打破经济发展瓶颈。由于受中国传统计划经济及行政区划影响,环渤海地区始终未能形成一个经济圈,一体化程度很低,良好发展潜力远未得到释放。在东部各大经济区中,环渤海地区国有经济比重最高,企业整体市场意识相对淡薄,政府对企业干预比较大,区域发展缺乏明显的产业分工。中国入世无疑将加速打破这些制约经济起飞的「瓶颈」,同时扩大开放可使这一地区更多地利用国外资金、技术及市场,打破对外经济相对较弱的状况。 企业制度创新将形成新的生态链。作为老工业城市密集、老企业集中的环渤海经济圈,随着改革深化、民营资本的加入、新政策的不断出台,强势国企的重组以及企业制度创新的「内生性」, 将形成新的生态链,释放出巨大潜力 环渤海经济圈的“老树发新芽”类传统制造业的伸缩空间十分广阔,旧的经济发展包袱将逐渐被甩掉,而新的发展机遇即将来临。在一定意义上,这一地区制造业的发展比主要靠外部动力刺激的广东更有基础和优势。
㈣ 环渤海经济区发展经济的地理优势
环渤海地区是指环绕着渤海全部及黄海的部分沿岸地区所组成的广大经济区域。位于中国沿太平洋西岸的北部,是中国北部沿海的黄金海岸,在中国对外开放的沿海发展战略中,占重要地位。
环渤海地区包括北京、天津两大直辖市及辽宁、河北、山西、山东和内蒙古中部地区,共五省(区)二市。全区陆域面积达11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6亿人。环渤海地区共有城市 157个,约占全国城市的四分之一,其中城区人口超百万的城市有13个。
环渤海地区与全国其他经济区相比,具有五大比较优势:一是地理区位十分优越。环渤海地区处于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地带,向南,它联系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港澳台地区和东南亚各国;向东,它沟通韩国和日本;向北,它联结着蒙古国和俄罗斯远东地区。这种独特的地缘优势,为环渤海区域经济的发展、开展国内外多领域的经济合作,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和条件,成为海内外客商新的投资热点地区;二是自然资源非常丰富。环渤海地区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矿产资源、油气资源、煤炭资源和旅游资源,也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基地,耕地面积达2656.5万公顷,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四分之一之多,粮食产量占全国的23%以上;三是海陆空交通发达便捷。环渤海地区拥有40多个港口,构成了中国最为密集的港口群;环渤海地区是中国交通网络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是我国海运、铁路、公路、航空、通讯网络的枢纽地带,交通、通讯联片成网,形成了以港口为中心、陆海空为一体的立体交通网络,成为沟通东北、西北和华北经济和进入国际市场的重要集散地;四是工业基础和科技实力雄厚。环渤海地区是中国最大的工业密集区,是中国的重工业和化学工业基地,有资源和市场的比较优势。环渤海地区科技力量最强大,仅京津两大直辖市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科技人员就占全国的四分之一。科技人才优势与资源优势必将对国际资本产生强大的吸引力;五是形成了一个实力较强的骨干城市群。环渤海地区以京津两个直辖市为中心,大连、青岛、烟台、秦皇岛等沿海开放城市为扇面,以沈阳、太原、石家庄、济南、呼和浩特等省会城市为区域支点,构成了中国北方最重要的集政治、经济、文化、国际交往和外项型、多功能的密集的城市群落。在全国和区域经济中发挥着集聚、辐射、服务和带动作用,有力地促进了本地区特色经济区域的发展。在国际经济中心不断向亚太地区转移的大趋势下,环渤海地区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㈤ 环渤海经济圈发展的重大意义有哪些
第一、环渤海地区属资源型经济区域,自然资源丰富,且分布相对集中,易于开发利用。其中,能源储量居全国首位,原油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43%,煤炭探明储量占全国煤炭总储量的60%以上,在中国居重要地位,已探明对国民经济有重要价值的矿产资源达100多种。环渤海经济圈还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和渔业资源,同时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和畜牧业基地,粮食产量占全国的23%以上,牛羊养殖居中国之首。
第二、该地区海陆空交通发达。区域内拥有40多个港口,构成了中国最为密集的港口群,海运、铁路、公路、航空运输线路密集,形成了以港口为中心的陆海空立体交通网络,成为沟通东北、西北和华北经济和进入国际市场的重要集散地。已初步形成以京津为中心,以沿海开放城市为扇面,以五省会城市为支点的多功能、外向型的城市群。
第三、该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凸现新的优势,金融环境正在改善。京津冀已经形成了能源、化工、冶金、建材、机械、汽车、纺织、食品等八大支柱产业,同时以优势的教育、科技资源带动了高科技产业发展,新兴的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等已成为这一地区的主导产业,天津滨海新区正在建设世界最大的金融区,并对国际金融改革提供尝试。
第四、该区域科技资源和人才资源高度聚集,教育资源堪称中国最优,学科门类齐全,师资力量雄厚、科研成果丰硕。北京的重点高校占全国的1/4,天津有30多所高等院校和国家级研究中心。全区拥有高等院校376所,占全国的27%,高等院校教师约占全国的1/3,高校学生数约占全国的1/4以上。从1990-2006年,该地区普通高校数和在校生规模所体现出的整体培养能力一直很强,五省市在中国的比例稳定在22%~24%,超过“珠三角”、“长三角”两经济圈的总和。
㈥ 环渤海工业地带发展的优势和不足
中国经济界正在形成一种共识:上世纪80年代看珠江三角洲,主要看深圳;90年代看长江三角洲,主要看浦东;新世纪前十年看环渤海地区,主要看天津滨海新区。天津地处环渤海中心,是华北、东北、西北三大区域的主要出海口,也是京津冀都市圈的核心区,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这个重要的地缘,也赋予了天津“区域龙头”的城市新定位。
这个新定位,高瞻远瞩,也任重道远。龙头地位的含义是多方面的,不仅表现在经济总量和市场规模上,也表现在对周边地区的经济拉动作用上。如何以更好的战略规划来使环渤海圈加快步入区域经济良性发展的轨道?如何将天津建设成为现代化港口城市和我国北方重要的经济中心,带动并提升整个京津冀都市圈的竞争力?全球经济危机给中国带来的警醒与启示是必须拉动内需,那么天津又如何在老百姓的幸福指数、住房、交通、人才、收入、社会保障、城市建设等诸多方面作出努力,以适应新定位的战略要求?
我国自从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出现了两个高速成长点,第一个经济快速成长点是广东,第二个成长点是上海浦东。而环渤海经济圈将是今后10多年里中国经济持续快速成长的第三个区域支撑点,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之一。环渤海地区的国民生产总值(gdp)将从占全国的25%(2000年),提高到2010年的占28%,到那时,北起大连,南至青岛环渤海湾地区将与华东、华南沿海一起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黄金海岸 」。(根据地区经济发展关联性的观点,要谈天津未来的发展趋势,就必须结合环渤海经济圈来做定位、研判、预测)
目前,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中国经济的发展已呈现出两大明显的趋势:其一是,世界经济的发展正在向“东移”,即由西欧移向东亚,由大西洋移向太平洋;其二是,中国经济的发展正在「北上」,既由南部的珠江三角洲北上到中部的长江三角洲,再进一步北上到北部的环渤海地区,或称之为「四河」(即黄河、海河、滦河、辽河)三角洲。上述两大经济发展趋势的交汇点,正好是环渤海经济圈;这种世界经济发展的「东移」和中国经济发展的「北上」,两者交汇的时机,是环渤海经济圈快速发展千载难逢的极好良机,这也是天津经济快速发展的良机。
因此,环渤海经济圈不仅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热点地区,而且也是世界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环渤海经济圈经济总量约占全中国的1/5,所以它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正在形成中国经济的第三个区域经济支柱,成为拉动中国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发动机。
狭义上的环渤海经济圈是指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京、津、冀为主的环渤海滨海经济带,同时可辐射到山西、辽宁、山东及内蒙古中东部。其陆地面积51.4万平方公里,渤海海域面积7.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15亿,约占中国国土面积的12%和人口的20%。目前这里的经济总量和对外贸易占到全国的1/4,在环渤海地区5800公里的海岸线上,近20个大中城市遥相呼应,数千家大中型企业虎踞龙盘,包括天津、大连、青岛、秦皇岛等中国重要港口在内的60多个大小港口星罗棋布,以京津两个直辖市为中心带动的两侧扇形区域,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城市群、工业群、港口群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
(一) 新兴产业发展快速
伴随着中国近20多年经济的快速发展,环渤海经济圈已经成为中国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之后的第三个大规模区域制造中心。依托该地区原有的工业基础,环渤海地区不仅保持了诸如钢铁、原油、原盐等资源依托型产品优势,同时新兴的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也迅猛发展。
(二) 外来投资日益密集
环渤海经济圈是中国北方外来投资最为密集的区域,且持续成长。目前全球82家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机构的有119家,其中有49家设立在北京,占41.2%;同时,有87家外埠大企业在北京设立了103家研发机构,另有8家即将建立驻京研发机构,这一数量还在继续成长。在北京建立研发中心和运营总部,把生产基地建在天津、山东等地,正成为更多大型跨国公司在中国北方地区的战略布局。天津目前拥有外商投资企业1万余家,其中全球500强企业在此设有200余家生产性投资企业,大连的外商投资企业也超过8,000家,累计外商投资达到120多亿美元,是东北地区外商投资最多的城市。外商投资带来的管理、技术和营销等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将在环渤海地区更加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下释放,加速启动老工业基地的能量,提升旧产业并同时形成新兴制造业。
(三)城市联合初现端倪
环渤海经济圈内城市发展必须集聚区域优势,方可保持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地位。目前,环渤海经济圈内城市的联合起飞已初现端倪。2001年10月,由清华大学吴良镛院士主持100多位学者完成的「京津冀北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被建设部审定。专家认为,京津两地加强合作将大大增强地区的向心力和辐射力。2002年10月,环渤海地区经济联合市长联席会在济南召开,29个成员城市达成经济合作项目30个,合作金额33.6亿元。自1992年来,联席会议共达成1,400多个合作项目,合作金额近300亿。
(四)经济互动迅速发展
环渤海经济圈的经济互动,使其长期的「诸侯经济」格局被打破。通过区域内资源互补、优势整合,环渤海经济圈已经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产业、电子、汽车、机械制造业产主导的产业集群,各具特色的产业带开始形成。北京有中国最大的中关村电子信息产业科研、贸易、生产基地,集中了软件开发及信息技术的优秀人才;天津开发区已成长为环渤海沿海经济活跃度最高、发展速度最快的区域,it制造业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这里还是全国最大的电子通讯设备、液晶显示器等生产基地;经过10多年的建设,河北省目前已形成海运产业、制药业、生态农业等特色经济发展区域,外商投资地区和领域不断拓宽;而山东半岛也已成为全国重要的家电、电子生产基地。环渤海地区已经形成了富有特色的高技术产业带,为中国5年来高新技术产业工业产值年均成长20%作出了贡献。
(五)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环渤海经济圈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也从软硬件方面加速展开。这一区域逐步形成了连接欧亚大陆和太平洋的国际物流中心。2000年1月,北京和天津机场实现了中国民航跨区域的机场首次联合后,2002年10月,北京与天津港口岸开始直通,两市实现了港口功能一体化互动;天津港保税区建立了中国首家空港国际物流区,目前这里已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国际贸易窗口和国际物流绿色通道。首都国际机场和天津滨海国际机场联合,率先实现了中国民航跨区域的机场的整合;而北起山海关、南至山东烟台的环渤海经济圈铁路大动脉,目前已经完成约2/3的建设。
总之,中国环渤海经济圈的发展成就及巨大的发展潜力正吸引着?\多目光,以环渤海经济圈为中心辐射开去,将形成一个重要的世界商业市场。
环渤海经济圈发展之优势及前景
(一)环渤海经济圈发展之优势
地缘优势将进一步凸显。环渤海经济圈面对东北亚和太平洋地区,具有地域上的整体性,担负着开拓东北亚,走向全世界的任务。同时,环渤海地区地处中国东北、华北、西北、华东四大经济区的交汇处,是中国北方通向全世界最直接、最便捷的海上要冲,又是内陆连接欧亚的要塞,还是中国经济由东向西扩展,由南向北推移的重要纽带。由于这一地区正处在西连中俄蒙,东通中日韩的中间地带,所以还具有发展本地区经济的得天独厚的腹地基础和通往世界的海上通道。加快这一地区的发展对于中国西部大开发及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带动意义亦很大。
加入wto将进一步打破经济发展瓶颈。由于受中国传统计划经济及行政区划影响,环渤海地区始终未能形成一个经济圈,一体化程度很低,良好发展潜力远未得到释放。在东部各大经济区中,环渤海地区国有经济比重最高,企业整体市场意识相对淡薄,政府对企业干预比较大,区域发展缺乏明显的产业分工。中国入世无疑将加速打破这些制约经济起飞的「瓶颈」,同时扩大开放可使这一地区更多地利用国外资金、技术及市场,打破对外经济相对较弱的状况。
企业制度创新将形成新的生态链。作为老工业城市密集、老企业集中的环渤海经济圈,随着改革深化、民营资本的加入、新政策的不断出台,强势国企的重组以及企业制度创新的「内生性」, 将形成新的生态链,释放出巨大潜力
环渤海经济圈的“老树发新芽”类传统制造业的伸缩空间十分广阔,旧的经济发展包袱将逐渐被甩掉,而新的发展机遇即将来临。在一定意义上,这一地区制造业的发展比主要靠外部动力刺激的广东更有基础和优势。
环渤海经济圈工业经济发展的不足之处,集中一点,就是各行各业之间、本行业的上下游之间的关联度不够,协调性不足,没有形成和力。
㈦ 什么是环渤海经济发展圈
环渤海经济发展圈:狭义上的环渤海经济圈是指以京津冀为中心、辽东半岛、山东专半岛为两翼的环渤属海滨海经济带,京津冀地区是环渤海经济圈的核心;从更大的范围来说,包括河北、山东、辽宁、山西以及内蒙古中东部五个省区加上北京和天津两个直辖市。环渤海经济圈发展特色主要表现在:形成了中国重要的工业密集区和密集城市带。
㈧ 青岛的军事重要性在哪里
青岛,地处山东半岛,位于京津唐环渤海经济圈内,扼守着我国京津塘经济圈的水上咽版喉要道—渤海权海峡。扼至着从水上从山东半岛向中原地区的通道。该地区还与辽东半岛一起形成觭角之势,共同守卫京津门户,保卫首都北京的安全,消除其海上威胁。仅此就凸显出战略地位的重要性。另外,它还是我国重要的军事港口之一,渤海舰队就驻扎于此。我国的核导弹潜艇也常出没于此哦…………
㈨ 从地理学科的角度简要分析环渤海经济圈发展的区位优势
环渤海经济圈狭义上指中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京津冀为主的环渤海滨海经济带,同时延伸可辐射到山西、内蒙古。整个大的范围占据中国国土的12%和人口的20%。继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经济圈大展活力之后,环渤海经济圈正加速崛起,有望在2010年左右,成为中国经济板块中乃至东北亚地区极具影响力的经济隆起地带。
环渤海地区在我国参与全球经作及促进南北协调发展中所处的重要位置,将使加快启动该地区发展成为必要选择。位于太平洋西岸的环渤海地区是日益活跃东北亚经济区的中心部分,也是中国欧亚大陆桥东部起点之一,新时期中国北方经济结构调整集中在以京津冀为核心的环渤海地区,将与日本、韩国产业继续向外转移形成互动,其联合趋势将为环渤海经济区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
日本经过十余年的经济结构调整,仍未完全摆脱困境。当前日本更加注重把国内结构调整与中国华北结合,寻找新的发展机遇,同时把开发西海岸的列为本国21世纪的战略目标。韩国卢武铉总统上任后,经济上提出重大经济举措之一就是把中国作为它的第二内需市场,同时重点开发与中国邻近的西海岸地区。中国、日本、韩国新的开发计划同时集中于该环渤海地区,而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又使三国的相近城市在经济上存在着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交叉的依存关系。因此,可以预见,中、日、韩之间在环渤海区域的经济合作将呈加速趋势。
㈩ 在坏渤海经济圈中,山东的地位如何
这个问题很专业的样子....
其实也不好回答
你问这是为了做报告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