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开发 > 中国经济环境对建筑企业的影响

中国经济环境对建筑企业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02-12 00:07:44

㈠ 经济环境的变化对企业经营的影响

从2002到2007年是我国历史上经济社会发展最好的六年,也是中国中小企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六年。截至2007年底,我国中小企业总数已达4200多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8%,吸纳了75%的城镇人口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生产总值占到全国GDP的60%,出口的70%,税收的50%,我国65%的发明专利和80%以上的新产品都是从中小企业而来的。可见,没有中小企业的发展,就没有中国经济社会的今天。
可是2008年情况却峰回路转。经济增长内外部环境发生了显著改变,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多。我国经济增长以从第一季度的10.6%回落到第二季度的10.1%,到了第三季度更是首次跌破两位数的增速,降至9.5%。另外,根据央行公布的2008年第三季度5000户企业调查汇总分析:宏观经济的热度指数显著回落,企业家对下季度的经济下行的预期进一步增强;出口订单景气指数持续回落,国内订单的景气度首现大幅度下降。经济增长还有继续回落的趋势。国家经济的高速增长,相当程度上依赖于中小企业的崛起。而当下经济增长的内外环境的变化,中小企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据统计,2008年上半年,全国有6.7万家规模以上的中小企业倒闭,超过2000万工人解聘。在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高涨的推动下,国内市场相关产品如石油、煤炭和农副产品等价格也大幅上涨,这就从外围给国内中小企业带来了生产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从而给中小企业带来巨大的成本压力,生存面临着严重的挑战。由于我国经济严重的依赖于出口,净出口对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已上升到21.5%。而由次贷危机引发的经济放缓导致外部需求减少,国外订单的减少,出口增速的回落,使我国出口受到严重影响。
问题与机遇往往是相伴而生的。中小企业无疑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受到的冲击更为猛烈,虽然有些残酷,但给中小企业的转型却提供了契机。另外,金融危机可以带来更多政策层面上的优惠,国家近期相关政策的出台便是证明。国家为保增长的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出台也无疑给中小企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中小企业的发展,国家应该鼓励多出政策.有了国家的支持,小企业就会有强有力的后盾,

㈡ 经济危机对建筑业的影响论文

在资金长期过剩的背景下,市场利率趋降,更进一步刺激投机性资金需求,包括股市与房市,再加上各国央行一旦面临投资钝化,包括股市和房市,就会进一步以利率政策来做反向刺激。而低利固然维持房市、股市荣景,但也逼使庞大的基金经理人要另辟路径寻求较高的报酬,於是各种衍生性金融商品应运而生。整个衍生性、结构性商品的概念就是把各种不同风险系数的贷款资产,用极为复杂的加权、杠杆作为运算,得出高出一码、两码报酬的金融商品。只要产品一出,透过庞大行销通路立刻为全球金融机构与投资人所选购。一旦爆发次级房贷这样的风险,原有投资人纷纷要求赎回,这些大的投资银行就像商业银行面临挤兑,立刻就会面临流动性危机而无法支撑。

因此,欲根本性解决此一问题,应该从市场、制度、系统上做根本的改革,否则在金融自由化的前提下,各国金融危机无法隔绝,彼此连动,致使金融风暴犹如海上的台风、飓风一样,只要气压形成,就难免造成灾害。从这个角度,或可探寻金融风暴的根本原因。 贝尔斯登的破产、雷曼兄弟的倒闭、美林的被迫出售、华盛顿互惠银行的被接管……一系列金融巨无霸的“倒塌”,让美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恐慌:参众两院开始频繁磋商,希望能拿出一套让大家都满意的拯救方案;许多美国公众却走上街头,指责政府试图动用纳税人的血汗钱为华尔街犯下的错误埋单。形势一度僵持。

激烈的舌战让原本紧张的局势再次升级。为了修补两党的裂痕,布什政府对拯救方案进行了轻微的修改,以便让那些反对者获得改变投票态度的理由。而为了赢得美国公众的支持,改变他们对救市计划所持的怀疑态度,他和其他美国政府官员们则不得不加强“推销”的力度。就像布什在他发表的每周广播讲话中所说的:“我们正在谈判中的救市计划的目的,不是为了华尔街,而是为了你们的自身利益。”

虽然救市方案在随后终于获得了通过,股市也如愿回升了一些,但幅度却并不大,在方案获得国会通过的当天,股价甚至一度下跌——投资者的神经都已经极度紧张。在他们看来,尽管向金融系统注入流动性是必要的,但替银行的抵押贷款支付过多,这种对纳税人毫无益处可言的举动,是否会确立一个不良的先例?这个已经得到通过,并被总统签署为法律的金融拯救方案,最终是否真能发挥作用?它是否已经足够?这些都还不得而知,恐怕也只有时间才能作答。

和美国同样脆弱的,还有国际金融市场。之所以这么说,至少有如下4个主要原因:

金融体系的相互关联性。如今,世界金融体系已是一个密切关联的整体,任何动荡都有可能冲击整个系统。金融机构就像是一群用皮带和搭扣相互联结在一起的登山者,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联结能增加安全系数,但有时也会使大家一起栽跟头。

争取投资回报的竞争压力。金融机构和投资基金之间时常将高回报率视为彼此间竞争的目标,这就决定了它们必然要承担与之相应的高风险。但是,使用他人资金进行运作的投资模式,又让它们无须为可能出现的损失埋单,这就在无形中颠覆了传统投资组合理论,也扭曲了投资风险与回报之间的关系。

所不在的即时通信。电视和互联网的普及,使人们只需静坐家中,便能在第一时间获知“天下事”,却没时间去消化、去思考,也没时间让人们过热的情绪冷却下来,某些事情所产生的影响,也会因此被夸大。

外来的威胁。自然灾害和技术失误等非人为事故,也会破坏金融市场的微妙平衡。

这一系列脆弱特性相迭加,无疑使世界资本市场变得脆弱,全球抛售资产浪潮也更容易被引发。而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中国与华尔街之间的距离,也没有其间相隔的太平洋那么遥远。

虽然中国并非主要受冲击的国家,但她至少能从以下三个方面感受这次危机带来的影响:

首先,美国金融机构的脆弱性使全球金融体系发生了动摇,在失去伸展性的同时,也面临更大风险。由于中国官方所持有的主要是美国国债,而在证券资产中,国债的风险性又是最低的,因此,中国外汇储备受到的影响会较有限。
与中国官方的投资方向不同,中国商业银行所持有的,大部分是美国公司债券或股票。以目前投资美国雷曼公司金额最多的中国建设银行为例,其持有的雷曼公司相关债券共计1.914亿美元(其中次级债券仅0.5亿美元),约占2008年6月30日建行总资产的0.019%。由此不难看出,雷曼等美国金融机构的倒塌对中国金融机构的影响有限,更难对中国的金融体系形成较大冲击。

第二,在所有的金融市场上,对公司的资本估值已经缩水,而这会产生连带效应。不仅公司融资难度加大,融资成本也将大幅增加。

不过,比起以上两点,消费需求的萎缩,将是中国在本次金融风暴中面临的最大问题。美国作为中国的第二大出口市场,其经济衰退所导致的民众信心不足,及购买力的萎缩,会使中国的出口面临需求下降的局面。中国海关总署在9月22日发布的分析报告中指出,今年1到7月,中国对美国出口额为1403.9亿美元,增长9.9%,增速下滑8.1个百分点。这是自2002年以来,中国对美国出口增速首次回落至个位数。尽管消费需求萎缩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在短时间内不会显露,但它迟早会到来。因此,中国公司最好根据两年或更长的时间跨度,来调整对美国出口的预测。此外,由于美国市场的表现势必会影响到其他国家,全世界的消费开支都可能随之下降,并对中国公司产生额外的压力。

总的说来,有人预计金融风暴的影响将持续三至五年,但我认为,由于与发达国家市场的联系较小,一些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及一些东南亚或非洲国家)所受到美国金融风暴的冲击也将更小。尤其是中国,根据我对她这么多年的了解和研究,中国的金融政策是十分稳健、安全的,因此,此次由华尔街而始的金融风暴对中国产生的影响将是有限的。当务之急,中国公司应该对发展中国家的市场投以更多的关注,以努力弥补因美国市场萎缩造成的损失。

一、金融危机对我国建筑业的影响

金融危机对我国建筑业的影响表现在:
(一)海外业务受到的冲击,风险加大。
全球经济危机对我国建筑企业海外业务造成了较大的冲击。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已经蔓延到实体经济,境外一些工程因资金短缺纷纷缓建、停建或压缩投资规模,不仅对进一步拓展海外市场造成很大困难,甚至对在建的海外项目也产生了直接影响。如:因国际油价的持续下跌造成一些国家政府支付能力不足,可能会对在建项目的正常实施产生重大影响。 相较于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此次金融风暴至今尚未给中国建筑企业的海外经营带来明显的危害。但这可能有个时间上的滞后性,因为今日的金融风险已非当年所相比,今后一段时间,我国建筑企业“走出去”的国际金融环境将相当严峻。
(二)国内建筑市场,资金愈发紧张。
受金融海啸拖累,我国房地产市场景气度明显下滑,导致房屋土建工程的萎缩。而我国建筑业产值的大头恰恰在房屋土建工程上,这对我国建筑业的发展无疑会造成巨大压力,对主要从事房屋土建的企业甚至带来生存危机。同时,由于银根抽紧,使我国建筑企业尤其中小企业融资更加困难,造成一些建筑企业自身参与投资的项目或需要垫资的项目进展遇阻。有的建筑企业已经陷入“两难”境地:工程业务来了,承接吧,或者担心没有资金垫付,或者担心收不回工程款;不承接吧,原先所欠建材商的贷款,人家催的更紧,企业还得养一批人,真是左右为难。 此外,在国内由外商投资的工程项目中,我国建筑企业也分有巨额“蛋糕”,这些外资项目的投资主体主要来自美欧发达国家。虽然中国的政治经济形势比较稳定,但在金融风暴对欧美国家自身的影响尚未消除之前,其对中国的投资有压缩的可能,这对我国建筑企业承接国内的外资项目,也造成直接负面影响。
(三)外币资产风险加大。金融危机引发的汇率和利率震荡,给我国建筑企业外币资产安全造成了巨大风险。从2008年7月份以来,外汇市场主要流通货币对人民币平均贬值达20左右;并且为刺激消费,遭受重创的世界各国央行相继下调基准利率或减少存款准备金比率,由此而引发的汇兑损失使得我国建筑企业的海外资金和资产大幅缩水,中国建筑企业实施的国际工程承包项目和对外劳务派遣也由于难于把握的国际金融市场而面临着巨大的汇兑损失风险,这些都给我国建筑企业的整体效益带来了重大影响。
四)整体效益受到影响。由于房地产市场的持续低迷,给我国建筑企业的整体效益带来较大的不利影响。2008年上半年国家对房地产业的调控力度加大,资金供给不足,国内房地产业持续低迷,房屋销售成交量大幅萎缩,并且许多项目的综合开发成本已经高于市场售价,而未来一些高价土地成本项目纷纷进入销售周期,房地产业务的赢利能力缺少增长动力,稍有不慎将造成相当程度的亏损。加上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居民对房地产的消费信心严重不足,加剧了市场观望和恐慌心理,房地产行业面临着极其严峻的形势,使一些我国建筑企业的房地产业务受到重大影响。
(五)管理难度不断增加。随着国家基本建设的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我国一些建筑企业的经营规模持续扩张,管理幅度进一步加大,由此带来的企业经营管理难度也不断增加,企业的安全生产、工程质量、项目管理和经济效益等方面的风险也将进一步加大。

二、金融危机下对我国建筑业的对策

严峻的经济危机对我们既是一个很好的考验,也是一个机遇。
(一)准确判断,冷静面对,寻求发展
准确判断是积极应对的前提,认真分析并正确把握国际、国内的经济形势,特别是中国目前的房地产的宏观调控形势,及国务院2008年11月5日发布的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是建筑企业迎接挑战和机遇的前提。从国际上看,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到金融危机,致使实体经济受损,再反过来进一步加剧金融危机,从而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什么时候能够走出金融危机,迎来经济发展的复苏阶段,到目前为止还是一个未知数。从国内看,形势同样严峻。尤其是房地产市场。作为与房地产业最为直接的建筑业,必然无法独善其身,会遭遇连锁反应。而且,我们看到已经出现一些建筑企业由于无法及时收到工程款导致资金链断裂,而无法继续施工,许多外来务工人员不得不另觅工作或提早回家过年。所以,建筑企业首先要正确判断当前的形势。冷静面对危机,寻求发展先机。连续多年繁荣兴旺的建筑业遇到不小的困难,明年的挑战和困难会更大。对此,建筑业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要密切关注这场金融风暴,冷静观察,从容应对。
首先,要坚定不移地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快建筑经济转型升级。过去那种粗放型、速度型、数量型的发展模式,是很难抵抗金融风暴的袭击的。要借金融风暴的压力,激发危机感、紧迫感,倒逼自己加快转型升级,从建筑行业到各个建筑企业,切实提高自身素质,提高核心竞争力,提高综合实力。其次,有的放矢地实施应对金融海啸影响的具体举措。譬如,从事境外工程承包的企业,可能在项目融资和项目履约收汇期间会遇到更巨大的汇率和利率风险,所以要采取措施加强风险管理,根据企业的定价结构将可能产生的成本、风险分解出去。除了在合同条款中规避风险以外,企业应该充分利用金融衍生工具,规避汇率和利率风险,将贷款利率由浮动利率转变为固定利率,消除利率变动的风险,以保证企业未来利息支出的稳定和获得预期收益。第三,开阔视野,高瞻远瞩,在金融危机中寻找下一轮经济发展的机遇。危机中总是孕育着转机,孕育着新的发展良机。而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头脑。这次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各国必然要寻求建立一种新经济秩序。建筑企业应未雨绸缪,早作准备,及时捕捉市场信息,争取在新一轮世界经济发展中抢得先机。同时要看到,面对金融风暴,我国进一步加大在农村建设、实现产业升级、加强教育和医疗等方面的投资,这些都是建筑业发展的新机遇。建筑企业要抓住机遇,提前介入,力争做新一轮经济发展的领头羊。
抓住新契机,积极拓展市场。要紧紧抓住这次国家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战略机遇,积极适应国家加快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灾后重建的形势需求,主动适应市场变化,积极调整经营战略,不断巩固既有传统市场,突出中央建筑企业的行业优势、规模优势和专业优势,努力向社会提供咨询、勘测、设计、项目管理、施工、监理、材料、设备全方位“一站式”服务。要努力挖掘潜在市场,进一步完善建筑业“上、中、下”游协调发展格局,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突出抓好节能减排、生态环保等新兴领域的市场开发。要按照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相结合的要求,努力探索产业升级改造的新途径,在产业和产品调整上向符合企业发展战略、主业突出、赢利能力强、带动力强、投资回报率高的领域转移,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型增长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职工素质提高、管理创新型的增长方式转变。
(二)加强风险管理。
金融危机的震荡局面对于境外工程承包企业来说,在项目融资和项目履约收汇期间无疑会遇到巨大的汇率和利率风险,如果企业不注重风险管理,不根据企业的定价结构将可能产生的成本、风险转嫁出去,不积极应对可能出现的以上金融风险,随时有可能使工程项目和企业本身招致重大损失。除了在合同条款中规避风险以外,企业应该充分利用金融衍生工具,规避汇率和利率风险。汇率风险管理工具主要包括:即期外汇合约,远期外汇合约、货币期权、货币掉期、结构性产品。利率风险管理的工具主要包括:远期利率合约,利率掉期、利率期权、掉期期权、结构性产品工程承包企业可以和银行签订利率掉期协议,将贷款利率由浮动利率转变为固定利率,消除利率变动的风险,以保证企业未来利息支出的稳定和获得预期收益。利率期权和货币期权类似,与其他工具相比提供了很好的灵活性。企业选择利率期权时可以要求银行按企业实际贷款情况,量体裁衣设计期权方案。
积极应对金融危机,有效防范系统风险。要认真贯彻落实国资委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央企业投资管理和加强资金管理防范财务风险的要求,把风险防范摆在突出位置,切实加强风险控制体系和制度建设,建立健全企业运营动态监测体系,建立健全财务监督机制,按照“集中统一”原则,加快实施财务资源集中管理,细化资金预算安排,清理压缩银行账户,有效防范财务风险。特别是针对国际汇率大幅波动造成的影响,努力减少汇率亏损。要切实加强投资决策管理,根据目前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审慎决策投融资项目及房地产开发项目,集中力量抓好在建项目,加大监管力度,严格控制风险,确保企业的经营安全。
(三)考虑转型,增加趋势性战略性项目比例。
中国建筑企业向欠发达国家投资较多,这些地方建筑业的竞争激烈性相对较弱,投资方式主要以设立分支机构、承揽工程为主,而不是以收购兼并为主,投资周期就会拉长。目前美国次贷危机继续深化和蔓延,国际金融市场仍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因素,这对中国建筑业对外投资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欧美市场不能一概而论,金融危机与实体经济也要区别对待,中国应继续加快对外投资步伐,尤其是关系到中国经济成长的战略性投资,如资源矿产、研究开发、地产等,同时应回避周期性较强的投资,增加趋势性、战略性投资比例,如增加对能源原材料控制权方面的投资。为了规避风险,更为了长远发展,承包商应考虑适时转型,变危机为机遇。
(四)注意工程款问题,防止资金链断裂。
要极端重视工程款问题的解决。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抓紧清理应收款。作为建筑企业而言,年前是资金最为紧张时期,而且,由于目前房地产形势的不明朗性,更应该告知建筑企业及时收取应收款。应该在11月底12月初,切实落实进行今年的应收款工作。二是由于房地产企业资金链断裂风险加大,施工企业原则上不承接带资、垫资的项目,将资金风险降到最低。三是充分运用合同法286条所赋予的工程款优先受偿权这一尚方宝剑。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解释,工程款优先受偿权的适用须在竣工验收合格后六个月内提起方为有效,对于尚在有效期限内,且工程款无法收回的项目,建筑企业应积极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四是积极投入国家支持项目,如基础设施建设、棚户区的改造,廉租房的建设等。既响应国家政策,而且还能确保资金安全性。五是审查各在建项目,对于没有按照合同支付工程款的项目,应综合考虑,必要时采取暂缓施工的措施,避免过度资金垫入,增大资金风险。六是切实处理好各种应付款及民工工资,促进、保证社会和谐。
房地产企业最大危险在资金链断裂。现在的房地产企业在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之后,经过十年的发展,大部分企业已经完成了原始积累,并且成为房地产业和建筑业的航空母舰,资不抵债的情况不太可能会发生。所以,这次危机不太可能像1995、1996年的房地产危机那样。但这是一场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危机,它将不是一个简单的资不抵债的问题,而是一个由于各种因素导致资金链断裂的问题,正如《破产法》所规定的,衡量破产的标准是企业到期不能偿还债务,而不是一个资不抵债的问题。所以,建筑企业应该清楚地看到:虽然国家已经出台了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和廉租房建设支持力度,也调整了商业贷款的政策,但对房地产业项目贷款没有松动,换言之房地产企业目前面临的资金困难并没有缓解。所以从政策上把握房地产业春天的来临,就要密切关注银行对房地产流动资金贷款的松动。
五) 加强重点工程建设全面推进科技创新。
认真落实中央“出手要快”的要求,全面加强重点工程建设。要按照中央精神和有关部委的要求,充分发挥国家基本建设主力军作用,集中全力优化企业内部的资源配置和生产要素配置,迅速投入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新高潮。要对哈大客运专线、京沪高速铁路、南水北调以及高速公路、地铁、市政等在建重点项目进一步充实加强力量,科学组织安排,加快工程进度。对兰渝、京石、郑武、津秦,贵广、成灌、南广铁路以及高速公路、地铁、市政建设等新开工项目,坚决做到快动员、快设计、快集结、快进场、快展开、快施工,全力以赴打好基本建设的攻坚战。根据在建工程和新开工项目逐步增加的实际需要,要加大设备更新投入,购买一批适应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城市轨道交通、市政建设等施工需要的先进机械设备,不断提高施工生产能力,满足国家大规模基本建设的需要。
以重点工程建设为依托,全面推进科技创新。要切实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来解决规模扩大带来的突出性瓶颈问题,以重点工程建设为依托,把科研开发和科技投入的重点转移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提高持久赢利能力上来。以创新型企业试点为契机,以重点工程建设为载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构建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制;建立以企业总部技术中心为龙头、各成员企业技术中心为主体、各专业研发中心和区域研发中心为骨干的两级四层科研创新体系;充分发挥设计、施工、科研、制造四位一体产业链优势。继续依托重大工程,加大科技投入,积极推动隧道、桥梁、电气化、轨道交通、高速铁路等相关主导产品和关键技术的研发,不断提高企业的科技实力和建筑产品的科技含量,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在关键领域形成并拥有著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主导产品和核心技术,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全面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㈢ 中国经济环境对企业经营有何影响

这么大的题目,你可以吧微观经济学中外部经济的部分和宏观经济的大部分都抄进去

㈣ 结合当前国内经济形势,分析建筑行业中建筑设备产业的现状和出路

前瞻产业研究院《2015-2020年 中国民用建筑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中国的建筑业不仅要在国内抓住“一带一路”建设的契机,更要借助中国投资海外的契机,大踏步走出去。以往我国的经援项目不仅国内派出施工队伍建设,而且也相应带出去设备和材料,在中国参予筹建的亚投行今后投资的项目中,以及用丝路基金投资的项目中,中国理所当然有了比较多的话语权。即中国不仅准备提供资金,还可以提供一部分技术和施工工人。据报道,亚洲的投资需求巨大:仅到2020年,东南亚和中亚国家仅在必要的基础设施项目上就需要至少8000亿美元。

当然国内的“丝路”上的项目,更值得关注。2014年10月西咸新区空港保税物流中心获得海关总署、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外汇管理局等四部门联合批准,为陕西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经过近4年时间建设,作为国家重点开发区之一的西咸新区,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410亿元。据悉,西咸新区目前已将46个总投资额达1186亿元的项目列入2014-2015年开工计划,分别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功能片区建设和新型城镇化综合改革范例等领域。
2014年以来,国家通过推进结构调整和改革创新来促进经济增长,并且在引入民间资本参与固定资产投资方面不遗余力,让多民间投资逐步转化为实物工作量,唯有靠建筑业。此外,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开放,尤其A股市场通过像沪港通的启动,能够跟境外市场做到互联互通。中国经济发展总的趋势为建筑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空间。

㈤ 这几年中国经济是建筑产业带动的吗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二0一5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半年报,国内生产总值(GDP)为二9陆吧陆吧亿元,同比增长漆%, 对经济形势总的判断为:缓中趋稳,稳中向好。 上半年经济四个亮点:一是商品房销售由负转正,全国同比增长三.9%,其中陆月增长一陆%; 二是大众创业局面进一步发展,一~5月全国新登记企业同比增长二二.9%,注册资本增长四5%; 三是就业形势较好,上半年新增就业漆一吧万人,半年完成全年目标的漆一.吧%; 四是互联中国 等新型业态发展迅速,上半年中国上销售同比增长三9.一%,增速高于全社会商品零售增长二吧.二个百分点。 第一方面:建筑行业面临转型三大方向 方向一:“互联中国+”催生智能化建筑 在“互联中国+”浪潮下,建筑行业出现一个新词——智能建筑。只有两张床大小的迷你卧室,电钮一按自动转换成一间智能办公室;房屋墙体开裂了,涂上纳米“创可贴”,裂缝即强劲弥合……拥抱互联中国的建筑,就是这么的“潮”! 随着信息化技术和水平的提升,BIM(建筑信息模型)、大数据、物联中国、移动技术、云计算等,都可以打破传统发展模式。而这些技术手段都是通过“互联中国”实现,进而作用于建筑行业,提高行业信息化水平,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嫁接“互联中国+”是智能建筑发展的热门趋势。智慧建筑是集现代科学技术之大成的产物,而“互联中国+”理念的植入,为“智慧建筑”大厦的构建提供了无限可能。因此,智能建筑是建筑行业未来的必定趋势,从国家层面到各地,均已把智慧建筑纳入智慧城市建设的高度予以重点推广。目前,我国智慧建筑市场产值已超过千亿元,并且正以每年二0%-三0%的速度增长,未来市场可达数万亿元。 虽然国内智能建筑发展火热,但智能建筑行业还处于混乱局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筑各方配合不默契。配合不同类型的建筑项目有着不同的智能化要求。 二、系统集成商的水平不高。智能建筑市场主要在建筑领域要有针对性地开发,满足工程各种要求。怎样把好的东西用好,要有设计、规划、施工、监理、验收一整套的流程,在这当中,与系统集成商的水平相关,系统集成商要与建筑领域相关部门可以结合。 三、缺乏原创产品。我国建筑智能市场正处于成长期,未来行业集中度将逐渐提高。低端市场的竞争将日趋激烈,规模较小不具备核心能力的厂商将会被淘汰;高端市场的增长将超过行业平均水平,但对进入者的资金实力和技术能力都将提出很高的要求。未来本土一些具备较强资本实力和技术能力的企业将能充分分享行业的成长,获得较快的发展。 总结一句,虽然目前智能建筑发展局面较为混乱,但国家大力倡导的节能建筑、绿色建筑都与智能建筑联系密切。在市场自发需求和政策鼓励的推动下,我国建筑智能化市场前景还是十分乐观的。 方向二:现代化建筑工业转型三D打印是绝对不能缺席的“狠”角色 除了自动化设备与新一代信息技术,建筑行业转型,还有一个“狠”角色是不能忽略,它就是三D打印。 三D打印进入建筑行业的最初表现形式是建筑模型,此类模型或用来为客户展示房屋样式,或被摆在家中当做艺术品欣赏,虽创意十足,但却是三D打印在该行业中最低级的应用。随着技术进步,如今三D打印实体房屋已被证明其可行性,一些三D打印实体房屋也陆续在世界各地出现。 从技术角度讲,用三D打印技术制造一栋实体房屋有两种方式:一是打印出各房屋部件再进行后期组装;二是直接打印出成型房屋,后期仅需按要求安装门窗等即可。 总体而言,由于三D打印结构是一层一层建立起来的,因此,无论上述哪种方式,都允许工程师在建筑材料、建筑结构改造等方面有更多的发挥余地。如果说后期组装是三D打印建筑目前可行的模式,那么,一次性打印实体房屋将是未来主流发展趋势。 第一,传统房屋成品都是通过人工修砌、机械切割等方式制造而出,站在房屋设计者角度,或许会在精度和美观度方面有所偏差,而三D打印机由电脑操控,只要有数据支撑,便可将任何复杂的设计模型快速、精确地制造出来; 第二,三D打印可满足客户个性化、定制化的需求,同时大大降低制造门槛和时间周期; 第三,三D打印可极大节省人力成本及材料成本。由于摒弃钢结构,目前三D打印房屋主要材料来自混凝土、塑料等,部分材料甚至可用回收废料代替。此外,三D打印建筑的高可行度,为科学家“建筑智能化”构想提供了良好基础。 由此我们可以预见,在三D打印技术的引领下,建筑产业由“建造房子”向“制造房子”模式转变已成趋势。但是有一点笔者需要提出,三D打印建筑只是刚刚诞生,还缺少必要的安全和质量的规范。能否替代传统的房屋建筑方式,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方向三:无人机、机器人开启建筑自动化 笔者之前看到一段小视频,视频内容是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研究人员操纵几架无人机搭建起一座长漆.三米能支撑一个普通成年人体重的绳桥。 视频显示,这些底部安装线轴的无人机能把绳绕在脚手架横竖两根杆的交叉处,还能牵着绳穿梭在脚手架之间,编织成一张中国,也可以说是一座绳桥。它们有时单独施工,有时两架无人机一起编织绳桥。 这个视频主要是为了告诉大家,无人机完全可以独立实现全部的建筑行为,虽然暂时的建筑成果承重能力有限,但这已经足够说明无人机的应用潜力。事实上,无人机最为关注的发展潜能在于其替代部分人类工作的可能性。诸如建造绳桥这种,存在一定危险性和困难性的工程,无人机的存在显然成为了建筑工作者的福音。建筑专家认为,能飞行的机器比传统建筑机器有很多优势,尤其是,他们能到达空间任何一点并能飞进或环绕任何已有的物体。 除了无人机,机器人是建筑行业的另一个福音。有了机器人的存在,建筑施工即将进入到新时代。笔者可以先给大家说个机器人在建筑行业的应用案例。在美丽的香港维多利亚港湾,香港新世界大厦正拔地而起,但这座大厦的外防护架与传统的竹竿脚手架不同,它采用的是一种全新的能够自动提升的全金属脚手架——由国内企业自主研发、世界首创的建筑施工防护机器人。 这种新型建筑防护施工机器人不仅性能优越、安全可靠、提升迅速,而且操作简单,每层提升两个人就可以搞定,节省了大量人力,这对人工费很高的海外市场来说,仅此节省的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经济社会效益十分显著。事实上,建筑施工防护机器人已在迪拜、新加坡、澳门及国内等中心城市多个项目成功使用。 在建筑行业,砌砖机器人也是“神”一样的存在。那些在烈日下工作的砌砖工人非常的辛苦,而随着砌砖机器人的出现,并开始大量投入应用,使他们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放。 第二方面,房经济发展的趋势 第一,二0一5年国家经济政策助推投资力度加大,对二0一陆年建筑市场十分有利 二0一四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主要体现在四个“转向”上:一.增长速度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二.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益型集约增长;三.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四.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四个“转向”带来的阵痛就是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投资增速放缓,反映到建筑业就是项目减少、工程难接、资金紧张。业内人士都知道有投资就有建筑业,二0一5年以来国家根据四个“转向”精神出台了一系列经济政策,现举例如下: 四月二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由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部、水利部和中国人民银行六部委发布的《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把整个基础设施领域向民资敞开,使民营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特许经营有了制度保障。该文件是对推进PPP模式(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重要制度设计,是促进PPP模式发展的配套制度。 陆月一漆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大重点领域有效投资,决定进一步强化城镇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会议决定实施三年计划,改造各类棚户区一吧00万套、农村危房一0陆0万户。近三000万套房子再加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没有5000亿元投资是干不下来的,这可全是政府投资,对于以房建为主的建筑企业应该是利好消息。去年,外资在中国直接投资创纪录,达到一一9陆亿美元,而同时中国对外投资也首次超过千亿美元,达到一0二9亿美元。不管是外资对内还是中资对外,涉及到的大量项目都与建筑业有关。今年一~陆月,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完成营业额四一三9.三亿元(折合陆漆5.四亿美元),同比增长9.漆%,在国内建筑业总体下滑的情况下,海外工程承包取得了不错的业绩。 陆月三0日,国家发改委召开新闻发布会,按照国务院要求,推出四个新的重大工程包,分别是城市轨道交通、现代物流、新兴产业和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以城市轨道交通为例:二0一5年~二0一漆年计划新开工陆吧个项目,“十三五”将新增城市轨道交通三500公里,需投资二.吧~三万亿元。预计到二0二0年,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要形成较为完善的轨道交通中国络;南京、重庆、武汉、成都形成轨道交通基本中国络;南通、石家庄、兰州等城市建成轨道交通骨干线。其他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也将加快,使我国轨道交通总体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漆月一一日,媒体报道,国资委率吧漆家央企进河北,意向投资一.陆万亿元,京津冀经济圈将成一片建设热土。漆月一二日,媒体报道,北京通州区拟二年建成北京行政副中心,年内投资一陆00亿元。建筑企业必须关注这样的市场信息。 漆月二日,国务院批复“南京江北新区”升级为国家级新区,这是长三角继上海浦东新区、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后第三个国家级新区。据悉,江北新区在二0一5年中国·南京金秋经贸洽谈会签约项目达一三00亿元,江苏省政府决定投资一二00亿元进行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将新建一0条过江隧道并且全部实行免费通行。消息出来后,漆月二日~一二日江北楼盘销售新房三000套。 吧月三日,由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部、公安部和银监会七部委联合颁发《关于加强城市停车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采用PPP模式吸引民资有效利用地上和地下资源,建设停车场,解决停车难问题,这无疑又是建筑业的一大商机。 吧月一0日,国务院办公厅公布《关于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指导意见》,把地下管廊建设作为履行政府职能、完善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内容,这又是建筑业的另一商机。 9月一四日,国家发改委召开电视中国会议,全面部署促投资稳增长工作。会议要求,把促投资稳增长作为全年工作的重中之重,着力推进十项重大举措,加大投资力度,保持投资和经济稳定增长。这十大举措中前六项都与加大投资有关。 二0一四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俗称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加了三个不同的关键词,即发挥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作用,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拉动的“关键”作用。为拉动经济增长,二0一5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经济政策,特别是加大投资力度,发挥其对经济增长拉动的“关键”作用,将为与投资关联度非常紧密的建筑业带来福音,今年下半年及二0一陆年全年建筑业必将迎来大好发展机遇。 第二,加强对建筑业的领导,提升建筑业的产业地位 去年9月四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召开了全国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电视中国会议,陈政高部长在会上强调两年行动主要抓六项工作。一年时间过去了,这六项工作都在有条不紊地积极向前推进,多年形成的建筑市场混乱局面得到了遏制,高强度的专项治理初步建立了适应建筑市场监管和服务的体制机制,有利于建筑业下一步的改革发展。从去年漆月到9月,住房城乡建设部下发了一0多个文件,一改过去召开建设工作会议、把建筑业放在众多方面工作之中一带而过的做法,不仅有针对性研究质量治理、市场整顿,而且把建筑业的改革和发展放到了重要议事日程上,这不能不说是建筑业的一件幸事。 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形势下,建筑业作为我国支柱产业,不仅没有要国家投资,而且消化了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这个有着四陆00万从业人员的庞大行业必须认真研究,切实加强领导。住房城乡建设部计划下半年召开全国建筑业发展大会,并且将以国务院的名义为建筑业颁发指导改革与发展的文件,这将是继一9吧四年国务院为建筑业专门发文件以来,时隔三一年专门为建筑行业发文件,充分说明了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建筑行业的发展和对建筑业加大领导力度的决心。在建筑业“营改增”重要关口,国务院主要领导两次亲自批示,也足以表明对建筑业税改政策的落实和减轻建筑企业负担的关心。这些信息释放出一个信号:政府必须对建筑业加强领导。 建筑业已经失去了太多的机遇。建筑企业搞房地产本应是顺理成章、优势互补的转型升级,上世纪吧0年代有关主管部门一道行政命令,不准施工企业从事房地产开发,扼杀了建筑企业的“生财之道”;二009年国家为克服二00吧年世界金融危机,出台一0大行业振兴规划,建筑业“名落孙山”。由于建筑业没有产业地位,作为第二产业相应的产业政策,如税收减免、贷款优惠等也一概享受不到。 实践证明,要实现建筑业稳定健康的发展,对国民经济作出更大的贡献,一味地强调“监管”而缺失对发展的引导和领导是片面的,应该“加强领导”与“加强监管”并重,只要对行业发展加强领导了,有些监管工作矛盾反而能在发展中迎刃而解。 江苏是全国公认的建筑大省,之所以能够多年走在全国前列,笔者认为是与江苏省政府一直关心和重视建筑业发展分不开的。早在上世纪漆0、吧0年代,当人们还在担心被扣上“资本主义尾巴”帽子的时候,在省政府支持下,各市县组织成建制队伍,以“建筑民兵师”名义,赴大庆、新疆参与建设。在计划经济年代,省政府协调铁道部,为输送江苏建筑工人开通“民工”专列,省主要领导外地出差都要分别视察江苏在深圳、上海、北京的建筑工地,看望建筑工人。进入新世纪,省政府每5年出台一个关于建筑业改革发展的文件,指导建筑业发展,特别是二0一5年漆月一日,省政府召开常务会议专题研究建筑业的工作,财政厅、发改委、商务厅等相关部门一把手都参加了会议。会议听取了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关于《全省建筑业发展情况的汇报》,李学勇省长对建筑业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有关部门表态,要在建筑产业化和走出国门方面给予政策支持。省住房城乡建设厅为贯彻落实省政府常务会议精神,制定了今后一个时期的“十个一”工作方案,推动建筑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和绿色施工,推动建筑业企业全面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巩固江苏建筑“铁军”品牌,以不断提升境内外建筑市场的竞争力和占有率。政府一系列的政策和举措,支持了江苏建筑业从二00陆年以来各项指标位居全国首位,“十二五”以来每年增速始终保持在一5%以上,为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因此,小编认为,越是经济下行压力大、建筑业发展越困难,就越是要加强对建筑业的领导,提升建筑业的产业地位。因为,建筑业是众多行业中既不要国家投资,却又能带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的行业。在当前形势下,建筑业要抓住改革发展契机,主动适应新常态。 二0一5年是“十二五”收官之年,中国建筑业在整个宏观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形势下,要把提升建筑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作为行业发展的重心、把加快行业转型升级推进发展方式转变作为工作重点,为“十三五”的开局之年——二0一陆年打下坚实基础。相信随着各项投资政策和规范市场行为促进行业发展的扶持政策落地生根,二0一陆年中国建筑业的形势一定是灿烂的

㈥ 影响建筑行业的因素有哪些

一、外部因素
1.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将在中短期内一定程度上减缓建筑业的增长速度
工业生产固定资产投资、重大投资项目立项、土地审批、信贷是这次宏观调控的重要内容。 2004 年上半年,房地产开发土地购置面积同比仅增长 2.8% ,其中 5 、 6 两个月同比分别减少 19.5% 和 18.1% 。城镇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中,国内贷款增长 28.4% ,比一季度回落 30.8 个百分点。货币信贷增长偏快的势头得到控制。 6 月末,人民币各项贷款比年初增加 1.43 万亿元,同比少增 3501 亿元。贷款增速回落幅度逐月扩大, 3 月末同比增长 20.1% ,4月末回落到 19.9% , 5 月末、 6 月末进一步回落到 18.6% 和 16.3% 。
这次宏观调控对建筑行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 )建筑业产值增幅回落。 2004 年前三季度,全国建筑业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 16487 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 22% ,增速比上半年回落了 5.5 个百分点;完成竣工产值 8040 亿元,增长 18.4% ,比上半年回落了 9.9 个百分点;( 2 )提高了建筑企业融资门槛;( 3 )原材料价格涨势趋缓。
2.尽管条块分割的坚冰正在打破,但是全国统一的建筑市场尚未形成
我国目前的建筑业市场行业垄断、部门分割、地区封锁影响和干扰了统一、开放、竞争的建筑市场的形成。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以及改革开放过程中形成的地方保护或部门保护主义,形成了一个条块分割式的行业结构。这个结构具有空间和行业分布上的两大特点:( 1 )大部分建筑企业属于地方,其业务活动主要在本地区,难以进入其他地区;( 2 )部门保护造成建筑企业很难跨越专业横向发展业务,因此许多大型建筑企业只是集中于某一专业,企业的专业范围较窄,缺少综合竞争实力。
中共十六大《关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在市场体系建设方面,指出 “ 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市场 ” 等改革任务,以北京为代表的部分发达地区正在或已经拆除了建筑业地区保护壁垒,同时,行业和部门的建筑市场保护壁垒也有加快拆除的趋势,但是条块分割的现象在一定时期内仍将存在,具备一定实力的建筑企业难以做大做强。
3.建筑市场秩序较为混乱,市场主体行为不规范,工程款拖欠现象严重
建筑行业资质管理混乱,大型施工企业下挂靠的小企业众多,造成实际上的越资质施工现象比较普遍,给施工质量、安全留下隐患,尽管工程招投标数量逐年提高,但招投标过程中暗箱操作、收受回扣等不正当行为普遍存在。地方建设主管部门、相关监管部门和业主自身行为不规范,通过行政指令干涉工程发包,也影响了正常的市场竞争行为。
由于建筑市场竞争激烈,垫资施工现象普遍存在,部分项目资金不落实,造成竣工后工程款不能支付,长期拖欠,有的业主利用行政力量或者市场优势,签订 “ 阴阳 ” 合同,为工程款拖欠形成合法理由。截止到 2003 年底,全国累计拖欠工程款达 3600 亿。国务院最新发布的国发办 2003[94] 号文,着重解决工程款拖欠问题,全国各地也相应制定了清欠工程款的办法。
4.由于规模层次不明显,行业集中度过低,导致众多建筑企业在同一水平上过度竞争
从我国建筑企业的资质构成上,可以大概反映出企业的规模构成,因为企业的资质等级和企业规模有紧密的正相关性。从洛伦茨曲线的对比上,也可以看出,我国建筑行业集中度低,企业大而全、中而全、小而全现象突出,企业规模层次性不明显,大家都在做着同样的事情,竞争层次没有拉开,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在某种程度上,建筑企业的部分利润被过度竞争挤掉了。以建筑企业上市公司为例, 2001 年大部分盈利的建筑企业每股收益率低于 0.1 元, 19 家上市建筑企业平均主营业务毛利率仅为 0.97% ,处于上市公司各行业的最低水平。由于受到来自股东的压力,在建筑施工难于有所作为的情况下,房地产开发业务弥补了建筑企业的利润来源,国有建筑企业在这方面表现的尤为突出。
针对上述问题,我国政府将会从五个方面着手调整建筑行业产业结构:( 1 )建立市场运行机制,以市场配置资源,调整投资建设主体之间的关系,形成合理的、充分的市场竞争格局;( 2 )加快建筑企业的兼并重组,发挥联合优势和规模效应,改善我国建筑行业的整体盈利状况;( 3 )提升科技进步和信息化水平,有效改变现有的管理模式;( 4 )市场准入改行政准入为市场准入,改革建筑企业资质管理制度和建设管理体制,建立行业清出制度,逐步建立市场信用约束机制,积极推行业主工程款支付担保和承包商分包工程付款担保等工作;( 5 )鼓励建筑企业转向跨国经营,发挥我国建筑企业的国际市场上的比较优势。
二、内部问题
笔者认为,我国建筑企业,特别是国有建筑企业主要存在七大类问题,这些问题如何及时解决,如何解决到位,将关系到相当一部份建筑企业今后几年的发展趋势和市场生存。
1.社会职能难以摆脱,员工整体素质不高
我国国有建筑企业的社会职能长期以来难以彻底摆脱,离退休人员逐年增加,企业统筹外支出绝对数额居高不下,企业需要分流的人员,特别是富余人员数量偏多,合理的人员流动机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员工队伍规模偏大,整体素质普遍不高;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管理方法和经营理念没有真正树立起来,没有真正确立端正的市场观念,危机意识、竞争意识普遍不强。
2.技术创新相对滞后
目前国内众多建筑企业在同一层次竞争,企业技术水平档次差距不大,技术特点、特色不明显。目前,知识资源是技术创新的第一要素,传统的生产要素(劳动力、土地、资本)已逐渐失去主导地位,前沿科技成为创新竞争的主要焦点,高新技术群中的前沿科技是世界瞩目的制高点。对建筑业来说,通过降低材料和劳动力成本来提高建筑产品竞争力的发展空间已经在逐渐缩小。强化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市场竞争力,才能提高竞争层次,形成独具特色的竞争优势,提高建筑生产的附加值,与高新技术接轨,己经成为建筑业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以日本大成公司为例,每年有 100 亿日元资金投入技术创新项目,占营业额的 0.8%, 大成专门设立技术研发中心,与政府机构、大学和相关产业携手进行城市改造、环境、新材料、新技术设计和地基等领域开发和推广应用。
笔者认为,下述四大关键技术因素将影响建筑行业的发展方向和竞争格局:( 1 )信息化技术。信息化技术使得建筑企业能够有效的实现建设集成与自动化(包括人、机构、管理、资金等)。国内外先进建筑企业的经验表明,信息技术的使用将使得建筑业企业能够显著地降低采购和管理成本,并能有效地缩短项目工期;( 2 )新的施工技术、施工设备。高效施工技术、节能施工技术、地下施工技术等技术的发展为建筑业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深基础施工设备、地下掘进设备、机电一体化、智能化控制装置等新型施工设备将使施工企业如虎添翼;( 3 )新材料技术。高性能混凝土、特殊钢材、膜结构材料、粉末冶金等新材料技术将成为建筑技术发展的新亮点;( 4 )绿色环保技术。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环保技术的发展为建筑行业开拓了新的市场。建筑节能降耗技术、低污染施工技术、建筑垃圾处理技术等为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条件。
3.融资能力普遍较弱
没有融资能力和资金实力的企业,必定会影响建筑企业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融资能力将决定企业的发展后劲。从景气调查资料来看,自建立景气调查制度以来建筑业流动资金景气指数始终处于不景气区间。随着建筑业对外开放和运作的国际化,对开展国际工程承包更要求承包商要有雄厚的资金作后盾,按照一般的国际惯例要求出具银行保函或一定数量的保证金,并在工程初期垫付使用。而我国建筑企业在向金融机构提出申请开具保函时,往往由于企业的财物状况不佳,或企业产权不清,无法得到银行保函,错失良机。
提高企业的融资能力的主要途径:( 1 )寻求银企合作的办法,通过企业与银行建立伙伴关系,解决企业资金问题;( 2 )开展企业合作,使资金得到有效地运用;( 3 )通过优势企业上市等办法,向社会筹集资金;( 4 )有条件的企业应积极操作 BT 、 BOT 等方式,通过滚雪球的办法提高自己的资金运作能力。
4.市场开拓能力不强
企业的市场开拓能力取决于企业所提供产品的品质、顾客满意度、拓展市场的战略、策略,所提供产品、服务的技术创新含量。通过优良的质量、诚信的经营,赢得用户的信任,服务于特定的客户群,持久稳定地占据着市场份额;通过了解业主的特殊需求并加以满足,给业主提供的服务组合,占领既有市场;通过锲而不舍的努力,追踪项目,进行市场营销,开辟新市场,以一个项目为原点,辐射周边市场;通过企业收购、兼并重组进入或拓展新的市场;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建筑企业主动加入 “ 走出去 ” 的行列,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通过对国际市场的分析,确定主要专业市场和区域市场目标;培养企业的国际工程承包人才;转变企业机制,使之适合国际化企业的运作规律;学习国际商务经验,更灵活地驾驭国际工程承包市场。尽管许多建筑企业在上述各个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但市场开拓能力的提升仍有很大空间。
5.工程总承包实施能力不高
建筑企业间的竞争长期以来都建立在低层次的价格竞争上,技术差异普遍不大。未来随着建筑行业格局的重组,大型工程公司逐步向工程总承包方向转移,主要依靠综合技术能力,进行差异化竞争,提升竞争层次。工程总承包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独创的工艺设计、设备采购以及对施工安装分包企业和土建设计的协调管理上,其融资能力的提升也是发展的重点。实施工程总承包要求企业集团的总部能有效进行职能转变,从松散的行政管理转向专业的业务管理,发挥统一指挥、调配等作用。笔者认为,随着多元投资主体的形成和国家建设体制的转变,客观上将逐步改变建筑业竞争模式,工程项目管理公司、工程总承包企业将占据高端建筑市场。
6.综合管理水平亟待加强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经营机制转换、人力资源管理体制、项目管理机制等方面的改革滞后,仍然是制约建筑企业提高竞争力的关键性、深层次原因。全行业的统计分析表明,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正在失去,而且呈现加速状态。因此,在现有改革基础上继续实施深化改革,调整产权结构,建立科学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变革经营模式和机制,彻底改变传统的人事、用工、分配制度与政策,提高总分包机制下的项目管理与控制的综合水平,是提高企业竞争力不能回避的重要任务。
7.品牌管理重视不够
建筑企业长期不重视公共宣传的作用,只是在施工项目现场悬挂标语和标识进行小范围的营销,或者制定了品牌战略,也大多华而不实。根据企业发展需要,建筑企业应提倡全员营销理念,提高企业知名度,树立企业品牌,扩大市场占有率。保证在建工程质量、遵守合同承诺、改变维修服务的被动做法,主动回访客户,提供优质服务、建立承包商的信誉、重视企业形象的创立,积极开展企业形象建设和管理,研究制订企业形象战略对企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关键问题解决对策
不论是外部因素还是内部问题,作为建筑企业来说,切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所有问题想一下子都解决了,奢望着一劳永逸,正如中医治病,病体各种疾病表象复杂难辨,关键要找到病灶,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通俗地说,就是要善于抓住牛鼻子,要找到问题的关键,从根本上解决影响或制约本企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㈦ 宏观经济环境对企业的影响

宏观经济政策可分为需求管理政策和供给管理政策,前者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后者包括人力政策和收入政策等,但主要是需求管理政策,即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要说明国家如何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节经济,先要说明一下什么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作用和影响。

财政政策是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变动税收是指改变税率和税率结构。例如:经济萧条时,政府采用减税措施,给个人和企业多留些可支配收入,以刺激消费和投资需求从而增加生产和就业。尽管这又会增加对货币的需求,使利率上升、私人投资受到一些影响、削弱一些减税对增加总需求的作用,但总的说来国民收入还是增加了。再如,高收入者边际消费倾向较低,低收入者边际消费倾向较高,因而改变所得税结构,使高收入者增加些赋税负担,使低收入者减少些负担,同样可起到刺激社会总需求的作用。变动政府支出指改变政府对商品与劳务的购买支出以及转移支付。

㈧ 当今社会经济对企业市场环境的影响

你可以参考以下一篇范文,也许对你的论文开题有所启发,希望对你有用
原 形 毕 露
超级主义者的导论

在平时的工作中,我经常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中国国内的企业,他们对“三井物产”这样的日本综合商社的了解也很肤浅。基本上普遍的认识是,综合商社是一个经营几乎所有商品的贸易公司。他们简单地认为“综合商社”的意思就是“各种商品集合经营的贸易公司”。其实这完全忽视了综合商社更重要的金融和投资功能。所谓“综合能力”,不是指“多种商品贸易”的能力,而是强调贸易、金融、投资、物流、信息和人才的综合运营和协调的能力。而综合商社的真正意义,更在于其代位政府,以类似民间企业的行为方式,行使着国家微观经济管理的职能。

对于普遍接受大学的西方经济学教育和美国MBA教育的中国企业家们和经济学家们,日本综合商社的学问也许已经引不起他们的兴趣和争论了。在目前普遍矮化日本经济的舆论导向下,许多研究日本经济和社会学者被排除出中国主流学术圈外,他们的声音早已经被人数急剧扩大的美国经济学博士们的著作所淹没。特别是当今厌日情绪急升的形式下,似乎也不合时宜去提倡研习日本经济模式。所谓“不景气的十年日本经济”更放大了日本经济制度的罪过。这对于隐藏和融化在微观经济世界中的日本综合商社和财团体系来说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虽然它们近在咫尺,几乎无所不在,却也无从被中国人关注和发现,更不用担心被中国这样一个竞争对手识破和模仿。当我们为中国各种宏观经济统计数字的高速增长而欣喜若狂时,他们却暗自为大方的中国带给日本的巨额财富而兴奋不已。

有一句话叫作“眼不见心不烦”。可是,我偏偏工作在一个处于日本经济领导地位的最老牌和最有影响力的综合商社中,眼见中国公司凭借个人英雄主义精神刚刚打出的一片天地,不知不觉中被纳入了日本财团的势力范围。看到周围发生的中日冲突,无不与综合商社或其所关联的财团企业有关。有谁会想过中国最大的钢铁企业“宝钢”是日本三井财团的成员呢?从宝钢的资本构成和它建设在中国土地上的事实,没有人会怀疑它是中国人自己的企业。可是,如果宝钢离开“三井物产”涉猎的巴西和澳大利亚铁矿,没有“商船三井”的铁矿石运输和“三井造船”制造的大型矿沙船,不与三井物产和新日铁(三井物产的伙伴)建立合资物流销售公司,没有“丰田汽车”(三井财团成员)和“通用汽车”(三井财团伙伴)这样重要的客户,宝钢能够迅速提升它的产品档次吗?另一个问题,宝钢与外国谈判铁矿价格和合作投资的意志和行为是由中国人自己所能决定的吗?

去年年底,出现了一件震动中国经济界的大事,“中航油”在海外石油贸易和期货市场交易的博弈中,一下损失了5.5亿美元。三井物产作为三井财团的一员,拥有世界上很多油田的股权,是这场赌博的庄家(受益者)。在这场赌局中,三井财团有两个重要的关键成员,一个是日本“三井住友银行”,向赌徒“中航油”进行放债;另一个是参股三井住友银行的美国“高盛公司”,通过其在新加坡的子公司“阿尔龙”向赌徒“中航油”提供财务管理和期货交易咨询。显然,在一个四人游戏的麻将赌桌前,三井财团占了三个位子,并扮演着不同角色,而另一个位子留给了“中航油”。由于三井物产拥有全球的贸易和情报网络,加上财团另一成员“商船三井”掌握的全球货运订单情报,就可以轻易判定石油价格将持续上涨,提前埋下大量订单。只要“中航油”不断从“三井住友银行”借钱,然后按照“高盛公司”的意见投入赌局。这样一来,三井物产就可以赚到大把的银子。

现在,“中航油”输光了银子,欠了三井财团的成员(伙伴)“三井住友银行”和“高盛公司”的债。他们向“中航油”催债是再合法不过的事了,欠债还钱天经地义。 或者他们可以逼迫中航油的后台为他们莽撞和缺少经验的儿子“中航油”把钱垫上。“中航油”实在还不起债,把股份折价抵给债主们也是不错的事情。今后,“三井住友银行”和“高盛公司”成了与中国垄断巨头在一起工作的董事,可以分享超额垄断利润。同时,对于中国在国际石油市场的重大行动,三井财团会更容易地捕获到有价值的情报,这对把握石油市场变化和控制贸易风险带来了更多的好处。即使“中航油”清盘这种最坏的情况发生,三井物产赚取的利润从整个财团看足够弥补“中航油”欠三井财团成员的2千万美元债款。对于三井财团这一年在石油生意中赢利的不止一个5.5亿美元利润而言,这点儿债款损失只是个小意思。

综合商社本身就是一个贸易和金融的综合体,再加上它的财团企业的配合,对于孤军奋战的中航油来说,犹如羊入虎口,必死无疑。我在三井物产东京工作的一段期间,亲身经历向韩国和台湾供应美国粮食的贸易与期货相结合的实战过程,才真正理解了综合商社对大宗原材料的定价机制、贸易实务和风险控制。实际上,对于粮食、油料、糖、棉花、石油、矿产、钢铁和有色金属等具备成熟期货市场的商品,综合商社的操作手法都基本一样。出于商业机密的考虑,我不能在这里做更进一步阐述。“中航油”不过是中国垄断石油企业的代理人,根本不具备从事大宗原料贸易的资源(包括人才、信息、决策机制、风险控制、实战经验等),出现巨额损失只是早晚的事。在旧体制下,由于国营垄断公司全部依靠政府财政或银行贷款来补窟窿,市场波动造成的风险和损失没有暴露出来。值得一提的是,韩国和台湾企业长期与日本综合商社、其它金融大亨和大鳄们对手大宗原料贸易和期货,但它们有一套自我保护的组织系统,非常值得借鉴。

中航油事件只是中日两国在石油领域展开较量的一个插曲,双方更多的冲突和对抗早就不断暴露出来了,而背后总能看到日本综合商社的身影。特别是中日双方在俄罗斯萨哈林油气资源上争夺异常激烈。为争取俄石油管道项目的走向,日本不惜血本,志在必得。此外,中国和日本还在印尼东固天然气项目和靠近钓鱼岛的东海油气田开发上发生强烈碰撞。事实上,日本是一个能源和矿产资源赤贫的国家,所以它把资源保障摆在国家战略的首要位置。结合国家政策,日本综合商社在世界各地积极获取油气田的开采权。

综合商社作为投资中介组织,主要利用其长期稳定贸易经营建立起的全球信息网,为财团内部的生产型企业寻找市场定位或投资伙伴。在与财团内的生产企业共同确定投资意向后,通常由生产企业占有支配股份,综合商社以10%左右参股。综合商社为生产企业投资提供中介工作的真正收益来自于未来长期的为该投资企业提供的贸易和物流服务的收入。日本式的以综合商社为中介体主导财团成员企业对外投资的行为,是金融与商业有机结合的具有战略前瞻性的长期投资活动,其目的在于获得对投资企业原料供给和产品销售的控制权,从而实现其财团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和长期化。必须提高警惕,国有资产管理公司由于掌握着大量国有资产,他们的“投资银行业务”潜在着成为被外国大资本(财团和基金)利用的工具。外国大资本渴望获得中国具有战略意义的企业资产,从而最终瓦解中国独立自主的经济体系。

当大家看到电视剧《小兵张嘎》和《白求恩大夫》中的日本“零式”战机投下的印有“三井”(“井”字中有个“三”字)标识的军需品被八路军缴获时,是否意识到“零式”战机和“三井”军需品是由三菱财团和三井财团的企业制造的呢?虽然二战已成为历史,重新组建的当今日本财团还是沿袭了战时经济体制的很多重要内容,其当前所属企业通常是军民两用型企业。日本的实际军事力量并不是用军费开支来衡量的,而是看其财团企业的生产规模,技术装备水平,以及企业之间的综合配套能力。随着日本财团的产业外移和海外资产的迅速增长,通过政治和军事手段保护其不断膨胀的海外利益成为财团的一种迫切要求,这也是他们急力修改教科书和相关法律,争取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地位的内在原因之一。名义上的日本政府,还会为以综合商社为核心的财团体系争取最大利益,确立日本在东亚的主导地位。

台湾问题牵动着海内外每个中国人的神经。在历史上,日本旧财阀是对台湾实施殖民统治的真正主角。目前,台湾企业基本上形成了自己独立的事业体系。但是,它们又与日本企业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产业分工和合作关系。特别是,近几年台湾企业在中国大陆高速成长,引起日本综合商社高度重视。为了带领日本财团的成员企业大规模进入中国,商社非常需要既了解中国市场而又按照国际商业规范进行经营的合作伙伴。由于台湾企业的经营理念、企业文化和行为方式接近日本企业,并且拥有在大陆的销售通路,自然成为日本商社将其纳入自己财团体系的首选目标。面临生存和发展的抉择,可能会有更多的台湾企业投入日本财团的怀抱。不由的感触道:没娘的孩子象根草,这是台湾在大陆发展起来的企业的真实写照。中国自己的综合商社和财团体系在哪里?实现台湾与大陆的统一,是否应该从实现台湾企业与大陆企业的统一开始呢?

我们的企业家和经济领袖们能否重新研究中国微观经济的管理模式,尽快行动起来,组建和运转自己的综合商社和财团机制,从而确立自主的有计划的市场经济支柱体系。否则,我们国家的大量关键企业(特别是制造业)就象是没娘的孩子一样,将会一个一个被日本财团领养走。特别需要提醒的是,那些以经济改革为名义实行管理层持股的国有企业往往容易成为日本商社的重点猎取目标。因为当管理层个人持有大型国有企业股份时,日本商社可以投入很小的资本与该企业管理层建立紧密的人脉联系,从而影响和间接操控大型国有企业的经营与投资决策。管理层个人可能会为了自己股权价值在短期内最大化并兑现为现金,以很小的代价将战略性国有资产转给日本商社或其财团企业。当中国联想收购美国IMB股份时,美国政府立即出面干预和审查,这应该给我们一定的启示。需要说明的一点,战略性资产的价值不等于企业的净资产。

中国原有的经济体系似乎完全按照美国经济教科书的指导,在跨国公司的巨大压力下,如同苏联解体一般,正在走向终点。这并不是一件坏事,因为它帮助我们打破了原有的官僚经济体制结构,引入了市场经济竞争机制。但是,当一种旧的经济体制被破坏后,应该建立一种什么样的新经济体制才能确保社会稳定的基础上,使中国尽快走上富强之路?日本综合商社和其财团企业在中国的大量经济活动也有着积极的一面,它为中国的经济建设带来了新的活力,培养出一批重视实践和经验积累的综合性人才,也是制衡欧美企业在华谋取超额利润的重要因素。日本企业带给我们更多集体主义的文化和作风,这完全区别于美国式的个人英雄主义和自由主义的文化理念。而且,与日本公司的近距离接触,可以让我们重新审视这样一个问题:那种以股票市场和基金管理为中心的、拜金主义的、美国式经济改革方案是否可以真正造就一个富强的中国?也许还有另外一种选择 —— 重商主义的、日本式的综合商社和财团体制。

明显感到,随着美国金融寡头(基金机构)在宏观领域(汇率,期货)的强大压力,和日本商业巨头(商社财团)在微观领域(资源,物流)的激烈争夺,中国经济正在受到外国势力越来越多地控制。当我们为以中国乒乓球队和中国女排为代表的中国体育军团在世界比赛中屡见战功而欢喜雀跃时,日本国民早已习惯于自己的经济军团(综合商社为核心的财团)在国家间的经济竞赛中所向披靡。美国的好学生南美国家和东南亚国家这样的发展中地区已经成为日本财团的属地;不可一世的美国必须承认其制造产业正在被日本财团企业蚕食;加拿大、澳大利亚、俄罗斯和中东的丰富资源正在成为日本商社的囊中之物;毫无疑问印度和非洲正在被列入日本财团的新战略目标。唯有欧洲是个例外,因为那里是与日本经济组织模式类似的德国的势力范围,日本财团很难有空子可钻。另外在东亚,韩国是一个不可征服的国家,因为韩国有着从日本学来的以综合商社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财团产业。在国内,温州是仅存的一块不被外资沾染的净土,因为它们有着类似日本人的商业行为和儒家理念,但组织方式还很原始。我禁不住要问,中国的未来将会如何?

刚刚提到中国乒乓球队称雄世界的奇迹,可是多少青年人知道他们崛起的秘密:正是以日本为最强大的对手,不断地研究日本、敢于与它们竞争与对抗,最终成为世界乒坛的主宰。中日争端的实质是争夺东亚主导权的斗争,同时也是一场经济利益的博弈。如何与日本搏击,建立怎样的中日睦邻关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课题。让我们通过《中国乒乓球五十年辉煌历史回眸》的历史记录,重新感受一下那激动人心的年代吧:

1961年4月4日,第26届北京世乒赛开幕了。4月9日,男、女团体决赛开赛,两场比赛的对阵双方都是中国队和日本队。女团决赛首先开始,日本女队经过五盘鏖战,以3比2获胜,实现了她们在世乒赛女团比赛中五次夺魁、三次蝉联的梦想。女团决赛尚未结束,男团大战便在万众瞩目间开始,中国队的决赛阵容是庄则栋、徐寅生、容国团。日本队应以星野展弥、木村兴治、荻村伊智朗。中国队终于以5:3击败了世界乒坛的天皇-日本队,第一次捧得斯韦思林杯。这枚男团金牌凝聚着中国乒乓球队九年的梦想、九年的汗水、九年的付出。男团、男单、女单金牌相继入帐,在26届世乒赛上大丰收的中国乒乓队震惊了世界。

1963年4月,第27届世乒赛中国男队继续保持优势,夺得男团冠军、包揽男单前四名、获得男双金银铜牌。中国队此番出征,派出了秘密武器--直拍削球手张燮林。张燮林,江苏镇江人,曾进入上海队,1959年参加了国家队集训。在26届世乒赛中,他的这种新打法一亮相,就削倒了日本队的星野和三木。从此,他被中国队雪藏起来,直到27届世乒赛。在团体决赛中,他又展示神削绝技,击败了日本队的三木和木村,为中国队蝉联斯韦思林杯立下大功。

1965年4月,第28届世乒赛由梁丽珍、李赫男、林慧卿、郑敏之组成的中国女队顺利杀入团体决赛,对手正是宿敌日本队。时任女队教练的容国团排出奇阵,用林慧卿、郑敏之两员削球手出战,打了日本队一个措手不及。最终她们以3:0战胜了蝉联四届冠军的日本女队,首次捧得考比伦杯。接着,林慧卿、郑敏之又在女双比赛中夺魁。中国女队连夺两金,从此吹响了崛起的号角。在女队打响翻身仗的同时,男队也连奏凯歌,庄则栋、张燮林、李富荣组成的团体阵容在决赛中击败了由木村、小中健和高桥浩组成的日本队,再度蝉联斯韦思林杯。

可惜的是,同样是60年代,以日本综合商社和主力银行为核心的日本经济军团(财团)重新组建之时,中国却没有一只象中国乒乓军团一样能够活跃在世界经济舞台与日本对抗的经济军团。唯有韩国人在70年代学习日本经验建立了综合商社和财团体制,成为一只抗衡日本的有生力量。日本式的财团体制实质上是面对经济自由化的经济环境,采取的一种对抗外国经济霸权,巩固和发展本国独立自主经济体系的一种战略选择。根据目前中国人均GDP、人均收入,城乡差别,教育水平和企业组织等各项综合指标,可以清晰地感觉到,中国整体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与日本六十年代中期极其相似和接近。我们正站在十字路口,摆在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面前有两条道路:一条是拉美和东南亚道路,一条是日本和韩国道路。今后的中国经济发展前景如何,可以说将取决于中国国民对建设富强国家的经济学基本原理的理解程度。

㈨ 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物质生产部门,它与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有着密切的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建筑业作为我国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也经历了一个高速发展的过程。

这个过程体现在产业规模,企业效益,技术装备以及建造能力的不断提高上,这些都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意义。

一、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筑业所完成的产值在社会总产值中占有相当比重,所创造的价值也是国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2016年中国建筑业总产值突破19万亿元。

国家统计局发布2016年度国民经济数据。其中,国内生产总值744127亿元,同比增长6.7%;全国建筑业总产值为19356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1%;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同比增长8.1%;民间资本投资持续低迷,同比仅增长3.2%。我国建筑业增加值增长率一直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和工业增加值增长率。

由此可见,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二、建筑业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

它通过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活动为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持续改善提供物质基础。

直接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增长和社会劳动就业状况,直接关乎着社会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生产、生活质量。

国民经济各物质生产部门所需要的厂房、仓库等建筑物和道路、码头、堤坝等构筑物都是建筑业的产品;工业企业的机器设备也必须经过建筑企业进行安装才能形成最终的生产能力。

建筑业的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和繁荣,建筑业能够吸收国民经济各部门大量的物质产品,建筑产品的生产过程,也是物质资料的消费过程。

建筑业直接间接带动最明显的行业依次为金属产品制造业、机械设备制造业、建材及其他非金属矿物质制品业、采掘业、化学工业、运输邮电业。

三、建筑业通过吸收大量的物质产品带动相关部门的生产和发展

建筑业的生产带动相关产业的影响较大,促进了建材、冶金、有色、化工、轻工、电子、森工,运输等50多个相关产业的发展。

建筑业物资消耗占全国总消耗量的比例分别占钢材的25%、木材的40%、水泥的70%、玻璃的76%、塑料的25%,运输量的28%,其容纳的就业人数占全社会劳动者人数的5%左右。

建筑业能够吸收国民经济各部门大量的物质产品,建筑生产可以带动许多相关部门的生产建筑产品的生产过程,也是物质资料的消费过程。

据统计,仅房屋工程所需要的建筑材料就有76大类、2,500多个规格、1,800多个品种,包括建筑材料、冶金。化工、森工、机械、仪表、纺织、轻工、粮等几十个物质生产部门。

四、建筑业能够容纳大量劳动力,是重要的劳动就业部门

我国建筑业目前仍是劳动密集型部门,能容纳了大量的就业人员,成为主要的就业部门,在整个国民经济就业人数的构成中占有较大的比例。

尤其是为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提供了一条简单的就业途,为缓解我国的就业压力做出了贡献。

五、建筑业可吸收大量消费资金,使经济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

建筑业是社会闲余资金有一个很好的去处,就是把它吸引到住宅消费上来,这是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

一方面为社会消费资金提供了良好的出路;另一方面也为建筑业提供了大量生产资金,从而达到引导消费、调整结构、促进生产的效果。

而且人们在居住面积达到满足之后,还会出现对居住环境即装修不断提高的需要。可见,住宅建筑市场容纳社会消费资金的能力是相当大的。

另外,建筑业通过参与国际竞争,带动国内资金、技术、管理等与国际接轨。

2016年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新签合同额244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1.6万亿元),同比增长16.2%,增速比上年提高6.6个百分点。

结合商务部统计数据,2016年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1260亿美元,比去年增长了36%,在同期总额中占比达51.6%,承担起我国对外工程承包的半壁江山,增长带动作用明显。

从我国企业对外承包工程的竞争力来看,根据ENR公布的2016年度“全球最大250家国际承包商”排名,我国内地共有65家企业入选,数量与上年持平,其中27家企业排名有所提升,新进榜企业7家。

中国交建连续9年排名中国上榜企业首位,而且名次从上年的第5 位上升到第3 位。

承上所述,建筑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巨大的作用。

(9)中国经济环境对建筑企业的影响扩展阅读:

国民经济是指一个现代国家范围内各社会生产部门、流通部门和其他经济部门所构成的互相联系的总体。

工业、农业、建筑业、运输业、邮电业、商业、对外贸易、服务业、城市公用事业等,都是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

资本主义国民经济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基础之上的,它受着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即剩余价值规律与竞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的规律的支配。

社会主义国民经济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之上的。

国民经济是指一个国家社会经济活动的总称,是由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经济环节、经济层次、经济部门和经济地区构成的。

国民经济这一概念突出强调经济的整体性和联系性。这个观点突破了将国民经济局限于国家各经济部门的构成总称的限制,在内涵上大大扩展社会经济活动的领域。

包括了经济环节即: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各环节;经济层次即:宏观经济、中观经济、微观经济各层次;

经济部门即:工业、农业、建筑业、商业、通讯、文化、教育、科研等生产部门和非生产部门;

经济地区即:国内不同经济区域以及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区域和国际性区域,较为全面而翔实地阐述了国民经济涵盖的内容。

由此,我们来看国民经济的定义,国民经济学应从属于应用(宏观)经济学,实证(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一般原理与行政管理学及社会统计数据相结合的应用宏观实证经济学。

我国大学现在所讲的国民经济学,一般是经济学科门类的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下所属的研究生专业。

建筑业指国民经济中从事建筑安装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以及对原有建筑物进行维修活动的物质生产部门。

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目录,作为国民经济十三门之一的建筑业,由以下三个大类组成:土木工程建筑业; 线路、管道和设备安装业、勘察设计业。

建筑业的职能主要是对各种建筑材料和构件、机器设备等进行建筑安装活动,为国民经济建造生产性与非生产性固定资产。

建筑业的发展与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国民经济

网络-建筑业



㈩ 试分析经济环境的变化对企业经营的影响

从2002到年是我国历史上经济社会发展最好的六年,也是中国中小企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六年。截至2007年底,我国中小企业总数已达4200多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8%,吸纳了75%的城镇人口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生产总值占到全国GDP的60%,出口的70%,税收的50%,我国65%的发明专利和80%以上的新产品都是从中小企业而来的。可见,没有中小企业的发展,就没有中国经济社会的今天。
可是2008年情况却峰回路转。经济增长内外部环境发生了显著改变,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多。我国经济增长以从第一季度的10.6%回落到第二季度的10.1%,到了第三季度更是首次跌破两位数的增速,降至9.5%。另外,根据央行公布的2008年第三季度5000户企业调查汇总分析:宏观经济的热度指数显著回落,企业家对下季度的经济下行的预期进一步增强;出口订单景气指数持续回落,国内订单的景气度首现大幅度下降。经济增长还有继续回落的趋势。国家经济的高速增长,相当程度上依赖于中小企业的崛起。而当下经济增长的内外环境的变化,中小企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据统计,2008年上半年,全国有6.7万家规模以上的中小企业倒闭,超过2000万工人解聘。在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高涨的推动下,国内市场相关产品如石油、煤炭和农副产品等价格也大幅上涨,这就从外围给国内中小企业带来了生产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从而给中小企业带来巨大的成本压力,生存面临着严重的挑战。由于我国经济严重的依赖于出口,净出口对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已上升到21.5%。而由次贷危机引发的经济放缓导致外部需求减少,国外订单的减少,出口增速的回落,使我国出口受到严重影响。
问题与机遇往往是相伴而生的。中小企业无疑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受到的冲击更为猛烈,虽然有些残酷,但给中小企业的转型却提供了契机。另外,金融危机可以带来更多政策层面上的优惠,国家近期相关政策的出台便是证明。国家为保增长的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出台也无疑给中小企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中小企业的发展,国家应该鼓励多出政策.有了国家的支持,小企业就会有强有力的后盾,

阅读全文

与中国经济环境对建筑企业的影响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