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开发 > 1997年东南亚经济危机的影响

1997年东南亚经济危机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02-12 11:32:06

⑴ 为什么1997年的暴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对东南亚国家影响很大,但对周边国家影响为大

东南亚金融危机产生的过程及原因是什么?

--------------------------------------------------------------------------------

发表日期:2004年9月11日 已经有100位读者读过此文

自1997年7月起,爆发了一场始于泰国、后迅速扩散到整个东南业井波及世界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使许多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汇市、股市轮番暴跌,金融系统乃至整个社会经济受到严重创伤,1997年7月至1998年1月仅半年时间,东南亚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货币贬值幅度高达30%~50%,最高的印尼盾贬值达70%以上。同期。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股市跌幅达30%~60%。据估算、在这次金融危机中,仅汇市、股市下跌给东南亚同家和地区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达1000亿美元以上。受汇市、股市暴跌影响。这些国家和地区出现了严重的经济衰退。
这场危机首先是从泰铢贬值开始的,1997年7月2日.泰国被迫宣布泰铢与美元脱钩。实行浮动汇率制度。当大泰铢汇率狂跌20%。和泰国具有相同经济问题的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等国迅速受到泰铢贬值的巨大冲击。7月11日,菲律宾宣布允许比索在更大范围内与美元兑换,当大比索贬值11.5%。同一天,马来西亚则通过提高银行利率阻止林吉特进一步贬值。印度尼西亚被迫放弃本国货币与美元的比价,印尼盾7月2日至14日贬值了14%。

继泰国等东盟国家金融风波之后,台湾的台市贬值,股市下跌,掀起金融危机第二波,10月17日,台市贬值0.98元,达到1美元兑换29.5元台币,创下近千年来的新低,相应地当天台湾股市下跌165.55点,10月20日。台币贬至30.45元兑1美元。台湾股市再跌301.67点。台湾货币贬值和股市大跌,不仅使东南亚金融危机进一步加剧,而且引发了包括美国股市在内的大幅下挫。10月27日,美国道,琼斯指数暴趴554.26点,迫使纽约交易所9年来首次使用暂停交易制度,10月28日,日本、新加坡、韩国、马来西亚和泰国股市分别跌4.4%、7.6%、6.6%、6.7%和6.3%。特别是香港股市受外部冲击,香港恒生指数10月21 H和27日分别跌765.33点和1200点,10月28日再跌1400点,这三大香港股市累计跌幅超过了25%。

11月下旬,韩国汇市、股市轮番下跌,形成金融危机第三波。11月,韩元汇价持续下挫,其中11月20日开市半小时就狂跌10%,创下了1139韩元兑1美元的新低;至11月底,韩无兑美元的汇价下跌了30%,韩国股市跌幅也超过20%。与此同时,日本金融危机也进一步加深,11月日本先后有数家银行和证券公司破产或倒闭,日元兑美元也跌破1美元兑换130日元大关,较年初贬值17.03%。

从1998年1月开始、东南亚金融危机的重心又转到印度尼四亚、形成金融危机第四波。l月8日,印尼盾对美元的汇价暴跌26%。l月12日,在印度尼西亚从事巨额投资业务的香港百富勤投资公司宣告清盘。同日,香港恒生指数暴跌773.58点,新加坡、台湾、日本股中分别跌102.88点、362点和330.66点。直到2月初,东南业金融危机恶化的势头才初步被遏制。

这次东南亚金融危机持续时问之长,危害之大、波及面之广,远远超过人们的预料。然而,危机的发生绝不是偶然的,它是一系列因素共同促成的必然结果。从外部原因看,是国际投资的巨大冲击以及由此引起的外资撤离。据统计,危机期间,撤离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外资高达400亿美元。但是,这次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最根本原因还是在于这些国家和地区内部经济的矛盾性。东南亚国家和地区是近20年来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这些国家和地区近年来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暴露出日益严重的问题:①以出口为导向的劳动密集型工业发展的优势,随着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和市场竞争的加剧正在下降。上述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结构未作适时有效的调整,致使竞争力下降,对外出口增长缓慢、造成经常项目赤字居高不下。1996年,泰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赤字为230亿美元,韩国则高达237亿美元。②银行贷款过分宽松,房地产投资偏大,商品房空置率上升、银行呆账。坏账等不良资产日益膨胀。泰国金融机构出现厂严重的现金周转问题,韩国数家大型企业资不抵债宣告破产,日本几家金融机构倒闭,印度尼西亚更是信用危机加剧。以上这些经济因素从各个方面影响了汇市和股市,③经济增长过分依赖外资,大量引进外资并导致外债加重。泰国外债1992年为200亿美元,1997年货币贬值前已达860亿美元,韩国外债更是超过15D0亿美元。④汇率制度僵化。在近年美元对国际主要货币有较大升值的情况下,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汇率未作调整,从而出现高估的现象,加剧了产品价格上涨和出口锐减。因此,这些国家和地区货币贬值势在必行。而货币贬值又导致了偿还外债的能力进一步下降,通货膨胀压力加剧,从而促使股市下跌。⑤在开放条件和应变能力尚不充分的情况下,过早地开放金融市场,加入国际金融一体化,当国际游资乘机兴风作浪时,一些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不知所措或措施不力,完全处于被动地位。

⑵ 1997年的东南亚经济危机对日本产生什么明显影响吗为什么韩国也会产生危机

97年的金融危机使原本亚洲第一经济体的日本到现在还没缓过劲来.所以这个打击是毁内灭性的。容
韩国和日本差不多,大部份人不愿意从事第一产业.都愿意做挣钱更快的第二第三产业.这样就使得国家抵抗金融危机的能力大打折扣。

⑶ 关于1997年亚洲经济危机,了解的人请进

前亚洲经济已经基本趋于稳定,但是,由危机引发的全球
范围的理论大讨论却方兴未艾。

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原因复杂,影响重大,所涉及的
问题很多,加上每个讨论者的积极参与,因此形成了“百
家争鸣”的热烈场面。为了使读者便于理解这场讨论的内
涵,我把各种观点归纳为三个主要流派,简要地介绍其理
论要点和政策建议,并在最后阐述这场讨论的意义。

1、结构主义或主流学派

这一派人多势众,不仅包括绝大多数发达国家的专家
学者、政府官员和工商人士,还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等国际机构的大部分领导成员,甚至包括一些亚洲
国家的政府和民间人士。

这一流派主要从结构分析入手,认为亚洲金融危机爆
发的基本原因在于这些国家的政治、经济、金融、产业等
领域存在着严重的结构性问题。例如,政府与大企业的关
系过于密切,银行的管理和监督系统失灵,企业的借款和
投资战略失误,任人唯亲和贪污腐败盛行,等等。其中,
原先一直受到世人称赞的“东亚模式”也受到了严厉的批
判。他们认为,这种模式虽然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具有
明显的优势,但是它所固有的特点,即“政府主导”,经
过一定时期以后变成为经济发展的障碍。因为正是政府的
干预,才造成了市场机制的扭曲,影响了资源的合理配置,
加剧了原有的各种内部结构的缺陷,并最终为金融危机的
爆发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根据上述分析,这一派给亚洲国家提出的政策建议是:
放弃亚洲模式,采纳美国模式;同时进行各种结构性的改
革,特别要对政府的行为和作用进行严格的限制,大力削
减政府预算,并对国有银行和国有企业实行私有化。具体
的结构改革方案是由IMF制订的,目前泰国、韩国、印度
尼西亚等国的政府正在遵照执行。

2、市场主义或自由主义

这一流派人数不多,主要包括发达国家中的部分专家
学者和政府官员。

此派的基本特点是崇尚市场机制和自由竞争。在他们
看来,亚洲经济的基础是良好的,虽然这些国家的内部也
存在某些缺陷和问题,但是与金融危机的爆发并没有直接
的关系。因此,他们进行分析和说明的重点是,金融危机
的爆发实际上是市场机制、特别是国际金融市场机制发挥
作用的结果。

例如,他们中间有的人把国际金融市场的力量比喻为
“原子弹”,认为它威力无比,但又喜怒无常:如果市场
以赞许的目光看待一个国家的金融表现,那么这个国家的
经济就会稳定繁荣;如果市场下了相反的定论,那么这个
国家就会陷入灾难。例如,80年代的拉美各国、1994年的
墨西哥和去年的亚洲。

根据这一观点,他们提出了与结构主义完全相反的政
策建议:不论是危机的爆发还是经济的恢复,都应当顺其
自然,不必加以人为的干涉。因此,他们严厉地批评了IM
F的结构改革计划,认为它实际上等于代替亚洲政府对经
济实行了新的干预,其结果不仅对亚洲经济的恢复毫无帮
助,而且必然会影响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同时,他们还指
出,IMF虽然给遭受危机最重的泰国、韩国和印度尼西亚
提供了数百亿美元的紧急援助,但是它与每天在国际金融
市场上流动的2万多亿美元相比,不过是九牛一毛,根本
于事无补。有些人甚至提议,应当解散IMF。

3、激进主义或新经济论

这一流派的人数也不多,但是成员比较复杂,既包括
亚洲国家中像马哈蒂尔那样的民族主义领袖,也包括发达
国家中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以及那些不同意结构主义
和市场主义的专家学者。

这一流派的特点是,强调指出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的原
因在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实力的差异,以
及现行国际经济和金融体系的内部缺陷。同时,他们论证
了弱小国家的政府对民族经济进行干预和保护的合理性与
必要性,并且试图提出一种与众不同的发展道路。例如,
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认为,亚洲货币的暴跌是少数投机
家“人为操纵”的结果。他还指出,由于国际金融资本的
实力远远超过发展中国家,因此后者甚至无力决定本国货
币的汇率水平。他原先的副手安瓦尔也指出,这些“邪恶
的”投机活动的成功证明了国际经济体系内部存在着严重
的缺陷。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亚洲国家领导人的观点,不仅得
到了发达国家中的马克思主义学者们的支持,也得到了非
马克思主义学者和一些国际经济机构官员们的赞成。例如,
美国《波士顿环球报》的一篇文章指出,亚洲政府对经济
的管理虽然可能使某些私人企业的利益受到一定的限制,
但是它有利于保护社会和公众的利益。反之,不受管制的
贪婪必然导致不公正,而不公正又必然导致社会的不安和
动荡。世界银行副行长斯蒂格利茨也明确指出,亚洲金融
危机的原因不是由于政府的干涉过多,而是由于干涉过少,
比如在建立健全管理框架之前就取消了对外资的必要限制。
他进一步指出,许多人在批评亚洲各国政府的时候忘记了
一个基本事实,即每一笔贷款不仅要有借方,也要有贷方,
因此,对金融危机的发生,双方“共同负有责任”。

从上述观点出发,这一流派对结构主义和市场主义的
政策建议都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他们认为,那两派的观点
和主张,实际上是有利于发达国家的贷款者,而不利于亚
洲国家。因此,他们提出的政策建议是建立新的国际经济
机构,或者强化现有国际机构的职能,以便对短期国际流
动资本实施严格的管理和监督,防止亚洲式金融危机的再
度爆发。而且,最近马来西亚政府已经对外国资本实施了
管制;香港特区政府也进入股市,与国际投机资本进行了
直接的较量。

综上所述,当我们分别考察这三个主要流派的时候,
可以发现它们各自都包含着合理因素,因为它们都在一定
程度上揭示了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并且提出了对策
建议。不过,当我们把它们综合起来的时候,也可以发现
各派之间存在着许多难以调和的分歧。

尽管如此,通过一年多来的激烈辩论,各派的观点得
到了比较充分的阐述,相互之间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理解
和接近。例如,不少发达国家的专家学者和国际机构也意
识到了短期国际资本自由流动带来的巨大的破坏性,因此
对原先一味责怪亚洲的做法进行了自我批评。同时, IMF
也逐渐发现当初制订的结构改革方案过于简单生硬,并没
有使亚洲的经济和社会状况得到明显的改善,因此它已经
准备进行调整。同样,亚洲领导人在怒斥了西方“邪恶的”
投机家们之后,冷静下来也看到了自身的毛病,因此在韩
国和泰国等亚洲国家,新当选的领导人已经开始了反对贪
污腐败的运动。与此同时,著名的国际金融家绍罗什本人
也坦率地提出警告说,不要盲目相信市场机制,因为它不
会自动纠正其无节制的状况。

当然,由于各个流派的理论依据不同,政策主张各异,
因此目前还没有取得一致的见解;加上各国经济利益的矛
盾,因此许多合理建议也依然停留在讨论阶段。

最后,我想指出的是,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已经
先后波及到了日本、俄罗斯、南亚、南非和拉丁美洲,现
在又波及到了美国,因此,上述各个理论流派在争论的过
程中也在随时补充新的材料,并且对各自的观点和建议不
断地进行着修正。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去年爆发的亚洲
金融危机,不仅仅是“亚洲”的,也不仅仅是“金融”的,
在本质上,它是现行国际经济体制和现有经济理论的危机。
因此,这场深入和持久的理论大讨论不仅具有重大的现实
意义,而且,由此产生的思想解放和可能出现的理论突破,
也必将对亚洲和世界的前途产生深远的影响。

创造了战后经济奇迹的日本,进入九十年代后,泡沫经济的负面效应越来越明显。当亚洲金融风暴刮到日本列岛,这种负面效应和经济结构的深层矛盾终于激化,1997年11月以后,中小金融机构一个接一个地倒闭,金融业的核心也很快遭殃。11月3日,负债累累的三洋证券公司宣布破产。日本大藏省立即指示几家大银行筹措补偿资金,并特别允许三洋证券公司在4日以后继续进行偿还资金和有价证券的业务。

消息一传出,4日清晨,投资者纷纷赶来,在三洋证券公司的各个分店前排起了长蛇阵,公司职员不得不靠发号码来维持秩序。虽然公司一再保证全额退还投资金额,但拥挤在店门前的投资者还是非常紧张。

紧接着,日本第十大商业银行北海道拓殖银行、第四大证券公司山一证券公司等,如多米诺骨牌一个个地倒台破产。到年底,日经指数比上一年下跌了百分之二十五。到1998年,经济形势进一步恶化,全国共有两万多家企业倒闭,负债总额超过十三万亿日元。

⑷ 介绍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

亚洲金融危机指发生于1997年的一次世界性金融风波。

1997年7月2日,亚洲金融风暴席卷泰国。不久,这场风暴波及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和韩国、中国等地。泰国、印尼、韩国等国的货币大幅贬值,同时造成亚洲大部分主要股市的大幅下跌;冲击亚洲各国外贸企业,造成亚洲许多大型企业的倒闭,工人失业,社会经济萧条。

打破了亚洲经济急速发展的景象。亚洲一些经济大国的经济开始萧条,一些国家的政局也开始混乱。泰国,印尼和韩国是受此金融风暴波及最严重的国家。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和香港也被波及,中国大陆和台湾则几乎不受影响。

爆发原因是亚洲国家的经济形态导致:新马泰日韩等国都为外向型经济的国家,他们对世界市场的依附很大。亚洲经济的动摇难免会出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状况。

第一阶段

997年7月2日,泰国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引发一场遍及东南亚的金融风暴。

1997年8月,马来西亚放弃保卫林吉特的努力。一向坚挺的新加坡元也受到冲击。印尼虽是受“传染”最晚的国家,但受到的冲击最为严重。

1997年10月下旬,国际炒家移师国际金融中心香港,矛头直指香港联系汇率制。台湾当局突然弃守新台币汇率,一天贬值3.46%,加大了对港币和香港股市的压力。

1997年10月23日,香港恒生指数大跌1211.47点;28日,下跌1621.80点,跌破9000点大关。面对国际金融炒家的猛烈进攻,香港特区政府重申不会改变现行汇率制度,恒生指数上扬,再上万点大关。

1997年11月中旬,东亚的韩国也爆发金融风暴,17日,韩元对美元的汇率跌至创纪录的1008:1。21日,韩国政府不得不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求援,暂时控制了危机。但到了12月13日,韩元对美元的汇率又降至1737.60:1。韩元危机也冲击了在韩国有大量投资的日本金融业。

1997年下半年日本的一系列银行和证券公司相继破产。东南亚金融风暴演变为亚洲金融危机。

第二阶段

1998年初,印尼金融风暴再起,面对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印尼制定的对策未能取得预期效果。

1998年2月11日,印尼政府宣布将实行印尼盾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的联系汇率制,以稳定印尼盾。此举遭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美国、西欧的一致反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扬言将撤回对印尼的援助。印尼陷入政治经济大危机。

1998年2月16日,印尼盾同美元比价跌破10 000:1。受其影响,东南亚汇市再起波澜,新元、马币、泰铢、菲律宾比索等纷纷下跌。直到4月8日印尼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就一份新的经济改革方案达成协议,东南亚汇市才暂告平静。

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使得与之关系密切的日本经济陷入困境。日元汇率从1997年6月底的115日元兑1美元跌至1998年4月初的133日元兑1美元;5、6月间,日元汇率一路下跌,一度接近150日元兑1美元的关口。随着日元的大幅贬值,国际金融形势更加不明朗,亚洲金融危机继续深化。

第三阶段

趁美国股市动荡、日元汇率持续下跌之际,国际炒家对香港发动新一轮进攻。恒生指数跌至6600多点。香港特区政府予以回击,金融管理局动用外汇基金进入股市和期货市场,吸纳国际炒家抛售的港币,将汇市稳定在7.75港元兑换1美元的水平上。

一个月后,国际炒家损失惨重,无法再次实现把香港作为“超级提款机”的企图。国际炒家在香港失利的同时,在俄罗斯更遭惨败。俄罗斯中央银行8月17日宣布年内将卢布兑换美元汇率的浮动幅度扩大到6.0~9.5:1,并推迟偿还外债及暂停国债券交易。

1998年9月2日,卢布贬值70%。这都使俄罗斯股市、汇市急剧下跌,引发金融危机乃至经济、政治危机。俄罗斯政策的突变,使得在俄罗斯股市投下巨额资金的国际炒家大伤元气,并带动了美欧国家股市的汇市的全面剧烈波动。到1998年底,俄罗斯经济仍没有摆脱困境。

直到1999年,金融危机结束。

(4)1997年东南亚经济危机的影响扩展阅读:

1997年金融危机的爆发,有多方面的原因,我国学者一般认为可以分为直接触发因素、内在基础因素和世界经济因素等几个方面。

1949年,新中国成立预示着社会主义阵营的建立。美国,作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有了危机感。他通过强大的经济后盾在亚太地区建立起一个资本主义的统一战线:韩国,日本,台湾直至东南亚,都成为美国的经济附庸。

这给亚洲一些国家飞速发展带来了经济支持。七十年代,东南亚一些国家的经济迅猛发展。但是,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

亚洲一些国家的外汇政策不当。它们为了吸引外资,一方面保持固定汇率,一方面又扩大金融自由化,给国际炒家提供了可乘之机。如泰国就在本国金融体系没有理顺之前,于1992年取消了对资本市场的管制,使短期资金的流动畅通无阻,为外国炒家炒作泰铢提供了条件。

在亚洲金融风暴中,中国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坚持人民币不贬值。积极参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亚洲有关国家的援助。

1997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政府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安排的框架内并通过双边渠道,向泰国等国提供总额超过40亿美元的援助。向印尼等国提供了进出口信贷和紧急无偿药品援助。

中国政府本着高度负责的态度,从维护本地区稳定和发展的大局出发,作出人民币不贬值的决定,承受了巨大压力,付出了很大代价。此举对亚洲乃至世界金融、经济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香港金融保卫战是经济实力的较量。在保卫战爆发前夕,香港不仅自身拥有82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而且身后还有中央政府128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两者相加超过日本的2080亿美元,居当年世界第一位。

这次金融危机影响极其深远,它暴露了一些亚洲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不仅是坏事,也是好事,这为推动亚洲发展中国家深化改革,调整产业结构,健全宏观管理提供了一个契机。

由于改革与调整的任务十分艰巨,这些国家的经济全面复苏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但亚洲发展中国家经济成长的基本因素仍然存在,经过克服内外困难,亚洲经济形势的好转和进一步发展是大有希望的。

⑸ 97年金融风暴是如何影响东南亚及东亚的经济的

几方面的原因:
⒈乔治·索罗斯的个人及一个支持他的资本主义集团的因素;
⒉美国经济利益和政策的影响;
⒊亚洲国家的经济形态导致。

一:乔治·索罗斯的个人及一个支持他的资本主义集团的因素:
“金融大鳄”“一只假寐的老狼”是对这个金融怪才的称谓。他曾说过,“在金融运作方面,说不上有道德还是无道德,这只是一种操作。金融市场是不属于道德范畴的,它不是不道德的,道德根本不存在于这里,因为它有自己的游戏规则。我是金融市场的参与者,我会按照已定的规则来玩这个游戏,我不会违反这些规则,所以我不觉得内疚或要负责任。从亚洲金融风暴这个事情来讲,我是否炒作对金融事件的发生不会起任何作用。我不炒作它照样会发生。我并不觉得炒外币、投机有什么不道德。另一方面我遵守运作规则。我尊重那些规则,关心这些规则。作为一个有道德和关心它们的人,我希望确保这些规则,是有利于建立一个良好的社会的,所以我主张改变某些规则。我认为一些规则需要改进。如果改进和改良影响到我自己的利益,我还是会支持它,因为需要改良的这个规则也许正是事件发生的原因。”
众所周知,索罗斯对太铢的炒作是亚洲金融风暴的导火线。他是一个绝对有实力,有能力的金融家,然而通过玩弄亚洲国家政权,来达到他获得巨额资本的目的显然是卑劣的。
二:美国经济利益和政策的影响:
1949年,新中国成立预示者社会主义阵营的建立。美国,作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有了危机感。他通过强大的经济后盾在亚太地区建立起一个资本主义的统一战线:韩国,日本,台湾直至东南亚,都成为美国的经济附庸。这给亚洲一些国家飞速发展带来了经济支持。七十年代,东南亚一些国家的经济迅猛发展。
但是,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社会主义阵容的瓦解。美国当然不允许亚洲经济继续如此发展,于是,他开始收回他的经济损失。对于索罗斯的行为,他是纵容的。
三:亚洲国家的经济形态导致:
新马太日韩等国都为外向型经济的国家。他们对世界市场的依附很大。亚洲经济的动摇难免会出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状况。以泰国为例,太铢在国际市场上是否要买卖不由政府来主宰,而他本身并没有足够的外汇储备量,面对金融家的炒作,该国经济不堪一击。而经济决定政治,所以,泰国政局也就动荡了。

亚洲金融危机给我以深刻的启示

(1)一个国家经济的开放程度,是建立在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稳定的政权基础上的,只有经济实力雄厚,政权稳固才能谈及真正的发展经济。
(2)一个经济学家,只有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才能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否则,他将不是一个真正的经济学家,并对经济发展起阻碍作用。
(3)只有提高综合国力,才能使一个国家立于不败之林。



1997年6月,一场金融危机在亚洲爆发,这场危机的发展过程十分复杂。到1998年年底,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97年6月至12月;1998年1月至1998年7月;1998年7月到年底。

第一阶段:1997年7月2日,泰国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引发了一场遍及东南亚的金融风暴。当天,泰铢兑换美元的汇率下降了17%,外汇及其他金融市场一片混乱。在泰铢波动的影响下,菲律宾比索、印度尼西亚盾、马来西亚林吉特相继成为国际炒家的攻击对象。8月,马来西亚放弃保卫林吉特的努力。一向坚挺的新加坡元也受到冲击。印尼虽是受“传染”最晚的国家,但受到的冲击最为严重。10月下旬,国际炒家移师国际金融中心香港,矛头直指香港联系汇率制。台湾当局突然弃守新台币汇率,一天贬值3.46%,加大了对港币和香港股市的压力。10月23日,香港恒生指数大跌1 211.47点;28日,下跌1 621.80点,跌破9 000点大关。面对国际金融炒家的猛烈进攻,香港特区政府重申不会改变现行汇率制度,恒生指数上扬,再上万点大关。接着,11月中旬,东亚的韩国也爆发金融风暴,17日,韩元对美元的汇率跌至创纪录的1 008∶1。21日,韩国政府不得不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求援,暂时控制了危机。但到了12月13日,韩元对美元的汇率又降至1 737.60∶1。韩元危机也冲击了在韩国有大量投资的日本金融业。1997年下半年日本的一系列银行和证券公司相继破产。于是,东南亚金融风暴演变为亚洲金融危机。

第二阶段:1998年初,印尼金融风暴再起,面对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印尼开出的药方未能取得预期效果。2月11日,印尼政府宣布将实行印尼盾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的联系汇率制,以稳定印尼盾。此举遭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美国、西欧的一致反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扬言将撤回对印尼的援助。印尼陷入政治经济大危机。2月16日,印尼盾同美元比价跌破10 000∶1。受其影响,东南亚汇市再起波澜,新元、马币、泰铢、菲律宾比索等纷纷下跌。直到4月8日印尼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就一份新的经济改革方案达成协议,东南亚汇市才暂告平静。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使得与之关系密切的日本经济陷入困境。日元汇率从1997年6月底的115日元兑1美元跌至1998年4月初的133日元兑1美元;5、6月间,日元汇率一路下跌,一度接近150日元兑1美元的关口。随着日元的大幅贬值,国际金融形势更加不明朗,亚洲金融危机继续深化。

第三阶段:1998年8月初,乘美国股市动荡、日元汇率持续下跌之际,国际炒家对香港发动新一轮进攻。恒生指数一直跌至6 600多点。香港特区政府予以回击,金融管理局动用外汇基金进入股市和期货市场,吸纳国际炒家抛售的港币,将汇市稳定在7.75港元兑换1美元的水平上。经过近一个月的苦斗,使国际炒家损失惨重,无法再次实现把香港作为“超级提款机”的企图。国际炒家在香港失利的同时,在俄罗斯更遭惨败。俄罗斯中央银行8月17日宣布年内将卢布兑换美元汇率的浮动幅度扩大到6.0~9.5∶1,并推迟偿还外债及暂停国债券交易。9月2日,卢布贬值70%。这都使俄罗斯股市、汇市急剧下跌,引发金融危机乃至经济、政治危机。俄罗斯政策的突变,使得在俄罗斯股市投下巨额资金的国际炒家大伤元气,并带动了美欧国家股市的汇市的全面剧烈波动。如果说在此之前亚洲金融危机还是区域性的,那么,俄罗斯金融危机的爆发,则说明亚洲金融危机已经超出了区域性范围,具有了全球性的意义。到1998年底,俄罗斯经济仍没有摆脱困境。1999年,金融危机结束。

1997年金融危机的爆发,有多方面的原因,我国学者一般认为可以分为直接触发因素、内在基础因素和世界经济因素等几个方面。

直接触发因素包括:(1)国际金融市场上游资的冲击。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大约有7万亿美元的流动国际资本。国际炒家一旦发现在哪个国家或地区有利可图,马上会通过炒作冲击该国或地区的货币,以在短期内获取暴利。(2)亚洲一些国家的外汇政策不当。它们为了吸引外资,一方面保持固定汇率,一方面又扩大金融自由化,给国际炒家提供了可乘之机。如泰国就在本国金融体系没有理顺之前,于1992年取消了对资本市场的管制,使短期资金的流动畅通无阻,为外国炒家炒作泰铢提供了条件。(3)为了维持固定汇率制,这些国家长期动用外汇储备来弥补逆差,导致外债的增加。(4)这些国家的外债结构不合理。在中期、短期债务较多的情况下,一旦外资流出超过外资流入,而本国的外汇储备又不足以弥补其不足,这个国家的货币贬值便是不可避免的了。

内在基础性因素包括:(1)透支性经济高增长和不良资产的膨胀。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是发展中国家的共同愿望。当高速增长的条件变得不够充足时,为了继续保持速度,这些国家转向靠借外债来维护经济增长。但由于经济发展的不顺利,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亚洲有些国家已不具备还债能力。在东南亚国家,房地产吹起的泡沫换来的只是银行贷款的坏账和呆账;至于韩国,由于大企业从银行获得资金过于容易,造成一旦企业状况不佳,不良资产立即膨胀的状况。不良资产的大量存在,又反过来影响了投资者的信心。(2)市场体制发育不成熟。一是政府在资源配置上干预过度,特别是干预金融系统的贷款投向和项目;另一个是金融体制特别是监管体制不完善。(3)“出口替代”型模式的缺陷。“出口替代”型模式是亚洲不少国家经济成功的重要原因。但这种模式也存在着三方面的不足:一是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生产成本会提高,出口会受到抑制,引起这些国家国际收支的不平衡;二是当这一出口导向战略成为众多国家的发展战略时,会形成它们之间的相互挤压;三是产品的阶梯性进步是继续实行出口替代的必备条件,仅靠资源的廉价优势是无法保持竞争力的。亚洲这些国家在实现了高速增长之后,没有解决上述问题。

世界经济因素主要包括:(1)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但由此而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可忽视,如民族国家间利益冲撞加剧,资本流动能力增强,防范危机的难度加大等。(2)不合理的国际分工、贸易和货币体制,对第三世界国家不利。在生产领域,仍然是发达国家生产高技术产品和高新技术本身,产品的技术含量逐级向欠发达、不发达国家下降,最不发达国家只能做装配工作和生产初级产品。在交换领域,发达国家能用低价购买初级产品和垄断高价推销自己的产品。在国际金融和货币领域,整个全球金融体系和制度也有利于金融大国。

这次金融危机影响极其深远,它暴露了一些亚洲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不仅是坏事,也是好事,这为推动亚洲发展中国家深化改革,调整产业结构,健全宏观管理提供了一个契机。由于改革与调整的任务十分艰巨,这些国家的经济全面复苏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但亚洲发展中国家经济成长的基本因素仍然存在,经过克服内外困难,亚洲经济形势的好转和进一步发展是大有希望的。

发生在1997 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是继三十年代世界经济大危机之后,对世界经济有深远影响的又一重大事件。这次金融危机反映了世界和各国的金融体系存在着严重缺陷,包括许多被人们认为是经过历史发展选择的比较成熟的金融体制和经济运行方式,在这次金融危机中都暴露出许许多多的问题,需要进行反思。这次金融危机给我们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提出了要建立新的金融法则和组织形式的问题。本书试图进行这方面的研究。本书研究的中心问题是如何解脱本世纪初货币制度改革以后在不兑现的纸币本位制条件下各国形成的货币供应体制和企业之间在新形势下形成的债务衍生机制带来的几个世纪性的经济难题,包括 :(1)企业债务重负,银行坏账丛生,金融和债务危机频繁;(2)社会货币供应过多,银行业务过重,宏观调控难度加大;(3)政府税收困难,财政危机与金融危机相拌;(4)通货膨胀缠绕着社会经济,泡沫经济时有发生,经济波动频繁,经济增长经常受阻;(5)企业资金不足带来经营困难,提高了破产和倒闭率,企业兼并活动频繁,降低了企业的稳定性,增加了失业,不利于经济增长和社会的稳定。(6)不平等的国际货币关系给世界大多数国家带来重负并造成许许多多国际经济问题。以上问题最深层的原因,是货币制度的不完善和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企业之间交易活动产生的新机制未被人们充分认识。本书的思路是,建立一种权威性的企业交易结算的中介系统——国家企业交易中介结算系统,解脱企业之间的债务链,消除企业和银行坏账产生的基础,以避免债务和金融危机的发生,并减少通货膨胀和泡沫经济的危害,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在这个创新过程中,还会产生国家税收和财政支出方式的创新,减少财政赤字的发生。同时,还会产生企业制度的创新,减少企业的破产倒闭和兼并现象,增强企业的稳定性。并且,还将对国际结算方式进行创新,对国际货币的使用进行改革。这个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问题的治理,而是对纸币制度所存在的严重缺陷的修正,是对货币供应和流通体制的创新,是金融体制的重大变革,并且,这种变革带来经济运行机制的诸多方面的调整。

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尽管在各国有其具体的内在因素:经
济持续过热,经济泡沫膨胀,引进外资的盲目性--短期外债过量,银行体系的不健
全,银企勾结和企业的大量负债等,危机也有其外在原因:国际炒家的“恶劣”行径,
但是人们还应进一步追根求源,找到危机生成的本质因素--现代金融经济和经济全
球化趋势。
刘诗白认为,金融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固有的内容,1929年-1933年的世界
经济大恐慌,更是以严重的金融危机为先导。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和1997年的东
亚金融危机首先发生于资本主义世界。可见,金融危机有其制度根源,是资本主义危
机。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存在于市场经济固有的自发性的货币信用机制,一旦金融活动
失控,货币及资本借贷中的矛盾激化,金融危机就表现出来。以金融活动高度发达为
特征的现代市场经济本身是高风险经济,包孕着金融危机的可能性。
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又一重大特征。经济全球化是市场经济超
国界发展的最高形式。二战后各国之间商品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各国在经济上更加互
相依存,商品、服务、资本、技术、知识国际间的频繁流动,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表现
得更加鲜明。金融活动的全球化是当代资源在世界新配置和经济落后国家与地区跃进
式发展的重要原因,但国际信贷、投资大爆炸式地发展,其固有矛盾深化,金融危机
必然会在那些制度不健全的、最薄弱的环节爆发。
综上所述,现代市场经济不仅存在着导源于商品生产过剩、需求不足的危机,而
且存在着金融信贷行为失控、新金融工具使用过度与资本市场投机过度而引发的金融
危机。在资本主义世界,这种市场运行机制的危机又受到基本制度的催化和使之激化。
金融危机不只是资本主义国家难以避免,也有可能出现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
金融体制的不健全、金融活动的失控是金融危机的内生要素。正由于此,在当前我国
的体制转型中,人们应该高度重视和切实搞好政府调控的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特别
要花大力气健全金融体制,大力增强对内生的和外生的金融危机的防范能力。

⑹ 1997年东南亚经济危机中马来西亚恢复经济的措施

第一阶段
1997年8月,马来西亚放弃保卫林吉特的努力。一向坚挺的新加坡元也受到冲击。印尼虽是受“传染”最晚的国家,但受到的冲击最为严重。
第二阶段
1998年2月16日,印尼盾同美元比价跌破10 000∶1。受其影响,东南亚汇市再起波澜,新元、马币、泰铢、菲律宾比索等纷纷下跌。直到4月8日印尼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就一份新的经济改革方案达成协议,东南亚汇市才暂告平静。
回顾97年亚洲金融危机及收集事后反思

亚洲金融危机大事记

2008年04月06日
15:07《财经》杂志 李树锋/辑

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前,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已经连续10年高速增长。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这些国家的银行信贷额以更快的速度增加,短期外债也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其中相当部分投向房地产。投资的增加导致资产价格膨胀(主要是泰国和马来西亚)。此外,汇率制度缺乏弹性也使得大量外债没有考虑汇率风险。这些都为危机的发生埋下了伏笔。

危机首先从泰国爆发。1997年3月至6月期间,泰国66家财务公司秘密从泰国银行获得大量流动性支持。此外,还出现了大量资本逃离泰国。泰国中央银行将所有的外汇储备用于维护钉住汇率制度,但仍然以失败告终。

7月2日,泰国财政部和中央银行宣布,泰币实行浮动汇率制,泰铢价值由市场来决定,放弃了自1984年以来实行了14年的泰币与美元挂钩的一揽子汇率制。这标志着亚洲金融危机正式爆发。很快,危机开始从泰国向其它东南亚国家蔓延,从外汇市场向股票市场蔓延。

7月9日,马来西亚股市指数下跌至18个月来最低点。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中央银行直接干预外汇市场,支持本国货币。

7月11日,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扩大本国货币的浮动范围。

8月4日,泰国央行行长被迫辞职,新的央行行长猜瓦特上任。

8月13日,印尼财政部和印尼银行联合宣布,放弃钉住美元的汇率政策,实行自由浮动汇率制度,印尼盾大幅下跌55%。

随着危机的发展,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首的国际社会开始向危机国家提供了大量援助。但这些国家的金融市场仍在恶化,并波及香港和美国市场。危机国家在采取措施稳定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时,也开始进行经济和金融改革。

8月11日,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主持的援助泰国国际会议在东京举行。经过协商,确定对泰国提供约为160亿美元的资金援助,以稳定泰国的经济和金融市场秩序。香港特区政府首次动用外汇基金,提供10亿美元,参与泰国的贷款计划。

9月1日,菲律宾股票市场继续下跌,菲股综合指数击穿2000点防线,最后以1975.20点收盘,是四年来最低记录。

9月4日,韩元对美元汇率跌到了韩国至1990年3月实行市场平均汇率以来的最低点,收盘价是906韩元兑换l美元。

10月7日,菲律宾比索跌至历史新低点,全天平均交易价首次跌破1美元兑换35比索大关,达到1美元兑换35.573比索。

10月24日,泰国颁布支持金融部门重组的紧急法令。

10月28日,这是当年世界股市最黑暗的一天,美国、香港股市均跌破历史记录。香港恒生指数下跌1438点,以9059点收市,这是自1996年以来恒生指数首次跌破10000点。

10月31日,印度尼西亚宣布银行处置一揽子计划;关闭16家商业银行,对其他银行的存款实行有限担保。

11月1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康德苏宣布,国际社会将向印尼提供280亿美元的紧急援助贷款,以帮助其稳定国内金融市场。

11月中旬,泰国政府更迭。

11月18日,韩国中央银行宣布,央行通过回购协议向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提供2万亿韩元,以缓和资金短缺情况。

12月23日,世界银行批准向韩国提供30亿美元的贷款,作为IMF财政援助的一部分,帮助韩国摆脱危机。

1998年,在经过最初的动荡后,一些国家的金融市场开始趋于稳定。多数危机国家的政府加大了改革经济和金融系统的努力。但在印尼,经济危机已经演化为社会和政治危机,最终导致苏哈托的下台和政府更迭。马来西亚实行了外汇管制,受到西方国家的批评和指责。

1月,韩国政府与国外债权人达成重新调整短期债务的协议。

1月26日,印度尼西亚银行重组机构成立并宣布实行全面的担保。

2月,印尼总统苏哈托解除了印尼中央银行行长吉万多诺的职务,任命中央银行董事萨比林为新行长。

3月31日,韩国政府决定向外资全面开放金融业。

5月4日,泰国中央银行行长猜瓦特宣布辞职。

5月17日,印尼雅加达14日发生暴动后,所有银行都停止营业。

5月21日,苏哈托总统下台。

6月5日,国际贷款人和印度尼西亚公司就债务重组达成协议。

6月29日,韩国金融监督委员会宣布,关闭五家经营不善的银行。

8月14日,泰国宣布全面的金融部门重组计划,包括公共部门对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干预。

9月,马来西亚开始实行外汇管制。

12月31日,由新桥资本公司牵头的国际财团购买了韩一银行51%的股权,成为韩国首家由外资控股的商业银行。

1999年,伴随着外部环境的改善,多数国家的经济开始出现增长,但是经济结构的调整和金融体系的改革仍然滞后。

2月9日,韩国银行业1998年因金融危机而遭受的损失达到创纪录的14.48万亿韩元。

3月13日,印尼政府宣布,关闭38家经营不善的私营银行,并对另外七家银行实行接管。

3月23日,韩国1998年经济增长率为-5.8%,为近45年来最大幅度经济衰退。

7月,东南亚开始摆脱金融危机的阴影。上半年各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速为:新加坡1.2%、菲律宾1.2%、马来西亚1.6%、泰国-3.5%、印尼-10.3%。

2000年~2002年,危机国家在经济稳定的背景下继续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但是除
参考: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25eb460100bcd8.html

⑺ 请详细说一下1997年发生的东亚金融危机起因经过结果,为什么我国没受影响

1997年6月,一场金融危机在亚洲爆发,这场危机的发展过程十分复杂。到1998年年底,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97年6月至12月;1998年1月至1998年7月;1998年7月到年底。

第一阶段:1997年7月2日,泰国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引发了一场遍及东南亚的金融风暴。当天,泰铢兑换美元的汇率下降了17%,外汇及其他金融市场一片混乱。在泰铢波动的影响下,菲律宾比索、印度尼西亚盾、马来西亚林吉特相继成为国际炒家的攻击对象。8月,马来西亚放弃保卫林吉特的努力。一向坚挺的新加坡元也受到冲击。印尼虽是受“传染”最晚的国家,但受到的冲击最为严重。10月下旬,国际炒家移师国际金融中心香港,矛头直指香港联系汇率制。台湾当局突然弃守新台币汇率,一天贬值3.46%,加大了对港币和香港股市的压力。10月23日,香港恒生指数大跌1 211.47点;28日,下跌1 621.80点,跌破9 000点大关。面对国际金融炒家的猛烈进攻,香港特区政府重申不会改变现行汇率制度,恒生指数上扬,再上万点大关。接着,11月中旬,东亚的韩国也爆发金融风暴,17日,韩元对美元的汇率跌至创纪录的1 008∶1。21日,韩国政府不得不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求援,暂时控制了危机。但到了12月13日,韩元对美元的汇率又降至1 737.60∶1。韩元危机也冲击了在韩国有大量投资的日本金融业。1997年下半年日本的一系列银行和证券公司相继破产。于是,东南亚金融风暴演变为亚洲金融危机。

第二阶段:1998年初,印尼金融风暴再起,面对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印尼开出的药方未能取得预期效果。2月11日,印尼政府宣布将实行印尼盾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的联系汇率制,以稳定印尼盾。此举遭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美国、西欧的一致反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扬言将撤回对印尼的援助。印尼陷入政治经济大危机。2月16日,印尼盾同美元比价跌破10 000∶1。受其影响,东南亚汇市再起波澜,新元、马币、泰铢、菲律宾比索等纷纷下跌。直到4月8日印尼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就一份新的经济改革方案达成协议,东南亚汇市才暂告平静。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使得与之关系密切的日本经济陷入困境。日元汇率从1997年6月底的115日元兑1美元跌至1998年4月初的133日元兑1美元;5、6月间,日元汇率一路下跌,一度接近150日元兑1美元的关口。随着日元的大幅贬值,国际金融形势更加不明朗,亚洲金融危机继续深化。

第三阶段:1998年8月初,乘美国股市动荡、日元汇率持续下跌之际,国际炒家对香港发动新一轮进攻。恒生指数一直跌至6 600多点。香港特区政府予以回击,金融管理局动用外汇基金进入股市和期货市场,吸纳国际炒家抛售的港币,将汇市稳定在7.75港元兑换1美元的水平上。经过近一个月的苦斗,使国际炒家损失惨重,无法再次实现把香港作为“超级提款机”的企图。国际炒家在香港失利的同时,在俄罗斯更遭惨败。俄罗斯中央银行8月17日宣布年内将卢布兑换美元汇率的浮动幅度扩大到6.0~9.5∶1,并推迟偿还外债及暂停国债券交易。9月2日,卢布贬值70%。这都使俄罗斯股市、汇市急剧下跌,引发金融危机乃至经济、政治危机。俄罗斯政策的突变,使得在俄罗斯股市投下巨额资金的国际炒家大伤元气,并带动了美欧国家股市的汇市的全面剧烈波动。如果说在此之前亚洲金融危机还是区域性的,那么,俄罗斯金融危机的爆发,则说明亚洲金融危机已经超出了区域性范围,具有了全球性的意义。到1998年底,俄罗斯经济仍没有摆脱困境。1999年,金融危机结束。

1997年金融危机的爆发,有多方面的原因,我国学者一般认为可以分为直接触发因素、内在基础因素和世界经济因素等几个方面。

直接触发因素包括:(1)国际金融市场上游资的冲击。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大约有7万亿美元的流动国际资本。国际炒家一旦发现在哪个国家或地区有利可图,马上会通过炒作冲击该国或地区的货币,以在短期内获取暴利。(2)亚洲一些国家的外汇政策不当。它们为了吸引外资,一方面保持固定汇率,一方面又扩大金融自由化,给国际炒家提供了可乘之机。如泰国就在本国金融体系没有理顺之前,于1992年取消了对资本市场的管制,使短期资金的流动畅通无阻,为外国炒家炒作泰铢提供了条件。(3)为了维持固定汇率制,这些国家长期动用外汇储备来弥补逆差,导致外债的增加。(4)这些国家的外债结构不合理。在中期、短期债务较多的情况下,一旦外资流出超过外资流入,而本国的外汇储备又不足以弥补其不足,这个国家的货币贬值便是不可避免的了。

内在基础性因素包括:(1)透支性经济高增长和不良资产的膨胀。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是发展中国家的共同愿望。当高速增长的条件变得不够充足时,为了继续保持速度,这些国家转向靠借外债来维护经济增长。但由于经济发展的不顺利,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亚洲有些国家已不具备还债能力。在东南亚国家,房地产吹起的泡沫换来的只是银行贷款的坏账和呆账;至于韩国,由于大企业从银行获得资金过于容易,造成一旦企业状况不佳,不良资产立即膨胀的状况。不良资产的大量存在,又反过来影响了投资者的信心。(2)市场体制发育不成熟。一是政府在资源配置上干预过度,特别是干预金融系统的贷款投向和项目;另一个是金融体制特别是监管体制不完善。(3)“出口替代”型模式的缺陷。“出口替代”型模式是亚洲不少国家经济成功的重要原因。但这种模式也存在着三方面的不足:一是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生产成本会提高,出口会受到抑制,引起这些国家国际收支的不平衡;二是当这一出口导向战略成为众多国家的发展战略时,会形成它们之间的相互挤压;三是产品的阶梯性进步是继续实行出口替代的必备条件,仅靠资源的廉价优势是无法保持竞争力的。亚洲这些国家在实现了高速增长之后,没有解决上述问题。

世界经济因素主要包括:(1)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但由此而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可忽视,如民族国家间利益冲撞加剧,资本流动能力增强,防范危机的难度加大等。(2)不合理的国际分工、贸易和货币体制,对第三世界国家不利。在生产领域,仍然是发达国家生产高技术产品和高新技术本身,产品的技术含量逐级向欠发达、不发达国家下降,最不发达国家只能做装配工作和生产初级产品。在交换领域,发达国家能用低价购买初级产品和垄断高价推销自己的产品。在国际金融和货币领域,整个全球金融体系和制度也有利于金融大国。

这次金融危机影响极其深远,它暴露了一些亚洲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不仅是坏事,也是好事,这为推动亚洲发展中国家深化改革,调整产业结构,健全宏观管理提供了一个契机。由于改革与调整的任务十分艰巨,这些国家的经济全面复苏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但亚洲发展中国家经济成长的基本因素仍然存在,经过克服内外困难,亚洲经济形势的好转和进一步发展是大有希望的。

发生在1997 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是继三十年代世界经济大危机之后,对世界经济有深远影响的又一重大事件。这次金融危机反映了世界和各国的金融体系存在着严重缺陷,包括许多被人们认为是经过历史发展选择的比较成熟的金融体制和经济运行方式,在这次金融危机中都暴露出许许多多的问题,需要进行反思。这次金融危机给我们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提出了要建立新的金融法则和组织形式的问题。本书试图进行这方面的研究。本书研究的中心问题是如何解脱本世纪初货币制度改革以后在不兑现的纸币本位制条件下各国形成的货币供应体制和企业之间在新形势下形成的债务衍生机制带来的几个世纪性的经济难题,包括 :(1)企业债务重负,银行坏账丛生,金融和债务危机频繁;(2)社会货币供应过多,银行业务过重,宏观调控难度加大;(3)政府税收困难,财政危机与金融危机相拌;(4)通货膨胀缠绕着社会经济,泡沫经济时有发生,经济波动频繁,经济增长经常受阻;(5)企业资金不足带来经营困难,提高了破产和倒闭率,企业兼并活动频繁,降低了企业的稳定性,增加了失业,不利于经济增长和社会的稳定。(6)不平等的国际货币关系给世界大多数国家带来重负并造成许许多多国际经济问题。以上问题最深层的原因,是货币制度的不完善和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企业之间交易活动产生的新机制未被人们充分认识。本书的思路是,建立一种权威性的企业交易结算的中介系统——国家企业交易中介结算系统,解脱企业之间的债务链,消除企业和银行坏账产生的基础,以避免债务和金融危机的发生,并减少通货膨胀和泡沫经济的危害,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在这个创新过程中,还会产生国家税收和财政支出方式的创新,减少财政赤字的发生。同时,还会产生企业制度的创新,减少企业的破产倒闭和兼并现象,增强企业的稳定性。并且,还将对国际结算方式进行创新,对国际货币的使用进行改革。这个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问题的治理,而是对纸币制度所存在的严重缺陷的修正,是对货币供应和流通体制的创新,是金融体制的重大变革,并且,这种变革带来经济运行机制的诸多方面的调整。

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尽管在各国有其具体的内在因素:经
济持续过热,经济泡沫膨胀,引进外资的盲目性--短期外债过量,银行体系的不健
全,银企勾结和企业的大量负债等,危机也有其外在原因:国际炒家的“恶劣”行径,
但是人们还应进一步追根求源,找到危机生成的本质因素--现代金融经济和经济全
球化趋势。
刘诗白认为,金融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固有的内容,1929年-1933年的世界
经济大恐慌,更是以严重的金融危机为先导。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和1997年的东
亚金融危机首先发生于资本主义世界。可见,金融危机有其制度根源,是资本主义危
机。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存在于市场经济固有的自发性的货币信用机制,一旦金融活动
失控,货币及资本借贷中的矛盾激化,金融危机就表现出来。以金融活动高度发达为
特征的现代市场经济本身是高风险经济,包孕着金融危机的可能性。
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又一重大特征。经济全球化是市场经济超
国界发展的最高形式。二战后各国之间商品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各国在经济上更加互
相依存,商品、服务、资本、技术、知识国际间的频繁流动,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表现
得更加鲜明。金融活动的全球化是当代资源在世界新配置和经济落后国家与地区跃进
式发展的重要原因,但国际信贷、投资大爆炸式地发展,其固有矛盾深化,金融危机
必然会在那些制度不健全的、最薄弱的环节爆发。
综上所述,现代市场经济不仅存在着导源于商品生产过剩、需求不足的危机,而
且存在着金融信贷行为失控、新金融工具使用过度与资本市场投机过度而引发的金融
危机。在资本主义世界,这种市场运行机制的危机又受到基本制度的催化和使之激化。
金融危机不只是资本主义国家难以避免,也有可能出现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
金融体制的不健全、金融活动的失控是金融危机的内生要素。正由于此,在当前我国
的体制转型中,人们应该高度重视和切实搞好政府调控的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特别
要花大力气健全金融体制,大力增强对内生的和外生的金融危机的防范能力。
总结: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后,人们对危机爆发的原因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探讨,
指出了危机爆发的内在原因和外在原因,刘诗白则进一步指出深层次的原因,即现代
货币信用机制导致危机的爆发。只要现代市场经济存在,市场经济所固有的货币信用
机制就可能导致金融危机。只不过,它只是发生在那些制度不健全的、最薄弱的国家。
这一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也不例外。虽然如此,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健全金融体
制来防范金融危机,刘诗白又给我们指出了一条防范金融危机之路。

固定汇率制度是货币当局把本国货币对其他货币的汇率加以基本固定,波动幅度限制在一定的、很小的范围之内。这种制度下的汇率是在货币当局调控之下,在法定幅度内进行波动,因而具有相对稳定性。

浮动汇率制度一般指自由浮动汇率制度,是相对于固定汇率制而言的,是指一个国家不规定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的汇率的上下波动幅度,也不承担维持汇率波动界限的义务,而听任汇率随外汇市场供求的变化自由浮动。在这一制度下,外汇完全成为国际金融市场上一种特殊商品,汇率成为买卖这种商品的价格。

不同的汇率制度在面对国际资本流动对本国经济产生影响的时候表现不同。一般而言,选择浮动汇率,主要由市场力量来控制资本的跨国流动;而选择固定汇率,则需要政府来控制资本的跨国流动。

“三元悖论”理论认为,货币政策独立、汇率稳定和资本自由流动三个目标不可能同时达到,只能同时达到两个。事实上各国也只能选择其中对自己有利的两个目标。

目前,固定汇率制度和浮动汇率制度孰优孰劣尚无定论。

实行浮动汇率制度的好处是:(1)浮动汇率制度可以保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2)浮动的汇率可以帮助减缓外部的冲击;(3)干预减少,汇率将由市场决定,更具有透明性;(4)不需要维持巨额的外汇储备。但是人们对浮动汇率也有一些顾虑:(1)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汇率往往会出现大幅过度波动,可能不利于贸易和投资;(2)由于汇率自由浮动,人们就可能进行投机活动;(3)浮动汇率制度对一国宏观经济管理能力、金融市场的发展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实中,并不是每一个国家都能满足这些要求。

固定汇率制度的好处是:(1)汇率波动的不确定性将降低;(2)汇率可以看作一个名义锚(nomina l a n c h o r ),促进物价水平和通货膨胀预期的稳定。但固定汇率制度也存在一些缺陷:(1)容易导致本币币值高估,削弱本地出口商品竞争力,引起难以维系的长期经常项目收支失衡;(2)同时,僵化的汇率安排可能被认为是暗含的汇率担保,从而鼓励短期资本流入和没有套期保值的对外借债,损害本地金融体系的健康。在固定汇率制度下,一国必须要么牺牲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要么限制资本的自由流动,否则易引发货币和金融危机。如1992~1993年的欧洲汇率机制危机、1994年的墨西哥比索危机、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1998年的俄罗斯卢布危机。这些发生危机的国家都是采用了固定汇率制度,同时又不同程度地放宽了对资本项目的管制。

要在浮动汇率制和固定汇率制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一个比较好的选择就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manage d f l o a t i n g )。实行这种汇率制度可以依靠三种工具,一是货币政策工具;二是中央银行对外汇市场的对冲性干预;三是一定程度的资本管制。这种制度既可以保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又能使汇率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以应对内、外部的冲击,同时还可有选择地部分放开资本账户,使资本流动处于可控的状态。目前我国实行的就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参考资料:和讯网

⑻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原因

爆发原因:亚洲国家的经济形态导致、美国经济利益和政策的影响、乔治·索罗斯的个内人及一些支持他的资本主义容集团的因素、亚洲国家的经济形态导致:新马泰日韩等国都为外向型经济的国家,他们对世界市场的依附很大。

⑼ 1997年东南亚的金融风暴究竟是怎么回事

其实我认为大多数人对97亚洲金融危机都有一个错误的认识,说什么是索罗斯挑起的,或者是遭专到美国的国际属资本的狙击,又很少人将这次金融危机和欧洲准备推出欧元而实行超紧缩性货币政策联系到一起,因为大多数欧洲人对欧元这个怪物感到没有信心,所以这也导致了大量的欧洲资本大量的进入美国,美国察觉到了这个问题,如果美国政府不采取有力的措施,这么庞大的欧洲资本会催生出巨大的经济泡沫,果然美国行动了,而美国既然阻止了部分欧洲资本进入美国的资本市场,这钱总要有地方去呀!呵呵,问题就在这里。不行多说了,索罗斯不算什么!人们都把他神话了,正是索罗斯看清了国际资本的流向的真正原因··· 真的说太多了!如果你想了解,我推荐你看一个人的文章,这将会起到醍醐灌顶的效果··· 你可以登录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网站 秘书长 王建 中宏特稿http://www.macrochina.com.cn/info.shtml

⑽ 东南亚1997年爆发的金融危机产生的过程及原因

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前,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已经连续10年高速增长。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这些国家的银行信贷额以更快的速度增加,短期外债也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其中相当部分投向房地产。投资的增加导致资产价格膨胀(主要是泰国和马来西亚)。此外,汇率制度缺乏弹性也使得大量外债没有考虑汇率风险。这些都为危机的发生埋下了伏笔。

危机首先从泰国爆发。1997年3月至6月期间,泰国66家财务公司秘密从泰国银行获得大量流动性支持。此外,还出现了大量资本逃离泰国。泰国中央银行将所有的外汇储备用于维护钉住汇率制度,但仍然以失败告终。

7月2日,泰国财政部和中央银行宣布,泰币实行浮动汇率制,泰铢价值由市场来决定,放弃了自1984年以来实行了14年的泰币与美元挂钩的一揽子汇率制。这标志着亚洲金融危机正式爆发。很快,危机开始从泰国向其它东南亚国家蔓延,从外汇市场向股票市场蔓延。

7月9日,马来西亚股市指数下跌至18个月来最低点。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中央银行直接干预外汇市场,支持本国货币。

7月11日,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扩大本国货币的浮动范围。

8月4日,泰国央行行长被迫辞职,新的央行行长猜瓦特上任。

8月13日,印尼财政部和印尼银行联合宣布,放弃钉住美元的汇率政策,实行自由浮动汇率制度,印尼盾大幅下跌55%。

随着危机的发展,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首的国际社会开始向危机国家提供了大量援助。但这些国家的金融市场仍在恶化,并波及香港和美国市场。危机国家在采取措施稳定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时,也开始进行经济和金融改革。

8月11日,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主持的援助泰国国际会议在东京举行。经过协商,确定对泰国提供约为160亿美元的资金援助,以稳定泰国的经济和金融市场秩序。香港特区政府首次动用外汇基金,提供10亿美元,参与泰国的贷款计划。

9月1日,菲律宾股票市场继续下跌,菲股综合指数击穿2000点防线,最后以1975.20点收盘,是四年来最低记录。

9月4日,韩元对美元汇率跌到了韩国至1990年3月实行市场平均汇率以来的最低点,收盘价是906韩元兑换l美元。

10月7日,菲律宾比索跌至历史新低点,全天平均交易价首次跌破1美元兑换35比索大关,达到1美元兑换35.573比索。

10月24日,泰国颁布支持金融部门重组的紧急法令。

10月28日,这是当年世界股市最黑暗的一天,美国、香港股市均跌破历史记录。香港恒生指数下跌1438点,以9059点收市,这是自1996年以来恒生指数首次跌破10000点。

10月31日,印度尼西亚宣布银行处置一揽子计划;关闭16家商业银行,对其他银行的存款实行有限担保。

11月1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康德苏宣布,国际社会将向印尼提供280亿美元的紧急援助贷款,以帮助其稳定国内金融市场。

11月中旬,泰国政府更迭。

11月18日,韩国中央银行宣布,央行通过回购协议向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提供2万亿韩元,以缓和资金短缺情况。

12月23日,世界银行批准向韩国提供30亿美元的贷款,作为IMF财政援助的一部分,帮助韩国摆脱危机。

1998年,在经过最初的动荡后,一些国家的金融市场开始趋于稳定。多数危机国家的政府加大了改革经济和金融系统的努力。但在印尼,经济危机已经演化为社会和政治危机,最终导致苏哈托的下台和政府更迭。马来西亚实行了外汇管制,受到西方国家的批评和指责。

1月,韩国政府与国外债权人达成重新调整短期债务的协议。

1月26日,印度尼西亚银行重组机构成立并宣布实行全面的担保。

2月,印尼总统苏哈托解除了印尼中央银行行长吉万多诺的职务,任命中央银行董事萨比林为新行长。

3月31日,韩国政府决定向外资全面开放金融业。

5月4日,泰国中央银行行长猜瓦特宣布辞职。

5月17日,印尼雅加达14日发生暴动后,所有银行都停止营业。

5月21日,苏哈托总统下台。

6月5日,国际贷款人和印度尼西亚公司就债务重组达成协议。

6月29日,韩国金融监督委员会宣布,关闭五家经营不善的银行。

8月14日,泰国宣布全面的金融部门重组计划,包括公共部门对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干预。

9月,马来西亚开始实行外汇管制。

12月31日,由新桥资本公司牵头的国际财团购买了韩一银行51%的股权,成为韩国首家由外资控股的商业银行。

1999年,伴随着外部环境的改善,多数国家的经济开始出现增长,但是经济结构的调整和金融体系的改革仍然滞后。

2月9日,韩国银行业1998年因金融危机而遭受的损失达到创纪录的14.48万亿韩元。

3月13日,印尼政府宣布,关闭38家经营不善的私营银行,并对另外七家银行实行接管。

3月23日,韩国1998年经济增长率为-5.8%,为近45年来最大幅度经济衰退。

7月,东南亚开始摆脱金融危机的阴影。上半年各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速为:新加坡1.2%、菲律宾1.2%、马来西亚1.6%、泰国-3.5%、印尼-10.3%。

2000年~2002年,危机国家在经济稳定的背景下继续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但是除韩国和马来西亚,其他国家结构调整进展缓慢。银行系统的不良资产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但是这不包括已经剥离出去的不良资产。印尼不良资产处置缓慢,而泰国在2001年才开始从商业银行中剥离不良资产。

2001年6月,泰国成立国有资产管理公司(TMAC)。

2002年3月,印尼将全国最大的零售银行中亚银行出售给美国一家投资公司。

2002年4月,韩国银行业告别连续4年的亏损,实现净利润39.9亿美元。

2002年5月,韩国宣布将提前向亚洲开发银行和世界银行等机构归还38亿美元贷款。

阅读全文

与1997年东南亚经济危机的影响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