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江浙沪一线城市有哪些
只有上海是一线城市,准一线城市-杭州、南京、宁波。
一线城市是指对本国的经济版和政治具有重要作用的权大都市。在城市规模、基建、财政收入、消费、对人才吸引力等各层面,一线城市一般均领先于其他城市。在商业活动中,企业也会将具有重要市场地位的城市称为一线城市。
一线城市的划分没有固定的标准。既可按行政级别划分,也可按城市规模、人口数量划分、经济发展水平和GDP总量等标准划分。 中国目前被普遍公认的一线城市是上海、北京、广州、深圳。
(1)江浙沪经济发展扩展阅读:
一线城市的划分并没有公开的标准,属于媒体或专家分析常用,从而形成一种大众认知习惯。社会评判一线城市的常见标准包括:房价、城市发展水平、生活水平和人均收入、辐射带动能力、对人才的吸引力、国际知名度等等。
其主要体现在城市发展水平、综合经济实力、辐射带动能力、对人才吸引力、信息交流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科技创新能力、交通通达能力等各层面,一线城市在生产、服务、金融、创新、流通、综合商业指数等全国社会活动中起到引领和辐射等主导功能。
『贰』 大家对于江浙沪地区“富可敌国”有什么看法呢
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提升,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也是突飞猛进,很多城市的经济实力已经能在世界范围里排上名号,不论是科技、基础设施、还是龙头企业,都实现了跨越式的增长,现在的发展道路上,已经不再单单追求一城一市的发展,而是经过“领头羊”辐射周边,实现共同成长,城市群作为城市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最高空间组织形式,正在源源不断的为国家发展增添活力,我们比较熟知的实力强劲的城市群就有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等等,而长三角城市群又是里面唯一一个世界级的城市群,其经济发展水平更胜一筹,而在长三角城市群中,又以江浙沪地区贡献最大。
江浙沪地区的经济发展为整个长三角城市群,甚至是整个国家都贡献了惊人的重要力量,然而他们的发展还在继续,在未来,江浙沪地区必定会发展的更为强大,我们的国家也会更加国富民强,这些都离不开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看到今天的城市发展,我们由衷地感到自豪。大家对于江浙沪地区“富可敌国”有
『叁』 江浙沪主要工业或产业是什么
从产业发展趋向看,发展制造业是参与国际分工最现实的途径,但江浙沪在制造业方面却存在着明显的同构现象。以2000年为例,浙江、江苏、上海制造业中产值最大的12个行业完全相同,不同的只是排序。在浙江工业总产值中占最大比重的是纺织与电气机械行业,上海为电子通信设备与交通设备制造业,江苏为石油加工业与纺织业。
从发展趋势看,二省一市的制造业结构也出现“往一条道上走”的趋势。1997年,浙江与上海12个最大的制造行业中,仅有8个相同,到2000年已全部相同。而且,地理上的邻近以及现有资源、经济体制、经济环境上的相似也导致二省一市主导产业的定位趋同,都把电子、机械、化工与医药等产业作为本地区的主导产业。
『肆』 江浙一带为什么在历史上都那么发达呢现在也是
文化、经济、政治多重因素影响,但是这个发达也是相对的,并且也是个逐回步过程。
江浙地区答属于江南吴越文化圈。燕赵尚武,吴越尚文。吴越地区气候温和,土地肥沃,沟渠纵横,自然条件为吴越文化的形成准备了充足的条件。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吴、越两国在不断的战乱中变得更加融合,初步形成了吴越文化,这是一种独具特色的东南沿海区域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迁徙,处于相对安定的吴越之地,吸引了大批人才,江浙一带逐渐发展起来,事实上真正意义上是随着隋唐运河开凿和南宋定都杭州,江南的经济、农业、手工业全面赶超了黄河流域。
进入近代后政治因素偏重,随着通商口岸,宁波、上海,杭州等城市的逐步发展以及改革开放使得江浙经济成为中国相对发达的。
参考文献:网络文库 “中国古代长三角的经济地位”以及“长三角新使命”
『伍』 江浙沪是一个国家,相当于现在哪个国家的经济水平
2017年江苏GDP总额为8.296万亿抄人民币,折算袭12763亿美元;浙江5.1亿元左右,折算7858亿美元;上海3.0133万亿人民币,折算5000万美元左右。2017年,江浙沪GDP合计约2.5万亿美元,这个数量和印度(预测2017年经济总量2.6万亿美元)、法国(预测2017年经济总量2.59万亿美元)的GDP总量相当。
『陆』 江苏浙江经济这么发达,为什么都没有一线城市
首先看到这个问题之前,我感到问到了点子上去了,作为一个文科生的我都很难碰到这样的问题,即使大学学的专业不搭边,工作后还有机会和兴趣相同的人在这个平台讨论这个话题,我很开心。至于这个问题,我是这么分析的:
第一:江苏没有一线城市原因
总:改革开放三十年国家一直致力于沿海城市的发展。尤其是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
上海广州深圳都在海上丝绸之路一条线上!同时又是中国的门面城市,对出口贸易提供了很大优势。浙江和江苏虽处沿海但不在珠三角经济圈。虽然经济实力整体很强但是没有一个城市能跟北上广深相提并论。另外城市需要长期发展,三十年是远远不够。而且城市发展是阶段性的。一线城市发达起来带动二线城市发展。
浙江杭州,江苏南京并入新一线城市第二批的一线城市以后得十年会重点发展的。每个城市走的路线也有区别。有的重点发展经济,有的发展旅游业。有的经济旅游双向发展!以后的一线城市要走生态路线了,南京杭州作为千年古都潜力巨大,大家拭目以待!
『柒』 粤港澳和江浙沪哪个更强,哪个更发达,GDP哪个高长三角呢
官方经济指标的对比,我确实没时间帮你一一列举出来,我的回答都是凭借经历和个人感受,不过我觉得这种个人感受应该也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利益相关:本人居住地深圳,经常往返广深,目前业务主要在珠三角和福建,在江苏、上海、浙江都有项目,跟这三地的客户、合作伙伴都有比较长时间的接触。
以下是个人基本论点:
1、粤港澳的经济总量应该不及江浙沪,如果有人能够给最新的官方数据,我会很感谢;
2、澳门和香港是比较特别的存在,纳入珠三角或者广东地区去跟其他区域比较,不太合适;
3、讲广东的时候,最好区分珠三角和非珠三角,这两个地区的差距根本就是两个世界,贫富差距远大于浙江和江苏省内;
4、在这里就不比谁更穷了,比发达的话,抛开港澳和非珠三角地区,所谓的广东发达地区也就是珠三角9市,所以跟长三角发达地区比较是不公平的;
5、如果单拿江苏跟广东比,即便广东发展极其不均衡,但经济机构、总量要比江苏好一些。
以下是个人对两地区的感受:
1、长三角交通更发达和便利,珠三角空气质量更好些;
2、长三角的工业区有大量的外企工厂,特别是无锡、江阴、苏州这些城市的工业区,这点跟广州、东莞、佛山很类似,工业园区长三角规划得更好,多数都有自己的土地,厂区也普遍较大,珠三角的工业区很多都是密集的挨着,而且大量的都是租用某个楼层,所以感觉人很乱和拥挤也不奇怪,长三角工业区总体面积比珠三角大了很多,这也是我为何直观上觉得经济总量上更大的原因,由于珠三角本土几个代表性民企的光环效应,很容易让人觉得珠三角经济更发达;
3、经商环境的话,个人觉得珠三角更好:无锡的朋友提醒过江苏很多业务的合同盖章后仍然面临不履行风险,钱到账了才真正安心,政商关系很密切;浙江的业务比江苏难做,普遍都是家族式,领导批一个项目来下,各个环节和链条都已经安排好各个亲戚朋友;珠三角的合同盖章后违约的风险小很多,香港老板、客家人和潮汕商人做生意更讲究诚信和契约;在江浙做业务,不管业务大小,饭局和酒局少不了,珠三角一般都是在办公室谈,觉得OK,回来就可以拟定合同了,不吃饭喝酒也没有多大关系,如果实在必须私下谈回扣,喝茶或咖啡就好;当然了,以上都不是绝对,仅仅是个人接触到的普遍的感受;
4、虽然本题下面对比经济因素,但考虑吸引人才方面的东西,还是要提一提人文历史,这一点长三角毫无疑问更好,广州也有人文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但个人觉得这
『捌』 东北经济水平和江浙沪的差距有多大
东北经济水平和江浙沪的差距有多大?大体上,中国区域划分如下:1、华东地区(包括山东、江苏、安徽、浙江、福建、上海);2、华南地区(包括广东、广西、海南);3、华中地区(包括湖北、湖南、河南、江西);4、华北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5、西北地区(包括宁夏、新疆、青海、陕西、甘肃);6、西南地区(包括四川、云南、贵州、西藏、重庆);7、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8、台港澳地区(包括台湾、香港、澳门)。东北目前最能吸引年轻人的是什么?
是高等教育。想不到吧!
有近二百万外地年轻人正在东北接受高等教育,是东北每年出生人口的三倍,相当于东北1990年~2002年出生的年轻人总数的六分之一。
全中国1265所大学中,有140所分布在东北。东北大学和大专之和达到259所。
东北每年培养博士生约5400人,中国每九个博士生就有一个在东北读书。
东北长期以来都是中国生育率最低的地区,每年出生人口仅有70万左右,占中国4~5%。而每年从东北高校毕业的学生就有近一百万(包括大专生、大学生、研究生和博士生)。
由于出生人口少,高校多,东北已经成了除北上天三个直辖市外,中国高考最容易的地区之一。每年都有好几万高考移民来东北读高中。
丰富的高等教育资源,也让东北年轻人更加追求高学历。辽宁年轻人考研意愿是中国的两倍,2016年辽宁参加高考21.2万人,2020年考研报名11.9万,占比近六成。中国2016年参加高考约950万人,2020年考研报名约250万人。
『玖』 江浙有什么优势,为什么历朝历代几乎都是全国最富的地方
小时候我们看电视打广告的时候经常会听见“苏湖足,天下足”这里是苏就是江浙地区了,在古时候江浙地带那是非常的有名,因为全国的富豪基本都集中与江浙地区,虽然当时是因为战乱才被迫南迁,最后迁入的江浙可是没有想到江浙这一块宝地,地形多为为滨海平原,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雨水充足,物产富饶。非常适合生活,加上战乱南迁所以经济重心也就迁入了这里。后来就慢慢的发展起来了。
江浙一代出于南下部分,所以自然灾害少,战乱少,为什么战乱少呢?因为古代打仗主要步兵和骑兵,江苏水网密布,湿地丛生,大部分是水田,非常不利于大规模的兵团作战和骑兵开进。每逢战乱,百姓可以躲到乡下去,那里水网密布,芦苇丛生。所以战乱的时候人口损失较少,恢复较快。
『拾』 中国的江浙沪经济最发达的3个地区,加起来能不能超过韩国全国的GDP
中国的发展中国家地位一向为世人所公认,不管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从来没有人怀疑过。然而,这一地位近来却频频遭受质疑。一些发达国家开始质疑12月12日,日本媒体报道,日本政府将在2006年后,不再向中国提供新的无偿贷款。上月底,在缅甸出席东盟10+3首脑会议时,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曾对记者公开表示:“中国快到从ODA(政府开发援助)毕业的时候了,因为中国经济发展顺利。”之前,日本外相町村信孝在参议院回答质询时说:“由于中国经济的发展,今后对华政府开发援助将减少,日本认为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从ODA毕业是适当的。”12月7日,商务部在北京召开了第五届捐助国协调会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人口基金会、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世界银行、亚洲银行等国际组织,欧盟以及英国、德国、加拿大、比利时、日本、澳大利亚等二十多个援助国的代表出席了会议。欧盟驻华使团参赞曼特先生在发言中说:“许多欧洲人都认为中国经济发展得那么好,不需要国际援助了。要说服大家相信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处于发展中国家低端水平发展中国家是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的,指的是那些尚未跨进现代高度技术社会门槛的国家。联合国191个成员国中,发达国家不过三四十个,其余150个左右都是发展中国家。全球60亿人口中,发达国家人口占10亿,发展中国家占了50亿。而在全球社会财富占有方面,发达国家占了百分之七八十,发展中国家只占有百分之二十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很大成就,但是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相比,人均收入还处于较低水平。中国人均GDP排名,排在一百位之后。按照联合国的标准,中低收入国家为799至2990美元。中国人均收入刚刚超过1000美元,处于中低收入国家的低端水平,是一个刚刚进入中低收入水平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离发达国家还差得很远。环境质量和人民生活质量也是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衡量指标。根据世界银行的评估,中国幅员辽阔,环境问题也很严重,面临着“最严重的环境挑战”,“中国一些主要城市的空气和水污染程度是世界上最严重的”。中国部分地区居民的居住条件也相当落后。部分沿海地区先富起来并不能掩盖中西部地区仍然贫穷落后的现实。《日本经济新闻》12月3日的新闻解读栏目指出,中国部分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迅速,但许多农村地区却是需要援助的,因此,中国在整体上仍是发展中国家。文章说,面对地区差距较大的中国,日本不应以自己平衡发展的感觉判断和调整对华贷款。中国发展需要国际社会支持中国以发展中国家身份加入了世界三大经济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世界贸易组织,是多边和双边援助的受益国,也是国际开发协会优惠资金的借款国。1978年以来,中国享有几乎所有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提供的普遍优惠制待遇。二十多年来,中国共接受无偿援助56亿美元,实施了1000多个项目。近几年,接受的国际多双边援助金额每年稳定在近2亿美元。这些无偿援助项目涉及扶贫救灾、工业技术改造、农业、林业、畜牧业、教育、医疗卫生、艾滋病防治、环境保护、交通、能源、通讯、体制改革、司法合作、人力资源开发和提高政府管理能力等众多领域,其中70%的援助资金用于中国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中国商务部部长助理易小准在7日的协调会上说,中国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水平落后,地区发展不平衡,在发展进程中还不断出现一些新的问题,比如,地区发展差距继续扩大、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持续增加、人口老龄化愈加严重、流动人口不断增多带来许多社会问题、社会保障能力不足等,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要解决这些问题,除了需要中国自身的努力,还需要继续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和支持。国际援助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发挥了其他渠道无法替代的作用。通过接受无偿援助,中国获得了适用的技术知识、必要的技术手段以及新思维和新观念,使中国的发展少走了许多弯路。今后,在平衡地区发展、加强公共卫生系统特别是重大疾病防治等方面,中国仍需要与多双边援助机构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和宽领域的国际合作。另外,中国的发展也是对国际社会的贡献,特别是在艾滋病防治、环境保护等需要全球共同努力的领域,更是如此。易小准认为,国际多双边援助的金额虽然不大,但体现了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的关心,对于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十分积极。在艾滋病防治问题上,一些国际组织几年前就提醒要注意艾滋病在中国的蔓延,使我们尽早警觉起来。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仍将需要国际多双边援助机构的帮助;中国作为受援国,其发展水平离可以“毕业”还差得很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