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国际经济协调机制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什么是国际经济协调
所谓国际经济协调,全称为“宏观经济政策的国际协调”,是指在各个国家或国际组织之间,以发达国家或国际经济组织为主体,就贸易政策、汇率政策、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进行磋商和协调,适当调整现行的经济政策或联合采取干预的政策行动,以缓解政策溢出效应和外部经济冲击对各国经济的不利影响,实现或维持世界经济均衡,促进各国经济稳定增长。
国际经济协调的基础是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和国际经济传递机制。
国际经济协调的作用
国际经济协调的本质是各国经济利益的协调。
国际经济协调的核心和目标:是要调节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国际共同利益和民族国家利益的矛盾,实现世界经济和各国经济的有序运行,促进世界经济和各国经济的增长。所以,国际经济协调的作用在于:各国政府通过一定方式寻求各国经济利益的共同点,以相互依赖关系和经济传递机制为纽带,实现各国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和各国内外经济平衡基础上的世界经济均衡。
战前与战后的国际经济协调
战前,西方国家往往也共同采取一些经济政策,对国际经济关系进行协调。但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对付频繁出现的经济危机,其国际协调的基本特点是特定性和临时性。并且在战前的世界经济格局下,西方发达国家几乎都拥有各自的经济区域和势力范围,相互之间争斗甚至于合作,国际协调的效果极其有限。战后,在吸取战前经济争斗及经济混乱教训的基础上,西方发达国家逐渐认识到建立统一的国际经济秩序及进行国际经济协调的重要性。随着经济国际化的发展,国际经济协调得以迅速发展,其所涉及的主要是两国因为宏观经济政策和对外经济政策。其协调目标经过筛选,确定为七项,即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贸易差额和经常收支、政府财政赤字、货币目标和汇率等。协调的手段则主要是调整贴现率和干预外汇市场。进入80年代后,西方国家在调整供给方面的国际协调明显加强。
战后国际经济协调主要划分为两个时期。第一时期是战后初期至70年代初期这段时期,建立了布雷顿森林制度和一系列国际经济组织,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际开发协会等。这些机构从维护西方国家的利益出发,协调资本主义体系的利益关系,对世界经济、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的发展和减缓经济危机的振动幅度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然后,60年代后期,随着美国经济实力的逐渐衰落,日本和西欧的崛起,以美元为核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发生动摇, 国际经济协调机制开始发生变化。 1973年以后,随着固定汇率制度的解体,国际经济协调的第一时期遂告结束。
国际经济协调的第二时期是从1975年起至今。在这一时期,国际经济协调机制出现了许多新的特征。首先是多元化,由主要发达国家共同操作和掌握,从而改变了美国主宰天下的局面;其次协调机制已初步成熟,机构协调与政府协调并存,双管齐下,走向更高的水平;再次国际协调的方式较为灵活,可根据国际经济运行的需要及时调整,战略和具体目标。
1973—1975年期间是两个不同时期的转折点。以美国为核心,以布雷顿森林体系为框架,以机构性协调为特征的旧的国际经济协调机制,由于不能适应世界经济发展变化的需要,于1973年走向解体。1975年西方七国首脑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以世界经济多极化为基础,以西方七国多层次经常性会议为组织形式,并辅之以全球性经济机构的国际经济协调机制开始出现,经过若干年的演变,逐步形成一个体系。
国际经济协调的框架
从历史上看,国际经济协调有三种框架:一是在多边协议框架下的机构性协调,如以布雷顿森林体系为名的国际货币体系、以关税和贸易总协定为内容的国际贸易体系和以协调能源政策为目的的国际能源机构。二是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的地区协调,如从欧洲共同体起步发展到今天的欧盟。三是在领导人会晤机制下的定期协调,如每年一次的七国集团首脑会议以及每年两次的财政部长和央行行长会议。
以国际组织为载体、多边、以发达国家对发达国家为主,是上述三种国际经济协调的共同特点。
❷ 区域性经济合作协定的发展对国际经济秩序有哪些作用和影响
为了协调来相互之间的税收管源辖关系和处理有关税务问题,通过谈判缔结的书面协议。签署税收协定主要是为了促进跨国经济、技术交流,避免税收因素对跨国经济交往形成障碍。通常税收协定通过缔结具体条款,主要解决下列问题: 1、消除双重征税; 2、稳定税收待遇; 3、适当降低税率,分享税收收入; 4、减少管理成本,合理归属利润; 5、防止偷漏税; 6、实行无差别待遇; 7、建立有效争端解决机制。 税收协定的目的: 1、经济合作:资本、技术、人员 2、税收法律协调:划分管辖权、消除重复征税、消除歧视待遇 3、税收行政合作:信息交换、征税协助、争端解决、防止偷漏税
❸ 试问国际经济协调的原因、手段和内容
国际经济协调(l Economic Coordination)是指各国政府通过国际经济组织、国际会议以及建立区域经济组织等方式进行对话协商,对国际经济关系进行联合调节。
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就是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边界从一国国内拓展到国外的过程。市场机制需要一定的制度框架来规范其交易行为,这种国际间制度框架的形成属于经济一体化的范畴。国际经济一体化可以通过某个中心国家(一般指霸权国家)的国内制度向外延伸来形成,也可以通过世界经济中参与国平等协商而产生。通过参与国间相互协商而产生的国际间制度安排,被称为国际经济协调,世界三大经济组织即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前身——关税和贸易总协定(GATT),就是为适应这一形势而出现的。
国际经济协调的产生以及世界三大经济组织的出现
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协调出现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战后成立的联合国是协调国际事务的常设机构,而经济领域中布雷顿森林协议和上述世界三大经济组织的出现,则成为通过参与国之间协调而形成全球经济一体化机制的重要标志,在经济利益协调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为什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经济领域发生如此大的变化?首先,战后出现的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的浪潮,使得旧殖民体系瓦解,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再也不能依赖某一国国内制度的向外推行来实现。其次,发达国家间的相互依赖程度加强,发达国家汲取了“凡尔赛和约”的教训并认识到国际间经济管理的重要性。早在一战结束时,约翰·M·凯恩斯就在《和平的经济后果》一书中明确指出:现在国际间相互依赖程度之深,从战胜国本身的利益出发,没有必要要求战败国以黄金和物品来作战争赔偿。凯恩斯的这一认识,在二战期间逐步成为发达国家一些政要的共识。战争结束前,美英两国已经在为战后的国际经济制度(主要是国际金融制度)安排进行磋商,战后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便是这一磋商的直接结果,而世界三大经济组织的建立也是这一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国际经济协调是世界经济参与国政府之间有关国际经济制度安排的磋商行为,因此,它的出现必须以民族国家政府经济职能的增强为基础。凯恩斯主义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主张在西方国家的盛行,为发达国家间的经济政策协调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第四,战后,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主动地选择了市场经济模式,这使国际经济制度的安排有可能建立在一般市场经济模式所要求的共性原则基础上,发展中国家在接受国际制度安排时国内制度调整的成本比殖民地时期大大降低了。
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世界三大经济组织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世界贸易组织的前身关贸总协定这三大世界经济组织的出现有着共同的历史背景:一方面,世界三大经济组织是在两次世界大战之后建立的,战争不仅造成了对世界物质财富的破坏,同时也造成经济国际化或全球化进程的逆转,因此战后经济的重建任务不仅包括各国国内经济的重建,也包括国际经济秩序的修复。在当时,各国之间的经济往来仍然以商品交易为主要渠道,世界贸易的恢复必须避免制度方面的两个障碍,一是各国间的贸易壁垒,二是以邻为壑的汇率政策。因此,当时的国际经济协调领域主要集中在国际贸易以及与国际贸易相关的国际货币体系方面。1948年1月1日正式生效的GATT正是关于降低关税壁垒、商定国际贸易政策的共同准则、调整各国国际贸易关系的国际多边协定。1946年3月正式成立的IMF则是在1944年布雷顿森林协议基础上建立的关于各国汇率制度安排和调整的国际协调组织。1946年开始办理业务的世界银行,又称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其主要任务是对成员国提供和组织长期贷款和投资,以满足它们战后恢复和发展经济的资金需求,主要对象是受战争创伤较大的欧洲国家,后来,世界银行的贷款重点逐渐转向发展中国家。
另一方面,由于战后国际经济协调是由美国主导、西方发达国家共同发起的,因此在很大程度上主要代表了美国及西方发达国家的利益。早在二战结束之前,战后的一些国际协调的基本思路和框架已经在发达国家的决策层中产生。1941年,美国的海利·D·怀特在一份关于未来国际货币体系的报告中,就已经强调以固定汇率、国际合作、黄金结算作为国际金融制度的基础,这就是后来的布雷顿森林协议的基本要素。怀特还在报告中建议成立同盟国(后来成为联合国)内部的稳定基金来稳定汇率,取消外汇管制,并建立同盟国内部的银行来为经济复兴提供资本。这两个建议形成了后来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另外,当时的美国国务卿卡戴尔·豪尔认为,两次世界大战的根本原因是经济歧视和贸易战,特别是德国的贸易和外汇管制以及英国给予英联邦成员国的特殊贸易资格。因此,当时美国人想建立一个能使战后贸易扩展的战后体制。这种贸易自由的思想最终导致1947年的关税和贸易总协定。因此,战后的国际经济协调即三大世界经济组织更多地反映了发达国家的共同利益。其中,美国的利益在这一时期的国际经济协调和三大世界经济组织中反映得更为明显;就后者而言,美国的特殊利益主要反映在美元在IMF的中心地位及美国在GATT所占据的支配地位上。
从世界三大经济组织建立的历史背景中可以看到,这些组织在协调国际经济关系的过程中具有两重性,这就决定了它们在国际经济协调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后来国际经济协调形式的发展。
国际经济协调作用及其新发展
从战后初期直到20世纪70年代,国际经济协调是在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基本框架下运行的,尽管这一体系是以美国为中心,但与战前的国际制度安排相比较,它毕竟是多个国家共同协商所产生的一种新型的国际经济制度,因此,在战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中所起的作用是明显的,此间世界经济与贸易的发展水平超过了历史上任何时期,发达国家再也没有出现1929—1933年那样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就业也创出了历史最高水平。经济发展取得这样的成绩与国际经济协调及世界三大经济组织的作用是密不可分的。这主要因为:由于世界经济三大组织有严格的组织管理机构和明确的宗旨,因而能保证世界经济在这一协调体系下的正常运行;三大经济组织的协调范围针对性明确,因此可以在具体的领域中对所出现的问题进行调节;三大经济组织制定了一系列的国际合作、国际协调的规则,通过这些规则,成员可在世界范围内更充分地利用各种资源来解决国际收支方面出现的暂时的或非根本性的不平衡,从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同时,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加强了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流,避免了信息障碍所造成的世界市场的失衡。
20世纪70—80年代是世界三大经济组织作用下降、其地位也面临新的挑战的年代。就国际金融领域而言,在20世纪60年代境外美元市场出现之后,国际资本流动的规模越来越脱离贸易交往的实际需要,追求金融资产收益的纯金融交易活动迅速发展,而最初的国际货币体系并没有考虑作为资本的国际货币的职能,因此,纯金融交易所形成的资本流动在某种程度上冲垮了布雷顿森林体系。1973年美国向全世界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标志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而作为这一体系的协调机构的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协调能力自然会随着这一体系崩溃而有所下降。在国际贸易领域,美国经济地位在70年代的相对下降,改变了美国在GATT中监督协议实施的“领袖”角色,多边贸易协议的执行出现了监督权力的真空,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势力抬头,新的多边贸易谈判历程变得越来越困难。最后也最为重要的是,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加入到经济全球化的行列,使得战后以美国为核心、以发达国家的利益为主导的国际经济协调模式无法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新要求。总之,在迅速发展的世界经济的新环境中,战后所建立的国际经济协调模式难以维系往日的辉煌。
战后初期的国际协调模式的功能下降,并不意味着国际经济协调本身退出了世界经济的舞台,相反,新的国际协调形式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不断地弥补旧模式的不足与空白。总体上说,国际经济协调形式的发展,遵循着下述两条不同的路径。
第一,对世界三大经济组织的协调功能进行改造,使之适应新的世界经济发展的要求。这方面成就最大的是关贸总协定改革为世贸组织。这一变化不仅完善了多边贸易谈判体系的制度框架,更重要的是随着包括中国在内的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成为WTO成员,发展中国家至少有可能争取在未来的多边贸易规则的制定中表达自己的意愿,争取公平的地位,获得合理的利益,分享经济全球化的成果。同样,针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改革也在进行,世界银行在过去20年中的贷款对象越来越转向发展中国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调节对象也从单纯针对国际收支,越来越转向其成员的经济结构调整。当然,世界三大经济组织的改革过程是长期的、复杂的,即使在发达国家之间也存在着分歧和争论。这一方面说明旧模式的影响尚未消除,不合理的制度成分仍然存在于世界三大经济组织中;另一方面,我们更要看到这种制度改革的空间为发展中国家争取合理、公平的全球经济一体化形式提供了机遇。显然,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比一般地谈论现行国际经济协调机制对发展中国家的利弊、得失更为重要。
第二,在现行的世界三大经济组织之外,选择其他协调模式。国际经济领域中的其他协调形式,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世界上三大经济组织协调功能的弥补。其主要形式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产生于1975年的西方7国首脑会议(G7,俄罗斯后来加入,称为G8),在20世纪80年代曾起过重要的作用。G7是直接针对世界三大经济组织协调功能不足而设立的:一是随着在世界经济组织中的成员越来越多,议事成本也越来越高,西方发达国家很难在世界经济组织的框架中达成利益的统一,因此他们选择了首脑会议的协调形式来形成共同的行动准则。二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G7主要在货币和汇率领域中开展协调,在1985年的“广场协议”中达成G7货币当局对外汇市场的联合干预,对稳定当时的汇率波动和抑制全球性通货膨胀起到了重要作用。三是从技术层面上讲,7国首脑的协调形式与世界三大经济组织的协调形式不同,一方面,7国首脑采取的是一事一议的协议性协调方式,其优点在于灵活性和针对性强,而缺点在于约束性差;另一方面,从7国首脑协调的手段来看,它是一种总体协调,如在针对汇率波动的干预中,各国货币当局不仅运用了外汇市场的交易手段,而且为实现协调的目标,各国还在财政和货币政策进行协调以及在利率、经济增长率、就业率等诸多宏观经济指标上加强了信息的交流与合作。这种全面的协调突破了世界经济组织原来的分别局部协调的模式,从这个意义上讲,7国首脑协调形式是经济全球化发展到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已经是一种全方位的结构性依存时代而产生的新的协调方式。但是,由于G7只是在大国间进行协调,仍然是以大国利益为主导的,所以其作用也受到来自发展中国家的质疑。
2.在世界经济组织的全球经济协调能力下降或者是世界经济组织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领域中还留有协调空间的情况下,区域性协调组织的数量在不断增加,其影响力也日益增强。其中,发展最为成熟的是欧洲经济一体化形式,从最早的煤钢联盟和关税同盟,经历了欧洲共同市场,发展到今天的欧洲货币联盟。从它的发展逻辑来看,其主要特征在于协调的领域越来越宽,出现了成员国政府主权让渡的现象。除欧洲外,北美也建立了北美自由贸易区,亚洲也在积极探索经济、贸易和货币领域的合作。区域性的国际协调会影响世界经济协调组织的协调效应和结果。区域性协调除了具有弥补世界经济组织协调功能的缺陷之外,更重要的是能帮助其成员增加在世贸组织中的议事权力,通过区域性协调形式,各民族国家能在世界经济协调组织中争取更多的利益。所以,在当今世界经济的条件下,任何国家参与经济全球化时的对外一体化政策选择也应该是多元的,如果把加入世界经济组织作为一国参与经济一体化形式的唯一选择,那么在区域性国际协调蓬勃发展的国际环境中,该国在世界经济组织中也会面临被边缘化的危险,这无疑违背了民族国家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初衷。
❹ 简述世界三大组织对国际贸易经济与协调的作用
世贸组织是一个专门协调国际贸易关系的估计经济组织.协调好了各国之间的贸易关版系可以使各成权员国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削减关税,消除估计贸易中的其他贸易障碍和歧视待遇,充分利用世界资源,扩大生产和交换,让发达国家的生产资料在全球更广泛的流动,加速生产的社会化和经济的全球化. 世贸组织规定了国际贸易中的各项基本原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际贸易的有秩序进行,它实施了一些有利於发展中国家的条款(非歧视原则),是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得到保障,将世界市场的两大主体连接,保护了经济全球化得秩序和各国利益.
❺ 垄断资本主义下的国际经济调节具有哪些作用
垄断资本主复义下的国制际经济调节具有重要作用,这些作用具体表现在:国际倾向基金组织有助于增进国际合作,促进国际贸易的扩大与平衡发展,稳定国际汇率,世界银行向成员国提供长期货款,有助于促进经济复兴与发展;世界贸易组织在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西方七国首脑会议,协调某种要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的国际会议等,是对世界经济产生很大影响的重要国际会议和国际经济协调活动;自由贸易、关税同盟和政治经济联合体等是各国间经济联合程度不同、国家间集团的共同调节和干预深度不同的国际协调分工。地区经济集体化以增强扩大集体内部的经济实力,提高集团在国际经济中的竞争力,为集团成员争得更大的经济利益为宗旨。
❻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行国际经济协调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l、国际经济组织。指活动于经济领域的跨国或跨地区的政府间组织。成员既是版国际组织的 主体权,又是国际组织权利的授予者。成员为了实现所规定的共同目标,需要在一定范围内约 束自身行为,它是介于国家之间,不能超越成员国政府而对其地方机构、法人或国民直接行 使职权。国际组织明确规定自身的宗旨和职能,并建立常设机构开展活动。
2、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除了全球化国际经济组织外,一些区域性经济组织在国际经济政 策协调方面也起了重要作用。例如,欧洲联盟(欧共体)、北美自由贸易区、欧洲自由贸易区 等。与国际经济组织不同,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是国家权力在一定程度上向一体化组织的让 渡。
3、国际经济条约和协定。国际公约、条约是国际经济法的渊源,是以国际法形式规范、管 理和协调国际经济交往,使世界经济运行受法律秩序的约束。国际条约和协定可以通过有效 期结束、废除或解除签约国进行国际协调的责任,就有关问题达成新的协定。
4、国际会议。是指主权国家间政府代表通过会晤,就相互间经济关系和有关国际经济问题 进行协商,进而规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的协调形式。
❼ 国际经济协调的具体形式包括什么
所谓国际经济协调,全称为“宏观经济政策的国际协调”,是指在各个国家或国际回组织之间,以发达国答家或国际经济组织为主体,就贸易政策、汇率政策、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进行磋商和协调,适当调整现行的经济政策或联合采取干预的政策行动,以缓解政策溢出效应和外部经济冲击对各国经济的不利影响,实现或维持世界经济均衡,促进各国经济稳定增长。
包括:
A.国际经济组织的协调;
B.区域经济联盟的协调;
C.政府首脑会晤的协调;
❽ 谁能帮我分析下垄断资本的国际经济协调及其作用急用
所谓国际经济协调,全称为“宏观经济政策的国际协调”,是指在各个国家或国际组织之回间,以发达答国家或国际经济组织为主体,就贸易政策、汇率政策、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进行磋商和协调,适当调整现行的经济政策或联合采取干预的政策行动,以缓解政策溢出效应和外部经济冲击对各国经济的不利影响,实现或维持世界经济均衡,促进各国经济稳定增长.
国际经济协调的基础是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和国际经济传递机制.
国际经济协调的作用:
各国政府通过一定方式寻求各国经济利益的共同点,以相互依赖关系和经济传递机制为纽带,实现各国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和各国内外经济平衡基础上的世界经济均衡。国际经济协调的核心和目标:是要调节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国际共同利益和民族国家利益的矛盾,实现世界经济和各国经济的有序运行,促进世界经济和各国经济的增长.所以,国际经济协调的作用在于:各国政府通过一定方式寻求各国经济利益的共同点,以相互依赖关系和经济传递机制为纽带,实现各国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和各国内外经济平衡基础上的世界经济均衡.
❾ 世界经济协调机制怎样发挥作用的
主要有六种途径;
其一,市场机制的广泛建立,为经济全球化疏通了商品流通渠道.随着更多的国家走上市场经济的道路,并逐步与国际接轨,出现了世界各国均广泛参与国际分工和交换的局面.同时,在世界贸易组织的积极推动下,各成员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大幅下降,为商品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通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越来越多的国际金融机构、保险机构等服务性机构参与国际贸易活动,极大地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其二,科技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科技发展历来是人类社会进步和世界经济发展的源泉.近年来,科技的不断发展,不仅成为世界经济新的增长领域,也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提供了快捷、便利的现代化手段.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大规模应用,经济信息得以广泛传播、资本的跨国流动速度大大加快,商品交易日益网络化、全球化.
其三,国际金融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催化剂.随着科技的进步,国际金融机构更加现代化,相互联系更为紧密,国际资金融通速度随之加快,国际金融市场的相互依存度空前加强.
其四,跨国公司蓬勃发展,成为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关键因素.跨国公司为获取超额利润,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企业内部分工,形成国际生产和营销网络,使一国的生产与多国的生产紧密相联.跨国公司的全球性经济活动,带动了贸易、资本、科技等各个领域的进一步国际化,从而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其五,冷战的结束为经济全球化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冷战之后,世界形势总体上趋向缓和与稳定,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各国均利用难得的和平年代大力发展经济,以增强综合国力作为战略重点,经济因素在国家关系中的作用日益突出.许多国家把经济安全提到了战略高度.商业竞争手段也不断创新,国家之间正形成一种新的互动机制,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
其六,国际协调机制不断加强,成为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要条件.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经济协调机制日趋完善.越来越多的国家形成了区域性和跨地区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定期或不定期会晤机制,就共同感兴趣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进行磋商,协调政策立场,制定行动计划。